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外营养名词解释

胃肠外营养名词解释

1.肠外营养:通过经皮穿刺或手术建立的静脉通路,将营养液输送到血液循环系统中,从而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2. 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一种通过静脉注射液体药物或营养液的治疗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3. 营养素:指营养物质中的各种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4. 肠内营养:指通过口服或直肠灌注等方式,将营养液直接输送到消化系统内,从而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5. 高渗营养液:指营养液中含有高浓度的营养成分,能够提高人体对营养的吸收率,从而更有效地补充营养。

6. 短肠综合征:指因手术、疾病等原因导致肠道失去一定程度的功能,难以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症状,需要通过胃肠外营养进行治疗。

7. 营养支持:指通过胃肠外营养等方式,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帮助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状态。

8. 过敏反应:指人体对营养液中某些成分产生的异常反应,包括呼吸困难、皮肤瘙痒、腹胀等症状。需要及时停止胃肠外营养,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 1 -

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 【定义】全胃肠外营养( total parenteral nutrion,TPN,以下称肠外营养)系指通过非消化道(静脉)途径提供完整和充足的营养素,包括水、碳水化物、氨基酸、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以达到维持机体代谢的目的。 【适应症】 (-)医院内肠外营养 1、因疾病或治疗需要不能经消化道补充营养者胃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消化道梗阻、重症胰腺炎、短肠综合征、腹膜炎、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不宜手术的小肠缺血性疾病、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胶原血管病等。 2、不宜经消化道补充营养时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瘘,肠道炎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肠炎),肝、肾功能衰竭,难治性腹泻,咽部瘘,消化道出血等。 3、不易经消化道摄食时神经性厌食、妊娠呕吐或其他顽固性呕吐、肿瘤放疗或化疗出现消化道反应、骨髓移植、严重口腔溃疡或损伤。 4、经消化道摄食可能产生并发症时昏迷、脑血管意外、吞咽反射差、气管食管瘘、破伤风、辅助呼吸。 5、较大的手术前后:预计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或术后5~7d内不能恢复正常饮食者、腹腔残余脓肿和伤口裂开等。 6、中、重度应激者:创伤、灼伤、神经系统损伤、严重感染和高分解代谢状态。

7、肿瘤辅助治疗。 8、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 9、致婴幼儿营养不良的疾病:低体重儿或不能正常摄食的早产儿、重度营养不良、难治性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先天性胃肠道畸形、破伤风(其余参照成人适应证)。 (二)家庭肠外营养:病情稳定但需长期肠外营养支持者:包括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短肠综合征、肠道炎性疾病、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不完全性肠梗阻、部分肿瘤患者。 【营养支持的基本需要量】 (一)营养支持的基本需要量 1、热量每日105~125kJ(25~30kcal)/kg.也可自Harris和Benedict 公式计算基础热能消耗(BEE)来估计基本需要量,所得千卡(kcal)×4.18=千焦耳(kJ).长期禁食状态下能量消耗将减少10%~15%.当存在发热、应激、活动等因素时,热量需要增加,称之为实际总热量消耗。 2、氮需要量每日0.15~0.25g/kg。 3、非蛋白质热量与氮的比例为[500~600kJ(120~150kcal)]:1g。 4、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约各占总热量的50%\30%\20%。 【肠外营养支持的原则】 1、消化道功能存在或可利用时,应首选胃肠内营养支持。 2、应待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基本纠正,内环境趋于稳定后,开始TPN。 3、肠外营养支持时间需持续5~7d以上。

胃肠外营养

胃肠外营养 胃肠外营养是按照患者的需要,通过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输入患者所需的全部能量及营养素,包括氨基酸、脂肪、各种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一种营养支持方法。 ㈠目的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从胃肠道营养、胃肠道需要充分休息、消化吸收障碍以及存在超高代谢等的患者,保证热量及营养素的摄入,从而维持机体新陈代谢,促进患者康复。㈡分类 根据补充营养的量,胃肠外营养可分为部分胃肠外营养(PPN)和全胃肠外营养(TPN)两种。根据应用途径不同,胃肠外营养可分为周围静脉营养及中心静脉营养。短期、部分营养支持或中心静脉置管困难时,可采用周围静脉营养及中心静脉营养。长期、全量补充营养时宜采取中心静脉营养。 ㈢用法 胃肠外营养的输注方法主要有全营养混合液输注及单瓶输注两种。 1.全营养混合液输注即将每天所需的营

