傩戏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

勾栏百戏说唱
傀儡戏
顶竿
采【 众讨 长论 ,】 吸怎 引样 观设 众计 ?一
种 曲 艺 形 式 能 博
大一 开说 展为 指 ?什 出
么这 在种 这戏 一曲 地流 区行 戏的 曲区 获域 得, 了并 很说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2.流行区域
这种戏曲流行在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 所以叫南戏。
打
指戏曲中对战斗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
舞台布置 一桌二椅:桌椅具体指什么,起决定作用的是演员表演。
写 人物化妆 戏曲脸谱:观众睹脸则知其人,这是戏曲简便、形象的一面。 意 性 人物服饰 长袖善舞:忽略季节、时代等特点,只考虑与人物塑造的相关性及可舞性。
舞台行动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取决于生活实际,而取决于人物和情节的需要。
伙
咙个哩个三大件
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赶上
内容概述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
1.产生背景
【思考】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遇到一些可怕的事情总是归 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鬼〞、“怪〞作祟,在这种情 况下,怎么办?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3.艺术特征——综合性
做
唱
念
打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3.艺术特征——写意性
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二椅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3.艺术特征——写意性
人物化装的写意──戏曲脸谱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3.艺术特征——写意性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
土家族傩戏作文500字

土家族傩戏 土家傩戏,即傩坛戏,土家人称之为"傩愿戏",被人们称为"戏剧艺术之源""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过去在土家村寨,土家傩戏随处可见,土家傩戏是土家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土家傩戏的传承,主要是口耳相授,家传与师传相结合,一般要拜师才传法,而"绝法"绝不传一般弟子。掌坛师一般都有较好的表演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傩以坛为单位,每坛即为一个傩戏班,每个傩戏班有六至十二名傩戏老师,有一至两名掌坛师,其余为师兄弟或徒弟 它是我国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其渊源可追溯到原始群居时期,曾有资料称它源于古代的巫术。它既是一种古老的宗教活动,同时也是融文字、舞蹈、音乐、雕刻、绘画及戏剧等文化要素为一体的古老文化艺术活动。其主要形式有三种:冲傩、还愿、打太保。
傩事活动进行的时间一般在秋收后到次年春耕前。土家傩戏道具和服饰都很古朴,主要有裙子、法衣、牛角、司刀、牌带、马鞭、卦、令牌、令旗等。傩戏音乐有曲调、曲牌、曲式结构较固定,演唱时有徒歌(锣鼓干唱),帮腔,按"打--唱--帮--打"程式反复进行。土家傩戏表演时以丑旦对场和生旦对场居多,有民歌对唱(盘唱)形式。傩戏在表演的时候,戴面具为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同时也是傩戏的重要器具,一般有全堂面具和半堂面具之分,面具有固定名称,如唐氏太婆、先锋小姐、甘生、秦童、开山莽将等。面具多为白杨木,在雕刻绘制中构思诡谲异常,刀法刚劲粗犷,色调多样,形态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面具的内容有"报福三郎"、"甘生"、"笑和尚"等。表演时,演员戴上面具,边唱边跳,旁人则以锣鼓和之。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积淀,土家傩戏已成为宗教文化系统的一种类型,是傩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展和演变中有的正脱离宗教影响进化成一种地方剧种。土家族傩戏与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等都有交叉联系,具有很高的学术研讨价值。2014年07月16日,傩戏作为一种传统戏剧,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1. 引言1.1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傩戏,这个神秘而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如同一颗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宝石,闪烁着远古的光芒。
