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周易》性质的认识

对对《周易》性质的认识
对对《周易》性质的认识

对《周易》性质的认识

一在历史上,对《周易》性质的认识可主要归于两类:其一即朱熹所指出的“易本卜筮之书”,其二是孔子提出“不占而已矣”,将《周易》转化为讲“德义”的书(马王堆帛书《要》篇:“子曰:易,我复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进而经《易传》的解释,《周易》成为囊括宇宙间一切之理的“全息”系统(《易传·系辞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卜筮在今日学者看来,是属于迷信而非理性。但孔子之所以“不占”,主要是从“义利之辨”来考虑,此即帛书《要》篇所说:“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因为君子将德行仁义视为有其内在的价值,而不是用其为求福求吉,所以通过卜筮而预测吉凶是用不着的(儒家将个人利益、祸福归于“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不是个人所应挂念的)。

若将《周易》视为一个“全息”系统,那么《周易》并非不能用于占筮。《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周易》为什么能用于“占”?《系辞上》也作了解释,即:“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这种解释一方面是神秘的(或迷信的,指“蓍之德圆而神”云云),另一方面是理性的,即以“其取类也大”来论证可把所占之事归于某一类(某一卦或某一爻)而测出吉凶,也就是说,它用了“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

我曾作有《关于荀子的“以类度类”思想》一文(载于《人文杂志》1998年第1期),指出荀子所谓“以类度类”或“类不变,虽久同理”是简单地把个别等同于一般(《荀子·非相》:“欲观千岁,则属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又认为从一般可以推导出一切个别的全部知识(“以一行万”,“以道观尽”)。这里的错误是用经验论的简单归纳方法来得出一般(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指出:“以最简单的归纳方法所得到的最简单的真理,总是不完全的,因为经验总是未完成的。”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91页),又把类比推理混同于演绎推理(依现代逻辑,类比推理的结论是或然的,而演绎推理的结论才是必然的,参见中山大学逻辑教研室编《逻辑导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9页)。

我又在《试论周易作为一个形式系统》一文(载于《国际易学研究》第五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中把对荀子“以类度类”思想的分析用于对《周易》的分析,指出《易传》用“其取类也大”来论证《周易》可以占卜吉凶,可以“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正是体现了“以类度类”、“以道观尽”的思想。这种思维方式在以后王弼和程颐、朱熹的易学和哲学思想中也一直延续。

如果《周易》是个“全息”系统,那么孔子所谓“不占”,非《周易》之不能也,而是君子之不为也。然而,人的生活不可能完全超脱功利,即使是君子的事业也不可能完全不计较成败得失,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使人们总有“命运难知”、“前途未卜”之感,因而希望通过某种活动(如算卦)来预卜吉凶总是人的本能;有此本能,再加上《周易》被认为有此功能,那么虽然中国的精英文化主张“不占”,但在世俗生活中占卜却一直延续,这也就不足为怪

了。

按照《易传》的解释,“占”只是《周易》的一个次要功能,而其主要意义在于其中蕴含了天人哲理,即《系辞下》所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自孔子和《易传》之后,《周易》成为主要讲德义、哲理的书,此所以中国历代哲学家大都把《周易》作为理论源泉,以诠释《周易》的形式来建构哲学体系,易学哲学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纲骨和基本内容(朱伯崑先生近年著有四卷本的《易学哲学史》,较为充分地阐述了易学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及其理论思维的特点、发展进程和经验教训等)。

易学不仅是哲学,因为《周易》“广大悉备”,是一个“全息”系统,所以易学还包括天文、地理、医学、乐律、兵法、韵学、算术等等,这也就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的“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我认为,就易学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关系而言,它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科学的“范式”(paradigm),它规范、指导、启发甚至决定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领域都要以它为核心,为根据,为样板。说它是“范式”,尚不足以表示它的“全息”,因为它“广大悉备”、“无所不包”,所以还应该说它是一切科学技术的渊薮,一切科学技术都可以从它那里“推衍”出来。邵雍用《周易》推衍历法,制定“宇宙历史年表”,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虽然时至今日《周易》的社会功能仍不免用于占卜或进行“科学预测”,仍有人用《周易》来推衍出科学的“发明创造”,但现代理性告诉我们:《周易》并不神秘,它也不可能是一个“全息”系统;用它来占卜,或用它来推衍科学知识,都是不能得出必然性认识的。把《周易》作为一个“全息”系统,这在中国历史上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如果现在仍然认为它是一个“全息”系统,那就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可言了。

如果《周易》并不是一个“全息”系统,那么应该如何认识《周易》的性质呢?我在《试论周易作为一个形式系统》一文中认为,从现代理性看来,我们不妨将周易系统视之为三:其一是历史文化系统,在《周易》中遗存、记载了上古的往事前言或历史经验,这些往事前言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仍有影响,我们可对其采用历史的研究方法,取其史鉴的作用,但决不能像古人那样认为“古今一也”,取其“执古御今”的占卜“预测”功能;其二是哲学史和科技史系统,自《易传》以来,因把《周易》视为一个宇宙“全息”系统,由此不断衍生出各种不同的哲学体系和科技成果,这些哲学体系和科技成果有其在哲学史和科技史上的意义,它们对于现代人仍有启示作用,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我们应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总结;其三即我所重点论证的《周易》之所以在历史上能发挥如此广大的作用、深远的影响,实是因为《周易》提供了一个易于加进各种内容的形式条件,它实质上是一个形式系统,现代人应该发展、利用这一形式系统以指导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而不应再将其视为一个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宇宙“全息”系统,从中演绎出各种重言式的、“古已有之”的结论。

所谓“形式系统”,就是说它是一个“空”的、不包含实质内容的思维形式或思维模型,我们可以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思维,但思维的材料或内容则取之于对外界的经验性认识。例如就《周易》所提供的数量关系的模型而言,这一模型中的哪种数量关系对应于哪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实有赖于人们的经验性的认识。如果企图从这一模型中推导、演绎出新的科学

发现,那就如同企图从数学中推导、演绎出物理学或化学一样,其结果要么是无根据的臆想,要么是对已发现的“已然之迹”作一种易学的阐释。

在《周易》这一形式系统中,辩证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和意象思维是密切结合或混杂在一起的(此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象数之学”——欧氏几何系统)。这是周易系统在历史上发挥巨大作用、产生深远影响的长处,但同时也是它的缺陷所在。若要在现代人的思维中发挥周易系统的优势,扬其长而避其短,就必须正确处理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和意象思维的关系,这实有待于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批判继承、综合创造。

我现在仍然强调应把《周易》主要视为一个形式系统,但又觉得把周易系统“视之为三”未免于义未安。如果重新表述,把“视之为三”统一起来,则可说:《周易》是凝结着历史经验、道德感悟、天人智慧和民族情感的一个形式系统。

