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组织培养方案

草莓组织培养方案

草莓叶片组织培养方案

实验目的:

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认识植物组织培养的特点和类型;了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实验意义:

1、扩大了植物繁殖途径;

2、便于无性微繁体系的保存;

3、有利于种子繁殖率低;

4、便于工厂化生产等。

实验材料:

草莓叶片

实验方法:

制备MS固体培养基→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移栽→栽培

培养基:

诱导愈伤培养基和分化培养基使用MS+6-BA 0.5 mg /L + NAA 0.1mg/L,并附加3%蔗糖、6g/L琼脂;生根培养基使用 MS+IBA0.5mg/L附加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附加2%蔗糖、6g/L琼脂,pH5.8。

培养条件:

培养温度(25±2)℃,光照时数每天16 h,光照强度1500~2000 lx。

参考文献:

[1]朱丽君,张馨玉,袁云香,伍席军,房苗苗. 草莓组织培养的研究概述[J]. 辽宁农业科学,2014,06:56-58.

[2]孙瑞芬,李天然,李堃,石慧芹,张颖力,贾利敏. 草莓组培快繁及叶片诱导植株再生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2,04:49-53.

草莓组培

1、取材。每年的6-8月,选择植株生长健壮,匍匐茎充实,尖端生长良好,无病虫害的优良植株取其茎尖或花药,作为组织培养的外植体。 2、消毒。材料取来修整后用纱布包好放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洗2-4小时(以茎尖为例),然后进行表面消毒。先用70%酒精漂洗半分钟,然后用0.1%的新洁尔灭浸泡15-20分钟,再用0.1%的升汞(氯化汞)消毒5-8分钟,最后用1-2%的过氧乙酸消毒1分钟。每次都要用无菌水冲洗3-4次后再进行下一次消毒。整个消毒过程都应在超净工作台内完成。 3、接种。接种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接种前要先用酒精灯对接种用具(镊子、接种针、接种架等)消毒自然放凉。先用镊子一层层的剥去茎尖外的幼叶和鳞片,然后在解剖镜下找到生长点(可带1-2个叶原基)用接种针挑出生长点(小于0.5毫米),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盛有培养基的培养瓶内,封好瓶口,置于培养室内培养成小植株。 4、室内培养。培养室要求干净清洁,室内装有紫外线杀菌灯,每天要对室内进行消毒,以防污染。培养温度20-28℃,最适温度25℃,相对湿度70%,光照强度1000-2000勒克斯,每日光照10小时左右。 5、继代培养。每培养25-30天,培养瓶内的小植株就会分出3-5个小植株,把这些小植株分出放于继代培养基内培养;过20-30天后又会长出小植株,如此反复进行继代培养,增加繁殖系数。 6、诱导生根。根据生产需要可在1-2月份集中一批苗子生根。草莓试管苗生根很容易,有的在继代培养基上便可生根。或者在培养基中加入0.5毫克/升的LBA,经30天左右便可长出6-10条长约2-3厘米的小根。 7、温室驯化。把生好根的小苗经光照锻炼7-10天,从试管内取出,洗净根部培养基,移栽入事先准备好的营养土内,使其逐渐长大发出5-6片新叶的过程称为驯化。驯化用的营养土要求土质以疏松的沙土掺入少量有机质。移栽后要浇透水,支小拱棚覆盖塑料薄膜保湿。驯化温度以15-20℃,前两周空气相对湿度80-100%,第三周开始短时间放风,放风强度逐渐加大,至移栽后第四周可去掉覆盖物。根据情况每天或隔天喷水一次,保持土壤湿润而不积水为宜。驯化一般需2-3个月即可移出。经病毒鉴定,确认无毒后放入网纱大棚内繁殖。 8、病毒鉴定和检验。草莓无病毒苗的鉴定检验手段是采用小叶嫁接法、蚜虫接种鉴定法和电子显微镜检测法。利用电子显微镜检测草莓病毒比前两种更直观,而且速度快。其方法是利用负染色法及超薄切片法处理待测叶片,然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如果被测叶片中含有较多病毒颗粒子,可被直接观察到。经检验确认无毒的草莓苗移入网纱大棚进行繁殖。 9、网纱大棚内繁殖。草莓病毒的传播主要靠蚜虫、飞虱等虫媒传播。把无

该如何进行草莓组织培养繁殖呢

该如何进行草莓组织培养繁殖呢 草莓生产,培育壮苗是关键: 壮苗标准是无病虫危害,具有5~6片正常叶,叶色不浓也不淡,呈鲜绿色,叶柄粗而不徒长,苗重30克以上,根茎粗1.0~1.5厘米,株型矮壮,侧芽少,根须多粗而白。用传统方法繁殖培育小苗,速度慢,占地多,易遭受病毒侵害,引起退化,影响产量知果实品质。用组织培养法繁殖培育壮苗,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组织培养繁殖草莓苗的优点 1.繁殖速度快一年内一个分生组织可获得几千到几十万株苗,发展潜力大。 2.可迅速更新市场品种根据市场需要,2~3年内可以更新一次品种,常规生产则需要4~5年。 3.灵活只要建立起组织培养操作车间,即扩大培养实验室,就可全年生产,还可以使植株保存在冷库中直至秋天或第二年春天。 4.健康植株比例大,增产效果明显茎尖组织中的分生组织本身不带毒,且整个操作是在无菌环境中进行的。培养的无病毒苗比一般未脱毒苗生长快,坐果率高,结果期延长,果重明显提高,平均可增产30%~50%。 二、组织培养繁殖草莓苗的技术要点 1、配制培养基常用的是MS培养基,它既有草莓生长所需要的大量元素氮、磷、钾,也有微量元素锌、铜、铁、钼等,还含有对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和调节作用的有机物质与植物激素等。在这些营养成分中加入琼脂使其凝固。 具体操作过程为: ①煮琼脂,边煮过搅拌,使其全都溶解。 ②从母液中取一定量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植物激素放于烧杯中。 ③把①中的溶液和糖加入琼脂水中。 ④调节pH值为5.8左右。 ⑤把溶液分装到三角瓶中,用铝铂纸包好平口。 ⑥标上记号,放入消毒锅内蒸气消毒。 2、材料和接种草莓生长点培养宜采用匍匐茎尖端的生长点。生长点接种时期,考虑到既要匍匐茎生长充实,又有利于进行病毒鉴定及繁殖,故以6~7用力好。采芽和接种应在无菌室内进行。 生长点的大小以带一个叶原基的生长点(0.3~0.5厘米)为宜,每个烧瓶宜接1~2个茎尖。

