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 精品课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精品课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是一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和异常的学科,它通过对免疫系统相关指标的检测,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评估疾病的进展和疗效,以及预测个体对治疗的反应。精品课《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将为学习者提供全面的免疫学检验知识和实践技能,帮助他们理解和运用这一重要的临床工具。

该精品课将从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开始讲解。学习者将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免疫应答的机制。这将为后续的免疫学检验技术理解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课程将详细介绍临床免疫学检验常用的技术和方法。其中包括血清学检验、细胞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等。血清学检验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抗体和抗原来评估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异常。细胞学检验则通过观察和计数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来评估免疫系统的状况。分子生物学检验则通过检测和分析免疫相关基因、蛋白质和核酸等分子水平的变化,来评估免疫系统的状态。

精品课还将介绍免疫学检验技术在各种疾病诊断和监测中的应用。例如,在感染性疾病中,免疫学检验技术可以检测病原体的抗体或核酸,帮助确定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免疫学检验技术可以检测自身抗体的存在和滴度,以评估疾病的活动程度和预测疾病的进展。

在精品课的实践环节中,学习者将有机会亲自参与免疫学检验技术的操作和数据分析。他们将学习样本的采集和处理方法,掌握不同检验方法的步骤和操作要点,以及结果的解读和报告。通过实际操作,学习者将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做好准备。

精品课还将介绍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免疫学检验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例如,流式细胞术、质谱法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免疫学检验提供了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然而,这些新技术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标准化、质控和数据解读等方面的问题。精品课将引导学习者了解这些挑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精品课将为学习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免疫学检验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习者将能够理解和应用免疫学检验技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免疫学检验技术与应用

免疫学检验技术与应用 近年来,免疫学检验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技术通过检测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或免疫细胞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本文将介绍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原理、方法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一、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原理 免疫学检验技术主要基于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原理。当机体受到外界的入侵,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时,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来对抗这些病原微生物。免疫学检验技术利用这种抗体的特异性来识别和检测特定的抗原,从而确定疾病的存在和发展。 免疫学检验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免疫测定和免疫分析。免疫测定主要通过检测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来确定疾病的存在和程度。常见的免疫测定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测定(RIA)、荧光免疫测定(FIA)等。免疫分析则通过测定免疫反应的变化,如特定细胞的增殖、分泌物的变化等,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二、免疫学检验技术的方法 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ELISA是一种常用的免疫测定技术,它可以通过特定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来检测样本中的特定物质。ELISA方法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

强,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它可以用于检测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等多种疾病。 2. 放射免疫测定(RIA) RIA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反应物与抗原或抗体结合来检 测特定物质的免疫测定技术。由于放射性同位素的高灵敏度和特异性,RIA可以用于测定非常低浓度的物质,如激素、维生素等。然而,由 于放射性同位素的辐射危害,RIA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 荧光免疫测定(FIA) FIA利用特定的荧光标记物与抗原或抗体结合来检测特定物质。荧 光标记物的高灵敏度和快速反应使得FIA成为一种快速、高通量的免 疫测定技术。FIA常用于病毒检测、细胞检测等领域。 三、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应用 1. 临床诊断 免疫学检验技术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检测特定抗体 或免疫细胞的变化,可以确定疾病的种类、程度和预后。例如,在感 染性疾病的诊断中,ELISA可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抗体,从而确定感 染的有无和感染程度;在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中,可以通过检测自身 抗体的存在和水平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 肿瘤标记物检测

免疫学检验技术教案

免疫学检验技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熟悉免疫学检验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具备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免疫学检验技术概述 介绍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范围,阐述免疫学检验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 1.免疫学检验技术原理 详细讲解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免疫反应的调节机制等。通过实例解释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原理,使学生深入理解其科学内涵。 1.免疫学检验技术方法 介绍常见的免疫学检验技术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技术、免疫电泳等。对每种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及应用范围进行详细阐述,使学生掌握各种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操作。 1.免疫学检验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阐述免疫学检验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如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测、肿瘤标志物的筛查等。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免疫学检验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向学生 传授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案例教学:引入临床医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免疫学检 验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 1.理论考试:通过闭卷考试形式,考查学生对免疫学检验 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实践操作考核: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评 价其实践操作能力。 3.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免疫学检验技术知识, 分析临床案例并撰写报告,以评价其综合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 1.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 学方法和进度,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免疫学检验技术的相关知识。