在一个形式系统中如何又凝结着历史经验、道德感悟、天人智慧和民族情感的“内容”?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引入辩证法和实践论的观点。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曾说:“行动、实践是逻辑的‘推理’,逻辑的格。”列宁指出:“这是对的!……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哲学笔记》第223页)这里所谓“逻辑的格”,正是形式系统中的形式,它不包含任何实质性的内容,但它之“固定下来”、具有“公理的性质”却是源于人们千百万次重复的实践,也就是说,是实践的“内容”凝结成这样的“形式”。形式既“空”又“不空”,在西方的形式逻辑中,其“不空”的性质早已不能显现,而只能靠哲学的思辨来揭示;而在中国的周易系统中,它一直被认为是“不空”的,不但“不空”而且是“全息”,我们现在需要揭示,它之所以被认为是“全息”的“不空”,实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普遍的、可以加进各种内容的“空”的形式。

关于《周易》之成书,传统上有“人更四圣,世历三古”之说,即伏羲氏始作八卦,周文王重为六十四卦,周公系之以卦爻辞,孔子作“十翼”(即《易传》);剔除此说中的圣人崇拜,这一先有卦画(象数)、后有卦爻辞、再后有对其哲理的解释的顺序,大体可被今人接受。卦画本来是用于占筮的,但它之所以能够被渐次加进卦爻辞和哲理的解释等内容,并非因为占筮之卦画有多么神秘,而是因为其卦画提供了一个“象数”的形式系统。在这一形式系统中,有奇(阳爻)有偶(阴爻),有量之增加,有相反之对待,有从一画至六画的各种错综变易以及从一卦至八卦再至六十四卦的各种排列顺序等等;扩而展之,可以说这一系统中包括一切自然数乃至一切有理数,也包括由“一阴一阳”所体现的矛盾普遍性和各种排列组合等等,因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数量关系、特殊矛盾、属种差异等等都可“代”入其中。

关于卦画的起源,《易传》提出“观象设卦”说,邵雍提出“一分为二”成卦说,近人则有起源于生殖崇拜、结绳记事等说,近年考古学家对周原出土之“数字卦”的考释又有卦画源于奇偶之数说,学术界对这些说法迄今尚无定论,但这些说法都提示了《周易》之“象数”系统有其实践经验的本源:卦爻“象”源于实践之事象,筮“数”也最终源于生活中的自然数。

在历史的长河中,《周易》之象数先被附之以卦爻辞,依今人的解释,这些卦爻辞大多是占筮记录(筮辞)的选编,其中记载了当时被认为是重要的或典型的历史事件。因而,在对《周易》之形式系统的理解中,凝入了历史经验;而这些历史经验一旦固定地同某一卦、

某一爻联系在一起,它们就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成为某一“类”,于是后人在占得某一卦、某一爻时就可依“方以类聚”、“类不变,虽久同理”而判断吉凶。

在孔子和《易传》的思想中,《周易》之象数及其卦爻辞又被加以德义和哲理的解释。因而,在对《周易》之形式系统的理解中,又凝入了道德感悟和天人智慧。于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传·大象》),“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易传·文言》)。因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包含天地人“三才”之道,囊括宇宙间一切之理,所以易学又沿着象数和义理两个方面发展。象数派不断繁衍《周易》之象数,“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易传·说卦》),乃至于“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至五行……巧愈弥甚”(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这些都是要不断扩大《周易》之象数所能指认事物的外延,要将天地万物及其变化都“曲成”、“范围”进去。在这种象数不断繁衍的进程中,有“伪说滋漫”的情况,也有参照实际经验而“纵复或值”的情况,后者大多即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义理派则认识到“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因此提出“忘象以求其意”(王弼)和“假象以显义”,“因象以明理”(程颐),玄学的贵无论和程朱的理本论遂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两大理论体系。义理派是对《周易》之义理进行哲学的高度抽象,也就是使《周易》所取之“类”(概念)成为最大、最高的哲学范畴,因其内涵已高度抽象,所以其外延可遍及宇宙。王弼的“无”和程朱的“理”是最高的共相,执此共相或可指导对殊相的认识,但若认为殊相的“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王弼:《周易略例·明彖》),“但得一道而入,则可以类推而通其余矣”(朱熹:《大学或问》卷二),这就陷于“以类度类”的错误了。

与朱熹同时,杨万里著有《诚斋易传》,他认为“易者圣人通变之书也”。所谓“变”,从最根本的“太极之变”推衍下来,渐次有阴阳之变、五行之变、万物之变,而圣人作《易》的目的主要是讲明人事得失、社会治乱的历史之变。他“引史证经”,即引用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证明《周易》“通变”的正确。他又认为,只要明白了《周易》“通变”的道理,就可以获得对后事之得失吉凶的“前知”。他说:“八卦刚柔错综,然后得失吉凶可得而前知也。所谓前知者,易之道也,非特占事知来之谓也。占特易之一端而已。易之道无它,其于已往之得失吉凶,既旋观而顺数,故其于方来之得失吉凶,亦逆睹而前知。见履霜而知冰坚之必至,以已往之微,知方来之著也。见离明而知日昃之必凶,以已往之盛,知方来之衰也。”(《诚斋易传·说卦》)杨万里的“以史证经”,使《周易》的形式系统中凝入了更多的历史经验。他把“占”降为“易之一端”的次要地位,而“前知”主要是根据“易之道”,因为它对已往的历史经验“既旋观而顺数”,所以它对后事也可以“逆睹而前知”。这里,“易之道”可以理解为从已往的历史经验中抽象出的历史规律,根据历史规律可以预见社会的发展;但社会之后事还有其不同于前事的特殊性,如果认为根据“易之道”可以穷尽对后事的认识,那就也是陷于“以类度类”的错误了。

因为《周易》的形式系统既广大又精微,既“世历三古”又被以后的易学家不断繁衍,不断凝入了更多的历史经验、道德感悟和天人智慧,以至于认为易道“无所不包”,它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深远的影响,它是儒家的“群经之首”、道家的“三玄”之一,是中国历代哲学思想之源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之渊薮,它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历史进程。因而,其中也凝入了我们丰厚的民族情感,使我们为有这样的文化瑰宝而自豪。

对易道之“无所不包”的指认正未有穷期,但有些指认却必须由外国人来作。例如,虽然易道在中国发展数千年,但没有人指出这是“二进制”(邵雍的易图实为“卦气说”),而德国的莱布尼茨却发现他所发明的“二进制”早已存在于千古哲学王“伏羲氏”的先天卦图中,只不过伏羲以后的中国人把其真实意义给遗忘、曲解了。二进制是电子计算机、信息数字化时代的理论基础,它“源于”中国的《周易》,这常让一些中国人感到自豪;虽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参见拙文《莱布尼茨的二进制与<易经>》,载于《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3期),但这也正是周易系统中凝入了我们的民族情感的反映。

