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阅读题及翻译赏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阅读题及翻译赏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阅读题及翻译赏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阅读题及翻译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 试题 ⑴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 答案: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 D 清的景物来衬托离情别绪;二句写 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 ⑵这首诗歌 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案: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品格和坚强、乐 观的精神。 (3)结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冰心”和“玉壶” 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寓意? 答:冷而洁,有冷于名利而洁身自好之意。 (4)请你说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作者以晶莹透明的冰心、 玉壶自喻, 表明自己没有追求功名富贵的欲念, 坚持玉洁冰清操守的情怀。 (5) 赏析 “一片冰心在玉壶”。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的 志向。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满江。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 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比喻人清廉正 直。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韵译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译文 来到镇江, 正是一个满江寒雨的夜晚, 黎明送别好友, 更显得楚山影孤形单。 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的情况,就说我心地纯洁,像玉壶中的冰一样。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 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 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 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 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 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 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 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 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 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 他只是将听觉、 视觉和想象概括 成连江入吴的雨势, 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 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 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 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 上, 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 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 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 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 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因为友人

回到洛阳, 即可与亲友相聚, 而留在吴地的诗人, 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 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 自然而然牵出了后 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 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 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 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

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玉做的壶。比喻人品性高洁。 译文 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 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赏析 此诗为一首送别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同步练习题 及答案 《芙蓉楼送辛渐》同步练习及答案 【基础达标】 一、给下面字选择正确读音。 芙(fú fū)蓉(róng réng)渐(jiān jiàn) 楚(chǔ cǔ)洛(luò lò)壶(hú huó) 二、解释下面的词语。 芙蓉楼 辛渐 平明 楚山 冰心 三、根据句意,写出古诗。 1.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2.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3.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 4.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仍如晶莹剔透的冰,清正廉明,贮藏在玉壶中。 四、精彩回放。 1.《芙蓉楼送辛渐》作者是_____的诗人________,这首诗通过送别______时的_____, 表明了诗人______________,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____________,永葆______________。 2.全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首______诗,首句从________写起,为送别设置了________。二句中的“平明” 点明__________;“楚山孤”,既写出了__________,又暗喻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三、四句, 写的是__________,仍与____________之意相吻合。表明自己不为______________。 4.《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_____,地点______,友人 将要去的地方_____________。 5.最后一句诗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表现作者_________________品格。 【能力提升】 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1、默写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 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玉壶(hú)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壶”的上

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 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寒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3)孤:孤独,孤寂,孤零零。楚山孤,还有谁是孤独的?送别友人的作者。 (4)夜、平明:表示时间的词语。平明,天刚亮。补充诗句,指名读。 3.再来读这两句诗,作者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描述“吴江夜雨图”:寒气笼罩的江面上,纷纷扬扬的夜雨连绵…… 引导:此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感觉到怎样的情绪?(雨滴打落在身上,一股凉意泛起,朋友即将离我而去,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此情此景,夜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饮酒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你读出了什么情绪?(不舍,忧愁,凄凉)带着这样的情绪再读前两句诗。 4.走近作者,品读感悟:送别辛渐的王昌龄从寒冷的夜雨、浩渺的江面、孤寂的楚山着墨描写,你是否能读出他的孤独和悲凉呢?他又为何会有此心境呢?(出示资料,屡次被贬)师领诵,师生诵读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组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市)丞时。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开元二十七年(739)远谪岭南;次年北归,自岁末起任江宁丞,仍属谪宦。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两首诗当为此时所作。 文学 这两首诗所记送别的时间和情景是倒叙。第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第二首写第一天晚上在芙蓉楼为友人饯行之事。 第一首写平明送客,临别托意。寒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

