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思政课案例教学论文

教学案例:思政课案例教学论文
教学案例:思政课案例教学论文

思政课案例教学论文

1.古今兼顾,以今为主

案例的取舍要恰当,就是说要有思想性、典型性、时代性,要能说明问题并具有感染力。追朔源远流长的历史,洞察日新月异的今天,思政课具有异常丰富的“案”源,然而,在有限的课时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求教师在案例的取舍上务必力求以今天,即当代发生的典型案例为主;同时,深入挖掘其思想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一,思想性。所选案例要有一定的内涵和深度,给学生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能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理论知识和人生道理,开阔视野,拓宽知识,更能从思想上行为上反思、反省,活跃思维,引起共鸣。其二,典型性。选取的案例要有代表性,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给学生榜样的力量。教师对案例内容的准确概括、情节的生动描述、结果的深度追踪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澄清理论热点难点,排除学生思想中的困惑与迷惘,使学生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极大关注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其今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其三,时代性。选取的案例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富有时代气息。思政课的案例较之其他学科案例有其特殊性,它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与开放性两大基本特征,因此,案例的选择也要“与时俱进”。让学生在那些能反映时代的发展特征、当今社会的背景的案例中,学会历史地全面地认识和看待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理性客观地审视自身,并由此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明确前进的方向。例如,在讲到“爱国主义”时,“钱学森的中国情结”案

例生动地诠释了“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拳拳的赤子之心”。这样的案例能深深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2.内外兼顾,以内为主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特别是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使我们十几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部分大学生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性,对社会主导价值和信仰抱有更多的“游离”态度。因此,肩负培养“两拥护”(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两服务”(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大学生使命的思政课教师更应充分发挥思政课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优势,在思政课教学中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始终,这是思政课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决定的。所以,教师选取教学所需要的案例时,要内外兼顾,以内为主。内外兼顾,能通过横向对比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阐明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以内为主,能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自觉以马克思主义及健康、积极的思想指导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如果,教学中没能处理好“内外”两者的关系,往往会给学生一种“社会主义被冷落,资本主义受追捧”的错觉。例如,在讲到“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依法治国理念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并非如某些西方国家所讲到的那样“虚无”。“赵作海案”就是一个例子。运用这样的实例就是要让学生看到并坚信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哪怕过程比较漫长曲折。实际上,就是要教给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案例-文档

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思品与社会六年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无情的灾害。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知道学生阅读《中国地震带分布图》和《中公河流分布图》,看看哪些地区易发生地震、洪灾。自己的家乡是否位于地震洪灾带上。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珍惜我们现在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教学难点:知道学生会看地图,冰从中有所感悟。 教学准备:师准备:多媒体课间一图片、音乐。 生准备:搜集一些重大自然灾害。 教学过程: 1.图片导人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并谈感受(多媒体播放图片)。 生:大自然风景真美啊! 生2:这些xx 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 (设计意图:欣赏美丽的风景图片和即将学的新知自然灾害形成鲜明的对比,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师:大自然总是这么xx 多姿吗? 生:不是,大自然还有很多的自然灾害。 (引出新知,师板书课题:灾害)

2.出示教学目标(略)(指名读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什么,做到心 中有数。) 3.出示自学要求,自学36~ 39页 (1)大自然有哪些灾害,这些灾害给人类造成哪些后果?(2)阅读《中国地震带分布图》看看我国有哪些地区位于地震带上,你的家乡离地震带近吗? (3)阅读《中国江河分布图》,我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你的家乡在河流带上吗? (出示自学要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学、思考、并组织好语言回答)检查自学情况: 师:大自然有哪些灾害? 生:地震、洪水、台风、瘟疫……(师板书)师:这些灾害给人类造成了怎样的后果?生:地震使房屋倒塌,山体滑坡,道路损毁。 生2:洪水吞噬了许多村庄和市县,毁坏了大片良田和很多工厂。生:台风把大树连根拔起,吹倒房屋和通信设施。生:中国四川汶川地震 69227 人遇难,1998年,长江、嫩江和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3000多人被夺取生命。 (此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事例和数据中,感受灾难的无情,师板书危害生命,财产损失)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哪些自然灾害? 生:汇报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组灾难中的图片,看看你们又有了哪些新感受。 (多媒播放图片,并配乐“孤独”营造悲伤心痛的气氛,感受灾害的无情,从而

