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求生——《我弥留之际》的死亡主题探析_张丽芳

合集下载

《我弥留之际》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我弥留之际》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我弥留之际》的文学伦理学解读发表时间:2018-02-26T11:01:37.0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3期作者:程楠[导读] 摘要:互信互爱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在《我弥留之际》的本德伦一家中已不复存在,伦理德困境在人与人之间不断蔓延。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研究生在读企业管理专业 200072摘要:互信互爱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在《我弥留之际》的本德伦一家中已不复存在,伦理德困境在人与人之间不断蔓延。

福克纳关注人物之间的关系,揭露美国南方的社会现实,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学伦理学批评不谋而合。

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文学伦理学角度解析这部小说,主要从伦理环境和伦理关系入手对其伦理思想进行研究,探讨该作品的现实伦理意义。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文学伦理学;伦理环境;伦理关系威廉•福克纳是一位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作家,他于194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出于作家敏感的天性觉察到历史变更下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纷繁复杂的争斗。

他借由其作品中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展现了一幅真实的南方社会画面,表现了社会各阶层的伦理道德面貌。

《我弥留之际》是其代表作之一,国内外对该作品的研究多集中于人物形象、叙事视角以及主题等方面,鲜有评论家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对其进行系统分析。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和作家的批评方法。

聂珍钊教授于2004年召开的“英美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上首次系统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角度评析《我弥留之际》,把文本与伦理主题统一起来,解读其伦理道德思想。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重新阐释这部小说,丰富了对其价值的理解和理论阐发,能够唤起人们对伦理道德的思考。

一、伦理环境的变迁文学伦理学强调客观的伦理环境或历史环境是理解、阐释和评价文学作品的基础。

【1】我们必须把对《我弥留之际》的评析放到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结合历史语境和当时的伦理环境,依据人物的实际行动作为评判标准。

重构美国南方历史——《我弥留之际》之新历史主义解读

重构美国南方历史——《我弥留之际》之新历史主义解读

作者: 陈典[1,2];张顺生[2]
作者机构: [1]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1600;[2]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493
出版物刊名: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页码: 15-20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5期
主题词: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新历史主义视角

摘要:�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贫穷的白人佃农家庭所遭遇的
不幸与离散来寓意美国南方乡村在20世纪初所遭遇的转型阵痛。从这个意义上说,福克纳通过小
说构建了他自己的南方历史,实现了文本与历史的互动。据此,本文通过新历史主义的两个重要概
念,“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对小说进行解读,由此也可以一窥福克纳对于美国南方
历史的深刻反思,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Reconstructing the History of the South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 New Historicist
Interpretation of As I Lay Dying

《我弥留之际》的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解读

《我弥留之际》的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解读

《我弥留之际》的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解读作者:李梁成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01期摘要:本文分析了福克纳《我弥留之际》里的本德仑一家的女儿杜威·德尔的女性形象,从母亲和女人的双重角度指出杜威·德尔主体性的丧失。

借助伊利加蕾的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视角,本文进一步发现杜威·德尔女性主体性的缺失是与母亲艾迪缺乏沟通交流的结果。

通过对小说中病态的母女关系的呈现,福克纳实现了对女性文化的思考以及父权制社会的批判。

关键词:女性主体性母女关系伊利加蕾《我弥留之际》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1-0115-02一、女性主体性的丧失关于“主体性”,所罗门是这样定义的:“一个由个人经历、理解以及期待等因素组成的集合体”。

(Solomon,900)因此,主体性不仅是个体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维持一个特定社会群体内部独特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及当代女性主义理论家伊利加蕾认为,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统治下的父权社会中的女性主体性已消失殆尽,女性不得不以父权社会的“象征秩序”来定义自己,以男性的话语来言说自己。

女性沦为社会的客体,成为男性的反映。

《我弥留之际》中的杜威·德尔便是这样一个丧失了主体性的女性。

她的主体性是由她作为母亲以及作为女人的双重身份所决定的。

作为一名母亲,腹中胎儿丝毫没有为她带来初为人母的喜悦,反而是沉重的负担。

为了不让别人发现她孩子的存在,她希望借助打胎这一手段来恢复往日生活的平静。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强烈的愿望逐步演变成了神经质般的内心执念,使得杜威·德尔为了达成目标而不择手段。