说《周易》是凝结着历史经验、道德感悟、天人智慧、民族情感的一个形式系统,这话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它是一个形式系统,在这一形式系统中辩证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和意象思维是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个“空”的思维形式,我们可以用其指导我们的认识,将“空”的思维形式与实践的经验性内容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正确的认识或科学的知识,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并以实践来不断检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其二,在这一形式系统中凝结了丰厚的文化积淀,这些积淀并不表明它的“全息”,而是说在运用这一形式系统的历史进程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范例”和经验教训,我们可将已往的经验、感悟、智慧、情感同现代的实践经验加以参照,这种参照可有类比推理的性质,但它不像演绎推理那样能得出必然性的结论,我们不能重复已往的“以类度类”的错误。总之,套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句老话,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形式则盲;但形式亦非先验,而是人们千百万次实践经验的凝结。

(原载:《国际易学研究》,第七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周易》读后感

读后感:众妙之门——《周易》 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姓名:张云凤 《周易》是中国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最先对《周易》的认识,是认为它是一本卜筮之书,与算命、看风水有关。后来通过对《周易》的研读以及翻阅有关方面的著作,才发现自己对《周易》的认识仅仅是表象上的,没有深刻的了解它的内涵。当然,作为五经之一,《周易》的博大精深远远不是我所能读懂的,只能说,在读《周易》及一些相关著作时,对《周易》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在没有真正接触《周易》的时候,我认为《周易》就是《易经》,两者都是指的同一本著作,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然而通过更深入的了解,对《周易》与《易经》二者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易经指的是“上古三易”,及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周代的《周易》三本著作的总称;《周易》只是易经的一种,两者为种属关系。因为《连山》与《归藏》早已失传,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易经》其实是《周易》本篇及为其释名解义的传等的合篇。 《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即《周易》本篇,含六十四卦的卦形及卦爻辞,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包括前三十卦(自《乾》至《离》),后三十四卦(自《咸》至《未济》)为下经。传部含《文言》、《系辞》、《彖》、《象》、《说卦》、《序卦》、《杂卦》,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六十四卦每一卦又由六爻组成。爻是组成八卦的基本符号,分为阴爻(- -)和阳爻(—)。 《易经》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

卦。”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易》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发展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它认为太极是万物初始之前的混沌之象,太极一分为二,始有天地,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相济,是为两仪。由天地生出春夏秋冬四时,对应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由四象衍生出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对应的八种自然现象分别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每一卦中有六爻——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象征着事物由初始到结束的过程。 《周易》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有人认为《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卦爻辞是卜筮记录,也有人认为《周易》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有人认为《周易》是华夏民族特有的一部思维工具书。我更加赞同第二种说法。吕绍纲先生认为:“《周易》实质上是一部讲思想的书,一部哲学著作,卜筮只是它的表面躯壳,而且如同化石一般的躯壳,是死东西,躯壳里面包着的思想才是它有生命的活的灵魂。”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周易》的卦爻辞,在对卦象进行例说的过程中,也透漏了对自然、社会中事物的属性及变化发展规律的朴素辩证的认识,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世界观:尊天道,重人谋。《周易》卦爻辞中对于天道即自然规律的尊重是十分强烈的。例如:《坤》初六:“履霜,坚冰至。”当脚踩到秋霜时,冰冻的寒冬也将来临。事物的生长消亡有其必然的规律可循。这是不一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泰:“小往大来,吉,亨。”弱者离去,强者到来,顺应了自然规

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周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珍贵文化典籍,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对于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举世惊羡的空前繁荣起了不可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周易》原为卜筮之书,但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具有两重作用:一是占卜,二是智慧的积累与启示,成为哲理与人生智慧的教科书。 古圣人在《易经》和《易传》中所阐述的道理,是来源于对人们生存活动的观察和归纳,是自形而下的器物层面上升到了形而上无象无物的道理境界。其形而上说教的目的则在于指导规范形而下人们的生存活动。 《周易》是跟“玄学”挂钩的。这与“魏晋玄学”颇有关系。魏晋玄学的一个特点,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相当程度上的合流,亦即论证“名教出于自然”。名教者,儒家伦理也;自然者,道家玄思也。两家思想的这种合流是有文献依据的,这就是当时玄学家所谓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前两部书都是道家的,唯有《周易》素来是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儒家以“六经”为原典,而《周易》为所谓“六经之首”。但事实上,《周易》本来并无所谓哪家的。唯其如此,先秦诸子许多都跟《周易》有所关联。

不仅如此,事实上可以说:此后的一部中国思想史,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部《周易》诠释史。在汉代经学里,“易学”极为昌盛;董仲舒的哲学,所取于《周易》的观念尤为显著。接下来是魏晋玄学,已如上述。汉唐佛学也与《周易》多所关联,般若学脱胎于玄学,这是众所周知的。至于宋明理学,其中的易学更是蔚为大宗,理学大家莫不治《易》,理学家往往同时也是易学家。直至现代所谓“新学”,《周易》仍然发挥一种基本思维模式的作用。 一、《周易》特点 1、阴阳的普遍性 《易经》有六十四别卦,每卦皆有六爻。爻象只有两种,要么是阴爻,要么是阳爻。为什么把爻称谓阴阳呢?据郭沫若先生生前考证,卦、爻象由来已久,它们最早是生殖文化时代的象形文字,阳爻最初的形状是,象征男性生殖器,谓之阳根;阴爻最初的形状是,象征女性生殖器,谓之阴根,阴阳称谓由此而来。周易的八经卦都是由三个阴阳爻的不同排列构成的,而六十四别卦则是分别由两个经卦的排列构成的。这就是说,阴阳在卦象中具有普遍性,即任何卦象都是阴阳的组合,卦象的不同,仅在于组合情形的不同而已。 更主要的是,在《周易》作者那里,六十四卦分别代表社会与自然不同类别的事物,所以六十四卦都是专卦。例如乾卦是官贵者专卦、坤卦则是民佣者专卦、师卦是军旅专卦、

41易经详解-损卦

山泽损 【原文】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译文】损卦:有诚信,最为吉祥,没有灾难,可以正固,适宜有所前往。要使用什么?二簋(gui,古代的盛器)就可以用来献祭。【解读】 1、损卦是下兑上艮,亦即“山泽损”。《序卦》说:“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解卦在缓和了困难之后,一定会因松懈而造成损失,所以接着出现了损卦。 2、损卦是损下益上,下为内,为己,上为外,为人。能做到损己利人,表示“有孚”,然后就“元吉,无咎”,并且“可贞”。以诚信态度与人交往,以己之能来帮助别人,所以说“利有攸往”。 3、“曷(he)”为何,“曷之用”是问如何表现这种诚信。“二簋(gui,古代的盛器)”是供品中最简单的,“簋”为内圆外方的祭器,用以存放黍(shu)稷(ji)谷梁。心中真诚而供品简单,鬼神也会欣然接受。 【原文】《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译文】《彖传》说:损卦,减损下方而增益上方,它采取向上走的路。损卦有诚信,最为吉祥,没有灾难,可以正固。适宜有所前往。要使用什么?二簋(gui,古代的盛器)就可以用来献祭。使用二簋献祭应该配合时机,减损刚强者而增益柔顺者也要配合时机。减损与增益,满盈与空虚,都是随着时序而运行的。 【解读】 1、由“损下益上”一语可知,损卦(山泽损)是泰卦(地天泰,第十一卦)所变,亦即泰卦的初九成为上九,使其他各爻下降一位,亦即下卦少了一个阳爻而使上卦多了一个阳爻,阳爻大阴爻小,所以是“损下益上”若是损上益下,则是下一卦益卦了。为了益上,所以说“其道上行”关键在于“损而有孚(fu,信用)”一语,以减损来表示诚信,亦即肯定损己利人的美德。 2、“二簋(gui,古代的盛器)可用享”固然肯定了真诚不可或缺,但并不表示繁复盛大的礼仪可以弃置。这要取决于时机。正如“损下益上”所展现的“损刚益柔”也须考量时机。万物的消长,原本就是“与时偕行”,自然界的盈虚是自己如此,而人间的损益则要靠智能了。 【原文】《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译文】《象传》说:山下有沼泽,这就是损卦。君子由此领悟,要戒惕愤怒,杜绝嗜欲。 【解读】 1、损卦下兑上艮,艮为山,兑为泽,亦即“山下有泽”泽水可