草莓组织培养

草莓的组织培养 一、茎尖 1.概述通过对草莓茎尖离体培养的试验研究表明:取草莓茎尖为外植体,以0.35 mm大小为宜;用MS+0.5 mg/L 6-BA+O.2 mg/L NAA培养基. 不定芽再生率高;以1/2 MS+O.1 mg/L IBA 生根效果最好。 2.结论(1)再生途径:草莓刚抽出的匍匐茎的茎尖 (2)灭菌方法:洗去泥土、灰尘,再用自来水冲淋2~3h,置超净工作台上进行75 ﹪乙醇和0.1 升汞不同时间的灭菌处理,最后用无菌水冲洗5~8次,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培养基为MS+0.5 mg/L6一BA+0.2mg/L NAA+3 蔗糖(w/v)+0.5﹪卡拉胶,pH值为5.6~5.8。每个灭菌处理接种2O枚外植体,l5d后观察记录外植体的污染、死亡、无菌成活生长等情况。 (3)培养基: ①芽诱导试验,于MS培养基附加0.2 mg/L NAA、IAA、IBA不同种类生长素的培养基中,20d后调查记录幼芽分化情况。 ②继代培养与扩大繁殖,MS培养基附加0.5 mg/L6-BA、0.01 mg/L NAA。 ③根诱导试验, 用1/2 MS附加不同浓度(mg/I )IBA 有0.05、0.1、0.2、0.5及不加IBA的5个处理. (3)条件:培养基均在1~ 1.1大气压下热压灭菌20min。培养温度(25± 2)℃。每日光照12h,光强2 000Lux。 (1)再生途径:用其花药、花蕾、叶、叶柄、子叶、下胚轴等作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 (2)灭菌方法:洗去泥土、灰尘,再用自来水冲淋2~3h,置超净工作台上进行75 ﹪乙醇和0.1 升汞不同时间的灭菌处理. (3)培养基:①MS+BA 1.0 mg/L+NAA 0.5 mg/L(浓度单位,下同);②MS+6一BA0.5+KT 0.5;③MS+BA2.0+IAA 1.0;④MS+BA2.0+NAA0.5+2,4-D0.1;⑤MS+BA2.0+IBA0.1。以上培养基各加CH 100 mg/L,蔗糖20g/ L(①为30g/ L)。 ①用于花药诱导培养基; ②用于花药幺伤组织分化培养; ③、④用于其余5种外植体(叶盘、叶柄、下胚轴、子叶、花蕾)诱导培养;⑤仅用于花蕾培养。 (4)条件:培养条件均为12 h光照12 h黑暗。光强度1200-1500lx、温度(25 ±2)℃。 三、叶片以红颊、章姬、丰香草莓叶片为试材,对影响草莓叶片不定芽再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建立了草莓离体叶片的再生体系。试验结果表明,基因型、不同激素种类和配比直接影响了草莓叶片再生芽的发生。基因型是影响草莓叶片再生能力的决定因素,不同激素配比是不定芽产生的关键因素。 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基以MS+TDZ 2~3mg/1较理想, 芽伸长的理想培养基为MS+6一BA 0.3~O.5mg/l, 生根培养基以1/2MS+IBA0.3mg/1较适宜,移栽成活率可达90%以上。 2.结论(1)再生途径:先采取当年生匍匐茎茎尖培养繁殖,建立起三个品种的无性繁殖系;再从继代3周的无菌苗上剪取叶片作为外植体,进行不同的处理,每瓶接10片叶盘,每处理重复5瓶。 (2)灭菌方法:于121℃下高温高压蒸汽灭菌20min。

扬州市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建设指导方案

扬州市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建设指导方案 (试行) 一、建设目的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在快速繁育、种苗脱毒、远缘杂交、突变育种、基因工程和生物制品等方面都得到了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涉及到多项高中生命科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例如:细胞全能性原理、细胞增殖、细胞分化、植物激素及生命的基本元素和物质等。在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教材中,组织培养已经作为一个专题实验,成为高中升学考试的一个考点。组织培养作为一项生物技术,它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都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情感层面上达到了全面的拓展。 二、建设要求 组织培养实验室面积一般为96-120平方米,学生实验依据无菌间超净工作台的多少分组进行,原则上6~8人一组。 组织培养实验基于对无菌条件的严格要求,由准备室、缓冲间、无菌室、培养室和炼苗室四部分组成。 1、准备室 功能:进行一切与实验有关的准备工作。完成所使用的各种药品的贮备、称量、溶解、器皿洗涤、培养基配制与分装、培养基和培养器皿的灭菌、培养材料的预处理等。 设备:准备室应具备实验边台、药品柜、水池、仪器、药品、天平、纯水机(制作组织培养基用水)、酸度计、烘干箱、高压灭菌锅、超声波清洗器及常用的培养基配制用玻璃仪器等。 2、缓冲间 功能:是进入无菌室前的一个缓冲场地,减少人体从外界带入的尘埃等污染物。 要求:缓冲间需5~8平方米,保持清洁无菌。缓冲间需安装紫外线灭菌灯,用以照射灭菌。 3、无菌间 功能:也叫接种室,主要用于植物材料的消毒、接种、培养物的转移、试管苗的继代、原生质体的制备以及一切需要进行无菌操作的技术程序,是植物离体培养研究或生产中最关键的一步。

