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对汉语的影响

日语对汉语的影响
日语对汉语的影响

如果中国举办个“新词奖”的话,“人气”肯定能入围。这个词近几年迅速窜红,使用频率很高。其实“人气”这个词来自日本,进入大陆之前在台湾的“人气”也一直很旺。近些年来进入汉语的日语词汇还有:写真(照片)、料理(饭菜)、便当(盒饭)、欧巴桑(老女人,贬)、艺能界(娱乐圈)、花火(烟火)、攻略(游戏流程)、暴走族(飞车党)、量贩(大量购买)、女优(女演员)……这些词大多由台湾香港传入大陆。不过日语的“々”中国人几乎无人不晓,并在写字时夹在汉字中使用,不伦不类;日语中“美国”写作“米国”,一些人说美国人是小米,出处应该在此。

不过若真将汉语中的日语词汇剔除干净。那今天所有的报纸、书籍都没法印刷,你我肯定也无法交谈。为何?因为下面这些词也来自日本:平等、革命、经济、文化、客观、有机物、服务、方针、申请、解决、理论、商业、干部、健康、法律、共和、美术、抽象……。举例来说,“平等”本是个舶来品。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这个概念,相反,儒家文化极为重视君臣、父子、夫妻这些等级关系。西方虽然也有国王,但由于基督教的伦理准则认为上帝面前人人一律平等,加上基督教在欧洲强大持久的影响力,平等观念首先在这里诞生。平等首先诞生于佛经,是个宗教性很强的词汇,日本人接触西方文化时,借用来表示equality 这一概念。明治维新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翻译外来术语时多参考中国古书:“革命”:《易·革》:“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命”原指变革天命,改朝换代。日本人借用来翻译西方revolution这一术语。

“经济”:《晋书》:“起而明之,足以经济。”“经济”原指经世济民、治理国家,日本人借用来翻译西方economy这一术语。

日本人老瓶装新酒,使得我们如今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很难察觉到词语本来的意思了。还有的术语翻译基于日语本身的读音和意思,比如手续、取消等,但这类词的数量没有前者多。据说汉语70%的社会人文方面的名词、术语是从日本传入的!这么多的词汇竟然来自日本,真的有些不可思议。但因为这些名词术语的符合汉字规则,中国人使用时也察觉不到外来语的感觉。讲到“外来语”,这也是汉语受日语影响的一个例证。日语没有“词”、“语”之分,(“词汇”翻译成日语是“语汇”,“单词”翻译成日语是“单语”)所以日

语有“外来语”。可汉语中“词”和“语”区分得很清楚:语指语言,词比语小。所以像“吉他”、“沙龙”也许叫“外来词”才更合乎汉语的规范。

在翻译外国术语的过程中,中日两国往往两套体系。中国人翻译讲究“达、信、雅”,尤其是“雅”;日本人翻译则通俗易懂。两方冲突,日本人往往更胜一筹:我国翻译家严复翻译的“格致学”、“群学”、“母财”、“天演”这些名词,早已被日本的“物理学”、“社会学”、“资本”、“进化”取代。“德谟克拉西”与“赛因斯”这两位五四时期的先生如今成了日本的“民主”、“科学”。虽然中国人也有少部分翻译到位的名词得以流传至今并东传日本,比如逻辑、微积分,但就像先前提到的,在西学东进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大宗输出国是日本。最初《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本既不是从德文也不是俄文——而是从日文翻译而来的,日本的社会主义等词语也随之进入汉语。以鲁迅为首的大批赴日留学生在清末民初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载体,使中国得以通过日本迅速接触并学习西方文化。大多数人印象里日本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受体,可是对于这100年日本文化上对中国的反哺,很少有人提及。

今日中日两国对西方术语的翻译也存在着少许不同,在这里我举个本人颇感兴趣的例子。一周分七天的纪日方法是从西方传来的,这一概念中国人译作“礼拜”、“星期”,日本人译作“周”。“周”进入了汉语,可是中国的两个译法日本人却不知其意。古代的希腊人知道七个行星,离地球由远而近分别是:土星、木星、火星、太阳、金星、水星、月亮。一天又分为24小时,按照前面提到的顺序排列循环,每个行星支配一个小时,而支配第一小时的行星就是支配当天的行星。由此可以推算出支配一周七天的行星分别是:土星、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然后我们对英语、法语两种西方语言进行考察。英语中一周日子的名称多与北欧神话有关(了解罗马神话和北欧神话故事的人应该对下面的内容不陌生):Sunna在北欧语言中意为太阳,Sunday由此而来;月亮moon少了一个o便是Monday;Tyr是对应玛尔斯(Mars火星)的北欧战神,Tuesday由此而来;Woden(或Odin)是对应墨邱利(Mercury水星)的北欧神,Wednesday由此而来;Thor是对应朱庇特(Jupiter木星)的北欧神,Thursday由此而来;Freya是对应维纳斯(venus金星)的北欧女神,Friday

由此而来;Saturday来自土星(Saturn)。法语则来自拉丁语:dimanche由dies dominicus“主之日”演变而来,其余lundi,mardi,mercredi,jeudi,vendredi,samedi分别来自拉丁语的lunae,martis,mercurii,jovis,veneris,saturni表示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之日。西方语言中的一周七天命名我们已有所了解,再看看日本和中国的译法:日语的一周七天分别是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耀日(这种译法最早在佛经中出现)。汉语则是“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汗……)显而易见,汉语的译法实在是不怎么高明。一周七天的命名原本体现的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成就,与数字并没有关系。(若当年的希腊人多发现或少发现一颗行星。由于24能被6、8整除,今日的纪日法就不知道什么模样了)况且Sunday习惯上被看作一周的第一天,汉语的星期一却对应Monday。这套译名“达、信、雅”哪一条也没有达到,不过现在早已习惯,也就没人追究了。多说一嘴,韩国人和日本人一样,一周七天日月火水木金土。但光复后韩国人把小部分日本译名改成了中国译名,比如米国变成了美国。

日本人虽然在西方术语汉字化方面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甚至是天才性的工作,但日本译法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英文字典中(至少我手上三本都如此)对novel的解释是:长篇的、复杂的文学作品,类似《巴黎圣母院》之类的才能叫作novel。所以novel这一个词本身就有长篇小说之意,可日本人将novel翻译为“小说”,这样一来等于将名词的涵盖范围扩大,无意中留下了隐患:比如一个人写了个一千来字的(短篇)小说,理应被翻译为“novel”。可从英文来讲这种翻译并不恰当。(也许翻译为story会更好一些。)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日本译名造成麻烦这类例子还有不少,虽然如此,日本的种种译名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意识中了。日本向中国输出了如此多的术语,难怪王彬彬在《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会感叹“由于我们使用的西方概念,基本上是日本人替我们翻译的,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也就永远地隔着一个日本。”

