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肌麻痹详解
眼外肌麻痹引起的代偿头位课件

PART 04
代偿头位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保持眼部卫生
避免眼部感染,勤洗手, 不随意揉眼,不用不洁 的手帕、毛巾擦眼。
健康的生活方式
定期体检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适当进行眼部休息。
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 早发现眼部问题,及时
眼外肌麻痹与代偿头位的 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 绍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等。
症状描述
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及病程。
诊断过程
医生如何诊断为眼外肌麻痹及代偿头位的过程。
案例分析
病因分析
01
分析眼外肌麻痹的可能原因,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治疗方案
02
医生为患者制定的治疗方案及实施情况。
治疗结果
03
治疗后的效果及患者恢复情况。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刺激眼部周围的 穴位,调节神经功能,促 进眼部肌肉的恢复。
手术治疗
眼外肌矫形手术
对于眼外肌麻痹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可进行眼外肌矫形手术, 调整眼外肌的位置和长度,恢复眼球的正常运动。
神经修复手术
对于神经性眼外肌麻痹,可进行神经修复手术,修复受损的神经纤 维,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眼睑矫形手术
肌肉与骨骼结构
眼外肌
眼外肌负责眼球的运动,它们通过协 同工作来保持双眼的协调和视觉的清 晰度。
头部的稳定依赖于颈部和肩部的肌肉 与骨骼结构,它们共同作用以维持头 部的正确定位。
代偿头位的形成过程
眼外肌麻痹
由于某种原因,例如神经损伤或 肌肉疾病,眼外肌的功能受到损 害,导致眼球运动受限或异常。
眼肌麻痹治疗最佳方法

眼肌麻痹治疗最佳方法
眼肌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它会导致眼部肌肉无法正常收缩和放松,从而影响视力和眼部运动。
对于眼肌麻痹的治疗,选择合适的方法至关重要。
以下将介绍眼肌麻痹治疗的最佳方法。
首先,对于轻度眼肌麻痹患者,常规的眼部按摩和眼部功能锻炼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定期的按摩和锻炼,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加强眼部肌肉的力量,有助于恢复眼部功能。
其次,对于中度眼肌麻痹患者,可以考虑接受针灸治疗。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针刺,可以调整身体的气血平衡,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对于眼肌麻痹有一定的疗效。
另外,对于重度眼肌麻痹患者,手术治疗是最佳的选择。
眼肌麻痹严重时,可能需要进行眼部肌肉移植或修复手术,以恢复眼部功能。
手术治疗虽然风险较大,但是对于重度眼肌麻痹患者来说,是恢复视力和眼部功能的最有效方法。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眼肌麻痹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
对于一些
特定类型的眼肌麻痹,如因感染或炎症引起的眼肌麻痹,可以通过
使用抗炎药物或抗生素来治疗,以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总的来说,眼肌麻痹的治疗方法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进行治疗前,建议患者首先就医,接受眼部检查,以确定眼肌麻痹的程度和类型,从而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眼肌麻痹的治疗最佳方法包括眼部按摩和功能锻炼、针灸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种方式。
在进行治疗时,患者
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
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对于眼肌麻痹患者有所帮助。
【临床】四类眼肌麻痹临床要点理不清?一张表格帮你来搞定