草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草莓组织培养 [摘要] 从草莓组织培养类型(草莓茎尖组织培养、草莓花药培养、草莓叶片、叶柄组织培养)开始,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草莓组培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草莓;组织培养; 草莓是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七大水果之一,素有“水果皇后”的美称。草莓果实色泽艳丽,芳香多汁,酸甜适度,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每百克果实内含有蛋白质1g,脂肪0.6g,糖4~12g,酸0.8~2g,无机盐0.6g,粗纤维1.5g,Vc45~120mg,比苹果和葡萄高10多倍,并含有丰富的磷、钙、铁、锌等矿物质,其中锌的含量是香蕉的4倍以上,比柑橘高6倍以上,比苹果高40倍以上。另外食用草莓对肠胃病和贫血病有一定的疗效,对促进智力发育有重要作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草莓作为一种栽培周期短、结果早、见效快的经济作物,近15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统计2003年底,我国草莓总面积和总产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在浆果中,草莓的总产量和总面积仅次于葡萄,成为我国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 随着草莓在国内栽培面积的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延长,草莓的病毒病严重影响草莓的生产。作为高级浆果的草莓,在我国目前的生产栽培上多沿用无性繁殖种苗:主要方法是匍匐茎繁殖和分株繁殖,但这两种方法效率低、种苗易退化、易造成病毒蔓延。王国平(1988)等调查,我国栽培草莓带病毒植株率过80%以上,戴子林(1995)等调查,我国长江流域感染大面积植株感染率在50%以上;感染了病毒病的草莓果子一年比一年小、畸形、品质差、生长缓慢,一般减产30%-80%,并逐年加重;严重影响草莓的长势、品质和产量,对病毒病目前还没有药剂可以防治。 通过草莓组织培养扩繁草莓脱毒苗,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在草莓种苗生产中,有关草莓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备受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草莓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作一综述。 一、常见草莓组织培养类型 目前,国内外在草莓品种快速繁殖上已有不少报道:常用的外植体主要有:茎尖(Adam,1972;庆子孝,1972;谭兰英等,1981)、腋芽(Boxus,1974、1977;杨乃博,1981)、叶片、叶柄、茎段,花药(Quak,1977;大泽,1972)。常见的草莓组织培养主要的类型:草莓茎尖组织培养、草莓叶片和叶柄组织培养、

草莓的花药培养

草莓的花药培养 摘要草莓传统繁殖易受病毒感染,使产量大幅度下降。而利用组织培养中的花药培养技术使其脱毒率可达100%。概述了草莓花药培养的一般方法,影响草莓花药培养的各种因素,如基因型、培养基成分、培养方式和环境、预处理等;还探讨了各种因素的最佳应用。 关键词草莓花药培养;发病症状;影响因素 草莓(Fragari aananassa Duch)是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鲜艳美丽、芳香浓郁、柔软多汁,且富含糖、蛋白质、磷、钙、铁及大量维生素和有机酸。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果浆、果汁、果酒、糖水罐头及各种冷饮和速冻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由于传统繁殖方法病毒感染严重,产量低下,而且繁殖系数低、速度慢,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而采用组织培养方法,既可快速繁殖,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又可以减少病毒、恢复种性、提高产量等。培育草莓无病毒苗的主要方法有热处理法、茎尖培养法和花药培养法等。其中花药培养法脱毒率可达100%。 利用花药组培再生植株,主要基于植株在形成性器官、性细胞时,部分或全部病毒被脱离。其优点是从愈伤组织形成到分化出茎叶过程中,可以脱除病毒,并且脱毒率比较高。国内外研究表明,草莓花药培养所获植株不带病毒,其生长发育表现优于母株,可省去病毒鉴定程序,可以在病毒种类不清和缺乏指示植物鉴定条件下使用[1]。 1草莓病毒病的症状及发病条件 1.1症状及为害情况 草莓感染病毒后,特别是感染单种病毒,大多症状不显著或者难以看出症状,称为隐症。主要表现为长势衰弱、退化,如新叶展开不充分,叶片小型化、无光泽,失绿变黄,叶缘部位失绿更严重,叶片皱缩、扭曲、群体矮化、坐果少、果型小、产量低。草莓病毒种类繁多,现约有28种,我国产区普遍存在有4种,即草莓斑驳病毒(SMoV)、草莓皱缩病毒(SCrV)、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MYEV)和草莓镶脉病毒(SVBV)。我国草莓产区这4种病毒单一品种带毒率在80%以上,2种病毒复合感染率在20%~30%,3种病毒复合感染率也有3%左右,单一

玉露组织培养方案

玉露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方案 一、实验目的 1、探究玉露组织培养的最适培养基的配置; 2、利用探究出来的最适培养基进行玉露的快速繁殖。 二、仪器与用具 1、仪器:超净工作台,光照培养箱; 2、用具:酒精灯1个、打火机1个、酒精棉球、长镊子1把、培养皿5套、滤纸、烧杯2个、量筒、记号笔1支、剪刀1把、刀子1把、小喷壶1个、电子天平、电炉、玻棒、PH试纸等; 3、试剂:75%酒精,0.1%HgCI2 ,无菌水,工业酒精、蔗糖、琼脂、1.0mg/L的KT,不同浓度的NAA,不同浓度的6-BA,NaOH溶液; 4、实验材料:玉露的幼嫩花茎。 三、实验方法 1.培养基的配置及灭菌。 2.无菌材料的获得:将选取的培养材料小心剥去苞叶,流水冲洗2 h,75%酒精浸泡3~5 S,无菌水漂洗3~5次,0.1%HgCl2:浸泡8 min,无菌水冲洗3~4次。将消毒后的材料剪切成1 cm左右的小段置于无菌滤纸上,备用。 3.培养基的筛选 Ⅰ、诱导培养基的筛选:切取1cm左右的玉露花茎接种在: ⑴MS+NAA0.1mg/L+6-BA1.0mg/L;⑵MS+NAA0.1mg/L+KT1.0mg/L; ⑶MS+6-BA1.0mg/L+KT1.0mg/L;

