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12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12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仪征市实验小学张秀花

简要提示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本节课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流程

第一段:教学例1

师: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这节课,咱们就先来研究一个与这大杯、小杯有关的数学问题。

流程1:教学例1a

(课件:图文)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

1

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3

■■■■■■ V

请同学们边读题,边看图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大杯与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同学们,题中“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表示“ 1个大杯的容量等于3个

3

小杯的容量”,也表示“3个小杯的容量等于1个大杯的容量”。

(课件出示)一只大杯的容量(图)二3只小杯的容量(图)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

如果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而且知道正好倒了几个小杯,你会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可以用“ 720十小杯个数二小杯的容量”

由上面的这种假设,我们还可以想到:如果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而且知道正好倒了几个大杯,你会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吗?可以用“ 720-大杯个数=大杯的容量”

(课件出示)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需要几个小杯?全部倒入大杯呢?

流程2:教学例1b

1.(课件:图文)1个大杯可以换成3个小杯

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

请同学们看图思考: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替换的依据是什么?由1个大杯可以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

咱们依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 ”,把一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由此,

3

我们可以想到: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6+3= 9 (个)小杯。

2.刚才,我们是把大杯换成小杯,我们还可以反过来想:能不能把小杯换成大杯来解决问题呢?

(课件:图文)6个小杯可以换成2个大

杯。

■ ■ ■

T IB ■” ST —■■——— II B J ” ■ Ml■ L "V ” L ■” a HB'

-丄- —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

请同学们看图思考:6个小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大杯?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把6个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你又想到了什么?

咱们还是依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 ”,把6个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由此,

3

我们可以想到: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1+2= 3 (个)大杯。

3?根据上面替换的结果,你能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吗?请同学们(课件出示)先在小组里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替换,

替换后问题可以怎样解决,再列式解答。

流程3:教学例1c

(课件出示) A

720-( 6+ 3)= 80 (毫升)

80 X 3 = 240 (毫升)

240

X 1 = 80 (毫升)

3

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上面的两种解答:左边 A 这种方法,是“把一个大杯替 换成3个小杯”,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6+ 3= 9 (个)小杯,每个小杯的容量就 是80毫升,再计算出每个大杯的容量是 80X 3 = 240 (毫升);

右边B 这种方法,是“把6个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 1+2=3 (个)大杯,每个大杯的容量就是240毫升,再计算出每个小杯的容量是 240 X 1 = 80 (毫升)。

3

流程4:教学例1d

要判断咱们上面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 可以进行检验,看一看结果是否符合

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课件出示)根据求出的结果检验:6个小杯和1

个大杯的果汁是不是一共720毫升?小杯的容量是不是大杯的 丄?

3 请同学们自己通过计算进行检验,并完成答句。

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检验:(课件出示)80X 6 + 240= 720 (毫升)

80 - 240= 1

3

答: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

检验正确之后,我们要写出答句。

流程5:教学例1e

咱们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了几个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是关键?

(课件出示)你能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吗?

咱们回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课件出示)

⑴通过“替换”策略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720 -(1+ 6X 1)

3 =720-3 =240 (毫升)

⑵ 根据两种杯子容量的关系,可以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

杯,也可以把6个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

⑶ 画图有助于理解数量关系。

第二段:“练一练”

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练一练”的这道题,请看屏幕!

流程6:练一练a

(课件:图文)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 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一共装100个请同学们默读题目,看图思考:题中已知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比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流程7:练一练b

1.如果把2个大盒替换成小盒,这时一共就是7个小盒。想一想:7个小

盒一共还是装100个球吗?

(课件:图文)如果7个全部是小盒,一共可以装多少个球?

一共装?个球

根据题意,如果把2个大盒替换成小盒,则7个小盒一共只能装(100-8X2) =84 (个)

2.如果把5个小盒替换成大盒,这时一共就是7个大盒。想一想:7个大盒一共还是装100个球吗?

(课件:图文)如果7个都是大盒呢?