不过20世纪初,日本的术语翻译出现了重大转变:放弃了明治时期汉字意译,采用假名音译。意译直观但复杂费时,音译无法传义但便捷快速,关于术语的意译音义翻译问题上

在日本有很长时间的争论,不过为了跟上快速发展的世界科技,日本、韩国等汉字文化圈的国家相继采用了音译法。由于汉语中没有日语的假名或韩国的谚文那样的表音符号,汉语还是适合意译为主,音译为辅的翻译策略。可汉语的音译可以说仍然非常混乱:法国人名字中的de在戴高乐、德布罗意分别是“戴、德”;英语的new在纽约和新西兰中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据说每年大约要产生10万个新术语,术语完全意译根本无法跟上这个速度。大家看看自己的电脑就可以体会到:汉语已经丧失了自身的纯洁性。中国在推广音译方面曾经作出过努力,前些年改了一些非洲地名:比如象牙海岸变成了科特迪瓦。

今后汉语的术语翻译有几点不容忽视:一、提高翻译质量。英语在现在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将是世界语,可英语发音极不规则:character chef chair的ch发音各不相同,至于元音的发音更多。与法语、德语不同,英语单词的读音没有规则可以追寻。尤其在音译英语名词时千万要注意英语的这个特点。比如美国的著名体育运动商NIKE,乍一看读音毫无疑问是/naik/,可这个单词恰恰是个不规则读音,读音是/naiki:/,台湾就译作耐基。显而易见NIKE翻译为耐克毫无道理。还有当年克林顿性丑闻的女主Lewinsky,按照拼音拼的话莱温斯基似乎是不错的翻译。可Lewis是Louis(刘易斯)的变体,Lewinsky的读音应该更接近吕茵斯基(台湾译法)。这都是翻译的硬伤。

第二点就是希望两岸尽快统一译名。美国总统在大陆是“布什”,到了台湾成了“布希”;大陆的“奔驰”,到了台湾成了“宾士”;大陆意译的“激光”,台湾音译的“雷射”;大陆的软件、台湾的软体;大陆的网络、台湾的网路……表示的都是同一件事物。一个日本公司统计的两岸不同的译名表,我没记错的话有十几万!大陆的普通话和台湾的国语本来在用词、读音上有差异,加上大量的新出现的不同译词,两岸语言的差距比英国英语、美国英语的差距还要大。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华语地区交流,也不利于中国文化上的统一。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讲课讲稿

浑身发麻:不讲“日本汉语”就不能说话? [1108](2009-02-09) 说起“日货”,通常是指日产的汽车、家电等。而当代汉语中也存在着“日货”,占到了当代中国汉语的70%以上(社会和文科学方面)。 属于外来语的日本汉语,对中国当代文化起着巨大的作用。 我们用老祖宗造的字,组成日本独创的词,普遍应用在日常生活里,说明一个事实:“汉语”已经成为汉文化圈共享的历史文明。 这些外来词汇只是现代化的骨架,并不是现代化的灵魂。有了现代化的骨架,却还没有足够的现代化的血肉,骨骼够大,但是营养不良,当代文化的窘境大概就在于此。解决窘境之路,不在于更换“骨架”,而在于锲而不舍地为当下的文化重建,补充现代人文的“营养”。 无处不在的日本汉语 我们看娱乐新闻,有一条说,小沈阳参加春晚之后,人气大涨;还有一条说,田亮拍了南非性感狂野写真。“人气”和“写真”这两个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司空见惯,可是,很少人知道,这两个词是不折不扣的外来词,是源自日本汉语的两个词。 我们再看看下面来自日本汉语的几个词: 1.解读,分析解说某项政策、观点、理论。比如,解读政策,解读谜团,解读**** 2.新锐,在某一领域新出现的有影响力的人、产品,比如,新锐人物,新锐导演,新锐汽车…… 3.职场,工作的场所,比如,职场人生,职场技巧,职场人物…… 4.新人类,新人,新出现的人物,比如,常常形容90后的孩子是新人类。 5.视点,评论人的立场和观点,比如,专家视点 6.亲子,父母的孩子,比如,亲子课堂 7.达人,艺术、手艺、学术方面的大师。 8.放送,播放。比如,影视金曲大放送,新歌大放送 9.完败,以大比分,或者以明显劣势而输给对手。比如,北京国安队完败于上海申花队。 10.完胜,以大比分,或者以明显劣势而取胜对手。比如,北京国安队完胜于上海申花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王彬彬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发贴人:王彬彬 发贴时间: 2003年08月25日 22点45分 一、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仍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仍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被称作日语“外来语”,这里也借用这种称谓。在“外来语”上加上引号,是为了与直接来自西方的外来语(如沙发、咖啡、逻辑等)相区别。因为这二者毕竟有些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是很惊人的。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仍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想到这一层,我的头皮就有些发麻。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这个问题近几年也不时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例如,雷颐先生在介绍美国学者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的《“黄金十年”》一文中,便写道: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按:指严复的翻译)的大部分术语。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来。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完整版)学日语必看:日语量词总结