她一再催促父亲安斯进城,容不得旅途有半点停顿;她视她那能看透一切的哥哥达尔为眼中钉肉中刺,因此当机会出现时,“她像只夜猫似的朝达尔扑去”。

母亲的角色对她而言没有任何的意义,她在乎的是家人乃至整个社会对她的议论和判断。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向死而生》是一本探讨生死和存在意义的哲学小说,作者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

通过主人公梅尔索(Meursault)的视角,揭示了现代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冷漠和无助,以及对存在意义的追问。

这本小说以梅尔索的陈述开始,他是一个平凡的办公室职员,生活沉闷无趣。

故事一开始,就描述了他的母亲去世的情景。

他没有展现出对母亲死亡的悲痛,而是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下葬礼的过程,似乎毫不在意母亲的离世。

这奇怪的反应引发了人们对他的猜测和非难。

梅尔索的人生态度极其冷漠,他对待生活中的事情都没有太多的情感投入。

他没有别的爱好,喜欢的只是享受一些肉体的感受,比如吃喝和与女性发生关系。

他和一个女人关系暧昧,她的情感投入对他来说无关紧要,他只是享受与她的性爱。

故事的转折点来自于一个无意义的事件:一个阿拉伯人被梅尔索杀死了。

这个杀人事件并不是出于什么深思熟虑或愤怒,而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

梅尔索在炎热的夏天遇到阿拉伯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摩擦,梅尔索拿出了一把枪杀死了阿拉伯人。

这个事件引发了整个故事的剧情发展。

整个审讯和法庭的过程表达了加缪对现代社会对待死亡的同样冷漠。

梅尔索被送上法庭,被迫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然而,审判似乎没有重点,而是纠结于梅尔索是否爱过他的母亲以及他当时是否有杀人的动机。

梅尔索的反应和解释都没有能够让法庭相信他。

在这个过程中,梅尔索对死亡的态度没有改变。

他既不愿为自己的行为解释,也不愿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撒谎。

他在法庭上承认了自己杀人的事实,而且在判决书下达之前,一直对自己的行为保持着冷静和坦然。

小说最后,梅尔索被判处死刑。

在行刑的前一天,他和一个神父进行了对话。

这个对话是整个小说的一个重要部分,体现了梅尔索对生与死、宗教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他坦率地告诉神父他不相信上帝,无法为了某种宗教信仰而向上帝祈求。

最后,梅尔索在行刑的前一刻,在面临死亡的时刻,体验到了一种奇特的宁静和解脱。

他好像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没有恐惧和后悔。

论《我弥留之际》中圣经原型的异化研究

论《我弥留之际》中圣经原型的异化研究

论《我弥留之际》中圣经原型的异化研究《我弥留之际》是中国作家鲁迅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是其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部分。

小说以一个弥留之际的人物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其中有一些意象和情节与圣经中的原型密切相关,这种异化的手法给小说增添了一层深刻的意味。

小说中的主人公孙铭是一位年轻的护士,他在弥留之际的青年患者身边守夜,并与其展开了一段对话。

这段对话中蕴含着对生命、死亡和宗教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对人性的洞察和痛苦的抒发。

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圣经中原型的异化运用。

小说中描写到了主人公孙铭身穿白色制服。

白色在圣经中常常象征着纯洁和圣洁,代表了天国的永恒和完美。

而孙铭身穿白色制服,从侧面塑造了他的形象,使其具有一种“天使”的形象。

他在守候患者的过程中,像天使一样默默守护着生命的边缘,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小说中还涉及到了人物的姓名。

主人公的名字孙铭,可以联想到圣经中耶稣的门徒之一——马太福音中的马太。

马太是福音书《约翰福音》中重要人物耶稣的亲密弟子,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深厚的。

