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

ANA和抗ENA抗体的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的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ANA和抗ENA抗体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SLE患者40例,作为SLE组;另选取同一时期本院的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40例和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和正常组。用金免疫渗滤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三组血清中ANA和抗ENA抗体谱共9种自身抗体。比较三组结果,并对ANA和抗ENA抗体联合检测在SLE 诊断中的意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在SLE组中,九项自身抗体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抗Sm、U1RNP、Rip抗体有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除抗SCL-70和Jo-1外,其余抗体均有显著差异(P<0.01);②九项自身抗体在SLE诊断中,ANA阳性率最高,为70.0%,但特异性低,为32.5%;

③自身抗体对SLE联合检测,特异性高达100%,以ANA与抗-Sm或Rip联合为主。结论:ANA和抗ENA抗体谱联合检测可作为SLE的诊断指标,明显提高SLE诊断的准确性,降低临床对SLE诊断的误诊和漏诊。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抗核抗体;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

Diagnostic value of combined detection of ANA,anti-ENA antibody to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bstract

Objective: We do the research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ombined detection of ANA, anti-ENA antibody to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Methods:40 patients with SLE diagnosed in the laboratory were selected as SLE group in our hospital during May 2013 to Match 2014. 40 rheumatic patients without SL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50 healthy people as normal group during the same period. ANA and anti-ENA were detected with gold immunity infiltration and western blot methods, respectively. An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the three groups.Results:①In SLE group, each kind of antibodies has positive proport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nti-Sm、U1RNP、Rip antibodi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0.05). compared with normal group, except the SCL-70 and Jo-1, the rest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1); ②ANA has the highest positive rate (70.0%) in the nine antibodies in SLE diagnosis, but the specificity is low (32.5%); ③The highest specificity of combined detection of ANA, anti-ENA antibody is 100%, mainly the combination of ANA and anti-Sm、ANA and anti-Rip. Conclusion: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ANA and anti-ENA could improve the relevance rate and veracity, and reduce the clinical misdiagnosis and missd diagnosis.

Key words: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ti-nuclear antibody; 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 antibody

第一章前言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已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顽症之一。其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出现,患病率为4/10万~25/10万,亚洲及黑人患病率较高,我国70/10万~75/10万。女性发病明显多于男性,约为10∶1,育龄妇女为发病高峰,老人及儿童也可患病。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病因和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大量的研究显示,遗传、内分泌、感染、免疫异常和一些环境因素与本病的发生都有关[1]。临床表现多样,错综复杂,且多较严重,可由于狼疮肾炎、狼疮脑病及长期大量使用药物的副作用而危及生命。如何找到安全、有效和早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成为众多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

1.1国内外研究状况

1949年,Haserick首次在人外周血中找到狼疮细胞,成为SLE 实验诊断的传统方法。狼疮细胞为患者血中白细胞破坏后释放出核物质,与抗核抗体结合后在补体作用下,形成大块包涵体,从而形成在显微镜下所见到的特殊形态的狼疮细胞,一般发生在体外试管中,在血液离体后,在适当温度和时间下才会形成。在SLE中多见,阳性率达60%-90%。但也可见于药物性狼疮现象、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狼疮性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等。缺乏特异性诊断,而且操作复杂,易受多种干扰因素影响[2]。

1949年,美国学者在人骨髓检测到抗核抗体(ANA),之后,很多其他研究小组也相继证实能从SLE患者外周血中检测到。随后Holman[3]等人对SLE患者体内的ANA进行研究,发现ANA为一种广泛存在的自身抗体,可以与不同来源的细胞核反应,无种属特异性和器官特异性。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还有助于进一步阐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罗祝泉、赖日泉[4]等国内学者也证实ANA的检测对SLE患者有特殊诊治意义。目前逐渐取代实验操作复杂、费时且敏感性差的狼疮细胞。

检测ANA已由传统的细胞核扩展到现在的整个细胞,构成了自身抗体的一个“家族”即抗核抗体谱。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化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对这一“家族”成员的认识逐步加深。其主要包括抗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非组蛋白抗体和抗核仁抗体。抗非组蛋白抗体中主为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是由抗Sm 抗体、抗U1RNP抗体、抗SSA、SSB抗体、抗SCL-70抗体、抗Jo-1抗体等组成的抗体谱,研究显示[5],这一组抗体检测进展最快,临床意义重大。20世纪80年代引入了免疫印迹法检测ENA,将可溶性核蛋白电泳后转印至硝酸纤维膜上作为检测抗原,与血清相应抗体反应。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将其与ANA联合检测意义更大。Jhon. G. Hanly 等[6]学者通过比较多种自身抗体单一检测与其联合检测对活动性SLE 诊治及病情的判断,发现抗ds-DNA、Sm、SSA、SSB等抗体在其联合检测时与其他风湿性疾病均有显著性差异,可避免因单项检测而出现的漏诊、误诊等。

目前,对SLE疾病也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研究。SLE大部分以肾损害为主要表现,有时需肾活检才能诊断。加拿大学者[7]对尿液细胞/趋化因子进行联合检测发现,(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尿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脂联素和(白细胞介素15)IL-15等指标与SLE活动相关,73.8%的活动期狼疮性肾病(LN)患者有2项以上指标升高,而以慢性纤维化为主的LN患者升高的指标不超过1项,因此,尿液细胞/趋化因子联合检测可能成为肾活检替代检查。该研究亦发现,当24小时尿蛋白定量>2g/24h时,以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估算的24小时尿蛋白量与实测值差别较大,不能替代蛋白分泌量检测。伊森贝格(Isenberg)发现[8],抗载脂蛋白A1(apoA1)抗体水平与狼疮活动相关,不仅与目前病情相关,也提示持续活动。

1.2 ANA和抗ENA抗体的临床意义

ANA是指针对多种细胞核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随着对ANA 认识的不断深入,许多针对细胞浆成分的抗体陆续被发现,因此ANA 现被定义为一组将细胞核、细胞浆、细胞骨架、细胞周期蛋白等全部细胞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ANA的所有成员形成ANA 谱,不同的疾病其ANA谱不同,分析ANA谱及其变化是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判断的重要依据。

ENA是可提取核抗原的总称,经盐水或磷酸缓冲液处理,易从胞核中提取出来。属非组蛋白的核蛋白,为酸性蛋白抗原,是由许多小分子RNA(约100-215个核苷酸)与各自对应的特定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蛋白颗粒RNA,该组成使其各自的抗原性得以增强。在不

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呈现不同的组合,其中有抗体仅见于某一疾病,对其进一步检测,有助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分型和鉴别诊断。

1.3 ANA和抗ENA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联系

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本病可能通过遗传、性激素、环境及免疫学等机制发病,有家族聚居倾向,并且可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上缺乏单一的、可靠的、有效的检测指标来诊断SLE,普遍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推荐的SLE分类标准[9]。该分类标准的11项中,符合四项或四项以上者,在除外感染、肿瘤和其他结缔组织病后,可诊断SLE。