学日语必看:日语量词总结 经常听到学习中文的外国人说,中文当中的「数量单位」太复杂了,无从学起,例如「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只狗」「一头牛」「一匹马」「一条蛇」「一尾鱼」等等,以这些「张」「把」「只」等等的字来计算特定东西的数量,这些字,我们称之为「数量单位词」。也许各位没有注意到,中文的数量单位词非常多样且复杂,像是描述「动物」就有好几种计算单位(如上)。 日文和中文相似,也有所谓的「数量单位词」,种类也相当繁多。那么身为外国人的我们,该如何学习呢?一个一个背吗?不,有更好的方法。 我们对每位学习中文的外国人,都给了相同的建议。虽然中文的单位词很多,但是口语中常用的就那几个,记住那些少数常用的就好,待行有余力后,再慢慢学习其他的。像是中文当中,常用「个」「只」,你可以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说成「一个桌子」「一个椅子」,说「一只狗」「一只牛」「一只马」「一只蛇」「一只鱼」,虽然意思有时并不精准,但是大家听得懂。这是中文学习者的救星。同样地,在学习日文时,我们只要先学习那些常用的数量单位词就可以了。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下六种常用的数量单位词、句型用法。 单位词1:個 中文最常使用的单位词,应该要算是「个」了吧。一个人、一个蛋糕、一个盘子、一个叉子吃到饱。日文中,也有「个」这个单位词,用途也非常广泛,在口语会话时,可以代替许多其他单位词。 用途:广泛用于计算非扁平、非细长状的小型物体。 例:文房具(消しゴム?クリップなど)、果物(りんご?オレンジ?メロン、いちごなど)、円い物(石?卵?飴?コインなど)、飾り物(宝石?ピアス?リングなど)、台風、星、箱等々。 念法和数字念法相似: 一個:いっこ二個:にこ三個:さんこ 四個:よんこ五個:ごこ六個:ろっこ 七個:ななこ八個:はっこ九個:きゅうこ 十個:じゅっこ 疑问词:何個(なんこ)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一、唐代的日本学中国与近代的中国学日本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先生学生与学生先生 从时序上说,中国接触西方文化远比日本早。早在7世纪的时候,就有基督教僧侣来中国传教。此后,13世纪的马可·波罗,16世纪的利玛窦,是广为人知的西方文化在古代的使者。在利玛窦的时候,西方汉译的工作已开始。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这是人所共知的。1870年,新教传教士莫里逊来到中国。他把《新约》译成汉语,全版《新约》于1814年出版。更重要的是,他还编了一本汉英词典,词典第一卷于1817年印行,整部词典四开本,共六卷,4595页,于1823年出齐。1898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潜入日本军舰大岛号,亡命东瀛。这个时候,大量的西方名词、术语已进入日语中,被称作“政治小说”的《佳人之奇遇》和《经国美谈》中,自然也不乏这类译语。他很轻易地就把诸如民主、科学、政治、经济、自由、法律、哲学、美学一类词汇介绍给了中国读者。梁启超向国内译介日本政治小说的同时,也就开始了雷颐先生《“黄金十年”》一文中所说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黄金十年”,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已被译成日文的西方著作,也在这时期被转译成汉语,甚至日本的中级教科书都被翻译过来,用作教材。 这也就意味着,日语“外来语”被引进中国,是在一种不得已的情形下开始的。 三、求真求易与一手二手 本来,洋务运动是要向西方学习,懂得西方,翻译西方著作便显得很必要。但一转向以日本为师,人们学习西文的势头也就顿减。向日本学习,无非是希望通过学习日本间接地学习西方。那时朝野普遍认为,这样做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但对这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中国近代第一译家严复却持坚决的反对态度。在发表于《外交报》上的《与(外交报)主人书》中,他写道: 吾闻学术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自奋耳目心思之力,以得之于两间之见象者,上之上者也。其次则乞灵于简策之所流传,师友之所授业。然是二者,必资之其本用之文字无疑也。最下乃求之翻译,其隔尘弥多,其去真滋远。今夫科学术艺,吾国之所尝译者,至寥寥已。即日本之所勤苦而仅得者,亦非其所故有,此不必为吾邻讳也。彼之去故就新,为时仅三十年耳。今求泰西二三千年孳乳演迤之学术,于三十年勤苦仅得之日本,虽其盛有译著,其名义可决其未安也,其考订可卜其未密也。乃徒以近我之故,沛然率天下学者群而趋之,世有无志而不好学如此者乎?侏儒问径天高于修人,以其愈己而遂信之。分之所为,何以异此。 严复强调要深切了解西方思想学术,须直接读原著。借助翻译已是万不得已,借助翻译的翻译,就隔尘更多,去真更远他认为日本对西方概念的翻译,多不准确,因此也不能无条件地借用。例如,他反对“经济”这个日本译语,而代之以“计学”,并在《原富》卷首的“译事例言”中说明了理由:“计学,西名叶科诺密,本希腊语。叶科,此言家。诺密,为聂摩之转,此言治。言计,则其义始于治家。引而申之,为凡料量经纪撙节出纳之事,扩而充之,为邦国天下生食为用之经。盖其训之所苞至众,放日本译之以经济,中国译之以理财。顾求必吻合,则经济既嫌太廓,而理财又为过惬,自我作故,乃以计学当之。” 他认为“经济”一语,原意比西文“economy”宽泛,因此不宜作译语。再例如,他拒绝借用日文译语“社会”,而坚持把西文的“society”译作“群”,将“社会学”译作“群学”。此外,“capital”日译“资本”,严译“母财”;“evolution”日译“进化” ,严译“天演”;“philosophy”日译“哲学”,严译“理学”;“metaphysics”日译“形而上学”,严译“玄学”……

浅析日语与汉语主要不同点 之一 语序不同

浅析日语与汉语主要不同点之一语序不同 语序是指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排列顺序,也叫词序.汉语没有词形变化,主要是靠语序来确定每个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比如,"我喜欢她."这句话主语是"我",谓语是"喜欢",宾语是"她".如果改为:"她喜欢我."主语就变成"她",宾语就成了"我".,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汉语语序的基本型为"主----谓----宾." ,语序变化,或导致整个句子意思变化,或使句子根本不通. 比如:"我吃鸡蛋." 这句话不能说成"鸡蛋吃我.".或者是我鸡蛋吃. 日语语序和汉语不同,它的基本型为:主-----宾-----谓,即主语位于句子前面,谓语位于句子末尾,如:「私はご飯を食べる」。同汉语相比,日语的语序是比较是比较自由的,一些成分的位置允许一定的变动,但是,以下几点被认为是固定了的。 1:谓语句节位于句子最后。 日语句子是由句节组成,从意义上来划分,句节是句子的最小组成单位。 如:* 田中先生は|東京から|私たちに|お手紙を|下さいました。 这个句子就是由五个句节组成的。上面已经讲过,日语的基本语序是:主-----宾-----谓,谓语句节(包括判断助动词「です」)位于句子末尾。 ①A.私は新聞を読んでいる。 ----------- B.新聞を読んでいる私は。 ----------- C.読んでいる私は新聞を。 ---------- ②D.これは新聞です。 --- E.これはです新聞。 --- F.ですこれは新聞。 ---- ①中的A句,②中的D句合乎语法规则,是日语中的常用句;①中的B,C句,除非在特殊情况下,是不能作为独立的,完整的句子使用的;②中的E.F句子违反了基本语法规则,是任何情况下也不能用的。 2.修饰语在被修饰语的前面。 A.私の三冊の新しい本。 ----------------- == B.黒い猫が鼠を食った。 ---- == C.桜が美しく咲いている。 ------ ======= 上面例句中的单线表示修饰语,双线表示被修饰语,A.B两句是连体修饰。修饰语?黒い」一定要在被修饰语?猫?的前面,而不能在其后面,成为「猫黒いが」。C句的连用修饰语「美しく」一定要在被修饰语「咲いている」前面,否则就不通。日语修饰语与被修饰语的顺序同汉语是一样的。同汉语相比,日语的修饰语显得很长,有时用很多个句节修饰一个词,但是,不论修饰句节有多长,也一定集中在被修饰句节前面。