养物质在无菌条件下按次序混合输入由 聚合材料制成的输液袋或玻璃容器后再 输注的方法。这种方法热氮比例平衡、 多种营养素同时进入体内而增加节氮效 果;同时简化输液过程,节省时间;另 外可减少污染并降低代谢性并发症的发 生。 2.单瓶输注在无条件进行全营养混合液输注时,可单瓶输注。此方法由于各营养素非同步进入机体而造成营养素的浪费,另外易发生代谢性并发症。 ㈣禁忌证 1.胃肠道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者。 2.估计应用时间不超过5天。 3.患者伴有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 出凝血功能紊乱或休克时应暂缓使用, 待内环境稳定后再考虑胃肠外营养。 4.已进入临终期、不可逆昏迷等患者不宜 应用胃肠外营养。 ㈤并发症 在患者应用胃肠外营养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

1.机械性并发症在中心静脉置管时,可 因患者体位不当、穿刺方向不正确等引 起气胸、皮下气肿、血肿甚至神经损伤。 若穿静脉及胸膜,可发生血胸或液胸。 输注过程中,若大量空气进入输注管道 可发生空气栓塞,甚至死亡。 2.感染性并发症若置管时无菌操作不严 格、营养液污染以及导管长期留置可引 起穿刺部位感染、导管性脓毒症等感染 性并发症。长期肠外营养也可发生肠源 性感染。 3.代谢性并发症营养液输注速度、浓度 不当或突然停用可引起糖代谢紊乱、肝 功能损害。长期肠外营养也可引起肠黏 膜萎缩、胆汁淤积等并发症。 ㈥注意事项 ⒈严格执行配制营养液及静脉穿刺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⒉配制好的营养液储存于4℃冰箱内备用,若存放超过24⒊⒋

肠外营养

一月护理业务学习记录 学习时间:2014-1-23 学习地点:肿一医生办公室 学习内容:肠外营养及护理的相关知识主讲人:刘永芳 参加人员: 内容记录:什么是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 是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给软全胃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的途径有周围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营养。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情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作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适应症状: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合症是胃肠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禁忌症状: 1、胃肠功能正常,适应肠内营养或5天内可恢复胃肠功能者。 2、不可治愈、无存活希望,临终或不可逆昏迷病人。 3、需急诊手术,术前不可能实施营养支持者。 4、心血管功能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 营养途径: 选择合适的肠外营养输注途径取决于病人的血管穿刺史,静脉解剖条件,凝血状态,预期使用肠外营养的时间,护理的环境(住院与否)以及原发疾病性质等因素。整理住院病人最常选择短暂的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穿刺插管;非住院环境的长期治疗病人,以经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置管,或植入皮下的输液盒最为常用。

1、经外周静脉的肠外营养途径: 适应症:①短期肠外营养(21周)、营养液渗透压低于1200m0sn/Ih20者;②中心静脉置管禁忌或不可行者;③导管感染或有脓毒症者。 优缺点:该方法简便易行,可避免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机械、感染),且容易早期发现静脉炎的发生。缺点是输液渗透压不能过高,需反复穿刺,易发生静脉炎。故不宜长期使用。 2、经中心静脉的肠外营养途径: (1)适应症:肠外营养超过2周、营养液渗透压高于1200m0sm/Ih者。 (2)置管途径: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上肢的外周静脉达上腔静脉。 优缺点:经锁骨下静脉置管易于活动和护理,主要并发症是气胸。经颈内静脉置管使转颈活动和贴敷料稍受限制,局部血肿,动脉操作及置感染并发症稍多。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PICC);贵要静脉较头静脉宽,易置入,可避免气胸等严重并发症,但增加了血栓性静脉炎和插管错位发生率及操作难度。不宜采用的肠外营养途径为颈外静脉及股静脉,前者的置管错位率高,后者的感染性并发症高。 3、经中心静脉置管皮下埋置导管输液。 营养系统: 1、不同系统的肠外营养(多瓶串输,全合一与隔膜袋): ①多瓶串输:多瓶营养液可通过“三通”Y型输液接管混合串输。虽简便易行,但弊端多,不宜提倡。 ②全营养(TNA)混合液或全合一:全营养液无菌混合技术是将所有肠外营养日需成分(葡萄糖、脂肪、乳剂、氨基酸、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先混合在一个袋内,然后输注。此法使肠外营养液输入更方便,而且各种营养素的同时输入对合成代谢更合理。整理由于聚氯乙烯(PVC)袋的脂溶性增塑剂可致一定的毒性反应,聚乙烯醋酸酯(EV A)已作为目前肠外营养袋的主要原料。为保证TNA液内各成分的稳定性,配制时应按规定的顺序进行。 ③隔膜袋:近年来新技术,新型材质塑料(聚乙烯丙烯聚合物)已用于肠外营养液成品袋生产。新型全营养液产品(两腔袋、三腔袋)可在常温下保存24个月,避免了医院内配制营养液的污染问题。