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和婉约派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让我们带着学习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介绍诗人。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面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三学用结合,多元训练 1、解释: 平明——冰心——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练习题-《21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含答案)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练 21.古诗词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一、看拼音,写词语。 fú róng luò yáng yù hú dà yàn yàn tai qián kūn ( ) ( ) ( ) ( ) ( ) ( ) 二、下列对《芙蓉楼送辛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B.第二句写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中,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C.第三、四句是诗人以冰心、玉壶赠勉,寄望于友人日后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 D.本诗即景生情、情蕴景中,塑造了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诗人形象。三、补充诗句,并完成练习。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诗句。 2.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写的一首________诗。 3.由“寒雨”“楚山孤”,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说说“洛阳亲友如相问”最有可能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的作者是 ______朝著名诗人 __________。 6.补全诗句。 7.这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的 _____________ ___。 8.送别诗是我国古诗词海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请将有关诗句补充完整。(1)惜别情在滔滔江水中: 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惜别情在勉励的话语中: 莫愁前路无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惜别情在送别的美酒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 参考答案: 一、芙蓉洛阳玉壶大雁砚台乾坤

抒情诗: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及赏析

抒情诗: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及赏析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能够俯瞰长江,遥望江北。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能够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 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 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个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 别的情景。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 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但弥漫在满江烟 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 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不过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 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个幅水天相连、浩 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体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 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 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仅仅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 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 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 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不过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 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 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不过王昌龄没有 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 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 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不过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 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 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 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赏析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王昌龄大约于开元末年受任江宁丞,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江宁属今南京市,东邻镇江。王昌龄由江宁至镇江西北隅的芙蓉楼,饯别友人辛渐,写了两首赠行诗,这是第一首。 此外,王昌龄还写过一首《别辛渐》,其中有“别馆萧条风雨寒”句,“别馆”即客馆。庾信《哀江南赋序》云“三年囚于别馆”。可见辛、王此别是在被贬滴或流落途中。芙蓉楼之別则是在一个阴雨的秋夜。“寒雨连江夜入吴”的“吴”,就是前文所说的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平明”接上句,意谓次日清晨。“楚山”有的理解为友人经镇江取道安徽入洛阳,安徽古属楚国,故称楚山。其实这里当是泛指南方的山。“楚”字只是与上句的“吴”字相照应。因为安徽不仅属楚国,也曾经属孙吴,而孙吴占有今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苏等地。所以“楚山”与通常所说的“楚天”一样,也是指辽阔的南方。第二句还值得一提的是“孤”字的用法,它在修辞上被赋予的拟人化性质,能够更好地体现作者的感情色彩,突出特定的氛围,收到物我浑一之效。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正如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所云: 恬退之人,借送友以自写胸臆。其词自潇洒可爱。玉壶本纯洁之品,更置一片冰心,可谓纤尘不染。其对洛阳亲友之意,乃自愿隐论,毋烦招致。洛阳虽好,宁动冰心。左太冲诗:“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正与同意。但此诗自明高志,与送友无涉。故作第二首云:“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寞寒江明月心。”叙出芙蓉楼饯别之意。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吕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那场雨那颗心那生情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大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本诗大约作于第二次被贬时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系送别老朋友辛渐时而作。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描写了第一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诗作淡淡的孤独,淡淡的哀愁,透凉的雨水淋在作者冰洁的心上,此生难了的情愫有谁能懂?有谁能解? 那场透凉的雨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寒雨连江夜入吴”,虽是寂寂寒江,可刚才还是明月照高楼,现在江雨悄然而来,莫非这秋雨也因离愁而生。诗人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又因明日送客不能借酒消愁,一醉方休。已是寒夜,又加寒江,再来透凉寒雨,增添了更多的萧瑟秋意,黯淡离别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江的雨势连绵入吴,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心底无私天地宽啊。虽是寒雨透凉,但清爽,如同冰洁的心。作者听着雨声,看那雨景,

