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

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

临床免疫学检验是指通过检测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异常状态来帮助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检验方法。免疫学检验可以通过测定血清中的抗体、抗原、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相关分子来评估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以及对自身组织的免疫反应。这些检验可以用于诊断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反应以及肿瘤等疾病。常见的临床免疫学检验包括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法、免疫电泳等。通过这些检验,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杂交瘤技术 【原理】以聚乙二醇(PEG)为细胞融合剂,使免疫后能产生抗体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通过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AT)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生长,经反复的免疫学检测筛选和单个细胞培养(克隆化),最终获得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又能长期体外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系。将这种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可从小鼠腹水中得到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一)小鼠骨髓瘤细胞 理想骨髓瘤细胞的条件:①细胞株稳定,易于传代培养;②细胞株本身不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③该细胞是HGPRT或TK的缺陷株;④能与B细胞融合成稳定的杂交瘤细胞; ⑤融合率高。 目前最常用的是NS-1和SP2/O细胞株 (二)免疫脾细胞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2.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3.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4.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5.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6.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组织 1.免疫细胞(immune cells):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如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 2.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的不同亚群从中枢免疫器官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后,可分布在各自特定的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上地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机体内的迁移和流动是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条件。 4.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关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第三章抗原 1.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抗原表位(epitope)。它是与TCR/BCR及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2.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是一类必须依赖T细胞辅助才能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既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 3.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为一类之间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的共

临床免疫学检验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对其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免疫保护与免疫损伤机制的研究,探讨有效的免疫措施,实现以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门现代医学科学。 2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是B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清等液体中,约占血浆蛋白总量的20%,IgG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3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经活代后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为补体系统。 4细胞因子(cytokine):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物质的总称。大多数细胞因子是低分子量的蛋白或糖蛋白。 5临床免疫学(clinical immunology):是将免疫学基础理论,临床疾病与免疫学技术相结合,用于研究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评价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的多个分支学科的总称。 6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的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取决于两者空间构型的互补的程度。 7亲和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亲和力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抗原表位数目有关。 8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9半抗原(hapten):是指仅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10免疫佐剂(immuno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简称佐剂。 11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是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的颗粒性载机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12直接凝集反应:在适当电解质下,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直接与相应抗原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13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型载体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作用,在事宜的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间接凝集反应。 14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可见的沉淀现象。 15比放射活性:是指单位质量标记物中所含的放射性强度,也可理解为每分子抗原平均所结合放射性原子数目,常用Ci/g或Ci/mmol表示。 16荧光效率:荧光物质分子将吸收的光能转变成荧光的百分率。 17荧光淬灭:荧光物质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发射荧光减弱甚至消退的现象。 18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是以镧系元素标记抗原或抗体,并与时间分辨测定计数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非放射性微量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发光稳定,荧光寿命长,自然荧光干扰少,标准曲线范围宽等特点。 19包被(coating):将抗体或抗原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过程称为包被。 20封闭(blocking):包被过程中产生非特异性显色导致测定本底偏高,在这种情况下,需用1%~5%的牛血清白蛋白或5%~20%小牛血清再包被一次,消除此干扰,此过程称为封闭。21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是以微孔作为固相载体,利用液体可以流过微孔膜也可以通过毛细血管作用在膜上向前移行的特征,以酶标记或各种有色微粒子标记抗体或抗原作为标记物,通过抗原抗体反应进行抗原或抗体检测的快速检验方法。 22胶体金免疫记数: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记物或显色剂,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标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 名解 1固有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已具有的免疫,经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逐渐形成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2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指个体出生后,生活中不断接触到病原微生物等多种抗原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获得的免疫功能。 适应性免疫与固有免疫的对照表见P3 3抗原(antigen):把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体液免疫或(和)细胞免疫,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成为抗原。 4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抗原分子中的特殊化学基团,其化学性质、数目和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分子在免疫应答和免疫反应中的特异性。 5交叉抗原:一种抗体能够结合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6异嗜性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7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常规的蛋白质只能诱导机体T细胞总库中百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一的T细胞克隆活化,而某些物质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些物质称为超抗原。 8抗体(antibody):是由B细胞活化后分化成的浆细胞产生的,具体特殊折叠方式的球蛋白,且为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效应分子,也称球蛋白。 9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0中和作用:特异性抗体结合力病原体或毒素后,封闭其与细胞受体的结合位点,阻止了对靶细胞的感染和破坏,这种效应被称为中和作用。 1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特异性抗体IgG,IgA结合了靶细胞的膜表面抗原后,其Fc段可以与具有杀伤作用的(如NK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表面的Fc受体结合,致使细胞被激活,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发挥杀伤作用,称ADCC 12单克隆抗体:每个杂交瘤细胞包含一个B细胞,能产生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均一抗体,此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3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素刺激免疫细胞所以产生的低分子质量可溶性蛋白,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促进造血,参与炎症发生和创伤愈合等功能。 14白细胞分化抗原: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表面标记。 15分化群(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称分化群(CD)16细胞黏附分子(CAM):是一类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结合和作用的分子。 17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人为6号,小鼠为第17号)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免疫学名词解释

