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美学思想

庄子美学思想
庄子美学思想

虚静

一、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

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

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二、中医名词:心无旁念。《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虚静的解释

“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

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胸襟宽大得像山谷一样宽广。形容非常谦虚,能容纳很多意见。谷:山谷”。

浅谈“虚静”

从远古至今,中国艺术已经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在这艺术发展的岁月长河中,上一眼望去,似乎不见源头;下一眼望去,好像永无尽头。如若对中国的艺术思想进行探源,那么老庄“虚静说”的提出和发展,则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其认为“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

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正是无数的中国艺术家通过对这种态度的内心关照,在

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从而使艺术回归到生命和自然中的本质状态,从而在艺术长河

中激起了无尽美丽晶莹的浪花。

一、老庄“虚静”学说的产生

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他认为世间

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因此人们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的状态,

回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老子把“虚静”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还提出了“涤除玄览”

观点,他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大千世界。

此后,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颜回说:“我没法提出更好的主意了。请问先生有什么好方法?”孔子说:“先斋戒,我再告诉你。有心去做事,难道容易吗?太容易了,就不合自然之理了。”颜渊说:“我家贫困,已经好几个月不喝酒、不吃了。像这样可算得上斋戒了吧?”孔子说:“这叫做祭祀之斋戒,并非心斋。”颜渊问:“请问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致志专心,不是用耳听而是以心去体会;非以心去体会而是以气去感应。耳的作用止于听觉,心的作用止于感知。气呢,虚空而容纳万物。惟有“道存在于虚空之中。虚的心境,就是‘心斋’”。)《庄子?人间世》心斋译文

“心”的自由是一种空明灵透的心境,这种心境用庄子的“道”来理解,便是“玄虚”之“虚”。庄子在《庄子?人间世》中借颜回孔子的对话表达出白己对心的观点。孔子认为,这仅仅是祭祀的斋戒而不是心斋。庄子通过孔子之口说出,所谓斋,就是虚静。“虚者心斋也。”在庄子看来,对物的认识要用心去体会,心的作用源于感知,感知源于气的感应;而气,则是虚空而能容纳万物。因此,庄子能“我以为妙道之行”在“游乎尘垢之外”,即体悟妙道的途径,要求心神遨游于尘俗之外。

(南伯子葵问女偊:“您的年龄很大了,可是神色却像小孩子,奥妙在哪里呢?”女偊说:“我悟得了道。”南伯子葵说:“道能够学得到吗?”女偊说:“不!不行,你并非学道之人。卜梁倚不乏圣人的才质却没有圣人的底蕴,我不乏圣人的底蕴却没有

圣人的才质。我想以我的圣人之道来教他,或许他真的能够成为圣人吧!即使不能这样,以圣人之道传授于圣人之才,也是容易的。我告诉他,守持着,三天以后而能够忘怀天下;已经忘怀天下了,又守持着,七天以后而能够忘怀万物;已经忘怀万物了,又守持着,九天以后而能够忘怀心性;已经忘怀心性了,而后能够一旦间豁然开朗;一旦间豁然开朗以后就能见常人所不见的境界,从而体悟大道;体悟大道,而后能够超越古与今的时间界限;超越占今界限,而后能够泯灭死生的观念,无所谓死,无所谓生。能够把一切生命之物杀死的,它本身自然不会死;最先产出生命之物的,它本身白然未曾生。道之为物,往者无不送,来者无不迎,一切皆其所毁灭,一切皆其所成全。这就称做撄宁’。所谓“撄宁’,就是说不撄不宁,无乱无静,于万物生灭成毁的纷扰之中保持着宁静自如的心境。)

这个过程就是《庄子·大宗师》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和“外生”。外天下就是忘却世事,外物就是不为物役,外就是无虑于生死。能够做到这些,心境如朝阳初起,清明洞彻。

“坐忘”和“坐驰”的概念相对立。《庄子·人间世》写道,“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坐驰”是形坐而心驰,心和形相分离。心境不能宁静,就是“坐驰”。

(颜渊说:“我进步了!”孔子问:“怎么个进步呢?”颜渊说:“我忘掉了仁义!”孔子说:“可以了,但仍然不够。”过了几天,颜渊说:“我进步了!孔子问:“怎么个进步呀?”颜渊说:“我忘悼了礼乐!”孔子说:“可以了,但仍然不够。”过了几天,颜渊说:“我进步了!”孔子问:“怎么个进步呢?”颜渊说:“我已经坐忘了!”孔子惊异地问:“什么叫坐忘?”颜渊说:“忘却了肢体的存在,废黜了聪明,抛弃了形骸,去掉了智慧,与自然大道浑融为一,这就叫坐忘。”孔子说:“与万物同一就没有偏爱,因顺万物变化就没有偏执。你果真是贤人啊,我愿意步你的后尘!)坐忘译文庄子在《大宗师》中谈到“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不着意自己的肢体,不摆弄自己的聪明,超脱形体的拘执,免于智巧的束缚,

和大道融通为一,这就是坐忘。庄子的‘堕肢体’、‘离形’,实指的是摆脱由生理而来的欲望。‘黜聪明去知’,实指的是摆脱普通所谓的知识活动。二者同时摆脱,此即所谓‘虚’,所谓‘静’,所谓‘坐忘’,所谓‘无己’,‘丧我’。”

庄子的虚静源于《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

(尽量使自己的心灵排除杂念,达到虚空的极点,坚守清静的笃诚,万物齐生长发展,我借以观察循环往复之理。说起物的万千纷杂,各自又回归到自己的根上归根就是大静,静就是交还使命,交还使命是常理,知道这个常理的就是看事明。不知道这个常理,荒诞乱兴作,结果必凶。知道这个常理,才能有包容的精神;有包容的精神,才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天下的人心才能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的天;符合自然的天,才能符合“道”;符合了“道”,才能长久,至死没有危险。)第十六章译文

对“心”的自由。庄子的教育哲学也讲求“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提出不言之教能无形化育而使人心领神会的教学方法。此外,庄子还提出要保持宁静心境的自由,指出“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的心“静”观,希望能排除凡俗杂念,保持心“静”而获得“心”的自由。只有这样,达到“心的自由,才能如《大宗师》中所言“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庄子的“心”的自由应是精神的自由,主要通过个人的体会和感悟而获得。

庄子哲学的最基本精神是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这种自由在“道”的理解过程中成为“游”的体验游”既是思想的自由,也是行为的自由。庄子在《逍遥游》中谈到“以游无穷者”,“登天游雾,挠挑无极”,“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他在《在宥》中说道:“挈汝适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希望能摆脱功利的枷锁,遨游于无限自由、变化无穷的境界,在无拘无束中获得精神的快乐。