1.颊部红斑:固定红斑,扁平或高起,在两颧突出部位。

2.盘状红斑:片状高起于皮肤的红斑。

3.光过敏:对日光有明显的反应,引起皮疹。

4.口腔溃疡:一般为无痛性。

5.关节炎:非侵蚀性关节炎,累及2个或更多的外周关节,有压痛、肿或积液。

6.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

7.肾脏病变:尿蛋白>0.5g/24h或+++,或管型。

8.神经病变:癫痫发作或精神病,除外药物或已知的代谢紊乱。

9.血液学疾病: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

10.免疫学异常:抗ds-DNA阳性,或抗Sm阳性,或抗磷脂抗体阳性。

11.抗核抗体:在未用药物诱发的情况下,抗核抗体滴度异常。

有的SLE患者早期症状和体征变化隐匿,难以根据其临床表现判断是否患病。但血清中过度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是其主要临床特征[10]。研究表明血清抗核抗体可早于患者临床表现及体征数月出现,对SLE的诊断有重要的筛选作用[11]。而对其非组蛋白抗原进一步检测,可对SLE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对临床治疗有重要帮助。

目前国内外学者有大量关于SLE疾病的研究,使临床SLE的诊断、治疗和预后都大有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难以发现和判断病情,以至于在确诊时就出现了严重并发症,危害生命。本文旨在研究多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SLE诊治的意义。

第二章材料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3月在本院确诊为SLE的住院患者共40例(SLE组),其中男10人,女30人,平均年龄39岁,都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诊断标准。另选取在同一时间收治的其他风湿类疾病患者40例(对照组),男12人,女28人,平均年龄45岁,其中类风湿关节炎(RA)20例、干燥综合征(SS)8例、混合型结缔组织病(MCTB)3例、多发性肌炎(PM)3例、强直性脊柱炎(AS)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标准。并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共50例(正常组),男16人,女34人,平均年龄39岁。三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2.2 标本采集

所有标本均为空腹采集不抗凝静脉血4-5mL,以25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20℃保存待检。加样时无纤维、气泡或其他物质等。

2.3 检测项目试剂及方法

2.3.1 抗核抗体检测试剂及方法

2.3.1.1 检测试剂:抗核抗体检测试剂盒(三明博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2.3.1.2 检测方法:为金标斑点渗滤法。步骤如下:

1 滴入二滴试剂Ⅰ于反应板中央孔中,待完全渗入;

2 滴入100μl血清于反应板孔中,待完全渗入;

3 滴加三滴试剂Ⅱ于反应板孔中,待完全渗入;

4 滴入三滴试剂Ⅰ于反应板孔中,待完全渗入。

2.3.2 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检测试剂及方法

2.3.2.1 检测试剂:抗ENA抗体谱检测试剂盒(德国欧蒙有限公司生产)

2.3.2.2 检测方法:为免疫印迹法。步骤如下:

1 将抗原膜条置于反应槽中,标记顺序;每槽加入1ml缓冲液将膜条浸湿1min,然后每槽加入10ul血清样本,室温下在摇摆摇床上轻晃摇摆30min。

2 吸去反应槽中液体。每槽加入0.5ml清洗缓冲液,室温下在摇摆摇床上轻微晃动1min,吸去孵育槽中液体。再重复洗涤2次。

3 吸去反应槽中液体。每槽加入0.5ml酶结合液,室温下在摇摆摇床上轻微晃动摇摆30min。

4 重复步骤3洗涤。

5 吸去反应槽中液体。每槽加入0.5ml底物液,室温下在摇摆摇床上轻微晃动摇摆10min。

6 吸去反应槽中液体。每槽中加入0.5ml终止液,室温下轻微晃动孵育5min。

7 将膜条置于滤纸上干燥,将结果判读模板上的参考线与抗原膜条的参考线对齐,将抗原膜条上的阳性条带与结果判读模板比较,判断结

果。

2.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SLE组与对照组和正常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三章结果

3.1 三组自身抗体检测结果比较

40例SLE患者中各种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差异较显著,ANA检测结果中28例阳性,占70.0%。其次为抗SSA和抗-U1RN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7.5%和32.5%。与对照组相比,其抗Sm、U1RNP、Rip 抗体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5)。50例正常组仅检出1例ANA阳性,其他项目均无阳性检出,与SLE组相比,除抗SCL-70、Jo-1抗体外,其余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果见表3.1。

表3.1 三组自身抗体检测阳性例数和阳性率[例(%)]

组别SLE组(40例)对照组(40例)正常组(50例)

ANA 28(70.0)27(67.5)1(2.0)*

抗-Sm 12(30.0)1(2.5)* 0(0.0)*

抗-SSA 15(37.5)11(27.5)0(0.0)*

抗-SSB 8(20.0)7(17.5)0(0.0)*

抗-U1RNP 13(32.5)3(7.5)* 0(0.0)*

抗-Rip 10(25.0)3(7.5)* 0(0.0)*

抗-Ro60 12(30)9(22.5)0(0.0)*

抗-Scl-70 2(5.0)1(2.5)0(0.0)

抗-Jo-1 1(2.5)2(5.0)0(0.0)

注:与SLE组阳性率相比:*P<0.05。

3.2 单一抗体检测结果比较

在SLE患者中,ANA检出的敏感性为70.0%,与ENA抗体谱各抗体的敏感性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同样进行ANA与ENA 抗体谱各抗体间的特异性比较,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SLE患者自身抗体ANA敏感性最强,但其特异性低,为32.5%。Sm抗体特异性强,为97.5%,但敏感性较低。结果见表3.2。

表3.2 各指标单独和联合检测结果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抗体类别敏感性(%)特异性(%)

ANA 70.0 32.5

抗Sm 30.0* 97.5▲

抗SSA 37.5* 72.5▲

抗SSB 20.0* 82.5▲

抗U1RNP 32.5* 90.0▲

抗Rip 25.0* 92.5▲

抗SCl-70 5.0* 92.5▲

抗JO-1 2.5* 95.0▲

抗Ro60 30.0* 77.5▲

ANA+Sm 30.0* 100.0▲

ANA+SSA 27.5* 72.5▲

ANA+U1RNP 27.5* 92.5▲

ANA+Rip 20.0* 97.5▲

ANA+ Ro60 25.0 * 80.0▲

注1: 特异性表示鉴别SLE与非SLE风湿类疾病的诊断特异性。

2: 与SLE组ANA检测的敏感性相比:*P<0.05;与ANA检测的特异性相比:▲P<0.05。

3.3 多种抗体联合检测结果比较

将SLE患者中自身抗体检出阳性率较高的抗Sm、抗SSA、抗-U1RNP、Rip和Ro60抗体分别与ANA两两组合联合检测,即:ANA+抗Sm、ANA+抗SSA、ANA+抗U1RNP、ANA+抗Rip和ANA+抗Ro60。它们的敏感性分别为30.0%、27.5%、27.5%、20.0%和25.0%,与单独ANA检测的敏感性(70%)相比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单独抗ENA抗体谱检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特异性分别为100%、72.5%、92.5%、97.5%和80%,均高于单独使用ANA检测时的特异性,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与抗-Sm、U1RNP或Rip联合为主。在SLE组ANA阴性结果中,也存在10.0%抗-SSA、5.0%抗-U1RNP、Rip和Ro60阳性。联合检测结果见表3.2。

第四章讨论

如前所述SLE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由于体内有大量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而造成组织损伤,临床上可出现各个系统和脏器损伤的表现,如皮肤、关节、浆膜、心脏、肾脏、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少数病人由其他类型的红斑狼疮发展而来。部分病人还同时伴有其他的结缔组织病,如硬皮病、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等,形成各种重叠综合征。最终以免疫功能紊乱贯穿整个过程,极易忽视本病而误诊。患者血清中可检出以ANA为主的