⑷MS+NAA0.1mg/L+6-BA0.5mg/L+KT1.0mg/L培养基上,每个处理4瓶,每瓶3个外植体,隔天观察花茎生长状况,并记录,约15天后统计愈伤组织数目。 Ⅱ、增殖培养基的筛选:将诱导出的愈伤组织或带有芽的愈伤组织团进行切割接种在: ⑸MS+NAA0.1mg/L+KT1.0mg/L;MS+6-BA0.5mg/L+KT1.0mg/L; ⑺MS+NAA0.1mg/L+6-BA0.5mg/L; ⑻MS+NAA0.1mg/L+6-BA0.5mg/L+KT0.5mg/L四种培养基上,每个处理4瓶,每瓶3个外植体,约15天后,观察其生长发育及成株情况。 Ⅲ、生根培养基的筛选:选再生植株接种在:⑼1/2MS+NAA0.1mg/L; ⑽MS+ NAA0.1mg/L两种培养基上,观察其生根情况。 以上培养基均添加3%的蔗糖,6%的琼脂,pH 5.8~6.0,培养温度(25±2)℃,光照强度2 000~3 000 Ix,光照时间12 h/d。4.炼苗:在生根培养基上生长30-40d后,植株逐渐长大。移出培养室,置于常温室内,利用自然光照培养1周,打开瓶盖,苗2~3 d。取出带有4~5条根系的小苗。 5.移栽:用清水洗掉附着的培养基,用1 000倍多菌灵溶液浸泡20 min,置于报纸上晾干,在炼苗后,适当风干后,移栽到经灭菌的培养基质上(腐殖土:细沙:蛭石=1:1:1)再用塑料薄膜盖住,不要让植株与薄膜直接接触。每天放风2~3次,每3~4 d浇少量水。2周后揭去薄膜,让其自然生长。成活后,每个月喷洒一次杀菌剂。待其重新发出新根后,再移栽到苗床上。

植物组织培养之草莓的脱毒与快速繁殖

一、草莓简介 草莓是对蔷薇科草莓属植物的通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莓的外观呈心形,鲜美红嫩,果肉多汁,含有特殊的浓郁水果芳香。 草莓具有极其丰富的营养价值。 1、(丰富的胡萝卜素)草莓中所含的胡萝卜素是合成维生素A的重要物质,具有明目养肝作用; 2、(滋补调理)草莓对胃肠道和贫血均有一定的滋补调理作用; 3、(治病)草莓除可以预防坏血病外,对防治动脉硬化,冠心病也有较好的疗效; 4、(防癌)草莓是鞣酸含量丰富的植物,在体内可吸附和阻止致癌化学物质的吸收,具有防癌作用; (回主页) 草莓营养价值高,口味好,深受消费者喜爱,特别是近几年种植面积大幅提高。但由于病毒病的传播感染,导致草莓品种种性退化,产量、品质下降,商品率降低,严重影响了草莓的发展。 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草莓易得的病: 二、草莓易得的病 1、叶斑病:又称蛇眼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果梗、嫩茎和种子。在叶片上形成暗紫色小斑点,扩大后形成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褐色,中央灰白色,略有细轮,使整个病斑呈蛇眼状,病斑上不形成小黑粒。 2、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侵害花、果、果梗和叶柄。叶片上卷呈汤匙状。花蕾、花瓣受害呈紫红色,不能开花或开完全花,果实不膨大,呈瘦长形;幼果失去光泽、硬化。近熟期草莓受到为害会失去商品价值。 3、灰霉病:是开花后的主要病害,在花朵、花瓣、果实、叶上均可发病。在膨大时期的果实上,生成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密生灰霉使果实软化、腐败,严重影响产量。 4、根腐病:从下部叶开始,叶缘变成红褐色,逐渐向上凋萎,以至枯死。支柱在中间开始变成黑褐色而腐败,根的中心柱呈红色。 5、黄萎病:该病是土壤病害,主要症状是幼叶畸形,叶变黄、叶表面粗糙无比。随后叶缘变褐色向内凋萎,直到枯死。 6、除此之外,草莓还容易有一些病虫危害,例如: 线虫危害:寄生在草莓组织中,危害叶柄、芽、根等,使被害器官变成红色,严重时植株枯死。 蛴螬危害:在草莓收获期和八九月份咬食根、茎,使植株枯死。 (回主页) 根据报道,侵染草莓的病毒多达二十多种。长期大田分株繁殖容易使草莓植株中病毒积累,导致草莓品种退化,,严重影响经济收益。所以利用先进的技术使草莓脱毒,以及后期的快速繁殖已成为草莓业发展的必要环节。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草莓的脱毒与快繁。