日汉语中量词的比较研究

日汉语中量词的比较研究 一、日汉语中量词的定义 《日本语教育辞典》对助数词的定义为:助数詞は接辞のひとつで、数を表す語について数詞を構成する要素である。日本著名语言学专家饭田朝子认为:在日语中数事物的时候,原则上数词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像‘鉛筆一本、猫三匹’这样伴随着接续词一起出现的。像这类直接接在数词之后的词我们称之为助数词。[1]而《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中汉语关于量词的记录为:表示事物或者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量词分为两类,计算事物的叫名量词,计算行为动作的叫动量词。[2]这是关于量词最早的一个较明确的定义。此外,还有的汉语学家认为:单位词(量词)是名词的一种、表示人物的数量。由于经常和数词一起使用,所以又称为‘量词’。 二、日汉语中匹的用法比较 在日语的《大辞泉》(小学馆)中匹的用法是: 匹(名)①用于指成对做的大人的衣物和羽毛织物;②数钱的单位。古代是10文,后来25文为一匹。 (接尾词)助数詞。用于数鸟类、昆虫类、鱼类等的动物。根据前面出现的数词上变为「びき」「ぴき」的读法。如:二ぴきの猫。 另外在《日本国语大辞典》(第八卷)中匹的用法如下: 匹(名)布棉、特别是针织物得长度的计量单位。 (接尾词)用于数昆虫类、鱼类等动物。原来是指牛马等大型兽类,后来逐渐包含小型动物。 《现代汉语辞典》(1977年)中关于匹的用法是这么记录的: 匹量词①用于马,骡等。②用于整卷的绸或布(五十尺,一百尺不等)。 三、日汉语中匹的可计数对象比较 日、汉语中的匹的用法有很多不同的情况。首先从固定构成上来看,一般情况下汉语中的匹后面直接跟修饰的对象,构成为:数字+匹+(修饰语)+中心词。如:一匹白头的蚯蚓、一匹马、一匹布等。而日语中的匹有两种构成方式:一是数字+匹+の(修饰语)+中心词,如:一匹の黒い犬、一匹の魚等。二是中心词+数字+匹,如:蜘蛛が一匹、鼠一匹、蝮が十匹等。 另外,日、汉语中的匹各自还存在一些特殊的用法。比如: ①好像是一匹绷紧了的绸缎,颤抖了,波动了,嗡嗡地发声了。《活动变人形》 ②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呐喊》 ③那道水在火光中像一匹白亮的绸子,被烧得卷卷曲曲。《红高粱》 如上,汉语中的匹接绸、缎、布等的例文较多,但是日语中的匹很少有这种使用方法。 ④その網へ貼りつけたように、やはり蛾が一匹じっと静まっていた。『雪国』 ⑤水門のたまりの上を何百匹という数の蛍が飛んでいた。『ノルウェイの森』 ⑥しかし敏捷そうな蜘蛛が一匹、ぐるぐる廻りはじめた。『砂の女』 日语中的匹可以计数大多数的昆虫类、汉语的匹则没有这种用法。 ⑦男一匹一人で食って行けりゃ、女中の子でも差し支えねえわけだ。『野火』 ⑧さればと云って男一匹が、母の死のために大事な未来をむざむざ埋めてしまうでもなかろう。『痴人の愛』 日语中的匹可以接男、汉语中的匹没有这种用法。 ⑨一匹の魚が喉にハリを刺したまま(一条鱼,喉头挨了针刺)『日本戦後名詩百家集』 ⑩鮪の二匹や三匹釣ったって、びくともするもんか。(即使钓到三条两条金枪鱼也没啥了不起。)『坊ちゃん』 如⑨和⑩日语中的鱼类几乎都可以用匹来计数,翻译成汉语是则为条。

日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

从语言学上来讲,日语和汉语都应该属于汉藏语系的,好多日语单词就是从汉语里来的,被语言学家称为sino-Japanese.两者应该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日语中平假名和片假名甚至就是以汉字为基础创造的表音文字。如“ぁ”来自汉字的“安”的草体。 但我觉得,从我在新天空学习日语的经历来说,事实上,要学好日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上面所述都是一些表层的东西。从深层次上来讲,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我们学习语言的人都知道,grammar是一个语言的骨架,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语言,但我们认为很相似的日汉语的文法根本不一样。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日语的谓语动词往往放在句末,这是最特别的一点。比如说“我去学校”,在日语里面说成わたしは学校へ行きます,把“去”这个动词放在最后。其次,日语是以其格助词为关键的,如“に”、“を”等,每一个就有很多种用法。拿“を”来说吧,它就有表示对象的用法,如本をよむ;还有表示起点的,如家を出る;还有表示在某一范围内移动的,如海を泳ぐ。而“に”的用法就更复杂了,这里就不赘述了。而汉语里则简单得多,没有这么多的格助词。 另外,日语里有许多时态,而这些时态是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如て形,た形等等。但汉语里则没有这么多词形变化,只是通过加上一些如“了”、“曾”、“过”等副词来表示。同时,我要说的是,日语中的这些形相当难记,而且很容易忘。但是如果掌握了规律,就很容易记了,而且可以举一反三。比如掌握了一个动词的て形,那它的其它形就可以迎刃而“记”了。比如待つ的て形为待って,由此可以推断出它的た形,就是待った。这是动1的词的用法,而动2的词就更加相似了,直接把最后的一个假名去掉加上一个て或一个た就可以了。而其它的形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来记忆。 当然,仅仅掌握了这些词形变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它们应用于一些句型当中。仅以て形为例,它就有很多与之有关的用法或句型。如てくたさぃ表示礼貌地请求;てぃる有表达两个含义,一方面表示动作的进行,还有一种就表示状态的持续;てもぃぃです表示可以干某事了。