【临床】四类眼肌麻痹临床要点理不清?一张表格帮你来搞定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神经时间”
眼球的协调运动需要各眼肌间非常精细的协调,这就要求与眼球运动有关的所有神经核团间相互紧密联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起眼球运动障碍。
根据受损部位不同,眼肌麻痹可分为周围性、核性、核间性及核上性四种,平时工作中各类型眼肌麻痹临床要点很容易混淆,今天为大家整理一张表格,总结各类型眼肌麻痹的受累核团、病变特点和常见致病原因,帮助记忆,希望对大家能有一定帮助。
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眼肌麻痹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 眼肌麻痹概述 • 中医对眼肌麻痹的认识 • 眼肌麻痹的中医治疗方法 • 眼肌麻痹的预防与调护 • 病例分享与讨论
目录
01
眼肌麻痹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眼肌麻痹是指支配眼球运动的肌 肉发生麻痹,导致眼球运动障碍 ,影响视力。
症状
眼肌麻痹的主要症状包括眼球运 动受限、复视、斜视、视力模糊 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感谢观看
THANKS
治疗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治疗眼肌麻痹的关键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 的病因和症状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和针灸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
对于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引起的眼肌麻痹,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血压,以利于 眼肌麻痹的治疗和康复。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眼肌麻痹的病因多样,主要包括糖尿 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炎症、肿瘤 等。
病理机制
眼肌麻痹的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神经 肌肉接头处的传导障碍,导致肌肉麻 痹。
眼肌麻痹的分类
完全性眼肌麻痹
眼球完全不能运动,视力严重受损。
不完全性眼肌麻痹
眼球运动受限,但未完全丧失运动功能,视力受损较轻。
02
中医对眼肌麻痹的认识
病因病机
01
02
03
肝风内动
由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 ,导致肝风内动,进而影 响眼肌的正常功能。
气血瘀滞
气滞血瘀,经络受阻,导 致眼肌失去气血濡养,发 生麻痹。
痰浊阻络
痰浊内生,阻遏经络,影 响气血流通,导致眼肌麻 痹。
辨证分型
肝阳上亢型
表现为眼肌麻痹、头晕 目眩、口苦咽干、舌红
眼肌麻痹神经影像

溢泪、无泪、 鳌鱼泪(进餐时)
多组神经受损
眶尖综合征
多受损
海绵窦综合征-转移癌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
病变常累及第3、4、6脑神经,第5脑神经第1支及交感神经;
多组神经受损
神经纤维瘤病-II 型
眼球的交感神经支配
脑干内E-W核为特殊躯体感觉核 支配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瞳孔反射通路
瞳孔异常改变: 瞳孔散大,见于动眼神经麻痹,副交感纤维在表面受压
瞳孔缩小,颈交感神经节或一侧脑干病变,典型表现为Horner征。
颈动脉夹层致Horner syndrome
Horner征:患者女,59岁,头痛,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内陷,同侧面部无汗
②常伴有脑干内临近结构的损害,如外展神经核病变常损伤围绕展神经 核的面神经纤维,而伴发同侧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③核性眼肌麻痹时常可累及双侧。
动眼神经核解剖
动眼神经核分为三部分: 外侧核(主核)最大,支配提 上睑肌,上下直肌、内直肌和 下斜。
E-W核(成对),支配瞳孔括 约肌和睫状
CA = 中脑导水管, CST = 皮质脊髓束, ML = 内侧丘系, PAG = 导水管周围灰质, RN = 红核, SC = 上丘, SN = 黑质, III = 动眼神经, IIIn =动眼神经核. (Courtesy of L. Anne Hayman, MD.)
外展神经解剖
外展神经核位于桥脑盖部,四脑室上端底面,靠近 中线分布,支配外直肌---眼球外展运动
展神经核—展神经---延髓脑桥沟中线两 侧出脑---海绵窦、眶上裂 外直肌损伤:患侧眼球出现内斜视
脑膜瘤压迫外展神经