易经之感悟与认识

《易经》之感悟与认识 《易经》是一部奇妙无比的古书。看不懂的人说它是有字天书,略知一二的人对它深感敬畏,真正了解的人就爱不释手,随时摆在案头,向它请益人生各种问题,然后增长处世的智慧。 《易经》的“义理”告诉我们:宇宙万物一直在变化之中,充满无限的活力与生机,那么人类应该如何妥善安排自己有限而可贵的一生?答案是努力提升道德价值,以行善为主轴,搭配求真与审美的目标,使人生趋于完美的境地。个人与群体不可区隔,所以这是成己成人之学。 《易经》再三揭示人生的正途在于:培养德行、增强能力,以及启发智慧。把握这三点,人生的主动权操之于己,生命也将变得充实也更有意义。《易经》在古代经典中属于哲学类,其故在此。哲学是对人生经验作全面的反省,再由之找出系统的理解以及最终的目标。也因此可以说:没有哲学,人生形同盲目;脱离人生,哲学难免空疏。《易经》是一套圆满的哲学体系。不学《易经》,将是无可弥补的知性缺憾。 关于《易经》的学习,我有以下体会: 其一、不学一定不会;《易经》的六十四卦是基于一套特定的符号系统,若是不曾学习,则这些卦象显得神秘而难解。

其二、学了不一定会;为什么学了还不一定会呢?因为它的占卦部分需要解卦,而解卦能力永远有提升的空间。这表示人生有可测与不可测的部分,有已知与未知,同时人也有自行做主的选择机会。 其三、学会终身受用。占卦不同于一般的算命,也在于它要求我们以清醒的理性与负责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最后,学会《易经》,将可终身受用。此中之妙处,其实在学习过程里就已经逐步实现了。 学习易经使我感悟到人生的精彩和奥秘。 周易告诉我人生中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咂,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不断拓宽视野。没有开阔的视野,没有长远的眼光,就会跟不上时代潮流,就会守旧,就会落后。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要想了解自己,必须审视自我,经常反省自我。经常审视自我会让自己更能够认识自我的不足和错误,从而改变自我,提升自我。除外,每个人就像一个招牌,当你出现时,人们对你会产生一种印象,要想被人们所认可,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要树立形象。 在为人处世上,要诚信待人。柔顺谦逊精中求细----稳妥操办大

程颐对《周易》的认识及解易方法

程颐对《周易》的认识及解易方法 发表时间:2008-10-12T20:48:49.750Z 来源:《阳明学刊》第三辑作者:姜海军 [导读] 程颐作为义理易学派的主要代表,直接孔子,汲取孔子易学之精神,“推天道以明人事”,将《易》学研究与现实的功用紧密结合起来,并以天理解易,易理更加哲理化和政治伦理化。程颐为对抗当时盛行的佛、老之学,借助《周易》的义理,将儒学高度义理化,重建儒家学说的本体论、心性论以及实践论。探究天理、穷理以尽性以至于命是程颐治易的基本原则,而最终的归宿则是致力于现实社会治理及人生的道德境界的提升。在注解易学的方法上,程颐还汲取了汉、晋唐时期诸家易学的解易原则和方法,以义理解易又不废象数,使卦象与卦爻辞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哲理化——即因象明理,以理解易,既注重经书之间的“互训”,也重视以史解易之法,将理论和具体的历史事实结合,从而奠定了程颐易学在经学史、儒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对于《周易》一书的认识和看法,历来都有不同,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同,所以导致了不同的解易原则及方法的产生。程颐在总结和汲取前人易学成就的同时,提出了自己对《周易》的看法,此亦直接决定了程颐的解易原则及方法。 一、对《周易》性质的认识 历史上,对于《易经》性质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之看成是占筮之书,一种是将之看成是讲天道人事之书。关于《易》本卜筮之书,今天看来自然没有异议。[①]但是历史上学者们更多的是将《周易》视为讲天道人事之书,《易传》就如此认为,如《系辞》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易传》的作者视《周易》为圣人的载道之书,并将具有卜筮性质的《周易》六十四卦赋予了普遍的哲理和人文化的意义,又将儒家学说贯注其间。这为后来的易学发展定下了一个基调和解读的方向,后来的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的分野正是因《易传》而发。程颐作为义理易学派的重要代表,也受到了《易传》的影响,他亦将《周易》视为讲求天道人事之书: 《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圣人之忧天下来世,其至矣:先天下而开其物,后天下而成其务。是故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著其象以定天下之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②]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③]易是个甚,易又不只是这一部书,是易之道也。不要将易又是一个事,即事尽天理便是易也。[④] 尽天理,斯谓之《易》。[⑤] 圣人作易,以准则天地之道。易之义,天地之道也。“古能弥纶天地之道。”[⑥] 作《易》者,自天地幽明,至于昆虫草木之微,无一而不合。[⑦] 不过,程颐对《周易》一书价值的重估和定位,虽是借助《易传》尤其是《彖》传来“推天道以明人事”,正如何乔新所言:“程子之《易》,发挥孔子之《十翼》者也。”[⑧]但是他在佛、老之学的启发下,借助《周易》将儒家的学说推向宇宙本体的高度,以对抗当时盛行的佛、老之学,在旨趣上,与他所服膺的王弼以老庄解易之学大为不同。如皮锡瑞《经学通论》所云: 程子于《易》,颇推王弼,然其说理,非弼所及!且不杂以老氏之旨,尤为醇正。,顾炎武谓见易说数十家,未见有过于程传者,以其说理为最精也。[⑨] 在价值取向方面与王弼以老庄解易立场的不同,是义理易学派在易理思想层面所进入的一个新阶段。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说义理派易学的演变时所指出的:“王弼尽黜象数,说 [⑩]程颐将理或天理视为《周易》最高的范畴,如他在《易说·系辞》中曾说: 圣人作《易》,以准则天地之道。《易》之义,天地之道也,“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弥,遍也。纶,理也。 《易》之义,与天地之道相似,故无差违,相似,谓同也。“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义之所宝,知也。其义周尽万物之理,其道足以济天下,故无过差。 《易》道广大,推远则无穷,近言则安静而正。天地之间,万物之理,无有不同。 《易》之道,其至矣乎!圣人以《易》之道崇大其德业也。知则崇高,礼则卑下。高卑顺理,合天地之道也。高卑之位设,则《易》在其中矣。斯理也,成之在人则为性。人心存乎此理之所存,乃“道义之门”也。[11] 理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价值的本体,他认为圣人作《易》展现的正是天人之理、之道。他作《易传》的目的也是为了承传自秦以后湮晦不明的道而已: 去古虽远,遗经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忘味。自秦而下,盖无传矣。予生千载之后,悼斯文之湮晦,将俾后人言流而求源,此《传》所以作也。[12]