根据题意,如果把5个小盒替换成大盒,则7个大盒一共可以装(100^8X5) =140

一共装?个球

(个)

3?请同学们根据上述讨论的两种替换方法,分别算一算

(课件出示)先列式解答,再检验答案,看看算得对不对

流程8:练一练c

请看上面这道题,两种替换方法来解答。

(课件出示)A B

(100—8X 2)十7(100+ 8X 5)十

7

=84 - 7=140 - 7

=12 (个)=20 (个)

12 + 8= 20 (个)20—8=12 (个)

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上面的两种解答:左边A这种方法,是如果把2个大盒替换成小盒,则7个小盒一共只能装100-8X 2 = 84(个),用84- 7= 12(个)算出每个小盒装12个,再用12+ 8= 20 (个)算出每个大盒装20个;

左边B这种方法,是如果把5个小盒替换成大盒,则7个大盒一共可以装100+ 8X 5= 140 (个),用140- 7= 20 (个)算出每个大盒装20个,再用20- 8 =12 (个)算出每个小盒装12个。

请同学们思考: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咱们根据求出的结果检验,2个大盒和5个小盒是不是一共装100个球,每个大盒比小盒是不是多装8个?

(课件出示)20X 2+ 12X 5

=40 + 60

=100 (个)

20 —12= 8 (个)

答:每个大盒装20个,

每个小盒装12个。

请同学们反思: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第三段:练习十七的第1题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练习十七的这道题,请看! 流程9:“练习十七”第1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教材简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过来推想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们学会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并能根据条件进行检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的分析以及对教材的解读,认为让学生形成“替换”的需求、意识以及在“替换”的过程中,数量关系的变化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求出和所代表的数。 = 40 = + =()= ( ) 这样的题你一定不陌生,能解决吗?你是怎么想到的? 是的,因为一个三角等于三个方框,这个条件等于告诉了我们三角与方框的关系,所以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优质教案设计.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优质教案设计 2019-06-0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替换”的策略,学会根据题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用“替换”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1.动画引入,学生续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从曹冲是用“与大象同样重量的石头”换“大象”,引出“替换”的话题。 2.举出现实生活中替换的例子。通过为小明调换商品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3.揭示课题,引入例1。 二、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替换策略。 出示例题1的情境: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一)分析题意,弄清条件与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

2.引发思考,激起尝试的欲望。启发提示:这里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果汁才是720毫升,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两个问题,能直接求吗?能否将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两个量与总量720毫升的.关系转化成其中一个量与总量的关系呢? (二)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先议一议怎样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再尝试列式计算。 (三)汇报尝试情况,归纳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板演出算式,并讲一讲每步式子的意义。 借助媒体演示总结: 1.大杯换成小杯或小杯换成大杯的依据是什么? 2.把大杯换成小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也就是说9个小杯容量是720毫升,那就可以先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 3.把小杯换成大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 720毫升果汁可以倒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成功点滴: 1.直观演示,激发寻求策略的内需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合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五年级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都积累了不少转化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只有合理呈现学习素材,才能促使学生对转化策略形成清晰的认知。为此,在课的一开始,我便呈现了一个直观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素材图哪个图形面积大?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平移和旋转把这两个图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这样以典型而具有直观性的图形转化为切入口,既使学习内容鲜明生动,很快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又能唤醒学生原有认知中的转化体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开始进一步感悟转化策略。 2.回顾整理,在复习旧知中感受转化策略 对转化策略的理解不能仅仅依赖直观的演示与形象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时,加强了对知识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以逐步建构学生对转化策略的深层理解,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 (2)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通过唤醒经验回顾整理体会应用,

分类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 3.学以致用,体验运用策略的价值 在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后,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变化的问题是必要的,这对于策略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这些习题的练习,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学以致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会更加透彻,学生对策略的价值所在会感受得更加深刻,而且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4.注重反思,把握提升策略的契机 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疏忽,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数学思维过程辩证性的一种体现,即一个思维活动的结束包含着另一个思维活动的开始。因此,在解决问题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思策略的运用过程,对具体采用的策略进行分析、加工、整合,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不断提升,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总结学习的收获,然后出示数学家的名言,让学生从今天学习转化策略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力图增强数学学习的文化性、历史性,让学生在与数学家的对话中,充分感受转化价值的魅力所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1)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实际操作。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