孙铭的名字与马太有着相似的音韵,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的含义。

这种对圣经中人物的借用,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具体。

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与圣经有关的意象和情节。

小说中的患者对孙铭说:“有一个布道团在一个地方……有很多人。

”这段话让人联想到圣经中耶稣的弟子们传教的场景。

这种场景的出现,使得小说具有一种宗教性的氛围,加深了对死亡和人生意义的反思。

通过对《我弥留之际》中圣经原型的异化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鲁迅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意象,通过这种异化的手法,使小说中的情节更富有内涵和意义。

通过对圣经原型的引用,小说也展现了对宗教、生命和死亡等人类永恒话题的思考和探索。

这种异化手法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性,也使读者在阅读中更深入思考人生的真谛。

论《我弥留之际》中的陌生化技巧

论《我弥留之际》中的陌生化技巧

论《我弥留之际》中的陌生化技巧作者:封莉云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6期内容摘要: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运用了各种陌生化技巧,不守传统小说“常规”,使小说特点鲜明。

本文分析《我弥留之际》中的陌生化技巧。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福克纳形式主义陌生化威廉·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南方文学的最著名且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家,也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我弥留之际》是一部長篇小说,是福克纳叙事技巧运用最多一部作品。

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全知叙事视角,采用了多视角叙事方式,特点鲜明,从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看来,福克纳采用了陌生化技巧,使其小说具有文学性和更高的审美价值。

前人对《我弥留之际》的研究大致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原型批评,异化以及人物形象解读等角度展开论述,而以陌生化理论来分析这本小说的研究较少。

因此,本文将用俄国形式主义的相关陌生化理论来分析小说中所体现的陌生化写作技巧。

一.陌生化理论20世纪初,伴随着雅格布森提出的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的概念。

所谓“陌生化”指的是“使之陌生”,就是使审美主体即使面临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延长其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增加审美快感(赵339-341)。

形式主义者强调形式的可感性,认为作品的“文学性”通过陌生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即所谓“文学艺术”不应是现实复制版的机械反映,而是创作者有意识地去艺术加工,使作品陌生化。

福克纳在小说中娴熟地运用陌生化技巧,使阅读者摆脱乏味的自动化感知,体验审美的快感。

二.小说陌生化技巧分析在《我弥留之际》中,作者运用了诸多陌生化技巧,其中包括两大类即语言的陌生化和叙事的陌生化。

语言的陌生化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小说主题的表达大有裨益,而叙事的陌生化让读者产生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新鲜的观感。

陌生化手法使作品更加具有可读性,新奇却也复杂难读,小说的审美价值在陌生化的语言及叙事中得以体现。

《我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的双重建构

《我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的双重建构

文学WEN XUE2017.07《我弥留之际》是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作者放弃了《喧哗与骚动》中工整对称的对位式结构,采用多视角综合的叙述方式,通过15位不同叙事者,用59节内心独白讲述了一个长途送葬的故事。

小说的女主人公艾迪个性复杂,常引起读者的片面解读或误读。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法,分析艾迪身上的拜伦式英雄特质,探讨其同时作为叛逆者与妥协者的双重形象,并揭示其人生悲剧的根源。

一、叛逆者形象在20世纪初的美国南方,男性价值准则主宰一切,艾迪不甘心受男权思想的摆布,并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不满。

她对父亲的所谓人生哲学表现出深深的怀疑,对丈夫反复强调的“爱”充满轻蔑,对女邻居科拉宣扬的“女人本分”与“罪恶”言论不屑一顾。

艾迪与安斯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与社会主流观念相悖,在保守的南方,“近亲或相当经济地位的人或是上层人之间通婚相当常见”[1]。

安斯在向艾迪求婚时,得知艾迪是城里人,而且有亲人在杰弗生镇,原本志在必得的他顿时脸色阴沉了一些,心里没了底气,他说:“那么你活着的亲戚呢?他们会有不同看法的。

”这说明当时社会对婚姻选择要求比较严格。

艾迪究竟为何答应了这桩婚事呢?她自己说:“于是我接受了安斯。

”“于是”这个词表明前后文间的因果关系,说明艾迪接受安斯的求婚很有可能是基于前面的一番对白。

安斯犹豫的举动点燃了艾迪内心的叛逆之火,答应一桩不被世人认可的婚姻,无疑是对保守的南方传统婚姻观的公然挑衅,可以让艾迪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艾迪还试图颠覆女性的传统形象。