植物组织培养

第一章植物的快速繁殖技术 一、快速繁殖的概念 植物一般通过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繁衍后代。很多花卉、果树林木和一部分粮食作物,由于它们的高度杂合性,常通过扦插、埋条、压条、嫁接或种植特殊的营养器官等方法进行营养繁殖,从而得到和亲本遗传性一致的后代;有些种子休眠期特别长的作物,用营养繁殖可以加快繁殖的速度;某些多年生作物用种子繁殖时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幼年期,如用成年植物材料进行营养繁殖,常可大大缩短生长期。这些都是无性的营养繁殖。用组织培养繁殖植物的技术是一种特殊的营养繁殖方式,现在一般称之为“快速繁殖技术”(rapid propagation)或“微繁殖技术”(mic-ropropagation)。它是在无菌条件下,利用植物体的一部分,包括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人工控制的营养和环境条件下繁殖植物的方法。这可以看作是常规营养繁殖方式的一种扩展和延伸,它不但保持了常规方法的特点,而且还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点:(1)使用的植物材料极少,往往只要少量的茎尖、叶片、剪切段或其他器官就能在试管中建立起反复增殖的系统。这样就可以节省常规营养繁殖时所需要的大量母本植株和因栽培和保持这些母株所需的土地和人力,对于珍贵稀有的植物材料还可能做到不毁坏原有的植株。(2)由于每个外植体产生的芽或胚状体常多于常规繁殖方法,每一个繁殖周期又比常规繁殖短得多,一般只要1一2个月,加上可以不受季节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进行周年生产,所以繁殖速度往往比常规方法要高得多,繁殖的数量在一年中常可达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倍。另外,由于试管中芽、植株或胚状体的小型化和利用多层的集约化培养架,可以在有限的空间生产大量的植株。在实际应用中,某些技术较完善的作物,每平方米培养面积一年约可生产一万到几万株,一个熟练工人一年约可生产数试管苗。如萱草,从30个外植体开始,在1.8平方米的培养面积上,8个月可以生产二万棵试管苗。(3)由于快速繁殖是在无菌的容器中进行的,在繁殖过程中不受病虫的侵害。如果和去病源技术相结合,可以大量生产高质、均一的无病苗木,而这一点用常规方法是很难做到的。这样的无菌无病的试管苗在远距离的运输中和国际交流中都是极安全和方便的,既可以防止病害的传播又可以免去复杂的检疫手续。(4)对于某些植物,组织培养产生的植株的表现型和从种子或常规营养繁殖方法得到的植株会有所不同,其性状要优于原植株。如波士顿蕨的试管植株由于不表现强烈的顶端优势而能形成更多的分枝,使植株形态更美观。非洲紫罗兰的试管植株呈莲座状,而用常规叶插方法得到的植株,叶柄长,整个植株更为直立,园艺性状也较差。 快速繁殖技术除了有上述明显的优点之外,和常规的营养繁殖方法相比也有其固有的一些特点,这方面常常容易被人们忽视而造成工作的失败或资金的浪费。首先,和常规方法相比较,要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组织培养实验室,需要相当的投资。在发达国家目前约要几万美元,在我国如建立一个包括实验室、培养室和有一定温室面积的系统也要投资几万、十几万以至几十万元,而且如完全使用电能调控光照和温度的话,运转费用也是相当可观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天需要降温,冬天需要升温,潮湿地区又需去温,以及培养的光照,都要消耗大量的电)。其次,此项工作对人员的要求比较高,除了要求能熟练和严格地进行无菌操作之外,对培养物的生长、分化和它的控制方法要有所了解。在探索一种新的植物的快速繁殖时需要进行大量的系统研究,这就要求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另外,由于这种方法有可能在短时期内从极少量的外植体产生大量的新植株,所以在材料的选择、工艺流程稳定性的控制、周年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的安排和衔接上要作精心的组织,否则常可能由于某一环节的失误而导致整个工作的失败。如由于选择了不良的原始材料(不良的基因型、未发现的变异体等),或在培养过程中由于培养方法不当,或因其他原因产生的遗传变异未能及早发现等,而导致最后产生大量的具有严重缺陷的植株。这一点在多年生木本植物中的后果 些性状要经过几年以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表现出来。在某些培养系统中还会出现对于生产不利的遗传变异,如试管苗中残留的细胞分裂素效应常使分枝过多而影响某些作物的经济性状。 二、快速繁殖技术发展史简略

草莓脱毒方法

草莓脱毒方法 以药剂处理加茎尖培养可增加脱毒效果,如盐酸四环素对草莓的四种病毒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覃兰英等(1988)将草莓在35℃下热处理7 d后,逐步升温至38℃,在湿度40%~68%、光照度4 000~5 000 Lx条件下热处理35 d后,将长出的新茎茎尖再行组培,可获得100%的脱毒苗。 大泽胜次(1982)在进行单倍体育种时发现花培植株的脱毒率达100%。此法不仅可快速繁殖出大量无毒植株,还可省去病毒鉴定工作,在育种与生产应用上可谓一举两得。利用花药培养脱毒苗,其成功与否与花蕾大小的选择有关,应选取处于密封状态的小花蕾,此时的花粉发育期为单核靠边期。花蕾的大小与不同的品种有一定的差异。高庄玉等(1993)用草莓花药组培,其脱毒率达100%,用幼叶和茎尖产生的愈伤组织其再生植株脱毒率只有20%。 艾勇、赵佐敏等(2000)用1/2MS+0.1 mg/L IBA+琼脂4.5~7 g/L+白糖20 g/L诱导丰香草莓试管苗生根,生根率可达100%。移栽时不用任何基质处理,采取试管苗一次性入土移栽(适温20~25℃,1周内保持空气湿度在95%以上),幼苗成活率可达85%, 花药培养 草莓花药培养是获得无毒苗的途径之一,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并能大量繁殖。薜光荣等经花药愈伤组织直接分化出花药植株的途径培育出沙尔普斯等5个品种的脱毒苗,脱毒苗在生长、结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方面均超过对照株,果实总产和平均果重均大幅度提高。这表明,实现草莓的无病毒栽培,将会给草莓生产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再分化培养过程,以添加2 mg/L的6-BA和0.2~1.0 mg/L的NAA 为宜;茎尖分化培养过程中添加6-BA的浓度为0.5~1.0 mg/L;继代分化快繁过程中,6-BA 浓度一定要掌控好,要求6-BA的浓度在0.5~1.0 mg/L范围内不断变换调节,3周左右继代快繁一次,这样苗子在整个继代快繁过程中才能保持生长健壮、分化系数高(达到8~10倍)、无褐化现象发生等。反之,如果6-BA浓度过高(>2 mg/L)时,苗子会出现脆化、黄化、过密、矮化等现象;过低(<0·25 mg/L)时,苗子会出现细弱、弯曲、过高、生根过多等现象,均不利于苗子的分化快繁。生根培养中添加6-BA浓度以0·25 mg/L为最好,苗子生长粗壮、根系发达,发根率为100%。 将花药接种到1号培养基(MS+6-BA 2mg/L+NAA 0.1 mg/L+3%蔗糖)上,1周后花药陆续形成愈伤组织,达78.6%;1个月左右转接愈伤组织到2号培养基(MS+6BA 1 mg/L+NAA 0.l mg/L+3%蔗糖)上。注意观察,当芽长到lmm左右时转接到3号培养基(MS十6-BA 1mg/L+3%蔗塘)上,逐渐形成芽丛,1个月后,把芽丛分开成单芽再分别转接到新的3号培养荃上,让花继续分化生长;以后根据情况每隔10~30天转接一次.这样,年内每个分化组