肠道外营养疗法指南

肠道外营养疗法指南 肠道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从静脉内供给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手段之一,肠道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目的是使患者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一、适应证 (一)肠功能障碍:如短肠综合征、严重小肠疾病、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胃肠梗阻、肠外瘘等; (二)重症胰腺炎; (三)高代谢状态危重患者:如大手术围手术期、大面积烧伤、多发性创伤等; (四)严重营养不足肿瘤患者; (五)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如肝、肾、肺、心功能不全或衰竭等; (六)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患者。 二、禁忌证 (一)胃肠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者;

(二)需急诊手术者,术前不宜强求肠外营养; (三)心血管功能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 (四)临终或不可逆昏迷患者。 三、并发症 (一)导管相关并发症 1.机械性并发症:均与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有关。常见的有气胸、血胸、动脉损伤、神经损伤、胸导管损伤、空气或导管栓塞、静脉血栓形成等。发生后需拔除导管,治疗并发症,从其他静脉另行置管。 2.感染性并发症:主要是导管性败血症,是PN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因穿刺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导管护理不当、营养液细菌污染、导管放置时间过长或患者存有感染病灶引起。发生后应立即拔除导管,作血培养和导管头培养,改用周围静脉营养。若血培养阳性,则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预防的措施为严格执行无菌穿刺插管技术、穿刺导管经15cm的皮下隧道引出皮肤、在超净台内配制营养液、使用3L袋以组成全封闭式输液系统、保持导管出口处皮肤干燥、定时每天消毒穿刺导管周围皮肤、避免导管采血或输血、注意更换输液系统时的无菌操作等。 3.中心静脉导管拔除意外综合征:该并发症主要累及心、肺

营养治疗肠外营养临床药学共识

营养治疗肠外营养临床药学共识 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有肠内和肠外两大途径,当胃肠功能严重障碍时,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可以提供机体所需营养物质,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预后,有些患者甚至赖以生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营养支持治疗领域新理念的不断完善与更新,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对肠外营养的规范化管理日渐重视。由医师、药师、营养师、护师及其他相关医疗工作者等跨学科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营养支持团队(nutrition support team,NST),以标准化流程指导营养支持治疗的各个环节,优化营养相关综合管理成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新方向。 为推进肠外营养的规范化管理,本共识专家组通过分析肠外营养制剂的药学特点,结合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总结广东省各医疗机构临床药学实践经验,详细介绍营养支持药师(nutrition support pharmacist,NSP)的职能与工作要求。 1肠外营养概述与肠外营养液的理化性质 肠外营养是指通过胃肠道以外的途径(即静脉途径)提供营养物质的一种方式。当患者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均从胃肠外途径供给时,称为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制剂学上将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乳剂混合在一起,再加入其他各种营养素,称为“全合一”系统(All-in-One,AIO)。1988年,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ASPEN)称之为全营养混合液(total nutrition admixture,TNA)。 1.1肠外营养混合液的组成 PN配方TNA包括水、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为了维持血浆中有效药物浓度,降低输液总量,减少污染和器材费用,某些药理营养素(如ω-3脂肪酸、谷氨酰胺等)或药物(如胰岛素、H2受体阻滞剂等)也可加入混合液中。所有这些添加物和添加顺序以及添加方式可能影响TNA的稳定性和相容性。 1.1.1脂肪乳 脂类是机体重要的能量底物和主要的能源储备。静脉用脂肪乳主要是以小肠乳糜微粒为模型发展而成,即为用乳化剂和机械力将微小的油滴均匀分散在水相中构成的两相体系,其粒径一般控制在0.4~1μm。人肺部微血管直径约为5μm,如果油滴粒径超过5μm,肺栓塞风险增加,还可能被内皮系统免疫细胞吞噬,造成氧化反应,组织损伤。脂肪乳一般选用卵磷脂作为乳化剂,由于磷脂分子的电离和吸附作用,油水界面上带有一定量负电荷,由于静电吸引,负电荷层外又吸引了一层正离子,油水界面双电层间的电位差使油滴之间相互排斥,电位差越大,油滴越稳定。然而,将脂肪乳加入TNA后,多种因素可能影响其稳定性,导致油滴互相融合,粒径增大,这不仅阻碍了脂肪酸的有效利用,更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危害机体健康。 静脉用脂肪乳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其理化性质和代谢特性取决于各脂肪酸成分。根据碳链

