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淮阴侯列传》教案

高二语文《淮阴侯列传》教案
高二语文《淮阴侯列传》教案

高二语文《淮阴侯列传》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教学难点:

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

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想

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

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

1、《淮阴侯列传》叙写了哪几件事?

2、自己疏通文章,找出必修教材里出现的文言文知识点在的落实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司马迁的身世经历中甘愿受宫刑,然后卑贱屈辱的苟活着的原因是有比尊严更加尊贵的事情需要他去做。因为屈辱地受胯下之辱而青史留名的人物是谁?他为什么会这样?要想了解真相,我们就来研读《淮阴侯列传》吧。

二、介绍韩信: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

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三、检查预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2、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3、韩信使人间视

4、背水陈

5、有生得者购千金

6、顾诸君不察耳

7、信由此日夜怨望

8、弟举兵,吾从此助公9、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10、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乃敢引兵遂下大王乃肯临臣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2、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为陛下所为淮阴人为余言必为二子所禽

3、辞于淮阴侯信钓于城下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4、诈令人从上所来为陛下所为

5、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三)叙事曲折,情节起伏有致,你的根据什么?

(师)先叙述韩信窝囊无用,再叙写韩信指挥对赵国德战争中显

现出来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后叙述韩信郁郁寡欢以及被夷三族的悲惨境遇。时时刻刻揪着读者的心。

四、研读文本1----3节

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五、研读文本4---7节

(一)先研究文本P138中“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登坛拜将”,提问:这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写韩信的卓越才能?(师)侧面表现

(二)4——7节是写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给这场战争取一个名称,并且说说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

(师)井陉之战。正面表现。

(三)问题探究: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师)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师)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

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六、研读文本8——10节

总结关键语句

第8节写刘邦忌讳韩信

第9节舍人得罪韩信,“舍人弟上变”不足信;

第10节蒯通劝韩信反他没有反

问题探究:

(1)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师)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

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2)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七、研读文本11节

议论表达司马迁的看法,有钦佩有惋惜

八、总结全文的行文思路:

略写微时的三件事情,详写井陉之战的经过(战前、战时、战后)表现卓越的军事才能,详写被灭族的经过,暴露许多的漏洞。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注音

商贾()晨炊蓐()食漂()染井陉()裨()益

偏裨()辎()重

答案:商贾(gǔ)晨炊蓐(rù)食漂(piǎo)染井陉(xíng)裨(bì)益偏裨(pí)辎(zī)重

2、翻译文本中的几个文言句子

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少年)当众侮辱他说:“韩信不怕死亡的话,就刺杀我;帕死的话,就从我的胯下爬出去。”

②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砍柴割草后再煮饭,士兵们不吃不饱肚子。

③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您应该深挖壕沟高筑营垒,使营垒坚固,不与他们作战。

④水上军开入之,复急战。

河边的军队打开营门让他们进去,继续与赵军激烈地作战。

3、总结一下出自文本的成语

(师)一饭千金背水一战多多益善胯下之辱逐鹿中原

二、阅读高考文言文语段,完成旧知到新知以及阅读能力的迁移的任务。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

待闲,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愈,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霸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匿僕阳周氏匿:隐瞒。B.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拜:授官。D.诸将皆阿吕后意阿:迎合。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节“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②樊哙可斩也!

③高帝将兵四十余力众,困于平城。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动引历史故事,铁证如山地认为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对季布拱手作揖,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4、画横肉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译文: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译文:

三、完成小论文《韩信英雄末路的原因分析》

提示:可以从客观原因角度和主观原因角度多角度作分析。

附例文(略)

《太史公自序》导学案4(教师版)

《太史公自序》导学案﹙教师备课参考﹚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㈠探讨第二部分内容。

⑴答案参考:第4自然段写了3件事,一是他生于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诵古文;二是二十岁开始,离开家乡进行了一次壮游,到了许多地方。三是奉使巡视西南地区。

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十岁开始的壮游,给司马迁以实地寻访文化古迹、收集历史是资料的机会,开阔了他的眼界,培育了它的历史观。巡视西南,他考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民俗以及当地的山川物产,为《史记》写作准备丰富的资料。

⑵答案参考:第5自然段司马迁父亲临终嘱托有3层意思,一是

写信史是祖传的绪业,自己难以完成续写历史的任务,要求司马迁“无忘吾所欲论著”,强调完成这一使命就是“孝亲”;告诫司马迁要以周公为榜样,通过写史,“修旧起废”,兴礼乐,正王道;三是汉兴以来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自己未能论载,“余甚惧焉”,要求司马迁切记勿忘,完成自己的遗愿。