第五章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方案

第五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一、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基本概念 (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在无菌培养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以及原生质体等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并给予适当的培养条件,使其长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2) 理论依据: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指植物机体的每个细胞都含有该物种全套的基因组,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力。 (3) 外植体: 从活体植株上切下的,用于组织培养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一般包括茎尖、根、茎、叶、花、种子等器官以及他们形成的体细胞胚等材料。 (4) 分化: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5) 脱分化: 已经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在切割损伤和培养物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丧失原来的分化结构和功能,最后形成无组织的细胞团或愈伤组织的过程。 (6) 愈伤组织: 在人工培养基上由外植体脱分化形成的一团无序生长的薄壁细胞。(具有细胞分裂能力)。 (7) 再分化: 已经脱分化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经过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再分化出根和芽,形成完整植株,这一过程叫作再分化。 (8) 不定芽: 在高等植物正常的个体发育中,芽一般是只从茎尖或叶腋等的一定位置生出。所以这种象顶芽、腋芽、副芽等均在一定部位生出的芽,称为定芽。与此相反,凡从叶、根、或茎节间等通常不形成芽的部位生出的芽,则统称为不定芽。 (9) 胚状体: 在离体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培养过程中,由一个或一些体细胞,经过胚胎发生和发育过程,形成的与合子胚相类似的结构。 二、植物组织培养过程(菊花为例) 1、培养基的配制: 方法:培养基干粉配制法 称取培养基干粉42g加水加热煮沸溶解后定溶至1L,按照需要的浓度分别加入激素。 (其中生根用的植物激素NAA为0.2mg/1000ml) 用1mol/L NaOH和1mol/L HCl调节pH至5.8。将配好的培养基迅速分装至150ml组培瓶中,拧上盖子,放入灭菌锅121℃,灭菌20min。 2、菊花接种与培养:

白芨组织培养实施方案设计

白及组织培养实施方案 一、白及简介 白及为兰科白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甘根、连及草、地螺丝、羊角七、皲口药、利知子、刀口药、鱼眼兰等。分布在中国、日本以及缅甸北部,主产于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浙江、陕西等地。其味苦、甘、涩,性凉,归肺、胃、肝经。以块茎供药用,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块茎含黏液质和淀粉等,可作糊料,在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纺织印染、特种涂料和日用化工等方面有巨大的商业利用价值。又因白及为地生兰的一种,花开艳丽,被作为庭院、居室及园林景观绿化苗木大量应用。 白及一般生于海拔110——3200m的山野、山谷较潮湿处或林下半遮阴地带,喜温暖、稍阴湿的环境,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需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土壤,稍耐寒,冬季可在地下越冬。白及能产生大量的种子(每个蒴果10~30万粒),但这些种子没有胚乳,自然萌发率极低,繁殖困难,但白及胚的薄壁细胞贮存大量的蛋白质、油脂和碳水化合物,可作为种子萌发的营养成分,因此白及种子在保湿的情况下可以萌发,是兰科植物中种子易萌发的类型。传统的白及繁殖方法大多以分株为主,即将块茎分成小块种植,但繁殖系数低,大面积发展对种源消耗大,不宜推广且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采用白及组织培养可在短时间内大量获取种苗,且成本相对较低,是提高白及产量的强有力措施。目前,国内研究资料报道的白及组织培养方法各异,所采用的外植体各不相同,且培养基及其中所加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规格也千差万别。 二、白及组织培养技术路线 参照植物组织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的方式,可通过4种途径获得白及再生植株:一是由愈伤组织形成不定芽再生植株;二是愈伤组织产生胚状体而再生植株;三是由侧芽或顶芽再生植株;四是由茎尖产生原球茎而再生植株。4种方式各有利弊,传统认为采用侧芽或顶芽发育途径获得的后代性状较稳定,但因为白及原球茎带有大量共生菌,组培过程中容易出现污染。

植物花药培养与花粉培养的不同

植物花药培养与花粉培养的不同 艾莉 绵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12级2班1211010219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研究植物生长和分化规律的重要手段,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利用适当的培养基,对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及原生质体进行培养,使其再生细胞或完整植株的技术。花药培养和花粉培养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两大技术,且都在育种上有很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两者的概念、培养层次、培养过程、培养难易程度来综述花药培养和花粉培养的不同。 关键词花药培养、花粉培养、不同 自从印度学者Guha和Maheshuari1964年报道从毛叶蔓陀罗花药培养中获得了单倍体植物和再生植株[1],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期间花药培养技术迅速发展,多作物小孢子培养已经成功。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200多种植物通过花药培养技术获得单倍体。花粉培养是在花药培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两者都在基因遗传、作物育种上起着很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两种培养技术的不同。 1.概念 1.1花药培养 花药离体培养是把花粉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花药接种到培养基上,来改变花药内花粉粒的发育程序,使其分裂形成细胞团,进而分化成胚状体,形成愈伤组织,由愈伤组织再分化成植株,其培养材料是花药。 1.2花粉培养 当花粉发育到一定阶段,从花药中分出单个花粉粒,为获得单倍体植株接种到特定培养基上,诱导其长出愈伤组织,再将愈伤组织移植到另一种特定的培养基上〔含不同配比的细

