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的镜子文化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分析

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分析

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分析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而备受赞扬。

其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丰富多彩的意象与象征,给读者带来了极致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进行深入分析。

一、水——人情沧桑的象征红楼梦中,水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在红楼梦中,水常常与人情沧桑紧密相连。

作者通过水的波澜壮阔、潺潺细流的表现形式,巧妙地诠释了人事无常、世事变迁的真实性。

比如,在贾母葬礼上,水殿的描述就传达出了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而宁府遇火时,宁府的水井更是象征了红楼中的一方天地的消逝。

其次,水也被赋予了情感的象征含义。

在红楼梦中,水常常与爱情和婚姻相关联。

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感情纠葛中,水成为了两人心灵深处的柔情。

如宝黛在荣府花园中的情景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两人爱情之悱恻。

综上所述,水在红楼梦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角色,既是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咏叹,也是对爱情和情感的深情诠释。

二、花——美丽与虚无的象征红楼梦中,花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象,被赋予了富有矛盾的象征含义。

花虽美,却又透露着无常和脆弱。

首先,花在红楼梦中代表了美丽和优雅。

作者通过对花卉的描绘,展示了红楼梦的高雅与文化内涵。

比如,黛玉的“薄命的花”形象,给读者留下了美丽和纯洁的印象。

同时,花也寓意着无常和虚无。

红楼梦中的花往往带有凋零和凄凉的意味。

比如,黛玉的“薄命”的含义,彰显了花的短暂和无常。

而红楼梦中的“葬花”一词,则更是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花意象富有矛盾性,既是美丽和优雅的象征,也是无常和脆弱的象征。

三、镜——自我认知的象征镜在红楼梦中被赋予了自我认知和追求真实的象征意义。

首先,镜在红楼梦中被用来反映人物内心的真实面貌。

经过作者的巧妙安排,镜成为了人物心理的一面镜子。

比如,宝玉看到自己形象的变化,而产生自省和矛盾的心情,体现了对自我的认知;而黛玉看到自己形象映照在宝玉佩镜中,则传达出对自己心灵的深刻思考。

红楼梦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

红楼梦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

红楼梦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这部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中心的长篇小说中,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通过红楼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与思想的深度。

一、红楼梦的文化底蕴(1)家族文化:红楼梦以贾府作为故事背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要描写对象。

通过对这些家族的描写,揭示了中国古代家族的重要性以及家族文化的内涵。

例如,贾府代表着中国古代封建家族的兴衰、荣辱,展现了家族的世代传承和荣耀的追求。

(2)宗法制度:红楼梦中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家族内的等级观念、亲属关系的固定规则,都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制度。

通过对这一制度的描写,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封建伦理。

(3)儒家思想:红楼梦中贯穿着儒家的思想,展现了儒家伦理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忠孝、礼仪、孝道等观念贯穿于各个角色之间的互动中,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与引导。

二、红楼梦的思想深度(1)现实与理想的对比: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等人物的命运描写,展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

贾宝玉代表了追求自由爱情与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者,但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下,他的梦想最终化为泡影,也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个人追求的限制与禁锢。

(2)女性地位与男权社会:红楼梦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刻画,探讨了女性地位与男权社会的关系。

尤其是林黛玉的形象,她被认为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之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束缚与矛盾,同时也展现了她作为个体所表达的自我意识与反抗。

(3)命运与宿命观念:红楼梦中各个人物命运的起伏和结局,凸显了对宿命观念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思辨。

人物的命运常常是受到宿命的支配,但也有一些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

红楼梦在不同人物的命运中呈现了中国人对于“命运”现象的深入思考。

结语: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美丽的诗词赏析红楼梦中的文化底蕴

美丽的诗词赏析红楼梦中的文化底蕴

美丽的诗词赏析红楼梦中的文化底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

这部长篇小说不仅因其精美的描写和动人的故事而广受赞誉,更因其丰富的诗词赋予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

红楼梦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这些诗词既是对人物心情的抒发,也是对景物的描绘。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诗词对答。

他们共同创造了"一水护莲漾"、"玉钩飘香满地金"等经典诗句,这些诗词与红楼梦的故事情节相辅相成,形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通过这些诗词,读者可以深切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意境,进一步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