男权社会要求女性成为温顺、任劳任怨的贤妻良母,然而,艾迪与子女间似乎没有任何心灵沟通,她对未婚先孕的女儿不管不顾,对儿子们的心事不闻不问。

艾迪没有起到调和家庭矛盾的作用,子女之间的矛盾反而都是源于她。

同时,艾迪也并没有甘心做一个柔弱、温顺的妻子。

“在这个家庭里,丈夫和妻子、父亲和母亲换了位,性格坚强的艾迪占据着丈夫和父亲的位置”[2]。

艾迪拒绝与安斯同床,而且出轨,与牧师私通生下一子,然后又毅然与牧师断绝了关系。

荒野文学序列中的《我弥留之际》

荒野文学序列中的《我弥留之际》

荒野文学序列中的《我弥留之际》
刘国枝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1)003
【摘要】荒野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道独特景观.从美国荒野文学的传统出发,对福克纳的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的人物及其所处环境的荒野性和作品隐含的"使命程式"进行分析,认为作者所展示的并非艾略特式的"荒原"世界,而是一片在灰暗、苍茫之中闪烁着点点人性和希望之光的"荒野";作为一则关于荒野的寓言,<我弥留之际>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类会"挺过去"的坚强信念.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刘国枝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中美当代自然文学中的荒野思想与荒野实践 [J], 李世存
2.荒野文学视角下《荒野生存》的主题分析 [J], 郑成英;黄泽火
3.中美当代自然文学中的荒野思想与荒野实践 [J], 李世存
4.荒野文学视角下《荒野生存》的主题分析 [J], 郑成英;黄泽火
5.想象与抵牾:生态视角中的文学荒野及现代启示 [J], 纪秀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际[J].黑龙家农垦师专学报,1999(2): 30-31. [8]王莉莉.福克纳笔下一个女性受害者孤独的灵魂[J].安
终其一生,艾迪都在为“永久的死”做准备。在她身上,看 不到常人对死亡应有的恐惧和逃避,这似乎显得很不可思 议。
(二)安斯一家与死亡 小说的叙述始于艾迪临死之前,安斯一家似乎对死亡觉 得很漠然,没有太多的关切与担忧。大儿子卡什忙于替母亲 打棺材,仿佛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个多么好的木匠,二儿子达 尔和三儿子朱厄尔关心的是帮邻居弗农拉一车货到城里可 以赚取三美元,唯一担心的就是他们的骡车能不能及时赶回 来送母亲回杰弗生安葬,女儿杜威德尔关心的是趁着送母亲 去安葬的途中自己能去城里打胎,小儿子瓦达曼是个弱智 儿,只有他对母亲的死稍微有些关切,但他也还是想着送葬 去城里可以吃香蕉,可以看到那种“在橱窗后面,红颜色的, 停在铁轨上的”[3](P54)火车。 而作为丈夫的安斯则更冷漠,他在书中从头至尾最关心 的就是他向艾迪许诺过要将它运回杰弗生去安葬,所以他无 论如何都要做到。在艾迪死前,他无所事事地等待着去实行 诺言,艾迪死后他的第一句话居然是“上帝的意旨要实现了, 现在我可以装牙齿了”[3](P43)。妻子死了,死者的丈夫关切的却 是可以装一副新牙了,听起来多么荒谬。好像安斯一家在艾 迪死前在做的、能做的就是陪她等死,等着把她送往娘家墓 地,在送去墓地的途中各人可以实现自己自私的小目的。 (三)乡邻眼中的死亡 在安斯家各位乡邻的眼中,科拉、塔尔、皮保迪都从各自 的角度谈到一些关于死亡的观点。在信仰虔诚的邻居主妇科 拉看来,艾迪是一个“可怜、盲目的妇人”,因为她“沉溺在自 己的自负与骄傲之中”“关闭了通向上帝的心扉”[3](P145),她觉 得艾迪“在孤独中死去,把骄傲与悲伤裹得严严的”[3](P18)。在 她看来,安斯一家要“把她扔进大车运过河,然后让她在那边 等死”是不合乎基督教礼仪的。 而在科拉的丈夫塔尔眼中,他承认“这种生活”“对于女 人来说是很苦的”[3](P23),似乎暗示着他对艾迪存有一定的同 情。具有同种倾向的还有乡村医生皮保迪,当安斯派人去请 他时,他在心里想“他折磨她总算到头了”,起先他不愿意去,
因为他担心“说不定我还可以有点办法,没准得把她拉回人 世间呢”[3](P34),直到后来他明白大雨就要来了,请医生“已为 时太晚”[3](P34)时,他才踏上去应诊的路。作为医生,皮保迪对 病人的这种态度让我们心生疑惑,医生一向被认为是要争分 夺秒、救死扶伤的,他怎么磨磨蹭蹭,故意捱到“已为时太晚” [3](P34)时才出发呢?