它起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和传统习俗,被视为连接人与神灵之间的桥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傩戏的表演场景往往设在深山密林之中,只有在特定的节日或仪式上才会得以展现。
演员身穿古装,戴上面具,化身为神灵的使者,引领着观众进入神秘的仪式世界。
他们舞蹈起来,歌唱起来,仿佛是古代祭司在向神祇祈祷的场景再现。
2. 正文2.1 神秘的傩戏起源神秘的傩戏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传说是由古代巫师为了祈祷丰收和驱除恶鬼而发展起来的。
据史料记载,傩戏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大山深处,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祭祀仪式的民间艺术形式。
传说中,傩戏表演者被认为是受神灵附体的特殊存在,他们可以借助傩戏表演来与神灵沟通和传递祈福之意。
傩戏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仪式,由于其神秘和神圣色彩,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传统仪式和娱乐性质的表演形式。
傩戏的表演内容多是围绕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展开,舞台上的角色扮演和歌舞呈现出一种神秘而具有仪式感的氛围。
2.2 傩戏的传承与发展在传承的过程中,傩戏逐渐融合了各地不同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样化的表演方式。
不同地区的傩戏在表演内容、服饰和舞蹈等方面都有所差异,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在现代社会,傩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傩戏的传承面临着困难。
一些文化爱好者和专家学者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傩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举办演出、展览和研讨会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傩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2.3 傩戏表演的特色和意义傩戏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傩戏承载着丰富的祭祀文化和民间信仰,是人们表达敬畏和崇拜之情的一种方式。
傩戏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傩戏调研报告

傩戏调研报告傩戏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傩戏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戏曲形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为了深入了解傩戏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对当地文化的影响,本次调研以湖南傩戏为例,着重探讨傩戏的起源、特点、演出形式以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旨在挖掘其独特魅力和保护传承之道。
二、调研内容及方法1.调研内容:(1)傩戏起源及历史。
(2)傩戏的演出形式和特点。
(3)傩戏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2.调研方法:(1)实地观察:前往湖南当地观看傩戏比赛、演出,深入了解其演出形式、表演技巧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2)访谈调查:与湖南傩戏相关的专家学者、演员、观众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傩戏的理解、认识以及对传统艺术保护和传承的看法。
三、调研结果1.傩戏起源及历史据调研了解,傩戏起源于汉代,最早出现在湖南一带。
传说中的傩戏是古代祭祀活动的一种形式,目的是祈求丰收、祈福、祓除疫病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傩戏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不仅传承了当地的宗教习俗,也融入了戏曲元素,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戏曲表演形式。
2.傩戏的演出形式和特点傩戏的演出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舞等元素。
在表演中,傩戏演员通过唱腔、动作、面具等手法,将角色和情节进行生动呈现。
此外,傩戏还有一个特点是伴有独特的音乐和乐器伴奏,如打击乐、弦乐等,给观众带来视听的双重享受。