临床免疫学检验

一、名解 带现象(前带、后带):在等价带的前后,由于抗体和抗原过量,形成的沉淀物少,上清液中可测出游离的抗体或抗原,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当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 凝集反应:是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直接凝集反应: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如正常人O型红细胞、细菌、胶乳颗粒等)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当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或被动凝集反应。 Coombs试验:又称抗球蛋白试验,是抗球蛋白参与的间接血凝试验,用于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不完全抗体多半是7S的IgG类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牢固结合,但因其分子量较小,体积小,不能起到桥联作用,在一般条件下不出现可见反应。利用抗球蛋白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起桥联作用,连接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特异抗体,使红细胞凝集。 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可见的沉淀现象。 高剂量钩状效应:抗原过量可引起高剂量钩状效应,即抗原过量致形成的IC分子小,发生再解离,浊度下降,光散射减少。 海德堡曲线理论:当抗体过量时,IC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至抗原、抗体比例最适处达最高峰,沉淀反应最明显,称等价带,高峰区域左侧,抗体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不明显,称前带;高峰区域右侧,抗原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也不明显,称后带,这就是海德堡曲线理论。 包被:将抗体或抗原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过程称为包被。 封闭:由于包被过程中固相载体表面不能被抗体或抗原蛋白质完全覆盖,实验操作过程中加入的血清标本以及酶结合物中的蛋白质也会部分地非特异性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最终产生非特异性显色导致测定本底偏高,在这种情况下,需用1%-5%的牛血清白蛋白或5%-20%小牛血清再包被一次,消除此干扰,此过程称为封闭。 亲和素的活性单位:亲和素的活性单位是以亲和素结合生物素的量来表示的,即以能结合1ug 生物素所需要的亲和素量为1个亲和素活性单位。 胶体金免疫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记物或显色剂,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标记免疫测定技术。 M蛋白:主要是指患者血清中某一类免疫球蛋白含量显著增多,大多在30g/L以上,这种异常增多的免疫球蛋白理化性质十分一致,称为单克隆蛋白即M蛋白。 窗口期:从HIV感染到能够检测出HIV抗体的时间段称为窗口期。 TORCH :临床上将4种引起胎儿先天性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统称为“TORCH”,其中TO是弓形虫,R是风疹病毒,C是巨细胞,H是单纯疱疹I/II型。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机体免疫系统受环境或遗传等因素作用产生针对自身正常或变性的组织、器官、细胞、蛋白质或酶类等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导致自身组织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增殖病:免疫器官、免疫组织或免疫细胞异常增生所致的一组疾病称为免疫增值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免疫球蛋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 个体化医疗:是指在适当的治疗时间,使用适当的给药途径,对适当的患者施以适当的药物和适当剂量,以避免不当治疗和有害治疗,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2020年秋冬智慧树知道网课《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潍坊医学院)》课后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下列哪种器官是中枢免疫器官? A. 胸腺 B. 扁桃体 C. 肝脏 D. 淋巴结 2 【单选题】(10分) 患者如果免疫防御能力过强,易患 A. 免疫增殖性疾病 B. 自身免疫性疾病 C. 肿瘤 D. 超敏反应

3 【单选题】(10分) 免疫系统的成分不包括 A. 心脏 B. 胸腺 C. T细胞 D. IL-2 4 【单选题】(10分) 正常情况下,肿瘤细胞的清除依赖于免疫系统的哪种功能? A. 免疫自稳 B. 免疫应答 C. 免疫监视 D. 免疫防御

5 【单选题】(10分) 正常情况下,衰老细胞的清除依赖于免疫系统的哪种功能? A. 免疫自稳 B. 免疫防御 C. 免疫监视 D. 免疫应答 6 【多选题】(10分) 免疫应答分为哪3个阶段? A. 效应阶段 B. 识别阶段 C. 免疫应答 D. 活化阶段

7 【单选题】(10分) 淋巴细胞不包括 A. B细胞 B. T细胞 C. 巨噬细胞 D. NK细胞 8 【单选题】(10分) 下列哪种细胞在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A. 巨噬细胞 B. T细胞 C. NK细胞 D. 浆细胞

9 【单选题】(10分) 下列哪项技术不属于标记免疫技术? A. 酶免疫技术 B. 凝集试验 C. 荧光免疫技术 D. 发光免疫技术 10 【判断题】(10分) 人类白细胞抗原在移植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A. 错 B. 对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称为 A. 应答性 B. 免疫原性 C. 特异性 D. 抗原性 2 【单选题】(10分) 抗体中识别和结合抗原的部位位于 A. 可变区 B. 轻链 C. 恒定区 D. 骨架区 3 【单选题】(10分)

