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_信仰与社区_从城隍信仰看近代上海城隍庙社区

庙_信仰与社区_从城隍信仰看近代上海城隍庙社区
庙_信仰与社区_从城隍信仰看近代上海城隍庙社区

庙、信仰与社区*

——从城隍信仰看近代上海城隍庙社区

苏智良 姚 霏

摘 要:从晚清到民国,源于传统的上海城隍信仰,经历了“亦官亦民”到“日益大众化”、“信仰一元”到“信仰商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信仰文化与商业文化在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中的博弈与重构。这些在信仰、仪式等方面表

现出的多元因素归结到同一象征点——城隍庙,便会呈现一种空间性的整合,使城隍庙

社区成为具有传统气质的以信仰为内核、集文化、商业、娱乐为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

这可以看作城隍信仰与近代化过程中的城隍庙社区的互动。

关键词:上海城隍庙;城隍信仰;城隍庙社区

中图分类号:K87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7)01-0063-11

作者简介: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姚 霏,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海 200234)

“上海城隍庙的风景,在很久以前就享着盛誉,许多来上海逛逛的人,大半都要到邑庙去观光一下,因为邑庙是上海市的名胜之一,它不但是善男信女奉神的所在,而且还是南市中最大的商场和游乐场。”①半个多世纪前的这段话语,恰如其分地定义了上海城隍庙的内涵,时至今日,我们的描述仍无出其右。城隍庙社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伴随着城隍信仰的功能变迁。至迟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城隍庙已超越单一的信仰空间,成为商场、娱乐场甚至整个城隍庙社区的代名词。

以城隍庙为象征实体的城隍信仰,在上海城隍庙社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原动作用。那么,它是如何将城隍庙社区塑造成以信仰为内核、集商业、娱乐、文化为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城隍庙又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里,我们将视线集中在晚清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这个上海都市文化的形成期,源于传统的城隍信仰如何与近代化过程中的城隍庙社区互动,显然是解读这一社区发展的重要视角。

一、上海城隍庙社区的沧桑沿革

中国的城隍崇拜可以追溯到汉代,而上海之有城隍庙,起于南宋。当时的上海,只是松江府华亭县下辖的一个镇,原永嘉路12号的淡井庙②,就是华亭城隍行殿。元至元年间(1264-1295),

收稿日期:2006-10-11

* 本课题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规划科研项目(项目编号:TO304)。

① 沈善昌:《邑庙风光》,1946年版,第13页。

② 因庙有井,水味淡而不咸,故名。

63

上海升格为县,淡井庙成为上海的城隍庙。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上海知县张守约在“县西北长生桥西”①的金山神主庙②中增祀上海县城隍秦裕伯③,成就了上海城隍庙近600年来“前殿为霍、后殿为秦”一庙二城隍的格局。留存下来的“明代上海三志④”和《康熙上海县志》记载了上海城隍庙的早期情况:天顺元年(1457),知县李纹重修庙宇,殿前建仪门并刻诰文于石;嘉靖十四年(1535),住持募集财帛扩建山门并建牌坊一座,由新任知县冯彬题字“保障海隅”;万历三十年(1602)和三十四年(1606),知县刘一爌和李继周相继重建庙宇。至此,经历代修葺扩建的上海城隍庙,终与上海县署隔浜相对,成为上海县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公共空间。城隍庙社区基本形成以庙(包括建在城隍庙两侧的祀祠)为中心,南濒方浜,北接豫园,东为士绅宅邸、社学,西为府馆、演武场的格局。

当然,城隍庙社区真正繁荣是在清代。据乾隆、嘉庆和同治《上海县志》记载,有清一代上海城隍庙近旁的祀祠,除明朝留存下来的群忠祠、三李公祠、仁寿祠,增加了弥罗阁、鄂王庙、刘猛将军殿、许真君殿、药皇殿、罗神殿、斗母阁、花神祠、鲁班阁、三官殿、施相公殿、以及新江、长人、高昌、五路四司神殿等。与此交织的是地方对城隍庙及近旁祠堂的频繁修扩。《同治上海县志》和庙内外的碑文记载着从康熙到道光年间,上海历代官府和民间修缮邑庙的详细记录⑤,充分彰显了城隍庙作为邑城信仰中心的地位。