肠外营养指南

肠内与肠外营养治疗指南肠内与肠外营养治疗指南肠内与肠外营养治疗指南肠内与肠外营养治疗指南--------肠内营养指南肠内营养指南肠内营养指南肠内营养指南饮食保健加入时间:2006-5-25 15:09:16 胥明群点击:623 营养是治疗疾病和健康长寿的保证。对患者来说,合理、平衡、及时的临床营养治疗极为重要。营养治疗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 治疗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 治疗,而前者又分为饮食治疗和管喂营养治疗。危重病人的营养治疗非常重要,俗话说“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营养即在其中。任何时候都应遵循,如果胃肠存在,就应首先考虑使用肠内营养。与肠外相比,肠内营养经济、安全、方便,符合生理过程。为提高临床营养治疗效果,规范临床营养治疗程序,在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经验,制订营养治疗指南,供临床应用参考。肠内营养指南肠内营养指南肠内营养指南肠内营养指南一一一一、、、、适应证适应证适应证适应证1、意识障碍、昏迷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炎等所致的昏迷患者,老年痴呆不能经口进食或精神失常、严重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者等;2、吞咽困难和失去咀嚼能力:如咽下困难、口咽部外伤及手术后、 重症肌无力者等;3、上消化管梗阻或手术:如食管炎症、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食管狭窄梗阻、食管癌、幽门梗阻、吻合口水肿狭窄、胃瘫等;4、高代谢状态: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所致机体高代谢、负氮平衡者;5、消化管瘘:通常适用于低流量瘘或瘘的后期,如食管瘘、胃瘘、肠瘘、胆瘘、胰瘘等。对低位小肠瘘、结肠瘘及空肠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瘘效果最好;6、术前准备和术后营养不良:如术前肠管准备期间、术中有额外营养素丢失者等;7、炎性肠管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Crohn s 病等;8、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征肠代偿阶段;9、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肠功能恢复后、慢性胰腺功能不全者。注意喂养管应插入近端空肠10cm 以上,营养制剂只能选用小分子低脂不需要消化即可吸收的要素膳,如维沃、爱伦多、大元素等;10、慢性营养不足:如恶性肿瘤、放疗、化疗患者及免疫缺陷疾 病者等;11、器官功能不全:如肝、肾、肺功能不全或多脏器功能衰竭者;12、某些特殊疾病:急性放射病,各种脏器移植者,包括肾移植、肝移植、小肠移植、心脏移植、骨髓移植等;13、肠外营养治疗不能满足要求时的补充或过渡。二二二二、、、、禁忌证禁忌证禁忌证禁忌证1、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胃肠出血、严重腹腔感染;2、严重应激状态早期、休克状态、持续麻痹性肠梗阻;3、短肠综合征早期;4、高流量空肠瘘;5、持续严重呕吐、顽固性腹泻、严重小肠炎、严重结肠炎;6、胃肠功能障碍,或某些要求胃肠休息的情况;7、急性胰腺炎初期;8、3 个月以内婴儿、严重糖类或氨基酸代谢异常者,不宜使用要素膳。 三三三三、、、、并发症并发症并发症并发症(一)胃肠并发症1、恶心、呕吐:主要是因有些营养液,高渗透压导致胃潴留,输注速度过快,乳糖不耐受,营养液脂肪含量过高等,特别是要素膳的口感差。可按上述病因,作相应处理,要素膳推荐使用管喂营养,不宜让患者直接口服;2、腹泻:主要原因有肠腔内渗透负荷过重、小肠对脂肪不耐受、乳糖不耐受、营养液被病菌污染、营养液温度过低、低蛋白血症等;3、便秘:原因有脱水、粪块嵌塞和肠梗阻。(二)代谢性并发症1、水代谢异常:最常见的是高渗性脱水,心、肾及肝功能不全时可发生水潴留;2、糖代谢异常:肠内营养液糖含量过高或应激状态下糖耐量下降可导致高血糖症。低血糖症多发生于长期应用要素膳而突然停止的患者;3、电解质和微量元素异常:常见的有血钾过高、血钠过低,其他 情况较为少见;4、肝功能异常: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治疗引起肝功能损害的比例很低,临床上可表现为肝脏有关酶指标升高,呈非特异性,可能为营养液中氨基酸进入肝内分解后产生的毒性作用,也可能是由于大量营养液吸收入肝,激发肝内酶系统新的活性增强所致;5、维生素缺乏:长期使用低脂的营养液配方,易发生必需脂肪酸及脂溶性维生素缺