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让学生感觉学习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周围的小朋友分别坐在自己的哪个方向;去帮助动物园的叔叔、阿姨绘制动物园示意图;去探究指南针里面的方向板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策略三:问题简单化和从问题中找条件。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老师女儿四次喝牛奶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牛奶的量,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学生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课堂教学 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89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过来推想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 通过解决例1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等量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达能饼干和牛奶钙含量里的替换问题除了巩固例1,也还有一种优化替换策略的价值在里面。 “练一练”依然是把一种物体分装在两种不同容器中的实际问题。与例1的区别在于,大盒和小盒的关系不是用倍数表示,而是用差数表示。因此在依据题意将大盒替换成小盒或者将小盒替换成大盒后,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有了不同的变化,这是一个跳跃,也

是判断孩子是否真正理解替换策略,而不是机械记忆的一个标志。【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体验探索规律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练习活动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和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 2、通过对练习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策略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练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成功的体验。 【达成练习活动目标的策略选择】 1、操作演示,加深对替换策略的认识。 2、比较反思,突出替换策略的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实际操作。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让学生感觉学习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周围的小朋友分别坐在自己的哪个方向;去帮助动物园的叔叔、阿姨绘制动物园示意图;去探究指南针里面的方向板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策略三:问题简单化和从问题中找条件。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老师女儿四次喝牛奶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牛奶的量,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学生懂得了“移多补少”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教师及时提出“如何来求平均数?”,通过小组讨论,得到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通过”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手段,串起了整个学习新知的过程。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90页的例1、以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学中“替换”的理念。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去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特定问题的价值,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策略解决不同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通过感知使学生能更好的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白运用“替换法”解决问题时最关键是:紧抓关键句,得出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替换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起相关经验。 1、口算练习 出示:=? 师:同学们,刚学完分数除法,你知道这一题怎样计算吗?(指名回答)生:把除法转化成乘法。 师:恩,也就是说用到了一个转化的策略。同学们,你还学过哪些用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呢? 生1:倒推。 生2:画图和列表。 师:对,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一课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2、师: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们先来看这个天平,这是一个保持平衡的天平,你能用数学的语言说一说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重量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生1:一个苹果的重量和两个梨相等。 生2:一个苹果的重量是一个梨的2倍。 生3:一个梨的重量是一个苹果的。 (出示第二幅天平图) 师:这个天平也是保持平衡的,你能计算出梨和苹果分别有多重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做法,400÷2、400÷4) 课件动态显示把一个苹果换作两个梨,或两个梨换作一个苹果 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大家用到了“换”的方法,其实早在1700多年前,有一位非常聪明的小朋友,他就用这个方法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是曹冲,这个故事是(曹冲称象) 师:大象太重了,无法直接称出它的重量,曹冲是怎么办的? 生:用石头重量代替了大象的重量,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得到了大象的重量。 师:对啊,曹冲用到了数学上一个很重要的策略——替换。(板书) 师:今天,你能向曹冲学习,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吗?我们就先来做两个小题目热一热身。 3、口答准备题 (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相同的小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总结方法:这两题我们都是用“果汁总量÷杯子数量=辈子容量”(板书)这个数量关系式,就能得到所要求的问题。那下面一题又该怎样解决呢? 二、自主探索实践,研究替换策略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中信息。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可以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法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05-106页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中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自己的思维,内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领会转化的过程和特点,体会转化的价值,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寻找合适的转化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需要。 1、创设情境。 师: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课件出示。瞧,小红、小芳制作了2个颇有中国特色的风筝。猜一猜哪个风筝用的纸多一些? 2、启发:要比较哪个风筝用的纸多一些就是比什么? 为了同学们看的更清楚,老师在方格纸上把这2个风筝描画下来了。