多种不同自身抗体。因此,血清自身抗体检测对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1 ANA检测结果分析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ANA对SLE的诊断虽然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它同时存在于其他风湿类疾病患者中,其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健康人中也可见低滴度的ANA,所以ANA特异性低,为32.5%,在SLE疾病的诊断中仅具筛查作用,与文献[12]报道基本一致。也有学者[13]认为,ANA对SLE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作为判断SLE活动的一种新的特异性抗体。ANA与SLE的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正常人,尤其是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ANA阳性率可逐年增加,也可见于健康老年人群中。Hooper 等[14]研究者对3493例人群调查中发现22%的老年人ANA阳性,而对照组只有3%,与本次正常组ANA阳性率为2%,结果基本是一致的,提示ANA阳性并不意味着风湿性疾病的发生,ANA阴性也并不能完全排除SLE。

本试验ANA敏感性检测结果较文献报道[15,16]低,因检测方法为金免疫渗滤法,其抗体含量低的血清样本,有可能不被检测出来。4.2 ENA抗体谱检测结果分析

本研究SLE组检测抗ENA抗体谱的8种抗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阳性,而其中对SLE诊断特异性较高的为抗Sm、抗U1RNP、抗Rip、SCL-70和Jo-1,分别为97.5%、90.0%、92.5%、97.5%和95.0%,其阳性率分别为30.0%、32.5%、25.0%、5.0%和2.5%,除抗SCL-70

和Jo-1,其他与对照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抗SCL-70和Jo-1抗体在SLE组中特异性虽高,但敏感性极低,且在对照组中也可见阳性,故对SLE的诊断无显著意义。此两项抗体主要见于进行性系统硬化症及多发性肌炎患者中[17]。抗Sm抗体和抗U1RNP抗体是目前公认的几种SLE特异性抗体,抗Sm抗体几乎仅见于SLE,是SLE的标记性抗体。由于抗Sm抗体在SLE不活动时亦可阳性,可作为回顾性诊断的依据[18]。抗U1RNP抗体在SLE早期较抗核抗体先呈现阳性,故对SLE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19]。本实验抗Rip抗体在SLE患者中特异性强,也可提高SLE的诊断率。抗Ro60、SSA、SSB 抗体虽然有一定阳性率,但与其他风湿性疾病有交叉反应,特异性低,但可作为SLE的辅助指标,这与文献[20]报道较为一致。

可见各自身抗体单独检测敏感性最强的是ANA,但特异性低,为32.5%。Sm抗体特异性强,为97.5%,但敏感性较低。说明仅单一使用某抗核抗体进行检测不能准确判断疾病类型。

4.3 联合检测结果分析

将ANA和ENA抗体谱联合检测,结果显示敏感性减低,但特异性提高,其中以ANA与抗-Sm联合为主,特异性达100%,其次是抗-Rip和U1RNP,特异性分别为97.5%和90%,其敏感性也较高,分别为30%、20%和27.5%。说明将ANA和ENA抗体谱联合检测,主要是与抗Sm、U1RNP或Rip抗体,可显著提高SLE患者诊断的准确性,并维持较高的检出率,这与文献[21]报道较一致。但其在临床应用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SLE组ANA阴性结果中存在一定

ENA抗体的阳性,说明这些抗体的阳性可作为诊断SLE的补充,具有互补性,提高了SLE患者的诊断率,避免了单项指标检测所致的漏检。

本实验显示ANA诊断疾病的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低,与抗ENA 抗体联合检测后,特异性提高。故在临床诊断中,为有效提高各种自身免疫疾病检测准确率,应以ANA作为筛选指标,与多种抗体进行联合检测将更有利于疾病的诊断、鉴别、疗效观察和病情判断。

结论

ANA和ENA抗体的联合检测可作为SLE的诊断指标,并提高SLE诊断的准确性,降低对SLE诊断的误诊。但敏感性不高,在临床诊断SLE时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 程玉萍,李丽. 检测抗核抗体谱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中的意义[J].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3, 01: 63-64.

[2] 吕春兰,都青,杨荣生,等. ENA多肽抗体谱检测结合抗ds-DNA及补体C3测定在SLE诊断上的应用[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4: 579.

[3] Holman, Sofia Sapeta Dias. Recent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Rheumatology, 2013, 358(1): 75-80.

[4] 罗祝泉,赖日泉.ANA, ds-DNA的检测对SLE诊断价值的探讨[J].广州总医院病理科, 1992: 273.

[5] 陈明,马庆海,赵红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及免疫功能检测分析[J].齐鲁医学检验,2005, 16(20): 47.

[6] John G. Hanly, Li Su, Vern Farewell. Comparison between multiplex assays for autoantibody detection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Journal of Immunological Methods, 2010, 58 (1): 75-80.

[7] Taku Yoshio, Hiroshi Okamoto. The intrathecal production of IL-6、IL-8、IP-10、MCP-1 and G-CSF increases more highly than serum production in patients with central neuropsychiatric lupus erythematosus[J]. Jichi Medical University, 2011, 6(11): 201.

[8] Isenberg, Croca. Serum Anti-Apolipoprotein 1 Antibodies are Present in a Quarter of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Earlier Mortality[J]. Rheumatology Medicine Oxford Journals, 2014, 53(1): 180-181.

[9] Hochberg M C. Updating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rthritis Rheum, 1997, 40( 9): 1725.

[10] Ortega M, Almela M, Soriaao A, et al. Bloodstream infections

among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infected adult patients: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J]. Eur J Clin Micro Biol Infect Dis, 2008, 27(10): 969-976.

[11] Davis JM 3rd, Moder KG, Homburger HA,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39 patients with antibodies to 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s despite negative antinuclear antibodies: evidence for autoimmunity including neurologic an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J]. Medicine, 2005, 84(4): 208 -217.

[12] Peterson LK, Wells D, Shaw L, et al. Novel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ANA measurement using near-infrared imaging[J]. Immunol Methods, 2009, 3(49): 1-8.

[13] 刘鸿林,杜志勋. 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意义[J]. 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1): 163.

[14]Michele Hooper, Mary Lesko. Open-Label Study of Clarithromycin in Patients with Undifferentia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J]. Seminars in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2006, 36(2): 82-87.

[15] 陆俊忠,付启云,张迎梅,等. 抗核抗体抗ENA抗体谱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意义[J]. 江苏医药, 2011, 12(24): 2999-3000. [16] V on Muhlem CA, Tan EM. Autoantibodies in the diagnosis of syst- emic rheumatic diseases[J]. Semin Arthrit is Rheum, 1995, 24(5): 323- 358.

[17] 陆再英,钟南山. 内科学[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844-860.

[18] 叶任高.内科学[M]. 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911.

[19] 张煜,张小萍,张奉春,等. 抗核糖体P抗体的临床分析[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0, 4( 4): 242-243.