临床免疫学检验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对其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免疫保护与免疫损伤机制的研究,探讨有效的免疫措施,实现以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门现代医学科学。 2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是B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清等液体中,约占血浆蛋白总量的20%,IgG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3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经活代后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为补体系统。 4细胞因子(cytokine):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物质的总称。大多数细胞因子是低分子量的蛋白或糖蛋白。 5临床免疫学(clinical immunology):是将免疫学基础理论,临床疾病与免疫学技术相结合,用于研究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评价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的多个分支学科的总称。 6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的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取决于两者空间构型的互补的程度。 7亲和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亲和力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抗原表位数目有关。 8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9半抗原(hapten):是指仅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10免疫佐剂(immuno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简称佐剂。 11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是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的颗粒性载机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12直接凝集反应:在适当电解质下,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直接与相应抗原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13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型载体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作用,在事宜的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间接凝集反应。 14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可见的沉淀现象。 15比放射活性:是指单位质量标记物中所含的放射性强度,也可理解为每分子抗原平均所结合放射性原子数目,常用Ci/g或Ci/mmol表示。 16荧光效率:荧光物质分子将吸收的光能转变成荧光的百分率。 17荧光淬灭:荧光物质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发射荧光减弱甚至消退的现象。 18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是以镧系元素标记抗原或抗体,并与时间分辨测定计数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非放射性微量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发光稳定,荧光寿命长,自然荧光干扰少,标准曲线范围宽等特点。 19包被(coating):将抗体或抗原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过程称为包被。 20封闭(blocking):包被过程中产生非特异性显色导致测定本底偏高,在这种情况下,需用1%~5%的牛血清白蛋白或5%~20%小牛血清再包被一次,消除此干扰,此过程称为封闭。21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是以微孔作为固相载体,利用液体可以流过微孔膜也可以通过毛细血管作用在膜上向前移行的特征,以酶标记或各种有色微粒子标记抗体或抗原作为标记物,通过抗原抗体反应进行抗原或抗体检测的快速检验方法。 22胶体金免疫记数: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记物或显色剂,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标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二十一章 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讲义

第二十一章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 1.质量保证(QA):为一产品或服务满足特定的质量要求提供充分可信性所要求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措施。 2.室内质量控制(IQC):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连续评价本实验室工作的可靠性程度,旨在监测和控制本室常规工作的精密度,提高本室常规工作中批内、批间样本检验的一致性,并确定当批的测定结果是否可靠,可否发出检验报告。 3.室间质量评价(EQA):采取一定的方法,连续、客观地评价实验室测定结果与靶值的差异,发现误差并校正结果,使各实验室之间的结果具有可比性。这是对实验室操作和实验方法的回顾性评价,而不是用来决定实时的测定结果的可接受性。当EQA用来为实验室执业许可或实验室认证的目的而评价实验室操作时,常描述为实验室能力验证(PT)。 4.准确度:待测物的测定值与其真值的一致性程度。准确度不以数值表示,通常以不准确度来间接衡量。对一分析物重复多次测定,所得均值与其真值或参考靶值之间的差异亦即偏倚即为测定的不准确度。 5.偏倚:待测物的测定值与一可接受参考值之间的差异。偏倚又分批内偏倚和批间偏倚,批内偏倚反映的是系统误差,如校准不准、非特异显色等。批间偏倚问题要更大,如试剂或校准物变质所致的误差。 6.精密度:在一定条件下所获得的独立的测定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以不精密度来间接表示。测定不精密度的主要来源是随机误差,以标准差(SD)和(或)变异系数(CV)具体表示。SD或CV越大,表示重复测定的离散度越大,精密度越差,反之则越好。准确度好的实验,其精密度不一定好;准确度差的实验,其精密度则不一定差;反之亦然。 7.重复性条件:是指在短的间隔时间内,在同一实验室对相同的测定项目使用同一方法和同一仪器设备,由相同的操作者获得独立的测定结果的条件。 8.批:在相同条件下所获得的一组测定。 9.均值:一组测定值中所有值的平均值,亦称均数。均值为计算值,在实际测定数据中可能会出现该数值,也可能没有。 10.标准差:为表示一组测定数据的分布情况,即离散度,可用标准差来表示。 11.变异系数:将标准差以其均数的百分比来表示,即为变异系数。 12.正态分布:当一质控物用同一方法在不同的时间重复多次测定,当测定数据足够多时,如以横轴表示测定值,纵轴表示在大量测定中相应测定值的个数,则可得到一个两头低,中间高,中为所有测定值的均值,左右对称的“钟形”曲线,亦即正态分布,又称高斯分布。 二、实验方法诊断效率评价 1.诊断敏感性:是指将实际患病者正确地判断为阳性(真阳性)的百分率。本指标可用于评价测定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理想测定方法的诊断敏感性应为100%。 2.诊断特异性:是指将实际无病者正确地判断为阴性(真阴性)的百分率。本指标是用于评价测定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理想测定方法的诊断特异性应为100%。 3.诊断效率:是指能准确区分患者和非患者的能力。理想测定方法的诊断效率应为100%。 4.阳性预测值(PPV):是指特定试验方法测定得到的阳性结果中真阳性的比率,理想测定方法的阳性预测值应为100%,亦即没有假阳性。 5.阴性预测值(NPV):是指特定试验方法测定得到的阴性结果中真阴性的比率,理想测定方法的阴性预测值应为100%,亦即没有假阴性。

