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_张林

浅谈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_张林
浅谈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_张林

辽宁建材

2011年第6期

浅谈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古建筑一般是指古人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塔、楼、宫、陵等建筑,它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的历史资料,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

古建筑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作为体现古代建筑风格的唯一遗产,从这个角度看,毋庸置疑那是应该完全的、无条件的保护。

但是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这期间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现代生活方式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与古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现代生活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而古建筑与现代化的设备又存在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现代化的设备在古建筑中如何布置、安排;消防、水电等设施又如何规范和布设。这些都成了古建筑发展保护的障碍。

由于现行的消防规范都是针对现代化的建筑物来说的,所以现行的消防规范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就不适用了,于是这就成了一个难题。其次一些电力设施的设备如何安装,放置才能不影响整个古建筑的外部景观。这些都是古建筑保护过程中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另外,生活在当代的人们都适应了现代的生活居住,现代建筑的生活空间、生活设施。即使过去是住在古建筑房内的人们,在修复过程中搬到现代的居住条件下居住,那么即便在修复结束后,允许回到原房居住,此时在对比之下,对于在古建筑房内的生活便感到了不便。在年代久远的房子里生活的人们也说出了他们在生活中的众多不便,如垃圾、污水、粪便排放等等诸多的问题。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过去古代社会是无法比及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一些老房子由于不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都让路给新的现代化建筑。也是由于老房子的保护上的困难,老房子在遇到明火、雷电等自然灾害时,自身抵抗能力差也使一部分人认为拆了老房子,建新房子更省心。

在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中国,现在以至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的工作重心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然而古建筑的保护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的。即使现在有些地区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来为保护古建筑,但是在古建筑方面保护方面投入的资金还是很有限的,可以说是捉襟见肘的。因此,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古建筑包括一些老房子(有研究价值的古民居),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以至于在经济发展过后,回头看那些逝去的遗产有的也只是兴叹、惋惜。

城市的发展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人口的增长,(一部分是城市人口的增长,还有一部分是大量的外来人口的涌入)。人口的增长使得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大大的减少。我们中国不少像国外有些国家那样有着那么多空闲的土地作为城市扩建之用。我们国家的新建筑历来都是在老的建筑拆除之后,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的建筑物。因此,为了保证居民的居住空间,政府也不得不拆除原来的老房子建设新的现代住房。

因而在现代的社会中,如何处理好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是很重要的。随着大量古建筑的消失,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古建筑保护是必须的也是势在必行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保护以后如何利用使之产生经济效应。

在实际的例子中,我觉得安徽的西递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黄山市黟县西递村把商业运作引入到西递徽派古民居中来。一方面是把徽派古建呈现在世人眼前;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经济的因素,让村落繁荣之后,再继续考虑加强保护,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保护文化遗产资金紧缺的问题。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古建筑、古街道迫切需要保护,与此同时,政府的资金又是紧缺的。况且在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的今天,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成为矛盾。=矛盾固然存在,但保护古建筑需要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要分清孰重孰轻。对于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不管从里还是从外,都应

张林

(灯塔市市政管理处,辽宁辽阳111301)

[摘要]古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是古代建筑风格的实际体现。加强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是现代城市管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8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3969/J ISSN1009-0142.2011.06.024

[收稿日期]2011-06-01

58

荡口古镇古建筑修复技术

78施工技术CONSTRUCTION TECHNOLOGY 2012年11月上第41卷第376期 荡口古镇古建筑修复技术 李凯文1,纪敏 2(1.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53;2.无锡汽车工程学校,江苏无锡214153) [摘要]为恢复特色的荡口古镇风貌,对荡口古镇古建筑进行修缮修复。老建筑的保护修缮是在全面勘察测绘和广泛征购旧石材、旧砖材、旧木材的基础上修旧如旧。结合本次修缮修复古建筑工程实践,介绍了古民居建筑修缮修复的原则和方法,对古民居建筑常见结构部分做了归纳总结,其中包括屋顶部分的大木构架、桁条、椽子修缮做法;柱子根据不同情况下的一些加固修复措施;墙体的检查、鉴定、修缮。 [关键词]加固;古建筑;修缮;修复;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498(2012)21-0078-04 Renov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Dangkou Ancient Town Li Kaiwen 1,Ji Min 2 (1.Wuxi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Wuxi ,Jiangsu 214153,China ;2.Wuxi Automotive Engineering School ,Wuxi ,Jiangsu 214153,China ) Abstract :To renovate the ancient buildings of Dangkou ancient town is to restore its characteristic scene of the ancient town ,and to build a famous Wuxi characteristic culture recreation town of amorous feelings living in Yangtze River Delta.Based on comprehensive survey ,mapping and widely procurement of old stone ,brick and timber ,the renov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approaches to ‘repair the old as the old ’.According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this project ,the reparation principles and the methods of ancient dwellings were introduced.Some reparation methods of common structures were concluded ,including large wooden frame ,stringer ,rafter of roof ,column in different situation.The methods about examination ,evaluation and reparation of wall were also mentioned. Key words :strengthening ;ancient buildings ;repair ;restoration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2-04-16 [基金项目]江苏省第七批“六大人才高峰”项目(JY- 060)[作者简介]李凯文,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E-mail :996817275@qq.com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现代化建筑大量出现,建 筑保护和城市发展革新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是一 个很突出的问题。结合一些历史传承的施工工艺, 如何在修缮方法和修缮材料方面保护古建筑是每 个结构工程师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1工程概况 荡口古镇位于无锡市鹅湖镇,西邻鸿山彭祖墩 遗址和泰伯墓,南近丘承墩吴越贵族墓群,属吴文 化源头区域, 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无锡唯一的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荡口古镇核心区(一期)总建筑 面积为130000m 2,将恢复荡口特色的古镇风貌,重 点保护修缮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力求做到修旧如 旧 ,保持历史和建筑的真实性(见图1),修缮修复古 建筑主要包括大木构架、桁条、椽子、柱、墙体。 图1荡口古镇Fig.1Dangkou ancient town