胃肠外营养

胃肠外营养液的合理利用 胃肠外营养(又称静脉营养):胃肠外营养的进展是现代医学的重要进步,是通过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输入能量及各类营养素的一种营养支持方式,它与一样临床上经常使用的静脉补液有全然的区别,静脉输液除供给液体外,只能供给一小部份热能和部份电解质,而胃肠外营养能够依照病人的需要输入病人所需的全数营养物质,包括热能、氨基酸、脂肪、各类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胃肠外营养不受病人食欲和消化功能的阻碍,在病人不能进食,没有消化酶的参与下,仍能使患者取得其所需的全数营养物质。是抢救重危病人的有效方法之一。要紧适用于不能经口或鼻饲摄取食物者如肠阻塞、坏死性胰腺炎、消化道病等;因消化或吸收障碍无法通过胃肠系统获取营养时,如严峻胃肠水肿、吸收不良综合征;超高代谢致营养不足,如严峻烧伤、创伤;严峻营养缺乏而需手术者和需特殊营养配方者。 在具体实施中可分为部份肠外营养(PPN)和全胃肠外营养(TPN)二种,部份肠外营养主若是经肠营养摄入不足的一种补充,全胃肠外营养亦称全静脉营养,其提供的热能和营养素可知足生长和代谢的需要。如处置得好需要时可长期利用达数年。①部份肠外营养(PPN);又称低热量肠外营养,依照患者经肠营养不足的具体需要,经周围静脉补充水解蛋白、氨基酸、葡萄糖及电解质,需要时还可另再经一周围静脉补充脂肪乳剂及维生素,由于此种方式只能提供部份的营养素需要,一样经常使用于无严峻低蛋白血症,基础营养状况尚可的病,人,经常使用的营养液有复方氨基酸、5~10%葡萄糖电解质和10~20%的脂肪乳剂或单输等渗氨基酸。②全胃肠外营养(TPN):可分由中心静脉输入含必然浓度的氨基酸(%),葡萄糖(25%)、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标准中心静脉营养的葡萄糖系统和经周围静脉输入氨基酸、葡萄糖、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混合液及以另一线输乳化脂肪的脂肪系统,此二系统各有利弊,可由依照病人具体情形来选定。 全胃肠外营养利用技术比较复杂,要求严格,在利用前及利用进程中要对病人进行周密细致的全面临床观看和实验室监测,除每日记录出入液量,注意全身反映外,还应观看血常规、电解质、血糖、氧分压、血浆蛋白、尿糖、酮体及尿生化等情形,要依照病人体内代谢的动态转变及时调整营养液配方,避免发生并发症,在操作进程中要严格消毒,爱惜好输入导管,做好导管的、避免感染、避免导管拔出,导管进入静脉处的敷料每24小时应改换1次,改换时严格按无菌操作程序处置,注意观看换下的敷料有无异样情形,留置的导管只能专作输入营养液的入口,不能兼作采血样、监测静脉压、投药、输血等用途。患者静脉输入

(完整版)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和护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和护理 【肠内营养支持】是将营养物质经胃肠道途径供给病人的方法。 【肠外营养支持及完全胃肠外营养】是将营养物质经静脉途径供给病人的方法,其中病人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都经静脉供给称为完全胃肠外营养。 【高血糖症及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严重的高血糖可导致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由于血糖过高,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造成渗透性利尿。病人表现为多尿、口渴、头痛甚至昏迷,有生命危险。 肠内营养液给予的途径和给予的方式 途径:1、经鼻胃管或胃造瘘口:适用于胃肠功能良好者,鼻胃管多用于短期(1个月内)肠内营养支持者;胃造瘘口者适用于需长期营养支持者。 2、经鼻肠管或空肠造口适用于胃功能不良、误吸危险性比较大者,鼻肠管多用于短期(1个月内)营养支持者。空肠造口者适用于长期营养支持者,后者可同时进行胃十二指肠减压或经口禁食者。 方式: 1.按时分次给予:适用于喂养管在胃内和胃肠道功能良好者,将配好的肠内营养液用注射器分次缓慢注入,每次100-300ml,在10-20分钟内完成。此方式易引起胃肠道反应。 2.间隙重力滴注:将营养液置于吊瓶内,经输注管与喂养管相连,借助重力缓慢滴注。每次量在2-3小时内完成,间隔2-3小时。多数病人能耐受。 3.连续输注:装置与间隙重力滴注相同,在12-24小时内持续滴注。采用肠内营养输注泵可保持恒定的滴数,便于监控管理。尤其适用于病情危重、胃肠功能和耐受性较差、经十二指肠或空肠造口管饲的病人。 肠内营养预防误吸的措施 1.管道护理:妥善固定喂养管,注意观察喂养管在体外的标记;经鼻置管者妥善固定在面颊部,造口置管者采用缝线固定于腹部,当病人翻身、床上活动时防止压迫、扭曲、拉脱喂养管;输注前确定喂养管的位置是否恰当,可用PH试纸监测抽吸液的酸碱度。必要时借助X线透视、摄片确定管端的位置。 2.取合适的体位:经鼻胃管或胃造口途径肠内营养时,取30——45℃,半卧位有助于防止营养液的反流和误吸;经鼻肠管或空肠造口途径者可取随意的体位。 3、及时评估胃内的残留量,每次输注前及连续输注的过程中,每隔4小时抽吸并评估胃内残留量,若超过100-150ml,应减慢速度或暂停输注,必要时遵医嘱加用胃动力药,以防胃潴留引起反流和误吸。 4、疑有误吸时鼓励和刺激病人咳嗽,排除吸入物和分泌物,必要时经鼻导管或气管镜清除误吸物。 肠外营养的适应症凡不能或不易经口摄食超过5——7天的病人都是肠外营养的适应症。1.不能从胃肠道进食者,如高流量消化道瘘、食管胃肠道先天性畸形、短肠综合征、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2、消化道需要休息或消化不良者,如肠道炎性疾病、长期腹泻等,3、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者,如严重感染、大面积烧伤、复杂手术特别是腹部大手术后;4、需要改善营养状况者,如营养不良者的术前应用、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期间胃肠道反应重者、肝肾衰竭者。 肠外营养液的输注途径和输注方法 输注途径:1、经外周静脉肠外营养支持:技术操作较简单,并发症较少,适用于肠外营养时间少于2周,部分补充营养素的病人;2、经中心静脉肠外营养支持:包括经锁骨小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植管入上腔静脉途径。以及近年来经外周