3.傩戏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傩戏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对当地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傩戏是当地重要的民族文化瑰宝,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傩戏使得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傩戏作为一种具有娱乐性质的艺术形式,也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消除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增强社会凝聚力。
四、调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湖南傩戏的起源、特点、演出形式以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傩戏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传统戏曲形式,不仅传承了古代祭祀活动的文化内涵,也融入了戏曲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民俗—傩戏

正月十五傩戏捉黄鬼————武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傩(nuó)又称跳傩、傩舞、傩戏,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
流行于江西南丰、四川、甘肃、贵州、安徽贵池以及湖南、湖北西部山区等地。
而它的起源却是在我们邯郸武安市固义村,地处太行山向华北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
村子古老神秘,富有传奇色彩,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
我们小伙伴们光听着就觉着充满着神秘的气息,一拍而和的要去一探究竟。
在一个当地朋友的带领下,我们顺利出发并早早地到达目的地,武安市固义村。
2个小时的旅途颠簸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热情,满心期待着即将上演的大戏。
他先带我们到他家里稍做休息,听他简单介绍下有关傩戏的情况。
原来正月十四到十六这三天都有节目安排,而今日上午的傩戏表演“捉黄鬼”和“大抽肠”正是最热闹的部分,黄鬼既是洪涝、虫害、疫病等灾异的人格形象,又是人间忤逆不孝、欺负弱小等邪恶势力的代表。
这出戏通过对黄鬼捉拿、游行、审判、开膛抽肠等一系列情节,表现出人们战胜自然灾害,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八点半左右,朋友从管事儿的大叔那里领了粗粗的柳条,发给几个男孩子,说一会要跟着大鬼小鬼和跳鬼跑,而女孩子阴气重,是不能去看黄鬼的。
我们几个女孩子便走进西面的小屋,化妆师正在全神贯注用脸谱颜料给小演员们化妆。
旁边已是坐好了三个可爱的小八仙,尤其是张果老那个小胖子,一直在打哈欠,可爱极了。
院子里此时已挤满了来看热闹的,突然有人喊“鬼要出来了”,画着豹纹脸身着黄衣,敞开了的胸口还画了符的大鬼二鬼迈着八字步迈过火盆,跳鬼一边蹦跳一边不停转圈,手里还拿着扇子,黑黑的脸上画了三只眼睛,最有趣的是鬼只能走直线,他们出门后需要撞一下墙,拜一下才能拐弯。
这仨个正义凛然的角色可不是恶鬼,而是带领高举柳滚呐喊的大家去寻找和抓捕黄鬼的“好鬼”。
人群从主街道来来回回跑了三四巡,此时神秘的黄鬼才刚刚出现,他被蒙着黄布,低头哈腰,只能看到黄黄的腿上血淋淋地插了两刀。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都是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戏剧形式,它们在各自的国家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傩戏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宗教仪式戏剧,而能剧则是日本的一种传统舞蹈歌剧。
本文将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表演形式、故事题材、角色扮演等方面的异同,以期加深对这两种戏剧形式的了解。
傩戏和能剧在表演形式上有显著差异。
傩戏通常在中国的农历正月举行,是一种祭祀活动,它的表演形式以舞蹈、歌唱、杂技和祭祀仪式为主,从舞台布景到表演服饰都富有宗教色彩。
而能剧则是日本的一种古老的舞蹈歌剧,它的表演形式更加注重舞蹈和音乐的结合,通常在专门的剧场中进行表演。
能剧的表演中还包括了日本特有的面具和服饰,这些都显示出了能剧在表演形式上的独特之处。
从故事题材来看,傩戏与能剧也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
傩戏的故事题材通常与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有关,表现了人们对神灵和英雄的崇拜,以及对抗邪恶力量的努力。
在傩戏中,演员们通过借助各种表演形式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善恶的思考。
而能剧的故事题材则更加多样化,既有神话传说题材,也有历史传记和武士故事等。
在能剧中,演员们通常会扮演特定的历史人物或角色,通过舞蹈、歌唱和表情来诠释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展现出不同的传统价值观念。
傩戏和能剧在角色扮演方面也有一定差异。
傩戏中的角色通常分为神、将军、士兵和百姓等不同的类别,每种角色都有着不同的服饰和表演方式。