[20] 李俊,罗娇,徐巍,等. 多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及意义[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9(4): 391-394. [21] 罗招云,蔡意和,黄泽伟. 抗ENA抗体谱和ANA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的意义[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16): 3015.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1) 自身抗体:是指抗自身细胞内、细胞表面和细胞外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抗细胞内抗原的抗体包括: 1、抗细胞核成分的抗体(抗核抗体)。 2、抗细胞浆内成分的抗体(抗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细胞胞浆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核糖体抗体等)。 3、抗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 抗细胞外抗原的抗体包括:类风湿因子、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等。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又称抗核酸抗原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DNP)、DNA、可提取的核抗原(ENA)和RNA等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能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抗核抗体是一组对细胞核内的DNA,RNA,蛋白或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的自身抗体。按其核内各个分子的性能不同可将各ANA区分开来,如(一)抗DNA抗体,(二)抗组蛋白抗体,(三)抗非组蛋白抗体,(四)抗核仁抗体等。每一大类又因不同抗原特性而再分为许多种类。因此ANA在广义上是一组各有不同临床意义的自身抗体,更确切的名称应为抗核抗体谱。ANA 主要存在于IgG,也见于IgM、IgA,甚至LgD及LgE中。 常见的核免疫荧光杭核抗体试验有以下几种图形:(1)均质型:核质染色均匀一致,这种染色型常与抗组蛋白和抗DNA抗体有关;(2)斑点型:核质染色呈斑点状,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常呈这种染色型;(3)周边型:荧光染色围绕在核膜周围,它与抗DNA抗体有关;(4)核仁型:仅有核仁染色,具有抗4-6sRNA抗体呈现这种染色型;(5)着丝点型:在体外培养的细胞株(喉癌细胞)在核分裂相期时,可见到荧光染色的着丝点排列成特殊图型,而在鼠肝做底物中看不到此类图型,而被遗漏。 抗核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5%~100%)、类风湿性关节炎(RA,10%~2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80%~100%)、干燥综合症(SjS,10%~40%)、全身性硬皮病(85%~90%)、狼疮性肝炎(95%~10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95%~100%)等,但经皮质激素治疗后,阳性率可降低。抗核抗体在类风湿病人中约有20%~50%IgG型ANA呈阳性,小儿类风湿ANA的阳性率约19%~35%,伴发虹膜睫状体炎者阳性率高(505~90%),故ANA 阳性预示类风湿有发生慢性睫状体炎的可能。已发现75%类风湿病人有多形核白细胞的特异性ANA或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可使白细胞核受到破坏。 ★抗核抗体谱(ANAs)

自身抗体谱的临床意义

抗U1-rRNP抗体:高滴度的抗U1-rRNP抗体是混合性结绨组织病(MCTD,夏普综合征)的标志,阳性率95-100%,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在30-4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也可检出抗U1-rRNP抗体,但几乎总伴有抗Sm抗体。 抗Sm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与抗dsDNA抗体一起,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性指标,但阳性率仅为5-10%。 抗SS-A抗体:与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最常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30-40%)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中,偶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此外,在100%的新生儿红斑狼疮中抗SS-A抗体阳性。该抗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引起炎症反应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抗SS-B抗体:几乎仅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和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的女性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9。在干燥综合征中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常同时出现。 抗Scl-70抗体:见于25-75%的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型)患者中,因实验方法和疾病活动性而异(Scl=硬化症)。在局限型硬化症中不出现。 抗PM-Scl抗体:常见于多肌炎与硬化症的重叠综合征中,50%的该抗体阳性患者为肌炎与硬化症的重叠综合征,抗PM-Scl抗体也可见于单独的多肌炎患者中,阳性率为8%,在弥散型硬化症中的阳性率为2-5%。 抗Jo-1抗体:见于多肌炎,阳性率为25-35%。常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相关。 抗着丝点抗体:与局限型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CREST综合征:钙质沉着、Raynaud,s 病、食管功能障碍、指硬皮病、远端血管扩张)有关,阳性率为70-90%。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也可检测到该抗体(阳性率10-30%)。还可出现于雷诺氏综合征中。 抗PCNA抗体:PCNA为增殖细胞核抗原,其表达与细胞周期有关。抗PCNA抗体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但阳性率仅为3%。有文献报道,抗PCNA抗体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展为弥散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有关。 抗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很高的特异性。除抗Sm抗体外,抗dsDNA抗体也可作为该病的一个血清学标志,阳性率为40-90%,并且抗dsDNA抗体滴度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可用于疗效监控。 抗核小体抗体: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为50-95%,特异性几乎为100%。核小体是细胞染色体的功能亚单位,由DNA和组蛋白以特殊的方式组成。抗核小体抗体比抗dsDNA抗体、抗组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自身抗体:是指抗自身细胞内、细胞表面和细胞外抗原的免疫球蛋白。抗细胞内抗原的抗体 包括:1、抗细胞核成分的抗体(抗核抗体)。2、抗细胞浆内成分的抗体(抗中性粒细胞及 其他细胞胞浆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核糖体抗体等)。3、抗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抗细 胞外抗原的抗体包括:类风湿因子、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等。 ★抗核抗体谱(ANAS (一).抗DNA抗体 又可分为单链和双链DNA抗体: 1. 抗双链DNA( double stranded DNA,ds-DNA抗体):又称为天然DNA抗体,其靶抗原为双 螺旋dNA.对诊断SLE有较高的特异性,30%-90%勺活动期SLE患者此抗体阳性,且抗体滴度的消长与SLE的活动程度相关,随着疾病活动的控制,抗dsDNA抗体滴度可以下降或消失, 可作为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价的指标。抗dsDNA抗体与DNA结合成为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 膜沉积,或抗dsDNA抗体直接作用于肾小球抗原造成SLE患者的肾损害。抗dsDNA抗体阳性 的患者较阴性患者发生肾炎的危险性高12倍。 2. 抗单链DNA( single strand DNA,ss-DNA )抗体:又称为变性DNA抗体,其靶抗原为核搪或脱氧核糖?在SLE患者有较高的检出率(50%-60%),但结果缺乏疾病特异性,在其他风湿病如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药物诱导的狼疮,硬皮病,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有10%-70%勺检出率?有些正常老年人也存在。 (二) .抗组蛋白抗体:具有H1、H2A H2B H3和H4四个亚单位,常以四聚体形式存在,与DNA构成的复合物称为染色质,染色质最基本的单位是核小体(nu cleosome).所有组蛋白各 成分均可能成为自身抗体的靶抗原 1.SLE的阳性率约30%-80%并常伴有抗dsDNA抗体阳性,主要以抗H2A H2A-H2B复合物和抗H1的IgG型抗体为主. 2.药物性狼疮的阳性率达95%以上,但不伴有抗dsDNA抗体阳性,主要以抗H2A-H2B为主. 常见的药物有肼苯达嗪、异烟肼及氯丙嗪. (三).抗非组蛋白抗体: 1. 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 ):此类抗蛋白可以溶于盐 水而被提取,故称为可提取性核抗原.对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尤为重要,但与疾病的严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或服用某些药物后,红细胞表面抗原性发生变化,产生抗红细胞膜表面抗原的自身抗体。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破坏红细胞,导致贫血。特点:(1)体内出现抗红细胞自身抗体。(2)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est)阳性。(3)红细胞寿命缩短。(4)AIHA多见于中年女性。(5)继发性者多继发于淋巴系统恶性病、结缔组织病、感染和药物应用后。(6)引起AIHA的药物有青霉素、奎尼丁、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甲基多巴等。抗红细胞抗体可分为三类:①温抗体,为IgG型,37°C可与RBC结合,不聚集RBC.②冷凝集素,为IgG 型,低温时与RBC结合使其凝集,引起冷凝集素综合征。③DonathLaidsteiner抗体,为IgG 型,低温时与两种补体成分结合,温度升高至37°C时,激活补体链,导致溶血,引起陈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PCH继发于梅毒或病毒感染后。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多见于儿童或年轻患者。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紫癜,血小板↓,骨髓中巨核细胞可增多,女性多发,发病率1/lOO00,患者有抗血小板抗体,其使血小板寿命缩短。三、重症肌无力(MG):患者体内存在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该抗体结合到横纹肌细胞的乙酰胆碱受体上,使之内化并降解,使肌细胞对运动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的反应性降低。引起骨骼肌运动无力。四、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患者体内可检到抗肾小球基底膜Ⅳ型胶原抗体,由于肺泡基底膜与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故肺、肾同时发病。青年男性多见,反复咯血、血尿、蛋白尿,最后发展为肾衰。五、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多发于青年女性。其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可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肾损害、心血管病变(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和脉管炎)、胸膜炎、精神症状、胃肠症状、贫血等;疾病常呈渐进性,较难缓解。免疫学检查可见IgG、IgA和IgM增高,尤以IgG显著;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主要是抗核抗体系列)和免疫复合物,活动期补体水平下降。抗dsDNA和抗Sm抗体是本病的特征性标志。SLE的实验诊断:(1)抗核抗体1)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该法以小鼠肝细胞、Hep-2细胞(人喉癌上皮细胞株)、Hela细胞(官颈癌细胞株)或小鼠腹水癌细胞等作为抗原片,以Hep-2细胞抗原片敏感性较高。2)抗DNA 抗体:分为天然(双链)DNA(ds-DNA)和变性(单链)DNA(ss-DNA)抗体。Ds-DNA抗体的测定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法(以短膜虫或马疫锥虫为抗原)、间接酶标抗体法(以短膜虫为抗原)、补体结合抗体法(以短膜虫为抗原,以抗人C3荧光抗体为第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DNA为抗原)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即Farr法)等多种方法。前四种方法检测到的都是低亲和力的抗dsDNA抗体,或敏感性低,或检测结果不稳定、重复性差。Farr 法检测dsDNA抗体的特异性最高,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因此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检测抗ds-DNA抗体的标准方法。当抗ds-DNA抗体结合率>20%时对诊断SLE有意义。3)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目前抗ENA抗体的检测方法有双向免疫扩散或对流免疫电泳和免疫印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以重组抗原为底物,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4)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2)抗组蛋白抗体。(3)抗核糖体抗体。(4)抗Ku抗体。(5)皮肤狼疮带试验。与SLE病情判断有关的免疫学检测包括:1)血沉和C反应蛋白(CRP),SLE活动时血沉增快,CRP改变不明显。2)血清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冷球蛋白冷凝集素等。3)血清补体,包括总补体(CH50)和Cl、C3、C4、C2及C9. 4)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聚乙二醇(PEG)沉淀法。5)类风湿因子。6)细胞免疫功能。六、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本病的特征是关节及周围组织呈对称性、多发性损害,部分病例可有心、肺及血管受累。免疫学检查可见血清及滑膜液中出现类风湿因子,血清IgG、IgA和IgM水平升高。其他自身抗体也可出现:例如,抗角蛋白抗体;抗RA33抗体;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抗体);抗核周因子