“忘”的自由主要体现在“忘我”和“忘形”两个方面,外则忘形,内则忘心,

以寻求对“意”的自由庄子在《齐物论》中重点谈到了“忘我”的自由:“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汗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要达到自由的境界,就应该忘记“我”的不适与困境,从而达到“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的自由精神之境界。

坐忘和心斋是同一个意思。对于庄子的这两个概念,有些学者批评了它们的消极意义。有人指出庄子陷入了宿命论的错误,因为庄子抹杀了“生死、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毁誉、饥渴、寒暑”的区别,主张只要对它们“安之若命”人就得到一种自由了。

庄子借助“心斋”、“坐忘”,以精神的虚假自由代替现实生活中的不自由。也有人指出庄子虚静说的消极处世思想,他坐忘到“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的地步,以自己为马、为牛都可以。

不过,研究者们都充分肯定了“心斋”和“坐忘”的积极意义。这两个概念强调了主体的审美知觉是超实用、超功利的,是对此前主张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的一种否定,是美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无论从审美观照来说。还是从审美创造来说,“心斋”和“坐忘”的精神境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心斋”和“坐忘”理论虽然不是专门针对审美观提出来的,然而它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极其准确地、并且很有深度地捕捉到和描绘了审美观照所必须的空明虚静的心理境界。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审美经验中的“无所为而为的观照。朱光潜指出:“美感经验是一个极端的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全部精神都聚会在一个对象上面,所以该意象就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

宋元君要画画,各位画师都来到,接受国君揖礼而就位,濡笔调墨来的画师很多,还有一半在外面没有位置坐。有一位画师后来,安然徐行,他受揖却不就位,随即返回住所。国君派人去看,见他解衣露身交叉着脚坐着。国君说:“行呀,他才是真正

的画师。”就在这个故事前面,《庄子》也讲了一个故事:“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以政也。”百里奚不把爵禄放在心上而是按照养牛本身的规律来养牛,所以把牛养得肥。这使秦穆公忘了他的卑贱,将政事授予他。那位解衣盘礴的画师,也像百里奚一样,爵禄不入于心,不为君王的喜恶所左右,只为画画而画画,达到了心斋和坐忘的境界,所以见了君王也安之若素、从容淡定。他在画画时光着身子盘腿而坐,一副无拘无束的样子,和其他缩手缩脚、受命唯谨的众史大相径庭。他忘记了自己的四肢体,达到大画家的精神境界。所以,宋元君断定他“是画者也”。“衣盘礴”已经成为中国画家的口头禅,指真正的画家应该心有主宰,不受世俗束缚,勇于创新才能有不朽之作。

庄子这为后来的艺术创作者切入艺术体验的境界找到了理论渊源,也对后人的艺术创造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虚静”说在艺术领域的引入

老庄的虚静思想,最早只是作为一种人生态度的哲学思想,还没有应用到艺术领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虚静”说被引入了审美的视野,进而渗透到艺术创作实践中,这时“虚静”不仅仅成为创作之前所要必备的心理状态,而且在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中都渗透着“虚静”的思想。

最早把“虚静”说引入艺术领域的是西晋文学理论批评家陆机,他在《文赋》中提到“伫中区以玄览”,强调一个好的作品要对外界事物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观察,而在这个过程中人要不受外物干扰、思虑清明、心神专一,他所强调的是在创作之前主体必须具备“虚静”的心境,不受外物和杂念的束缚与干扰,内心清明,心神专一,这样才能实现全面的审美观照。所以,他认为“虚静” 是作者进行创作所必不可少的心态。但是这时陆机没有明确使用“虚静”这个概念,其“虚静说”还停留在思想叙述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直到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写道:“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这是才将“虚静”的概念引入了文学理论范畴,而且还对“虚静”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将这一说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他认为“虚静”是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所达到的最佳创作状态,能使创作主体虚静凝神,排除内心的杂念和欲求,以及外界的一切干扰,它使主体从世俗中解脱出来,进入审美观照的境界,进而创造出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随着玄学的兴起和发展,老庄的“虚静说”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南朝山水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 “澄怀”是对体验者审美心胸的要求,这受庄子“心斋”说的影响要求主体澄清胸怀,涤除俗念;“味象”之“味”,即体味、品味、玩味,也即体验;“象”指客体物象、审美对象。所谓“澄怀味象”,就是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澄怀味象”的美学主张,将“虚静说”直接引入到艺术创作的审美领域,他把创作主体所必须具备的审美心胸和作为客体的自然之美联系起来,使得“虚静”理论的体系更加清晰分明。

随着“虚静说”在艺术领域的完善,绘画、书法、文学、音乐等艺术创作都把“虚静”视为创作主体自身修养的最基本条件。苏轼云:“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身与竹俱化,无穷出清新。” 这即是指画家保持其“虚静之心”,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明人吴宽在《书画筌影》中说王维之所以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因为他“胸次洒脱,中无障碍,如冰壶澄澈,水镜渊,洞鉴肌理,细观毫发,故落笔无尘俗之气,孰谓画诗非合辙也”,这要求创作主体在创作前要有一个“泊然无著”、“得妙于心”的虚静过程。郑板桥把画竹分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等不同的创造阶段,这要求主体需排除实用功利性的杂念和欲望,从而真正与自然对象之间形成纯粹的审美观照关系,同时也反映了“虚静”心理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明代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说:

“乃知点墨落笔,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若是营营世念,澡雪未尽,既日对上壑,日摹妙迹,到头只与髹采垢墁之土争巧拙于毫厘也。”主体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进入到虚静状态,这时“ 烟云秀色”、“天地生生之气”等现实中的种种生动形象,便自动涌入心间,笔下才能幻出“奇诡”妙境。总之,主体只有达到“虚静”的境界,才能深入了解万物内在精神美,才对画理有深刻的体悟。

三、“虚静”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实现

“虚静”是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所需要的一种态度,创作主体把老庄“虚静”精神吸收到艺术中来,使“虚静”说成为艺术创作思想体系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并渗透到艺术创作的每一个环节。而“虚静”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实现,首先要创造一个能够使创作主体保持心灵和精神自由以及能够使主体以平静的心来观察万物。庄子在《天道》篇中说:“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饶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静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静”不是有意追求的结果,而是不为外物所动的结果。在艺术创作中达到“虚静”的境界首先要使人的精神静下来,排除来自外界的一切干扰和私心杂念,使心胸能容纳万物,即达到“胸中廓然无一物”的心境。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主体在创作中便能进入“虚静”境界,这时他们所进行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往往便容易达到“化工造物”的境界,笔下才能幻出“奇诡”妙境。