浅谈古建筑的保护及意义

浅谈对古建筑保护及其意义 ——以西安为例摘要:中华有着上下5000年文明史,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和品味。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来说有一种强大魅力,中国其特有的建筑风格更是有一种独特的美感,置身其中能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但是在科学与技术的高度发达的今天,大量的现代主义高楼大厦出现在我们周围,而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正在不断淡出我们的视野。下面就以西安为例来谈一下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意义;西安 一、西安对古建筑的保护 西安,古时也称其为长安。她坐落在黄河中游,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下,她成为了13朝代的古都,名列我国古都之首。可以说西安浓缩了中国史上的大量的精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与集是聚地。 之前的西安之行让我对这座古城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感。她既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又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它可以说是历史城市发展的一个代表。古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遗,是有形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性文化,西安的古城墙、兵马俑、钟楼等。。 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从这个角度看,那是应该完全的,无条件的保护。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这期间必然会出现现代生活节奏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与古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的。现代生活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而古建筑与现代化的设备又存在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现代化的设备在古建筑中如何布置,安排;消防,水电等实施如何规范和布设。这些都成了古建筑发展保护的障碍。 从踏入西安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古典的气息,虽然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这里的古城墙虽几次被完善和修改,但这都是出于对其的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在大雁塔和钟楼这些古建筑的周围没有高于它们的建筑,尽管现在遍地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也是出于对古建筑的尊重和保护。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就郑州来说,对古建筑的保护觉没有西安做的好,城中村的拆迁、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大肆破坏古建筑,这些都加速了古建筑的消亡。 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古建筑在新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历史使命。西安之所以被称为古城,就是古建筑旅游业非常好,兵马俑,钟楼等这些古建筑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这不仅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公共交通和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发展古建筑旅游业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不能只看到了旅游价值而忽略了古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

古为今用——浅谈古建筑的修复与改造

古为今用——浅谈古建筑的修复与改造 硕-城规10 闫晨 3106495 摘要 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修复和改造古建筑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古建筑修复与改造的指导思想、原则、类型、材料与技术等方面,并结合成功案例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强调了当代古建筑“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修复,改造 Abstract Our historical heritage of ancient building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rotection, restoration and renov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work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It is also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urban planning and landscape design needs in-depth study of the problems.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discusses from ancient building repair and renovation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principles, types,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aspects, combined with its success stories described in detail, highlighting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of contemporary "past serve the prese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ncient buildings, protection, repair, transformation