对《易经》的浅显认识

对《易经》的浅显认识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诞生在新石器时代,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 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 影响。 一是成为皇权治理国家的工具。特别是被“儒家”定为群经之首后,它就成为皇权制定国家政策,规定民众行为的一个准绳, 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历史就最能理解了。 二是对中国文化方面的影响,是数之不尽的。如先秦的诸子百家、道家的修身、中国文字的变迁、现代的相对论等,无不受之 启发。 三是对中国的医学的影响。《易经》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础。《易经》的实时定位思想、与时偕行等思想对中医有着 至为重要的影响,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疗原则皆源于此。中 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东汉时期的 《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的观念,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张 仲景《伤寒论》把阴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创 立了六经辨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 四是对军事的影响。《易经》对军事理论有直接影响。《易经》64卦,适合战争机动战略的选择,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吴起、诸葛亮等,都根据《易经》原理排兵布阵,其中著名的《奇 门循甲》就是运用于军事上的布阵书。 还有对建筑、武术、为人处世等等许多方面的影响。《易经》对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儒家、 道家、中医、政治、军事、文化、民俗影响深广,是世界上传承 非常完整、绵延不绝、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 1、在古石器时代,也就是伏羲时代,它是一部指导人们行为的 简单的符号,它不是书。《易经》是一种人工符号编码系统。它由 阴阳通码卦符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个不同水 平的系统层次,有着严密、完美的内码数理结构,是目前所知的 上古文明中层次最强、结构最严密的符号系统;因为当时是没有文字的,没有规范的言语表达,是一个蒙昧无知混沌的蛮荒时期。作 为一个部落的领导人(伏羲),他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观天、地、人、(动植)物等形象摸索出来的一套反映“天地人”等现象的符 号模式。是由伏羲用他当时的行为、形象语言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 而来八种预测符号,对现代人来说,它是一部无字天书。 2、它完全是一部一本关于“卜筮”之书。从许许多多的易学人仕、专家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伏羲画出这些符号后,到周代的文

论《周易》的和合思想及其价值

宇宙及其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多矛盾、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体,正是这种矛盾、同一、相互作用,才构成了宇宙及其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均衡性。事物中这种矛盾的均衡和均衡中的矛盾,才使事物具有和合性,才使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成为可能。《周易》则揭示宇宙中这种和合的规律,正确认识《周易》中的和合规律,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易卦的和合性 《周易》这部中华文化的重要经典,它与世界上的任何文化典籍都是不同的,它除了“义理”之外,还有象数。义理寓于象数之中,抛弃了象数,《周易》就失去了它的个性。易卦是《周易》象数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认识《周易》的和合精神,必须要懂得易卦的内涵、结构及其与诸卦的关系。 易卦是由天、地、人“三才”构成的,它十分强调天、地、人的和谐与统一。这“三才”各按其自己的自然位次,处在相应的位置上,天在上,人在中,地在下。上为天位,中为人位,下为地位,每一个位次上,或为阳爻居之,或为阴爻居之,这样由不同性质的爻和不同位次构成的“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个初级和合模式。 随着我们祖先认识认识的深化,认识到天地人三才不是单一的,而是充满着矛盾的,天有阴阳,地有刚柔,人有仁义。《说卦传》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于是,由八经卦演为六十四别卦,爻位由三位变成六位,别卦的结构丰富了易卦和合性的内涵。在别卦的结构模式中,充满着矛盾,存在着阴与阳、柔与刚、仁与义的对立、对待和差异,因此,六十四卦是包含有矛盾的、具有复杂的异质、要素的和合体。这是认识宇宙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宇宙和合模式。 易卦是由阴爻和阳爻以及它们所处的不同卦位所构成的,阴阳两爻代表着不同性质的事物,不同的爻位也代表其不同的性质。爻位分为初、二、三、四、五、上等六个层次,初与二代表地位,三与四代表人位,五与上代表天位。爻位之间还有对应关系,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为对应位。阳爻处阳位、阴爻处阴位为当位,相反为不当位。阳爻处阳位,阴爻处阴位,其位次是对应的,则为相应,相反,如果阴爻处阳位,阳爻处阴位,或在对应位均为同性质的爻,则为敌应。六十四别卦由八经卦构成,每一个别卦由两个经卦组成,其两经卦之间有上下、内外、前后、平行等关系。在一个别卦的内部,还有互体关系,即二、三、四爻组成下卦,三、四、五爻组成上卦,再合为一卦,用这样的方法组成的卦称为互体卦。由此可见,易卦是由不同性质的爻、爻位,或相同或不同的卦构成的,其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联系和关系,表现出它的多元性、异质性、差异性、对待性,但同时又具有平衡性、和谐性。因此,易卦是一个多层次的、内涵丰富的和合体。 易卦的卦与卦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如相错关系(或为旁通关系)、相综关系(或为颠倒关系)等等。在六十四卦中,两两相错,共有32对卦相错,如卦与复卦、遁卦与临卦相错。所谓“相错”,就是两卦之间位次相同的爻位上的爻,其性质的相反的,处在阴阳的一一对应之中。在六十四卦中,只有28对卦相综,其中的乾与坤、坎与离、大过与颐、小过与中孚是不相综的。所谓“相综”,就是一个颠倒过来,就是另外一个卦,如屯卦与蒙卦相综,把屯卦颠倒过来就是蒙卦。从卦与卦之间来看,有着不同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再从六十四卦的总体上来看,它也构成一个有层次性的系统。《序卦》把六十四卦看成一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系统,来知德则把六十四卦看成是一个具有相错相综关系的系统,先

