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1年修订)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年)》(2011年修订)概况一、总则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主城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适用范围在重庆市行政辖区内从事各项城乡规划编制、进行规划管理和各种与城乡规划有关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
二、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城市性质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职能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职能,具体包括:(一)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和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二)我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三)我国内陆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创新中心、商贸会展中心和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四)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五)全国重要的旅游集散地、西部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至20年,总人口3250万人,城镇人口228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
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争创特色,实现错位发展: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和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依托一小时经济圈带动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重庆市可持续发展建议

重庆市可持续发展建议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现在主要实在发展其自身经济为主导,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加大政府管理力度等。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发展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一大城市,各级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应明确和完善自己的职能,要把工作重心放到培养和完善建立高效的市场机制上;其次,重新制订和完善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改变以资源、能源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起多元的经济发展体系;第三,尽快扭转国企比重偏大的局面,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为抓手,形成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体系,结合本地实际,推动经济的大发展。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加快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有力地支撑了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不仅要注意处理好资源与产业升级换代问题,还要特别注意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能源的节约与经济发展问题,走科学发展观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是从劳动力优势考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西部地区只有根据自身实际,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用比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得较快的发展速度,使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和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机会和载体,使劳动力要素的收益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占有较大比例,促使人民尽快脱贫。
三是加强东西经济联系,走联合协作、共同发展之路。
立足本区域优势,与东部地区优势互补,东西互利,达到共同发展。
四、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区域产业结构间关系,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本市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要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扩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基础设施涉及范围广泛,但对本市来说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交通运输问题。
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扩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完全依靠自身的努力是难以迅速改善的,所以国家要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特别是修建铁路、公路、机场和通讯设施等,以加强这些地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加快吸引外资的步伐。
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经验与中国重庆市的现实选择研究_姜松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本文在对美国、法国、日本城乡统筹发展经验进行梳理描述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法,剖析其对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启示,并以此为基础,结合重庆市发展实际,认为重庆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选择在于农村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财政与农村金融、土地管理与土地使用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关键词:城乡统筹;国外经验;现实选择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经验与中国重庆市的现实选择研究笮姜松曹峥林王钊党的十八大高瞻远瞩地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013年中央1号文件亦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政策主题,这也是中央1号文件连续10年聚焦“三农”问题。
以“三农”的内生性崛起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以“三农”问题的解决促使城乡差距缩小,以城乡差距缩小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同时,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清晰的演进轨迹,体现了新形势、新任务下中央政府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坚定决心,对城乡关系、工农关系演变的深刻认知以及持之以恒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愿景。
重庆市直辖以来在经济总量规模、增长速度、结构调整以及效益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