46岁,男,脑膜瘤压迫右侧外展神经.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临床分析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临床分析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Painful Ophthalmoplegia)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眼科疾病,其特点是眼肌麻痹伴随着严重的眼眶疼痛。
本文将对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进行综合分析。
一、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眼肌麻痹:患者常常表现为眼球运动的受限或完全丧失,特别是外直肌和上斜肌受累最为常见。
2. 视力改变:患者的视力可能出现模糊或双重影像等现象,这是由于眼球麻痹导致的。
3. 眼眶疼痛:这是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典型症状,通常为剧烈的、搏动性的眼眶痛,并可放射至额部和颞部。
二、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诊断方法针对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诊断,医生通常会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详细病史询问:医生会向患者打听相关的症状、疾病史以及个人生活习惯等,帮助确定诊断。
2. 视力检查:医生会使用各种眼科检查手段,如眼底检查、视力表、眼压测定等,评估患者的视力情况。
3. CT或MRI扫描:这些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眼眶和眼肌的情况,排除其他引起眼肌麻痹的病因。
三、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治疗方案对于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治疗,医生常常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 对病因的治疗:如果病因明确,如感染或炎症等,医生会首先治疗引起眼肌麻痹的根源疾病。
2. 眼肌功能恢复:针对眼肌麻痹,医生可能会采用一些物理治疗,例如热敷、电刺激和针灸等来促进眼肌功能的恢复。
3. 对疼痛的缓解:对于眼眶疼痛的缓解,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使用疼痛止痛药物,如非甾体消炎药或镇痛剂等。
4. 病情监测和康复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提供必要的康复护理指导。
总结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其临床表现以眼肌麻痹和眼眶疼痛为主要特点。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视力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
治疗方面,结合病因治疗、眼肌功能恢复、疼痛缓解和康复护理等综合手段,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痛性眼肌麻痹PPT培训课件

• 一侧核性麻痹是否为交叉性眼外肌瘫痪? 下直肌核和下斜肌核神经纤维交叉导对侧
鉴别方法
如果一侧动眼神经所支配的眼内、外肌完全麻痹,而对 侧眼肌完全正常,多为非核性损伤。
如果动眼神经支配的一部分眼肌受损,眼内肌保持正常, 同时有对侧眼外肌不全受损,则可能是核性损害。下直
动眼神经海绵窦段
• 颈内动脉瘤 • 海绵窦感染 • 海绵窦静脉血栓 • 海绵窦动静脉漏或畸形 • 垂体肿瘤或梗死
眶尖段
• 眶尖综合症: 感染性:副鼻窦炎症 (碟窦,筛窦) 外伤性:颅底骨折 占位性:肿瘤 Wegener肉芽 肿
框内段
• 框内占位和机械性压迫 肿瘤 炎症浸润 外伤
滑车神经行程与毗邻
23.2 履约保证金应不超过合同总价的百分之十(10%),具体在本标书第二章“前附表”中规定。 (3)提交所供货物的技术文件:产品目录、图纸、操作手册、使用说明、维护手册或服务指南;
统 例如,在顾客买衣服的时候,服务人员帮助顾客选择配饰。培训过程中,专门进行了现场的实际情景演练,随机抽取几位店长上台做
肌核和下斜肌核神经纤维交叉导对侧
辐轴反射 前庭反射
滑车神经核性麻痹
• 多与动眼神经核性麻痹同时出现,导致 对侧上斜肌麻痹
• 中脑交叉性眼肌麻痹
外展神经核性麻痹
• 常同时伴随面神经麻痹,脑桥侧视中枢 受损,
• 需与后核间性眼肌麻痹鉴别,但均定为 于脑桥
动眼神经麻痹
• 动眼神经麻痹:一般完全受累,出现所 有支配眼内外肌麻痹,瞳孔体征非常重 要。
动眼神经核上性麻痹
• 动眼神经为双侧大脑半球支配,故核上性 病变不发生动眼神经麻痹。