自考外科护理学(二)06真题名词解释

1.最正确热氮比:机体每输入 1g 氮的同时,供给 100~150kcal 能量, 这样的热氮比有利于蛋白质合成而不会被作为能量耗资 2.中国新九分法:是指将全身体表面积划分为 11 个 9%的均分,以伤 害部位占人体总面积的百分比进行烧伤面积估计 3.血运性肠拥堵: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阻挡,既而发生肠麻痹而使肠内容物不能够运行 4.胆绞痛:因结石拥堵惹起胆道内压力高升,胆囊强烈缩短而发生强 烈绞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阵发性或连续难过阵发性加重 1.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胃大多数切除后,将残胃与上段空肠切合, 将十二指肠残端自行缝合 2.绞窄性肠拥堵:在肠内容物经过受阻的同时肠壁血运发生阻挡, 甚至肠管缺血坏死 3.躯体痛:即壁层腹膜痛,又称体表痛,为腹膜壁层受腹腔内炎症 或化学溢出物刺激后产生的痛觉 4.布-力Ⅱ综合征是由于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拥堵以致肝静脉流出 道受阻而惹起的临床症候群 1.休克指数:脉率 / 缩短压(mmHg)数值为 0.5 多提示正常, 提示休克, >2.0 为严重休克 2.腹部穿透伤:腹部开放性伤害病人有腹膜破坏者 3.动力性肠拥堵:由于肠壁运动功能凌乱,使肠蠕动丧失或肠管 痉挛,以致肠内容物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无器质性肠腔狭窄 3.酒窝征乳腺癌时 Cooper 韧带受入侵而扭曲以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

4.纵膈摇动:纵膈在每次呼吸运动中的左右摇动称为纵隔摇动, 可影响心脏功能及静脉回心血流,以致循环功能凌乱 1.经腹直肠癌切除术:或称 Dixon 手术,经腹切除乙状结肠和直肠 大部、系膜及周围组织,作直肠和乙状结肠端端切合 2.原发性肝癌:是指原发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 3.壶腹周围癌:是指壶腹癌、胆总管下端癌和十二指肠腺癌 4.小脑幕切迹疝:幕上占位病变不断增加时,脑干和患侧大脑半球 向对侧移位,经过小脑幕切迹脑组织被挤向幕下 1.脓毒症:是伴有全身性炎症反应,如体温、循环、呼吸等明显改 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 2.机械性肠拥堵:因肠腔拥堵、肠壁病变或肠管受压等原因惹起肠 腔变狭窄,使肠内容物经过发生阻挡 3.夏柯三联征:为肝外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的典型表现,包括腹痛、 寒战高热和黄疸 4.脑震荡:指由于暴力惹起的一时性脑功能阻挡,无器质性改变, 是原发性脑伤害中最轻的一种 1 人工气道:经过鼻、口腔或直接在上呼吸道置管,用以辅助通气 的方法 2.浸润性突眼:又称恶性突眼,眼球后突出明显,球后组织体积增大,并有眼外肌受累,眼睑不能够完好闭合 4.急性胰腺炎:是胰腺分泌的胰酶被激活后对胰腺组织自己消化所 惹起的急性炎症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能量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使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维持生长、发育.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TPN)。肠外营养的途径有周围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营养。 一、肠外营养治疗适应症: 肠外营养是临床营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需要营养治疗,但又不能或不宜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均为肠外营养治疗的适应症。 (一)基本适应症: 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患者 1.肠功能衰竭:胃肠道梗阻(贲门癌、幽门梗阻、肠梗阻)、胃肠道吸收面积不足(短肠综合征、肠瘘等)、小肠疾病(Crohn’s病、肠结核、小肠缺血性病变等)、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等; 2.重症胰腺炎 3.高代谢状态危重病人: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4.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合并脏器功能衰竭、严重感染、某些恶性肿瘤或创伤者5.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6.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病人; 7.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50%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8.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易导致营养不良,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不足50%者应