但城乡间、“一圈两翼”区域间、区县间的经济差距也日益拉大,且各种矛盾性问题交叉丛集,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如不能完美解决,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因此,在新的战略机遇下,重庆市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创新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重庆经济迈向一个崭新的发展层次,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文献述评国内学者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相关领域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归结起来主要在城乡统筹概念界定、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城乡统筹发展突破口等方面:顾益康和陈锡文(2003)认为城乡统筹就是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及重大经济政策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实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屏障和综合配套改革的路径选择———以重庆为例”(2007GXS3D094),重庆市科委软科学重点项目“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目标差距与推进路径”(CSCT,2010CE0015),重庆市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重点项目“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研究”(cstc2013jccxB0022),西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基金项目“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及其影响机理研究”(SWU120933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为偏好及其对就业决策的影响研究———以重庆为例”(SWU1209457)。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研究.doc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研究作者:肖大成张梁平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22期[摘要]文章通过对城乡统筹改革的含义与目标的解读,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城乡统筹中的作用,对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做了探讨。
[关键词]城乡统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作者简介]肖大成(1968- ),男,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信息技术、职业教育研究;张梁平(1971- ),男,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重庆400020)[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城乡统筹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重构与制度保障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编号:2007-JY09)[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3-0017-03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成渝两地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的又一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伴随全国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花落”重庆,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将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本文根据城乡统筹的大背景,对重庆市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目前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职业教育改革做了一些有益探讨,以期为我国的职业教育解决城乡统筹和“三农”问题提供参考。
一、城乡统筹的基本含义及目标1.城乡统筹的基本含义。
“城乡统筹”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五大失衡:一是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城乡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差距越来越大;二是城乡民间投资失衡,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三是资源要素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农民就业环境改善缓慢,城乡就业差距在扩大;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失衡,收入、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份额在持续萎缩;五是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失衡,农村制度供给滞后,各种相关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
重庆发展问题和建议

重庆发展问题和建议经过15年发展,重庆市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积极探索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路子,把重庆努力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重庆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成为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失衡,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发展的不平衡最根本的是对外开放程度不平衡,我国东部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过高,而西部经济对外开放度又过低。
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快西部大研发战略。
推动内陆开发型经济的大发展。
这是实现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个大问题,重庆市作为内陆城市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发展对外易,并以刺激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或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这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回顾我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的过程。
中西部内陆省会城市,包括重庆在内的几个长江沿岸城市,是在继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之后,第四个层次开放的。
由于开放较晚,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重庆的对外贸易发展,既要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又要因地制宜,找好切入点,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为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提出有益的经验。
从发展先后看,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往来,大都是先发展货物贸易,货物贸易是国际贸易中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也是最能引起注意的部分。
1986 年初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根据当时国际经济往来的实际情况,把服务的进出口也纳入对外贸易的范畴。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发生的,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而满足他人需要并获取外汇报酬的交易活动,包括商业性服务、销售、金融、通讯、运输、建筑及教育卫生、旅游等服务内容广泛而丰富。