核间性眼肌麻痹
中医眼外肌麻痹的诊疗指南

疾病分类
周围性眼外肌麻痹
周围性眼外肌麻痹是指眼外肌本身出 现问题导致的麻痹,多由炎症、肿瘤 、血管病变等原因引起。
中枢性眼外肌麻痹
中枢性眼外肌麻痹是指脑部病变导致 的眼外肌麻痹,多由脑血管病变、脑 肿瘤等原因引起。
02
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
01
02
03
患者主诉
患者常主诉复视、眼球运 动受限、视力下降等症状 。
促进眼部血液循环。
调整用眼姿势
适当调整用眼姿势,避 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如长时间低头或侧卧
看手机等。
保持眼部清洁
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用 脏手揉眼或使用不干净
的毛巾擦拭眼部。
注意事项
定期检查
对于已经出现眼外肌麻痹症状 的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检 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
变化。
避免自行用药
不要自行使用未经医生指导的 药物,以免加重病情或产生副 作用。
病因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病史、体检和相关实验 室检查,分析导致眼外肌麻痹的病因 ,如糖尿病、动脉硬化等。
03
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
中药汤剂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开具具有舒筋活络、益气养有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作用的中成药,如复方血栓通胶囊、银杏叶 片等。
针灸治疗
针刺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调和气血、舒经通络,促进眼外肌功 能的恢复。
艾灸
利用艾叶的温热作用,对特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以温通气 血、扶正祛邪。
其他疗法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按摩,缓解眼部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物理治疗
采用低频电疗、超声波等物理治疗方法,改善眼部肌肉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 退。
04
预防与调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肌麻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眼肌麻痹系由一条或数条眼外肌完全或不完全麻痹所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眼位偏斜的疾病,本病起病突然,伴有复视、头晕、恶心、呕吐及步态不稳等症状。
祖国医学常根据本病病因、主观症状等称之为“风牵偏视”、“目偏视”、“视一为二”、“神珠将反”等。
西医对本病多给予维生素B类、能量合剂、血管扩张剂等治疗。
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疗效,现将近几年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进展加以综述。
1 中药治疗1.1辨证论治刘怀栋[1]等以中药辨证治疗眼肌麻痹80例,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脉络失畅型治宜健脾益气,养血疏络。
方用培土健肌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组成: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当归10g,炙黄芪10g,钩藤10g,全蝎10g,银柴胡3g,升麻3g,陈皮3g,甘草3g。
2、风邪较重,脉络受阻型:治宜健脾散风,疏通脉络。
方用羌活胜风汤(《原机启微》)。
组成:银柴胡10g,黄芩10g,白术10g,枳壳10g,羌活10g,防风10g,前胡10g,薄荷10g,全蝎10g,桔梗10g,钩藤10g,甘草3g。
3、肾阴不足,津血亏损型:治宜滋阴益肾,平肝息风。
方用育阴潜阳息风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组成:生地黄15g,石决明15g,白芍药12g,麦门冬10g,天门冬10g,盐知母10g,盐黄柏10g,生龙骨10g,生牡蛎10g,怀牛膝10g,钩藤10g,全蝎10g,菊花10g,黄芩10g。
4、肾阳不足,脉络失畅型:治宜滋补肾阳,温化通络。
方用桂附地黄汤加味(《金匮要略》)。