日语与汉语的比较

1.日语与汉语的比较 从语言学上来讲,日语和汉语都应该属于汉藏语系的,好多日语单词就是从汉语里来的,被语言学家称为sino-Japanese.两者应该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日语中平假名和片假名甚至就是以汉字为基础创造的表音文字。如“ぁ”来自汉字的“安”的草体。 但我觉得,事实上,要学好日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上面所述都是一些表层的东西。从深层次上来讲,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我们学习语言的人都知道,grammar是一个语言的骨架,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语言,但我们认为很相似的日汉语的文法根本不一样。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日语的谓语动词往往放在句末,这是最特别的一点。比如说“我去学校”,在日语里面说成わたしは学校へ行きます,把“去”这个动词放在最后。其次,日语是以其格助词为关键的,如 “に”、“を”等,每一个就有很多种用法。拿“を”来说吧,它就有表示对象的用法,如本をよむ;还有表示起点的,如家を出る;还有表 示在某一范围内移动的,如海を泳ぐ。而“に”的用法就更复杂了,这里就不赘述了。而汉语里则简单得多,没有这么多的格助词。 另外,日语里有许多时态,而这些时态是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如て形,た形等等。但汉语里则没有这么多词形变化,只是通过加上一些如“了”、“曾”、“过”等副词来表示。同时,我要说的是,日语中的这些形相当难记,而且很容易忘。但是如果掌握了规律,就很容易记了,而且可以举一反三。比如掌握了一个动词的て形,那它的其它形就可以迎刃而“记”了。比如待つ的て形为待って,由此可以推断出它的た形,就是待った。这是动1的词的用法,而动2的词就更加相似了,直接把最后的一个假名去掉加上一个て或一个た就可以了。而其它的形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来记忆。 当然,仅仅掌握了这些词形变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它们应用于一些句型当中。仅以て形为例,它就有很多与之有关的用法或句型。如てくたさぃ表示礼貌地请求;てぃる有表达两个含义,一方面表示动作的进行,还有一种就表示状态的持续;てもぃぃです表示可以干某事了。 日语中有如此多的词形变化,而汉语中很少,那为什么一些西方人会觉得汉语比日语更难学呢?让我们来看看日语和英语的比较吧。 2.日语和英语的比较 我认为,和汉语相比,日语和英语的相似处更多,它们都属于形合的语种,注重形式;而汉语则属于意合,西方人对此很难理解。 而且日语和英语都有很多相对应复杂的句型,时态,及与之相关的词型变化比如与て形相对应的英语时态就是现在时-ing形式,与た形相对应的则为过去时-ed形式,与なぃ形相对应的则是英语中的否定。而且,现在随着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日语中外来语增加的速度更是快得惊人,好多词汇都摒弃了原来的和语或汉语读法,采用了英语的发音,叫人背不胜背,这通常都要用片假名来表示。因此,好多日语词都可以用英语来发音,日本人不但不会嘲笑,反而认为你才是up to date。这样一来,西方人当然觉得日语更好学了。什么东西说不出来,仍然可以用英语来表示。但是,

现代汉语从日语中引进的词汇教学文案

现代汉语从日语中引 进的词汇

现代汉语从日语中引进的词汇 近现代,在对西方科技和文化学习的速度方面,日本比中国快。再加上中国以前的书面语都是文言文,因此很多中日两国没有、从欧美引进的生活用品或事物的叫法是日本首先把这些事物的英文名称翻译成汉字(实际上是日文),于是中国便从日文中借用、拿来了这些翻译语。以下列举一些从日语中引进的汉语词汇(按首字母排序): [B] 白夜、百日咳、版画、半径、半旗、饱和、保险、保障、备品、背景、必要、编制、变压器、辩护士标本、标高、表决、表象、病虫害、舶来品、博士、博物、不动产、不景气; [C] 财阀、采光、参观、参看、参照、策动、插话、茶道、长波、常备兵、常识、场合、场所、衬衣、成分、成员、承认、乘客、乘务员、宠儿、抽象、出版、出版物、出超、出发点出口、出庭、初夜权、处女地、处女作、储藏、储蓄、触媒、传染病、创作、催眠、催眠术、错觉; [D] 大本营、大局、大气、代表、代言人、代议士、贷方、单纯、单利、单位、单行本、但书、蛋白质、导火线、德育、登记、登载、等外、低调、低能、低能儿、低压、敌视、抵抗、地上水、地下水、地质、动态、动议、动员独裁、独占、读本、短波; [E] 二重奏; [F] 发明、法律、法人、法庭、法则、番号、反动、反对、反感、反射、反响、反应、泛神论、泛心论、范畴、方案、方程式、方程、方针、放射、分解、分配、分析、分子、风琴、封建、封锁、否定、否决、否认、服务、服用、辐射、复式、复员、复制、副食、副官、副手; [G] 改编、改订、概括、概略、概念、概算、感性、干部、干事、干线、纲领、高潮、高利贷、高炉、高射炮、高周波、歌剧、工业、攻守同盟、公报、公立、公民、公判、公仆、公认公诉、公营、公债、共产主义、共和、共鸣、古柯、固定、固体、故障、关系、观测、观点、观度、观念观照、光年、光线、广丄场、广告、广义、归纳、规范、规则、国际、国教、国库、国立、国税、国体、过渡; [H] 海拔、寒带、寒流、航空母舰、和服、黑死病、弧光、化石、化学、化妆品、画廊、环境、幻灯、幻想曲、回收、会谈、会社、会谈、混凝土、活跃、火成岩;