⑶答案参考:不赞同,第6自然段写了2件事,一是司马迁当上了太史令,开始缀集资料,为写《史记》做准备;二是参与并完成了制定太初历的工作。这2件事似乎与《史记》创作无关,其实,《史记》的内容宏富与司马迁的博学和工作经历不无关系,可以说,司马迁参与并完成了制定太初历的工作为以后《史记》创作做了准备。

㈡学习第三、四部分。

⑴解释下列词语。(A级)

①重点实虚词。

本:遵奉。让:谦让。诸侯害之:嫉恨。善善恶恶:善,形作动,彰显;恶,形作动,惩罚。贤贤贱不肖:贤,形作动,尊崇;贱,形作动,鄙夷。存亡国,继绝世:存,使动,使……保存;继,使动,使……承继。君不君:名作动,像国君。上明三王之道:名作状,向上。下辨人事之纪:名作状,向下。论次其文:整理,编撰。

②古今异义。

是非,古义:褒贬;今义:事理的正确和错误。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连词。故事,古义:历史旧事;今义: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整齐,古义:整理,归纳;今义:有秩序,

有条理。隐约,古义:含义隐奥而言辞简约;今义: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

③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宾语前置﹚

孔子知言之不用﹙被动句﹚

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宾语前置﹚

而君比至于春秋﹙介宾状语后置﹚

⑵探讨文本。

⑴答案参考:司马迁表示要做周公、孔子之后的第三人,以论载史实的方式“绍明世”“继《春秋》”。

⑵答案参考:“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⑶答案参考: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

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㈣阅读文本第11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次:编次,整理。厄:遭受困厄。厥:才。遂:通达,表达。

2.A﹙前“而”表修饰,后“而”表因果。前“夫”表感叹,后“而”表感叹﹚

3.略。

4.A﹙司马迁并未为对辩护事感到后悔﹚

太史公自序》导学案﹙教师备课参考﹚

第三课时

【学习过程】

㈠探讨第五部分内容。

⑴解释下列词语。(A级)

①重点实词。

绝:中断。拨:废弃。次:整编。

间:不断地。原:推究。科条:名作动,对史事科分条列。

②古今异义。

古文,古义:用先秦文字写的古书;今义:古代的文章。

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

至于,古义:至,到;于,介词;今义:连词。

原始,古义:推究本始;今义:最初的,古老的。

⑵探讨文本。

⑴答案参考: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2.家族的影响,父亲遗命: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3.自身的努力。

㈡文本探究。

1.答案参考:壹壶的话(第九小节)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

2.答案参考: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答案参考:(1)年十岁诵古文。(2)游历。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答案参考: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㈣本课巩固练习。1.B﹙①王,名词作动词;④显,彰显。﹚2.C ﹙第一个“其”,表祈使,第二个“其”是代词;两个“于”为介词﹚3.D﹙“嫌疑”“聚散”古今同义﹚4.B5.C﹙A“王”,为王。B“下”,处在下面。D“死”,为……死。﹚6.D﹙以,目的连词。A表顺承,表并列。B取独,定语后置。C动词,介词。﹚7.B﹙A“杜”为“牡”C“杉”为“彬”D“蔽”为“敝”﹚8.略9.答案参考:①示例:让我去经受磨练给我一次失败让我去体会忍耐给我一次耻辱②要点:内容贴切,语言通顺,形成排比。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淮阴侯列传课件

及第中学高二语文编制:杨学丽审核:丰素芹审批:崔成先2012-3-12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 课时一 1、疏通字词 商贾()晨炊蓐()食漂()染自食()井陉() 喋( )血间()道辎()重萆()山裨()将 裨()益传飧()前行()遁()走泜()水 拊()循挈()其手陈豨.()蒯.()通跖.() 2、课前基础知识延伸(见非常学案) 3、了解韩信(参见非常学案) 出自《淮阴侯列传》的成语: 败军之将背水一战兵贵先声不赏之功传檄而定 登坛拜将掉三寸舌鼎足而三多多益善妇人之仁 高材疾足功高震主国士无双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捷足先登解衣推食胯下之辱 情见势屈人自为战如左右手深沟高垒为德不卒 为民请命先声后实言听计从一得之见一得之愚 一饭千金中原逐鹿逐鹿中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拔帜易旗兔死狗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4、基础知识巩固 1、古今异义 ①始为布衣 ..时,贫无行.布衣:古义为“平民百姓”;行:古义为“品行” ②愿君留意 ..臣之计留意:古义为“考虑” ③未肯击前行 ..前行:古义为“先头部队” ④驱市人 ..而战之市人:古义为“集市上的人”,指乌合之众

⑤上常从容 ..与信言诸将能不从容:古义为“举止行动自然” ⑥辟左右 ..与之步于庭左右:古义为“侍从,随从” ⑦乃为儿女子 ...所诈儿女子:古义为“妇女小孩子”