1.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部分免疫(immunity) :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1.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 :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 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2.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 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3.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 :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 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4.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 :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 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 :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 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6.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 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7. 抗体(Antibody) :是B 细胞特异性识别Ag 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8. 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 :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Fab 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 和CH1 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表位发生特异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Chapter3 抗原 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完全抗原/免疫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不完全抗原: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 变应原:能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 ★内源性抗原: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 ★外源性抗原:指并非由抗原提呈细胞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Chapter4 抗体 抗体: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显示免疫功能。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Chapter5 补体系统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相关并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补体系统:是由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和组织液中的一组可溶性蛋白,及存在于血细胞与其它细胞表面的一组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所组成。参与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调节、介导病理性免疫损伤。 Chapter6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由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有生物活性(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的小分子的蛋白质或多肽的统称。 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启动复杂的细胞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引起细胞基因转录变化的过程。 Chapter7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其编码基因及其分子表达的细胞种类均鉴定明确者,统称CD。 细胞黏附分子:介导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互相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Chapter8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因子 ★MHC: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免疫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Chapter 9 固有免疫细胞 ★PRR:模式识别受体,即:一类主要表达于天然免疫细胞表面,可识别一种或多种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的膜分子。 ★PAMP: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即:病原微生物表面某些共有的保守分子结构,还包括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的特定分子结构。 Chapter10 T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包括造血干细胞、APC、淋巴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红细胞。

临床免疫学检验试题(含答案)

临床免疫学检验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佐剂:与Ag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Ag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应答类型的物质。 2.单克隆抗体: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能识别某一个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Ab称为单克隆抗体。 3.细胞因子:是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及某些基质细胞表达并分泌的活性物,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是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 4.超敏反应: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 5.M蛋白: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是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单克隆异常增殖所产生的一种在氨基酸组成及顺序上十分均一的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和恶性淋巴瘤,故命名为M蛋白。 6.肿瘤特异性抗原(TSA):即肿瘤特异性抗原,是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正常细胞的新抗原。 二、填空题 7.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包括(特异性)、(可逆性)和(比例性)。 8.纯化可溶性抗原的方法主要有(超速离心)、(盐析)和(层析)。 9.目前酶免疫技术中最常用的酶是(HRP),其作用底物为H2O2,(TMB)作为供氢体,被氧化后由无色变为(蓝)色。 10.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11.流式细胞仪产生分析的电信号主要是(光散射)信号和(荧光)信号。 12.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由(IgE)介导,Ⅳ型超敏反应主要由(T细胞)介导。

13.补体不参与(Ⅰ)和(Ⅳ)型超敏反应。 14.检测抗dsDNA抗体时常用(马疫锥虫)和(绿蝇短膜虫)作为抗原基质。15.抗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是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方法,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用于检测(结合于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间接抗球蛋白试验用于检测(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三、问答题 16.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属于哪一种类型的超敏反应性疾病?试述其发生机制。 答:(1)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为型Ⅱ超敏反应性疾病。 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发生于Rh一母亲所怀的Rh+胎儿,尤其多见于再次妊娠所分娩的新生儿。当首次妊娠分娩时,胎儿的Rh+红细胞可进入母体,剌激母体产生抗Rh抗体。当再次妊娠仍为Rh+胎儿时,母体产生的抗Rh抗体(IgG)即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Rh+红细胞结合,导致胎儿红细胞的破坏。从而引起流产或出生后的严重溶血现象,甚至死亡。 17.简述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学效应机制。 答:机体抗肿瘤免疫学效应机制包括非肿瘤特异性免疫和肿瘤特异性免疫。肿瘤特异性免疫又包括抗肿瘤的细胞免疫和抗肿瘤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在抗肿瘤效应中发挥最主要的作用,参与抗肿瘤免疫的细胞包括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体液免疫主要包括补体的溶细胞效应、ADCC、抗体的免疫调理作用、抗体封闭肿瘤细胞表面某些受体、抗体干扰肿瘤细胞黏附作用等。