在傩戏中,演员们通过不同的服饰和装扮来诠释不同的角色,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和神圣观念。
而能剧中的角色扮演更加注重表演者的表情和姿态,通过不同的舞蹈和动作来表现出角色的情感和性格特点,在舞台上展现出日本传统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作为两种古老而独特的戏剧形式,虽然在表演形式、故事题材和角色扮演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承载着各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反映出人们对神灵、英雄和传统价值观念的热爱和追求。
介绍一种风俗傩戏作文600字

介绍一种风俗傩戏作文600字傩戏,乡亲们的狂欢夜。
哎呀,傩戏开始了!你看那些演员,脸上戴着五颜六色的面具,身上穿着花花绿绿的戏服,真是够夸张的!他们一边敲锣打鼓,一
边跳舞,好像是在跟什么神秘力量对话似的。
这气氛,简直了,让
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听说这傩戏可是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是咱们这儿的老祖宗留
下来的。
你仔细听,那唱腔里透出的情感,是不是有点像咱们村里
大妈们聊天时的那种亲切和直接?这种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让人
听着就亲切。
哈哈,看这出戏,不就是咱们村里经常说的那个故事吗?那个
善良的少女怎么跟妖怪斗智斗勇,最后还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喜爱。
这故事虽然老套,但每次看都觉得新鲜有趣,就像是在看我们自己
村里的那些事儿。
说实话,这傩戏真是咱们这儿的一大特色。
每到过年过节,大
家都会聚在一起,看这场古老而神秘的表演。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
更是一种信仰,一种传统。
每次看完,都觉得心里暖暖的,仿佛被这股浓浓的乡土情怀给包裹住了。
所以啊,这傩戏不仅是咱们的骄傲,更是一种传承。
希望这种传统艺术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份独特的魅力和情感。
中国的傩戏之乡是哪里

中国的傩戏之乡是哪里
贵池
贵池傩戏蕴涵着典型的社祭色彩和宗族色彩,且深受儒、佛、道三教的渗透和影响,数百年来,当地朴实的山民们以这同样朴实的艺术形式娱神娱人,以这宗教式的歌舞展现自己的精神和灵魂。
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贵池傩戏,尽展了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的风采。
贵池傩戏是以驱鬼疫祈吉祥为目的请神敬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它以戏曲演出的形式出现,娱神娱人,“人神共赏”。
贵池傩戏流布在佛教地九华山北麓的贵池县境内方圆百十里偏僻清寂的山区,主要流传在诸湖姜、茅坦杜、唐、元四章,刘街姚、汪、刘、桃坡王、谢、潘、柯、叶、邱、吴,棠溪韩姓、吴姓,清溪汪、程、杨等十几个大姓宗族中。
近些年来发现的贵池傩戏是国内迄今为止在演出形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代戏曲。
贵池傩戏有其独特的封闭演出体系,它无职业班社,几乎都是各氏族各自为戏,互不交流,数百年世代沿袭,很少受外来艺术影响,亦很少经文人加工,风格古朴粗犷原始蛮赫,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
这些珍贵的活化石,对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宗教演变、宗族结构、民风民俗、山民思想和江南地区政治、经济均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傩戏傩戏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傩戏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
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
目录基本信息历史发展传统剧目表演特点演出音乐演出形式傩戏分类傩戏·武安傩戏傩戏·池州傩戏傩戏·侗族傩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傩戏·德江傩堂戏浙江省长兴县傩戏现状传承展开基本信息历史发展传统剧目表演特点演出音乐演出形式傩戏分类傩戏·武安傩戏傩戏·池州傩戏傩戏·侗族傩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傩戏·德江傩堂戏浙江省长兴县傩戏现状传承展开编辑本段基本信息傩戏(武安傩戏、贵池傩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德江傩堂戏)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地区:河北、安徽、湖南、贵州、江西、陕西、湖北、四川、湖北等。
编号:Ⅳ—89相关传承人:李增旺刘臣瑜姚家伟龙子明龙开春李福国张月福安永柏蒋品三编辑本段历史发展傩戏(拼音:nuóxì),中国的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
到商代(前1600-前傩戏使用的面具1046)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