⑧山东 ..大乱,异姓并起,英俊乌集山东:古义为“崤山以东”; 英俊:古义为“英雄豪杰” ⑨然乃行营 ..高敞地行营:古义为“四处寻找、谋求” 2、通假字 ①乃晨炊蓐.食蓐同“褥”,床褥 ②不能死,出我袴.下“袴”同“胯”,两腿间 ③于是信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④俯出袴下,蒲伏 ..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⑤虏魏王,禽.夏说禽同“擒”,捉拿,擒获 ⑥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戏同“麾”,主将的大旗 ⑦能千里袭我,亦已罢.极罢同“疲”,疲劳 ⑧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萆同“蔽”,隐蔽 ⑨令其裨将传飱.飱同“餐”,食物 ⑩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详同“佯”,假装 ⑾背水陈.陈同“阵”,阵势,此为列成阵势 ⑿信乃解其缚,东乡.坐乡同“向”,朝向 ⒀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倍同“背”,背靠,背向 ⒁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 ..鞅鞅同“怏怏”,不满意,不服从,郁闷失意的样子⒂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不同“否” ⒃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畔同“叛”,背叛 ⒄上怒曰:“亨.”之亨同“烹”,煮 ⒅秦失其鹿.鹿同“禄”,比喻皇帝之位,引申为政权 ⒆而天下已集.集同“辑”,安定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给饭吃②议欲下.赵攻下 ③如我能将.几何率领,统率 (2)名词作状语 ①欲东.下井陉击赵向东②师.事之像对待老师一样 ③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在夜里,连夜④英俊乌.集像乌鸦一样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节公开课后的思考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每学期都组织“周研究课”活动。2008年10月,我作为高二年级的语文备课组组长,在这次活动中讲《滕王阁序》这篇课文。这是一次引发我很多思考的一次开课。 对这篇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领悟其音乐美。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赏析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设计难点突破时,我考虑到学生独立赏析难度较大,给学生提示了景物描写赏析的角度:形、色、声、动。我的目的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文的美,自己能够从不同角度揣摩、品味诗文的艺术性。 因为教两个班级,又是面对全校语文教师的一节课,所以我先在不开课的班级上了一课,在那个班,学生反映很好,我对教材进一步熟悉,自我感觉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开课了,开始的时候很顺利,诵读,理解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一切按我原来的设计进行。然而到赏析名句这一还节,虽然我已经提示了角度,但一大部分学生仍然露出茫然的神情,感觉无从入手,有些冷场。这时,我只好另辟蹊径,用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为范例,来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语句,至此,学生才有所领悟。顺利回答。最后归纳: 点面结合: 作者首先为大家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水天相连,浩淼无边。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一派宁静祥和。 色彩绚丽: 水天相连,一片青碧而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 动静结合: 落霞、孤鹜写动态,秋水、长天写静景,动静结合,妙语天然。秋日佳景,跃然笔上,宛然在目 比拟修辞: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赋予画面以动感。 声韵和谐:运用对偶句,韵律优美。 学生们终于领悟了千古名句,所言不虚。我又在学生啧啧称叹时布置学生将这两句扩写为一段散文,学生们热情很高,甚至下课时还大声背诵,有点意犹未尽之感。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淮阴侯列传复习学案答案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淮阴侯列传》复习学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1.晨炊蓐.食在草席上 2.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离开;锐气;阻挡 3.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拨给;断绝 4.广武君策不用.采纳 5.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宿营 6.信建.大将之旗鼓设置 7.鼓.行出井陉口敲鼓 8.能有生得者购.千金悬赏 8.顾.诸君不察耳只是 10.诸将效.首虏献上11.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厌恶 12.信由此日夜怨望.怨恨 13.信尝过.樊将军哙拜访 14.相国绐.信欺骗 15.高帝曰:“置.之”释放 16.而天下已集.安定 17.生乃.与哙等未伍竟然 18.阴.使人至豨所暗中 19.臣固.教之本来 二、词类活用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饭:名词用为动词,给……吃 2.议欲下赵下:名词用为动词,攻下 3.如我能将几何将:名词用为动词,率领 u 4.欲东下井陉击赵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5.师事之师: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 6.英俊乌集乌:名词作状语,像乌鸦一样 7.众辱之曰众:名词作状语,当众 8.羞与绛、灌等列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认为……是羞耻的 9.亭长妻患之患:意动用法以……为患,把……当作祸患 10.吾哀王孙而进食哀:意动用法认为……可怜 11.恐吾至阻险而还阻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阻之地 三、一词多义 1.间 (1)从间道绝其辎重(小路) (2)韩信使人间视(暗暗地)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杂) (4)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2.望 (1)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希望) (2)若望仆不相师(抱怨) (3)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观察) (4)赵军望见而大笑(看见)(5)信由此日夜怨望(恨) 3.过 (1)信尝过樊将军哙(拜访) (2)其实不过数千(超过) (3)今将军故过之(拜访) (4)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责备) (5)人谁无过,过能改,善莫大焉(过错,有过错) 4.置 (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 (2)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赦免,释放) (3)郑人有且置履者(购置,买)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丢弃) (5)令其旁可置万家(安置) 四、特殊句式 1.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定语后置句 2.信钓于城下状语后置句 3.何为为我禽被动句 4.不得推择为吏被动句 5.信方斩被动句6.何为为我禽宾语前置句 7.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宾语前置句 8.大丈夫不能自食宾语前置句 五、翻译下列句子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2.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3.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 趁机向韩信说:“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列阵,说‘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我们并不信服。” 4.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5.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篇)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点-教师版