红楼梦还展示了诗词在社交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书中,人物之间经常以诗词相赠、对答,这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才情与文化修养,也成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通过互赠诗词,人物之间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增添了情节的曲折感和韵律美。

这些诗词也成为了人物形象的重要构建元素,通过他们所写的诗词,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此外,红楼梦中的诗词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诸如"众芳摇落独喧妍"、"黛玉葬花"等诗句,展示了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和审美意境。

这些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世俗欲望的警醒,彰显了古人推崇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的价值观念。

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是故事的一部分,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审美的体现。

另外,红楼梦中的诗词还抒写了人间百态和社会风貌。

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抒发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对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现象的反思与观察。

类似"天有不测风云"、"已是黄昏独自愁"等诗句,以及贾宝玉对墨池之事的诗词抒发,揭示了社会心理和官场风气的褒贬。

这些诗词丰富了小说的内涵,让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故事,更成为一面镜子,反映出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和人性。

红楼梦建筑文化研究报告

红楼梦建筑文化研究报告

红楼梦建筑文化研究报告1. 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涉及的建筑元素的研究,探讨了红楼梦中建筑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并分析了其对于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与意义。

2. 红楼梦中的建筑元素《红楼梦》中描述了众多的建筑,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贾宅、薛府、王府等。

这些建筑在小说中不仅是情节发展的场景,也是展现人物性格和家族地位的象征。

具体来说,红楼梦中的建筑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元素:2.1 宏伟壮观的建筑风格贾府是《红楼梦》中最主要的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宏伟壮观,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富贵与尊严。

贾府的建筑布局以及宫殿式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封建礼制与家族地位的追求,对于古代建筑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2 隐喻的文化象征《红楼梦》中的建筑往往有着深刻的隐喻意义。

例如,薛府的“荣府”与“散府”分别代表了富贵与贫穷的象征,通过建筑布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化。

这种隐喻的文化象征使《红楼梦》中的建筑成为了古代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

2.3 建筑与诗文的结合《红楼梦》中的建筑往往与诗文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对于文化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贾府中的“大观园”就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建筑。

在这个园子中,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对自然美的赞美和人生哲学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于美的独特感悟。

3. 红楼梦对于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红楼梦》以其独特的建筑描写和对建筑文化的独到理解,对于古代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红楼梦中的建筑作品成为了古代建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通过对小说中细致描写的建筑布局、装饰风格以及建筑与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古代建筑文化的源流。

其次,红楼梦中的建筑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为后世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小说中所描绘的建筑布局、装饰细节等元素,对于现代建筑设计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此外,红楼梦中对于建筑与诗文的结合也对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红楼梦》看中式厅堂陈设文化

从《红楼梦》看中式厅堂陈设文化

从《红楼梦》看中式厅堂陈设⽂化(传统中式厅堂陈设)《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化的⼀部“百科全书”。

作者曹雪芹对于当时⼈们的⾐⾷住⾏、节令庆典、⽂化娱乐、礼仪风俗等进⾏了细腻⽣动传神的描述,也涉及到当时建筑室内陈设、布局、构造的各个⽅⾯,内容⼗分丰富多彩。

本⽂将从中式厅堂的室内陈设⾓度,总结出这部中国古典传世名著所反映出来的中国清代康乾盛世时,居室厅堂中的室内布局、陈设、装饰的典型特点,从⽽揭⽰出《红楼梦》居室中的⽂化意象。

⼀、荣国府正堂“荣禧堂”为荣国府正堂,书中有详细传神的描述:向南⼤厅之后,仪门内⼤院落,上⾯五间⼤正房,两边厢房⿅顶⽿房钻⼭,四通⼋达,轩昂壮丽,与贾母处不同。

黛⽟便知这⽅是正内室,⼀条⼤甬路,直接出⼤门的。

进⼊堂屋中,抬头迎⾯先看见⼀个⾚⾦九龙青地⼤匾,匾上写着⽃⼤的三个⼤字,是“荣禧堂”,后有⼀⾏⼩字“某年⽉⽇,书赐荣国公贾源”,⼜有“万⼏宸翰之宝”。

⼤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青绿古铜⿍,悬着待漏随朝墨龙⼤画,⼀边是⾦蜼彝,⼀边是玻璃海。