始终有一种离愁萦绕心头,与老朋友相对无言,默默地平明来临。那场透凉的雨呀!请把离愁全部带走。 那颗冰洁的心 清晨,就要送走客人,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客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首先是孤峙的楚山,看楚山,心潮起伏,问楚山:你孤独吗?你的心像我一样冰洁吗?作者与楚山相依相偎,同病相怜。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逝去流水。作者与楚山一样的孤独,一样的被透凉的寒雨淋透,那样冰清玉洁。因孤独无人相识,也无人相知,更无人相诉,看着眼前的浩瀚而又洁白无瑕的江水,自然想起“玉壶”,千言万语只化作临别叮咛:“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真切袒露了坦荡的胸怀和坚贞的品格。“玉壶”已是因清澈见底而让人一览无余;“冰”更是因晶莹透明而让人表里皆悉。一颗如冰一般永远表里如一、高洁清白的心盛入玉壶,还有什么见不得人、见不得事的呢?吴地本也如“玉壶”一样,是洁净之地,毫无污染。而一颗冰洁的心毫无瑕疵,多么清正廉洁、积极进取,高风亮节,冰清玉洁,此乃“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反思吴秀丽3

《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反思 精河县托里乡沙山子小学:吴秀丽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并没有随着时代巨轮的转动而停滞,反而散发出璀璨的光芒。新课程走进小学语文的课堂,大量的优秀诗文也走进小学语文的课堂,让前人的诗文适应现代的教学,就需要教师们探寻古诗的创新教学方法,用新理念去教古诗。我将古诗的教学细化为四大过程: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背诗文,多积累。针对《芙蓉楼送辛渐》这篇古诗教学,围绕新课标,我是怎样具体进行古诗教学设计的。下面谈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对此课古诗教学后的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本身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本身开阔的胸襟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借景抒情,表白胸襟。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有必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触领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在理解古诗的诗意之前,如果我能让学生自己多角度地介绍搜集来的资料,让学生谈谈当时的情况效果将会更好。学生可以在介绍王昌龄及写作的时代背景时,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既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铺垫。 在讲授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探寻不同的诵读方式,或者听读、或者范读、或者对比读、或者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之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步入赏析古诗的角色。经此过程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传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如此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并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

小学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小学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能够俯瞰长江,遥望江北。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能够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译文二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 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 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 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 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个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 离别的情景。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 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但弥漫在满江烟 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 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不过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 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个幅水天相连、浩 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体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 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 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仅仅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 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 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 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不过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 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 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不过王昌龄没有 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意思-赏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 楼送辛渐》意思|赏析 出自唐代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译文二 作者:佚名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作者:佚名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和婉约派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

小学语文_《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一、谈唐诗,知作者 1.同学们,还有两个月,大家就要离开你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和你朝夕相处了六年的同学告别,听到这些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同学们,你们都背过哪些送别诗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离别是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感动,离别是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惆怅。)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独特的送别诗,一起走进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板书:唐王昌龄)课件出示王昌龄头像的图片。 2.课前大家搜集了有关诗人王昌龄的哪些资料?找同学和我们分享。给别人留点机会。有其他方面的补充吗?好了同学们,老师从中挑出了有关诗人的一些重点资料,我们一起读一读。以后大家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呀,要学会提取重点信息,并把他们批注下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这首送别诗,一起读诗题。 二、解诗题,晓背景 学习古诗,我们首先要理解诗歌题目的意思,同学们自己读读诗题,看看从这个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送别的地点是在芙蓉楼芙蓉楼在哪儿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谁来读一读。(PPT)。在芙蓉楼送的谁啊?(辛渐)谁送谁?辛渐是谁?他既是王昌龄的好朋友,也是王昌龄的同乡。同学们问题来了,王昌龄为什么要在润州在芙蓉楼送别辛渐呀?看看诗的写作背景(ppt学生读)同学们从江

宁到润州大约有六七十公里的路程,诗人一送送了六七十公里,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们之间的感情该有多么的深厚啊!) 那么诗人是怎样将自己的情感绽放在这首送别诗之中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古诗。 三、学方法,读古诗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古诗至少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2名同学个别读评价:字正腔圆,声音洪亮)还有同学想读吗?这么多啊,那我们齐读一遍可以吗?师生齐读 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准,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把诗读好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同学们看这首古诗每行有几个字?(7个)这叫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停顿规律是怎样的?(生)我们要学会按照七言绝句的“二二三式”的停顿规律来读(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一遍,同学们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教师范读,生自由练读,指读2名同学。注意音断气连。 有节奏地朗读果然很悦耳,但是不感人。感人的朗读应该是建立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体会,有韵味的读。接下来啊,我们就去理解诗意,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理解感悟、品读。(学习前两句)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呢?(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看插图、查字典、查工具书等)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这些方法,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俩互相说一说,把你的理解告诉你的同桌。好了同学们,刚刚大家交流的都很