导学单配套整理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一、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常”通“尝”,曾经) 2、晨炊蓐食(“蓐”通“褥”,在床上) 3、不能死,出我袴下(“袴”通“胯”,两腿间) 4、于是信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5、俯出袴下,蒲伏。(“蒲伏”通“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6、禽夏说(“禽”通“擒”,拿下) 7、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戏”通“麾”,军队) 8、能千里而袭我(“能”通“乃”) 9、亦已罢极(“罢”“疲”,疲倦) 10、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萆”通“蔽”,隐蔽) 11、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详”通“佯”,假装) 12、东乡坐,西乡对(“乡”通“向”,朝着) 13、兵法又倍山陵(“倍”通“背”,背靠) 14、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陈”通“阵”,列队) 15、居常鞅鞅(“鞅鞅”通“怏怏”,不满意,郁闷失意的样子) 16、人言公之畔(“畔”通“叛”,背叛) 17、弟举杯(“弟”通“第”,但,只管) 18、亨之(“亨”同“烹”,煮) 19、而天下已集(“集”通“辑”,安定,和睦) 20、秦失其鹿(“鹿”通“禄”)比喻皇帝之位。引申为政权。 2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常”通“尝”“不”通“否”) 22、辟左右与之步于庭:(“辟”同“避”,使动,使…回避)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始为布衣时(古义:百姓;今义:粗布衣服) 2、贫无行(古义:品行;今义:可以) 3、愿君留意臣之计(古义:考虑;今义:注意,小心) 4、我哀王孙而进食(古义:年轻人;今义: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 5、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古义:闲暇无事的样子;今义:镇定,不慌张) 6、若虽长大,好带刀剑(古义:长得高大;今义:体貌高大壮伟) 7、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古义:随从;今义:左面和右面) 8、山东大乱,异姓并起(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9、英俊乌集(古义:英雄豪杰;今义:俊美并有英气) 10、未肯击前行古义:先头部队今义:向前行走 11、有能生得者购三千古义:悬赏今义:购买 12、信由此日夜怨望古义:恨今义:埋怨 13、如我能将几何古义:多少士兵今义:几何学 三、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说明其用法,并解释

江苏省苏州市蓝缨学校高考语文《淮阴侯列传》课时复习学案

江苏省苏州市蓝缨学校2014年高考语文《淮阴侯列传》课时复习学 案 一、通假字 1.乃晨炊蓐食 2.不能死,出我袴下 3.于是信孰视之 4.俯出袴下,蒲伏 5.虏魏王,禽夏说 6.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 7.能千里袭我,亦已罢极 8.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9.背水陈 10.诸将莫信,详应曰 11.信乃解其缚,东乡坐 12.右倍山陵 13.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则鞅鞅 14.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15.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16.上怒曰:“亨之” 二、词类活用: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议欲下赵 未至三十里,止舍 乃晨炊蓐食 欲东下井陉击赵 师事之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英俊乌集 众辱之曰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水上军开入之 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羞与绛、灌等列 亭长妻患之 恐吾至阻险而还 足下深沟高垒 三、古今异义词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2.愿君留意臣之计 3.我哀王孙而进食 4.若虽长大,好带刀剑 5.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6.然乃行营高敞地 四、一词多义。 1.常 (1)常从人寄食饮 (2)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3)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2.方 (1)车不得方轨 (2)信方斩,曰 3.间 (1)从间道绝其辎重 (2)韩信使人间视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4.望 (1)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2)若望仆不相师 (3)信由此日夜怨望 5.竟 (1)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2)竟漂数十日 6.绝 (1)绝云气,负青天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吾奇兵绝其后 (4)从间道绝其辎重 (5)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7.过 (1)信尝过樊将军哙 (2)其实不过数千 (4)闻将军有意督过之 (5)人谁无过,过能改,善莫大焉 8.置 (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2)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3)郑人有且置履者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 (5)令其旁可置万家 五、重点实词: 1. 不为具食 2. 诸将效首虏 3. 陈豨挈其手 4. 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5.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 (教师版)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文言基础词汇和句式。 2.通过研读文本分析淮阴侯人物形象。 3.学习《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本研习: 一、文章开始的三小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 1.请同学们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用四个字概括每个小故事。“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 2.说说这三个小故事说明了韩信早年生活的境况是怎样的? 韩信早年身处社会底层,生活贫苦,且饱受屈辱。 问题探讨: 二、请仔细阅读开头这三个小故事,分析其分别揭示了韩信什么样的个性? 怒绝亭长----屈辱之中的自尊, 漂母饭信----知恩图报、自信和抱负, 胯下受辱----坚忍,忍辱负重。 三、研习“井陉之战” 问题探究 1. 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明确:

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了知己知彼。 2. 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第二课时 一、学习8第段:被贬之后 1、教师补充省略的淮阴侯被贬的有关内容。 二、学习9—10段:“谋反”被诛 1、教师补充项王手下武涉和齐人蒯通对韩信的游说以及韩信的回答。 韩信之死 易中天——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 2.问题探究:

最新整理高二语文作文教案

最新整理高二语文作文教案 高二语文作文教案范文一:教学案例高中语文一提起作文,同学们总是眉头紧皱,一说上作文课,大家总是怨声载道。作文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但作文60分的分值让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我也鼓励同学们不要惧怕作文,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作文分数指日可待。这就要求我在平时的作文课上注重教学方法,有目的地进行作文训练,让学生对作文有兴趣。 作文教学一直为人诟病的就是教学效果达不到,学生的作文写得呆板无趣,要么就是照范文仿写没有自己创新的观点,在训练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的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了解社会时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写作表述能力。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能达到一些的效果。 一是素材的积累。许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苦于没有素材,或者说来说去只是千范文一律的素材,毫无新意。我们语文组就搜集印发一些新颖素材发下去,让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背诵记忆,或者通过阅读课来丰富他们的素材积累。坚持下来的效果是令人欣喜的,记得有次我让他们观看了关于“瓷娃娃”刘大铭的事迹,大家都颇有感触,在笔记中八班的姜亚楠同学这样写道:“我们是奔跑者,奔跑在青春的路上,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拥有一个好的身体。如今的一些年轻人不珍惜自己的身体,随便一点小困难就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此时的你正因一些不顺心的事打算放弃生的权利,那么瓷娃娃刘大铭或许会 唤起你秋声的欲望。患有先天性成骨发育不全的他,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接受过十多次手术,在被医生宣判死刑时,他凭借强烈的求生欲望,自学英文给国际医疗结构发送自己的病例,最终获得了远赴意大利米兰接受脊椎重建手术的机会。他的身体里被安上了13颗螺丝钉,植入了三块钛合金板,体内的血液被换掉了三分之二,他活下来了,他感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锥心般的疼痛。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勇敢地选择了这次冒险。”这个素材就可以运用到“选择”“勇气”“永不言弃”之类的作文中去。 二是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材料作文中立意是关键,许多学生就是因为立意不准确而造成跑题或偏题,这在高考中是莫大的遗憾,因此加强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次作文课,我选取了20xx年大纲卷的作文材料来

高祖本纪

《高祖本纪》教学案 编制:吴祥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文言实虚词及重要句式。 2.了解作者运用对比等刻画人物的手法。 3.熟知《史记》首创的“互见法”,体会《史记》“实录”之精神。教学重点:“目的1、2、3”。 教学方法:研习,讨论。 教学时间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复习《鸿门宴》,说说在此文中高祖给你留下的印象。 2.能流利朗读本文,划出不懂或者认为重要的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熟悉课文。 (一)熟悉情节,整体感知。 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刘邦的籍贯、出生和家庭,疏通第一小节。 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 第一小节叙高祖出生时候赋予传奇色彩,极言刘邦的出生不同凡响。 2.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分组概括,同时点击重要字词和句式) (1)自己概括,小组讨论。 (2)依次提名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泛读) 1-4:出生不凡,好酒色,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却大言“贺钱万”,貌相奇贵得取吕氏。 5-17:见郦生,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赴鸿门谢罪,被封汉王,明烧绝栈道示无意东归,暗决策东进思夺取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垓下打败项羽,氾水称帝,洛阳南宫论成败,入都关中。