在艺术创作中要达到“虚静”的境界,还要求主体能够达到“物我两忘”的凝神境界,这种境界要求主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一体”的“神化”境界。元代吴镇在他自题画竹绝句云:“ 始由笔墨成,渐次忘笔墨,心手两相忘,融化同造物。” 认为在作画墨戏之前,要“忘笔墨”、“忘心手”,这样才能与“造物”相融为一,完全泯灭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界限,达到“虚静”的境界。

老庄所倡导的“虚静”说,可以说是艺术家与万物合一,与自然相融所必备心态,是艺术审美发生的心理前提,是中国艺术生命的根源。艺术家正是从中不断吸取其精华,提高自身的情操,不断摒弃世俗杂念,从而使其艺术创造力获得最大程度地发挥。四、庄子的艺术精神

(一)浪漫主义艺术精神

庄子的浪漫主义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想象。“心游”是精神之游、思想之游,它离不开想象。浪漫主义的想象是乐观的幻想,它需要有艺术的形象思维,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美的画卷。庄子在《逍遥游》的开首篇写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大,不知其几干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干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接着进一步想象:“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道出了对鹏的形体及气势的想象。

在《大宗师》中有“汝梦为乌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即将人化为乌而奋飞云天,梦中化为鱼而潜游深水的想象。在《应帝王》中也有“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扩琅之野即人乘着鸟,漫游于辽阔的旷野的美丽景象。

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庄子已超越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描写而升华到了艺术的想象,通过形象思维和夸张的文学语言描绘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不到的壮丽景象。这种景象只有将心灵冲破了常规的束缚和枷锁心境获得了充分的自由,才能得到这种感受。艺术中的浪漫主义风格和表现手法正是我们在庄子这里所欣赏到的。庄子的浪漫精神充满了艺术的自由精神。

(二)创造性艺术精神

庄子的艺术精神既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同时也有艺术性的创造。这种创造是由“心”到游”再达到忘”的艺术境界。《庖丁解牛》中开篇为“賞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将解牛的技艺描述为音乐和舞蹈的节奏,想象其动作之优美和谐,可见对庖丁的技艺的精湛上升到了艺术的表演其解牛的熟练程度得到了创造性的发挥。

由“所见无非全牛”到“未尝见全牛”再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由此可以看出庖丁由对“技”的掌握到对“道”的追求,由“心神”的接触到忘形”的表演,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理想状态。

虽然文章旨在教导保身、养亲、避免受损等养生之道,但他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借助艺术形象来阐明“道”的意义。欣赏庖丁的解牛过程实际上是在用审美的眼光欣赏其似音乐与舞蹈艺术的表现过程和创造过程,而使文惠君得到审美享受和养生道。此外,对于鲲鹏之大的描写也是一种艺术的夸张与创造,如“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具有创造性奇张地想象出了鸟的巨大与气势。

庄子创造性的精神更符合艺术性。我们在欣赏庖丁的艺术表演实质上是在欣赏他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成功与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他的创造性的发挥得到了认可与表现。他所获得的满足并不是来自于文惠君的赞扬,而是由于自身的创造性的劳动所获得的精神上的愉悦。

五、庄子是一位追求美的生活、美的享受、美的体验、美的人格的哲人。他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表现出了庄子超越世俗、超越自己的格魅力和完美的人生之趣。

(一)以自然为美

1、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

庄子对自然之美的感悟是深刻的,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由衷的。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

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天性,都有保有自己天然之美的权利,我们应该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有所为。即“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索。”(《骈拇》)做到这些就是识达了生命之真,体会了自然之“道”。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陶者治埴,则“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治木,则“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其结果是破坏了并不欲中规矩钩绳的“埴木之性”。(《马蹄》)庄子对这些破坏自然之性,以人道害美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从社会现象来说,自然又表现为真实,自然之美也是率真之美。相应地,虚伪矫饰就是丑。

2顺应自然以处世

由于自然的伟大与美,人不能逆自然而行,不能“以人助天”(《大宗师》),也不能“以人入天”(《徐无鬼》),更不能“以人灭天”(《秋水》),只能顺应自然之性。所以得道之人、有德之人和一切“至人”、“真人”无不是顺应自然的。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一些几个方面的内容: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生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自然是无为的,也是美的,所以说:“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在宥》)在上古之世,人们莫不顺应自然之性而安于性命;但圣人起后,使人失去自然之性,“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

一也。”(《骈拇》)上至圣人,下至小人,或追名逐利,或规于仁义,皆因“有为”而被外物所累,从而丧失其本性,漠视其生命。对此,庄子痛心疾首,也深恶痛绝。(二)以“大”为天

《庄子》对“大”可谓是情有独钟,所向往的美的东西和美的形象大多具有大的特征。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但庄子之所以认同大美,其根本原因在渴望“大”的背后的自由。庄子是一个推崇自由的人。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但残酷的客观现实让人不能在这个混浊的世界里安然生活,因为“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之知避”。(《人世间》)人们只能画地而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再加上世俗之人追名利而轻生命,忙碌于功名利禄,以仁义相标榜,以礼乐为规范,天德慢慢消失,自由已不复存在。文明使人类异化,礼乐使人们丧失天性。庄子渴望自由,但不能获得自由,于是便将眼光投到博大的自然之中。通过对自然和大道的观察,庄子看到了“大美”:大道运行,生成万物但又不剥夺物之天性,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大道与自然的无为,而又无不为。人们只要像自然一样遵循道的原则,岂不就可以自由,可以逍遥了吗?那些所谓的“圣人”、“真人”正是领略了自然的无为原则,才达到了自由境界,具备了天地的“大美”。

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体系中有一个基本的原则:能够保生,养生即为大用。保有人的自然之性、获得生命和享受生活,一直是庄子所追求的。在《逍遥游》中,庄子借助和他的老对手惠施的两次辩论深入的阐明了这一观点。惠子认为庄子崇尚大,但大往往不和时用。正如一个大葫芦,大则大矣,但既不能盛水,又不能装以别的东西,且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安置它,只能把它打碎、扔掉。庄子说惠子不会用“大”,不应只想到用它来装东西,而应该用它来“浮于江湖”。庄子想说明的是,大智,大圣之人并不是汲汲于功名富贵,而是抛弃名利,全身而远祸,从而获得自由。惠子欲讥庄子,不料反为庄子所讥,故而又把矛头直指庄子其人和它的学说,认为庄子其言大而无用,

好比臃肿而长寿的臭椿树。庄子却说,野猫和黄鼠狼小而机灵,可以捉获猎物,看起来十分有用,但最终死于机关、兽网之中;大牦牛大若垂天之云,却不能捉老鼠。可见,世俗所谓的无用之人;无用之物,却能因其无用而保生、存真,这才是大用。(三)以道为美