三、结语 以上提到的种种困惑,让我们不禁在想:福克纳到底想 要说明什么呢?笔者认为福克纳这么写是别有用心的,他是 想通过描写书中人物对死亡的奇特反应,来引起读者对现代 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和生存困境的关注。书中的艾迪,也许 就是我们当中的一个普通人,终其一生,尝尽孤独,没有学会 爱别人也没有学会被爱。书中的安斯一家和他们的乡邻也是 多数社会人的真实写照,活在自己的城堡里,被动地“关注” 其他人的困境,继续做一个沉默的看客。而这部小说的叙事 结构也证明了这一点,每一节都由不同的人物叙述、独立成 节,仿佛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关注别人,也没 有受到关注。 那么,福克纳这么写是因为他对冷漠的人类失去了信心 吗?答案是否定的。艾迪死后,安斯一家终于踏上了送葬的行 程,虽然途中遇到洪水、大火等磨难,但众乡邻还是伸出了援 手,有人帮助他们过河;有人让他们借宿;他们骡子淹死之后 也有人卖给他们骡子,这似乎又让我们看到了一线希望。 福克纳研究专家李文俊先生说得很好:“尽管福克纳作 品中有一些骇人听闻的场面,但总的来说,他还是一个扎根 于美国乡土,对普通人怀有深挚感情的作家......他之所以写 违反人性的东西,是因为他希望这些事物不再存在” 福 [5](P2-3) 克纳在 1950 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辞里也说道:“我不 想接受人类的末日的说法......我相信人类不会苟且地生存下 去,他们还能蓬勃发展。人是不朽的......人有灵魂,有能够怜 悯、牺牲和耐劳的精神。诗人和作家的天职就在于写出这些 东西。”[5](P255) 这些话充分揭示了福克纳的写作主旨。作为两种 人生状态,生和死是截然分开的。但在哲学本源上,两者又是 统一的。福克纳正是企图借助描写死亡来认识人类的处境, 进而探求走出困境的道路。
文出版社,2004:4. [4]克林斯·布鲁克斯.威廉·福克纳浅介[M].耶鲁大学出
版社,1983. [5]李文俊(编选).福克纳评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80:5. [6]刘梦雪.解读我弥留之际中艾迪的内心独白[J].疯狂英
语:教师版.132-138. [7]孙志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命悲剧的思考:评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
说中,作为标示生存状态的由生与死构成的二项对立的基本 结构完全找不到平衡。”[2](P63)
死亡是人类永远无法逃避和超越的悲剧,也是人类生命 的最终归宿。在《我弥留之际》一书中,不时可以看到死亡的 影子,小说一开头艾迪就躺在临死的病床上,它的大儿子卡 什在窗外替她做棺材,小儿子瓦达曼抓到了一条大鱼并将它 砍死,艾迪死后家人将她送去安葬的途中,不断出现并逐渐 增多的秃鹫,安斯家里被水淹死的骡子等等都象征或隐喻着 死亡。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艾迪死亡和被安葬之前,读者可以 感觉到书中有一种无形的不可抗拒力在起作用,推动情节往 下发展,而这种力量的最终目的就是死亡或者与死亡有关。
2014 年第 5 期 (总第 141 期)
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College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No.5,2014 General.No.141
向死求生
—— —《我弥留之际》的死亡主题探析
张丽芳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丽江 674100)
(一)艾迪与死亡 书中的主妇艾迪虽然只在五十九节独白中叙述了一节, 但是她的叙述对于理解小说的死亡主题至关重要。艾迪曾是 村里的小学教师,后来和农民安斯结婚并生育了五个孩子。 她的一生是不幸福的,甚至可以说,她一辈子都在郁郁寡欢 中度过。她的不幸福,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她父亲观点的 影响。“活在世上的理由仅仅是为长久的安眠做好准备”[3] (P146),这是艾迪的父亲对死亡的观点,这个观点直接影响了艾 迪的生活。 受到父亲这种虚无主义观点的影响,加上没有任何亲戚 朋友和家人的关爱,婚前的艾迪就很孤独,“我不由得要恨我 的父亲干嘛生我培养我”[3](P146),而她用来摆脱孤独的方式既