(完整word版)临床检验免疫学重点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ANA(抗核抗体):是一组将自身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细胞的自身抗体总称。 2.BAS(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基于生物素和亲合素既能偶联抗原(或抗体)分子,又能偶联酶、荧光素等示踪物质,可桥联抗原抗体系统和示踪物质指示系统。 3.包被:将抗体或抗原结合在固体载相上的过程. 4.CH50试验:绵羊红细胞与溶血素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激活血清中的补体,引起红细胞溶血,以50%溶血为判断终点来测定血清总补体活性。 5。CD分子(簇分化抗原):有核细胞在不同发育阶段其在细胞膜表面均可表达不同的分化抗原,形成不同的细胞类群. 6.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可见的沉淀现象。 7.多克隆抗体:在含有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刺激下,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并产生针对多种不同表位的抗体,其混合物为多克隆抗体。 8.单克隆抗体:单个B细胞参与融合形成的单个杂交瘤细胞经分离克隆化,产生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具有性质纯、效价高、特异性强、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等优点. 9。等价带:当抗体过量时,IC(免疫复合物)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至抗原、抗体比例最适处达最高峰。 前带:高峰区域左侧,抗体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不明显 后带:高峰区域右侧,抗原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不明显 10。封闭:加入的血清标本和酶结合物中的蛋白质部分地非特异性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加入1%~5%牛血清白蛋白或5%~20%小牛血清再包被一次,消除此干扰的过程。 11.HLA:是引起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最强的抗原,与HVGR或GVHR有关。 12.化学发光剂:在化学发光反应中参与能量转移并最终以发射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的化合物。 13.胶体金:是金盐被还原成金原子后形成的金颗粒悬液。 14。间接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抗体先吸附于颗粒性载体表面,与相应抗体/抗原作用,在适宜的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 15.抗原抗体结合的可逆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解离为游离的抗原与抗体的特性。 16。M蛋白:指B细胞或浆细胞单克隆异常增殖所产生的一种在氨基酸组成和顺序上十分均一的异常单克隆Ig或Ig片段。 17.免疫磁珠:磁性微球(磁性材料颗粒表面进行处理,核心:金属颗粒Fe2O3、Fe3O4,核心外:高分子材料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表面包被有免疫物质者称免疫磁珠. 18。免疫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物质. 19.PBM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20。亲和性: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取决于两者空间构型互补的程度。 21。亲合力: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 22.RF(类风湿因子):一种以变性IgG的Fc片段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 23。人源性抗体:是指抗体的可变区部分或抗体所有全部由人类抗体基因所编码。 24。双特异性抗体:是指具有两个不同特异性的抗原结合位点,可结合两种不同抗原分子的抗体。 25.时间分辨: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延长测量时间,短寿命荧光完全衰变后再测定镧系元素特异荧光,所得信号完全是稀土元素螯合物发射的特异性荧光,可排除标本中(本底)非特异性荧光. 26.效价:抗体(或抗原)与一定量的对应物产生反应所需的最小量。一般以该抗体(或抗原)仍能与其对应物显现可见反应的最高稀释倍数来表示。 27.选择性蛋白尿指数:SPI=(尿IgG/血清IgG)/(尿TRF/血清TRF) 28。荧光寿命:荧光物质被激活后产生的荧光衰减到一定程度时所用的时间. 29。荧光猝灭:荧光物质在某些理化因素(如紫外线照射、高温、苯胺、硝基笨、酚、I–等)作用下,发射荧光减弱甚至消退的现象。

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

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 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清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系统:是在生物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是人和高等动物识别自我·引发免疫应答·发挥免疫效应从而维持自身稳定的组织系统。 3·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 4·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应答调节剂。 5·INF干扰素:是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机体多种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功能的糖蛋白。 6·chemokine趋化因子:主要由白细胞及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合成分泌,能促进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到达炎症部位并将其激活。 7·apoptosis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的死亡。9·异物性:是指抗原与自身正常组织的差异程度,是构成抗原的首要条件。 10·ad抗原决定基:又叫表位,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11·av抗原结合价:是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基的总数。12·共同抗原:带有共同抗原决定基的抗原。 13·交叉反应:由共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分子可以和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结合。 14·SAg超抗原:指一类只需基地浓度即可激活大量免疫细胞活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新型抗原分子。 15·Forssman抗原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物种间的共同抗原。16·完全抗原免疫原:指同时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17·半抗原不完全抗原: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形成完全抗原,从而具有了免疫原性。 18·tumor antigen肿瘤抗原: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 19·TSA肿瘤特异性抗原:是指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或细胞表面的新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