地下两溜⼗六张楠⽊交椅。

⼜有⼀副对联,乃乌⽊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堂前黼黻焕烟霞。

”下⾯⼀⾏⼩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书。

”(荣国府荣禧堂正室东边室内陈设)从这段细腻传神厅堂室内陈设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书的作者⽣活的时代还属于清朝的前期。

⼤厅上两溜⼗六张交椅虽然已是固定性的陈设,但还没有配套的茶⼏夹在两张椅⼦当中。

像晚清⼩说作者所描写的⼋张椅⼦四个茶⼏,是乾隆以后的⼀种新形式的家具,更是清代典型陈设格式之⼀。

其厅堂中的条案上所设完全不同于⼀般⼈家的花瓶和镜⼦的“平静”寓意,⽽是设⼀⽶左右⾼的青铜古⿍,两边分别是⾦蜼彝、玻璃海,上悬墨龙⼤画。

⿍、彝、海都是古礼器,是祭祀的⽤具,⽽“海”⼜是⽤玻璃(即琉璃)制成,在清前期是⼗分罕见,弥⾜珍贵。

从这⼀系列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荣国府正厅的室内完全不同于⼀般民宅的尊贵、⽓派、荣耀。

红楼梦的传世价值

红楼梦的传世价值

红楼梦的传世价值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代表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一尊宝贵瑰宝”、“中华文化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红楼梦的传世价值。

一、历史价值红楼梦基于18世纪初清朝中后期的历史背景,描绘了贾宝玉的家族生活、官场风云和社会现象。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清代文人,通过对贾府生活与社会秩序的观察,描绘精致、栩栩如生的现实画面。

红楼梦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

《红楼梦》对清朝时期文化、社会风貌和人性本质的描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红楼梦在西方著名文学界的影响也非常大,多有翻译成多种语言,广泛传播,像东方文化的一面镜子,让西方世人亲眼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价值。

二、文化价值红楼梦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诗、歌、画、曲、舞、乐、饮食、礼仪等。

这些传统文化体现了渊远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民间信仰等等。

贾宝玉身处红楼,不断地接受着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例如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佛学道教、古玩珍品等。

通过贾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到以文人士大夫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可以看到红楼文化艺术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艺术价值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它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艺术境界。

红楼梦不仅是一个有着完整情节的小说,它还融合了中文古典艺术的瑰宝。

通过对人物的刻画、风景与环境的描写和叙述之间的转换,红楼梦呈现出一种有机的美学结构。

这种刻画艺术和叙述艺术的组合方式,是一种独特的小说叙述方式,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艺术成就。

四、社会价值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小说,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种种缺陷和矛盾,尤其注重描绘官府腐败、商业化文化、家族的衰落、女性的地位等。

红楼梦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描写,对读者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对促进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红楼梦不仅受到了中国民间的深刻关注,更被西方学者亲睐,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华文化、建立和谐文化的重要参照。

红楼梦中的梦境意象

红楼梦中的梦境意象

红楼梦中的梦境意象《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梦境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梦境的描写和分析,作者曹雪芹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命运的变幻以及社会的虚幻与真实。

本文将从梦境的象征意义、梦境的预兆以及梦境的启示三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梦境意象进行分析。

首先,梦境在《红楼梦》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梦境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通过梦境的描写,作者展示了人物的情感、欲望、恐惧等内心状况。

例如,贾宝玉在梦中多次与黛玉相遇,这表明他对黛玉的情感之深以及对黛玉命运的担忧。

梦境还象征着人物的潜意识,揭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情感。

比如,贾宝玉梦见自己与黛玉在草地上玩耍,这暗示了他对真爱的渴望和对纯真美好的向往。

梦境还可以作为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揭示社会的虚幻和人性的丑恶。

贾宝玉梦见自己变成一个鹦鹉,这象征着他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失去了自由和个性,成为了一个被他人操纵的玩物。