二、动手操作,感受策略。 1仔细观察这2个图形,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你打算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讨论交流: 预设:(1).数方格 (2).转化图形。相机板书揭题。 2、动手操作 (1)提出要求:怎样才能把这2个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呢?请同学们独在练习纸上试着画一画。 (2)学生自主尝试转化。 3、交流:谁带着练习纸,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请学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想法) 4、(课件演示)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他们的做法。 5、提问:现在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了吗? 师:为什么刚才不能,现在能了?(板书:不规则的图形→规则的图形)(4)、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转化后的图形与转化前相比,形状变了,大小不变) 5、小结。 三、联系旧知,丰富认识。 1、教师:其实在我们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早就运用了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曾经用转化的策略学习过哪些数学知识?先自己思考,再把你想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比一比,那个小组回忆出的最多。 2、小组讨论汇报。 3、通过刚才的学习和回顾,你认为转化有哪些好处?(相机板书) 4、小结。 师:看来转化的的好处可真多啊,那以后同学们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或复杂问题时,会怎么想?(我们要积极使用“转化”的策略来尝试解决问题。) 四、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过渡:转化真是一个法宝,接下来我们就到题目中去体会它的奥妙。

浅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 策略 单位:鳌江镇东岱小学 姓名:刘佐文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摘要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基础,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当然也是教学中的最难点之一。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但往往在我们教学时没有有效的解决这个难点的策略,而使解决问题的教学陷入困境。这也同时使这个问题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师教学学生

中国的孩子学习勤奋,基本功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成为世界公认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中小学数学教育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实际情景的问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克服困难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信心等方面显得不尽人意。通过深入课堂听讲、分析学生的作业等研究活动,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进行了梳理和小结,找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优化解题策略的方法。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 我发现很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但是又比生活要抽象得多。在小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跟着教材按部就班,不知道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脱离教材,而是让他们将教材与生活有机地关联起来,利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通过对错题的分析与对学生平时的解题过程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阅历浅,缺少生活实践。 应用题一般文字较长,涉及生活常识广泛,科技术语多,有些概念和它的背景对学生来说可能是生疏的,模糊的,神秘的,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感受实际问题的亲身经历,缺少生活实践,对数学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不深刻,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小学六年级练习题有这样一道应用题:“笑笑家投保了‘家庭财产保险金’,保险金额为120000元,保险期限三年,按年利率O.5%计算,共需缴纳保险费多少元?”几乎难住了所有的学生。 (二)读题不清,特别是图文混合题,不能正确找出条件和问题。 读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很多学生的读题习惯比较差,在寻找条件和问题时缺乏细致的态度,甚至有些学生在读题认字上就存在困难,自然不能正确解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学生读题的要求,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在读题之后说一说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再用笔分别画一画。在读题时应关注学生读题的完整性,特别是在图文结合题中,一定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图意,力求完整地说出条件和问题。 (三)对条件本身理解不清,缺乏联系性思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1) 知识点: 1.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 2.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3.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4.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一.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2.提高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例1:40个同学分成了两组做游戏,如果从第一组调4人到第二组,那么两组的人数就相等了。原来的两组各有多少人? 根据题意,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有两点:1,是根据给出的条件计算出现在两组各有多少人;二是从现在两组各有的人数,倒过来推算出原来两组各有多少人? 【完全解答】 40= ÷(个) 2 20 20+4=24(个) 第一组 20-4=16(个) 第二组 答:原来的第一组有24人,第二组有16人。 举一反三:

1:小红和小明共有16张邮票,如果小红给小明2张,那么两人的邮票同样多,原来两人各有多少张? 2:甲乙丙三堆黄沙共72吨,如果甲堆,乙堆各给6吨给丙堆,三堆就同样重了,原来的甲乙丙各有黄沙多少吨? 例2:车上原来有一些乘客,到和平桥站下去了12人,到十字街站又上来了17人,现在车上共有52人,车上原来有多少人? 思路:现在车上共有52人--->十字街站没有上来17人—>和平桥站没有下去12人——>原来有多少人? 【完全解答】 52-17+12=47人。 答:车上原有47人。 举一反三: 1.三(7)班图书角有一些书,先被同学们借出了8本,后来又被借出了26本,这时还剩24本,图书角原来多少本书? 2.商场有一些电视机,上午售出总数的一半多10台,还剩200台,商场原有电视机多少台? 二.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1,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知识点1:两个量是倍数关系的替换 例1:买1张桌子和4把椅子共用去120元,已知一把椅子的价钱是1,求每把桌子和每把椅子各多少元? 一张桌子的 2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苏教版十一册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过来推想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 通过解决例1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等量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练一练依然是把一种物体分装在两种不同容器中的实际问题。与例1的区别在于,大盒和小盒的关系不是用分数表示,而是用差数表示。因此利用原题,改变条件将大杯替换成小杯或者将小杯替换成大杯后,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有了不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