2019 2020高中语文17淮阴侯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淮阴侯列传 一、读准字音 爨(cuàn) 喋血(dié) 馈粮(kuì) ...裨将(pí) 晨炊蓐辎重(zī) 食(rù) ...绐(dài)拊循(fǔ) ..二、识记通假晨炊蓐食(“蓐”同“褥”)(1)) (2)出我袴下(“袴”同“胯”,两腿间) 蒲伏(“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3) (4)亦已罢极(“罢”同“疲”) (5)人言公之畔(“畔”同“叛”) 上怒曰:“亨之。”(“亨”同“烹”)(6) 三、一词多义常从人寄食饮 ?大丈夫不能自食(动词,读sì,自食,指自己养活自己).(动(名词,读shí,可吃之物)?. ?词,读shí,会食,集合用饭)今日破赵会食?. (1)食埃土,下饮黄泉(动词,吃)上食.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裹腹(名词,食物)?.(动词,同“蚀”,亏缺)月盈则食.之者(动词,讨厌)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动词,吃饱)厌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形容词,满足).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名词,参差)?.?终如其言,一无差错(名词,差错,错误).?差(3)何必更以多寡为差(名词,差别).??差强人意(副词,略微). ?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动词,赦罪,释放).车置之亡地而后存(动词,放,安放)?. 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沛公则置?. (4)置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公子于 ?.履者(动词,购置,添置)郑人有且置.信三族是乃置.?内外多置小门(动词,设置) ?以近,则游者众(名词,平坦之地)夫夷.?诸将皆陛下故等夷(名(动词,夷灭)遂夷?.

词,平辈) (5)夷.?去险阻(名词,铲平,消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今操芟夷大 难(动词,平定).四、词类活用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名词用作动词,给饭吃) .(2)议欲下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3)足下深沟高垒(名词用作动词,挖沟;筑墙) ..(4)如我能将几何(名词用作动词,率领) .(5)欲东下井陉击赵(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6)师事之(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 .(7)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8)英俊乌集(名词用作状语,像乌鸦一样) .(9)乃晨炊蓐食(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在床上) ..(10)水上军开入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入) .(11)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避) .(12)羞与绛、灌等列(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五、古今异义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布衣服。 (2)愿君留意臣之计..古义:仔细考虑。 今义:注意,小心。 (3)其实不过数千..古义:两个词,“其”代指他,“实”意为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六、文言句式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判断句) 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2)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判断句) 译文: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 (3)必为二子所禽矣。(被动句) 译文:我们一定会被他们二人俘虏。 (4)知其不用。(被动句) 译文:了解到广武君的计谋没有得到采纳。 (5)何为为我禽?(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译文: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 (6)使人人自为战。(宾语前置句) 译文: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斗。 (7)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状语后置句) 译文:如今又在张耳辅助下,计议要夺取赵国。 (8)冤哉亨也!(主谓倒装句) 译文:煮死我,冤枉啊! (9)坚营勿与战。(省略句) 译文:坚守军营,不跟(他们)交战。 (10)不能死,出我袴下。(省略句) 译文:如果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一:2015刘国钧中学公开课教案】 2015靖江刘国钧中学高三开放日“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 module one unit two reading home alone 执教者: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陈燕时间:2015-12-01 teaching aims 1. help students know how to review and what to review. 2. improve their skills on how to review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3.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applying the language points in writing. 4. to encourage everyone to participate in the group work and learn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 introduce some method enlarge vocabulary 2.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master important sentences structures. 3. how to help students applying the language points into writing.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practice what they learned in exercises. 3. how to help students to finish the paragraph writing in limited time. 4. improve students’ awareness to use the learned language points in a writing. teaching methods task-based teaching, group work 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player, blackboar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prevision and lead-in check their work in the preview sheet before class and enjoy pictures together. step 2:direct the students to review from what aspects.

高二语文开学第一课(上课)