Inquiring into Life by Writing about Death: A Thematic Study of the Book As I Lay Dying
ZHANG Li-fang
(Lijiang Teachers College, Lijiang Yunnan 674100, China ) Abstract: William Faulkner's novel As I Lay Dying centers around the death of Addie Bundren, it is quite obvious that the death theme recurs throughout the whole book. By exploring the death theme in the novel,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Faulkner wants to draw our atten- tions to the alienations and dilemmas confront modern people. Key words: William Faulkner; As I Lay Dying; death theme
一、引言 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自从 1930 年出版后,受到 了许多的评论关注,评论家们从各个角度入手对此书进行过 分析。有评论家认为此书反映了美国南方贫苦白人农民的生 活; 也有人认为是描写生活中一些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例如 美国批评家克林斯·布鲁克斯就写道:“大车里所运载的本德 仑一家其实是我们这个复杂得多的社会的有代表意义的缩 影。这里存在着生活中一些有永恒意义的问题。”[4](P89)在笔者 看来,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在于理解书中所透露出的死亡主 题。深入探索书中的死亡主题,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这部 作品;而且能帮助我们理解福克纳创作本书的主旨。 二、《我弥留之际》中的死亡 正如国内学者张曦所言“作品的标题往往与主题关系密 切。理解这部小说的主题也正应该从标题《我弥留之际》( As I Lay Dying ) 入手。”[9](P77) 小说的标题关键词是“dying(死)”,整 部小说也正是围绕着艾迪之死来发展的。所以说,将死亡主 题作为小说的主题之一尤为重要。 在国内,也有学者意识到了死亡主题在书中的重要性, 学者冯季庆运用结构语义学的二元对立原则对书中代表生 死序列的词进行了提取,得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在福克 纳的《我弥留之际》中演绎的人生的生与死的苦斗中,提取与 死亡序列相关的词相当容易,而寻找与生命序列相关的词位 却要费一番功夫。也就是说,在这部被死亡鬼魂般缠住的小
摘 要: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围绕主人公安迪·本德仑的死展开,死亡主题在书中不断重现。通
过对书中的死亡主题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福克纳是想通过描写书中人物对死亡的奇特反应,来引起读
者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和生存困境的关注。
关键词:福克纳;我弥留之际;死亡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958(2014)05-0062-02
艾迪觉得安斯对于她来说已经死了,“可是他自己并不 知道它死了”[3](P150)。为了对安斯进行报复和证明自己的存在, 绝望的艾迪选择了与牧师惠特菲尔德通奸,可是她并没用从 这份婚外情中得到安慰,相反生下了私生子朱厄尔,进一步 证明了她的“罪孽”。再后来,艾迪为自己确定的最终“报复” 就是要安斯答应在她死后将她送回娘家杰弗生坟地安葬。最 后,在生了杜威德尔和瓦达曼之后,艾迪觉得她终于可以“准 备死了”[3](P1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