组成:山药30g,黄芪30g,茯苓15g,白术15g,黄精15g,钩藤15g,附子10g,熟地黄10g,枸杞子10g ,泽泻10g,全蝎6g,牡丹皮5g,肉桂5g。
总有效率97.5%。
1.2专方加减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自身经验总结规律,确定基本方。
临证时根据不同症候加减化裁,也是近年较常用的方法。
白中山[2]用大秦艽汤(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白芷、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细辛、白术、黄芩、生地、茯苓、石膏)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眼肌麻痹,10天为一个疗程。
50例中,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6%。
吕天伟[3]等用血府逐瘀汤合牵正散加减(生地、黄芪、赤芍、菊花各15g, 当归、川芎、僵蚕、地龙、桃仁、防风各10g,全蝎、甘草各6g)治疗外伤性眼外肌麻痹56例(56只眼)。
56例病人中总有效率为96.4%。
罗兴中[4]等以中药为主治疗后天性眼外肌麻痹,基本方剂: 天麻9~15g、僵蚕9g、地龙9g、全蝎6g、钩藤(后下)6g、炮南星6g、炮山甲6g、海风藤9g、络石藤9g。
随症加减。
10天为1疗程,共服3疗程。
辅助治疗:血栓通注射液8~10ml加入0.9%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
本组治愈率28.1% ,有效率84.4% ,无效15.6%。
陈旭虹[5]等以祛风活血化瘀为治疗法则组成祛风化瘀汤(羌活6g,生地黄12g,桃仁8g,红花5g,川牛膝8g,牡丹皮8g,生蒲黄20g,炒蒲黄20g,全蝎3g,炒僵蚕10g,蜈蚣1条,生龙骨20g,生牡蛎20g,桔梗5g)治疗麻痹性斜视28例,随症加减。
总有效率91.4 %。
2 针灸治疗:欧阳应颐[6]等以针刺治疗眼肌麻痹,取穴:内直肌麻痹取攒竹、四白、安眠、合谷,外直肌麻痹取丝竹空、瞳子髎、太阳、安眠、合谷,上直肌麻痹取阳白、攒竹、安眠、合谷,下直肌麻痹取四白、太阳、安眠、合谷,上斜肌麻痹取攒竹、安眠、合谷,下斜肌麻痹取四白、瞳子髎、安眠、合谷。
风邪袭络型配风池;风痰入络型配丰隆、肺俞;肝风内动型配内关、太冲、百会;外伤瘀滞型配膈俞、血海。
76例患者中,有效率为92.1%。
王晓燕[7]等以针刺治疗眼肌麻痹216例,主穴:风池。
配穴:提上睑肌麻痹,配阳白;上直肌麻痹,配鱼腰、阳白;下直肌麻痹,配球后;外直肌麻痹,配瞳子髎;内直肌麻痹,配睛明;复合肌麻痹,配阳白、睛明、瞳子髎。
216例患者中,有效率为97.3%。
疗效与病程关系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即病程愈短,疗效愈好。
王金玺[8]以针刺治疗眼肌麻痹,取穴:以眼肌麻痹情况对症取穴。
外直肌麻痹取瞳子髎、球后、外关、足临泣,配以太阳、翳风、中渚、合谷、风池;内直肌麻痹取睛明、攒竹、鱼腰,配以阳白、承泣、后溪、申脉等穴;下斜肌、下直肌麻痹取下睛明、承泣、三间、球后等穴,配以四白、内庭、光明、阳陵泉等穴;上斜肌、上直肌麻痹取上正(目正视瞳孔正中上方,目眶上缘处) 睛明、鱼腰、阳白,配瞳子髎、太阳、外关等穴。
主穴每次取2~3个穴,配穴每次取2~3个穴。
然后用电针治疗仪选适当的两个腧穴加电,用断续波、频率每分钟35次左右、电流强度以病人感到患眼眶周围肌肉跳动收缩为度。
每日电针1 次,每次15~20min。
10次为1个疗程。
随证加减: ①风中经络者加风池、合谷; ②痰湿阻络者加脾俞、丰隆;③禀赋不足者加照海、太溪、足三里; ④肝风内动者加太冲、行间。
45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100%。
叶云红[9]以眼针为主治疗眼肌麻痹,取穴:主穴以眼针穴区上焦区、肝胆区、下焦区、脾胃区为主。
配穴:瞳子髎、太阳、合谷、太冲、睛明、足三里、三阴交等;伴眼睑下垂者取阳白穴合谷刺,脑血管病者配头皮针(顶颞前斜线前1cm平行线上2/3~3/5 处)。
每次治疗根据病情选用主穴2个,配穴3~4个。
本组20 例全部有效,其中治愈17例,有效3例。
随访至发稿时无1例复发。
李伟智[10]以针刺与艾灸治疗眼肌麻痹32例,针刺取穴:单眼上睑提肌麻痹:主穴:阳白透鱼腰。
配穴:太阳、丝竹空、四白、足三里、三阴交。
外直肌麻痹主穴:丝竹空。
配穴:球后、阳白、四白、风池、合谷。
动眼神经麻痹主穴:睛明、攒竹、鱼腰、四白、瞳子髎、球后。
配穴:风池、太阳、阳白、合谷、光明。
以上穴位轮换交替使用。
眼区腧穴捻转进针不提插,避免针刺太深,以防瘀血、肿胀和疼痛。
用轻中度刺激,远端穴位刺激稍强。
针刺后用有药艾条在眼区的远端穴位上施灸5-10分钟。
32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4%。
3 针药合用毛华[11]等以针刺及中药并用治疗眼肌麻痹。
治疗方法: (1)针刺治疗: 主穴: 眼肌穴、六条直肌。
配穴: 睛明、攒竹、瞳子髎、球后、太阳、承泣、阳白、四白、丝竹空、合谷、风池、曲池、留针30分钟, 每日1次, 10天1疗程。