高二语文开学第一课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在金风送爽的九月看到火热的你们,我由衷感到高兴和激动。在以后的一年或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将朝夕相处,我希望和大家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快乐地耕耘收获,更希望和大家成为知心的朋友。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课我喜欢随意聊聊。让我走近你,也让你了解我。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我这个新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那我就先自报家门了。 一:自我介绍 我,免贵姓某,名某某。其实说老实话我一点都不想当老师,但不幸的是不仅当老师而且是个语文老师。我想我的前身可能是杀猪的,并且还可能杀过人因为有句话这样说: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当然虽然教了近20年语文,但真正教文科实验班语文还是第一次。相信第一次教文科实验班语文会在我的生命里留下永不褪色的记忆。 二、语文学习的认识(读书的作用) 我们同学从幼儿园开始认字,到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已经学了近十年的语文,那我想问问同学,语文是什么? (一)语文是什么? 当你听到一首动人心魄的歌时,沉浸于歌词所描绘的幽然意境,流连忘返,这就是语文;当你看到一幅雄浑俊雅的书画后,立即被其所吸引,于是你搜肠刮肚,想尽华美词藻来赞美它,这就是语文;当你发表演讲、主持会议,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口吐连珠妙语,别忘了,这也是语文。语文是琼瑶手中生花的妙笔——一代代天王巨星凭此星途灿烂;语文是余秋雨的散文——带你带我游历世界,做历史的思考;语文是李白的诗——浪漫飘逸,想象奇特,带你上天入地,与神仙结伴同游祖国山河;语文是苏轼的词——豪迈豁达,心鹜八极,带你评古论今,与哲人携手共探人生真谛。看孔子在天下奔波,宣传自己的思想,看屈原在上下求索,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语文是对《红楼梦》的崇拜;语文是对《西游记》的迷恋;语文是离不开名著的双眸。语文是大江东去的气势;语文是对“怒发冲冠”的叹服;语文是对屈夫子“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注解。 生活处处皆语文,一个正常的人都是活在语言的世界里的。语文可以是春节各家各户门楣上贴的的对联,可以是电视机上真真假假的广告,可以是大家哼出来的各式各样的歌谣。你结束了学生生活,找工作面试,你要口才;考公务员,你要申论;甚至你表达感情、相互沟通也需要语文。总之,语文她能丰富我们的人生,她可以让诸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她可以让诸位男士具有领袖风范——因为你不仅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胸怀天下,口吐莲花;她可以让诸位女士具有明星风范——因为你气质高雅,谈吐不俗,字字珠玑,总之,语文与生活同在,学好语文是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基础。学习语文吧! (二)学习语文有什么用? 首先,语文是我们学习、生活必备的工具。它是各门学科,尤其是文科的一个基础。读不懂文言文,你无法学好历史;读不懂议论文,你无法学好政治。大凡,文科成绩好的都有一个好的语文基础,同时它也是你进一步深造的一个工具。进入大学,你要研究历史,就得先读完《史记》,要研究政治经济学就要读懂《资本论》。有句话是这样说:要想富,先修路,学好语文的同时也是在为其他学科铺路。 和同学们第一次见面,我发现你们个个眉清目秀,气宇轩昂,你们希望自己长得更好看吗?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们说说有什么美容的方法吗?其实,语文是最高级的化妆品。黄山谷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读书人,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几天不读书,面貌就变得令人厌恶。西方有个小故事:有一个画家找一个美少年做模特儿,若干年后,又找来一人做魔鬼,没想到,这个魔鬼正是当年的美少年。同一个人,竟然从天使的模特儿

古诗文经典名句500句

中国古诗文经典名句500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2020版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

第19课淮阴侯列传 ——神鬼莫测的战神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2.思维:认识韩信的形象特点和悲剧人生。3.审美:赏析叙事艺术。 学法点拨 《淮阴侯列传》是太史公写得极为成功的人物传记,几乎每一位读者都为韩信的悲惨遭遇所打动。课文截取了韩信一生中三个典型的片段:贫贱的早年、大显身手的青壮年、悲惨的人生结局。学习本文,最主要的是能从韩信的人生轨迹中尤其是悲惨的人生结局中读出点什么、悟出点什么,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历史人物及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文在叙事中细节很有表现力,且蕴含深沉、丰富的情感。读此文千万不可忽略这一表达特点。 诗美晨读 题韩信庙 [明]骆用卿 逐鹿中原汉力微,登坛频蹙楚军威①。 足当蹑后犹分土,心已猜时尚解衣②。 毕竟封侯符蒯彻,几曾握手到陈豨③? 英雄漫洒荒山泪,秋草长陵久落晖④! [注] ①逐鹿:争夺政权。汉力微:汉王刘邦势力薄弱。频:屡次,连续多次。蹙(cù) :减缩。这两句说,韩信登坛拜将后,多次打败项羽,改变了楚强汉弱的局势。②足当蹑:足被踩。当:受。分土:分封土地。解衣:脱下自己的衣服给韩信穿。楚汉相争时,项羽曾派人劝说韩信反汉助楚,韩信回答:“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信我,我倍(背叛)之恐不祥,虽死不易。”这两句诗说,刘邦在不满韩信、猜疑韩信时,表面上还关心韩信、重用韩信,封韩信为王。沈德潜评这两句诗说:“极写汉高诡诈,而淮阴之冤自在言下遇之。”③这两句说,韩信没有听蒯彻的话,也未必与陈豨密谋反叛。骆用卿对《史记》的记载表示怀疑,所以诗中说“几曾”。④漫洒:别洒。长陵:刘邦的陵墓,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这两句是安慰韩信的英魂不必伤心,刘邦也不免一死,其陵墓一片凄凉。 [赏析] 明代李梦阳认为这首诗是“淮阴庙绝唱也”。诗首联概括韩信的作用,颔联说明韩信早已被刘邦猜忌,颈联为韩信造反辩护,尾联借景抒发了对韩信的安慰之情。