重庆将要建成的国际贸易大通道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区。
论统筹城乡发展中联动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成渝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与启示

示
我 国城市和农 村在户籍 、社会 保障 以及 土地管理 制度上 所 存 在 的二 结 构 ,对 统 筹 城 乡 发 展 ,缩 小 城 乡 差 距 ,促 进 城 乡 交 流 产 生 了 很 大 的 阻 碍 ,现 在 我 们 首 先 分 析 这 三 种 制 度 二 元 结
统 筹 道路 。
我 国户 籍 制度 的 特 点 是 : 根 据 地 域 和 家 庭 成 员 关 系 将 户 籍 属性划分为农业户 口和非 农业户 口。农 业户 口意 味着拥有农 村 的集体土地 以及相关 的农 村社会保 障 ,而城市户 口则代表 着在 城市享有各种社会保 障,因此户籍制 度带有深深的身份烙印 。 二元的户籍制度导致 了城 乡割 裂 ,加 剧 了城 乡之问在各 方 面的分化 ,削弱 了经济要 素 的 自由流动 ,阻碍 了经济 的可持续 发 展 ,不 利 于 形 成 全 国 统 一 的 劳 动 力 及 人 才 市 场 ,这 势 必 会 对 我 国 的市 场 经 济 改 革 造 成 妨 害 。 因 此 ,全 国各 地 有 必 要 结 合 本 地 实 际 ,加 快 户 籍 管 理 制度 的改 革 步 伐 。 二元 的户籍制度导致 了城 乡隔离 ,决定 了二元 的卒 十 会 保 障 制度 ,拥有农村户 口和城 市户 口的居 民享受 不同的社 会保障 制 度。 二 元 的社 会 保 障 制 度有 违 社 会 保 障公 平 性 、普 遍 性 的 原 则 , 不 利 于 社会 的 稳 定 团结 ,不 利 于 城 乡 之 问 的交 流 。 打 破 城 乡社 会 保 障制 度 的二 元 结 构 有 利 于 消 除 城 乡 壁 垒 ,存 进 市 场 经 济 的 发展。因此 ,我 国需要尽快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 、户 籍 、社 会 保 障 和 土 地 制 度 三 位 一 体 联 动 改 革 的 理 论
城乡统筹过程中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探讨--以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

辜胜 阻认 为 , 镇化是 指在经济 发展过程 中 ,人 口不断由农村 不平衡现象较严 重。由表 1 以看出 ,2 0 年 ,城 镇化率最高 城 可 06 向城镇地 区集 中的过程 :陈锡 文认 为,城镇化 是由农业人 口占 的是渝 中区、江北 区、沙坪坝区、大渡 口区、南岸 区、九龙坡 很大 比重 的传 统农业社会 向非农业人 口占多数的现代文 明社会 区六个 区 ,其城镇化率达 到了 1 0 ,而最 低是酉 阳县 和巫 溪 % 0 2 7 转变 的历 史过程 姜爱林认 为 , 城镇化是 指农村人 口不 断向城 县 ,城镇化率仅 为 1 .%。城镇化率较低 的地方 ,都是 属于老 镇转移 , 第二 、三产 业不 断向城镇 聚集 ,从而使城 镇数 量不断 少边穷和交通不便 的 山区 ,由于受地理 条件 的限制 ,其经济 发
增加 . 城镇 人 口规模 与地域规 模不 断扩 大 的一种 自然 、社 会历 展滞后 ,二三产业 比重过低 .城市 辐射能力不 强 ,影响 了城镇
史 过 程 。他 认 为 ,城 镇 化 主 要 表 现 为 两 个 方 面 :一 方 面 表 现 在 化 的 发 展 。
入 的地 理位置 的转移和 职业的改 变以及由此 引起 的生产 方式与 生活方式 的演 变;另一方 面则表现 为城 镇人 口和城市数 量的增
●
城 暑 口 事暑 都
垫 县 江 武 县 孽 云 县 阳
15 2
25 7 . 0 2t &
三是城镇化具有 明显的二元结构 ;四是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
推力而非拉 力;五是城镇居民主要 以小城镇居住 为主 ,但是有完
善 的基 础 设 施提 供 服务 。
26 &
[ 摘 要】本文以重庆市 全国统筹城 乡综合 配套改革试验 区为例 ,首先就新型城镇化 的含 义和重庆市及各个 区县 的城镇 化 发展情况进行 了论述 ,分析 结果显示 ,直辖 以来 ,从纵向比较 来看 ,重庆市及其各个 区县城镇化水平上升较快 ,但是与 东部横 向相比较 ,绝 大多数区县城镇化水平 仍然很低 。最后 ,结合 全 国统筹城 乡综合 配套 改革试验 区建设提 出 了城镇化发
统筹城乡对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研究

差 距不 断扩大 、 城乡社 会保 障福利及 公共事 业发 展等 体 系 差距 也非 常悬 殊 , 其 是 “ 尤 三农 ” 问题 日渐 突 出 。
“ i农 ” 问题 是我 国社会 经济发 展 中的一项 重大 问题 .
重 庆科技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21年第1期 00 3
Jm a o hnq g U i rt o c nemdT cnl ySc lSi csE i n N .3 2 1 o n l fC ogi n e i Si c i eh o g(oi c ne dt ) n v syf e o a e i o o 1 00
建设小 康社会 的伟 大 目标 发挥 了积极作 用 。
一
二 、 筹城 乡对 重 庆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效 应 统
分 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统 筹城 乡指 导 思 想 的形 成 以及 在 重 庆
的 实 施
长期 以来 , 罔城 乡经 济社会 发展形 成 了严 重 的 我
二元 经济 结构 , 农业 经 济 发展 水平 低 、 乡居 民收入 城
乡二 元经济 结构 , 小城 乡差距 , 缩 实行 以工促农 、 以城 带乡, 实现统 筹城 乡经济 社会互 动协调 发展 。
近两年 来 。 庆市政府 认真 贯彻 国务 院下 达 的这 重
统筹城 乡对重庆区域 经济发展 的效应研究
涂珊 . 巧玲 冉
关键词 : 以统 筹 城 乡思 想 为指 导 , 重 庆 近 两 年 区 域 经 济发 展 的 实情 出发 , 析 统 筹 城 乡在 重庆 区域 经济 发 展 中的 效 从 分 应 , 对统 筹 城 乡促 进 重 庆 区 域 经济 发 展提 出 建议 . 并 . 摘要 : 统筹 城 乡 ; 庆 ; 重 区域 发展 ; 应研 究 效 中 图分 类 号 : 1 7 F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 3 1 9 ( 0 0 1 — 0 0 0 17 — 99 2 1 )3 0 9—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摘要: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于一体,是典型的城乡二元体制。
重庆市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达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富裕任重而道远。
本文阐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含义与重要性,分析了重庆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了重庆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战略建议。
关键词:重庆;城乡;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1)02-0247-01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含义与重要性
(一)含义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涵盖的面比较广,主要涉及城乡收入分配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发展统筹、城镇化发展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统筹等。
结合本文主题,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达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共同富裕。
(二)重要性
统筹城乡发展意义深远,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措施;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举;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
展的中心任务;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点和落脚点。
它既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重庆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重庆市共有3 100万人口,80%在农村,700多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城乡居民收入比达4:1。
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现在的重庆还呈现着“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城乡结构。