刍议古建筑保护与利用

刍议古建筑保护与利用 发表时间:2019-11-29T14:11:45.493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2卷21期作者:赵旋 [导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我国的古建筑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我国的古建筑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它们具有非常可观的文化价值。古建筑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当时历史时期的社会的发展情况,能够展示出当时的政治、人文、经济状况,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在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国内古建筑破损的程度也在日 益增加,有些甚至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大面积的消失,有些因为人为的因素致使破坏或损毁,当前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所面临的问题日益严峻,文章从当前保护、利用工作现状着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现状;发展利用;探究 一、古建筑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及其利用的价值 古建筑是一个国家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从建造至今仍保存较好的古代建筑。不同时期的古建筑承载着不同时期所特有的生活、社会、宗教(包括祭祀)活动等,具有很强的标志性。从古建筑的特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人类物质生活水平,还可以看出当时的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水平。不仅如此,古建筑呈现出来的文化艺术创造力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古建筑是各民族、各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其他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文明,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过程,欣赏古人艺术成就,了解不同时期的思维领域。古建筑不仅有单纯建筑的功能,还承载历史的信息。关于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的问题已经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该如何在不损失、浪费其真实价值的情况下持续地开发、利用并且合理而有效地发挥其最佳价值,是具有时代性与社会性的重要课题。因该问题的忽视而造成的损失数不胜数。无论是将古建筑作为市场(就像大中寺、开化寺、泰山庙),还是将古建筑变为工厂(就像城隍庙、黄庙等);无论是化为民居,还是学校,都没有将古建筑的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甚至造成了古建筑的损坏或毁灭,导致古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跟着消失。种种现象表明对古建筑开发的不合理性。 二、古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中的现状和问题 2.1保护和利用意识薄弱 首先,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群众和相关工作人员对其不够重视,很多地方政府对古建筑的利用也没有出台相关的计划和方案,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些地区的古建筑尚未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充分的利用。有些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人员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不够了解,也没有意识到古建筑发展利用的空间和价值,对于历史遗产缺乏责任心,缺少保护好和利用好它们的使命感。政府对于这件事的关注程度也远远不够,未能将保护和利用古建筑这一事情提到议事日程上,也没有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如今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将注意力都放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建设上,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计划少之又少。对于基层文物管理部门来说,管理的范围和手中的权力有限,有些地方的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虽提出了想法,但并未得到政府的重视和认可。另外,由于资金的缺乏和财政补助的不足,文化部门很难独立做到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古建筑的损坏速度也在逐年提升,甚至有毁灭的迹象出现。 2.2法律法规不健全,责任制度不完善 社会群众的古建筑保护意识也非常低下,由于没有充分的保护措施和足够的宣传力度,乱刻乱画的现象在各个地区的古建筑上时有发生,人们对于古建筑存在的意义认识非常浅显,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追究其责任,只是罚款了事,这就造成了他们对于损坏古建筑的行为不以为意。如果古建筑的破坏行为缺乏法律的追究,相关的处罚缺乏足够的威慑力,那么古建筑的乱刻乱画现象将难以得到遏制,长此以往古建筑的保存状况堪忧。另一方面,古建筑乱刻乱画现象的遏止,不仅需要法律来保障、相应的处罚来威慑,也需要管理和保护人员的看护及社会群众的自觉。 当一些古建筑被破坏之后,多数地方政府往往采取翻修或直接拆除的方式,没有将责任切实落实到个人或单位的头上,这样就会导致相关人员对古建筑保护不重视、不严管的情况发生。有些古建筑的原材料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例如,古建筑中常见的琉璃瓦、玉石等都是不法分子的觊觎之物,他们会为了一己私欲而损坏古建筑,再进行材料倒卖,这些原材料倒卖的价值不菲。如果缺乏足够的管理和保护,未形成相应的保护责任制度,这种偷盗古建筑的原材料将愈演愈烈,加剧古建筑的破坏。有些古建筑所处的地区生态条件恶劣,由于没有相关的责任制度,也没有相关人员进行看管和保护,往往会造成古建筑破损却无处追责的情况发生。此外,由于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现代建筑越来越多,在此影响之下一些古建筑的本来面貌发生了人为的改变,逐渐出现了现代风格的建筑取代古建筑的趋势。例如,丽江古城经过多次翻修已经有了浓厚的现代气息,大量原生态的传统古建筑被改造、改建,原本蕴藏在古建筑中的历史、文化、工艺信息随着古建筑本身的改变而消失殆尽,但鲜有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对此负责。 三、我国古建筑保护和发展利用探究 3.1提升保护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 政府要提升其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要充分的重视起此项工作,并进行大力的推广及宣传。例如,在各大文化景点、景区及古建筑的门前摆放大屏幕,播放文物保护的宣传片,普及文物保护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手段进行文物保护的推广工作,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开发利用是古建筑保护之后又一个重大问题。只有做到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古建筑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从而带动地方的经济增长,在彰显自身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各个地方要根据古建筑的特点、兴建朝代、文化类型及特点打造相应的旅游景点和文化景区,突显出自身的独特性与价值,要尽可能地开发出新颖的旅游方式与独特的旅游文化,在带给游客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让其感受到古代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文化气息。在有重大意义古建筑开发的过程中,要开发其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持文物建筑独有的文化气息,这样才能实现既保护文物又获得商业价值的最终目的。 3.2完善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责任制度,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古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建立起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责任制度,一旦出现问题,严惩责任单位及责任人,促使相关单位和个人重视保护、慎重开发,制定相应的计划、规划,最大程度减少不保护、乱开发的现象发生。例如,对于破坏古建筑或进行二次改造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严重的作出降级或撤职处分并追究其法律责任。一直以来,在古建筑上乱刻乱画、随意触摸、乱攀爬的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国家和地方应出台相应的专门法律,严惩这些不良的且会给古建筑造成不可逆损伤的行为,而不仅仅