《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

《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学习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等语言现象。 2、体会司马迁借助本文要表达的独特的历史观。 3、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在叙事中借助曲笔和反语表达情感的写法,使学生以现代人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翻译句子(4名同学到黑板上翻译,其余同学在错题本上写) 1、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2、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3、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4、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旗。 师生点评,巩固文言文翻译应注意事项。 二、继续学习课文:谋反被诛史官赞词 1、学生齐读第9、10、11小节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疑难词句共同探讨明确(多媒体)自由发言,师生补充明确 预设可能遇到的疑难句子: (1)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阴:暗中弟:只管,又写作“第”。 (2)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及太子。 与:介词,和;夜: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3)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 于:介词,引出对象。 (4)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 绐:欺骗虽:即使疾:生病强:强打精神 (5)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纲绝而维弛:法度败坏、政权瓦解山东:崤山以东 乌集:像乌鸦一样聚集鹿:指帝位 高材疾足: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焉:之 (6)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及耳 锐精:磨快武器持锋:手持利刃顾:只是 (7)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高二语文第一课

高二语文开学第一课 上课时间:星期: 今日什么节——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佛教徒为超度祖先亡灵所举行的仪式。)、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一、导入 请同学们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在电影院看完一场电影,你会听完它的片尾曲吗再离场吗?& 很多人不会,要么觉得没必要浪费时间;要么是影院为提高播放场次而在抓紧做保洁。其实,一部完整的电影,它的片尾曲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情绪的沉浸、主题的深华、深度的思索…… 同样的,阅读一本书或是学习一本教材,我们不能只看正文或者学习具体篇目,而要看看书本开头的“序言”“前言”“引言”“译者的话”或者写在书后的“后记”“跋”“后序”以及“目录”。以期宏观把握体例和内容。 【认识事物,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也可以局部到整体,后者容易“盲人摸象”】二、整体把握教材 我们带着这种意识来重新翻一翻很熟悉的语文教材。 封面:书名“语文”,在民国时代的语文叫什么名字?“国语”“国文”,合成“语文”,顾名思义,“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这是语文课程的主体。 扉页:是那一页?&书翻开后的第二页,整本书的第一页。&浏览,有没有特别的信息?或者哪个信息为你所注意到呢? “北京大学中文系”,为何不是清华或者某个部直属重点师范大学?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中心发祥地,“北京大学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历来在语文教育方面发挥着领军作用”北大很多教授参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如高考试题的命卷和阅卷、教材的编写等。 编著成员:袁行霈、温儒敏、陈平原都是北大教授。陈平原曾有这样一句话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人生一辈子的发展取决于语文。&特约审稿里有个字谁认识?对,这时候就拿出字典,一探究竟了。你猜它读什么呢?什么意思呢?汉字百分之八十的字是形声字,读一半还是有可能对的。Fen?草字头,又在名字中。意

高二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高二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高二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高二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目标: 1、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 3、了解——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老师的学习要求 4、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 讲授要点: 一、开场白和自我介绍 二、理解“语文” 1、语文——语言、文字 (1)听(会听课,听懂别人的话,别人说话自己能够专心听)(2)说(大胆说话,大声说话,说得条理明白) (3)读(表情朗读,理解阅读) (4)写(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达到表达的目的) 2、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学习比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更高: (1)初中固定一块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选修”,还有校本教材叫“自修”,

共三块构成; (2)初中学习只要阅读理解,会写600字作文,高中是“阅读赏析,表达与交流,会写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 (3)初中学的文体不完全系统,高中完全系统——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着研读; (4)高中实行学分式学习。 三、语文学科的特点 1、最难学好,因为主要靠自学,老师的作用小; 2、积累要求高,记忆的东西要求多,了解的东西要求多,要记性; 3、语言文字的领悟力难以形成,要悟性; 4、好作文难写,要灵性; 5、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进步缓慢,不能迅速达成; 6、高考三桩之一,成绩160——200分。 四、学好语文需要好的学习习惯 五、语文学习的境界 (1)要学——态度问题 (2)会学——方法问题 (3)能学——持衡问题 六、具体要求: (1)工具书齐全(《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不能少);

六年级传统文化

1、《论语》八则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论语》的有关章节 2.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义 3.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 4. 对判断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读 【教学难点】 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加强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 二、简介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迁居鲁国。 三、《论语》简介 儒家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后来失传了) 四.课文讲解 (一)先请一位学生朗读引言 (二)让学生照书下注解,标好字音,默读课文,提醒注意句读 (三)全班朗读,纠正字音和句读。 (四)讲解

孔子说大概有一种人,自己不知不懂却生硬不编造,我没这么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把细节牢记在心,这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认知方法 2、《大学》 教学目标: 1. 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5—7页原文和文意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2.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三、小结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