“道”是老子和庄子共同赞颂和讴歌的东西,是老庄哲学的基础,也是道家之所以称为“道”的根本原因。天地自在是为道,日月运行是为道,山清水流是为道,万物各具其行是为道,万物各生其性是为道。帝王得道则成,失道则败;人得道则乐,失道则忧。大道常在,大道不改,只有顺应大道,人类才能有美好的前景和归宿。

1.道之美在于它的广大而富于变化

庄子之所以如此倾心于道,是因为道是广大的,无所不包;道是持久的,能生生不息;道是无为的,但又能生成万物。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诸侯征战、民不聊生的时代,也是一个追名逐利、奸商并起的时代。面对战祸频仍、人心险恶的社会,庄子深感祸福无常、生死旦夕。所以他笔下的现实是:“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杨这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在宥》)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世界!而人生天地之间,尤其生活在战乱之中,无法逃避人间的灾难,又加上功利和虚名对人的诱惑,害人而伤性。于是,庄子将其眼光投入了博大无垠的大道之中,以此来开辟人生的促狭之路,开阔世人的偏狭之心,解脱俗人的沉重生活,让人们与大道同游,归于自然之中。《天道》篇说:“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所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天地》)篇又说: “夫道,负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正是这种无垠的大道,使庄子觉得它是无边无际的,无拘无束的,人的精神与思想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畅游,从而得到世俗不可能获得的超脱。

2.道之美在于它的永恒、持久于生生不息

从庄子一书中,我们看到了庄子对死生的达观心态,看到了道家“视死如归”的豪气。庄子要世人同生死、等万物。对于他来说,仿佛生死真的不入于心中。但事实

上,在先秦哲人,没有人像庄子那样更畏惧死亡的,也没有比庄子更珍惜生命的。正因为“重生”、“养生”,庄子才大谈生命哲学。但人的生命不可能永久存在,没有长生不老之人,这一点庄子是十分清楚的。所以他才说“吾生也有涯”(《养生主》),并喟叹“人生天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但就大道来说,它是无限的,是永恒的;它“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为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长生、与在于个体生命的短促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使庄子感到了生命的真谛,理解了万物存在的道理: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的神是永存的,每个人之所以为人,只是一种精神存在的一种寄托形式而已;人死只是物化,其精神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继续存在着。这使庄子看到其道是同一的,天与道是合一的,从而使他从忧生的现实社会中超越,以获得“达生”的喜悦。基于这种认识,庄子便真正超越了生的局限,在心灵深处彻底地放松,感受精神的自由与存在的无限,由衷地赞叹永恒的大道的无穷魅力。

3.道之美在于它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的观点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的“无为”在于顺应天道,“行不言之教”,然后众生各得其性而自生,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庄子充分发挥了这思想,并且以自然的运行、天地的存在、万物的性能、圣王的处世、百姓的生活等来证明老子的无为观点,从而说明天地万物的存在无不合于道,否则便会失其性,伤其真。这正是:“道之运行,无不遵,顺之则昌,逆之者亡。”他在《天运》首章中连用了15个问句,对天地的生存、日月的运行、云雨的形成、大风的兴起等自然现象全面发问,虽然只问不答,但其答案就包含在字里行间。这一切的形成正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道”。除了大道之外,在自然界中还有什么能主宰并做到这些呢?这里的发问在《知北游》中得到了明确的阐发:“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从而使我们感受到道的强大,这正是道的力量美与崇高美。

庄子美学思想浅析

庄子美学思想浅析 摘要:庄子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自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没有庄子的美学思想,整个中国美学思想及其发展是不完整的、残缺的和片面的。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由于《庄子》主要被世人以哲学著作称谓,因此,对于庄子的研究主要以其哲学思想研究为主。而其中的美学意蕴未得到有效的挖掘。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庄子美学思想的研究才真正进入自觉时期,并很快发展起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关键词:庄子美学思想道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回归天真本性的境界。庄子的美学思想基于“自然”,指向自由。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视为天地万物最高形态的大美,认为人应超越物质的我、欲望的我,回归自然,才能逍遥地游心于道的境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游”、“真”、“心斋”、“坐忘”、“物化”等系列范畴,阐述了对有用与无用、道与技、言与意等关系的重要看法。庄子的哲学具有浓郁的美学色彩,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的思想“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在中国艺术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游”的概念及所处环境分析 游戏之“游”,这主要表现在庄子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上,表明他对所游对象所抱的漫不经心,无所谓,甚至戏弄的态度。庄子之“游”是重在“游心”。所谓“游心”,表明庄子之“游”是精神,内心之“游”。这也充分说明庄子之游的主体是心灵,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中遨游,因之“游心”指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自由,也说明庄子之游是虚游,正所谓“虚而遨游”。 二、道——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 与老庄学派的祖师爷老子一样,庄子也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反复加以描述和赞颂。但庄子所说的“道”既不是宗教中的神祗,也不尽同于柏拉图式的绝对理念,而是带有某种泛神论色彩的无限性实体。“道”的原义是道路。首先把“道”引入哲学领域,用它表示宇宙本体的是老子。老子曾用“恍惚”、“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来界定“道”的形态,以致引起人们理解上的不同。不过,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这就是“道”的自然无为,先天地生,为万物母,无为而无所不为。从这里生发开去,老子产生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观,素朴、少私寡欲的人生观以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文艺思想。这充分表现了他对社会、人生、文艺的主观体验,它表明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作用。庄子深受老子影响,不过他不重视“道”的存在形态,而是著力领悟“道”自然无为的精神。 三、自然为美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 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之美 “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此寓言的真实含义在于“真”是浑沌的精神实质和本源,而儵与忽为浑沌凿七窍的行为破坏了浑沌的本来面目,失去了真也就失去了生命,最终导致了浑沌的死亡。所以庄子在《秋水》篇中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民”,以人灭天的做法会使自然丧失其本性,而毫无美可言。正如庄子在《天应篇》中的所讲述的“丑女效颦”的故事,西施病心蹙眉被视为美,而丑女仿效西施病心蹙眉却被邻里视为丑。以庄子的审美尺度,西施之美本自然,病心蹙眉也出于自然,故美得有理;丑女之丑本为天生,也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如《德充符》篇中的哀骀它一样,但丑女因为“彼知宾美而不知宾之所以美”而忸怩作态、弄巧争美,不但不美,由于掩盖了自然面貌,反增其丑。可见庄子美学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自然之美和本真之美。 (二)虚静之美 “虚静”是庄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庄子看来,这是作为生命底蕴的气的一种本原状态。每当庄子谈到“至人”、“圣人”、“神人”这些理想人格时,总在突出他们的特征:不待于物,不害于物。“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庄子在《齐物论》里讲至人神妙之处时的描述。在这种状态中,一个神全形具的至人,虽涉及到世界万物的变化,对于利害、生死却能超然物外,虚怀若谷。在自然中,虚意味着无,在精神上,便是一种“心斋”。在《人间世》中,叙述了颜回向孔子请教心斋的故事,孔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庄子乃是借孔子之口,将人对世界的反映的最高境界视为以气合气,这种境界便是虚,便是心斋,而它的特征乃在于