周易课程期末感想

周易课程期末总结 选报这门课程之前,我对周易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唯一有概念的理解那就是直接把“周易”翻译成“算命”,我高中的同学很喜欢周易,我看他们用纸撕来撕去,然后在那里算卦,基于对预知未来的好奇心理和对风水之说的一贯兴趣,我加入了这门选修课。 等到进入课堂,听到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它的博大精深,引领我开始走进周易精彩的世界后,我发现再单纯的把周易理解为算命,实在是泯灭了它那历经数千年之沧桑,辉煌四海天下之灿烂。我惊异于其中蕴含的博大理念与浑然一体的庞大系统。总之,我是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了,于是课后空余时间我又多出了一项新的爱好,了解周易,体会周易。 《周易》:即《易经》。它承载了过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虽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儒家(思想掺有道教思想)重要经典之一,相传系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但一般认为它是战国或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1]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周易一书,并非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写修身。每个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人若生病,事业亦必荒废。周易与其说占卜人事,不如说是记录人体内的各种病症。易经的存在,是互补了黄帝内经人体经络病症。人体经络运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灾厄。 易经,周行不易,读完后,唯留“中正”二字。 不易者,中正之”道“也 毕竟是刚刚接触一段时日,我不可能一下子把那么深奥的学问了解得一清二楚,就简单的就我的理解谈谈我眼中的周易。 早在远古时代,燧(sui)人氏仰观斗枢,以定天极四方之位。先人(伏羲)则之以画先天八卦,仰观俯察,远求近取而作后天八卦。卦的起源为河图、洛书。八卦图告诉人们关于宇宙自然中的理、象、数。以后对《易经》的研究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注重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太极图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到了近古时代,即殷商末年,经过周文王的整理和注述,取名《周易》一书,便成为流传后人的一部经典。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等儒家学派的研究和传述,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和阴爻,十三爻重叠起来,构成八卦,即乾、坤、震、艮、离、兑、撰。八卦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

周易梅花易数解卦十六步讲课讲稿

周易梅花易数解卦十 六步

精品资料 解卦十六步 看卦名 看爻辞象辞 看卦宫卦位 看阴阳爻位 看卦气旺衰 看体用生克 看互卦 看变卦 看综卦 看错卦 以卦读象,分析各个卦与主卦之间的关系 以卦取数 象的取舍 转换卦象太极点获取相关信息 串联象与数的各个元素勾勒出画面 以上为基本断卦流程,具体断卦时得根据实际情况对上面的步骤灵活的取舍 研习梅花易的三步筑基功夫 一步:瞬间显像 世界上能够无国界的语言当属音乐和绘画作品,因为这些东西含有的内在神蕴不需要文字,哪一种文字也表述不清楚它真实的含义。此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老祖宗的周易符号就是一虚一实两种道道的符号,变化万千,就让世界的人们忙活了几千年,到现在还有很多迷没有解开。所以研究周易的人,首先要回归到符号上面去。符号只是象,只是一个对宇宙时空表述上的最恰当的归类反映。 做法上首先把中文名字换成图象来记,就是把64卦象的阴爻和阳爻的多重组合图印在脑子中,听到人说某一卦,脑中就是阴阳爻的图象,就象说中国人说中国话从不想那几个字怎么写。别老是临时去想,这卦的爻怎么画呀等等。因为如此一想,很多卦的灵机就让你想跑了,这是后话,先记着这一步吧。说着容易,做起来稍难一点,其实并不是很难,只是费些时间而已,当然更重要的是一般人不愿意费这个功夫,总想把理论搞明白,然后再操练。做法正好反了,改过来就行。 二步:图像转换 这一步是在前一步已完成差不多的情况下才能操作的。也就是当起出一卦后,瞬间或几十秒内就能清晰地将卦像显示在脑海中,这时就需要进一步练习另一转换的基础功夫了: 一卦定准后,当然依据所显原理可以讲很多信息,这个是后话,暂且放下这个话题。卦像一定有动爻,动静在卦像中就是这从这个动爻上发出的。表面上是出来一个互卦,一个变卦,比如困卦二爻动---互家人---变萃。其实远非如此。再将主卦上下一颠倒就又有另一组卦:井---互睽---升,将主卦阴阳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周易的幸福观

周易的幸福观 2013-01-18 19:28 作者:知未来 【字號】大中小 【正体版】【打印机版】 一、 (一)幸福定义 现代人认为幸福是心理得到满足/快乐的状态。(参百度百科) 它的反义词不止一个:不快,痛苦,郁郁寡欢,愤怒,恐怖,悲伤,忧虑等负面心理。 这应该是狭义的幸福。 广义的幸福包括心灵的宁静、祥和、自由、理性的升华、天下太平等(笔者理解)。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心理需要分5等,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社交需求(情感和归属/爱的需求), 4.尊重需求,5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他认为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所以,相应的人的幸福也有5个层级,即上述5种需求满足的幸福。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社交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可见,既然人的需要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那么人的幸福也有物质精神两方面。 (二)幸福训诂(编辑于《百度百科》) 1.“幸”是个会意字,从“夭”和“屰(ni)”。上面的“土”是“夭”的变形,意为人夭折将要入土安葬;下面的“¥”是“屰”的变形,意为情况发生逆转,死而复生,慢慢醒来,借“醒”声表示即将入土的死人又苏醒过来。逢凶化吉就是世上最大的幸事,幸为精神生活的满足感。只有这样解字才能通解“不幸”。

“福”是形声字。从示,表示与敬神有关,畐(fu)声,畐为盛酒的容器。似双手捧着盛满酒的酒器伏地祭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福为物质生活的满足感。二字合为一词,幸福指人们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满足感。 2.幸,①.吉而免凶也。------东汉?许慎《说文》。 ②非分而得谓之幸。——《小尔雅》 (按:上述意思,即,①.逢凶化吉。②.非分意外的所得。) 福,①.佑也,------东汉?许慎《说文》。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与“祸”相对,(按,本作祜也)。(按:即人们通常认为的福分) 3.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不幸福,斯无祸;不患得,斯无失。” (这是对祸福得失的一种感受,意思是:不要得意于目前的福份,这样才没有祸端(的痛苦)。不要时刻担心你既已得到的,这样才没有失去(的失落)。) 4.综上所述,中国古文化对幸福定义大致包含:①逢凶化吉,(如1927年生人的波兰老人芭芭拉.罗丽亚曾经127次大难不死,阿拉法特也多次大难不死等)②非分意外的收获/所得,③通常的福分,④调整心理得到的安宁。 二、纵观古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对于幸福的论述 有的认为是感官享乐,有的认为是理性的认识或践行或升华,即或因感性享受带来的幸福或因理性认识升华、修为导致的幸福。 笔者认为,两者在客观上都是存在的,但因为人的认识差异、情感差异、践行差异、修为差异,从而导致的幸福感受也因人而异。 换个角度看,幸福包含两部分:1.主体的自我内在的物质或精神因素,2.客体的自我以外的外在物质或精神因素。导致幸福的外在或内在因素可以称为幸福因子,反之导致不幸福的外在或内在因素可以称为痛苦因子。 三、笔者对幸福的理解是 1、幸福因子 内在的幸福因子(佛教称为正报),应该是满足马斯洛5种心理需要的内在因素(物质、精神),包含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感情、情绪,自我正确深刻的见解认识、信仰价值观,自我正确深刻的道德理念,自我接纳的有益的知识经验等。 反之,不健康的身体,不健康的心理、感情、情绪,错误肤浅的见解认识、道德理念、信仰价值观,有害的知识经验,不健康运行的社会体制等是痛苦因子。 外在的幸福因子(佛教称为依报),应该是满足马斯洛5种心理需要的外在因素(物质、精神),包含满足生理、安全需求的物质生活因素,如衣食住行等,以及满足情感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精神因素,如和谐的人际关系,