初中政治教学案例2

初中政治教学案例 郑琦 (我们可以失败、但绝不能放弃 ——初一政治《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第1课时的教学案 例 ·建议思考的问题· ·政治课的教育任务是什么? ·体验教法如何落实到初一政治的心理教学中去,才能让学生确实学会去认识自己的心理活动,分析心理现象,并能试着去解决心理问题? ·课改的转轨时期,如何转变学生长期形成的学习观、师生观以及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政治课“价值取向”的教育任务如何实现? 受挫折时的心理体验 备课时,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懂得挫折,明白人生难免有挫折,并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呢?总结过去的经验,我选择了体验法。让学生在自己亲身的经历中,去直接或间接体验感受自己遇到挫折时的心理变化及了解自己受挫的承受能力,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 选择什么样的体验活动才能达到效果呢?有的老师采用体育比赛的活动,通过输赢让学生感受挫折。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觉得采用这种方法易浪费时间,场面控制不好,易导致课堂混乱。后来,我想学生在学校里天天都可能遇到麻烦,都会发生问题,我何方“即兴”选择呢? 上课了,我开始检查作业,结果有三个学生没交。我开始有点火了,每次政治作业总是有那么几个没交,而且每次都有各种理由、借口。过去,我总是耐心地教育,可是现在又怎么样呢?我终于明白:教育不是万能的!于是,我决定惩罚学生:A学生马上去请家长,B学生罚抄十遍,C学生不用上政治课了。

听到我的宣布,全班鄂然,三个被罚的学生更是满脸通红,额头冒汗。因为他们都坚信,我不会惩罚学生。这时,教室里一片安静,全班同学都紧张等待着事情的进展…… 此时此景,我抓住机会,突然宣布,“刚才只是老师故意对你们受挫的测试。”全班学生一样:“哦——”,白嘘惊一场。只是三个被罚的学生还没从刚才的情景中回过神来。 “但……”,我故意拉长并提高声调,但这三个同学必须在受到处理,解决的方式由他们课后去想,其他同学也可提出建议。现在,请三个被“罚”的学生把你们受挫时的想法或心理上的变化写下来,其余同学写下你们看到别人被“罚”时的心理感受。学生写好之好,开始交流。 A学生一问是好学生,由于粗心,收书时收漏了政治作业。他的心理体验是:“我很害怕,不知道怎样去告诉家长。老师,同学会怎样看我。我没想到,自己的粗心会给自己带来这么大的麻烦,而且也没想到第一次政治作业,就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后来,老师改变处理方式,我很感激老师……”讲到最后,A学生哭了,再也没说不下去了。 B学生,多次不交作业,班上表现落后。没交作业的理由是:“忘了”。他们的心理体验是:有些紧张,但无所谓。反正请家长也没用,家长对我也没办法。只是怕抄作业。问他为什么,他说:“抄作业太累人了,太烦了。”最后问他能抄完十遍作业吗?他说不能。我问:“那你怎么向老师交待?”他想了想说:“再找一个没抄完作业的理由……”。我有点无奈,同时感到自己担子的重大。 C学生有过没交作业的记录,班上表现一般。没交作业的理由是没做完。他的心理体验是:害怕,紧张知道该怎么办。 其余间接受挫的学生的心理活动有如下几点: 一、江老师,一向很好,今天怎么不同了,觉得奇怪 二、庆幸自己交作业了,并很同情被罚的同学。 三、部份同学只是觉得紧张的气氛使压抑,不舒服,然后就没有什么想法了。 四、少许的同学不认为不交作业就应受到惩罚,所以他们不 同情被罚的同学,反而感到很公平合理。 根据交流了感受后,我请同学归纳时挫折的理解。

小学生思品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生思品教学案例分析 我精心预设的案例: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着眼于生活本身的课程,针对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感兴趣的内容着眼,学习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低年级适时适当的整合各学科知识实行综合学习,已成为现在和今后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也是思品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教师能够更大限度的发挥创造性,设计出有趣多样的教学活动设计,贴近学生在各科所学到的知识及生活经验,以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出发,在活动中掌握比较,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对身边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水平,及多元学科不同领域的综合使用水平。 1、今天才1月6 日,离春节还有一个月。你们想不想现在就来过年?好,那我们就来玩过年!你们看看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有没有一些过年的气氛? 2、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学生分组布置教室) 3、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教师针对教室的布置情况,引导学生实行对话交流,从中了解相关过年的习俗。) 4、过年了,你们会吃些什么?做些什么?