其次,梦境在《红楼梦》中具有预兆的作用。

梦境中的一些景象和事件往往暗示着人物的命运和未来的发展。

例如,贾宝玉梦见自己与黛玉在梦中结婚,这预示着他们之间的感情将会发展并面临考验。

梦境还可以暗示着人物的悲剧命运。

贾宝玉梦见自己在梦中死去,这预示着他将面临丧失亲人和自身命运的转折点。

梦境在《红楼梦》中不仅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映射,也是对命运的暗示和预兆,给读者带来了悬念和思考。

最后,梦境在《红楼梦》中还具有启示的作用。

梦境中的一些隐喻和象征意义可以给人物以启示和警示,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例如,贾宝玉梦见自己变成一个蝴蝶,这象征着他对自己身份和命运的迷惘,梦境通过这种方式启示他要珍惜现有的生活,不要迷失自我。

梦境还可以唤起人物的记忆和情感,引发他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贾宝玉梦见自己与黛玉在梦中相遇,这唤起了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并引发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思考。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梦境意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预兆作用和启示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的镜子文化 摘要 镜子在中西方文学中都是一项常用的意象。西方文学曾以如镜子般准确反应事物为最高写作标准的模仿论崇尚对外界的忠诚,开现实主义先河,“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生活的镜子”曾被认为是最高评价。至于我国,以镜子为意象的文学作品更是具有多样性,从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的自省,到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壮阔;乃至李商隐“玉匣清光不复持,菱花散乱月轮亏”的朦胧。镜都承担了多样的意象。及至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红楼梦》,镜子的内涵更加趋向广阔。

引文 镜子在《红楼梦》中出现了多次,或作为室内装饰,或作为一种小道具,或作为诗词中的意象。《红楼梦》曾一度被命名为风月宝鉴,镜子在《红楼梦》中不能仅被解释为一种理性的存在,它寄托遥深,贯穿了整部作品,连贯着主旨,发人深思。

论<>中的镜子文化 在古代人类以己感物思维方式的映照下,镜子——一个普通的生活用品也被赋予了

神秘的奥义。它的反射性、它易导致的形逝影碎,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反复运用,成为了一个典型地文学意象。王度<>以古镜为线索记怪异故事,古镜导致的悲喜使镜子本身具备了主人公的意味,强烈的传奇色彩开唐传奇先河。又如<>中凤女狐仙悬于丈夫床头的镜子,凤仙于镜内不是静止的影像,而是一个可喜可悲的生命体,亦真亦幻。志怪之余,镜子还成为了激励主人公的正面载体。镜在诗词中也多次出现,"不辞镜里朱颜瘦",“君心匣中镜,一破不复全”,镜子是爱情的象征,也是闺中女子闲愁的寄托。无疑,镜又被染上了花间的香气旖旎。镜可正衣冠,可寄闲愁,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特有情结。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红楼梦》中,镜子更是成为了具有多样性的文学意象。在一定意义上,增添了作品的艺术张力,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想象,成为了一个象征性极强的美学载体。 一、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曹雪芹擅长于注此写彼,其一个情节可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既丰美了故事,又衬托出人物,镜子在《红楼梦》中同样如此。从秦可卿卧房里所设的武则天的宝镜,到贾瑞映正面而亡的风月宝鉴,乃至宝玉迎镜而眠,从而引出与甄宝玉的相会等等,都连贯了整体的美学意义。今本《红楼梦》在成书过程中曾一度被命名为《风月宝鉴》,可见风月宝鉴与作品旨意的紧密关联。作品中多次出现的镜子,很多都起到了“风月宝鉴”的警诫作用。 第五回中在描述秦可卿卧房时极尽奢华——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宝镜配合着其他的装饰,极尽卧房之精美,宁府之荣贵,从而给后世红学家在对于秦