国外古建筑的保护利用

国外古建筑的保护利用 国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有关保护文物的国际公约中,把文物称为“文化财产(Cultural·Property)”或者“文化遗产(Cultural·Heritage)”,前者是指可以移动的文物,后者是指不可移动的文物。中国文物的定义: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文物包括了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一切历史文化遗存,在年代上已不仅限于古代,而且包括了近、现代,直到当代。古建筑是文物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文物保护包括了古建筑的保护。我们看看国外对待历史遗留下来古建筑的一些路程和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能否对于我们,对现在中国的古建筑保护得到一些启示。 1、意大利博洛尼亚:活着的古迹 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它的改造方式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它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也称“整体性保护”)。所谓的“整体性保护”就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既要保护有价值的古建筑,还要保护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原有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这使得不仅保持建筑的原始面貌,而且里面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在改造中消失。留下的不只是古建筑的躯壳,而是使古建筑“活着”,充满着生命的迹象。博洛尼亚古城历史中心保护规划,宣示了实践“老建筑物和居住其中的人同时保护”的新途径。不仅对文物的一种尊重,更是对社会的关注。在环境改善之后,90%的居民保留下来,低收入者住房的租金不应该超过其家庭收入的12%-18%。博洛尼亚保护规划所秉承的理念是:城市发展必须要由当局充分有效地保护和引导,在公共资源和社区居民之间必须寻求平衡,公共参与和民主管理的加强。多方面的考虑使得意大利博洛尼亚不仅保留了大量古老建筑,更为难得还保留下了宛如隔世的神韵气息。 (意大利博洛尼亚的古建筑走廊) 2、英国伦敦:古老与现代的融合之路 英国伦敦,数百年来形成的“杂乱”街道并没有给现代生活带来过多负面影响,反而为伦敦这座城市增加了更多历史性、真实性。伦敦街头多为四、五层的传统砖石建筑,许多建筑的外观十分老旧,但室内大多经过了改造,市中心质量较好的老建筑被成片保留了下来,其间穿插着富有伦敦特色的红色电话亭。远离市中心的许多老建筑仅保留古典式外墙,室内则经过了改造,钢网玻璃屋顶,外部加建玻璃拱廊。这些由砖石建成的带有柱式、檐口的古典式立面与钢架玻璃顶、玻璃拱廊的组合毫不生硬,即古老又现代。如大英博物馆,便是通过保留原有古典式建筑主体,在中间的庭院加盖钢架玻璃顶,玻璃顶的重量由老建筑的内侧墙体及圆形图书中心的外侧墙体承担。新苏格兰博物馆则以精湛的细节改造,人性化地保留建筑基本抽象线条,实现新建筑的形体、细部、色彩、质感等各方面都与老建筑相神似。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 中国古建筑保护是文物保护的一部分,是继承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对古建筑保护的理念和内容,分析了在古建筑保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更好地开展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标签:古建筑保护理念传统工艺 前言: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与西方石制古建筑不同,中国的古建筑多为木质材料,无论是木质材料的构架结构,还是榫卯结合的形式,都表现出中国独有的特色。作为古建筑保护工作者,应清楚古建筑的损坏特点和修缮方法,在修缮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与艺术的价值,经常维修,从而使古建筑永葆健康状态。 一、中国古建筑保护的理念 由于古建筑是一定时期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的艺术品,因此都具有各自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保护与修缮的过程中,针对的只是古建筑的物质组成部分,而不改变古建筑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因此在保护过程中,针对不同价值的古建筑,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意义评估,从而拟定不同的保护对策[1]。 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古建筑保存状况的研究,通过对其材料、保存环境等的研究,找出古建筑损坏的原因和实现古建筑长期保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技术,对古建筑加以保护和修复。在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相关的资料,而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随意改变,从而破坏了古建筑的历史原貌。 二、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内容 对古建筑的保护,首先要保护的是古建筑的本体,包括古建筑原先的平面格局、造型以及艺术风格等,每个古建筑都有自身的时代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古建筑,就是不改变古建筑的原状,不损毁、改建或者拆除古建筑。古建筑的原状,指的是古建筑最初建成时的样子,通过建造时间、类型和工艺手法等找出依据,从而恢复其本来面目,再现当时的风采,进而保留古建筑的文化传统特性。 其次是保存古建筑的材料,以及原有的结构[2]。古建筑的材料主要由木、石、砖、瓦、灰五种构成,由于我国的森林资源缺乏,木材通常是供不应求,基于此种现状,我国的古建筑方式需要采用现今的建筑方式,而湿木材通常难以保证古建组修缮的质量。砖瓦的制作也是古建筑修缮的问题之一,由于传统工艺的大量缺失,现代的砖瓦厂很难烧制出原有的砖瓦,从而使古建筑修缮质量大打折扣。建筑结构决定着建筑类型,古建筑在修缮过程中如果不能保持原有的建筑结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及修复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 世界著名规划学家沙里宁曾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德国人认为城市之美不在于高楼林立、长桥飞架,而在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和生活舒适。德国多城市的市区都有森林,十分茂密,而且面积极大。柏林市中心的动物园面积达3平公里,市还有多处十几公顷和几十公顷以上的公园。这些城市绿肺,给环境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流。驱车行驶在德国的公路上,看到的是无尽的森林,广阔的绿色田野,满目绿色。在德国的小村镇,无论是村镇住宅,还是各种小商店,几乎家家有花,乔木、灌木相间,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德国人民热爱环境,热爱生活,追求恬静自然的心态。 德国的城市尽管看起来现代味不足,但’‘旧”里面很有容。对那些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德国人并不是简单地将它们列为文物,将其保护起来,只观摩不准‘’衰玩”,而是为每一幢古建筑找到合适的“位置”。他们不轻易拆毁旧建筑,能用则用,能改则改,特别是对于那些有文化品位的旧建筑,尽管够不上文物也尽可能地将其保留下来。那是一个文化气息极其浓厚的环境,德国人以自己居住在一座传统的老房子中为荣。