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重点)使学生能感受到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难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件 指名回答橘子和苹果分别是多少千克,你是怎么想的。 指出:从这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能把一个物体换成与之相等的另外一个物体。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啊,刚才大家的做法中已经蕴涵了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方法替换。 2、板书课题。 3、联系以前的旧知,回顾我们知道、学过哪些用替换的方法解决的问题? 4、口答题: (1)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相同的小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公开课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图形的转换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105-106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六部分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着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图形问题,灵活确定解决图形问题的思路,根据问题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法在解决问题时的价值。 3、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时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思想价值,能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能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图形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2、出示,这两幅图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生:第二块图形和第一块图形比较,少一部分 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比较的? 生:将两个图形重叠比较 3、出示例1 师:下面我们再看这两幅图 学生说,师电脑演示。 二、教学新课 1 (1)用多媒体呈现上面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片刻,说说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同桌交流: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图中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2)班级交流,体会“转化”策略。 教师提问: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通过独立思考和同桌交流后,绝大多数的学生会认识到:图中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教师:谁来介绍两个图形面积相等的理由。 (3)学生会用分割、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将上面的两个图形转化成完全一样的长方形。他们可能会这样描述:左边的图形,可以将上面的半圆分割下来,移到它的下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右边的图形,可以将左下角的半圆旋转到左上角,将右下角的半圆旋转到右上角,也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比较这两个长方形,它们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图中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4)多媒体演示将图中的两个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的过程,让全体学生再次经历“转化”的过程。 左图的转化过程:右图的转化过程: 呈现的过程中,再次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注意语言的严谨。比如,“将左图上面的半圆分割下来,移到它的下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说成“把上面的半圆向下平移5格,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再如,“右图左下角的半圆旋转到左上角,右下角的半圆旋转到右上角,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说成“把两个半圆分别旋转180°,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又如,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都是5厘米、4厘米,所以这两个图形的大小是一样的;等等。 (5)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像上面把两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其实是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你们知道这个策略叫什么?(转化) 教师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鹤鸣山小学:佘莎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能使学生把认数和计算中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数量关系运用于实际。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力不够,问题解决就成为低年级数学学习的难点。要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策略: 一、理解题意是前提,如何培养孩子的审题能力。 低年级审题能力从“看图说话”开始培养。即从图中找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 在加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看到主题图大部分孩子会说出3+1=4这个加法算式,但却不会完整的表述数学信息,并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看到的数学信息,小丑的左手有1个气球,右手有3个气球,一共有几个气球?这样反复的说,反复的训练只到大部分孩子看到图的第一反映不是列出算式,而是找出相关数学信息用语言表达出来,并提出问题,这就是数学中的看图说话,也是看图编题,为以后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二、图示解题法在低年级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在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差,掌握的知识大部分是具体的,需要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才能对所学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不可能所有的题目都用直观教具一一演示,而应该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 在一年级上册看图解决问题即大括号和问号的认识这一节课中,同样先让孩子们说信息提问题,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一共有几只兔子?再把看到的信息和问题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即把看图理解图意,说出图题意,再把图意用简单的图形符号表示出来,在画图中建立数学模型,开始渗透图示解题法。 具体形象思维是低年级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加强直观教学,用具体化、形象化的内容,借助学生熟悉的实物——直观教来进行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启发诱导学生抛开具体实物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一年级下册第12面。思考题我们一共有10个男生,老师让我们每2个男生之间站一个女生,一共要站进多少个女生?可以先把题目改成我们一共有5个男生,老师让我们每2个男生之间站一个女生,一共要站进多少个女生?先让几个学生上讲台站一站,再让孩子们画图理解,然后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道题目。 三、数量关系是基础,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训练。 小学低年级问题解决所涉及到的数量关系都是基本的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案例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案例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是“活动单导学”的基本追求,目标兼顾各类学生,尽一切可能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全面发展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价值取向,应努力追求学习目标的全面性,教学内容的协调性,学生发展的多元性;让学生主动发展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尊重每个学生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权利,以活动单为抓手去思考、实践、建构、创造,从而培育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活动一:探索解题策略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3 1 。小杯和大杯的容 量各是多少毫升? 1.读题并独立完成(每组1号完成在白板上,其余同学完成在活动单上): (1)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3 1 ”是什么意思? (2)先画一画,再列式解答。 画一画: 算一算: 2.组内交流并完善展板: (1)交流各自想法。 (2)说一说可以怎样检验。 活动二:运用解题策略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比小杯多装160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1.认真读题,弄懂题意。 2.思考下列问题: (1)这里大杯和小杯的容量之间是什么关系? 是什么地方难住了大家?有两种不同的杯子。 根据现有条件不能解决,可以补充什么样的条件呢?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可以补充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的条件。为什么希望知道大杯和小杯容量之间的关系呢?可以据关系换成同一种杯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简单的旧知,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感觉到要学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活动开展 活动一:探索解题策略 过渡:真是这样吗?我们补进一个条件试一试。 学生展示杯子实物图、长方形示意图、线段图、等式替换等想法;大杯换小杯、小杯换大杯等思路;算术解、方程解等方法。相互补充、质疑,教师点拨提升:“3”是题目中没有的,可以怎样算?求出的结果如何检验?各种解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指出都是把不同的杯子换成同一种杯子,运用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索替换策略的应用。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平衡这种思考的氛围。】 活动二:运用解题策略 过渡:补进一个相差关系的条件,同桌商量如何替换,学习活动二。 学生展示,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指名解释为什么要减去160;可以把小杯换成大杯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积累的,同时需要学生自己不断进行内化。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分为一般策略和特殊策略两类。 一、一般策略 有些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只需依据生活经验或通过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过程就可以直接解决问题。 1.生活化。生活化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学习新知时,关键要在问题解决后向学生点明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2.数学化。数学化是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时,关键是在解决问题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运用什么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3.纯数学。纯数学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分析、利用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学习与旧知有密切联系的新知时,关键要在需解决的数学问题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起桥梁。 二、特殊策略 有些问题的数量关系较复杂,常需要一些特殊的解题策略来突破难点,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并顺利解决问题。 1.列表的策略。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信息资料复杂难明、信息