胞分裂素和生长素〕,诱导分化出根和茎、叶,成为完整的植株。其培养材料是单个的花粉粒。 故花药培养和花粉培养概念不同,其研究对象不同。 2.培养层次 花药培养是将花药接种到培养基上,其外植体为花药,花药为花的雄性器官,故花药离体培养属于器官培养。 花粉离体培养是将花药中的花粉粒接种到培养基,其外植体为花粉粒,花粉粒即雄配子体,其本质是单个细胞,故花药培养属于细胞培养。但两者其最终的目的是一样,都是要诱导花粉细胞发育成单倍体细胞,最后发育成单倍体植株。 从培养层次上来看前者是器官培养,而后者是细胞培养,培养范畴不同。[3] 3.培养过程 3.1花药培养过程 ①选择材料 ②把花粉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花药,通过无菌操作技术,接种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 ③花粉在培养基所提供的特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多次分裂,形成类似胚胎的构造(胚状体)或愈伤组织 ④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和根,最后长成植株 培养过程简述如下:选择材料-消毒-接种培养-愈伤组织生成-分化出单倍体植株。 3.2花粉培养过程 ①选择材料 ②将花粉进行预处理预培养数天,然后再分离花粉 ③通过无菌操作技术,将分离出的花粉接种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 ④花粉在培养基上发生多次分裂,逐渐形成胚状体或愈伤组织 ⑤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和根,最后长成植株

草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摘要] 从草莓组织培养类型(草莓茎尖组织培养、草莓花药培养、草莓叶片、叶柄组织培养)开始,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草莓组培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草莓;组织培养; 草莓是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七大水果之一,素有“水果皇后”的美称。草莓果实色泽艳丽,芳香多汁,酸甜适度,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每百克果实内含有蛋白质1g,脂肪,糖4~12g,酸~2g,无机盐,粗纤维,Vc45~120mg,比苹果和葡萄高10多倍,并含有丰富的磷、钙、铁、锌等矿物质,其中锌的含量是香蕉的4倍以上,比柑橘高6倍以上,比苹果高40倍以上。另外食用草莓对肠胃病和贫血病有一定的疗效,对促进智力发育有重要作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草莓作为一种栽培周期短、结果早、见效快的经济作物,近15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统计2003年底,我国草莓总面积和总产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在浆果中,草莓的总产量和总面积仅次于葡萄,成为我国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 随着草莓在国内栽培面积的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延长,草莓的病毒病严重影响草莓的生产。作为高级浆果的草莓,在我国目前的生产栽培上多沿用无性繁殖种苗:主要方法是匍匐茎繁殖和分株繁殖,但这两种方法效率低、种苗易退化、易造成病毒蔓延。王国平(1988)等调查,我国栽培草莓带病毒植株率过80%以上,戴子林(1995)等调查,我国长江流域感染大面积植株感染率在50%以上;感染了病毒病的草莓果子一年比一年小、畸形、品质差、生长缓慢,一般减产30%-80%,并逐年加重;严重影响草莓的长势、品质和产量,对病毒病目前还没有药剂可以防治。 通过草莓组织培养扩繁草莓脱毒苗,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在草莓种苗生产中,有关草莓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备受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草莓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作一综述。 一、常见草莓组织培养类型 目前,国内外在草莓品种快速繁殖上已有不少报道:常用的外植体主要有:茎尖(Adam,1972;庆子孝,1972;谭兰英等,1981)、腋芽(Boxus,1974、1977;杨乃博,1981)、叶片、叶柄、茎段,花药(Quak,1977;大泽,1972)。常见的草莓组织培养主要的类型:草莓茎尖组织培养、草莓叶片和叶柄组织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方案 周忠学 2013年12月18日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方案 一、课程定位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技术含量高、实践动手操作技术较高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植物组织培养基制备、外植体接种、继代培训、移栽、组培苗脱毒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具备植物组织培养的职业素质,为今后从事苗木组织培养工作奠定基础,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完成苗木组织培养的学习和运用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的设计理念 1、以组培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 2、基于植物组织培养岗位工作过程; 3、对应植物组织培养实践动力能力; 4、实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植物组织培养工作过程将课程设计为五大课程单元,15个典型项目。 (三)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运用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技术,从事植物组织培养苗木生产、管理。

(1)能对组培实验室进行设计与管理; (2)能正确使用、维护组培室的仪器与设备。 (3)熟悉组培工作程序,能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接种、培养及组培苗驯化移栽; (4)能够按照培养对象正确选择培养基配方,有效调控培养条件;成功培养任一植物器官; 2、知识目标 (1)熟悉组培实验室的基本构造和工厂化生产设施与设备;熟悉培养室常用仪器、设备及用具; (2)明确组培工作程序,掌握无菌操作原则;掌握培养基配制与灭菌、接种、培养及组培苗驯化移栽的方法。 (3)掌握影响组培苗生长发育的因素及其调控方法; (4)掌握植物脱毒与快繁的原理和方法; (5)了解种苗工厂化生产的流程和原则。 (四)课程内容设计 从植物组织培养课程选战,将植物组织培养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形成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的三个课程单元:植物组织培养基本技术无病毒苗木培育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实际应用技术;将每一个课程单元包括的若干岗位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序化,共整合为15个主题。这些主题覆盖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全部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见表1。