德国的历史古城大多建于罗马帝国时期,兴盛于中世纪,有近800年的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多城市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城市几乎被完全炸毁。其中破坏最重的城市如柏林、法兰克福等,90%以上的建筑都被毁坏。柏林是原东德和统一后的德国的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柏林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市区被战胜国划分为4个区,城市建筑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战后,德国首先面临的就是解决住房紧缺的问题。1970年代以后,随着住房问题的基本解决,城市建设的重点从新建转为古城保护和改造。经过几十年的重建和保护,德国的城市已经很难再看出战争的痕迹,城市历史风貌得以恢复,而如此良好的历史风貌主要得益于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对古建筑以“能用则用”为原则的德国,对古建筑的保护有其自身的特色。为了保护古民居建筑艺术,德国每年都举行全国传统民居艺术大赛,国外游客纷纷前往参观各地参赛的不同年代的民居艺术。在德国,几乎每一个乡村都有几座或十几座古老的民居被政府认定为保护单位,政府给予民居主人资助,定期由专业民居技工指导修缮保护。

古建筑保护与利用问题分析

古建筑保护与利用问题分析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也不断的推进。城市商业利益的诱惑等使古建筑保护也在现实中受到到冲击。城市化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 1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历史古建筑是城市文化延续的物质载体,是城市形象的外在体现。由此古建筑的保存与延续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实中,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1城市化进程对古建筑的威胁 在注重发展经济的今天,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城市发展的旗帜下的更新与建设,使越来越多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被拆除[1]。“孪生”的高楼林立,商业繁华,现代化的都市建设让我们应接不暇,“千城一面”是我国几乎每个城市面临的问题。 1.2对文物建筑保护意识不强 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文物的开发利用是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的进行的,目前对文物建筑保护意识不强,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文物分布分散,日常管理不到位;部分单位只管收门票,却没有按照文物法的规定投入资金进行文物建筑的维修;

有的文物建筑内部设有香案,组织烧香拜佛活动,而对建筑本体置之不理。还有的文物管理单位在没有正常履行审批的情况下对文物景点内部乱拆乱建严重影响了文物保存的历史环境。 1.3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及资金短缺 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就连当地的居民都觉得古建筑离自己遥远而陌生,更多的是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甚至问起某个文物建筑都不知道,何谈保护意识,更不用说公共参与了。由于资金短缺,打造精品工程、新形式的文物建筑利用方式受到局限,很多文物景点安于现状,其它有较高价值的文物建筑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2针对古建筑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2.1单体古建筑建筑的保护 单体古建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修缮性保护,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原来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技术做到“四保存”。 2.1.1遵循“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修旧如旧”和“延年益寿”的原则是中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他提出“经过维修的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品格和个性,给人以‘老当益壮’,而不是‘还童’的印象”。这与文物法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要求相一致。由于我们身边的古建筑大都是木结构体系,用材的制约让我们在古建筑辅修过程往往要把握一个“度”,维修既要有时代痕迹,又要尽可能的恢复原有风貌。所以,要慎重对待单体古建筑好的修缮问题。