自身免疫病中多种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分析

自身免疫病中多种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自身免疫病患者常用自身抗体的综合检测、分析,评价其在自身免疫病中的意义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上已确诊为自身免疫病患者216例作为疾病组(其中SLE患者102例,RA患者54例,MCTD患者18例,SS患者16例,PSS患者16,PM/DM患者10例),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血液,分离血清,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欧蒙免疫印迹法和ELISA法检测ANA、抗ds DNA、ENA多肽谱、RF。结果:6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RF的阳性检出率以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为最高(74.2%),干燥综合症(SS)患者次之(62.5%),而多发性皮肌炎(PM/DM)患者中未检出;ANA在6种自身免疫病患者中均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为最高(94.1%),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患者次之(88.9%),RA患者最低(33.3%);抗ds DNA则只在2种自身免疫病患者中检出,其中SLE患者阳性检出率最高(80.4%),而RA患者较低(3.7%);6种自身免疫病患者中,ENA多肽谱的各种抗体的检出率差别较大,其中,抗SSA/R0均有检出,但阳性率不高(均低于40.0%),而抗Histones只在SLE患者中有检出,抗Scl70只在系统性硬皮病(PSS)患者中有检出,抗J01则只在PM/DM患者中有检出,但抗U1snRNP 则在MCTD患者中检出率较高(88.9%),抗Centromere均无检出。结论:自身免疫病患者同时检测多种自身抗体有助于疾病的特异性诊断和筛查。

【关键词】 RF; ANA;抗ds DNA; ENA多肽谱;自身免疫病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ignificance of multiple autoantibody detection and analysis in the process of diagnosing and screening autoimmune diseases. Methods: 216 cases of autoimmune diseases were compared with 30 health volunteers. 102 out of these cases are SLE, 54 are RA, 18 are MCTD, 16 are SS, 16 are PSS and 10 are PM/DM, Autoantibody including ANA, anti ds DNA, ENA antibodies and RF were detected. Results: Among six kinds of autoimmune diseases mentioned above, RA has the highest positive rate of RF (74.2%) followed by SS (62.5%). On the contrary, in PM/DM, RF was detected as negative. SLE has the highest positive rate of ANA (94.1%) followed by MCTD (88.9%) and RA (33.3%). Anti ds DNA was only detected in SLE and RA with a positive rate of 80.4% and 3.7%, respectively. The positive rates of ENA antibodies in autoimmune diseases are obvious different among each other. Conclusion: Detection of multiple autoantibodies is a useful way of diagnosis and screening autoimmune diseases. [KEY WORDS] RF; ANA; Anti ds DNA; ENA antibodies;Autoimmune diseases

第二十四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二十四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immunoassay 第一部分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 一、目的要求: 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特征及几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掌握ANA、RF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熟悉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病理机制。 二、教学内容 1、自身免疫病的概述:自身免疫和自身耐受、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及特征;AID的发病机理 及免疫病理机制。 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器官特异性AID;非器官特异性AID(SLE、RA)。 3、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抗核抗体的类型检测及意义;类分湿因子的检测及意义;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的检测及意义;其它自身抗体检测及意义。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称为自身耐受,这与T细胞() A.在胸腺发育时不能遇到自身MHC分子有关。 B.在胸腺发育时不能遇到自身成分有关。 C.在胸腺发育时首先遇到外来抗原有关。 D.在胸腺发育时经历的阳性选择有关。 E.在胸腺发育时经历的阴性选择有关。 2.自身成分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无免疫原性,主要是因为:() A.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不能识别 B.体内有针对自身成分的T抑制细胞 C.它不是外来物质 D.胚胎期形成了对自身成分的免疫耐受 E.自身成分分子量小 3.免疫耐受性的特点是:() A.成年期易于诱导耐受性 B.T细胞比B细胞易于诱导耐受性 C.抗原经皮下注射易于诱导耐受性 D.免疫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易于诱导耐受性 E.颗粒性抗原比可溶性抗原易于诱导耐受性 4.下列哪项疾病属于器官特异性AID:() A.SLE B.类风湿关节炎 C.干燥综合症 D.桥本氏甲状腺炎