细读这个教学片断,不难看出我所实行教学预设的“ 精心” 主要根据一年级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过年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 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 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 扮?” ;“ 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 过年了,你们会吃些什么?做些什么?” 等等。 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同时,我还通过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物品布置教室、实行对话交流,让学生有意无意地了解一些相关过年的风俗习惯等方向的常识,自不过然地感受到过年的欢乐。我认为,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案例范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案例范文 一、教学目标: 1、过调查交流交通事故的事例给与小学生有关的交通规则,培 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2、通过观察本地的交通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法规和常识。 3、通过探讨分析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 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让学生观察本地的交通现状,初步懂得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通过探讨分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三、教学准备课件:事故照片、录像、统计数字等、案例背景: 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四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它是在学生了解了平面图、路线图并在掌握了认路和寻路的方法后,让学生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一些交通规则,并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至教育身边的人遵守交通规则。近几年中小学生的交通事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些交通事故多都是由于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如乱穿马路、乱闯红灯、在马路上玩耍、打闹等)引起的。在讲这一课时我面对的是小学的学生,新林小学前有一条马路,这条马路车量多,而且时有发生交通事故,这无 是该校学生在安全上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始终以这条公路为主线,让学生意识到危险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必须遵守交通法规,从而知道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五、案例描述:

师:今天能够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非常的高兴,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为了感谢大家的热情,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你们 想看吗? 生:想。 (课件一:播放新林小学门前的场景,公路上车来人往,时有行人违反交通规则……) 师:你们对这个地方熟悉吗? 生:熟悉。这是我们的学校和学校前面的马路。 师:咱们班有多少同学每天要经过这条马路?(生举手示意) 师:每天在你过马路的时候,你们的老师和家长会怎样嘱咐你们呢? 生:嘱咐我们要小心。 师:家长为什么总是这样不厌其烦的嘱咐我们呢? 生:担心我们路上出危险。路上的车太多了。现在交通事故发生的太多了。 片段二: 师小结:是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展迅速,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但也随之带来了许多交通事故。课前我请同学们搜集了一些有关交通事故的案例,下面请同学们先在本组为内交流,然后选取你们组最为令人震撼的交通事故讲给大家听。小组内交流并选取最打动人心的事例在全班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调查,老师课前也用电话对我市的交通大队做了采访,由此我了解到以下几组数据。 (课件二:展示课件,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发生的交通事故起数,死伤人数,以及死伤中小学生人数,并进行对比。 师:这些是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数据,由此数据你们有何感触呢?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案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案 《我知我家》教案 沙河市蝉房中学 刘聚书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现代家庭结构的三个类型; 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 2、能力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 3、情感目标:理解家的含义;理解和体会亲子之情不会因父母地位甚至父母缺陷而改变。初步形成为家庭作贡献、为父母分忧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和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认识家庭关系的情形。 2、难点:进一步理解和体会亲子之情以及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一)情景预设 板书课题:我知我家 引言:(学生阅读教材P3页第一段后,教师引入本课教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每个人都有父亲和母亲。人人都盼望有个温暖的家。作为子女、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了解家庭,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长辈。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我知我家》,那么,你知道家是什么吗?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呢?我们首先来阅读P4两幅图片及文字说明。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页图: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 图一:有房子——————没有家:家不只是房子 图二:没房子——————有家了:加中有亲人、亲情 至于地域、住所、人群集合体、好朋友、吃饭的地方等,虽然与家庭有关,但都只能是家庭的一 个侧面,而不是家庭的实质。那么什么是家、家庭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二)教学活动过程 一、家庭关系的建立 1、家庭的含义 活动一: (1)想一想、写一写: 我们每个同学想一想在自己家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然后写出一句话“家是————”来表达你对家的理解。 (2)读一读、比一比:我们再来看看书本上写的“家是什么”(指导学生讨

助人为乐_小学思想品德教案_模板

助人为乐_小学思想品德教案_模板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助人为乐是高尚的品德。 2、懂得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提倡的道德风尚。 情感 1、对别人的困难或不幸加以关心和同情,并为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而感到高兴。 2、愿意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行为 1、主动关心和热情帮助周围的人。 2、为别人排忧解难不图表扬和报答。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第一单元第三框“助人为乐”而设置。基本要求中提出:要使学生“知道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品德。结合实例说明提倡助人为乐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本课是使学生在低中年级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提倡“助人为乐,一人有难大家帮”的道理。使学生懂得应当主动帮助周围的人,积极参与社会上助人为乐的公益活动。一个人应当有同情心,把能为别人解除困难当作自己的快乐。 教法建议: 1、通过本课教学,要讲清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样是帮助人,但不同的人,助人的动机不尽相同。只有真正出于对他人的同情、关心,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满腔热情地去帮助解决,并从中感受到快乐,才是助人为乐。这种“乐”是无私的,是与他人的“乐”融为一体的,因而也是高尚的。 2、教学中要结合具体实际,讲清:在社会上提倡发扬社会主义助人为乐的道德风尚的意义。可以结合劳动模范李素丽的事迹,突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的关系。 3、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树立榜样,既要有学生身边的榜样,还要有象雷锋这样真正具有助人为乐崇高品质的典型。 教学设计示例 认知 1、知道助人为乐是高尚的品德。 2、懂得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提倡的道德风尚。 情感 1、对别人的困难或不幸加以关心和同情,并为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而感到高兴。 2、愿意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行为 1、主动关心和热情帮助周围的人。 2、为别人排忧解难不图表扬和报答。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在小学生活已经六年了,在这六年中你参加过那些捐资济困的活动?