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 我是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芙蓉楼送辛渐》,作者王昌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芙蓉楼送辛渐》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诗人送别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本课生字,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内容,体会诗人高尚的节操。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诵读古诗并默写。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蕴涵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诗歌的意蕴,体会诗歌的蕴涵的深厚情谊。 四、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联系生活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五、说学习流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流程我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此时,我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赠汪伦》由此揭题,导入新课。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读通诗文 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首先由师生共同交流课前了解的诗人资料和诗题意思。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芙、蓉、洛、壶””,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芙蓉楼送辛渐》课内阅读【原创】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阅读练习 陡岗镇中心小学 六(1)班 第 1 页 共 2 页 芙fú 蓉róng 楼lóu 送sòng 辛xīn 渐jiàn (唐) 王昌龄 寒h án 雨y ǔ/连li án 江ji āng /夜y a入r ù吴w ú,平p íng 明m íng /送s òng 客k a/楚ch ǔ 山sh ān 孤g ū 。 洛lu ò 阳y áng /亲q īn 友y ǒu /如r ú 相xi āng 问w an ,一y í片pi àn /冰b īng 心x īn /在z ài 玉y ù壶h ú 。 1、《芙蓉楼送辛渐》是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写的一首_____________诗。他是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王昌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______________”之称。《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表明诗人______________的崇高气节。 2、解释下面的字词。 平明:___________________ 客:____________________ 孤:____________________ 冰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词析句。 (1)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里“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起着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楚山孤”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

古诗文《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古诗文《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 唐朝: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译文及注释 【译文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清晨,当我送别友人之时,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释义“芙蓉楼”是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那还有王昌龄的石像和介绍。“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地。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冰心:比喻心的纯洁。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比喻人清廉正直。】 芙蓉楼送辛渐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 一、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然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我们应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声调节奏,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韵律美,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诗眼,把握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开拓想象,感悟诗人的内心。古诗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诗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熟悉和情绪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王昌龄孤寂的内心时,抓住诗眼“孤“来层层深入理解。 首先通过词想象画面。如:让学生找出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引导说具体,再发挥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想象中理解诗的大意,避免了以往以词解词的教法,既淡化了诗意,又培养的学生的想象力。然后通过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引出《芙蓉楼送辛渐(一)》,这是前一天晚上王昌龄和辛渐在芙蓉楼饮酒话别的情景,结合一夜的寒雨体会此时诗人那种忧愁、孤寂的心情,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情渐渐浓了。最后穿插王昌龄的生平资料,在他坎坷的仕途中,再次体会与好友分别时的心境,再读前两行,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 在理解后两句时,采用的换位想象,如果你是家中的某一位亲友,见到辛渐会如何询问?而诗人在与辛渐分别时只有一句嘱托,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再抓住诗眼“冰”和“玉”了解其特点,通过三次引读深入感悟诗人那种高风亮节、矢志不渝的品格。通过多元解读,渲染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深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有缺陷的课才有探讨的价值和改进的动力,通过实际教学,也呈现出了许多的不足之处:1、教师的语言和说话的口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课堂成为师生对话交流的平台,而并不是单纯的我说你听,要拉近师生间的关系,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诗人。2、要关注学生的感受,问题的提出要符合学生思考的规律,应环环相扣,不露痕迹。如:让学生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这样提问显得有些生涩,破坏了学习这首诗的整体感。何不这样问:读着这首诗,你感觉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心境?引导学生抓住字词来体会,再出示《芙蓉楼送辛渐(一)》再次抓词感受诗人的心情,这样就从整体到部分,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3、教学的主线要明确。理解后两句时,应站在诗人的角度去想,辛渐即将返乡,诗人可能会让他捎回什么去呀?,再插入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对诗人遭遇的了解中,就会明白诗人那种高风亮节,冰清玉洁的品格。最后作为了解王昌龄的边塞诗出示了《出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