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一、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ies,ANA)泛指抗各种核成分的抗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身抗体。ANA的性质主要是IgG,也有IgM和IgA,甚至IgD和IgE。ANA可以与不同来源的细胞核起反应,无器官特异性和种属特异性。ANA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其他体液如滑膜液、胸水和尿液中。 ANA在SIE患者的滴度较高,但也出现在其他许多自身免疫病中,在许多研究报告中,都将检出ANA作为自身免疫甚至自身免疫病存在的依据。这种现象的机制尚未明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一)ANA的类型及意义 由于细胞核成分的复杂性,不同成分的抗原性也不同;因此就会有多种不同的ANA。 1.抗核蛋白抗体核蛋白抗原(DNP)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由于DNP抗原存在不溶性和可溶性两个部分,可分别产生相应的抗体。不溶性DNP抗体通常不完全被DNA和组蛋白所吸收,它是形成狼疮细胞的因子;可溶性抗原存在于各种关节炎病人的滑膜液中,其相应抗体也出现于RA病人的滑膜液中。 2.抗DNA抗体可以分为两大类:①抗天然DNA(nDNA)抗体,或称抗双链DNA (dsDNA)抗体;②抗变性DNA抗体,或称抗单链DNA(ssDNA)抗体。抗dsDNA抗体对SLE有较高的特异性,70%~90%的活动期SLE病人该抗体阳性,效价较高,并与病情有关。抗ssDNA抗体可见于多种疾病中,特异性较差。 3.抗ENA抗体可提取性核抗原(ENA)多从动物的胸腺中提取。先将胸腺匀浆并破碎细胞,分离出细胞核;再经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处理后,很容易从胞核中提取出来。ENA 不含DNA,对核糖核酸酶敏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ENA可分为十几种,现仅介绍几种主要的ENA及其相应抗体。

自身抗体谱检测

关注自身免疫性疾病——关注自身抗体谱检测检验科宣 一、什么是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是指针对自身组织,器官、细胞及细胞成分的抗体,分为天然自身抗体和病理性自身抗体。天然自身抗体存在于健康人和动物血清中,多为IgM型,病理性自身抗体是受抗原刺激生成,多为IgG型,特异性强,与自身抗原的亲和力高,可引起自身组织的病理性损伤。 二、什么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是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的免疫耐受减低或破坏,致使自身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损伤自身器官组织而引起的疾病,表现为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 AID总体发病率占世界人口的3%,中国:3-4千万,临床表现复杂,疑难病,误诊误治多。 临床上AID分两大类: 器官特异性:1型糖尿病、炎症性肠病、多发性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全身性(或系统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 三、开展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自身抗体参与了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发生;自身抗体有助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临床分型、判断预后;自身抗体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逐渐被阐明;未来方向——有可能做到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四、我院开展的自身抗体谱检测项目: 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抗 nRNP、Sm、SS-A(天然 SS-A 和 Ro52)、SS-B、Scl-70、PM-Scl、Jo-1、CENP B、PCNA、dsDNA、核小体、组蛋白、核糖体 P 蛋白和 AMA M2 共 14种不同抗原 IgG类抗体。 五、自身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等) 详细的临床检测意义可咨询你的临床医生哦

风湿疾病中常见自身抗体的意义

风湿疾病中常见自身抗体的意义 抗核抗体(ANA) 是指抗细胞核内成分(包括DNA、RNA、组蛋白、非组蛋白、磷脂及各种酶等)的抗体。患多种风湿性疾病,如SLE、RA、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SSc)、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等时,血清ANA均可呈阳性。其他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肿瘤,甚至服用某些药物(如异烟肼、普鲁卡因酰胺、肼苯哒嗪和苯妥英钠等)的患者及一些健康老年人也可出现ANA弱阳性。因此,ANA可作为风湿性疾病的筛选指标,对ANA阳性者不仅要进一步稀释样本以测定其最终滴度,还要进一步了解其属于那一种特异性抗体,以帮助临床诊断。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做ANA筛查,该方法以动物组织(鼠肝、鼠肾)或核内物质丰富的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为底物,国际上一般采用后者。用上述两种底物测得的ANA滴度分别≥1∶20和1∶40时方可判断为阳性。国内一些医疗单位仅报告ANA阳性,而不做滴度测定是不妥的。 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是ANA标准的筛查方法。5种主要的荧光核型:均质型(相关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ds-DNA抗体;相关疾病:SLE、药物性狼疮、其它自身免疫疾病)、周边(核膜)型(相关抗体:抗ds-DNA抗体,偶可见抗ss-DNA抗体和抗组蛋白抗体;相关疾病:SLE、慢性活动性肝炎)、斑点(颗粒)型(相关抗体:抗ENA抗体;相关疾病:SLE、混合性结缔组织病、SSc、SS、DM/PM)、核仁型(相关抗体:抗核仁抗体;相关疾病:SSc)和着丝点型(相关抗体:抗着丝点抗体;相关疾病:SSc,尤其是CREST综合征) 目前按细胞内分子理化特性与抗原分布部位将ANA分为5大类: 1.抗DNA抗体(包括双链和单链) 2.抗组蛋白抗体、 3.抗非组蛋白抗体(包括ENA和抗着丝点抗体) 4.抗核仁抗体(包括抗RNA多聚酶-1、PM-1、NOR-90等) 5.抗其它细胞成分抗体(包括抗线粒体、高尔基体、细胞角蛋白、溶酶体等)。 抗DNA抗体 抗双链DNA(dsDNA)抗体对SLE有较高特异性,患者阳性率约为70%,且抗体滴度的升降与SLE 的活动程度相关,可用其监测SLE的病情变化并观察药物疗效。目前国内多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ds DNA抗体,前者≥20%,后者≥1∶5时方可判断为阳性。 抗组蛋白抗体(AHA) 抗组蛋白抗体(AHA)无特异性,可在多种风湿性疾病中出现,尤其在药物(异烟肼、苯妥英钠等)性红斑狼疮(DIL)患者中阳性率较高,可达95%。一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

抗核抗体谱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临床意义 1.抗核RNP抗体 抗核RNP(nuclear R N P ,nR NP)抗体是诊断MCTD 的重要血清学依据,列入MCTD的诊断标准。因其抗原为含有U 1RNA的核蛋白复合物,故而称为U1RNP。其在MCTD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可高达95 %。无论在疾病的活动期或是缓解期,高滴度的抗RNP抗体均可持续存在。 抗nRNP抗体无疾病特异性,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阳性检出率如下:SLE 30%~40%,SS 20%,进行性系统性硬化(PSS)10%~15%,皮肌炎(PM)/多发性肌炎(DM)10%,偶尔也可见于R A和药物诱发的狼疮,不过滴度均较MCTD 患者低。 由于Sm和RNP是同一分子复合物(RNA-蛋白质颗粒)中的不同抗原位点,两种抗原具有相关性,故抗Sm抗体阳性常伴有抗RNP抗体阳性,单一的抗Sm抗体或抗RNP抗体阳性较少见。 2.抗Sm抗体 抗Sm 抗体仅发现于SLE患者中,是SLE的血清标志抗体,已列入SLE的诊断标准。约30%~40%的SLE患者抗Sm抗体阳性,此抗体阴性不能排除SLE的诊断。相对抗dsDNA抗体而言,抗Sm 抗体水平不与SLE疾病的活动性相关,亦不与SLE的任何临床表现相关,治疗后的SLE 患者也可存在抗Sm抗体阳性。抗Sm抗体的检测对早期、不典型的SLE或治疗后的回顾性诊断具有很大帮助。 3.抗SSA/Ro 抗体 抗SSA/Ro抗体是SS患者最常见的自身抗体。其阳性检出率分别是70%~80%,部分SLE 患者也有抗SSA/Ro抗体检出,其阳性率分别为35%,约60%的亚急性红斑狼疮(SCLE)患者,补体缺陷的SLE患者和新生儿狼疮患者可出现抗SSA/Ro抗体阳性。抗SSA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引起新生儿狼疮综合征,出现典型的SLE皮损和不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另外,单独出现抗SSA/Ro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其肾炎或血管炎的发生率较高。因抗SSA/Ro抗体与SSA/Ro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更易沉积于肾脏和血管壁,造成肾脏损伤及血管炎。 4. 抗SS -B :干燥综合征特异性较高,是SS 标记抗体,阳性率为30 %~50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阳性率为20 %~30 % 5.抗Scl-70抗体 抗Scl-70抗体几乎仅在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Progressive systemie sclerosis,PSS)患者中检出,抗体相对应的抗原分子量为70kD。故该抗体是PSS 的特征抗体。在系统性硬化症的阳性检出率为20 %~40 %,在PSS 的阳性检出率为40 %~60 %。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极少有阳性检出,正常人均为阴性。 4.抗Jo -1 抗体 该抗体最常见于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故又称为PM-1抗体。具有抗Jo-1抗体特性的是分子量110kD和(或)80kD的多肽(核仁蛋白)。抗Jo -1抗体在P M的阳性检出率可达40%~50%,在PM/DM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25%,单独皮肌炎中的检出率不足10%,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抗Jo-1抗体为