《免疫学检验技术》依托场景化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案例——金免疫技术

《免疫学检验技术》依托场景化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案例——金免疫技术 [摘要]课程思政是思想教育的关键环节,有助提高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免 疫学检验技术是一门较抽象学科,应用场景化教学有机地将课程思政与教学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意识形态和逻辑推理能力。本文以“金免疫技术”教 学内容为例,从课堂思政融入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思政教学点、教学效 果和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希望对其他学 科的课程思政融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金免疫技术;课堂思政;新冠 人才培养《免疫学检验技术》是融合了免疫学基础知识、临床免疫学检验技 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的一门多学科综合体,是三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专科教 学的核心课程之一。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立德树人”的 教育目标,明确“守好一段渠”和“种好一片责任田”的重要任务。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医学是与民生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医学检验专业作为临床医学 的重要分支,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将课堂教学与思政育人全方位、有机结合是我们 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 地作用,切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我们在近2年的《免疫学检验技术》课程中广 泛实施了课程思政,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下以“金免疫技术”教学内容中实 施的课程思政为例,探讨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 既具备深厚学科知识、精深技术技能、较强专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又具有家 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使命担当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目标 能说出金免疫技术的原理,并概括出相应的技术类型

临床免疫学检验

单选题 1.ELISA双抗体夹心法最常用于检测:E A.大分子抗体 B.小分子抗体 C.半抗原 D.HLA抗原 E.二价或二价以上抗原 2.ELISA间接法中使用的酶标记物是:D A.酶标半抗原 B.酶标抗原 C.酶标抗体 D.酶标抗抗体 E.酶标抗原抗体复合物 3.ELISA竞争法中,待测管的颜色与标本中抗原、抗体关系是:B A.与抗原或抗体浓度成正比 B.与抗原或抗体浓度成反比 C.与抗原或抗体浓度无平行关系 D.与抗原则成正比,与抗体成反比 E.与抗原成反比,与抗体成正比 4.ELISA最常用的固相载体:C A.聚氯乙烯 B.聚乙烯 C.聚苯乙烯 D.葡聚糖 E.聚丙烯酰胺 5.检查ELISA孔板性能常用:A A.含人IgG的缓冲液 B.含抗人IgG的缓冲液 C.含人IgA的缓冲液 D.含兔IgG的缓冲液 E.含抗人IgA的缓冲液 6.ELISA实验中,包被最常用的缓冲液为:E A.PH6.8的PAS缓冲液 B.PH7.0的柠檬酸盐缓冲液 C.PH7.2的Tris缓冲液 D.PH8.6的巴比妥缓冲液 E.PH9.6的碳酸盐缓冲液 7.ELISA实验中,包被条件最好为:A A.4℃包被24小时或以上 B.37℃包被24小时 C.室温包被6小时 D.0℃包被24小时 E.4℃包被6小时 8.ELISA板孔包被后再行封闭的原因是:B

A.包被液中的蛋白浓度过高 B.包被液中的蛋白浓度偏低 C.包被液中的蛋白质不够纯 D.调节包被后PH值 E.增加板孔吸附力 9.ELISA板孔包被后再行封闭的作用是:D A.调节吸附蛋白浓度 B.调节PH值 C.增加吸附力 D.消除非特异吸附的干扰 E.消除杂质的干扰 10.ELISA实验中,封闭液常用:B A.1~5%牛血清 B.1~5%牛血清白蛋白 C.1~5%马血清 D.1~5%兔血清 E.1~5%兔血清白蛋白 11.HRP辅基在何处有吸收峰:C A.275nm B.300nm C.403nm D.520nm E.660nm 12.ELISA法中HRP应用最多的底物:A A.OPD B.TMB C.ABTS D.4-硝基酚磷酸盐 E.硝基酚半乳糖苷 13.HRP催化OPD(在H2O2存在下)使之呈:B A.蓝色 B.橙红色 C.黄色 D.深褐色 E.棕色 14.ELISA实验中,用AP为标志酶,其底物为:C A.OPD B.TMB C.P-NPP D.H2O2 E.ABTS 15.ELISA实验HRP为标记酶时,其终止剂为:D A.H2O2 B.NaOH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知识点育人目标】 1.了解放射免疫检验的过程,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 2.熟悉放射免疫检验的发现,塑造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学术品格。 3.掌握放射免疫检验发明的意义,培养学生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人格。【知识点思政元素】 1.通过柏森和罗莎琳创立的放射免疫测定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强调超微量分析技术发明的艰辛——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优良品质。, 3.以平民之家、在鲜有女性涉足的科研领域的事迹——激励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 二、课程思政 【融入知识点】 放射免疫检验分析 【融入方式】 1.通过柏森和罗莎琳创立的放射免疫测定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强调超微量分析技术发明的艰辛——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优良品质。

3.以平民之家、在鲜有女性涉足的科研领域的事迹——激励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 【思政元素】 百折不挠、求真求实、科学精神、奋发进取 二、教学引入 课程基于放射免疫检验分析这一主题,以教学案例为基础,以点到为止法、同桌讨论法、教师诱思导学等手段开展教学。教学过程由浅及深,由易到难,通过罗沙琳•雅罗发明放射免疫检验分析的案例探讨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学术品格和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人格。 三、教学展开 (一)导入 在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中,精确、快速地测定激素的浓度十分重要,但由于机体内各种激素的浓度都很低,要确定一种激素的浓度并非易事。早期研究中往往采用化学分析法和生物活性测定法。就化学分析法而言,许多激素的反应性质一样,无特异性可言。而生物活性测定法对于很多激素来说,根本就行不通。例如,下丘脑激素的生物活性是促进或抑制脑垂体激素的分泌,这样的生物活性是很难定量的。再说,体内有很多激素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生物活性(例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糖皮质激素都可以升血糖)。因此,这两种方法都很难精确、有效和特异性地测定出某一种激素的浓度。由于上述两种方法的严重缺陷,导致早期人们对激素的研究一直没有什么突破。直到放射免疫测定法的创立,激素的研究才进入了突飞猛进的黄

