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无经业,贵在诚一

富无经业,贵在诚一

我国台湾地区著名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说过:“年轻人刚踏入社会,不要东挑西挑,任何工作都可以做,都有前途;特别是在企业界,只要你努力,一年就可以得其要领,而三年有成,就可以一展雄才大略。”
王永庆的这番话,来自实际,发人深省。
“任何工作都可以做,都有前途”,正对应了古人早已说过的“富无经业”,但要想实现,则有个必要条件——认准目标、一心努力。重要的是,这种努力不是一味埋头下苦功,而是学会用心用脑,做更高层次的心智付出。且让我们从王永庆的亲身经历说起。
王永庆:卖米淘得第一桶金
1916年,王永庆生于台湾新店直潭,兄弟姊妹8人在清寒中度过了童年。
小学毕业后,为改善家境,年仅15岁的王永庆远赴嘉义,在一家米店做了学徒工。过了一年,他自认已学到了卖米的门道,决定创业。
靠着父亲东奔西跑借来的200元钱,王永庆的米店开张了。当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王永庆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所以一开始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经过仔细观察,王永庆很快从提高米的质量和增值服务上找到了突破口。
20世纪30年代,台湾的粮食生产基本上仍是手工作业,稻谷收割后都是铺在马路上晒干,然后在土场上脱粒,常常掺杂着砂土、草棍之类的杂物。买米下锅之前,都要先挑拣、淘洗一番,很不方便。王永庆带领两个弟弟,一小把一小把地将夹杂在米里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出售。这样,他的米质量明显高了一个档次,深受顾客好评,米店的生意也日渐红火起来。
第二步是改进服务。当时,消费者都是自己到米店买米,自己运送回家,王永庆则开创了“送货上门”的先河,果然大受欢迎。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了事,还要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没吃完的米,他就将陈米倒腾出来,洗净米缸、倒进新米,再将陈米放在上层。这一精细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很多顾客。每次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都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这家有多少人吃饭,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饭量如何,估算一下这次送来的米能吃多长时间,记在本子上。到了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米送到客户家里。有时碰上顾客手头紧,一时拿不出钱来,王永庆就约定到发薪之日再上门收钱。这样,王永庆的生意很快蒸蒸日上。一年多后,王永庆延伸产业链,自己办了一家碾米厂。十年下来,他的米店便跻身嘉义米店前三名。
王永庆问鼎台湾首富的第一桶金

,就是这
样淘到的。而且,卖米时形成的扎实细心、追根究底、一丝不苟的精神,成为贯穿他毕生事业的特点。
现在市场上零售的米,很多是免淘洗的,罕有杂质;包装规格多样,不必再送米上门……这样说来,王永庆卖米的经验是否毫无价值了呢?
不是的!虽然时代条件永远在变,王永庆卖米所体现的具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成功之道,却永恒不变。
谭木匠:小木梳做出大品牌
王永庆的成功不是唯一的。
如今,在中国各城市,谭木匠连锁专卖店随处可见。尽管同样的木质梳子在其他小店只卖几十元乃至几元,而“谭木匠”平均每把梳子的价格要高出不少,但仍有很多顾客慷慨解囊。
谭木匠的老板叫谭传华,祖上都是木匠。他做过民办教师、在火车站给路人画过像、做过木雕生意,一直生意清淡,直到有一天,他买到了一把木梳。
小小的木梳让他看到了商机。既然梳子是爱美的妇女离不了的,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加精美呢?1993年,谭传华贷款30万元,做起了梳子。
首先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他投入近30万元购买生产设备,又雇用有根雕基础的工匠,坚持纯手工打磨。这让他的梳子质量、工艺都高于市场上其他产品。
梳子生产出来,怎么卖呢?谭传华最先采取的销售方式是挎着篮子沿街叫卖,销量非常有限。
时值我国工艺品行业整体衰落。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没有品牌。即使好东西,也难以卖出好价钱。谭传华下决心要试一试——不仅要为小小的木梳打造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而且要彻底改变产销割裂的格局,把两者连为一体,自建销售渠道。
三峡牌、先生牌、小姐牌……谭传华给梳子起过很多名字,最终定名“谭木匠”。1998年,他开出了第一家特许加盟连锁店,花费公司利润的1/3,请来专家设计形象识别系统。
渐渐地,小小木梳风生水起,为谭传华带来了巨额财富。他明白,自己走对了路——做木梳,那些日用品产业巨头瞧不上这一类小生意,不会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而谭木匠倾力打造的销售渠道和高端的工艺、设计、新品研发能力等,又构筑了小企业无法跨越的门槛。就这样,谭木匠得以远离行业内厮杀的硝烟,独领逍遥自在之风骚,市场优势显而易见。
司马迁:2000多年前的答案
王永庆卖米、谭传华卖梳子,其成功之道完全符合司马迁在2000多年之前就揭示的规律——“富无经业”,贵在“诚一”。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意思是,能够发家致富的,不是只有一二种门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富豪;财

富,也没
有永远固定不变的主人。善于经营的“能者”,即使白手起家,也能够积累万贯家财;不善于经营者,即使坐拥一座金山,也可能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司马迁列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富无经业”的道理。
他说:“田农,掘业,而秦扬以盖一州。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卖浆,小业也,而张氏千万。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胃脯,简微也,浊氏连骑。马医,浅方,张里击钟。此皆诚一之所致。”种庄稼,是当时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职业了,但是秦扬靠此成为一州的首富。贩卖动物油脂,是一般人觉着耻辱的事,但是雍伯靠它得到了千金赢利。贩卖浆水,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小生意,但是张氏靠它积累了千万家财。磨刀,是一种极其平常的小技术,但是郅氏靠着它过上了列鼎而食的生活。卖熟羊肚,既简单又不起眼,但干这一行的浊氏每次出门都是前呼后拥的车队。给马治病,不需要高深的医术,但是张里靠着它能有钟鸣而食的排场。
这些人能够成功,靠的是什么呢?司马迁说,靠的就是“诚一”。
所谓的“诚”,就是精诚,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所谓的“一”,就是专注,专心致志,坚持不懈。
因为“精诚”,全神贯注,才能留意到别人留意不到的细节,发现别人往往忽略的关键;因为“专注”,坚持不懈,才能竭尽全力,做到极致,熟能生巧,巧而出奇,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技术高度和经营规模。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赚钱的行业,只有不成功的企业。任何事情,只要做精了,找准门道,就可能取得大成绩。即使有些产品受到生命周期的限制,失去了市场,有眼光与恒心的人也能瞄准它的更新换代产品,未雨绸缪,再占先机。
什么是“能者”?真正的“能者”,正是在别人司空见惯、漫不经心的小地方,找到大机会、作出大文章的。而这些能者之所以能够成功,靠的不就是“诚一”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