浅析庄子思想

浅析庄子思想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是最为适应创造力的需要,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微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严峻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而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一、自然天真之美 人们常常提起庄子,就和“消极出世”“逃避现实”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庄子》一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子也没有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庄子往往用许多具体生动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继承了老子这种自然观,并将老子创生万物的自然之道引向人生,通往自由的审美境界。“道法自然”就是《庄子》一书最核心的主题,意思是:道效仿它自己的样子。“道法自然”对万物来说就是物法自然,天地万物都自然而然地顺着自己的本性变化,顺循大道而行。因此,庄子的美学思想以自然为宗,其自然观普遍地表现在对天地万物、人性、艺术的看法之中。他认为对于天地万物而言,“自然”是在无为中体现无不为,彰显为至高形态的“大美”;对于人性而言,“自然”体现为真诚无伪的本性,它需要战胜欲望、摆脱礼俗而返朴归真;对于艺术而言,“自然”则体现为“技进乎道”,是经过依乎天理的艰苦修炼而达到的自由境界。 首先,对于天地万物而言,自然之道在无为中体现无不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庄子连用“大美”、“明法”、“成理”赞叹“道”在无为中所自然彰显的最高境界。。“道”是宇宙天地的本体和生命。天地有造化之美,美原因乃是万物有自己的本根,这万物的本根就是天地之道。道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自然万物是道的显现,也是美的源泉。庄子在强调保持自然本性的同时,也强调了自由,强调了真美与自由的统一,没有自由,就谈不上自然本性之美。在这里,庄子以“道”的立场破除了以人为中心的狭隘实用的立场。 其次,人性的自然之道体现为去伪存真,回归天然本性。庄子认为,人本与宇宙精神契合无间,与万事万物浑然无分,可是由于世俗的障蔽,使人异化。自然之美是人工所无法比拟的,自然和大道赋予了万物一切禀性,使万物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华丽有质朴,有长寿和短命。所以我们眼中的世界才会如此的美丽多姿,万物都独有其魅力。倘若用人为地智巧使万物的禀性都一样,那就是太不明智了。在现实社会中,大多人或追名逐利,或规于仁义,皆因“有为”而被万物所累,从而丧失其本真,漠视其生命。看看我们身边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美体美容术如隆鼻隆胸风靡世界,到处砍伐树木、填整土地盖房子的现象,海洋鱼类的稀少、河流的污染等等。这些都是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原本“无为的自然”才造成的。本来我们与自然和谐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着,但是我们却破坏了这种“和”

庄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

语文学刊2 00 8.11 ○高娟 [作者简介]高娟(1980-),女,山东威海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 庄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庄子与柏拉图作为中国与西方思想文化的源头,分别体现了中西文化各自独特的心理构成、思维模式与文化积淀。近乎同时代的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对美学问题进行了独特的阐述,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回首这两人的美学思想,我们既会惊讶于他们的共同之处,也会体察到二者细微的区别。 【关键词】庄子;柏拉图;美在理念;大美 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斯指出:“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中国出 现了孔子、老子和孟庄,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吠陀,希腊出现 了荷马、柏拉图。”“轴心时代(the Axial period)产生了直至今天 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在同为动荡的社会时代,柏 拉图(前427-前347)和庄子(前369-前286),以各自的思想 深度分别闪耀在爱琴海畔和黄河之滨,他们穷其一生思考着各 自的人生哲学,也都对“美”的问题有过独到的阐述,今天,我们 不妨将二人的美学思想进行深入的比较,去寻找文学艺术的共 同特征和各自不同的光芒。 柏拉图在《大希比阿斯篇》的讨论中,并没有讨论出美的本 质到底是什么,而在《会饮篇》中则可以看出:他认为“美”是统 摄一切美的事物的最高的美,是统一永恒的绝对美,即“美在理 念”;而在庄子看来,“道法自然”、“与天合者,为之天乐”乃人生 最高境界,并由此提出“大美说”。细较柏拉图的“美在理念”与 庄子的“大美说”,这两种观点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理念”与“大美”都是形而上的本体,是第一存在与终极意 义上的东西,两人的美学观点分别都是他们哲学思想的演变: 在柏拉图看来,世间万物有一个“理念”或“理式”,这是事物的 终极本质,“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理式,是事物的“本然”。理 念是独立于客观事物与大脑之外的客观实体,是看不到摸不着 的。柏拉图认为,所谓的“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 不增不减”,“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 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但它却毫不因此有所增、有所减。”这里 的美其实乃是美本身,这美本身是形而上的特征,它附着在事 物或者人的身上才让事物或人成为美的,但脱离了事物或者 人,它却是无法存在的,或者说,它可以存在,我们却无法看到、 摸到;而庄子所提出的“大美”也是建立在“忘形”的基础上的, 《天道》中:“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 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在庄子看 来,具体个别的事物算不得大美,单从感官的形色名声捕捉不 到美的真谛,自然而素朴,是“大美”的“存在”,因此它不拘泥于 形式,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庄子心目中,艺术的至 境是“大美”,最好的艺术是“天籁”、“天乐”,这些都远非形、声、 色所能表达,是感官无法捕捉到的。由此可见,柏拉图与庄子心 中的“美”都是一种形而上的特征,具体事物都是表现“美”的载 体。 虽然二者有如此相同之处,但细较起来,这两种美学观点 实则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取向: 1.大美精神,是一种自然朴素本真之美。《渔父》:“真者,精 诚之至也。真者,所以授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只有本真天合 的姿态才是“大美”的,在《天地篇》指出:“百年之木,破为牺尊, 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犠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 其于失性一也。”百年之木被认为砍伐,择其所用或被做成酒 具,或被弃于沟渠,致使二者都失去了固有的天性,失去了自然 淳朴美,庄子最贵“天真”二字,极端厌弃伪饰的东西。“朴素而 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 意》),因此,庄子的“大美”强调的是真,是美真的统一;而柏拉 图强调的“美在理念”的观点却认为“美的东西同时也是善的,” “用于善的方面、产生好的效果的,”美于是成为善的原因,这一 观点是与柏拉图“文艺为社会现实服务”的观点是相一致的,是 一种比较功用的观点。 2.柏拉图看到了“美”就是使事物之所以为美的那个东西, 即“绝对美”,但对它的来源却无法给予科学的解释,而将其归 纳为“神”所赋予的,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而 庄子的“大美”则建立再“与天合者,谓之天乐”基础上,这里的 “天”代表着“自然”,可见,这里的“天”并不神灵,而是一种冥冥 (下转第105页)文学史与文艺理论 100