浅析欧洲古建保护流派

浅析欧洲古建保护流派 Briefly analyse the genres of european ancient buildings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处在变革发展时期的中国古建筑,由于技术的滞后和保护措施的理论不足,城市化在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城市化进程下的古建筑保护问题便十分突出的摆在人们面前。本文通过对欧洲古建保护流派的系统分析与整理,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理论,以米兰Sforzesco城堡为例,系统的介绍欧洲古建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并针对我国古建筑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提出解决措施,以保证城市化和古建筑保护达到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风景园林;西方建筑;古建筑;欧洲古建保护流派;Sforzesco城堡 Abstract:As China's economy continues to develop, i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due to technical delays and lack of protective measures theory, urbanization has brought a lot of convenience to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also produced some negative impact, therefore, urbanization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t is very prominent before the people. Based on the ancient protection of the European schools system analysis and sorting, to form a more complete theory, Sforzesco Castle in Milan, for exampl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uropean system of methods and measures to protect ancient buildings and ancient architecture of our country produces some of the problems detailed analysis, propose solutions measures to ensure protec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ancient buildings to achieve win-win.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western architecture ; ancient architecture ; European ancient building protection genres;Sforzesco Castle 我国是有着灿烂建筑历史文化的国家,现今都保留着相当数量的古旧建筑,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保护仅有古建筑已迫在眉睫。欧洲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再利用方面的理论技术已经历几百年的沉淀,有了一套从法规到技术、从理论到施工较完整体系,而我国在这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以米兰Sforzesco城堡”为例,运用系统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我国古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为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对制定和执行古建筑的保护和更新提供指导和借鉴。 1 欧洲古建筑保护及改造的发展历程及各流派简介 国外对于古建的保护意识起源比较早,尤其是意大利,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们经过中世纪的长期思想禁锢和封闭之后,对古罗马时期建筑文化的辉煌产生了狂热的兴趣,当时以罗马为中心的教皇就在政府的“古代物品司”中设有古建筑保护师这样一个专门职位,负责对古罗马时代建筑的修复和保护。但是,文物建筑保护真正作为一专业科学,却是从19世纪中叶才开始的。在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法国派和英国派,20世纪前半叶形成了意大利派,这一派别出现较晚,但却比较成熟,《威尼斯宪章》就是以意大利派为基础草拟的。 1.1法国派的“风格性修复”(restauration stylistique) 十八世纪末,法国是欧洲重要的文化与艺术中心,文物保护意识觉醒也比较早。在1840年,就在古建筑鉴定专家和文学家梅里美的倡议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政府机构“历史建筑总检查院(历史建筑管理局)”,并提出了《历史建筑法案》,从而开始了对历史建筑的系统保护。此时,一位重要人物:维欧莱—勒—杜克(Viollet—le—Duc)登上了法国文物建筑保护舞台,在梅里美的支持下挽救了一些眼看就要

中国古建筑保护问题的思考

中国古建筑保护问题的思考 摘要:中国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意义深远并已刻不容缓。文章主要论证了保护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并提出保护措施,供研究讨论。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保护;意义;措施 中国的古建筑,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意义,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中国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遗留性,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但古建筑在历经岁月沧桑的保存过程中,由于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使得我国古建筑遭受损害、破坏的程度极大。虽说,相关部门花了很大力度对古建筑翻新、重建,但是部分工程却走着一种徒劳之路。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现代的油漆、现代的殿堂以及现代的钟鼓楼,难见始建时的痕迹。因此,保护他们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一、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古代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表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保护古建筑也就由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古建筑是历史的例证 古代建筑和其他物质文化遗存一样,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例证,从对古建筑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时期其他科学的发展情况和当时所达到的水平。例如,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距今已有1400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赵州桥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单孔跨度为37.4m,在桥两端采用敞肩拱的形式各辟两个券洞。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桥梁史上是一个创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数学、工程力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高度。对于建筑史的研究来说,古建筑更是直接的实物例证,因为任何一座古建筑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等。因此,研究中国建筑史,古建筑是最好的例证。 《威尼斯宪章》说:“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过去岁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保护古建筑便是保护人民千百年传统的见证,不保护古建筑便是自毁国家历史文明。 2.古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中国的古建筑艺术更是东方艺术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独立于西方建筑体系,形成了东方古典建筑体系。河南登封县的嵩岳寺塔,是一座用青砖和黄泥垒砌的高40m的佛塔,在地震山摇和狂风暴雨等安然无恙地经历了将近15个世纪。首都北京的故宫,建筑设计极为精湛,金碧辉煌的琉璃屋顶,莹白无暇的玉石雕栏,殷红肃穆的宫墙殿柱蔚为壮观,使人感慨不已、浮想联翩。然而,故宫历经沧桑,饱经劫难,又因不能尽情饱览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典藏而遗憾不已。