小学思想品德教案

1、小学思想品德教案:《上课守纪律》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 2.懂得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能用正反事例说明上课要遵守纪律。 情感: 1.愿意遵守课堂纪律。 2.对不遵守纪律的行为不满。 行为: 1.听到上课铃声立即进教室。 2.上课不随便说话;要发言,先举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不影响别人学习。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他们知道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懂得人人遵守课堂纪律,大家才能学习好的道理,从而产生遵守课堂纪律的愿望。 教学难点: 上课守纪律的重要性。 教育过程: 一、想一想(通过学生的实际体验,使他们知道上课要守纪律。) 1.思考:同学们,上课时人人守纪律,大家学习得怎么样?如果有人不守纪律会怎样呢?

2.小结:上课时,人人守纪律,大家能安静地学习。有人不守纪律,就会影响学习,大家都不高兴,因此,课堂纪律大家都要遵守。 板书设计:上课守纪律 二、说一说(使学生知道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懂得课堂纪律大家都要遵守。) 出示图一。 1.小组交流: (1)上课铃声响了,教室外活动的同学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2)教室里的同学听到上课铃声后是怎么做的? 2.小结:铃声就是命令,听到上课铃声应该这样做: (1)停止一切活动。 (2)安静、迅速、按顺序进教室。 (3)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 大家安静、迅速地走进教室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保障,这样既不耽误上课时间,又能使大家踏时地上好一节课。而且,课前准备好上课要用的东西,上课用起来方便、节省时间,不耽误听课或做作业。 过渡语:在座位上坐好后,我们该怎样上课呢? 出示图二。 1.小组交流: (1)上课时,同学们是怎么做的呢?窗外飞来几只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同学们没有一个人看,这是为什么呢? (2)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讲,搞小动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3)观察老师的表情怎样?你们猜此时老师是怎么想的?

初中思品教学案例

初中思品教学案例 ——《我们向往公平》 监军中学樊宝恒 一、案例实施背景 本节课是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在本校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思品(全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思品(全册)第一课第一个节内容《我们向往公平》,本课时主要相关知识是公平的基本含义,社会公平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等,涉及到心理、道德和法律方面的相关知识。本课时教学内容涉及到社会合作的各个领域,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利益与责任的关系。因此,引导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则是本课时教学内容的目的和归宿。 从课标要求看,需要学生懂得公平的含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积极参与良好的合作。知道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努力维护社会公平。 三、案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公平意识,理智地对待社会不公平现象,努力维护社会公平,积极参与良好的合作。 2、能力:增强在社会生活中辨别是非的能力,能与人进行良好的合

作,提高自己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 3、知识:懂得公平的含义,知道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懂得公平的含义,知道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 重要性。 2、难点:认识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图片 六、案例教学过程 1、欢迎您的光临。 同学们:《正气歌》中有一句:有一种信任值得珍藏,那是百姓心中的衡量。本堂课,看谁回答最优秀、表现最突出。 2、播放视频《三个和尚》并认真思考: ①为什么一个和尚不愁水吃? ②为什么两个和尚还能合作? ③为什么有了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吃了呢? 一个和尚则不存在公平问题;两个和尚抬水时他们会认为彼此的权利义务是相当的,因此也不会过于计较公平与否;等到三个和尚时,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付出会得不到相应的补偿。 3、出示课题《我们向往公平》

初中政治教学案例

初中政治教学案例《男生、女生》 案例: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上册《男生、女生》的教学时,设计了歌词的欣赏与改编这一活动,在音乐的选择上,选择了一些学生喜欢听、喜欢唱、有教育意义的歌曲。如《第一时间》、《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我是女生》《女孩的心思你别猜》等等,欣赏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中的一首作为改编的歌曲,要求角色变换,从另一性别角度改编歌曲。比如:把“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改成“对面的男孩看过来”,把“女孩的心思你别猜”改成“男孩的心思你别猜”等,然后根据男女生的差异写出相应的后续内容。教室立即有如炸开了锅,学生讨论改编歌曲的兴致极高,而且有些同学边改编边哼唱,俨然变成了一个个创作型歌手,改编完后由学生推选代表把本组的作品吟唱一遍。 案例分析与反思:体验、感受学生生活,“披文入情”不断启发诱导学生。 这样的活动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品尝到了获得认可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教学目标也在学生的创作交流中得到了实现。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创造的欢乐”,而学生对思品课兴趣不高已成为提高思品课教学实效的主要障碍。因此,思品教师更应重视学生的兴趣,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思品教师