欢迎进入医学免疫学精品课程

欢迎进入医学免疫学精品课程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免疫应答的发生机制、规律及其效应和调节机制;以及有关疾病的免疫学发生机理、诊断与防治的一门学科。医学免疫学是临床、预防、口腔、精神、检验等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免疫系统在病理状态下组成与功能的改变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更好地将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到各学科。同时结合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本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为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及细胞生物学。 教学目的: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免疫学基本概念、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免疫对机体有益的防御功能和有害的病理作用及其机制和免疫学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理论课:共56学时,分为基础免疫学(32学时,必修课)和临床免疫学(24学时,选修课);基础免疫学包括免疫学概论、免疫组织与器官、抗原与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应答、超敏反应等六个知识模块,设在第四学期。临床免疫学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学防治等五个模块,设在第七学期。 实验课:共16学时,其中基础性实验10学时,综合性实验6学时。另外,利用开放免疫学实验室,要求学生分组完成设计性实验。 考核形式: 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开展多种途径的自学,并进行开拓性学习,我们打破了传统的一张试卷考学生的做法,逐步开始探索

《临床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研究生)

临床免疫学 课程名称(英文):Clinical Immunology 学时数:40 学分: 2 适用专业: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生物学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材或讲义:《临床免疫学》李在连主编科学出版社 教学目标和任务: 通过系列专题讲座,以课堂面授的形式,引导学生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掌握抗感染免疫、抗肿瘤免疫的机制,掌握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缺陷病及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理和免疫学异常特点,掌握临床常见的与免疫异常相关的疾病的免疫学特点,掌握免疫学知识与技术在上述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

教学大纲: 第一讲抗感染免疫 1.抗细菌感染 2.抗螺旋体感染 3.抗病毒感染 4.抗真菌感染 5.抗寄生虫感染 第二讲免疫缺陷病 1.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一般特征; 2.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性联婴幼儿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选择性IgA缺陷病、性联高IgM综合症、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病、白细胞粘附缺陷症; 3.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常见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生原因,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三讲超敏反应及超敏反应性疾病 1.Ⅰ型超敏反应: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性皮疹。 2.Ⅱ型超敏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3.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病; 4.Ⅳ型超敏反应。 第四讲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1.自身免疫及其生理、病理意义; 2.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 3.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 4.自身免疫病的致病相关因素; 5.继发性自身免疫病的常见病因; 6.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和基本措施。 第五讲风湿性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 精品课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精品课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是以免疫学原理为基础,通过检测人体对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来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一种技术。它在临床诊断、预防、治疗和评估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下将从技术原理、常用方法和应用举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机体在感染或接种抗原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免疫学检验技术通过检测这种抗原-抗体反应来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的情况。 在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中,常用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和免疫荧光染色法(IFA)等。其中,ELISA是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它利用酶标记的二抗与抗原或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再通过底物的酶反应来检测复合物的含量,从而判断免疫反应的强度。而RIA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体与抗原结合,通过计数检测放射性强度来反映抗原的含量。IFA则利用荧光染料标记

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再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的强弱来判断免疫反应。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以ELISA为例,它可以用于检测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感染性疾病的抗体或抗原,如艾滋病、乙肝、结核病等。此外,ELISA还可以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抗体等。而RIA可以用于检测甲状腺功能、肾上腺功能等内分泌疾病的相关指标。而IFA可用于检测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抗核抗体等。 总的来说,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它通过检测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来判断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不仅在感染病诊断中有着广泛应用,还可以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标志物检测以及内分泌功能评估等方面。通过这些技术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更加精准的诊断,并指导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将会在临床医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2019)讲义第三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第三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第一节免疫原的制备 免疫原指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在体内外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一、颗粒性抗原的制备 细胞、细菌、寄生虫等皆为颗粒性抗原。 细胞抗原(如绵羊红细胞)一般情况下经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洗净,配制一定浓度即可。 细菌抗原多用液体或固体培养物,经集菌后处理。 颗粒性抗原大多用静脉内注射免疫法。 二、可溶性抗原的制备和纯化 (一)组织和可溶性抗原的粗提 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酶、补体、细菌毒素、免疫球蛋白片段、核酸等皆为良好的可溶性抗原。 1组.织匀浆的制备 (1)高速组织捣碎机法; (2)研磨法:组织匀浆液要离心沉淀,沉淀物为组织和细胞碎片,上清液为提取可溶性抗原的材料。 2细.胞的破碎 ()反复冻融法:℃冷冻,〜7融化。 (2)超声破碎法 (3)自溶法 (4)酶处理法:胃蛋白酶或胰酶。 (5)表面活性剂处理法:十二烷基硫酸钠。 3免.疫球蛋白片段的制备 ()非共价键解离法:改变环境或用变性剂。 (2)共价键解离法:还原法或氧化法解离二硫键。 (3)溴化氰裂解法:溴化氰裂解蛋白质肽链。 (4)酶解法: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或胰蛋白酶。