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
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
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
傩戏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
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1] 编辑本段传统剧目傩戏的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
剧本唱多白少,善于通过大段叙事性唱词交待事件,展开矛盾,塑造形象。
编辑本段表演特点演唱用本地方言,唱腔除第一类剧目用端公调外,其他均唱本地群众熟悉的戏曲傩戏腔调。
除湖南沅陵等少数地区用唢呐在句尾伴奏外,多数傩戏只使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
傩戏的脚色行当分生、旦、净、丑,多数戴面具表演。
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杨木等不易开裂的木头雕刻、彩绘而成,按造型可分为整脸和半脸两种,整脸刻绘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个脸部,半脸则仅刻鼻子以上,没有嘴和下巴。
编辑本段演出音乐傩戏音乐比较丰富,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民间歌曲,这是傩戏音乐的基础,包括山歌、小调、叙事歌曲、劳动歌曲等。
二是民间歌舞音乐,曲调多属分节歌体的上下句结构,段与段之间用打击乐过渡,歌唱以一唱众和为主。
三是民间宗教音乐,多是佛曲和道曲,旋律简单,以口语性和吟诵性为主要特征,说一段故事,唱一段曲子,四是在说唱中加入对唱和帮腔,台上台下应和。
五是民间戏曲音乐,随着剧目的丰富,唱腔的戏剧性增强,表现力加大,还吸收融汇了一些兄弟戏曲剧种的声腔音乐,角色唱腔已呈雏形,初步形成了不同的行当唱腔和相对稳定的基本曲调。
六是民间特色器乐,常用的乐器是小锣、中锣、钹小钗、鼓、师刀、牛角和其他一些特有的地方性特色乐器。
这些乐器在傩戏音乐中的地位重要,有"半台锣鼓半台戏"之说。
湘西以及沅水、澧水一带除沅陵傩戏腔用唢呐伴奏句尾之外,其余大多为锣鼓伴奏的清唱,一启从和,气氛热烈,特色浓郁。
编辑本段演出形式傩戏的演出形式很特别。
首先,它的表演大多戴面具。
早期的傩戏角色,便是靠面具来区分角色行当。
面具又称脸子或脸壳子,多为木质,近年亦多丝质,所绘花纹及色彩,各地大同小异。
不同角色的面具造型不同,较为直观地表现出角色性格。
傩戏的面具来源甚古,可以追溯至远古先民的纹面,是纹面的再度夸张,既增加了自我狞戾与异状变形后的神秘感,对疫鬼增加了威摄力,又给人审美感受,增添了娱人功能。
另外,傩戏的演出形式与其他戏曲不同,它与冲傩等宗教活动融为一体。
傩戏的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坛、开洞、闭坛。
开坛和闭坛是迎神送神的法事,打开洞门后就演出傩戏剧目。
迷信的乡人遇上一病两痛、三灾六难,以为是鬼神作祟,便请求神灵庇护,并许下傩愿。
一旦到了还傩愿的时候,还要备好香纸、法器和祭献的用品。
清末傩戏班子,边做法事,边演傩戏。
傩戏一般在愿主家的堂屋演出,背面祭着神像,三面向观众,时空虚拟。
傩戏班子里的演员也兼法事主持,他们既能唱、又能舞,还会“判卦”、“绘符”、“念咒”等法事技能。
傩戏班多以“坛门”组合,艺人一般以作法事开始,以唱《盘洞》戏为结束。
湘北一带还傩愿演出,则要经过发功曹、扎寨、请神、安位、出土地、点雄发猖、姜女团圆、勾愿送神等八大法事,有关剧目就穿插其中演出,法事与演出形同一体。
在傩戏演出中,还穿插着不少巫术表演。
如捞油锅、捧炽石、过火炕、跺火砖、吞火吐火、踩刀梯等。
傩戏演员多是巫师出身,剧目又多是宗教色彩,其表演具有浓烈的宗教风格。
如台步中的“走罡”,手式中的“按诀”,以及柳巾、师刀、师棍等特种道具的运用等.[2]编辑本段傩戏分类由于历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艺术影响不同,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种。
地戏是由明初“调北征南”留守在云南、贵州屯田戍边将士的后裔屯堡人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种傩戏,没有民间生活戏和才子佳人戏,所演都是反映历史故事的武打戏。
而阳戏则恰恰相反,它是端公法师在作完法事后演给活人看的,故以演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主,所唱腔调亦多吸收自花鼓、花灯等民间小戏。
傩戏·武安傩戏武安市地处河北省南部,东距邯郸市30华里。
武安傩戏历史久远。
从武安傩戏的规模、阵容和角色来看,有宋代宫廷大傩的遗风。
武安傩戏内容丰富,娱神娱人节目多样,有队戏、赛戏、竹马等。
傩戏面具角色原始古朴。
固义村傩戏是集祭祀、队戏、赛戏和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于一起的民间传统文化复合体。
演出活动既有对人们进行孝道等伦理道德教化的作用,又表现了农耕社会的人们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社会安宁的美好愿望。