深入学生生活,弄清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找到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让学生在教学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课堂的乐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乐学”。本案例就是利用学生喜欢贴近他们生活、年龄特点的流行音乐这一兴趣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这舞台上充分合作、交流,尽显自我。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创造了让学生表现的机会,把道德教育寓于趣味的活动之中,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唤醒学生创造的天性。从中教师也会为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巨大潜能而深深折服! 中学思品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思品课教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的传授不同,学生学习的主要不是客体化的知识体系,更多的是充满主体选择的观念体系,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思品课具有学文、明理、导行三大目标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去“燃情”,“煽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启发诱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则其活跃的思维,精彩的言辞,新颖独到的观点,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想像力和创新意识将会大大地超出教师的预料!当然学生在展现自己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实现道德的内化!

小学思品教学案例

小学思品教学案例 激趣、引导、发现、探究 ——《我们来定班规》一课教学案例 前川五小章玲华 一.案例背景: 《我们来定班规》是鄂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尝试自己定班规、守班规,体会班规是建立在班级需要的基础上,并结合定班规过程,让学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规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又枯燥又乏味的话题,要让学生自己定规则,并自觉遵守,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再利用学生熟悉的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发现图书角中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这样就为定班规打下了基础。通过这些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体验规则制定的初步过程,并产生要自觉遵守规则的主体意愿。 二.案例描述: 上这节课前,我提前让学生观察班级图书角,班上的不良现象。在准备上这节课时,我为激趣导入这个环节纠结了很久,最后走进教室看到学生,我突然决定创设问题情景,激趣导入。你知道老师最崇拜的工作是什么吗?学生们一下子瞪着眼睛望着我,我又说道:“当医生”。学生们都好奇地望着我,我又说道:“因为医生能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能让受病痛折磨的人远离痛苦,能让生命垂危的病人起死回生,多么伟大,多么了不起啊”!学生们个个神情专注地听着。我也很高兴,此时我话锋一转,如果让你们来当小医生。你们愿意吗?学生们响亮地回答:“愿意”。听着孩子们响亮的回答。我又随机说道:“为了规范我们的言行,让我们的班集体越来越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当小医生,诊断班级病情,并对症开方,制定我们的班规。 学生有了当医生的欲望,这是好事情,接下来,我又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小,定班规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用学生熟悉的班级图书角抛砖引玉,给定班规铺路搭桥。我问学生“你观察发现图书角里有什么问题吗?因为学生课前观察过,所以都争着抢着说,有的说:“书越来越少”。有的说:“书弄脏弄坏了”。还有的说:“我想看的书被人拿走了……。”学生说完后,我因势利导:这么多的问题,你们能想办法解决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开始出主意,想办法。学生制定图书规则后,我再因势利导;你觉得我们班还有那些地方有问题呢?下面请你们继续当小医生,为我们班诊断一下。话音一落,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案 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

初一政治下册《法不可违》教学案例 古竹初中朱海生 【课题】法不可违 【教学依据】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遵守法律,在内容设计上共两目,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意在帮助学生了解 什么是违法,课文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尤其不能违反法律。之后通过三个情景引出违法的含义,填表 区别三种违法含义及区别。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引导学生了解什以是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什么原因, 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 的守法意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 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 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知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 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二、教学方式: (1)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性学习。

(2)教师教学方式:多媒体、启发诱导、讨论探究式。 三、教学构思: (1)针对初一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以及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采用参与活动合作学习,情境体验等方式,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2)设计“情景体验”、“写一写”、“辩一辩”、“我是司法官”等活动引导学生做学习的管理者。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一:谁都不能违法 教师引导:播放原湖北省省长张国光受贿判刑的录相(资源设计)。问:张国光是省长,他犯罪入狱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活动: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教师引导:对,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不可违”,请翻开课本P91。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请看“小勤拾荒”。 学生活动:看书“小勤拾荒”的故事,并回答后面的问题。(略) 教师引导:从小勤拾荒可以看出,不只是成人要守法,我们青少年同样要学法、知法、守法,因为谁都不能违法,那么什么是违法呢请继续看书“情景一、二、三”。 学生活动:看书“情景一、二、三”。