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二》考点:肠外营养

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二》考 点: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药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为经胃肠道摄取和利用营养物质不能或不足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糖类、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为患者的康复或生长需求提供必要的基质。肠外营养既可作为肠内营养不足的补充,也可以作为患者唯一的营养来源。是否需要肠外营养支持,可以借助营养筛查工具,结合临床,以了解是否具有营养支持适应证。 凡有营养支持适应证的患者,如接受肠内营养不能或不足,都是肠外营养的适应证,如短肠综合征、肠外瘘等,详见分会指南和规范。 肠外营养一般应通过专门的静脉途径给予“全合一营养液”,外周静脉是首选的输注途径,如果营养液渗透压较高,或时间超过2周,推荐通过中心静脉途径[包括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输注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期间应定期评定脏器功能、血脂和电解质状况。长期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包括胆汁郁积、胆结石和肝功能异常。要了解肠外营养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应参考分会的指南和规范。 一、脂肪乳 以往认为脂肪乳剂有两个基本功能:为机体提供能量(每克脂肪提供9千卡热能)和必需脂肪酸。除此两个基本功能外,最近十年出现的3-3脂肪乳剂可用来调节«-3和3-6脂肪酸的比例,是一种新型的脂肪乳剂。临床研究显示,合理的.3-3和3-6的比例(1:3)有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和改善结局的作用。临床上目前将脂肪乳剂分为长链和中长链两大类。 ㈠长链脂肪乳 长链脂肪乳剂,包括:脂肪乳注射液(C14~24),是以静脉注射标准的大豆油为基础的脂肪乳剂;3-3 鱼油脂肪乳注射液,是以精炼鱼油为基础的脂肪乳剂; 长链脂肪乳注射液(OO),是指橄榄油和大豆油按比例混合的脂肪乳剂。 ㈡中/长链脂肪乳 中链及长链脂肪乳剂,包括: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C6~24) (C8〜24),是指物理混合的中链和长链脂肪乳剂;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C8~24 Ve),是指添加维

临床营养名词解释

临床营养的名词解释 为了进一步规范营养治疗领域的专业术语的使用,本杂志将收集常用的营养领域的名称,并予以定义。希望作者在今后的投稿中加以规范使用。 1. 营养支持(nutritional support): 包括经口营养补充(oral nutrition supplement)、 管饲(tube feeding)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目的是增加病人大分子和小分子营养素的摄入。 2. 营养支持治疗(nutritional support therapy):在现代,营养支持成为临床治疗的一部分,甚至成为某些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因此,营养支持宜更名为营养支持治疗。 3代谢支持(metabolic support):给予病人以适量的能量底物,以防止因底物过多而影响器官的功能和代谢,甚至发生器官功能障碍。 4. 代谢调理(metabolic intervention):应用药物、生物制剂等来抑制体内分解激素或细胞素的产生,以降低分解代谢,称之为代谢调理。 5.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是指通过胃肠外(如静脉)途径供给营养物质的方法。 6. 全肠外营养(t 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是指病人所需要的合理配比的全部营养素均经胃肠外途径获得。 7. 肠外营养途径(parenteral access device):是将营养素和水经胃肠外输入的管道系统。肠外营养途径包括中央静脉和外周静脉导管。导管的尖端插至腔静脉的为中央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acces);导管的尖端未达到腔静脉的为外周静脉导管( peripheral venous acces)s。 8.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经鼻胃(或肠)管或胃、空肠造口管输注营养物质,提供必需的营养素,以满足机体的代谢需求。 9. 肠内临床营养( enteral clinical nutrition,ECN ):是指给病人应用的肠内营养。 10. 全肠内营养(total enteral nutrition, TEN):是指病人所需要的、合理配比的全部营养需求均经胃肠道内获得。 11肠内营养途径(enteral feeding access devices:是将营养素和水输注至胃肠道内的管道系统。 12. 全营养混合液( total nutrient admixture) :是将病人一天所需要的营养 (质和量) 液,全部装入一个容器中加以混合。 13. 要素饮食(elemental diet):是指包括自然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单体、如结晶氨基酸、短肽、葡萄糖、脂肪、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治疗饮食。 14. 配方饮食( formulated diet) :是指按机体日常所需要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或推荐量组合,配制成粉状或液体供病人使用,以达到恢复体力、降低分解、促进合成,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加速病人的康复。 15. 营养不良( malnutrition ) 是能量、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缺乏或过量,导致的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以及不良的临床预后。 16. 严重营养风险( severe nutritional risk) 用于描述营养和代谢状态对疾病和手 术造成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含以下之一的情况则表明具有严重营养风险①6个月内体重丢失>10%;②体质指数(BMI )<18.5;③营养风险评分>3分;④血清