(二)可溶性抗原的提纯和纯化 超速离心法:适用于少数大分子抗原或比重较轻的抗原,不适用于大多数中小分子抗原。 选择性沉淀法: (1)核酸去除法:核糖核酸降解法更简便。 (2)盐析法:常采用硫酸铵使蛋白抗原进行粗筛、提取丙种球蛋白及抗原浓缩。 (3)有机溶剂沉淀法:常采用乙醇或丙酮。 ()聚合物沉淀法:常用非离子型聚合物,如聚乙二醇()G 凝胶过滤法:根据分子大小进行分离纯化。 离子交换层析法:利用一些带电离子基团的凝胶或纤维素,吸附带有相反电荷的蛋白质抗原。 5亲.和层析法:与生物分子间不同的亲和性进行分离。如抗原和抗体、酶和酶抑制物、酶蛋白和辅酶、激素和受体等。 电泳法:蛋白质在同一环境中,分子量和电荷不同,在电场中迁移速率不同进行分离。 (三)纯化抗原的鉴定 蛋白质含量测定:常用的是紫外光吸收法,该法测定和的吸光度()值。 分子量测定: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凝胶过滤法等。 纯度鉴定:采用醋酸纤维膜电泳、、毛细管电泳、等电聚焦、高效液相层析法等。 免疫活性鉴定:双向免疫扩散法、法等。 三、半抗原性免疫原的制备 半抗原指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多见于分子量小于的有机物质。半抗原与载体相结 合具有免疫原性。 (一)载体 蛋白质:以牛血白蛋白最常见。 多肽聚合物:常用多聚赖氨酸。 3大.分子聚合物和某些颗粒。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固相膜免疫测定讲义

第十二章固相膜免疫测定 第一节概述 固相膜免疫测定以微孔膜作为固相。固相膜的特点在于其多孔性、非共价键高度吸附抗体或抗原和易于漂洗等,固相膜像滤纸一样,可被液体穿过流出,液体也可以通过毛细管作用在膜上向前移行。标记物可用酶或各种有色微粒子,如彩色胶乳、胶体金或胶体硒等。 一、常用的固相膜 固相膜免疫测定中常用的膜为硝酸纤维素(NC)膜以及玻璃纤维素(fiberglass)膜、尼龙(nylon)膜、聚偏氟乙烯(PVDF)膜等。其中最常用为NC膜。 二、固相膜的技术要求 1.孔径:用于穿流法的膜一般选择0.4μm左右,用于横流法的膜可选择5~10μm。 2.流速:孔径大,流速快。 3.蛋白质结合力:吸附力很强,以μg/cm2表示。 4.均一性:优质的膜应具有良好的均一性,这样才能保证试剂批内的均一性。 第二节免疫金标记技术 利用了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在金标蛋白结合处,在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志物在相应的配体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因而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检测。这一反应也可以通过银颗粒的沉积被放大,称之为免疫金银染色(IGSS)。 一、胶体金的制备 (一)制备原理:一般采用还原法,常用的还原剂有枸橼酸钠、鞣酸、维生素C、白磷、硼氢化钠等。向金溶液内加入还原剂,使金离子还原成金原子,形成金颗粒悬液,也称金溶胶。 (二)技术要点:金溶胶的光散射性与溶胶颗粒的大小密切相关,一旦颗粒大小发生变化,光散射也随之发生变异,产生肉眼可见的显著的颜色变化,这就是金溶胶用于免疫沉淀或免疫凝集试验的基础。 (三)注意事项 1.玻璃容器的清洁:玻璃表面污染会干扰胶体金颗粒的生成,用前经过强酸洗,后硅化。 2.试剂、水质和环境:氯金酸极易吸潮,对金属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使用金属药匙,避免接触天平称盘。其1%水溶液在4℃可稳定数月不变,实验用水一般用双蒸馏水,实验室中的尘粒要尽量减少,否则实验的结果将缺乏重复性。 二、免疫金制备 (一)制备原理:蛋白质被吸附到胶体金颗粒表面而结合的过程。 (二)技术要点 1.胶体金溶液的pH:原则上可选择待标记蛋白质等电点,也可略为偏碱。 2.蛋白质最适标记量 (三)注意事项 多种蛋白质、葡聚糖、PEG2000、明胶等均为良好的高分子稳定剂,PEG和BSA是最常用的稳定剂 定剂有两大作用: ①为保护胶体金的稳定性,使之便于长期保存; ②为防止或减少免疫金复合物的非特异性吸附反应。 第三节膜载体免疫测定的种类与原理