高级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附说明) 一、案例名称(主题) 比照中美经济发展模式差异,坚定“四个自信”,建设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结合章节 英语专业:《高级英语II》第十四单元浮士德经济学(《高级英语第二册》第三版重排版)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词汇知识:掌握课文中的新词汇与表达,拓展有关经济学、经济发展规律、中美经济发展模式的中英文表述。 语篇知识:了解说明文的语篇特点,语篇衔接与连贯。 文化知识:了解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条件、制约因素、模式特点,以及相较于美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优越性。 2.能力目标 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围绕中美经济发展模式的主题,通过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比照中美经济发展模式差异,探讨两者历史条件及模式特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英文进行中国文化表达的能力。

逻辑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分析中美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通过对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批判性思辨及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能力。 3.素质目标 思想道德: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认同与信心,坚定“四个自信”,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坚强决心。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价值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和民族认同。 专业素质:通过比照及思辨,培养学生运用中英双语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表达中国立场,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和素质。 四、案例意义 以“比照中美经济发展模式差异”为授课主题,引入有关“四个自信”的思政元素。通过了解浮士德经济学的概念、内容、实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有关表述和内涵,引导学生认识浮士德经济学发展模式的实质,并对比分析中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通过分析说明美国现行经济模式是一种基于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浮士德经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本质,能够正确认识“四个自信”的重要价值,批判西方现行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自信。 五、教学过程 本单元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准备、教学主题呈现、课堂讲解与讨论、观点分享与课后拓展四个部分,计划8个学时。其中课前准备与课后

小学思想品德教案

团结友爱 (见义务教育山东省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一册教学参考书第63——65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小学生了,你们在学校里和同学们学习生活在一起,高兴不高兴? 同学们在一起要做到不离群、不打架、友好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也就是说,要做到团结友爱。那么,同学们怎样才能做到团结友爱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团结友爱》这一课。(教师板书:五团结友爱) 二、学文明理。 1、教师用投影投出第一幅彩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提出以下问题: (1)同学们是怎样去上学的? (2)他们之间做到了什么? (3)你和图上的同学相比做得怎样? 2、教师根据第2、 3、4幅彩图的图意编成小故事,一边指着第2、3、4幅用投影打出 的彩图,一边以真实的情感、生动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来讲述故事(事先录在磁带 上放录音),让故事中的形象进入学生的意识,学生通过看彩图,听故事,知道了 团结友爱的好孩子应当怎样去做。 三、加深认识,激发激情,进一步明理。 在学生理解把握故事的基础上,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使学生从对行为结果的分析转向对行为原因的分析,激发爱同学的情感,启发他们进一步懂得“团结友爱”的道理。 1、图上的同学做的怎么样? 2、如果你是图上的同学,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3、如果你是图中不会做题的同学、摔倒的同学或有病的同学,你希望同学们怎样对待 你?那你会怎么想呢? 4、我们应该向图上做得好的同学学习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适当进行概括、总结。(板书: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关心) 四、引导转化,指导行为。 在学生进一步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团结友爱的意识,增强爱同学的情感,本部分分以下两步进行: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练习一,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1)图中的同学是怎样团结友爱的? (2)你和她们相比差距在哪里? (3)今后应怎样做?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面对毕业班,我们倍感压力。针对具体后期单项问题研究与教学,我也试图在系统和整体上进行深度剖析。举例说明之。 我在进行关于民族精神教学时,提出了吸收外来文化主要吸收它的哪一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差距?要说出理由。 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吸收外来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东西;有的认为应该吸收例如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有的认为要学习外国的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时,突然有个同学提出,外国的社会制度也是需要学习的。此话一出,整个班响起一阵喧哗。我对他说:“哦?说说你的理由?”这个学生回答说:因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那么穷,而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富裕。有同学起来反驳:“中国底子薄,起步晚,所以才这样的。(一片掌声)另一位同学说:我国现在的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快得多。还有位同学说:我们只是经济发展的基数小而已,但速度还是很快的。争论告一段落,学生们在等老师发表意见。 我说:我想,从刚才的争论中,大家已经明确了我国经济之所以落后的客观原因。可以说,造成我国相对落后的因素很多,历史的,有现实的,但是在众多因素中,我们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这里,老师只给大家留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课后去思考:我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不是社会制度?是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比社会主义国家富有? 我认真地回顾了一下这堂课:学生真正的动了起来,思维活跃的火花在跳动,激情在课堂上点燃了,而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能点燃起争论的“火”,也能控制“火势”,不能漫无边际,更不能影响其他方面,更能适时的“熄火”。否则这样的课堂,老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如何体现?活跃的课堂,是思维的活跃,是能力的活跃。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乱说乱讲,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两难问题时,引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辩论,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的感悟思想,体味生活中蕴含的道理,规范自己生活中的行为。 针对这一问题值得总结的是: 一、作为教师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实施,引导、激发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达到百家争鸣,学生用心去体会,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经过学生的争论、辩论后的观点,必须统一或有一个定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想知道的最后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观点一致的学生更自豪、更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了铺垫。俗话说:鼓不敲不响,灯不挑不明,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案 例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初一政治下册《法不可违》教学案例 古竹初中朱海生 【课题】法不可违 【教学依据】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遵守法律,在内容设计上共两目,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意在帮助学生了解 什么是违法,课文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尤其不能违反法律。之后通过三个情景引出违法的含义,填表 区别三种违法含义及区别。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引导学生了解什以是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什么原因, 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 的守法意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 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 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知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 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二、教学方式: (1)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性学习。