庄子美学思想

虚静 一、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二、中医名词:心无旁念。《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虚静的解释 “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胸襟宽大得像山谷一样宽广。形容非常谦虚,能容纳很多意见。谷:山谷”。 浅谈“虚静” 从远古至今,中国艺术已经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在这艺术发展的岁月长河中,上一眼望去,似乎不见源头;下一眼望去,好像永无尽头。如若对中国的艺术思想进行探源,那么老庄“虚静说”的提出和发展,则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其认为“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正是无数的中国艺术家通过对这种态度的内心关照,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从而使艺术回归到生命和自然中的本质状态,从而在艺术长河中激起了无尽美丽晶莹的浪花。 一、老庄“虚静”学说的产生 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因此人们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的状态,回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老子把“虚静”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还提出了“涤

除玄览”观点,他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大千世界。 此后,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颜回说:“我没法提出更好的主意了。请问先生有什么好方法?”孔子说:“先斋戒,我再告诉你。有心去做事,难道容易吗?太容易了,就不合自然之理了。”颜渊说:“我家贫困,已经好几个月不喝酒、不吃了。像这样可算得上斋戒了吧?”孔子说:“这叫做祭祀之斋戒,并非心斋。”颜渊问:“请问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致志专心,不是用耳听而是以心去体会;非以心去体会而是以气去感应。耳的作用止于听觉,心的作用止于感知。气呢,虚空而容纳万物。惟有“道存在于虚空之中。虚的心境,就是‘心斋’”。)《庄子?人间世》心斋译文 “心”的自由是一种空明灵透的心境,这种心境用庄子的“道”来理解,便是“玄虚”之“虚”。庄子在《庄子?人间世》中借颜回孔子的对话表达出白己对心的观点。孔子认为,这仅仅是祭祀的斋戒而不是心斋。庄子通过孔子之口说出,所谓斋,就是虚静。“虚者心斋也。”在庄子看来,对物的认识要用心去体会,心的作用源于感知,感知源于气的感应;而气,则是虚空而能容纳万物。因此,庄子能“我以为妙道之行”在“游乎尘垢之外”,即体悟妙道的途径,要求心神遨游于尘俗之外。 (南伯子葵问女偊:“您的年龄很大了,可是神色却像小孩子,奥妙在哪里呢?”女偊说:“我悟得了道。”南伯子葵说:“道能够学得到吗?”女偊说:“不!不行,你

庄子《养生主》的美学思想

庄子《养生主》的美学思想 作者:李朦 来源:《商情》2020年第38期 【摘要】养生这一永恒主题一直都收到中国文化的关注。然而哲学家讲的养生比起世俗之人的养生,却有很大的不同。世俗之人的养生观更关注于肉体生命的护养;哲学家的养生,更关注于精神生命的护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关键词】养心;保身;尽年 一、养生超然的境界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庄子·养生主》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关于“养生主”的理解,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1.养生的主要原则;2.养护生命之主。但不管如何理解,都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是庄子笔下的养生的内涵。按照后代学者对于庄子所指的养生的研究,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主要是指养精神,另一种说法是养生命。 ??该篇所透漏出的庄子所认为的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听凭天命,并顺应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庄子以残缺了一只脚却神气旺盛的右师为例,告诉人们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是求得真正自由和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即使形体残缺或者像《养生主》下文中关于老聃之死所述,只要精神上能够达到自由,形体残缺甚至是死亡都无所畏惧。庄子又以泽雉寓言来佐证:生活在大自然的野鸡没有充足的滋养,但比起生活在牢笼中没有自由的同类来说,不受牢笼之困,得以悠然闲适是多么的可贵。 透过这个片段,可以看出庄子的思想类似于陶渊明的思想:拔然超脱,不为名利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自在——颇有“久在樊笼里,负复得返自然”的自得。

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的美学思想 摘要: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继承老子“道”的哲学思想,却有固守自我的自由,他主张自然为美,自由为贵,虚静,天人合一,提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这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 关键词:庄子道无为自然虚静 庄子其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天道无为”,崇尚自然、自由、虚静、物我合一。 “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1)庄子是高洁的也是孤独的,他崇尚自由,不愿被束缚,宁愿清贫孤苦一生也不愿出卖自己的灵魂,他孤独而又执着的守望者心灵的月亮。生活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的坚持是可贵的,坚持一时不难,难的是从头到尾的坚持,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最主要的是他太高傲了,所以宁愿居陋巷,食粗粮,《列御寇》中记载庄子的生活状况时用的是这样的词语:“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而庄子却依然固守清贫,他不畏权贵,对于权贵,庄子甚至是不屑的,在那个动荡的以君为尊为天的社会,他仍然喊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这样反统治反君权的话。庄子知识是很渊博的,又涉猎甚广,擅长写文章,纵论天下,但却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不同,庄子的至高理想不是出人头的,而是固守自我生命的自我、自在、自得,由于庄子卓尔不群又桀骜不驯,他得罪了很多人,大部分都是权贵。 庄子其人也是很矛盾的,胡文英对庄子的评价是: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他其实是同情人民群众的,却又无能无力,社会的黑暗动荡不是他所期待的,也不是他所能改变的,他没有虚假的去表示的所谓的同情,但他又不甘什么都做不了,所以他批判现实、批判当权者。 自然之道 “无为而治”一直是道家学派的主要政治思想观之一。“自然”是庄子美学思想的基础,他强调顺天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人为的力量只是破坏。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他认为人们应遵循事物的“道”,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人们应该顺从自然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意志去任意违背它,他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意思也就是自然赋予了人类一切,生的权利以及死亡。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 对于自然万物而言,无为表现为无不为,庄子欣赏和赞美自然原本的样子,没有人为的修饰和干涉,本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需要刻意的改变。《庄子·外篇·田子方》中写道“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庄子不喜欢人为的破坏大自然原本的面貌,不管原本的面貌是什么样子,那都是它本来的固有的,就是最适合它的,也是最好的。庄子喜欢自然,“庄周梦蝶”不仅仅是庄子崇尚自由的原因,还因为它崇尚自然,蝴蝶是大自然的精灵,梦里不知是蝴蝶变成了庄子还是庄子变成了蝴蝶,都足以证明庄子对自然知道的推崇,自己宁愿化身为自然的精灵。 对于人来说,“自然”便是去伪存真。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在他看来人是很虚伪的存在,“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庄子·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2)真正的生活是顺其自然的,不需要教导,用不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庄子在《齐物论》中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天籁、地籁、人籁,这三种不同的音乐美的境界是按照人为的大小来划分的。天籁是“自鸣”之声,即是自然界的各种不同的空窍的天生之形,承受自然无意识的