可卿身世之谜上以无尽猜想。而镜子却不仅是荣华的象征,更是以武则天宝镜的典故写秦可卿的淫靡,胭脂斋对宝镜的评语为“设譬调侃耳,若真以为然,则又被作者瞒过。”宝镜的譬喻使后文焦大醉骂“爬灰的爬灰”显得合情合理。因此,即使曹雪芹删掉了一定的文字记载,也使“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有根有据而毫不突兀。镜子于此,是案上所设的实指,亦是淫靡浮华的虚意。 《红楼梦》中的镜子,最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莫如第十三回中的风月宝鉴。背面是骇人的骷髅,可治邪思之症;正面是绰约的凤姐,却招着手引人入地狱的深渊。现实与欲望,蛊惑与激情,自由与桎梏,真实与虚幻熔铸成的这面风月宝鉴渲染了贾瑞的无耻与不堪,死到临头不知悔改。典型人物来自于典型环境,贾瑞的不堪侧面反应出了贾府的沦丧。从而秦可卿的淫、贾琏的色、贾赦逼占母婢、“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罢了”等一系列的情节都贯穿了起来共同编织出贾府这个既道貌岸然又道德沦丧的典型环境。风月宝鉴在一定意义上又有劝诫的涵义,贾瑞以假为真,从而自取灭亡,未尝不是《好了歌》的反面所指。贾瑞的行为荒唐又可悲,“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书中开卷所言,凡用“梦”用“幻”字,是提醒读者勿忘全书之旨。这面出于太虚幻境空灵殿,由警幻仙子所制的风月宝鉴本就是现实中虚无的存在,是梦也是幻,情爱亦是如此,只不过是镜中的虚幻一场,繁华落尽后是无尽悲凉。此外,风月宝鉴具备可以治病的功能,扔入火中会哭喊,无疑镜子被作者拟人化了,风月宝鉴的意象呈现继承了志怪小说中镜子的运用手法。镜子于此,劝警世人,连贯主旨,发人深思。正反两面,色色空空,风月宝鉴的意象是《红楼梦》主旨的重要体现。 《红楼梦》中甄宝玉一人并没有太多的情节,却仍然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此中除

了“甄贾”谐音的妙笔之外,甄宝玉的出场在一定意义上也使其人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听闻世上还有一位与自己姓名相貌秉性皆同的人,贾宝玉在睡梦的迷幻中与甄宝玉相见,二人话语不多,甚至没有实质性的情节,镜子出现于此成为了二位“宝玉”见面的契机。镜子的放射性,镜子的神秘性都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这段情节性并不甚强的文字的意义得到了充分挥发。究竟甄宝玉是“真”,抑或他只是贾宝玉的镜中之影,虚实相换,镜影之间。“假作真时真亦假”,假中真,真中假,犹如庄周梦蝶,将人生的虚幻性上升到了哲理层面。而这一切,仅由一面镜子点出。镜子于此,已不仅仅是美学的意象,更是人生哲理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意蕴。 此外,从第十七回对于大观园的环节,以及贾芸探访宝玉的环节中可以看出怡红院的

布局,是要推开镜子,撞开消息才能入内。“富贵闲人”贾宝玉每日对着镜子,他的富贵繁华,金奴银婢都也不过是镜中的幻象,如猴子捞月般触碰不及,终究是一场空。刘姥姥醉醺醺误打误撞到了怡红院,迎面看着镜中人。怡红院的镜子的三次提起,镜内镜外,怡红院内怡红院外,贾府内贾府外,槛内槛外,世间的繁华到头来都是镜像般可望不可即,剩一片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以风月宝鉴为主的镜子的多次提及,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风月宝鉴的隐喻深意连

贯了整部作品。 二、镜子与木石姻缘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点明了所有主人公的结局,是整部作品的关键所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作为全书运用大量文字表现得重要环节,其结局在第五回中也可见端倪。作者在《枉凝眉》中再次运用了镜的意象,“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纵有木石前盟,黛玉也不过是“镜中花”,美丽而虚幻,爱情也不过是迷惘的幻象,碰触不及。镜的朦胧美、虚幻美都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宝黛二人的爱情作为全书的主线,曾落英遍地时共阅《西厢》,也曾私赠旧帕惹相