(2)教师教学方式:多媒体、启发诱导、讨论探究式。 三、教学构思: (1)针对初一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以及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采用参与活动合作学习,情境体验等方式,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2)设计“情景体验”、“写一写”、“辩一辩”、“我是司法官”等活动引导学生做学习的管理者。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一:谁都不能违法 教师引导:播放原湖北省省长张国光受贿判刑的录相(资源设计)。问:张国光是省长,他犯罪入狱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教师引导:对,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不可违”,请翻开课本P91。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请看“小勤拾荒”。 学生活动:看书“小勤拾荒”的故事,并回答后面的问题。(略) 教师引导:从小勤拾荒可以看出,不只是成人要守法,我们青少年同样要学法、知法、守法,因为谁都不能违法,那么什么是违法呢?请继续看书“情景一、二、三”。 学生活动:看书“情景一、二、三”。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我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对《多彩的世界》一课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案例1】《多彩的世界》 1、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图片,让学生先了解一下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性建筑。 2、让学生相互讨论一下自己知道的古国特点引出《多彩的世界》。 3、出示个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进行解说。 4、最后用夸夸学生掌握的知识,巩固学生的言行。 回忆这些教学片断,我主要根据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的四大文明古国当时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好奇心,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你们还知道其他的古代文明古国家吗他们的文明成就有哪些,等等。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这样,才能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才能得以生成精彩。 虽然我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品德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比如,再讲金字塔的神秘之处,有些同学就会问,老师他到底有多神奇,他的水真的能治疗伤口吗等问题,(1)敏锐反馈,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条件有形和无形资源,”每个教师都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第三课时) 一、背景: 长期以来,老师们总是抱怨学生学习政治不积极,导致教学效益低下。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我们的教学观念不是没有关系。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学生思维过程重视不够,误认为教材内容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没有发掘出教材系统前后的本质联系,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讲教材,另外误以为教师的思维过程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错位或脱节。 无序的知识硬塞到学生的脑海中,学生负担重而收效微,结果只能是学生学习政治的不积极。而且教师一味地按照课本顺序“照本宣科”,教学效益也必然受损。因此本人认为要想提高教学效益,就一定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使内容顺序呈现更加符合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也杜绝“照本宣科”现象,增强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二、主题 新课程理念强调“用教材教”,在此种教学行为中,教材只是一种学习工具,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从宏观上说教师既可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顺序进行教学,也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结构进行教学,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重新编排一个教学的结构。从微观上讲,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活动的环节,教师可以进行各种变通,既可以完全根据教材的设计进行,也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补充另外的活动或采取其他的方式。因此,我想根据本校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及本校教学设备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 三、案例描述: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1课有关“珍惜无价的自尊”的教学内容,它分了三个框题,其中第二框“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中谈了如何尊重他人的问题。第三框“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又谈如何尊重他人,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教材,我在教学时打乱了教材原有结构,对其进行了重新整合,同时对一些探究活动稍做了一点变通。具体是这样的:学习第二框时对“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不全展开,只研究我们为什么应该尊重他人?至于如何做到尊重他人?此时就不继续学习了,等到学习第三框时插进去一并研究。 而学习第三框时,我把第三框内容分成两大部分:如何维护自尊(即第一目“维护人格很重要”和第二目“自尊者豁达”)和如何尊重他人(即第三目“善于尊重他人”)。下面我仅叙述对“如何尊重他人”这部分内容的处理。 (一)活动:给班上同学写赠言 请你从尊重、欣赏、鼓励、期望的角度给你的家人、朋友、同学写一写 你的赠言。 要求:赠言只写对方的优点,你最欣赏的地方,完成后,当面送给对方。 回答: 1、你给别人写赠言,有何感受? 2、你收到别人的赠言有什么感觉?没有收到,又是什么感觉? 3、班上谁得到的赠言最多?为什么? 通过互写赠言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他人,尊重他人,学会正确地看待他人的意见,加强同学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事实说明:尊重他人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正面效应。我们学会尊重他人。因此我们要掌握尊重他人的原则,了解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 (二)学生看书、讨论: 1、你认为尊重他人的原则有哪些?