人卫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作业 1.抗原抗体结合力中作用最大的是 A.静电引力 B.范德华引力 C. 氢键结合力 D.疏水作用力 E. 分子间结合力 【答案】:D 2.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检测相对应的抗体或抗原,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具有 A. 特异性 B.比例性 C.C .可逆性 D. 亲和性 E.带现象 【答案】:A 3.由于抗体过量导致抗原抗体结合物减少的现象为 A. 前带 B. 后带 C. 带现象 D. 等价带 E. 等电点 【答案】:A 4.一般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温度为 A. 4℃ B. 25℃ C.C .37℃ D. 56℃ E. 45℃ 【答案】:C 5.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 抗原的化学组成 B. 抗原结构的复杂性

C. 抗原表位的数量 D. 抗原决定簇的性质及空间构型 E. 抗原分子量的大小 【答案】:D 第三章抗原的制备作业1.以下抗原中哪一种属于颗粒性抗原 A. 各种蛋白质 B. 各种细胞 C. 细菌毒素 D.核酸 E.免疫球蛋白片段 【答案】:B 2.根据抗原分子大小进行纯化分离的方法为 A. 盐析沉淀法 B. 有机溶剂沉淀法 C. 凝胶过滤 D. 离子交换层析 E. 亲和层析 【答案】:C 3.根据抗原分子所带电荷不同进行纯化分离的方法为 A.盐析沉淀法 B.有机溶剂沉淀法 C.凝胶过滤 D.离子交换层析 E. 亲和层析 【答案】:D 4.颗粒性抗原中细胞抗原一般情况经如何处理即可使用 A.100℃加温2-2.5小时 B.用0.3%-0.5%甲醛处理 C.经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洗净配置成一定浓度

D.使用表面活性剂进行处理 E.灭菌后加0.5%-1.0%L氯化钙溶液 【答案】:C 5.制备鞭毛抗原选择 A.100℃加温2-2.5小时 B.用0.3%-0.5%甲醛处理 C. 56℃加热30min D.-20℃反复冻融 E. 灭菌后加0.5%-1.0%L氯化钙溶液 【答案】:B 6.实验室中抗血清制备后,抗体特异性鉴定最常采用的方法是 A.单向免疫扩散 B.双向免疫扩散 C.亲和层析 D.免疫吸附法 E.免疫电泳 【答案】:B 第四章抗体的制备作业 1.单克隆抗体是指 A.单个骨髓瘤细胞增殖产生抗体 B.单个杂交瘤细胞增殖产生的抗体 C.单个浆细胞产生的抗体 D.单个抗体通过克隆化产生大量抗体 【答案】:B 2.下面哪些是天然佐剂 A.弗氏完全佐剂 B.弗氏不完全佐剂 C.多聚核苷酸 D.百日咳鲍特菌 E.外毒素

临床检验技士-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讲义06

第六章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任特左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时岀现的沉淀现象。 第一节沉淀反应的特点 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多为蛋白质、多糖、血清、毒素等可溶性物质。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蘇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出现可溶性小的复合物,肉眼不可见: 第二阶段为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约需几十分钟到数小时才能完成,如沉淀线、沉淀环。 第二节液体内沉淀试验 …、絮状沉淀试验 抗原抗体溶液在电解质的存在下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这种絮状沉淀受抗原和抗体比例的直接影响, 因此常用来作为测定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比例的方法,常见类型有: (一)抗原稀释法抗原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立浓度抗血淸反应。 (二)抗体稀释法抗体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左浓度抗原反应。 (三)方阵滴立法即棋盘滴左法。 二、免疫浊度测定 属于液体内沉淀反应,其特点是将现代光学测量仪器与自动化检测系统相结合应用于沉淀反应,可进行液体中微量抗原、抗体及小分子半抗原定量检测。 (一岚疫比浊测定的影响因素 1.抗原抗体的比例是浊度形成的关键因素。 当抗原过量时,形成的IC分子小,而且会发生再解离,使浊度反而下降,光散射亦减少,这就是高剂量钩状效应.出抗体过量时,IC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而增加,至抗原、抗体最适比例处达最髙峰,这赢经典的海德堡曲线理论。 在反应体系中需保持抗体适当过量,如形成抗原过量则造成测左的准确性降低。 2.抗体的质戢对免疫比浊测左法的抗体要求 (1)特异性强 (2)效价高:低效价(Vl:20)抗体会增加非特异性浊度(伪浊度)的产生。 (3)亲和力强:则抗体的活性岛,可加快抗原抗体反应的速度,且形成的IC较牢固,不易发生解离。 (4) R型和H型抗体: R型抗体是指以家兔为代表的小型动物被注射抗原免疫后制备的抗血淸。这类抗血淸的特点是亲和力较鱼抗原抗体结合忑 H型抗体是指以马为代表的大型动物注射抗原后制备的抗血淸,这类抗血清的亲和力弱,抗原抗体结合后极易解离「 3.抗原抗体反应的溶液 反应液最适pH为6. 5-8.5.常使用磷酸盐冲液作为免疫比浊法的反应液。 在_定范用内,离子强度大,IC形成越快「 4.增浊剂 某些非离子型亲水剂对促进IC的形成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如聚乙二醇(PEG)、吐温-20,其作用是消除蛋白质(抗原或抗体)分子周困的电子云和水化层,促进抗原、抗体分子靠近,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 (二)免疫比浊法方法分类 1.透射免疫比浊法通过检测光被吸收、衍射、反射和折射后光线减弱的变化,来定量抗原抗体的复 合物。