护理学常见名词解释(3)

护理学常见名词解释(3) 护理学常见100条名词解释 ROM(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活动时可达到的最大弧度。 12.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持续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组织营养缺乏,使局部组织失去正常机能而致变性、溃烂和坏死。 13. 发热:体温过高又称发热,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14.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0℃~40.0℃之间,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0℃。常见于伤寒、肺炎等。 15. 弛张热:体温在39.0℃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相差在1.0℃以上,且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 16. 间歇热: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有规律地反复出现,间歇数小时或数天。常见于疟疾、成人肺结核等。 17. 不规则热:体温在24小时中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18. 脉率: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健康成人在安静状态下为60~100次/分。 19. 脉搏短绌(绌脉):指同一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常见于心房纤维颤动患者。 20. 呼吸困难: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通气需要量增加而引起的呼吸费力,称为呼吸困难。 21. 高血压:指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成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22. 鼻饲法: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水分和药物的方法。 23. 导尿术: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方法。

24. 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 25. 继发效应:是指持续用冷或用热超过一定时间后,机体产生与生理效应相反作用的现象。 26. 心肺复苏术(CPR):是指对心跳和(或)呼吸骤停者先行胸外心脏按压,其次畅通气道,再进行人工呼吸,将带有新鲜氧气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部位,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27.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28. 被迫卧位:患者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由于疾病的影响或治疗、检查的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 29. 吸痰法:是利用负压,经口、鼻腔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 30. 试验饮食: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对饮食内容的调整来协助诊断疾病和确保实验室检查结果正确性的一种饮食。 31.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的作用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滴入静脉的方法。 32. ‘十字’定位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自髂脊最高点作一垂线,将一侧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 33. 临终关怀:是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所提供的一种全面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患者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患者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的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34. 治疗饮食:是指在基本饮食的基础上,适当调整热能和营养素,从而达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目的的一类饮食。 35. 胃肠内营养(EN):简称肠内营养,是采用口服或管饲等方式经胃肠道提供能量及营养素的支持方法。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彻底肠外营养和部份补充场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者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 - 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强性呕吐>7 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者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 无法彻底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 7-10 天;估计大手术后 5-7 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 48h 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者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3.炎性肠道疾病: Crohn 氏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人处于病变活动期,或者并发腹腔脓肿、肠瘘、肠道梗阻及出血等,肠外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歇息,利于肠粘膜修复。 4.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对于体重丢失≥10%(平时体重)的病人,应于术前 7-10 天进行肠外或者肠内营养支持,直至术后改用肠内营养或者恢复进食为止。 5.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致营养负平衡,肝硬

全胃肠外营养名词解释

全胃肠外营养名词解释 全胃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简称 TPN)是指不经胃肠道而直接静滴输入患者体内的营养支持,通常用于治疗患者营养缺乏的病情。全胃肠外营养的术语意思是“非肠道的营养支持”, 它直接把营养物质注入到血液中,亦可称为“全身性营养状态”或“非肠道性营养支持”。 全胃肠外营养是一种特殊的营养支持措施,它可以快速和有效地恢复或维持患者的营养水平。这种治疗方式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加其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康复过程。研究表明,全胃肠外营养能够改善患者住院的时间,减少患者的护理成本,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全胃肠外营养的营养组成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是机体内重要的物质,可以促进细胞再生,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脂肪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通过细胞脂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维持正常的消化系统功能。碳水化合物是机体内具有重要活动作用的物质,如果患者摄入不足可能引起贫血,影响治疗效果。 全胃肠外营养的其他成分包括矿物质和维生素,以及一些药物。矿物质参与体内许多生理过程,如新陈代谢、控制水和电解质平衡等。维生素是一类对机体健康极为重要的物质,它们参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促进机体正常活动,延缓衰老过程。一些药物,如利尿剂、抗凝药和补液剂,也可以通过全胃肠外营养的方式使用,以改善患者的身心状况。

因为外科手术、烧伤、肠道受损和营养缺乏等原因,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接受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在住院期间要接受严格的监测,包括护士每日测量体重,定期给予抗生素,全面评估患者营养状况。 全胃肠外营养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中最常见的有感染、血栓形成和生理机能失调。此外,全胃肠外营养长期使用会增加患者因肝损害、营养失衡和代谢障碍而死亡的风险。 全胃肠外营养存在广泛的应用,它在治疗元营养不良,慢性疾病,重症疾病以及恢复期等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上述不足,它必须与其他治疗方式相结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总而言之,全胃肠外营养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而且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护理成本,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它的运用需要仔细检查患者的营养状况,以确保其真正需要这种治疗方式,以避免发生意外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