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观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迄今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仅就在悲剧理论上的而言,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念迄今为止仍然影响深远。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起源大概有两个原因,每个原因都伏根于人类的天性。
首先摹仿就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从小孩时就显出。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动物,就在于人在有生命的东西之中是最善于摹仿的。
一开始学习,就通过摹仿。
每个人都天然地从摹仿出来的东西得到快感。
这一点可以从这样一种经验事实得到证明:事物本身原来是我们看到就起痛感,在经过忠实描绘之后,在艺术作品中却可以使我们看到就起快感,例如最讨人嫌的动物和死尸的形象。
原因就在于学习能使人得到最大的快感,这不仅对于哲学家是如此,对于一般人也是如此,尽管一般人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薄弱些。
因此人们看到逼肖原物的形象而感到欣喜,就由于在看的时候,他们同时也在学习,在领会事物的意义,例如指着所描写的人说:“那就是某某人。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原人和原物,他看到这种形象所得到的快感就不是由于摹仿,而是由于处理技巧,着色以及类似的原因。
因为不仅模仿出于人类天性,和谐与节奏的感觉也是如此,诗的音律也是一种节奏。
人们从这种天生比制定出发,经过逐步练习,逐步进展,就会终于由他们原来的“顺口溜”发展成为诗歌。
”总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唯一的产生是由于回忆可以使原产生快感。
摹仿出来的东西如果建筑节奏与和谐,也就能产生快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最完美的悲剧,经济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直觉地而应该是复杂曲折的;并且他总摹仿的行动必须是能引起爱莲和恐惧的棗这是悲剧摹仿的特征。
因此有三种情节结构应该避免。
1,不应让一个好人由福转祸;2,也不应让一个坏人由祸转福。
因为第一种结构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只能引起反感;第二种结构是最不合悲剧性质,悲剧应具的条件它丝毫没有,它既不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又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3,悲剧的情节结构也不应该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由福落到祸,因为这虽然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决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棗不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遭殃的人和我们自己类似,才能引起恐惧;所以这第三种情节及不是可哀怜的,也不是可恐惧的。
从_诗学_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_卢晓燕

文学观察
局才能产生完美的悲剧。 情节必须具有完 整性, 并且有一定的长度。 情节既然是行 动的摹仿, 它所摹仿的就只属于一个完整 的行动, 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 亚 里士多德认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应该是 复杂型的, 而不是简单型的, 并且完美的 布局应该有单一的结局, 而不是双重的结 局。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系统地体现在 他的著作 《诗学》 中。 《诗学》 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给出了悲剧的定义: “悲剧是 对于一个严肃的、 完整的、 有一定长度的 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语言, 具有各种 悦耳之音, 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 摹仿 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 而不是采用 叙述法; 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 得以陶冶。” 这个定义深刻地阐释了亚里士 多德关于悲剧的基本看法。 本文试图从以 下三个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进行细 致的分析: 悲剧的性质、 悲剧的成分和悲 剧的目的。
·36252·
文学观察
仿”, 这是亚里士多德最根本的文艺观, 讲 悲剧的性质, 它的要义是摹仿。 从定义看, 悲剧首先是对一个行动的摹仿。 悲剧不同 于绘画、 雕塑、 音乐等, 它所摹仿的不是 某一种姿态、 颜色和声音, 当然这些都包 含在行动中。 悲剧摹仿的是行动, 因此必 须具有更现实、 更直接的特点, 它以直观 的形式诉诸于人们的感官, 而不是像其他 艺术一样需要通过暗示诉诸于人们想象的 东西。 其次, 这个行动必须 “严肃、 完整、 有一定的长度”。 所谓完整, 就是有开端, 有延续, 有终结, 能够看出其中的因果关 系; 所谓 “一定的长度” 就是既不能太短, 一下子就可看到结局, 也不能太长, 使观 众因看不到结局而着急, 因为过于庞大或 微小的东西都不能产生美感。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以《俄狄浦斯王》为例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以《俄狄浦斯王》为例《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剧本。
《俄狄浦斯王》戏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
他步步与命运抗争,最终也难以逃出命运的魔掌,不知不觉弑父娶母,犯下大罪。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剧本。
《俄狄浦斯王》戏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跟命运的冲突。
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拉俄斯和王后伊奥卡斯特的儿子。
国王和王后从特尔斐太阳神庙得到了神谕。
国王长大后,俄狄浦斯会杀父娶母。
为了避免厄运,国王命令他的仆人把婴儿扔到城外的山林里。
当他在山林中看到这个可爱的男婴时,他把它送给了科林斯人。
俄狄浦斯成了科林斯国王的养子。
长大后的俄狄浦斯得到将“将杀父娶母”的神谕后,便离开了科林斯。
在一个三岔路口遇一辆马车,双方发生争执,失手杀了一位老人。
他来到底比斯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