日语数量词搭配变化总结

日语数量词搭配变化总结 第1、6、10发生变化:~か(課)、~かい(階、回)、~かげつ(か月)、~こ(個) 第1、8发生变化:~せんまん(千万)、~しゅうかん(週間)、~わ(羽) 第1、6、8、10发生变化:~ふん/ぶん(分)、~はい/ぱい(杯)、~ひき(匹)、~ほん(本) 第1、8、10发生变化:~さつ(冊)、~そく(足)、~ちゃく(着)、~とう(頭)、~さい(歳) 第1、10发生变化:~さら(皿) 第6、8、10发生变化:~キロ第1、3、6、8发生变化:~ひゃく(百) 第1、3、8发生变化:~せん(千)特殊变化:~にん(人)、~日、~つ无变化:~えん(円)、~まん(万)、~おく(億)、~ねん(年)、~がつ(月)、~じ(時)、~ねんかん(年間)、~じかん(時間)、~ど(度)、~ばん(番)、~だい(台)、~まい(枚) 日语的数词分为基数词,序数词和量词(助数词)。 基数词是单纯用以记数的数词,表示具体事物的数量。 十一以下的基数词有音读和训读两种,十一以上采用音读。 音读:一(いち)二(に)三(さん)四(しよん)五(ご)六(ろく)七(しちなな)八 (はち)九(くきゅう)十(じゅう)十一(じゅういち)二十(にじゅう)二十一(に じゅういち)百(ひゃく)三百(さんびゃく)千(せん)三千(さんぜん)一万(いちま ん)百万(ひゃくまん)千万(せんまん)一億(いちおく)一兆(いっちょう) 训读: 一(ひとつ)二(ふたつ)三(みっつ)四(よっつ)五(いつつ)六(むっつ)七(な なつ)八(やっつ)九(ここのつ)十(とお) 序数词是表示事物顺序的数词。序数词由基数词前面加上表示顺序的接头词或者后边加上表示 顺序的结尾词构成。 例:第一(だいいち)第一、第五回(だいごかい)第五次、一番(いちばん)一号、 一つ目(ひとつめ)第一个、 第五行目(だいごぎょうめ)第五行 量词是表示事物计量名称的数词。基数词一般借助于量词,才能准确表达事物的数量。 日语中量词很多。游戏和我们习惯的汉语不太一致,如 “本(ほん)”“枚(まい)”“匹(ひき)”等。 特殊数词 人(にん):一人(ひとり)二人(ふたり)三人(さんにん) 日(にち):一日(ついたち)二日(ふつか)三日(みっか)四日(よっか)五日(い つか)六日(むいか)七日(なのか)八日(ようか)九日(ここのか)十日(とおか) 十四日(じゅうよっか)二十日(はつか)二十四日(にじゅうよっか)

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

科技信息2012年第35期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0引言 众所周知,汉语对日本语言文字的影响是最大的,日本原本是个没有文字的国家,现在使用的日本文字(平假名、片假名、汉字)是在隋唐时期从中国引进的。很多词汇也是向中国学习的过程中引入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近代和当代,转变为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与此同时,日语词汇开始反向大量流入汉语中来。在对汉语中外来语的研究中,汉日之间的语言接触最为引人注目。中国研究者余又孙早在1934年发表的《日文之康德哲学译著》、《西周之生涯与思想》、1935年发表的《日本学术名词沿革》等一系列论文中就论述了日语词汇流入汉语的情况。中日战争期间,中国方面对日语词汇的研究一度搁浅。从50年代的汉语规范化和文字改革运动开始,日语外来词的研究又被提起。1958年2月出版的第一部这方面的专著《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用了相当篇幅讨论了来自日语的外来词。同时,《中国语文》1958年2月号也刊登了王立达题为《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一文。到了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学术研究氛围也逐渐自由起来,对汉语中日语词汇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9年出版的刘凡夫、樊慧颖的著作《以汉字为媒介的新词传播—— —近代中日间词汇交流的研究》,2010年出版的沈国威的著作《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2008年廖正刚、孟瑾的论文《东北文化的肌肤—— —从历史及认知角度看东北方言》,2011年季庆芝的论文《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反输入》等。从这些研究之中,笔者发现学者们对于日语词汇流入汉语这一现象,主要围绕在近代与当代,即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以后两个时期。而对于在中日战争前后大量流入到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的现象却鲜少有人提及。笔者希望通过本文,使人们能够对这一时期日语词汇的流入有所了解。 1日语词汇进入东北方言的时代背景 语言的接触并不是偶然发生的,通常都会受到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现在被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日语词汇大量进入汉语的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也都有其不同的时代背景。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正是中国还沉浸在中央大国的美梦之中固步自封时,日本已通过明治维新成功转变为近代化国家。一些中国有识之士急于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改变中国现状。所以在这一时期拼命地向日本学习,据研究表明中国的近代新词主要是从日语词汇中得来,具有代表性的是社会、哲学、法律、医学等方面的词汇。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大门敞开了,这就为国人了解世界、学习世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日本的先进科技、动漫、时尚等都吸引着中国人的眼球,于是大量日语词汇再次涌入中国。现在青少年之间风靡的流行语中就存在很多日语词汇。 日语词汇大量流入东北方言主要是在中日战争前后即1905年至1945年期间。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以后,通过《朴茨茅斯条约》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得辽东半岛租借权等一系列权益,由此开始了在中国东北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在殖民统治期间,特别是在伪满洲国成立之后,大批的日本移民迁移到中国东北。一方面日本人在各层次机关担任实质领导人。学校里日本人教师也达到了40%以上。另一方面普通的日本移民则与当地的东北人民一起进行着生产生活活动。因此无论在政界、商界、民间,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交流成了当务之急。所以这一时期的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既有使用在公文书报等出版物中的书面语,又有日常生活中的口语。 2日语词汇进入东北方言的原因 语言的接触,是由人类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引起。日语词汇能够大量的进入东北方言,具体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政治上,日本对东北实施殖民统治开始,为了“皇民化”得以顺利实现,日本政府提出要从文化领域影响中国人。在文化领域中,国语最具有日本精神,所以对东北人大肆进行日语教育。在日语教育政策中,日语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后和汉语一样成为东北地区的国语。甚至日方规定当时的高等学校(相当于现在的职业高中或者高中)学生毕业时候日语必须要过三级翻译级别,否则不允许毕业。即使这样,当时的教育并满足不了当时的实际需要,所以1940年前后,日本方面提出将同文同种的日本汉字使用到公文的里面。1944年,又制定了“满洲假名”政策。这样,不仅在教科书、报纸、杂志、书籍等出版物中使用日语,而且专有名词和日常会话中也慢慢渗入日语。 生活上,在民间,大批日本移民与东北人民共同生产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商业买卖的需要,当时的东北人也模仿了日本人的日语。 军事上,由于这一时期正好处于中日战争时期,由于时局需要,很多汉语中没有的军队、警察语言也流通起来。 此外,如果单纯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国和日本同属汉字文化圈,语言的借用和融合也相对方便。 3东北方言中日语词汇的意义与使用 通过对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的分析考察,发现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日语词汇在借用方法上既有直接借用汉字文字的词,又有直接音译假名的词。 借用汉字文字词: 便所:日语汉字“便所”,意思是厕所、卫生间。 果子:日语汉字“菓子”,意思是点心、糕点、糖果。东北方言意思稍有变化,是点心、糕点之类,不包括水果。 落花生:日语汉字“落花生”,意思是花生。 满员:日语汉字“満員”,意思是名额已满,满座。 生徒:日语汉字“生徒”,意思是学生、学徒。 水准:日语汉字“水準”,意思是标准。 才:日语汉字“才”,意思是年龄,岁。东北方言中读作“suì”,医院里使用的较多。 音译假名词: 古鲁码(gǔlúmǎ):“くるま”,意思是汽车。 咖细(kǎxi):“かし”,意思是糕点、点心之类的食物。与“果子”同意。 磨机(mòji):“もち”,意思是粘糕、打糕。 榻榻密(tǎtɑmì):“たたみ”,在东北方言中仍然沿用着,表示床垫、蒲苇草垫。 瓦斯(wǎsi/gási):“ガス”,意思是煤气。现在在东北煤气、天然气都被称为“瓦斯”。 晚霞子(wǎn xiázi):“ワイシャツ”,意思是女式衬衫。 邮便(yóu biàn):“ゆうびん”,意思是邮政、邮件等。人们常说“打邮便”。 虽然像“町、番地、出张、主催、急行券、放送局、厚生科、幼稚园、表题、下记、料、”等等一些日语词汇,于解放后,在中国政府下令规范汉字语言文字规范,禁止“协和语”的使用的情形下,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逐渐消失了。但如上文所列它的痕迹则至今依然可以见到,并已深深融入到东北人民的生活生产之中,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和老年人之间。 4结论 日本对中国东北实施的殖民统治,确实是不堪(下转第778页) 浅析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 郭晓颖 (东北大学日语系辽宁沈阳110819) 【摘要】人类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语言间的相互借用和融合现象。由于历史原因,东北方言深受当地各民族语言和周边的俄、日、韩等国语言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东北方言中遗留的日语词汇来论述日语与东北方言之间的渊源及其使用情况。 【关键词】语言接触;东北方言;日语词汇 ○高校讲坛○ 677