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ï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 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异己”,并最终排除“异己”,保护“自己”,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 2.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在循环过程中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不同组织的特定区域。 3.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5.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7.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具有相同和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分子所产生的免疫反应。 8.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T细胞的辅助,故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示例】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1分)。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1分)。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均属此类抗原(1分)。 9.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该类抗原刺激机体时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10.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e antigen):是一类与抗原种属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1.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超抗原。(SAg不涉及TCR的识别,也不受MHC 分子的限制) 12.佐剂(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13.抗体(antibody,Ab):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14.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膜型(mIg)和分泌型(sIg)。

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解及答题)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 1、enzyme immunoassay(EIA) 酶免疫分析技术,是以酶标记的抗体(抗原)作为主要试剂,将酶高效催化反应的专一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的一种免疫标记检测技术。 2、colloidal gold immunoassay 胶体金免疫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记物或显色剂,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标记免疫测定技术。 3、immunoblot test(IBT) 免疫印迹试验,是一种将高分辨率凝胶电泳和免疫化学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技术。 4、precipitation reaction 沉淀反应,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可见的沉淀现象。 5、agglutination reaction 凝集反应,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6、immunogen 免疫原,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 7、adjuvant (immunoadjuvant) 佐剂(免疫佐剂),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物质。 8、hapten 半抗原,指仅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如多糖、多肽、类脂和核酸等物质。 9、monoclonal antibody(McAb) 单克隆抗体,设法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出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0、Polyclonal antibody(PcAb) 多克隆抗体,亦称免疫血清,用抗原以不同途径免疫动物,从动物血清中获取抗体,该类含有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由于免疫动物的抗原往往具有多种抗原表位,可激活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针对抗原多种表位的混合抗体,因而抗血清也称为多克隆抗体。 11、tumor antigen 肿瘤抗原,指细胞癌变过程中新出现的或异常表达的抗原物质。

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上

抗原抗体反响: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响。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构造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假设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响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响的现象。在凝集反响或沉淀反响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响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别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构造一样、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展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杂交瘤技术 【原理】以聚乙二醇〔PEG〕为细胞融合剂,使免疫后能产生抗体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通过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AT〕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生长,经反复的免疫学检测筛选和单个细胞培养〔克隆化〕,最终获得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又能长期体外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系。将这种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可从小鼠腹水中得到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一〕小鼠骨髓瘤细胞 理想骨髓瘤细胞的条件:①细胞株稳定,易于传代培养;②细胞株本身不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③该细胞是HGPRT或TK的缺陷株;④能与B细胞融合成稳定的杂交瘤细胞; ⑤融合率高。 目前最常用的是NS-1和SP2/O细胞株 〔二〕免疫脾细胞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1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immunity 指机体对“自己”或“非已”的识别, 并排除“非已”以保持体内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 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和有害的生物性分子。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 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4、免疫自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 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功能维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5、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也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6、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也称特异性免疫。 第2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黏膜免疫系统MALT/MIS 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 2、M细胞 即膜上皮细胞/微皱褶细胞,是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散在于小肠派氏淋巴小结处。 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

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4、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第3章抗原 1、抗原Ag 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能使特定的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antigenicity 指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 4、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epitope/antigenic determinant 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5、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 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佐剂adjuvan 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7、超抗原SAg 指只需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反应的抗原。 8、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 序列上不相连而依赖于蛋白质或多糖的天然空间构象形成的表位,一般暴露于抗原分子表面,又称为非线性表位。 9、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 一段序列相连的氨基酸片段形成的表位,大多存在于抗原分子的内部,又称为线性表位。

2023年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其比重在1.075~1.090,而红细胞和多核白细胞比重在1.092左右。分离淋巴细胞以密度1.077±0.001旳分层液为佳。 Ficoll分离液法重要用于分离PBMCs,是一种单次差速密度梯度离心法。聚蔗糖-泛影葡胺是一种较理想旳细胞分层液,商品名Ficoll。分离时先将分层液置试管底层,然后将肝素抗凝全血以Hanks液或PBS液做合适稀释后,轻轻叠加在分层液旳上面,使两者形成一种清晰旳界面。水平式离心后,离心管中会出现几种不一样层次旳液体和细胞带: 由于红细胞和粒细胞比重不小于分层液,同步因红细胞在Ficoll液中凝聚成串而沉于管底,血小板则因密度小而悬浮于血浆中,只有与分层液密度相称旳单个核细胞密集在血浆层和分层液旳界面之中,呈白膜状为白膜层。吸取该层细胞,经洗涤离心重悬即为单个核细胞。本法分离单个核细胞纯度可达95%,淋巴细胞约占90~95%,细胞收率可达80%以上,但室温超过25℃时可影响细胞收率。 辅助性T细胞旳经典表面标志:CD3+CD4+CD8+。(Th1重要分泌IL-2,IFN-γ或TNF-β等辅助细胞免疫或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Th2重要分泌IL-4/5/6/10等辅助体液免疫、参