思泪,有纯情的美好,也有真挚的情意。《红楼梦》一反清代小说大团圆的俗套结局,采用了由合到分的新结构。宝黛的爱情不是普通的爱情悲剧。正因为此,在第五回对宝黛做重要概括的环节中以“水月镜花”来喻二人,镜子于此表现出的哲理内涵渲染出了浓重的悲剧色彩。“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宝黛二人纵然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也免不了曲终人散。前世的灌溉之恩,今生的眼泪尽还,爱情不是简单的悲剧,已然上升到由情入空的哲学层次。镜子意象运用于此,已不局限于志怪小说的神秘意味,而是完全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以镜子意象来表现爱情的虚无,人生的虚无。 宝黛二人的爱情,一定意义上也是由镜子所串联始终。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是宝黛爱情的一大转折——私相传递。宝玉遣晴雯送来的两块旧手帕是二人心灵更加契合的写照。“眼空蓄泪泪空垂。”“抛珠滚玉只偷潸。”“彩线难收面上珠。”林黛玉在手帕上题的三首诗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还泪。在这个宝黛爱情的重要环节里同样出现了一面镜子——“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这里是林黛玉生命即将走向终结的伏笔,爱情的转折,生命的渐逝都在此由一面镜子映照而来。 宝黛二人感情的进一步转折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中有所体现,由紫

娟骗贾宝玉“你妹妹回苏州家去”而引出了贾宝玉一系列似傻如狂的病状。除了林妹妹其他人都不许姓林,架上陈设的金西洋自行船是接林妹妹回苏州的……一系列疯疯癫癫的行为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深情一片。在这个体现宝黛爱情的重要环节中同样出现了一面镜子。宝玉痊愈后紫娟要回潇湘馆时,贾宝玉向其索要了一面菱花镜。菱花镜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物象,其在第二十八回中宝玉的歌中曾经出现——“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作者在此以菱花镜伏下了宝玉的爱情悲剧、人生悲剧。 镜子贯穿了木石姻缘的发展与结局,映照了宝黛的感情发展。“厚地高天,勘叹古

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泪流尽,债已偿,爱情只不过是水月镜花一场。 三、镜子与贾宝玉的人物性格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卷册、十二支曲子、诗词、所演戏文、占花名等等都具有预言的谶语性质。其中在第二十二回中的灯谜又一次出现了“镜子”。灯谜中的谜底——爆竹、算盘、风筝、更香等分别对应了元春的繁华一瞬即逝,迎春的人生“打动乱如麻”,探春远嫁,惜春“独卧青灯古佛旁”,“元迎探惜”原应叹息的结局。毫无疑问,谜语所展现出的是谶语的预言作用,与每个人的结局息息相关。宝玉所做镜子——“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是镜子最简单的描绘。看似没有风月宝鉴的志怪意味,也没有水月镜花的人生哲理。但在此处以镜子作为宝玉的灯谜谜底,镜子自然与宝玉间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 结合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怡红院布局首次在作品

中得以展现—— “原来贾政等走了进来,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

暂隔,及到了跟前,又被一架书挡住。回头再走,又有窗纱明透,门径可行,及至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群人,都与自己形相一样,却是一架玻璃大镜相照。” 第十七回是对于作为“半成品”的大观园的第一次描写,稻香村的田舍之风,蘅芜

苑的奇草仙藤等等都有了一次初步的概括展现。但对于怡红院的描写却并没有渲染其红香绿玉的气氛,而是集中表现了因为镜子的设计导致的怡红院如迷宫般的布局。结合第二十六回贾芸探望宝玉的环节——“一回头,只见左边立着一面大穿衣镜……”再结合第四十一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的情节,全书共运用了三次描写强调了怡红院的布局,镜子与贾宝玉之间建立起来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纵观全文,贾宝玉作为主人公人物,作者运用了多重视角表现其异于常人的性格。

以第二回冷子兴的演说为例,外视角的介入全方位的展现了荣国府以及元迎探惜等主要人物,对于贾宝玉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篇幅表现其性情。既“聪俊灵秀”,又“乖僻邪谬”是对贾宝玉性格的整体概括,接着作者又引用了阮籍、嵇康、卓文君等一系列有强烈代表性的人物符号。路尽而涕,当垆卖酒,作者引用一类人来烘托贾宝玉,集中体现出了他的性格秉性——不合世俗的情结。而镜子作为与宝玉有着紧密联系的道具,镜子同时也是对于贾宝玉人物性格的一种侧面体现。 作为一面常用的日常工具,镜子于平常人的运用途径主要是对镜梳洗以正衣冠,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