武安傩戏的存在为研究中国仪式戏剧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实证资料,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武安傩戏演出中的特殊角色——掌竹,是我国宋金杂剧引戏人“竹竿子”在当今的遗存。
武安傩戏完整地再现了中国仪式戏剧发展衍变中的四种形态。
傩戏·池州傩戏池州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傩戏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
它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至今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祭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
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
整台“正戏”,饰演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脚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戏曲特征的“本戏”。
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宗族师承,世代沿袭,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择日进行,“秋祭”即农历八月十五进行,平时不演出。
池州傩戏汇蓄和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涉及多种学科、多个领域,内涵十分丰富,隐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和极高的文化人类学、戏剧学、宗教学、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等学术研究价值,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民俗仪式,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象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
傩戏·侗族傩戏“咚咚推”流行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
“咚咚推”起源难以查考,天井寨最早的居民为龙姓侗族人,明永乐十七年(1419)从本省靖州迁来。
龙姓人说:“‘咚咚推’头在靖州,尾在天井。
”依此推论,这种傩戏,很有可能是明代由靖州传来的。
天井寨旧时有盘古庙、飞山庙各一座,春节期间每庙一年,轮流祭祀,祭祀时必演“咚咚推”。
每逢天灾或瘟疫时,也要演唱“咚咚推”。
“咚咚推”有简单情节的舞蹈,一部分是具有戏剧雏形的傩戏。
所有的演唱全部用侗语。
它的剧目有反映本民族生活的《跳土地》、《癞子偷牛》、《老汉推车》等;也有《关公捉貂蝉》、《古城会》等以关公为主角的三国戏。
“咚咚推”的音乐多由当地山歌、民歌发展而成,常用的曲调有【溜溜腔】、【石垠腔】、【吟诵腔】、【垒歌】等。
“咚咚推”演唱时所有角色全戴面具。
常用的面具称为“交目”,共有36个。
“咚咚推”的表演在舞蹈中进行,演员的双脚一直是合着“锣鼓点”,踩着三角形,不停地跳动。
老艺人介绍,这种踩三角形的舞蹈,是根据牛的身体而来,牛的头和两只前脚是一个三角形,牛的尾巴和两只后脚又是一个三角形。
是侗族的农耕文化孕育了“咚咚推”。
1949年,“咚咚推”所有的面具失散。
此后,演唱时或以临时做的纸面具,或以涂面化妆代替。
1992年,当地群众重做面具,恢复了“咚咚推”的本来面目。
近年来,“咚咚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先后有日、韩等专家对其进行过多次考察,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傩文化在五溪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
其祀,必作歌舞以乐诸神。
”五溪文化中的这种古俗,至今在沅陵,特别是七甲坪乡犹存。
沅陵“辰州傩”(又称土家傩),见诸史籍者甚多: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县志》记载:“辰俗巫作神戏,搬演孟姜女故事。
以酬金多寡为全部半部之分,全者演至数日,荒诞不经,里中习以为常。
”清乾隆十年(1745)的《永顺县志》也记载有辰州傩戏的影响:“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师巫唱演傩戏。
……至晚,演傩戏。
敲锣击鼓,人各纸面一:有女装者,曰孟姜女;男扮者,曰范七郎。
”现存于沅陵县七甲坪镇的辰州傩的主要传人仅17人,辰州傩渊于荆楚,辐射于巴蜀吴越秦等地,曾一度影响中原。
傩戏按其内容形式有傩堂正戏、小戏、大本戏之分,正戏是法师请神演变而成,表演剧情简单,小戏已具小型戏曲特征,大戏的戏曲化程度较高,主要剧目有:《孟姜女》、《龙王女》、《七仙女》、《鲍三娘》等,傩技为绝技杂技表演,主要有上刀梯、过火槽、踩犁头等。
辰州傩不仅是戏剧的活化石,更重要的是它涵盖了政治、历史、民族、宗教、考古、文学、艺术等方面,是这些方面学术研究难得的研究文本。
傩戏·德江傩堂戏德江县地处贵州东北部,古为南蛮之地,战国时代属巴、楚,元代以后设水特姜长官司、水德江长官司,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改置安化县,属思南府附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