与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性T细胞旳经典表面标志是CD3+CD4-CD8+。(CD3+CD8+CD30-可认定为Tc1细胞;CD3+CD8+CD30+可认定为Tc2) 调整性T细胞:自然存在旳,其经典标志为CD4+CD25+Foxp3+(最重要旳分子标识是一种转录因子Foxp3) 成熟B细胞均体现CD19,B1细胞CD19+CD5+,B2细胞CD19+CD5- NK细胞旳经典标志:CD3-CD16+CD56+。单核-巨噬细胞旳经典表面标志为CD14。人成熟DC旳重要特性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但不体现MPS、T/B/NK 细胞旳经典表面标志(CD14/3/19和CD20/16/56)。 T细胞增殖试验有:形态学检查法,3H-TdR掺入法、MTT比色法 溶血空斑试验(PFC):将经SRBC免疫过旳小鼠脾细胞与一定量旳SRBC混合,在补体参与下,使抗体形成细胞周围那些受到抗体分子致敏旳绵羊红细胞溶解,形成肉眼可见旳溶血空斑,每一种空斑中央含一种抗体形成细胞,空斑数目即为抗体形成细胞数目。 细胞因子(CK):是由机体活化旳免疫细胞及某些基质细胞分泌旳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旳对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有旁分泌、自分泌、内分泌)。 细胞粘附分子(CAM):是由细胞产生、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互相接触和结合旳分子。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在包被有待测CK抗体旳微孔板上,加入可分泌对应细胞因子旳待测细胞,在有或无刺激物存在旳条件下培养后,待测细胞向其周围分泌细胞因子,

临床免疫学检验

临床免疫学检验

临床免疫学检验 一、免疫球蛋白检测 •概念: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由浆细胞产生,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某些细胞的膜上。 (一)分类 •按重链性质分:IgG、IgA、IgM、IgD 、IgE、IgG •于出生后三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水平。IG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Ig,占血清总Ig的75%—80%,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IgA:分为分泌型和血清型,分泌型的合成和分泌部位在肠道、呼吸道、乳腺、唾液腺和泪腺,血清型占总Ig的10—20%。IgM:是分子量最大的Ig。占血清Ig的5-10%。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即能产生IgM。在机体受抗原刺激后,是最先产生的抗体。IgM是血管内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IgE: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约0.1—0.9mg/L。占总血清Ig的0.02%,为亲细胞抗体。参与Ⅰ型超敏反应,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及皮肤过敏有关。 (四)临床意义 ⒈免疫球蛋白增高 •(1)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M蛋白血症) IgG、IgA 、IgD 或IgE增高。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样异常增生性疾病等。 •(2)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 •①感染:特别是慢性感染如细菌、寄生虫、螺旋体感染,IgG、IgM增高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SLE以IgG、IgA或IgG、IgM增高多见,类风关以IgM增高为主 ③慢性肝病:IgG、IgA 、IgM可增高,慢活肝IgG、IgM 增高明显

⑶IgD增高:见于IgD型多发性骨髓瘤、妊娠末期、大量吸烟者 •⑷IgE增高:见于IgE型多发性骨髓瘤、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及皮肤过敏、急慢肝、肾综 ⒉免疫球蛋白减少 IgG<6.0g/L,IgM、IgA<0.4g/L (1)先天性:见于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先天无胸腺症 •(2)获得性:见于大量蛋白丢失性疾病:肾综、剥脱性皮炎中毒性骨髓病、白血病、淋巴网状系统肿瘤:淋巴瘤、霍奇金病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⑶Ig减少易引起反复感染 •IgG缺乏:易患化脓性感染 •IgM 缺乏:易患革兰氏性阴败血症 •IgA缺乏:易患呼吸道感染 二、血清M蛋白检测 ⏹M蛋白是一种单克隆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时产生的,具有相同结构和电泳迁移率的免疫球蛋白分子或其分子片段。 M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 ⏹巨球蛋白血症 ⏹重链病:α型、γ型、μ型 ⏹半分子病:一条重链+一条轻链 ⏹恶性淋巴瘤 ⏹良性M蛋白血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