之间关系模糊”的问题,它是“把信息中的资料用表列出来,观察和理顺问题的条件、发现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带领学生经历填表过程;(2)引导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3)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感受函数关系。 2.画图的策略。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较抽象而又可以图像化”的问题,它是“用简单的图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关系,从中发现解题方法、确定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2)画图前要理请数量关系;(3)画图要与数量关系相统一。 3.替换的策略。这种策略较适用于解决“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方法可解”的问题,它是“用一种相等的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去替代变换另一种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把握替换的思路,提出假设并进行替换、分析替换后的数量关系;(2)掌握替换的方法,在题目中寻找可以进行替换的依据、表示替换的过程;(3)抓住替换的关键,明确什么替换什么、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4.转化的策略。这种策略主要适用于解决“能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的问题,它是“通过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把新颖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突出转化策略的实用价值,精心选择数学问题;(2)突破运用转化策略的关键,把新问题、非常规问题分别转化成

浅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是经过思维而形成的一种高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具有较 强的价值性。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撑,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理解和掌握,对他们的后续发展是举足轻重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指导的一些尝试探索。 一、 工具法 工具法就是狠抓学生对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性质、定律、公 式、数量关系、计算法则等的理解和掌握,这些工具性的知识要让学生理解吃透。比如: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用乘法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解答。学生真正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后,应用这类知识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学校举行跳绳比赛,李红每分跳168下,陈亮跳的是李红的87,王伟跳的是陈亮的76。王伟每分钟跳多少下? 学生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后,很快就知道了要求王伟每分钟 跳的,先要求出陈亮跳的。求陈亮跳的,就是求168下的87,