浅谈周易的思维方式

浅谈周易的思维方式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适应环境演化发展的成果,是每一个民族深层思维的根。因此西谚有云:「不以自己的文化来观察、思考、推理、解决问题,则一切都是无根的」。现代科学哲学与认知科学的研究趋向指出,现代及未来广义信息化时代(智能时代)的主流思维方式将从「西方传统的机械典范」转向「东方传统的系统典范」;在教育方面也将由传统的分科教学逐渐转向统整或合科的跨学科及跨学门的教学,由「本位主义的小教育观」转向「立足整体、综观全局」的大教育观(例如我国教育改革中「九年一贯的课程纲领」所提出的「统整课程与协同教学」的前瞻性观点)。学者的研究早已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具有丰富的系统典范思想,本文尝试以现代系统典范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观点来筛选、整理<<周易>>的思维方式以与现代认知科学和科学认识论的部分研究成果(与系统典范相通者)进行对比,相互启发,期能以「思维方式」为切入点,为自然与人文的多元交流建立另一个管道,为「国语文与自然科学之课程统整与协同教学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认知模式、认知规律、思维模式、思维成长机制、统整典范、系统典范、周易思维。 何谓「思维」 「思维」的定义目前尚无共识,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人强调「思维=利用信息(吸收、储存、加工、传递等)去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人认为「思维=不包括感知觉的高层次认知」,有人认为「思维=心智中的表征结构以及在这些结构上进行操作的计算程序」等等。本文拟采广义的说法把「思维直接等同于认知」(原因参本文),是认知状态和认知过程的有机整体(状态与过程相互建构支撑、不断成长的整体(明确的内涵参图一及第五小节),并于下文中以与现代认知科学和科学认识的研究成果相一致的系统典范观点,根据思维的要素、层次、结构和运演机制等来分类和描述「认知(思维)」。 科学认识(思维)过程及其范畴结构 较简单的认知目标可以由上述较低层次的认知来达成,但对较复杂的任务,就需要较高思维层次的「科学认识」来解决。科学的认识以概念及概念的结构(图式)为主要要素,以逻辑为主要(但非唯一,参下)的推理「规则」,因此科学的认识过程主要就是概念和概念结构的发生、成长和运用的过程。根据运演(操作)水平的不同来分类,科学概念由低至高可以分为潜概念、前概念、初概念和逻辑概念等四层次,分别对应于皮亚杰的四个认知或思维阶段(即感知运动时期、前运演时期、具体运演时期,以及形式运演时期)。因此,科学概念及其结构的发生和发展是在感知活动、经验事实(包括感知性经验和实验基础;与意象、符号等要素相联系)和观察实验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稳定结构都具有数理逻辑结构的特征。科学概念的数理逻辑结构是科学概念成长的结果,但它又会反过来(反馈)加深主体对既有概念的理解,并且建构更多的新概念、新规则(法则、原理、定律、公理等产生式或程序性系统)。它们(概念的逻辑数学结构)同时也被用来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技能、检验和熟练科学方法的应用等等;而这些应用的实践成果又会反馈回去,对于概念和概念结构的成熟和进步提供助益。因此,我们可以说科学概念的数理逻辑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它藉由概念的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应用、能力的培养等相互支持、相互建构的耦合反馈,使得科学认识能不断的成长。另外,在科学概念及其结构的形成过程中,逻辑方法(规则)(例如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并不是唯一的方法,非逻辑的直觉、

我对周易的认识

题目:我对周易的认识 姓名:王鑫 学号:201001070027 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班级:10应用一班 院系: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 2011/12/16 内容提要::《周易》虽然是远古的著作,但后来经过周文王、孔子的修订,使它从一本占卜书成为了哲学书。到今天,《周易》的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思想的一部分,很多日常用语都是从《周易》而来,这些思想影响了我们每个中国人。 关键字:本意,本质,使用方法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演绎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心理结构。它是群经之首,是大道之源,是民俗之根,是白家之脉,是万法之宗。在儒家,它是群经之首;在道教,它是三玄之一。孔子对它爱不释手,老子也对它深有研究。“一阴一阳为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谓之鲜矣。”它深入到了每个中国人思想的没一寸土地,扎根在那里。《周易》,它“总万教于一本,约千训于一义。”它是华夏思想与哲学的源头,是文学的鼻祖。 《周易》是译本短小精悍的书。全书一共24070个字,其中《易传》19064个字,《易经》5006个字。《易经》分为上经和下经,其中上经为从乾坤到坎离共30卦,下经为从咸恒到既末济共34卦。每卦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辞。《易传》又称十翼,包括象辞、系辞、说卦、系卦、杂卦。 《周易》包含象、数、理、占。象为图形,卦爻像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数为数字,阴阳、奇偶、蓍草的数目、九六之数;理为义理,圣人立象以尽意,指卦爻象和卦爻辞所蕴涵的意义和义理;占为占卜,用周易占卜之法。 中国文人历来言必《四书五经》,实则多系《四书四经》而已。读书人每临《周易》多望而却步,既有潜心披读者,也是考其文辞者众而谙其机理者鲜。至于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用当通神”者,尤为罕见,既有之,也甚乏理解者。于是,凡有成功记载与传说,也多将其神话。因而,关於“易学”──研讨《周易》之学,常令世人雾里看花莫名其妙。 一、《周易》──从普遍意义上斟酌与把握事物变化规律的经典。

易经中的认知与人格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自然辩证法 院、所、中心心理学部 专业或专业领域基础心理学 研究方向时间心理学 级别2013级 学年2013-2014 学期下学期 姓名冯彦添 学号112013306000445 类别②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4年 6 月25 日 研究生院(筹)制