(一)城乡收入差距日趋扩大
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
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收入都在不断地增长。
然而,两者收入增长的速度却不尽一致,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农村居民,使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明显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个地区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度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之差,该指标反映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差别程度。
当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度小于5%时,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基本一致;当城乡差异度大于10%时,属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从图2可以看出,重庆城乡恩格尔系数之差自1997年到2008年都没有低过10%。
可见城乡二元结构始终非常明显,城乡生活质量差距大,城乡分化严重,消费水平差距明显。
(三)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差距较大
一是就业差距。
包括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就业者在求职、就业、管理等方面的不同待遇,如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总量控制,职业、工种限制,先城后乡控制等。
二是社会保障的差距。
社会保障水平最高、范围最全面的是本地的城镇职工,其次是本地农村劳动力,最后才是外地的农村劳动力。
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本地农村劳动力则有部分镇村依据城市保障标准及镇村财力情况自办的养老、医疗保障,外来农村劳动力一般不享受任何保险待遇(部分从事高危工种的外来工参加有工伤保险除外)。
三是教育培训的差距。
影响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务工地为其提供的技能培训条件及为其子女提供的义务教育机会,因此教育与培训是与流动就业直接相关的深层次问题,也可以作为其就业报酬的一种延伸。
四是户籍界限。
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所承载的权益是不一致的,拥有城市户口的居民可以享有一系列福利保障待遇,相反,农村居民就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待遇,而且要承担比城市居民更重的税收和各种非税负担。
三、重庆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建议
为推进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建成“一圈两翼”的发展格局
重庆要加快建成提出的构建“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及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
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
“一圈”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奠定城乡统筹发展的坚实基础。
“两翼”突出劳务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人均资源和财富占有水平。
(二)完善制度保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农村综合改革的实质在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逐步消除影响城乡互通的政策障碍,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加快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机制。
一是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制度。
不断规范和有序引导农村土地和林地流转,着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积极探索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机制,强化土地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
二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
取消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规定,在新形势下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农村居民在城镇就业并落户后,在住房、参军、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加强劳动力培训转移,在就业方面提出建立多层次就业培训体系,鼓励创建劳务品牌。
三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医保、社会保障制度。
要加快解决城镇社会保障遗留问题,推进现有
社会保险扩面提标,推进城乡、区域社会保障的对接转换,完善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制定灵活就业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
四是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金融体制。
推动银行、证券、保险三类主流金融机构在农村持续快速发展;加快培育担保、小额贷款、金融租赁、信托、股权投资基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六类新型金融机构;努力争取和积极发展金融市场。
五是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体制。
尽快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赋予农民同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确保城乡居民竞争中的起点公平。
要建立城乡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即任何一个人,只要其在一地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有资格办理当地户口,依法享受当地居民的权利,使户籍登记能够准确反映公民的居住和职业状况。
(三)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当看到,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
因此,要在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的同时,把财政支农的重点放在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上。
要增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增加农村基本建设资金等,以有效缓解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并由此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
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服务的失衡、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缺失,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成为城乡分治的焦点所
在。
应当努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方面实现突破。
要继续完善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从制度上根本解决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义务教育问题,还需要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上逐步统一城乡标准。
要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推广好的经验并使其制度化,将各级政府的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市的农村低保管理和执行制度,要以县级政府管理为主,对低保所需资金实行专项转移支付,以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