美学概论论文――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摘要]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相对主义美丑观。[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着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 悲。”(《庄子?骈拇》马的本性是吃草饮水,翘足而陆。伯乐却以善治马为名,烧之,剔之,刻之,雒之,终于导致马死者过半。庄子用一个个寓言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天性,都有保有自己天然之美的权利,我们应该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循道而行,尊重个体的自由发展,不要强有所为。即“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庄子?骈拇》做到这些就是识达了生命之真,体会了自然之“道”。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陶者治埴,则“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治木,则“曲者中钩,直者应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摘要:《庄子》不仅文学成就地负涵,不可端倪,难窥涯际,又如行空之天马,仙踪难及,令人仰止,而且《庄子》还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美学体系。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美学体系 ;自然美人格美精神家园现代化价值 一、庄子是一位追求美的生活、美的享受、美的体验、美的人格的哲人。他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表现出了庄子超越世俗、超越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完美的人生之趣。 (一)以自然为美 1.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 庄子对自然之美的感悟是深刻的,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由衷的。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所谓朴素,

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骈拇》)马的本性是吃草饮水,翘足而陆。伯乐却以善治马为名,烧之,剔之,刻之,雒之,终于导致马死者过半。庄子用一个个寓言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天性,都有保有自己天然之美的权利,我们应该抱着顺其自然的态有所为。即“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骈拇》)做到这些就是识达了生命之真,体会了自然之“道”。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陶者治埴,则“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治木,则“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其结果是破坏了并不欲中规矩钩绳的“埴木之性”。(《马蹄》)庄子对这些破坏自然之性,以人道害美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从社会现象来说,自然又表现为真实,自然之美也是率真之美。相应地,虚伪矫饰就是丑。西施经常心疼,所以捧心颦眉更添其美,因为她出于自然,有真情实感;而摹仿她的

从庄子的美学思想极其丰富

从庄子的美学思想极其丰富,仅对于“美”的见解,就有以“圣人法天贵真”而论美与真的关系,以“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而论自然之美,等等。为了进一步说明美的法则,庄子还提出了诸如“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秋水》)、“言者无所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等观点,首开了无言可以拓境之先河,丰富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拓展了美学内涵的空间。在庄子看来,自然就是纯而又纯的客观存在,要想认知它,即要获得“道”,只能去“法”自然,即通过“心斋”、“坐忘”,通过尊崇自然的法则,尊崇与自然同趣而无丝毫人为创造痕迹的“天乐”或“真画”来实现这一目标。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庄子文艺美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庄子的这种自然的观念,“无言”的学说,在历代均得到了一般文人学士的推崇,甚至成为人们评论作品高下的根据或准则。这一根据或准则进而演变成中国诗歌学美学中的诗文自然论,开启了“中国文学以自然为审美理想,在师造化观念指导下,以创造这一意境为作品的最高品位”的文学创作理念,①最终形成了与儒家思想“文以载道”、“经世教化”不相一致的美学观点。 虚静”的最高的境界,即“极端宁静的悟道境界”的哲学观念对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③魏晋开始,庄子的“虚静”说就被广泛地运用到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中了。陆机最早将“虚静”理论运用于文学创作研究中,提出了在艺术构思过程中进入一种虚静凝神的心理状态的观点。刘勰则进一步将“虚静”理论运用于艺术构思心理研究中,《神思》篇可以说是《文心雕龙》谈论创作的第一篇,该篇中收到很多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影响添加了很多新鲜元素和新的概念在其中例如文章中所提到的虚静的说法。文章中提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那么可见虚静对“文思”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做着看来要培养和酝酿文思,关键之一在于“虚静”。只有在虚静的状态下才能真正的创作出有意义五杂念纯粹的东西来,也就是作者认为的“文思”就是“神思”。因此,可见神思与虚静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实在文章中不难体会到做着想要表达的“神思”其实就是是指创作过程中作者所具有的心理活动及其状态,这种状态包含的意义和所指比较广泛,有创作时的思维动态,有创作中的思想活动等等,在创作的真个过程,这种深思的概念都是始终不能被轻视的,只有这样作品才是真正的作品。《神思》篇就是对作者创作时所具有的心理活动及其状态的描述和说明。而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刘勰心目中,“神思”其实就等于“文思”。并且,这种创作心理活动及其状态也已经不再限于文学方面的单方面的创作需求,而是可以将它扩展到一种文学或者艺术的整体的创作心理及其状态。《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责在虚静,疏渝五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阋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以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很明显,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有关虚静的阐述受到了老庄的深刻影响。《神思篇》中的词语和典故如“疏渝五脏,澡雪精神”、“玄解之宰”、“窥意象而运斤”等,均来源于老庄的典故和传说,这说明刘勰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庄子思想及名句赏析

庄子思想及名句赏析 庄子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庄子追求绝对自由。在其代表作《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蜩与鸴鸠“决起而飞”,列子“御风而行”,都还是“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绝对自由。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排除一切功利目的,“无所待”,方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所谓“以游无穷”,即逍遥无为于绝对自由的境界。不难看出,庄子企图超越客观条件的制约,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也是不可能达到的。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基本思想,创立了“相对主义”的学说。庄子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他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等等。庄子创立这一“相对主义”学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给人们观察自然和社会的许多现象提供了理论根据。事实证明,历史上和当今世界许多自然和社会问题,正是按照庄子的此种“相对主义”学说在演变着。不过,庄子否定认识真理的可能性,自然也是错误的。 庄子提出齐生死、等万物的妙论。庄子认为,世界上一切矛盾对立的双方,诸如生与死、贵与贱、荣与辱、成与毁、大与小、然与不然、可与不可,等等,皆无差别。所谓“万物一府,生死同状”,也是此意。事实上,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差别而不相同的。庄子的此种观点,从表面上看显然是奇谈怪论,但骨子里却表现了他超脱旷达的思想。 庄子提出要“法天贵真”、“复归于朴”,以“自然为宗”。庄子说“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意思是说:遵守自然法则,珍视纯真本性,不受世俗的人为约束。他所谓“复归于朴”,意谓返归于原始的纯朴状态。庄子的这种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并不能认为就是“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但它对后世“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的形成,却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又与之不同。庄子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其中蕴含有三层意思:一是含有恬淡无为,安时处顺的思想;二是含有反对认为约束,恢复纯真的自然本性的思想;三是含有向往“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和“混茫”世界的思想。这在《庄子》书中《骈拇》、《天地》、《天道》、《缮性》、《秋水》、《山林》、《渔父》、等篇,皆有明显的表现。 不相信生死由命,不迷信鬼神。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科学不够发达,有许多人相信天命和迷信鬼神。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信命和天命的。墨家的墨翟不相信“命运”,而却相信“天命”和迷信鬼神,因此,他主张“尊天”、“明鬼”。庄子不相信生死由命,不迷信鬼神。《庄子》书中所讲到的“天”和“命”,往往都是从哲学意义上的自然规律而言。他书中有时为了表达某种思想,也曾使用“鬼”、“神”二字,只不过是借用而已。庄子对人的生与死的问题,就有精辟的见解。他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能够通乎性命之情,看透人的生死规律,具有超脱旷达的精神。所以,明代徐文长说:“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