日语中的数量词

关于日语的数量词 日语的数词分为基数词,序数词和量词(助数词)。 ①基数词――――基数词是单纯用以记数的数词,表示具体事物的数量。 十一以下的基数词有音读和训读两种,十一以上采用音读。 音读: 一(いち)二(に)三(さん)四(しよん)五(ご)六(ろく)七(しちなな)八(はち)九(くきゅう)十(じゅう)十一(じゅういち)二十(にじゅう)二十一(にじゅういち)百(ひゃく)三百(さんびゃく)千(せん)三千(さんぜん)一万(いちまん)百万(ひゃくまん)千万(せんまん)一億(いちおく)一兆(いっちょう) 训读: 一(ひとつ)二(ふたつ)三(みっつ)四(よっつ)五(いつつ)六(むっつ) 七(ななつ)八(やっつ)九(ここのつ)十(とお) ②序数词 序数词是表示事物顺序的数词。序数词由基数词前面加上表示顺序的接头词或者后边加上表示顺序的结尾词构成。 例:第一(だいいち)第一/第五回(だいごかい)第五次/一番(いちばん)一号 一つ目(ひとつめ)第一个/第五行目(だいごぎょうめ)第五行 ③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计量名称的数词。基数词一般借助于量词,才能准确表达事物的数量。 日语中量词很多。有些和我们习惯的汉语不太一致,如“本(ほん)”“枚(まい)”“匹(ひき)”等。 ④特殊数词 ★人(にん):一人(ひとり)二人(ふたり)三人(さんにん)。。。。 ★日(にち):一日(ついたち)二日(ふつか)三日(みっか)四日(よっか) 五日(いつか)六日(むいか)七日(なのか)八日(ようか)九日(ここのか) 十日(とおか)十四日(じゅうよっか)二十日(はつか)二十四日(にじゅうよっか)。。。。。 ⑤数词的音变 基数词和某些量词结合时,往往发生音变。常见的有促音变和浊音变。上面提到的数词几百,几千的都有音变现象。 1、促音变基数词“一,六,八,十,百”和ka,sa,ta,ha行假名为首的量词结合时,基本上本身最后的一个假名发生促音变。另外ha行假名为首的量词也相应音变为半浊音。

日语与中文的关系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之隔,日语与汉语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国人 学习日语比学任何一门外语都觉得容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日语有汉字,让中国人感到熟悉亲切.然而,日语毕竟是日语,日语让中国 人感到易学的同时,也感到有很多难以掌握的地方,比如汉字的变异、假名的难写,语法的谓语后置等等. 日本的语言是古来自有的。只是最初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罢了。至於它的起源,有阿尔泰起源说、高句丽语同源说、朝鲜语同源说、混合言语说等。不过,就文字而言,汉文对日文的影响确实可谓是至关紧要的。 公元1世纪左右,汉语就应该对日语发生影响了。九州福冈县出土的“汉委奴国王印”即为一例证。又据《古事记》应仁天皇条记载,其时百济学者王仁携“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赴日,可以推断汉文、汉语真正的大量传入日本和使用是在公元4、5世纪。然则,汉文、汉语最初主要为一部分识字阶层所习用,大部分日本人仍惯用日本原本的语言。及至后来中国文化制度和思想学说的传入以及佛教的普及,汉语才逐渐深入融合到一般人所使用的日本语中去。而后来更是根据汉字的草书和楷书分别创制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使日语有了完整的表记体系。 就读音方面而言,既然当初有大量的汉语词汇传入日本,自然也同时将这些词汇的读音同时带入,故至今日文汉字词语仍有所谓“音读”的念法。只是中日两国各自语言音韵流变,如今差别已经很大。

不过对汉语古音保留得比较多的一部分南方方言中,仍有一些与日语读音相近的词汇。 日语中的汉字最少有三种读音,多的有十几种,音读(就是模仿古汉语的发音)有基本的唐音,汉音,有的还有唐宋音,训读有至少一种(训读就是日本人自己加上的,例如日本还没有文字的时候看见海叫做umi,有了汉字,日本人发现汉字的海跟他们所说的umi是一种东西,就把海读作umi,这就是训读了)。 而近代以来,日语又对现代汉语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明治维新以降,日本在学习西方、实行近代化方面,一直走在东亚各国前列。为引入、翻译西方的文物制度及大量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书籍,创造了大量汉语词汇,如“电信”“铁道”“政党”“主义”“哲学”等等,又或者对古老的汉语词汇赋予新义,如“革命”“文化”等等。而清末民初,日本是我国借鉴学习的重要范本。现代汉语词汇之扩大,不可不说有日本人的功劳。 日本在绳文时代是没有文字的。到了飞鸟平安时代(公元600年左右),受到隋唐文化的影响,借用汉字的某些偏旁或者汉字,日本创造了片假名和平假名,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很多日语单词的读音也是由当时传入日本的汉语单词的发音演 化来的。例如“椅子”这个词,日语发音是“いす”(i su),据考证和宋代“椅子”的发音相似。经过几百年的变化,很多词语的发音发生了改变。大部分日语的单词都有音读和训读两种读法。音读的发音一般类似于汉语的读音,训读则是日本人自己形成的读音。例如