草莓的植物组织培养

草莓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草莓(Fragaria spp.)为重要的浆果植物,?栽培分布很广,其总产量在浆果类中仅次于葡萄,居世界第二位。草莓果实柔软多汁,含丰富的糖、酸、矿物质,维生素等。?草莓可鲜食,也可加工成果酱,果酒等。其颜色鲜艳,是良好的配餐食品。 草莓繁殖容易,结果早,收效快。尤其是近年的促成栽培,利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使草莓的成熟期大大缩短,从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6月份,都有新鲜草莓上市,填补了水果的淡季市场。 (1)形态特征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矮小,呈半平卧丛状生长,根系为须根系,在土壤中分布较浅。草莓的茎呈短缩状,分地上和地下部分,地上短缩茎节间极短,节密集,其上密集轮生叶片,叶腋部位着生腋芽。地下短缩茎为多年生,?是贮存营养物质的器官,也可发育成不定根。匍匐茎是草莓的特殊地上茎,?是其营养繁殖器官,茎细,节间长,一般座果后期发生。?叶属于基生三出复叶,呈螺旋状排列,在当年生新茎上总叶柄部与新茎连接部分,有两片托叶顶端膨大,圆锥形且肉质化。离生雄蕊20~35枚。雌蕊离生,呈螺旋状排列在花托上,数目从60~600不等。?花序为二歧聚伞花序至多歧聚伞花序。果实为假果,主要是花托膨大肉质化形成,瘦果以聚合果形式生于花托上。果实成熟时果肉红色,粉红色或白色。 (2)生物学特性草莓根系在土壤温度达到2℃时开始活动,在10℃时开始形成新根,根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0℃,秋季温度降低到7~8℃时生长减弱。春季气温达5℃时植株开始萌芽,茎叶开始生长。草莓是喜光植物,但又比较耐荫。光照充足,植物生长旺盛,叶片颜色深,花芽发育好,能获得较高的产量。相反光照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叶柄及花序柄细。叶片色浅,花朵小,果实小,着色不良。草莓的根系分布较浅,加上植株矮小,而叶片则较大,因此蒸发量大。在整个生长季节,叶片几乎都在不断地进行老叶死亡、新叶发生的过程,叶片更新频繁。这些特点,决定了草莓对水分要求较高。但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水分的要求不同。开花期土壤的含水量应不低于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0%。果实膨

白芨组织培养实施方案

白及组织培养实施方案一、白及简介 白及为兰科白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甘根、连及草、地螺丝、羊角七、皲口药、利知子、刀口药、鱼眼兰等。分布在中国、日本以及缅甸北部,主产于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浙江、陕西等地。其味苦、甘、涩,性凉,归肺、胃、肝经。以块茎供药用,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块茎含黏液质和淀粉等,可作糊料,在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纺织印染、特种涂料和日用化工等方面有巨大的商业利用价值。又因白及为地生兰的一种,花开艳丽,被作为庭院、居室及园林景观绿化苗木大量应用。 白及一般生于海拔110——3200m的山野、山谷较潮湿处或林下半遮阴地带,喜温暖、稍阴湿的环境,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需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土壤,稍耐寒,冬季可在地下越冬。白及能产生大量的种子(每个蒴果10~30万粒),但这些种子没有胚乳,自然萌发率极低,繁殖困难,但白及胚的薄壁细胞贮存大量的蛋白质、油脂和碳水化合物,可作为种子萌发的营养成分,因此白及种子在保湿的情况下可以萌发,是兰科植物中种子易萌发的类型。传统的白及繁殖方法大多以分株为主,即将块茎分成小块种植,但繁殖系数低,大面积发展对种源消耗大,不宜推广且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采用白及组织培养可在短时间内大量获取种苗,且成本相对较低,是提高白及产量的强有力措施。目前,国内研究资料报道的白及组织培养方法各异,所采用的外植体各不相同,且培养基及其中所加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规格也千差万别。 二、白及组织培养技术路线 参照植物组织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的方式,可通过4种途径获得白及再生植株:一是由愈伤组织形成不定芽再生植株;二是愈伤组织产生胚状体而再生植株;三是由侧芽或顶芽再生植株;四是由茎尖产生原球茎而再生植株。4种方式各有利弊,传统认为采用侧芽或顶芽发育途径获得的后代性状较稳定,但因为白及原球茎带有大量共生菌,组培过程中容易出现污染。

草莓组培苗工厂化生产的可行性报告

草莓组培苗工厂化生产的可行性报告 学科专业植物细胞工程__ 指导老师范淑芳___ 班级生物技术及应用(1)班 学号2070307030142 姓名关前军__

草莓组培苗工厂化生产的可行性报告 草莓(Fragaria ananassaDuch)属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 世界小浆果生产中荣居榜首。含丰富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食之柔软多汁、 酸甜适度、芳香浓郁,深受消费者喜爱。草莓传统繁殖方法通常用匍匐茎分株繁殖,此法繁殖 速度慢,而且极易感染病毒,母本苗栽植1年后即可被蚜传病毒感染,减产可达20%以上,高者 可达60%,染毒植株果小、含糖量低,降低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利用组培育苗,不仅繁殖速 度快,而且可获得无毒植株。 1项目背景 1、1 组培苗工厂化生产受限原因 ①组培生产设备、设施投资大,生产耗费高,导致产品成本较高; ②专业人才少,从业者缺乏生产和管理经验,难以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完 善和优化; ③消费者对组培苗的认识不足,产品营销受市场制约严重,价格偏低,限制了组培 苗工厂化生产的发展; ④由于组培技术水平的限制,试管苗生产性能不稳定或难以预知,造成消费者不敢 大批量应用于生产。 1、2 社会需求 脱毒草莓苗具有出生长快,长势旺,茎叶粗壮,繁殖系数高的优良特征,同时具有 果子外观好,色泽鲜红,均匀整齐,增产效益高和植株抗病能力强,等 许多优点。草莓脱毒苗在生产上极明显的增产效益可连续保持三年以上,是目前农业调整产业 结构,发展高效益农业的理想经济作物,故各地果农对脱毒草莓的需求巨大。 1、3 发展前景 草莓是国外最受欢迎的保健水果,具有不断增长的出口需求和发展前景草莓被欧美国家誉为“水果皇后”,不仅含有比其他水果高10倍的维生素,而且 果实中所含的鞣花酸具有抗癌效果,因此在欧美市场十分畅销,售价是苹果的 5 倍、葡萄的2倍,而且供不应求。脱毒草莓具有科技含量高、栽培容易、增产效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