城隍庙的屡次修建,体现了邑庙在邑城绅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地方绅民也在不断致力于城隍庙公共空间的构建。康熙四十八年(1710),乡绅集资在庙东鸠构“东园”作为城隍庙内园,每逢新年、重阳等节,官吏士绅祭毕城隍,便入东园“登高望云物”、“宴罢此中闲”⑥。乾隆二十五年(1760),邑城绅、商又集资买下庙北荒废的豫园,“仍筑为园,以仰答神庥。先庙寝之左有‘东园’,故以西名之”⑦。整顿一新的西园,“百数十年名胜湮没之区,俨然复睹其盛”⑧,逐渐成为士绅商贾开展社会活动的场所。从康熙年间到开埠前,先后有7家执沪地传统产业之牛耳的行业公所入驻庙园。豫园的新生是地方士绅重构城隍庙格局的结果,特别是各业公所的入驻,使城隍庙社区在政治、信仰功能之外,又添经济功能,为后来城隍庙社区突出的商业性奠定了基础。

从各类史料来看,城隍庙商市概成于清初。每逢庙会,许多摊贩和卖艺者齐集景物荒废、隙地较多的豫园,兜售货品、娱乐民众。这时的商市仍带有明显的节会性质。西园建成后,为方便士绅商贾的活动,园内开设了一些茶肆、商铺(以书画笔墨骨董业为主),于是,“凡四方之山人墨客及江湖杂技,皆托足其中”⑨,渐渐有了市廛的雏形。道光二十二年(1842)到咸丰十年(1860),城隍庙社区三遭兵燹⑩,庙园屡遭破坏。然这一时期,庙园的商业气象有了长足进步:除法国驻军“惟许设书画笔墨骨董等铺”,曾为上海人熟悉的几家老店均于那时开设,如道光二

① 《弘治上海志》卷四。

② 金山卫城隍霍光在上海县的行祠。

③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诏封天下州县城隍。相传,上海县城隍秦裕伯由他亲点,未见正史,惟秦氏后裔据族谱所记

认定,后人多认为确实。

④ 即《弘治上海志》、《嘉靖上海县志》和《万历上海县志》。

⑤ 参见《同治上海县志》卷十。庙内外碑文还记载了康熙三十六年(1697)和道光十三年(1833),邑人分别重修庙殿、班

房等事迹,见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23页。

⑥ 曹一士:《小灵台四首》,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豫园》,1962年版,第26页。

⑦⑧ 乔钟吴:《西园记》,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豫园》,1962年版,第12页。

⑨ 王韬:《瀛壖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98、37页。

⑩ 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十一日(公历6月19日),英军占领县城,驻城隍庙五日;咸丰三年(1853),小刀会以城隍庙园为司令部,前后占据十八个月;咸丰十年(1860),苏松太道吴煦请英法军队进城协助防守太平军,驻扎于城隍庙,庙园严重被毁。

64

十五年(1845)创设的素以酒酿圆子闻名的老松盛,咸丰五年(1855)创设的朱品斋和永生堂梨膏糖店①。建成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湖心亭,原为青蓝布业议事场所,也于咸丰五年改为茶馆。而王韬笔下的庙园,俨然已是一个大商场:“园中茗肆十余所,莲子碧螺,芬芳欲醉。夏日卓午,饮者杂遝……茶寮而外,设肆鬻物者又百余家。隙地虽多,绝无一卉一木,堪以怡情,园林幽趣,荡然泯矣。”②