后来, 瘟疫笼罩整个忒拜城, 神说须找出杀害国前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停止。
经过追查,自己就是凶手。
他便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在古希腊时期,限于对科学水平的认知,人们坚信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主宰命运,无法解脱。
于是古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以及神或英雄与不可改变的命运进行着积极地抗争,最终大都以失败告终,但人和命运抗争所放出的光芒,是伟大和耀眼的。
悲剧《俄狄浦斯王》就是一部典型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代表作,也是命运悲剧的最高诠释。
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司,反复背诵着一个谜语:什么动物有时四只脚,有时两只脚,有时三只脚,脚最多的时候最软弱;但凡猜不出谜语又要出入城门的人都要被她吞掉。
后来狄浦斯猜中了正确答案,谜底是“人”。
斯芬克斯羞愧万分,跳崖而死。
埃及也有狮身人面像,却来源于埃及神话传说,它是法老雷吉德夫根据他父亲胡夫而建造的。
在心理学上,“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它来自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研究,他认为在儿童早期性发育阶段会产生对父母中异性的爱恋和同性的排斥,他将男孩爱恋母亲、排斥父亲的现象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即“弑父恋母情结”,女孩反之,相应概念是“恋父情结”。
浅谈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人物论的认识

浅谈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人物论的认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古希腊唯一一部较系统的戏剧理论著作,也是欧洲戏剧理论的奠基之作,其中探讨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情节、悲剧结局、悲剧风格、悲剧效果等方面的论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多角度的研究,本文将对悲剧人物论作进行总结归纳,以期能对这一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
标签: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悲剧主人公;悲剧性格Abstract: Aristotole’s Theory of Poem, which is the onl y systematic work on dramatic theory in ancient Greece and the basic work for the European dramatic theory ,discusses a series of important theories. People have done much in the study of Aristotole’s opinions on the plots, endings, styles and effects of t ragedy. This essay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of tragic characters to get a deeper study on it.Key words: Aristotle, Theory of Poem, tragedy, tragic characters, tragic personality.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作为西方美学,文艺学的奠基之作,其涉及悲剧人物的论述并不多,主要包括悲剧主人公和悲剧性格这两个方面。
一、悲剧主人公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悲剧人物应该是”正面人物”,”英雄人物”,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即具有正义性和高尚性。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功能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功能摘要:就现有流传的《诗学》的版本内容来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重点介绍了史诗和悲剧,其中“悲剧”更是他这部著作中的重中之重。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的提出,其源头便可追溯到《诗学》。
本文主要是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悲剧的功能的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对《诗学》中悲剧的理解。
关键词:诗学;悲剧;功能一、喜剧、史诗与悲剧由于《诗学》存在散佚,第一卷中谈及后面还要展开讨论喜剧,这局部内容可能就在第二卷,遗憾的是此卷已经丧失,我们无从查看。
就现有文本来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二章中将艺术作品中的人和现实中的人加以比较,认为二者是不同的。
其中,喜剧的目的是表现比当下的人更坏的人[1]。
相比悲剧,喜剧的艺术效果并不能使人们产生“恐惧”与“怜悯”,从而获得“同情”。
那种品格上“较好的人和较坏的人得到相反的结局”[1]20的双重结构所产生的“突转”才是喜剧能够给人带来的快感。
然而,无论是从逻辑的角度亦或是从情感、道德的角度来看,悲剧在给人带来“恐惧与怜悯”方面都更胜一筹。
其次,就悲剧和史诗的比较来看,“诗人和历史学家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用韵文写作;希罗多德的著作被改写成韵文后仍然还是历史著作,不管有无韵文均是如此。
两者真正的区别在于:一个记述已经发生的事,另一个谈论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诗歌比历史更富有哲理,更为严肃。
诗人更多地说及普遍,而历史记载特殊。
所谓普遍是指某类人多半或必然会以某种方式说或做某种类型的话或事。
”[1]35—39用韵的不同和论述对象的差异都充分表达在史诗和悲剧的比照上,相比史诗悲剧在论述对象方面那么更为全面和深刻,因此较史诗略胜一筹。
“因此,称前者为诗人是适宜的,至于后者,与其称他为诗人,毋宁称其为‘自然科学家’。
”[1]18二者的不同在于历史告诉我们业已发生的事情,诗人那么根据或然律或者必然律告诉我们可能或者将要发生的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写诗比写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更有价值。
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悲剧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悲剧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对悲剧的定义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要点:
1. 悲剧是一种模仿性的艺术形式,通过戏剧来呈现。
2. 悲剧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社会伦理道德的冲突和人物的遭遇,引发观众的悲伤和恐惧,从而产生一种崇高的情感体验。
3. 悲剧的主要人物通常是具有高贵出身或高尚品格的英雄,他们在面对命运的摧残和自身弱点时,遭遇了不幸的结局。
4. 悲剧中的情节必须具备一个合理的起承转合结构,通过逐步升高的紧张冲突和解决,引导观众的情感起伏。
5. 悲剧需要展现出人物的悲痛和痛苦,同时也要反映出他们的错误和自责,以达到对观众的教育和启发的目的。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能够通过情感共鸣和思考人生的方式来引导观众的艺术形式。
通过展示英雄人物的命运和悲痛,悲剧能够激发观众的同情心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黑格尔悲剧理论探析

黑格尔悲剧理论探析作者:王蕊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1期摘要:黑格尔所谓的悲剧冲突,它不是以“善恶”为基础的,而是在伦理意义上两种完全处于同等的而又是对立的善与善之间的冲突。
这种善与善之间的冲突的起因是它们各自的片面性。
正是这种冲突的双方“是同样正义的,然而在行动所造成的它们的对立中都同样是不正义的”情形,才构成了这种悲剧的“善与善”的冲突及其代表人物的毁灭,从而达到“和解”,获得永恒正义的胜利。
这就是黑格尔悲剧学说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悲剧冲突;悲剧冲突的“和解”;悲剧效果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63-01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悲剧理论是他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格尔的悲剧论自然成为其美学体系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对悲剧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的理论家不乏其人,但是,真正能与亚里士多德项背的却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黑格尔。
黑格尔以其哲学巨人的恢宏气度,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第一个以独创的精神对悲剧作了系统而又深刻的研究。
他对悲剧理论的杰出贡献就在于:他首先认为悲剧是最适合表现辩证法规律的艺术。
他第一个把矛盾冲突的学说真正运用于悲剧学说。
一、悲剧冲突黑格尔认为悲剧冲突的本质就是表现两种对立的普通伦理力量的冲突及其和解.黑格尔将悲剧冲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由单纯的物理的或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冲突。
这种冲突的情形就其性质来说是消极的和邪恶的。
第二种是自然条件所产生的心灵冲突。
这种冲突就其范围而言是颇为广大的,其中包括那些由自然形成的家庭出身、血缘关系、阶级地位、王位继承和其他权力世袭等。
此外,还有人的自然秉性和脾性等,如有人生性好斗,有人生性软弱,有人生性心胸狭窄,嫉妒心强等。
总之,这种冲突不是以自然的家庭出身为基础,就是以天生的性情所造成的主观情欲为前提。
第三种冲突,就是“由心灵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黑格尔认为,这才是真正本质性的冲突,也是最理想的冲突。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作者:王若冰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3期摘要: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是对古希腊悲剧艺术实践的总结,与“命运说”不同,它对悲剧做出了一种新的诠释。
但囿于时代的局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不可避免地有着不合理的成分。
关键词:悲剧;亚里士多德;过失说;局限性悲剧一直是文学宝库中生命力最强的文学体裁,以其崇高深刻的悲剧激情给人无可比拟的艺术感染力。
“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释的悲剧“过失说”一反传统的“命运说”,对悲剧做出了一种新的诠释。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该描述能够引起恐惧和怜悯情绪的事件,而“我们的怜悯之心,是由于感觉某人遭受了不应遭受的灾难而产生;恐惧的产生,是由于这些遭受灾难的人与我们自己很相似。
” 所以在他看来,悲剧的主人公应选择“介于这两种极端之间的人,这样的人没有突出的优点和特别正直的美德”。
选取与普通人相似的主人公,可以使观众感同身受,由主人公遭受的厄运联想到自身,因而产生恐惧的情感。
“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作恶和堕落,而是由于他犯了某些错误。
这种人享有富贵生活和很高声望,例如俄狄浦斯、梯厄斯忒斯和那些类似他们这样家族中的著名人物。
”因犯错而导致悲剧的产生,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为了激发观众恐惧与怜悯的情绪,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行为的情节结构中,痛苦事件所牵涉的双方关系要很亲近。
在诗人对传统材料的“有效处理”中,有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通过剧中人物有意识的行为来完成,人物清楚自己的行动并且完全了解事实。
比如在《美狄亚》中,美狄亚为了报复丈夫而故意杀死了自己的儿女。
另一种情形是主人公在做出举动之前并不知情,直到事后才发现真相。
如《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无论是误杀亲父还是娶母为妻都是在他毫不知情下的行动。
亚里士多德他的悲剧理论是对古希腊悲剧艺术实践的总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作家和理论家都在继承他悲剧“过失说”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观
内容摘要: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它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
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
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
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亚里士多德把它定义为:悲
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用的是语言,
具有各种精心雕琢的装饰,各就其位用在剧的各个部分;模仿的样
