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伐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伐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方法 60
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
组给予阿帕替尼单药治疗, 试验组给予贝伐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比较两
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和生存质量评分
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 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和生
存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33%, 低于对照组的4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注射局部灶红肿和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皮疹、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呼吸道感染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结
直肠癌临床疗效显著, 且不良反应较轻,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贝伐珠单抗;阿帕替尼;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 据相关资料显示, 2013年全
世界结直肠癌患者高达140万人, 位居乳腺癌和肺癌之后, 在肿瘤疾病中排位
第三[1-7]。目前有研究报道贝伐珠单抗或者阿帕替尼单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具有
一定的疗效[8]。但对两者合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如何, 国内
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于本院就诊的60例结直
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及
不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于本院就诊的60例结直肠
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试验组男14
例, 女16例;年龄19 ~53岁, 平均年龄(41.8±5.5)岁;病程1.5~13年,
平均病程(5.8±2.8)年。
对照组男15例, 女15例;年龄18~52岁, 平均年龄(40.6±
5.9)岁;病程2~12年, 平均病程(5.4±2.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
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9] 对照组给予阿帕替尼单药治疗, 阿帕替尼:850 mg/次, 1
次/d。试验组给予贝伐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 阿帕替尼:850 mg/次, 1次
/d;贝伐珠单抗(上海中信国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S20100023)5
mg/kg, 采用静脉注射方式每2周给药1次, 首次静脉输注时间需持续90 min,
若第一次输注耐受性良好, 则第二次输注时间可缩短到60 min;若患者对60 min
的输注也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那么随后进行的所有输注都可以30 min完成, 贝
伐珠单抗持续治疗至疾病进展为止。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10]。显效:肿瘤
完全消失。有效: 肿瘤缩小≥50%。缓解: 肿瘤缩小, 旦0.05)。见表3。
3 讨论
有研究应用贝伐珠单抗治疗结直肠癌患者, 治疗有效率高达90.14%[12]。
但目前对贝伐珠单抗和阿帕替尼合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如何,
国内相关报道较少。
本研究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
果发现,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 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和生存
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总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 低于对照组的4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注射局部灶红肿和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皮疹、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呼吸道感染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贝伐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结直肠癌临床疗效显著, 且不良
反应较轻,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阳, 邹多武, 朱伟, 等.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
效的meta分析.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2, 19(3):303-308.[2] 何順
朋, 许磊波, 刘超. 结直肠癌同时肝转移手术时机的选择. 肝胆外科杂志,
2016, 24(4):255-258.
[3] 史荣辉. Sox30基因在肺癌和结直肠癌中的甲基化与表达分析. 第三军医
大学, 2015.
[4] 邢嫚. 结直肠癌基因治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科学通报, 2016(16):
1842.
[5] 胡婕, 尤青海, 孙耕耘. 结肠癌转移相关因子-1和间质-上皮细胞转化
因子检测在肺腺癌患者并发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诊断价值.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
子版), 2016, 9(2):120-124.
[6] 武亚运, 张志, 王进, 等. Kiss-1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及其临床相关性
的Meta分析.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7, 4(1):65-71.
[7] 王志发. 术前NLR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暨南大学,
2016.
[8] 刘慧燕, 张斌.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I
临床研究.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3, 29(4):243-245.
[9] 王宁, 孙婷婷, 郑荣寿, 等.中国2009年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资料分
析.中国肿瘤, 2013, 22(7):515-520.
[10] 朱仲玲, 薛津怀, 阎昭, 等.肿瘤患者单次和多次口服替吉奥片的
药动学研究.中国肿瘤临床, 2011, 38(10):594-597.
[11] Chen W, Zheng R, Zhang S, et al. Annual report on status of cancer
in China, 2010. Chin J Cancer Res, 2014, 26(1):48-58.
[12] Carter HE, Zannino D, John Simes R, et al. The cost effectiveness
of bevacizumab when added to capecitabine, with or without mitomycin-C, in
first-line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Australasian
phase III MAX study. Eur J Cancer, 2014, 50(3):535-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