庄子是美学思想之核心

《庄子》是美学思想之核心 摘要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高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自然美”、“虚静、物化美”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语庄子美学核心 《庄子》33篇,分内、外、杂三个部分。《庄子》在其内容上、表现手法上都在表现出庄子个人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庄子崇尚自然,主张以朴素为美,同时又是在精神上翱翔于“无何有之乡”,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一 自然美一直是学术界的难题,尤其是《庄子》中的自然美思想,迄今为止尚未有定论。学术界有人认为《庄子》中没有自然美,他们以庄子生在乱世以及《庄子》中人生观的核心是“全生”、“保身”为由,认为庄子无暇也无“雅兴”去关注自然界的美丑。还有人通过《齐物论》中的“万物齐一”以及“道亦存在丑的事物中”来否认《庄子》

自然美思想的存在,提出美不是《庄子》所宣扬和赞赏的东西。而承认《庄子》中存在自然美的学者,也大多是从自然精神这个层面展开论述的,而忽视了《庄子》中对自然景物美的发现和描述。我认为,这是不够客观和准确的。鉴于自然美在中国美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以为很有必要对自然美,尤其是《庄子》文本中所包含的自然美思想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解读。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因此,他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主张尊重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它。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庄子》一书便形成了“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他在《齐物论》中以天籁、地籁、人籁三者比较来说明这种自然美:“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人籁是指人们用丝竹管弦演奏出来的,是人为的东西,属于等而下之的声音;地籁是风吹自然界大大小小的孔窍而发出的声音,它要借助于风力的大小和孔窍的不同形状才能形成,也不是最美的;只有天籁是众窍自鸣而成、不依赖以任何外力作用天然之音。 天地之“大美”。庄子在专谈“天道无为”的《知北游》里面,无意地透露出了他对于“大而美”的思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论证圣人应当效法天地万物自然无为的状态,做到“不言”、“不议”、“不说”,从而无为

庄子美学

总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大美不言、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相对主义美丑观。 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大美不言 其一 庄子的相对主义美丑观对自然美的追求,使庄子对世俗所谓的美丑进行重新审视。他认为一般人所说的美丑都是相对的,从而也是应该予以否定的。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美丑观,是他建立在齐物论基础上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在美学上的体现。庄子认为万物没有共同的标准,所以万物齐一,也就 没有美丑之分。他指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厉是丑陋的女人,她之所以成为与西施同样的人,在于她保持了生命的自然本真状态。所以以“道”观之,是通而为一的。庄子还说:“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王夫之解释为:“道与之貌,则貌之美恶皆道也。天与之形,则形之全毁皆天也。”(《庄子解?德充符》)容貌的美丑,形态的全毁在庄子看来并不重要,只要将它们视为自然,合之于道,得之于天,它们也都是美的一种形式。相应地,如果丧失了自然本性,再美好的东西,在庄子看来也是不美的。“百年之木,破为犠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犠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庄子?天地》)由于犠尊是破坏了百年之木的本性而得来的,所以它与沟中的断木一样是不完美的。 由于庄子认为“万物皆一”,他完全取消了美与丑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所以二者又可以相互转换,“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又说:“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以此完全否定了世俗美丑划分的意义。 庄子美学虽然突出地强调了美丑的相对性,但他绝不是美的否定者,他所否定的只是他认为不合理的划分美丑的方法以及由此给人们带来的不必要的烦恼。人们如果执著于美丑的绝对划分,好美恶丑,因得美而乐,失美而悲,那就会劳形劳心,伤生灭性,这与庄子所主张的自然无为是背道而驰的。庄子的哲学精神指向的是一种价值论哲学而不是认识论哲学。其目的是使人们摆脱一切物役的束缚,达到精神 的完全自由。庄子要求人“无以好恶内伤其身”,当对具体的美的追求有损于生命发展的时候就要不为所动,从而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 其二 试论庄子作品中的美学思想庄子;外部形体的自然美;内心无为的朴素美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庄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为他的思想体系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影响也很大。《庄子》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书中描绘的宏伟壮观的景象和雄奇怪诞的意境能给人美的享受。细读《庄子》一书,我们会发现庄子向我们描述了他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美学观和文艺观。庄子在阐述这些观点的时候紧紧围绕道家思想核心,用“道”的思想解释自然、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用“道”的思想阐释他对美的理解和认识,读《庄子》用心去感受“大道之美”带给人的心理慰藉。 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的美学思想源于他的哲学观,他的哲学观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在与天地万物的对话中体验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合一、和谐的愉悦。并由此获得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美。 庄子美学思想有两个层面:一是外部形体的自然美,一是内心无为的朴素美。(1)外部形体的自然美是来自“天地”之间的。这种美是顺应大道,自然无为的。庄子对美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 (一)以自然为美 1.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 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 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生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

局限。 (二)以“大”为美 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以“大”为美,美在自由 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在《逍遥游》中,得以体现。 2.大之为美在于:“大而无用”以成大用 庄子的人生哲学体系中有一个基本原则:能够保生,养生即为大用。保有人的自然之性、获得生命和享受生活,一直是庄子所追求的。在《逍遥游》中,庄子借助和他的老对手惠施的两次辩论,深入的阐明了这一观点。 (三)以“道”为美 “道”为老子、庄子共同赞颂和讴歌的东西,是老庄哲学的基础,也是道家之所以称为“道”的根本原因。天地自在是为道,日月运行是为道,山清水流是为道,万物各具其行是为道,万物各生其性是为道。败帝王得道则成,失道则败;人得道则乐,失道则忧。大道常在,大道不改,只有顺应大道,人类才能有美好的前景和归宿。 1.道之美在于它的广大而富于变化 《天地》篇中说:“夫道,负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庄子认为大道是无边无际的,无拘无束的,人的精神与思想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畅游,从而得到世俗不可能获得的超脱。 2.道之美在于它的永恒、持久于生生不息 庄子认为人道同一,天道合一,因此他从忧生的现实社会中超越了出来,基于这种认识,他便超越了生与死的局限,由衷地赞叹永恒的大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