小学五、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案培训资料

思想品德课试讲教案 第一章诚信 试讲课———第一讲:请你相信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讲诚信就是说话真实,待人诚信,说到做到:知道诚信对自己、 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2、对失信的行为不满和愤怒,对自己失信感到内疚和自责。愿意做一个诚实守 信的人,愿意为建设诚信社会而努力。 3、在与他人交往中,做到说话诚实,待人诚信,说到做到。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懂得做人要诚信。 2、让学生知道言而无信的人会给他人带来不悦,言而无信会失去别人的信任, 没有人愿意和他做真正的朋友。 3、通过交流,感知诚信的内涵,让学生愿意做一个诚信的人。 教学准备: 1、老师收集古今中外关于诚实守信的经典事例。 【故事一】一个士兵,非常不善于长跑,所以在一次部队的越野赛中很快就远远落在别人后面,一个人孤零零地跑着。转过了几道弯,遇到了一个岔路口。前面有两条路,一条路,标明是军官跑的;另一条路,标明是士兵跑的小径。他停顿了一下,虽然对军官连越野赛都有便宜可占感到不满,但是仍然朝着士兵的小径跑去。过了半个小时后,他跑到了终点,并且是名列第一。他感到不可思议,自己从来没有取得过名次不说,连前50名也没有跑过。但是,主持赛跑的军官笑着恭喜他取得了比赛的胜利。过了几个钟头后,大批人马到了,他们跑得筋疲力尽,看见他赢得了胜利,也觉得奇怪。但是突然大家醒悟过来了,原来在岔路口诚实守信,是多么地重要啊。 【故事二】有一个国王因为没有孩子,就想找一位诚实的孩子做王子。他对前来应招的孩子们说:“今天给你们一粒种子,三个月后,看谁能给我种出最美丽的花,谁就是王子了。”三个月过去了,聪明的或伶俐的孩子们捧着一盆盆五彩的花儿,前来参加最后的竞争。只有一位小孩盆中空空、泪眼涟涟:“尊敬的国王,我每天辛勤的浇水,细心的施肥,即使睡觉,也把花盆搂在怀里,但是,我却什么也没种出来……”国王听了哈哈大笑:“诚实的王子呀,你不会种出任何的花草,因为我给你们的,都是炒熟的种子呀!”故事中,孩子靠诚实做了王子。...... 2、让学生收集有关诚信的故事和格言。 【名言警句】 1、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美)富兰克林 2、难听的实话胜过动听的谎言。———(苏)尤里·郁达列夫 3、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中)冯玉祥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题

孟波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及反思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一则 ——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单位:保太中学姓名:孟波我在进行《高擎民族精神火炬》教学时,提出了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主要是吸收它的哪些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差距?并说出理由。 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吸收外来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东西;有的认为应该吸收例如企业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有的认为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时,突然有个同学提出,我们应该学习外国的社会制度。此话一出,整个班响起一阵喧哗。我对他说:“哦?说说你的理由?”这个学生回答说:因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那么穷,那么落后,而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富裕,那么发达。这时有同学起来反驳:“中国底子薄,起步晚,所以才这样的。有的同学说:我们中国人口多,所以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另一位同学说:我国现在的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快得多。还有位同学说:我们只是经济发展的基数小而已,但速度还是很快的。争论告一段落,学生们在等老师发表意见。 我说:我想,从刚才的争论中,大家已经明确了我国经济之所以落后的客观方面的原因。可以说,造成我国相对落后的因素很多,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但是在众多因素中,我们只有找到最根本的原因,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这里,老师只给大家留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课后去思考:我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不是社会制度?是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比社会主义国家富有、发达呢? 我认真地回顾了一下这堂课:学生真正的动了起来,思维活跃的火花在跳动,激情在课堂上点燃了,而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点燃起争论的“火”,也要控制“火势”,不能漫无边际,更不能影响其他方面,更要适时的“熄火”。否则这样的课堂,老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如何体现?活跃的课堂,是思维的活跃,是能力的活跃。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乱说乱讲,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两难问题时,引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辩论,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的感悟思想,体味生活中蕴含的道理,规范自己生活中的行为。 针对这一问题值得总结的是: 一、作为教师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实施,引导、激发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达到百家争鸣,学生用心去体会,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经过学生的争论、辩论后的观点,必须统一或有一个定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想知道的最后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观点一致的学生更自豪、更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了铺垫。俗话说:鼓不敲不响,灯不挑不明,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