(2) 中药治疗:①风伤筋脉证: 全蝎6g、白僵蚕10g、桑枝10g、荆芥10g、炒白附子10g、钩藤15g、防风10g、制半夏10g。
②痰湿阻络证:羌活10g、防风10g、炒白附子10g、木瓜10g、白僵蚕10g、茯苓10g、甘草6g。
③肝阳上亢证: 天麻10g、钩藤20g、生石决明30g、栀子10g、胆矾10g、夜交藤15g、僵蚕10g、全蝎6g。
④脾胃虚弱证:方药: 茯苓10g、白术10g、甘草10g、陈皮12g、法半夏10g、胆星12g、僵蚕10g、当归10g、赤芍10g。
随症加减。
水煎服,每日2次,10天1个疗程, 共服6~7疗程。
结果: 45例中治愈33例( 73.3 %),好转8例(17.7%),无效4 例(8.8 %)。
刘学敏[12]以针药并用治疗眼肌麻痹50例,针刺选穴:睛明、瞳子髎、风池、合谷、太冲、血海、支沟、阳陵泉。
手法:眼部穴位不做手法,得气即可;支沟、阳陵泉平补平泻,余穴均用泻法。
留针30分钟,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
中药用《审视瑶函》正容汤加味治疗。
处方:白附子、僵蚕、法半夏、白芍各12g,防风、秦艽、木瓜各10g,胆南星3g,羌活、甘草各6g。
随症加减。
10天l疗程。
结果:经3疗程治疗,痊愈率80%,总有效率为96%。
风伤经络型疗效最好。
庞荣[13]以全蝎钩藤饮伍用针刺治疗眼肌麻痹,采用庞赞襄自拟全蝎钩藤饮,组成: 全蝎、钩藤、柴胡、黄芩、前胡、防风、党参各10g,甘草3g。
日1 剂。
针刺穴位:太阳、攒竹、风池、上星、百会、承泣、透眉(丝竹空透攒竹)。
28 例患者总有效率96.4 %。
王高[14]等以活血牵正汤结合针刺治疗外伤性眼外肌麻痹,以1988年~1994年的52例55只眼为对照组。
1995年~2002年3月的49例53只眼为观察组。
对照组: 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与维生素B12注射液500μg混合肌肉注射,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休息7天注射第2疗程;能量合剂250ml静滴, 每日1次,血栓通0.6g加入10%葡萄糖注射250ml静滴,每日1次。
20次为1 疗程。
观察组: 内服活血牵正汤加减结合针刺治疗。
方药: 黄芪30g、地龙5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红花6g、桃仁10g、全蝎3g(研末冲服)、僵蚕10g、白附子6g (先煎)、柴胡10g ,日1剂。
小儿减量。
随症加减。
针刺: 待眼眶局部肿胀、瘀血消除后随症取穴: 上睑下垂或下斜视取鱼腰透攒竹、睛明、瞳子髎; 上斜视取球后、睛明、瞳子髎;外斜视取睛明、攒竹; 内斜视取瞳子髎、鱼腰、太阳; 均配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合谷。
治疗1~6个月后随访观察1~3年,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
结果对照组治愈20例21只眼, 占38.18% ,好转8例9 只眼。
无效24例25只眼。
观察组治愈42例45只眼占84.91 %,好转5例5只眼,无效2例3只眼。
治愈病例随访观察1~3年均未见复发,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4 中西医结合治疗杜诚[15]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外肌麻痹,西医治疗:以激素为主,加维生素B1、B12肌注,并对症治疗,合并糖尿病者给予降血糖,合并高血压者给予降血压,住院病人早期予地塞米松静滴,门诊患者予强的松口服。
中药治疗:辨证分为风邪中络和气虚血滞二型施治。
前者方用牵正散加减。
方药:白附子3g ,白僵蚕6g ,全蝎3g ,胆南星10g ,半夏10g ,羌活10g ,天麻10g ,钩藤10g ,炙甘草5g。
后者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方药:黄芪30g ,当归10g ,赤芍10g ,炒川芎10g ,桃仁10g ,红花6g ,地龙10g ,半夏10g ,制僵蚕10g。
结果:本组34 例,治愈25 例(占74%) ,有效7 例(占20%) ,无效2 例(占6% ,经CT 检查确诊为鼻咽癌,转耳鼻喉科治疗) 。
牛俊波[16]等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眼肌麻痹43例,口服养血活血,祛风通络中药:当归、川芎、赤芍、生地、丹参、葛根、全虫、僵蚕、白附子、甘草。
结合西药治疗:维生素B1片20mg ,腺苷B12片500ug,烟酸片50mg,三磷酸腺苷片40mg,每日3次口服,地塞米松针2mg, 2%利多卡因针0.5m1混合局部封闭,隔日1次,5次为l疗程。
结果:全部患者1-5疗程治愈。
平均4疗程治愈。
李玉冰[17]等以蜈丹散胶囊治疗眼肌麻痹,口服蜈丹散胶囊: 蜈蚣2 条、丹参5g、僵蚕5g, 上药烘干研细末, 装入胶囊, 为一日量, 分早晚2 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