临床免疫学检验

临床免疫学检验 一、免疫球蛋白检测 •概念: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由浆细胞产生,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某些细胞的膜上。 (一)分类 •按重链性质分:IgG、IgA、IgM、IgD 、 IgE、IgG •于出生后三个月开始合成, 3—5岁接近成人水平。IG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Ig,占血清总Ig的75%—80%,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IgA:分为分泌型和血清型,分泌型的合成和分泌部位在肠道、呼吸道、乳腺、唾液腺和泪腺,血清型占总Ig的10—20%。IgM:是分子量最大的Ig。占血清Ig的5-10%。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即能产生IgM。在机体受抗原刺激后,是最先产生的抗体。IgM是血管内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IgE: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约0.1—0.9mg/L。占总血清Ig的0.02%,为亲细胞抗体。参与Ⅰ型超敏反应,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及皮肤过敏有关。 (四)临床意义 ⒈免疫球蛋白增高 •(1)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M蛋白血症) IgG、IgA 、IgD 或IgE增高。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样异常增生性疾病等。 •(2)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 •①感染:特别是慢性感染如细菌、寄生虫、螺旋体感染,IgG、IgM增高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SLE以IgG、IgA或IgG、 IgM增高多见,类风关以IgM增高为主 ③慢性肝病:IgG、 IgA 、IgM可增高,慢活肝IgG、IgM

增高明显 ⑶IgD增高:见于IgD型多发性骨髓瘤、妊娠末期、大量吸烟者 •⑷IgE增高:见于IgE型多发性骨髓瘤、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及皮肤过敏、急慢肝、肾综 ⒉免疫球蛋白减少 IgG<6.0g/L,IgM、IgA<0.4g/L (1)先天性:见于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先天无胸腺症•(2)获得性:见于大量蛋白丢失性疾病:肾综、剥脱性皮炎中毒性骨髓病、白血病、淋巴网状系统肿瘤:淋巴瘤、霍奇金病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⑶Ig减少易引起反复感染 •IgG缺乏:易患化脓性感染 •IgM 缺乏:易患革兰氏性阴败血症 •IgA缺乏:易患呼吸道感染 二、血清M蛋白检测 ⏹ M蛋白是一种单克隆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时产生的,具有相同结构和电泳迁移率的免疫球蛋白分子或其分子片段。 M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 ⏹巨球蛋白血症 ⏹重链病:α型、γ型、μ型 ⏹半分子病:一条重链+一条轻链 ⏹恶性淋巴瘤 ⏹良性M蛋白血症

临床免疫学检验_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临床免疫学检验_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1.以下关于间接免疫荧光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 易出现非特异性荧光_可以检测抗原_可以检测抗体_用一种标记的抗球蛋白抗体,能检查多种以球蛋白作为抗体的复合物 2.下列哪种移植一般不会发生GVHR 参考答案: 肾脏移植 3.创始于1950年,临床开展最早、应用最多和效果最佳的一种器官移植是 参考答案: 肾脏移植 4.同种内遗传基因不同个体间的移植称为 参考答案: 同种移植 5.急性排斥反应一般可发生在术后 参考答案: 2周左右 6.乙肝患者血清中首先出现的病毒标志物是

参考答案: HBsAg 7.目前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最终目标是 参考答案: HBsAg含量消失同时伴抗-HBs的出现 8.TORCH中的R表示 参考答案: 风疹病毒 9.机体产生的抗HCV不是中和抗体,无保护性,仅是HCV感染的标志性物, 可作为慢性丙肝和肝硬化的诊断指标。 参考答案: 正确 10.用牛心肌的心脂质为抗原测定病人血清中的抗心脂质抗体属于非特异性梅毒 螺旋体抗原试验。 参考答案: 正确 11.对流免疫电泳中,抗体向负极移动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 电渗作用

12.双向琼脂扩散试验中沉淀环弯向抗原一方是因为 参考答案: 抗原分子量大 13.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出现多条沉淀线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 抗原、抗体不纯 14.用于前列腺癌初筛的首选肿瘤标志物是 参考答案: PSA 15.在三类HLA分子中,触发移植排斥反应排在最靠前的抗原是 参考答案: HLA-DR位点的抗原 16.不孕症经常检测的抗体是 参考答案: 抗精子抗体和抗透明带抗体 17.单向琼脂扩散法可用于 参考答案: 抗原定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