历次兵燹过后,城隍庙社区亟待整修。同治七年(1868),上海县署颁布公告:“缘庙园公产向来列入官字图捐纳粮赋,现办清漕业等,理应各归各业……于同治七年分起,各自永远承粮。”③将西园的修复工作交由园中21个行业机构承担,一并出让的还有土地使用权。于是,各业在修复园景的同时,纷纷把多余的地产造屋出租,使城隍庙社区的商业空间进一步膨胀。1872年8月17日刊载于《申报》的《豫园杂咏》描绘了修缮一新的豫园风光,“名园点缀不寻常,不数当年绿野堂”是对庙园商业气息浓郁的感慨。应该说,这时的庙市已与西园连成一片,形成了集古玩书画、文房用品、茶楼小吃等为一体的市场。刊印于光绪十三年(1887)的《申江百咏》中提及:“沪江邑庙皆花园,古玩书画铺多借庙中之亭台为之,故人游其中犹不知其为庙也”④,从中已经可以窥见城隍庙社区功能的转向。

“光绪十九年(1893),知县黄承暄募捐头二门、大殿、戏楼、鼓亭、辕门等。宣统元年(1909),知县李超琼募捐重修大殿、寝宫并旗杆、墙壁。”⑤整顿一新的城隍庙不但香花瞻拜、络绎如织,更成为邑人游观登眺、相叙行乐的场所。“城隍庙内去烧香,百戏纷陈在两廊。礼拜回头多买物,此来彼往掷钱忙”;“豫园热闹在春秋,士女纷纷结伴游。随意品茗看戏法,湖亭行过又登楼”⑥。1906年刊稿的《沪江商业市景词》浅显却真实地反映了人们来城隍庙烧香、品茗、看戏、购物和游览的情景。光绪三十二年(1906)和宣统二年(1910),城隍庙前后的方浜路和福佑路填浜而成⑦。19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上海指南》卷二首页就记述:“上海城垣作圆形而略长……租界环城之北,黄浦绕城之东,交通便利,故东门、北门之市……商贾市廛,鳞次栉比,而尤以城隍庙为荟萃之所。” 辛亥革命后,不少地产商乘地价飞涨之机在城隍庙周围租地造屋。终于,一座店铺林立、摊贩栉比的市场形成了。上海城隍庙开始了以“市”兴“庙”的历程。

民国成立后,国货之声日盛。素以手工制品闻名的城隍庙左右街弄,遂成国货的集中作坊,尤以顾绣、玩具、乐器、古董、文具、花爆以及木竹丝带等日用制品闻名遐迩。于是,城隍庙社区成了这些手工作坊的地域象征,庙市也成为手工艺品集中展示的舞台。无怪乎到了20世纪20年代,城隍庙社区成了华界的“永安先施新新三大公司。同一为集中商品地点,而城隍庙之佳处固又在商品之多国货”⑧。

1922年到1924年间,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城隍庙三遭祝融之灾,特别是1924年农历七月十五的大火,几乎使整座庙宇化为废墟。1925年8月,整理豫园委员会成立,翌年12月,上海邑庙董事会成立,后者的宗旨是“保持庙宇之庄严,扶助商业之发达,汇集公益之收入”⑨,当然,头等大事是城隍庙的修复。1926年7月,沪上闻人黄金荣、刘鸿生、张啸林、杜月笙、程霖生、苏嘉善等合捐5万元重建大殿,“以钢铁为骨干,以水泥为材料,不用一砖一木,而彩椽画