古建修复关键工序施工技术方案

古建修复关键工序施工技术方案 本俞宅修复工程需用大量木材料,为防止白蚁虫害,在施工前,用1/200的氯丹(010H6CL3)乳剂对木构件进行处理。 一、地基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1、地基和基础根据现状全面进行一次检查测试,了解各地基沉降状况及房屋安全鉴定,如基础不稳固,危及房屋安全,则进行加固处理。 2、对应加固处理的地基作分段、分块、间隔进行掏修,并按加固要求进行修复。 3、地基修复对已挖出的地基作必要调整,按技术标准规范进行填土工作,作到“先深后浅”,先填实深处后填浅处,每填一层夯实一层,在施工中注意基层的稳定性,避免今后发生不均匀沉降。 二、屋面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屋面进行全面翻修,更换破损小青瓦和望砖,新的瓦件品种、质量、色泽和原物保持一致。屋面做法采用桐油石灰加防水粉,作成实体泥垅上铺195×195小青瓦(底瓦一搭三,盖瓦一搭五,所有小青瓦的铺设瓦底大头向上,盖瓦大头向下),石油沥青油毡一层,165 ×120×20望砖浇刷,披线的色泽按样板施工。望砖套浆处理,以抗渗漏。损毁缺失的瓦当、滴水和封檐板重新定制。屋脊按原式样修复,作到高度一致、轴线对称、线条通畅。 青瓦屋面施工一般采用“撞肩”做法,其工艺流程:苦背→分中号陇→调脊→瓦瓦

1、苦背:用掺白灰渣子泥(碎麦秸或稻草)苦背。做法与琉璃悬山苦背方法基本相同。 2、分中号陇:按琉璃悬山屋顶分中号陇的方法进行。青瓦瓦口尺寸应在以下范围内确定:走水当不应小于底瓦宽一半;盖瓦瓦翅应遮住底瓦瓦翅。 3、调脊: (1)正脊的调脊方法: 1)按扎肩灰上号好的盖瓦中,在每坡各陇底瓦位置各放一块“续折腰瓦”和两块底瓦(梯子瓦)。下面的一块梯子瓦的下面再放一块凸面朝上横放的底瓦。沿前后坡扯一道横线,该横线沿3块瓦底中间通过,高度应比博缝上皮高一底瓦厚。通过调整枕头瓦,使每陇瓦高低一致。 2)将横线移至脊中开始“抱头”。方法是一人挑线,另一人将两坡最上面的“老桩瓦”移开后放灰于两坡相交处,再重新放好“老桩瓦”,用力一挤,使两块瓦碰头,灰从上边挤出来。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加强两块瓦的整体性,二是提高防漏性能。 3)扯线铺灰,在脊上正折腰瓦之间瓦盖瓦“正罗锅”(两坡续罗锅瓦待瓦时与正罗锅瓦相接)。 (2)垂脊。大式青瓦屋顶垂脊也分为兽前兽后两部分,各占垂脊总长的1/3和2/3。 1)在边陇与排山割角滴子瓦相交处,放遮心瓦,并铺灰放一块勾头,这块勾头要打“割角”,它与垂脊的平面夹角为45度。 2)勾头之上铺灰砌圭角砖。圭角应比勾头退进若干。3)在圭角砖后扯线铺灰,砌1~2层条砖(胎子砖)。胎子砖砌好后,里外抹麻月灰刷青浆轧光。胎子砖抹灰后宽度等于圭角宽并与圭角同

古建修复措施

三、保护与更新方式 为了保护好碧山村传统的空间格局,在充分考虑现状的基础上,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对碧山古村的建筑及空间提出明确的分区保护和改造措施。(一)保护 碧山村建筑质量和风貌都较好的地段,可以对个别构件加以更换和整理,修旧如故,以求如实 反映历史遗存。(二)保留 新建的砖混结构建筑中,质量较好、与环境冲突不大的,可维持现状,但对其立面进行整饰。(三)改善 对保护区内需要修缮改造的传统建筑,在修缮改造过程中,保护建筑的格局和风貌,治理外部环境,并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配备卫生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四)更新 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更新措施。 四、保护规划管理措施 (一)全面保护原则 环境协调中,严格控制与古村落不协调的建设活动,保持村落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充分结合,建设好农业生产区,提高山体绿化覆盖率,保护好水体、水源。 建设控制区内,严格控制新、改、扩建项目,保持村落原有肌理和传统风貌,对水体进行治理、埋设污水管道,防止水体污染。 (二)突出重点,主次分明,点、线、面结合 点 古建筑分级保护单位云门塔、培筠园、碧山书屋、耕读园、十三门、古民居及各个街道空间节点构成碧山村保护规划最基本的元素。 线 碧山村中的各个古街道(人字街等)、巷弄、古栈道及沿水系道路组成了保护规划的“线”,保护内容包括水系、建筑、石板路及其街道空间环境、形态、尺度。 面 汪勃纪念馆、长街周围的古建筑以及水口林是规划保护的“面”。其中包含古建筑、古道、古树等。 这些点、线、面是洪保护规划的重点,使保护规划脉络清晰、秩序有致。 (三)土地的利用 碧山村周围的农田、桑园、百草园以及山场的茶园及经济林,应保持原有乡村田园风光。保持规划应控制南、北方向的建设用地,东面、西面可作为近期、远期的碧山村发展用地方向。(四)整治建筑 建筑应保持传统地方建筑风格,包括建筑材料、尺度、比例、色彩、新建、扩建、改建的一切建设必须是白墙、黑瓦、马头墙。 对现已建成的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特别是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要及时整改,整改对象按不协调程度进行分两类,第一类指比例、尺度等与周围环境协调,但色彩、形式、材料不一致的建筑,这类建筑要对其平面、立面外观进行改造;第二类建筑是尺度、比例、色彩的等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建筑,这类建筑应予以全部或部分拆除。 第五章居民保护与非物质文化保护规划 一、居民保护 居民是古村落的守望者、文化传承者。居民的定义: 在古村落定居的古村落先人的后代,长期受古村落文化浸淫、对传统文化具有认同感的外来