日语语音和汉语语音的共同点与差异

日语语音和汉语语音的共同点与差异 外国语学院 09124212 贾国娟

自古以来, 日本人用日语进行口头的交流, 因此形成了一套符合日本语言习惯的语音。从这个意义上说, 日语和汉语的语音是不同的。但日语的书面语言是从汉字传人日本之后, 才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在两国漫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 日语语音自然而然地受到汉语语音的影响, 所以日语和汉语的语音必然出现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一、音素的比较 我们凭听觉直接感受到的一个音叫音节。音节不是语音的最小单位, 而是由更小的语音单位“音素”构成的。无论什么语言, 音节和音素的数目都是有限的。从音素的角度看, 日语有五个元音、十二个辅音、二个半元音, 二个特殊的音节“拨音”和“促音”。从数目上看, 日语的音素比汉语的少。日语的这些音素, 在汉语中基本上都有,但发音方法有一定的差异。 1.元音的比较 日语和汉语都有[a][i][u][e][o]五个元音, 但日语这五个元音不圆唇音占优势, 只有一个圆唇音[o]。也就是说日语的五个元音的发音方法与汉语的发音方法是不相同的。。这一点对初学者来说十分重要。我们必须按日语的发音方法来读这个五个元音。 日语假名“ア”的发音是[a], 与汉语拼音的[a]的音标符号相同, 发音有相似之处, 但不同是主要的。日语的[a]比较稳定、没有变异, 而汉语的[a]却有不少变异, 随所处的语言环境而异。发日语的[a]时, 要比发汉语的[a]舌头稍微向后缩,使舌尖微微离开下门齿, 再略微减小开口, 这就是二个[a]的发音区别。 日语假名“イ”的发音[i]和汉语拼音的[i]都是平唇的前高元音, 是同一个音素, 听起来几乎没有差别。但实际上还是有差异的。日语[i]的舌位比汉语[i]的略低一点, 稍微靠后一点。 日语假名“ウ”的[u]和汉语拼音的[u]差别最大。日语的[u]是不圆唇的后高元音。汉语的[u]是园唇的后高元音。而且前者的舌位比后者偏低、靠前, 唇形平展。 日语假名“工”的[E]的发音是日语元音中最不稳定的一个, 可发得比国际音标的[e]高或低些都可以, 有较大的自由度。日语的[E]和汉语的[ê]基本相似, 但汉语的[ê]不和辅音结合, 因此汉语里没有类似日语的[ke][se][te][ne]这样的音节。此外, 日语的[E]不能发成汉语的复元音[ei]。 日语假名“才”的[o]是唯一的圆唇元音, 与汉语的元音[o]大体上相同。但日语的[o]比汉语的[o]舌位偏低、靠前, 唇形也没有汉语那样圆。有些日语初学者很容易根据汉语[o]的发音来发[to]之类的假名, 使人听起来很象汉语“拖”之类的发音, 所以有必要加予注意。此外, 日语的[o]不能发成汉语的复元音[uo]。 通过上述五个元音粗略的分析和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日语语音和汉语语音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也有不同的地方。 2.辅音的比较 日语的辅音音素有一个, 它们是[K][s][t][n][h][m][r][g][dz][d][b][p]等12个。这12个辅音音素还包括它们的变体, 因此实际上不止12个。比如力行辅音[s]里包含着[?], 夕行辅音[t]里包含着[t?]和[ts], ハ行辅音[h]里包含着[φ]等等。这12个辅音音素与汉语同样符号的辅音音素相比, 有相同的地方, 也有不同的地方。其中重要的不同是, 日语的塞音和塞擦音在单词中没有送气与否的对立, 送气与否不影响词义。比如力行的[k]、夕行的[t], バ行的[p]等的辅音音素都是清塞音和清塞擦音, 如果按汉语拼音的规定, 这些音在单词中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我们外语系的学生对送气和不送气比较敏感, 学假名和单词时, 不少学生会问送气和不送气的问题。而实际上日语对送气和不送气是不太讲究的。例如日语“男”字读“otoko”。这个字可以读成送气的, 也可以读成不送气的。不管读送气还是不送气, 在日语中都表示“男”。 カ行假名是由辅音音素[k]和五个元音音素拼合而成。在汉语里, 和日语的[k]相应的辅音是[g]和[k]。[g]是不送气的, [k]是送气的。因此力行假名可以发成送气音或不送气音。

汉日量词对比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 汉日量词对比 完成时间 2016.12.27 课程名称 汉外语言对比 专 业 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 年 级 2016级研一

汉日量词对比 姜珊 摘要:汉语和日语虽属不同语系,但因日语长期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所以日语中有大量的汉语字,语法也和汉语有相似之处,其中量词就和汉语中的量词既有相似又有相异之处。汉语量词分为名量词、动量词、复合量词;日语量词从计量对象的角度分为度量衡量词、个体量词、集体量词。汉日量词在独立性、使用范围、重叠形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日本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偏误的主要来源有:因意义相近引起的误用、因母语影响而引起的误用。对此给对外汉语教学者提出一些建议:避免受到母语的影响、帮助日语母语者养成正确学习汉语的态度、进行分类分级量词教学。 关键词:汉日对比量词 引文:日本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对日语与汉语相同的现象比较容易掌握,不同的尤其是相似而又有区别的现象,则难以掌握或掌握不准。汉日量词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学习难度较大。在日语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地对汉语和日语量词进行比较,有利于排除母语干扰,使学生在基础阶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老师把日语和汉语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就能较好地了解真正的学习难点是什么。对比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比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体系,一方面找出相同的一面,为学习者更顺利地掌握知识,另一方面找出其相异的一面,防患于未然,阻止或减少母语干扰的发生,使学习者能够避免和减少语言错误。 一、汉日量词的分类 1.1汉语量词的分类 在汉语中,量词大致可以分为名量词,动量词和复合量词。 1.1.1名量词 名量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A.以点、线、面为主 点状:点、粒、颗、滴、星、丸 线状:线、丝、条、枝、带、缕 面状:面、方、片、幅、汪 B.从动词转化而来 串、堆、叠、挂、挑、截、堵、排、抹、包、捧 C.依靠局部来表现整体 一头牛、一杆枪、一把菜刀、一顶帐篷,一头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