算式为:168×8 7 =147(下),求王伟跳的就是求147下的7 6, 算式为:147×76=126(下) 又例如:水果店运来苹果20筐,运来梨的筐数是苹果的41,又是桔子筐数的95.运来桔子多少筐? 学生根据题意找到等量关系:苹果筐数的41=桔子筐数的9 5 ,根据分数 乘法的意义,把等量关系变为:苹果筐数×41=桔子筐数×9 5,根据题里告诉的苹果20筐,等量关系变为:20×41=桔子筐数×9 5,要求桔子的筐数,就设桔子筐数为X,这样就列出方程: 95X=20×41,求出方程的解,问题就解决了。 又如:速度×时间=路程 单价×数量=总价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C 长=(a+b )×2、C 正=4a 、 C 圆=2×3.14×r 或C 圆=3.14×d 、S 长=ab 、S 正=a 2、S 平=ah 、 S 三= ah ÷2、S 梯=(a+b )h ÷2、S 圆=3.14R 2、 S 环=S 外圆-S 内圆=3.14(R 2-r 2)等。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公式,能大大得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辆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是70厘米。小强骑这辆自行车通过一座1000米长的大桥,如果车轮平均每分钟转100周,大约几分钟能通过? 引导学生分析:要求时间,就要知道路程与速度。路程题里直接 告诉的,是1000米。速度题里没有直接告诉,就要先求速度,根据题里的信息,这辆自行车的车轮平均每分钟转100周,那么就要先求车轮1周转的米数,也就是求车轮这个圆的周长:3.14×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用列表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第71~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会用列表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列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会用列表或列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授新课 1.教学教材第71页例1。 (1) 个桃,以后每 (2) ?小组讨论。 (3) 师: 第二天30+5=35(个) 第三天35+5=40(个) 第四天40+5=45(个) 第五天45+5=50(个) w W w .X k b 1.c O m (4)小结。看来“列表”是个好办法,用这个方法我们很容易就求出第三天和第五天小猴摘的桃。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边填边说每个数据各是怎样算出来的。在解决这

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列表”的策略有什么优点?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巩固练习 某水果超市要购进一批水果,第一天购进200千克,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购进50千克。超市第四天购进了多少水果?第六天呢? 三、归纳小结 师: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列表”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列表”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四、课堂作业 1.教材第72页“想想做做”第1题。 2.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2题。 3.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3题。 4.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4题 五、思维训练 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5题 课堂作业 1. (1)答案不唯一,例如:橙子有多重? 500÷4+20=145(g) (2)答案不唯一,如:买了多少支圆珠笔? 3×10+18=48(支) 2. 8 4 2 1 3. 从图中标出略18-8-4=6(人) 4. 先算白地砖有多少块,后算花地砖的块数。 15×8=120(块) 120-70=50(块) 思维训练 课后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本课设计的是五年级下册P105~106页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的是转化策略。转化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能把较复杂的、新颖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已经解决的问题。与前几册教材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相比,转化策略的应用更为广泛。教学不以解决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设计理念】: 转化法是数学解决问题时的一个重要技巧,它能分散难点,化繁为简,有迎刃而解的妙处。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转化策略的实际价值。通过观察、比较、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形式体会策略的实际价值。 (2)合理突破运用转化策略的关键。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转化,既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又便于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转化的策略。 (3)形成积极的策略体验。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策略”一词的理解,不能把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作为目标,而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策略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有趣的故事《拼地图》引入教学,使学生感受策略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初步体会“转化”的策略。 其次,通过唤醒学生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已有经验,引入“转化”策略的学习,做好教学的衔接与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异质小组内彼此互助,共同完成“转化”策略的探究,师生进行小组评价。及时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体会“转化”策略 的广泛应用,形成积极应用策略的情感,后引导学生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再次,通过应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转化”策略的理解,对“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