课程类别② 课程考试方式④ 题号得分教师评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任课教师签名: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易经》中的认知和人格心理学思想 摘要 本文重点简单总结了《易经》中认知与人格方面的有关思想。认知心理方面从国际心理学大师荣格对《易经》的推崇和分析到如今中国学者对其中心理学思想的研究都值得我们深思;人格心理方面,《易经》对自我,自强以及君子人格和理想人格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在学习和研究认知心理以及人格心理的时候,不应忽视我国古代先明思想的启发和影响,更多地投入到其研究中。 关键词易经;认知;人格 一、《易经》心理学思想对我们的意义 《易经》作为“大道之源”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心理学思想。对《易经》中心理学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弘扬和传播中国古老文化,将易经的影响力推向全球,而且研究和学习《易经》心理学思想对我们现代心理教育以及我们日常的生活的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何志清[1] [2]也认为《易经》其卦辞和爻辞所运用的象征或比喻与无意识所表达的原始认知是相通的,具有改变思维方式和心灵暗示功能,在现代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均能发挥积极作用。《易经》中的命运观思想也对学校的德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而以往一些学者仅仅将《易经》视为一部占筮之书,并从所谓“原始思维”的角度去理解它,套用法国学者列维一布留尔的诸如“互渗律”之类的术语,认为《易经》中没有任何文明人的意识及其活动,也就是说其中没有丝毫称得上心理学意义层面的理论规定。为丁澄清这一偏颇的认识,本文对《易经》中的心理学思想以及其中对思维活动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进行初步的总结。探讨的同时希望对后来者给予一定帮助。 二、《易经》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内容 1《周易》中的认知心理思想 国外心理学家最早研究易经的当属荣格,荣格[3]主要论述了《易经》中的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同时也对《易经》中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客观评价。 首先在潜意识方面,荣格认为,荣格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由意识与潜意识活动组成的,但是这种潜意识主要是被现实所压抑的生命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就能表现出来,而会借助于象征语言( 如梦幻想) 而互相交流只有在一种静思的状态下,潜意识会转化成意识,在精神活动的作用下会将意识与潜意识整合为一体。《易经》占卜作为探究潜意识的方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易经》不为意识所接收,至少无意识可以再半途接纳它,因为易经与无意识的关系远比意

周易与人生哲理

《周易》与人生哲理 《周易》提出了一系列为人处世的原则,其中不少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指导意义。一、处理天人关系的三大法则:识天、顺天、乐天 天人关系是《周易》哲学的主题。《周易》关于吉凶祸福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规律。《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总是用自然现象来类比社会现象,用自然现象的己然性来论证社会现象的应然性。这里,《周易》首先强调的是知天,即认识、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周易》用一整套特有的卦象系统,把自然界复杂的变化概括地予以表现,然后让人根据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去认识自己目前的处境,设计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比如蒙卦,上艮下坎,从卦象上看,是一座高山把泉水蒙盖住了。《象传》云:“山下出泉,蒙。”处在这种情况,就意味着,目前的局面较为蒙昧,但很有希望,只要能够启蒙、击蒙,让清泉流出来,就大吉了。再如晋卦上离下坤,离为火,为日,坤为大地,象征太阳出于地上,象征事业兴旺发达,君子贤人在位。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些类比有些简单,失之牵强,但是这在几千年来的古人已经难能可贵的了。更为深刻的是六十四卦的整体排列所体现的宇宙变化,特别是伏羲六十四卦的排列,这个排列可以用来表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阴阳递转,显示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也可以用来描述天象的变化,把斗转星移囊括其中。更奇妙的是,这种排列不仅概括了中国特有的太极思维的规律,而且符合二进位制。因而发明了二进位制的莱布尼兹不能不承认,早在他之前数千年的中国古人已经知道了二进位制。有关六十四卦整体模型的系统研究目前已经相当深入,人们从这个复杂而又有序的动态系统发现了相当多的宇观规律。不仅六十四卦是一个系统,囊括了许多自然的规律,堪称宇宙的一个科学图式,就是一个卦,虽说只有六爻,其阴阳关系的“承”、“应”乘”比”据”的演变也是一个运动着的微型宇宙的抽象概括。很好地认识掌握这套符号系统,深入地灵活地操纵这具宇宙的动态模型,也就是知天了。知天,这是人生的第一要则。知天并不是目的。知天的目的是顺天。《周易》每一个卦都包含有顺天的含意。比如比卦,上坎下坤,坎为水,坤为地,水与地亲密无间,象征君臣关系融洽,臣尽力辅佐君主,而君也虚心纳谏,事业自然兴旺。涣卦,上为巽风,下为坎水,意味风行水上,象征事业发展顺利,故卦辞说:“利涉大川”。《周易》不仅用具体的卦象说明顺天的道理,而且在易传中明确提出这一概念。《革卦·彖传》在谈到商汤王、周武王的革命时,明确地说:“顺天而动,不失其时。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这里,说得很明白:商汤周武王的革命为什么能成功?原因就在于这场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64卦详解完整版

【周易64卦详解完整版】 乾为天第一 【原文】乾①。元亨、利贞②。 【译文】乾卦: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 【注释】①乾,卦名。《周易》以卦为单位,全书共六十四卦。每卦有四个组成部分。即卦画、卦名、卦辞、爻辞。易卦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最小的单位是爻,基本单位是经卦,每卦由二个经卦,或者说由六爻组成。经卦有八个,即乾,坤、坎、离、巽、震、艮、兑。它们分别代表八种类别的自然物质,如乾代表天文之事,坤代表地理之事,卦象是比较单纯的。八个经卦互相重迭构成六十四卦。经卦两两相重就产生了具有内部关系的复合卦象。根据八个经卦所代表事物的物理属性,从而形成了相制相克、相和相应的一系列矛盾,用以象征性地概括表示自然、社会的种种现象。卦辞、爻辞,以及《彖》、《象》,即是从不同角度对这些矛盾进行解说,从而判定物象人事的凶吉。组成各卦的两个经卦,

又依其位置称为上卦与下卦。上卦又称为外卦,下卦又称为内卦。这种位置区分与卦象、爻位联系起来,也是分析卦、爻意义的重要的结构关系。本卦是同卦相叠(乾下乾上)。六画都是阳爻(阳爻,参见本卦初九爻题注),用以象天,喻龙,比喻有才德的君子。后人说《易》多附会,将其象征意义广泛推衍,用以代表纯阳刚健的事物,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人伦义理概念(可详《说卦》各篇)·②元亨、利贞,是两个贞兆辞。《易卦》的卦、爻之辞可以从很多角度上进行分析。大概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贞事辞,它记录着占筮的具体事情;二是贞兆辞,它指占筮时神灵感应的兆示,如吉、凶之类;三是象占辞,它记录着日常生活中一些异常现象,比如说梦境中的现象,用以向神灵卜问其吉凶。元,大。亨,通。利贞,《说文》:“贞,卜问也。”利贞,犹言吉利的贞卜。 【原文】《彖》曰①:大哉乾元②,万物资始③,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⑤。态呀终笔⑥,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⑧。首出庶物,万国咸宁⑨。 【译文】《彖辞》说:伟大啊,上天的开创之功。万物依赖它获得生命的胚胎,它们统统属于上天。云在飘行,雨在降洒,繁殖万物,赋予形体。太阳运行,升上降下,出东没西,向南朝北,六方位置,依太阳的轨迹而得以确定。太阳驾驶着六条飞龙在空中有规律的运行。这种运行变化,形成季节气候,万物从而在大自然中找到适合生存的地位。天的运行,保持、调整着全面和谐的关系,于是达到普利万物,正常循环的境界。天的功德超出万种 物类,给万国带来普遍的康宁。 【注释】①彖(tuan团去声),《周易正义》:“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