式是戏剧表演,不是一昧描述;通过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使这
两种情感得到净化。
关键词:悲剧 亚里士多德 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曾经给悲剧做过一个在世界文艺理论史中十分著名
的描述,他说:“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
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
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
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他在《诗学》第二章中指出:“喜剧总是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
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他在《诗学》第十
三章中对悲剧人物作了进一步的界定,悲剧人物既不是好人,也不是
坏人,而是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另一种人“, 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
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
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这些人声名显赫,生活顺达,如俄狄浦斯、
苏厄斯忒斯和其他有类似家族背景的著名人物”。完善的情节必然
是单线的,而不是双线的,它应该表现悲剧人物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
之境,而不是相反,即从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悲剧人物之所以遭受
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因
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悲剧人物具有的三大特征。
1、悲剧人物必须善良。
2、悲剧人物必须有错误。
3、悲剧人物应该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而这种转变是由于人物
犯了错误。
英国学者布雷德来曾经指出,黑格尔是自亚里士多德论述悲剧
以来,以同样的独创性和探索精神来研究悲剧问题的唯一哲学家。
黑格尔强调悲剧产生的必然性。他从自己哲学的角度认为悲剧
的产生是因为悲剧冲突的双方都有自己合理的辩护理由,就是说每
一方都有存在下去的理由,但是这两方却不能同时存在,必然有一
方要灭亡,要失败,这样悲剧的产生就是必然的。某一理想的实现
就是要和它对立的理想发生冲突,破坏它或损害它,那个对立理想
的实现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所以它们又是片面的,抽象的,完全
不符合理性的。关于悲剧冲突,他认为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类型。
1、 由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导致的冲突。
2、 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
3、 由心灵性的差异产生的分裂。
在黑格尔看来,悲剧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表现人间的苦难,而是
通过具有某种片面性的悲剧人物的毁灭,伸张“永远正义”。[2]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是西方悲剧理论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之
间存在着诸多理论上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他们的理论进行梳理,
就能发现两者之间在悲剧产生的原因、悲剧效果两方面存在可比之
处。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世界观都是唯心主义的,他们心目中的
理想悲剧人物都是贵族或英雄而非普通人,他们的道德伦理观念自
然也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他们所持的悲剧原因理论都是从个人、
从内部探讨悲剧发生的原因,与马克思主义的悲剧原因理论从外部、
从整个社会寻找悲剧原因有根本的不同之处。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产生的原因的理论是先从悲剧人物的特点
谈起的。他认为,“喜剧总是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
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1]今天的人”指的是古希腊时
期的普通人,悲剧人物则是“比今天的人好的人”,他们“„„不
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
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这些人声名显赫,
生活顺达,如俄狄浦斯、劳厄斯忒斯和其他有类似家族背景的著名
人物。”他们出身名门、声名显赫,在陷入悲剧之前一切如意,邪
恶或罪恶的事与他们无关。虽然不是道德的楷模和典范,但他们从
来不参与作奸犯科的事,偶尔有失误也非有意为之,而是无心之过。
这样的人的确是“比今天的人好的人”,他们衣食无忧、前途无量,
性格上又没有缺陷,堪作普通人向往的模范与奋斗的榜样。所谓性
格上没有缺陷的好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性格好。二是性格佳。
三是性格多元统一。四是性格前后一致。即使性格前后不一致,也
要寓一致于不一致当中。在三、四两点上,黑格尔继承了亚里士多
德的观点。黑格尔所反对的五种人物性格中,有两种也是按照亚里
士多德的标准应该反对的。一种是人物性格的主导因素前后不一致。
另一种是根本否定人物性格的坚定一致性。关于人物性格的最后一
点,即人物性格的前后一致,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都存在一种倾向:
否定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亚里士多德犯这种错误是因为他强调悲
剧人物应该是“比今天的人好的人”,因此这些个悲剧人物一出场
就应该是又好又成熟的形象,是未经悲剧情节磨练的成品。这方面
恐怕与他自己所主张的“性格多元统一”有些矛盾:既然性格是多
元统一的,保持人物性格机械的前后一致就说不通了。显然亚里士
多德的辩证法思想远不如黑格尔成熟。为什么以辩证法见长的黑格
尔也犯了同一个错误呢?这是与他的伦理中心说紧密相关的。在黑
格尔看来,人物性格不是由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共同决定的,而是
由伦理力量通过情致与人物结合决定的。
参考文献:
[1][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著.诗学:第二章
[2]《西方文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2010年12月.孟庆
枢,杨守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