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

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 自身抗体检测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治中的重要工具,随着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的开展,自身抗体检测在疾病诊断、监测及预后评估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目前自身抗体检测缺乏统一的标准化检验方法,加上工作条件、传统诊疗习惯、结果判读以及医疗保险限制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自身抗体检测在临床应用上存在着不统一、不规范现象。因此,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自身抗体临床应用建议十分必要,可为广大临床医生和检验医师提供参考。《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以下简称为《建议》)形成分3步进行。首先由来自全国大型教学医院风湿免疫科医师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并结合中国 实际情况起草《建议》草案,然后将该草案提交由风湿免疫科、检验科、消化科、血液科、神经内科等组成的专家组讨论,补充和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后的草案再次由起草成员讨论,形成初步建议,并对每项建议条目进行解读。最后提交由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专家进行投票评分(Delphi评分,分值从0分到10分,0分表示完全不赞同,10分表示完全赞同),计算所有专家打分的(平均值±标准差)作为每条建议的专家认可度。《建议》包括13条,每一条都附有基于GRADE法[1]的证据分级、证据质量和专家认可度及其

95%的可信区间。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免疫功能紊乱,机体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反应而引起器官或系统损伤的一类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变累及的范围,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分为系统性和器官特异性,前者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系统性硬化症(SSc)、类风湿关节炎(RA)、抗磷脂综合征(APS)等为代表;后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遗传易感个体在环境因素如感染、紫外线及肿瘤、药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伴随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自身反应性T细胞、B细胞的活化和自身抗体、炎性因子的产生。由于自身抗体的产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之一,因而,自身抗体本身就成为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血清学标记物。 二、自身抗体的分类、临床意义和检测方法1.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自身抗体 (1)抗核抗体(ANA)抗核抗体(ANA)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DNA、可提取核抗原和RNA等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最重要的诊断指标之一。ANA的检测方法很多,目前间接免疫

抗核抗体谱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ANA)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其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迄今已有二十余种抗核内不同成分的抗核抗体被相继发现。ANA-17S免疫印迹法,一份标本一次实验可筛查17种抗体,可以对多种疾病进行提示。 疾病项目名称临床意义 系 统 性 红 斑 狼 疮(SLE)抗双链DNA抗体IgG抗 体 抗dsDNA抗体对诊断SLE有较高的特异性,为SLE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 与SLE的活动性相关,约有40%-75%的SLE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 抗核小体抗体 抗核小体抗体为SLE的高度特异性的标志性抗体。对SLE的敏感性为 58-71%,特异性为97-99%,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多见于活动性狼疮特 别是狼疮肾炎中。 抗组蛋白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主要见于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95%)。另外,还见于30-70% 的非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以及15-5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抗Sm抗体 抗Sm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高度特异性98%,与dsDNA一样为SLE的 诊断标准,但敏感性较低,仅5-30%。 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 (PCNA) 是SLE的特异性抗体,可作为SLE的标记性抗体,但其阳性率仅为1-5%。抗核糖体P蛋白(P0) 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为SLE的高特异性指标,阳性率在10-40%。SLE患 者伴有狼疮性脑病时,此抗体阳性率可达56-90%。SLE患者出现核糖体 P蛋白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肝脏或肾脏受累有关。在抗核抗体阴性的 SLE患者,抗核糖体抗体阳性有重要诊断价值。 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抗SS-A/Ro60抗体是干燥综合征的标志性抗体,也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新生儿红斑狼 疮等结缔组织病。前者主要偏向于SLE,后者主要见于干燥综合征 抗SS-A/Ro52抗体 抗SS-B/La抗体 抗SS-B抗体几乎出现于女性患者(29:1)中,见于干燥综合征(40-95%) 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 系统性硬化抗着丝点B抗体(CENP-B) 抗着丝点抗体对局限性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 性,阳性率为80-95%。 抗ScL-70抗体(ScL-70) 特异性的出现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型)患者中,效价不随疾病 活动性改变波动。 混合性结 缔组织病(MCTD)抗nRNP抗体(U1-snRNP) nRNP与Sm抗原之间有密且联系,尽管它们具有各自的抗原决定簇,但 其免疫反应多相伴随。约40%SLE病人可检出抗nRNP抗体。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抗线粒体抗体M2型 (AMA-M2) 主要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阳性率为95%。 抗AMA-M2量值的高低对疾病的预后意义明确,也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和肝外胆道阻塞性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依据。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抗JO-1抗体(Jo-1) 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有高度特异性(>95%),在合并肺间质病变的患 者中其阳性率可达60%。 效价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有效定量检测是肌炎诊断和疗效观察,早期 诊断伴发肺纤维化的指标。 抗PM-Scl抗体 常见于多肌炎与硬化症的重叠症状中,在重叠症状中的阳性率为50%; 也可以仅出现于多肌炎患者中,阳性率为8%,弥散性硬化症中的阳性率

综述 自身抗体

综述自身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之槛 对自身抗体阳性而无自身免疫症状的患者的认识正在逐渐深入中:这些患者中的一部分可能正处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疾病的亚临床阶段,而其余大部分个体可能终生不会发展成SLE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反应的高发生率提示自身抗体是正常免疫反应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有数据证明某些自身抗体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 基于上述结果,研究者提出如下疑问:自身免疫反应于何时开始、又如何发展成为典型的自身免疫疾病?如果亚临床自身免疫反应发 展成SLE等典型临床疾病的转变过程可以预测,那么医师就有机会采取更早、更有效的治疗手段,甚至可以实现疾病的完全治愈。此外,加强对自身抗体选择性持续监测的机制研究有助于甄别阻断或预防疾病转化的新方法。 来自美国Hershey医疗中心风湿科的Olsen博士等人针对当前SLE相关自身抗体对无症状患者作用的研究进展发表了一篇综述,文中提出了作者关于自身抗体对疾病发展作用的观点。该综述发表于2014年3月的Nat Rev Rheumato杂志上。 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可检测出多种特异性自身抗体。现阶段SLE患者的预后已得到了明显改善,5年生存率可超过90%。然而由于 SLE常于青年发病且可引起不可逆的器官损害,使患者长期遭受病痛折磨并寿命缩短,仍对医疗提出了巨大挑战。事实上,即使应用目前最强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医师仍不能避免或逆转在SLE病情早期即出现的器官损害。残酷的现实激发了人们对甄别SLE亚临床疾病状态及提高早期诊断的兴趣。