家乡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家乡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保护和发扬光大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大课题,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对古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整体水平的好坏,反映了这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传统性,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关于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观点是要求全力保护隍庙古建筑群,不主张开发利用和开展经营活动,保持原样,恢复祭祀活动场所。另一种意见是在充分保护好古建筑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适当开展经营活动,增加经济收入,反哺古建筑保护。这两种不同意见,说明政府的管理水平执政理念在不断上台阶,市民的文明程度在提高,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现就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以及如何处理保护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做以下探讨。 一、兰州府城隍庙的历史简介 隍庙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202号商业步行街中段。创建于北宋,系奉祀汉大将军纪信为城隍而建。据《汉书》记载,楚汉战争时期,刘邦的一名武将名叫纪信,为甘肃成纪人。当楚霸王兵围荥阳,眼看刘邦要成为俘虏时,纪信将军毅然扮作汉王刘邦,乘车直出东门,佯装投降项羽,从而巧妙地掩护刘邦由西门逃出。纪信被项羽识破后用火活活烧死。因此,纪信赢得了“汉代孤忠”的美誉。刘邦念其忠烈,便将纪信封为忠烈公兰州城隍。隍爷,唯独兰州府城隍爷有名有姓,具有很强的故事传承性。隍庙现存古建筑为明清建筑,主体建筑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为一座四进式宫殿式木结构古建筑群,并有保存完好的大量精美砖雕,以及保存有部分清代名人扁额。院内有200多年的石狮子一对。现为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府城隍庙规模宏大,建筑壮丽,结构严谨,雕绘精美,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隍庙自创立到清末,一直作为纪念隍爷的祭祀之地以及开展各种道教活动的场所。民国初年,政府利用隍庙的一些殿廊,创办了国货陈列馆,组织一些艺术品、农产品、矿产、药材等进行展示,供市民参观。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1956年5月1日,由政府批准在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院内,成立了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成为兰州市职工之家,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兰州市民提供一个休憩、娱乐、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的综合平台,成为兰州市干部职工学习娱乐的活动中心。

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试论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的 保护利用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科干班徐家良 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已是新时期各级政府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保护和发扬光大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大课题,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对古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整体水平的好坏,反映了这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传统性,民族

性,体现时代性。 关于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是这几年政府、政协委员、热心市民普遍关心的对象,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观点是要求全力保护隍庙古建筑群,不主张开发利用和开展经营活动,保持原样,恢复祭祀活动场所。另一种意见是在充分保护好古建筑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适当开展经营活动,增加经济收入,反哺古建筑保护。这两种不同意见,说明政府的管理水平执政理念在不断上台阶,市民的文明程度在提高,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现就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以及如何处理保护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做以下探讨。 一、兰州府城隍庙的历史简介 隍庙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202号商业步行街中段。创建于北宋,系奉祀汉大将军纪信为城隍而建。据《汉书》记载,楚汉战争时期,刘邦的一名武将名叫纪信,为甘肃成纪(今天水)人。当楚霸王兵围荥阳,眼看刘邦要成为俘虏时,纪信将军毅然扮作汉王刘邦,乘车直出东门,佯装投降项羽,从而巧妙地掩护刘邦由西门逃出。纪信被项羽识破后用火活活烧死。因此,纪信赢得了“汉代孤忠”的美誉。刘邦念其忠烈,便将纪信封为忠烈公兰州城隍。隍爷,唯独兰州府城隍爷有名有姓,具有很强的故事传承性。隍庙现存古建筑为明清建筑,主体建筑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为一座四进式宫殿式木结构古建筑群,并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