存在自身抗体是SLE典型的特征;SLE这一临床综合征集合了一系列相互独立的非特异性临床症状,同时也存在抗核抗体(ANAs)。ANAs最初使用LE(红斑狼疮)细胞检测法进行检测,即:发现吞噬细胞吞噬了白细胞的多形细胞核可认定存在ANAs。 其后科学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发现,ANAs的靶抗原主要为细胞核。ANAs几乎成为了诊断SLE的必要条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筛查发现,99%以上的 SLE患者在其病程的某一阶段会表现为ANAs 阳性。最近一些研究发现,ANAs和其他一些自身抗体于SLE出现典型临床症状10年之前即可被检测到。 上述现象不仅存在于SLE,在亚临床类风湿关节炎(RA)和1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中也得出了相似结论。这些研究结果可能使得疾病更容易做到早期诊断,同时却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仅仅检测这些自身抗体并不足以预测疾病:一般人群中ANAs或类风湿因子(RF)的阳性率超过了人群SLE或RA的发病率。对无差别人群样本的研究发现,样本中至少为低滴度阳性的ANAs阳性率超过了25%,而样本中SLE的发病率却不足0.15%。 研究发现,除ANAs以外,其他类型的自身抗体也可出现在无症状的个体中。这些结果提示自身抗体的存在并非代表疾病;相反,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正常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界需重新认识自身抗体对健康及疾病的作用。本文旨在分析无症状患者出现的SLE相关自身抗体是如何影响个体的健康与疾病状态,并进一步梳理疾病进展的触发因素。 SLE以外的自身抗体——健康人的自身抗体 普通人群中ANAs阳性十分常见。不同地区的研究发现,约有四分之一的个体存在至少为低滴度(即免疫荧光法滴度≥1:40)的自身抗体阳性。使用标准的免疫荧光法检测健康人群发现,约有5%健康人存在≥1:160的ANAs阳性,其胞核染色主要为斑点型。其他一些研究还发现,有超过2%的人群会出现原本认为异常的ANAs滴度。

ENA抗体谱的临床意义

ENA抗体谱临床意义 目前,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自身抗体最为广泛的是ENA抗体谱,检测方法为免疫印迹法,其检测项目包括抗nRNP、Sm、SS-A(天然SS-A和Ro-52)、SS-B、Scl-70、PM-Scl、Jo-1、CENP B、PCNA、核小体、核蛋白、核糖体P蛋白和AMA M2共有14种。 临床意义 抗nRNP抗体: 该抗体主要是别核心蛋白A,C及70kd的u1-nRNP。 高滴度的抗nRNP抗体是混合性结绨组织病(MCTD,夏普综合征)的标志,阳性率95-100%,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在15-4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也可检出抗nRNP抗体,也见于系统性硬化症、多肌炎等。 抗Sm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与抗dsDNA抗体一起,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性指标,但阳性率仅为5-10%,几乎总伴有抗nRNP抗体,一般不会单独出现。 抗SS-A抗体: 与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最常见于干燥综合征(40-95%)、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20-60%)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类风湿性关节炎,偶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此外,在100%的新生儿红斑狼疮中抗SS-A抗体阳性。该抗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引起炎症反应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抗Ro-52抗体: SS-A抗原是一种小核糖核蛋白,由一个RNA分子和两种不同的蛋白质(分子量分别为52和60kDa)组成,抗-SS-A 60 kDa蛋白的抗体对于干燥综合症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更高,而单独抗SS-A 52 kDa的抗体不具有疾病的特异性,并且容易与其它抗体发生交叉反应。 抗SS-B抗体: 几乎仅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和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的女性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9。在干燥综合征中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常同时出现。 抗Scl-70抗体:

各种自身免疫性抗体的临床意义

各种自身免疫性抗体的临床意义 多数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中都会出现自身抗体。虽然有些自身抗体在疾病中的确切意义尚未得到严格的证实,但其与疾病的相关性已得到认可,所以这些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因子(RF)是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主要为19S的IgM,也可见7S的IgG及IgA。它能与人或动物的变性IgG结合,而不与正常IgG发生凝集反应。RF主要出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约70%~90%的血清中和约60%的滑漠液中可检出IgG类RF,这很可能是自身IgG变性所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应答的表现。 IgG是感染等原因诱导的免疫应答中的主干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时会发生变性;此外,在炎症等病理条件下滑漠或其他部位可能产生不正常的IgG;这些变性IgG就构成自身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各种抗IgG抗体。滑膜液中的IgG类RF与变性IgG结合而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比血清中的IgM类RF更具有致病意义,因为这一类免疫复合物易于沉积在关节滑膜等部位,可激活补体,形成慢性渐进性免疫炎症性损伤。 RF的检测最初是用致敏绵羊红细胞凝集试验(Rose-Waaler 法)进行检测,目前最常采用IgG吸附的胶乳颗粒凝集试验;但此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不高,而且只能检出血清中的IgM类RF。IgG类和IgA类RF则需要用RIA或ELISA等方法检测。

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检出率很高,RF阳性支持早期RA的倾向性诊断,如对年轻女性应进行RA和风湿热间的鉴别;而对非活动期RA的诊断,需参考病史。但RF也象ANA一样,并不是RA 独有的特异性抗体。在SLE病人均有50%RF阳性,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如SS、硬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老年人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二、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ies,ANA)泛指抗各种核成分的抗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身抗体。ANA的性质主要是IgG,也有IgM和IgA,甚至IgD和IgE。ANA可以与不同来源的细胞核起反应,无器官特异性和种属特异性。ANA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其他体液如滑膜液、胸水和尿液中。 ANA在SIE患者的滴度较高,但也出现在其他许多自身免疫病中,在许多研究报告中,都将检出ANA作为自身免疫甚至自身免疫病存在的依据。这种现象的机制尚未明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一)ANA的类型及意义 由于细胞核成分的复杂性,不同成分的抗原性也不同;因此就会有多种不同的ANA。 1.抗核蛋白抗体核蛋白抗原(DNP)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由于DNP抗原存在不溶性和可溶性两个部分,可分别产生相应的抗体。不溶性DNP抗体通常不完全被DNA和组蛋白所吸收,它是形成狼疮细

自身抗体谱的临床意义

抗U1-rRNP抗体: 高滴度的抗U1-rRNP抗体是混合性结绨组织病(MCTD,夏普综合征)的标志,阳性率95-100%,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在30-4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也可检出抗U1-rRNP抗体,但几乎总伴有抗Sm抗体。 抗Sm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与抗dsDNA抗体一起,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性指标,但阳性率仅为5-10%。 抗SS-A抗体: 与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最常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30-40%)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中,偶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此外,在100%的新生儿红斑狼疮中抗SS-A抗体阳性。该抗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引起炎症反应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抗SS-B抗体: 几乎仅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和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的女性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9。在干燥综合征中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常同时出现。 抗Scl-70抗体: 见于25-75%的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型)患者中,因实验方法和疾病活动性而异(Scl=硬化症)。在局限型硬化症中不出现。 抗PM-Scl抗体: 常见于多肌炎与硬化症的重叠综合征中,50%的该抗体阳性患者为肌炎与硬化症的重叠综合征,抗PM-Scl抗体也可见于单独的多肌炎患者中,阳性率为8%,在弥散型硬化症中的阳性率为2-5%。 抗Jo-1抗体: 见于多肌炎,阳性率为25-35%。常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相关。 抗着丝点抗体: 与局限型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CREST综合征:钙质沉着、Raynaud,s病、食管功能障碍、指硬皮病、远端血管扩张)有关,阳性率为70-90%。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也可检测到该抗体(阳性率10-30%)。还可出现于雷诺氏综合征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