① 上海豫园办公室编:《上海豫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41页。

② 王韬:《瀛壖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

③ 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3页。

④⑥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86、94页。

⑤ 《上海县续志》卷12。

⑦ 《光绪上海县志》卷2。

⑧ 吴灵园:《上海城隍庙》序2,见火雪明《上海城隍庙》,青春文学社1928年版。

⑨ 《申报》1926年12月7日。

65

栋,翠瓦朱檐,仍沿古神庙之仪制”①。1927年12月18日的开光日,“进香男女,络绎不绝,直至晚间九时,犹见香烟缭绕,红烛高烧”②。

这次邑庙重建的意义超越了以往任何一次,不仅使庙貌得以长久完好,更实现了城隍庙社区的彻底商业化。首先体现在信仰上。上海城隍庙历来由正一派道士管理。邑庙董事会获得管理权后,享有特权的黄金荣等帮会分子想出了“承包神像”的敛财方式。一时间,城隍庙的殿阁廊台上挤满了千奇百怪的作为敛财工具的神像,导致包括城隍信仰在内的各类民间信仰的畸形化。1936年的《上海市年鉴》对城隍信仰这样定义:“其他如城隍庙……等处之住持虽多为道士,然其庙宇根本不属于道教。此等道士,乃巫祝之变相矣。开埠以后,假迷信以觅食,自称为道教,而混迹于市廛者……是则不得与于道教之列。”③这多少也是这次“改制”的负面影响之一。其次体现在商市上。“小东门外城隍庙,在甲子年(1924)秋,曾遭回禄,以致宫殿焚如,遂有城南热心公益者,鉴于商业之骤落,殊非佳象,因特组织豫园委员会及邑庙董事会,筹款重建。”④可见,无论是整理豫园委员会还是邑庙董事会,其创立初衷是为了复兴城隍庙社区的商市。事实上,重建之后的“邑庙市场”确实迎来了全面繁荣。

二、 近代上海老城厢城隍信仰的表现及特点

中国的城隍信仰,经历信仰对象从自然神到社会神、信仰范围从地方到全国、信仰受众从民间到官方的过程,在明初实现制度化,并随着明清城市的发展而广具影响。明清(晚清以前)统治者把城隍神作为国家正祀的对象,赋予其保城护民、督官摄民的“神职”,于是,在官吏士绅心目中,城隍信仰是正统的“礼制”。但对于民众而言,城隍信仰的意义未尽于此。中国人信仰中的功利性和近地性,加之城隍信仰中鬼神信仰的成分,使民众的城隍信仰带有浓郁的民间信仰倾向,且随着国家行政干预的减弱,其民间信仰的成分愈加突显。于是,矛盾由此产生。赵世瑜曾言:“城隍庙……是正祀,普通百姓也去崇拜,但官绅按照规定的仪式进行祭祀,就符合礼,百姓在这里搞得宗教实践活动(游神)逾礼越分,使它实际上成为‘淫祀’,但在制度上它还是正祀。”⑤城隍信仰背后,存在官方与民间两种异质的文化系统。要如何将它们放在同一平台论述?赵世瑜给出了他的观点:“也许,从探讨信仰和仪式入手,比较容易陷入那种二元的思考模式,如果我们从寺庙——无论它是属于哪个宗教的——这个空间或场所入手,观察在其中和周围发生的一切,是否可以把思考深入一步?”⑥从历史上来看,城隍庙是提供地方朔望拈香、宣讲乡约和祈祷晴雨的官方活动场所,同时也是大量民间信仰活动的集中地。从城隍庙着手考察,显然能够发掘城隍信仰的二元一体及其合理性。而这里,我们要采用一个逆向视角——正是城隍信仰的二元一体,给城隍庙社区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环境,使其成为各阶层民众共同活动的多功能空间。这里,我们就以上海老城厢为例,看看城隍信仰的这种特性如何作用于清末民初上海城隍庙社区的发展。

以下两份历史资料向我们展示了清末上海地方官员对于祭祀,特别是祀典颇多的城隍祭祀的重视。《六十年前上海官场的接印仪节》描述了晚清(光绪三年,1877)上海道台上任当天的活动,包括查库、点卯、谒庙点香、拜会领事、考录代书、悬牌放告等⑦。这里的“谒庙点香”便是拜祭城隍,显然,这是行政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另一份史料,叶廷眷知上海县时(同治十

① 《民国上海县志》卷二。

② 《申报》1927年12月19日。

③ 上海市通志馆年鉴委员会编:《上海市年鉴S宗教》,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5页。

④ 《申报》1927年10月25日。

⑤⑥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81-82、82页。

⑦ 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557页。

66

一年七月到光绪元年四月,1872 -1875)的衙署账簿,记有知县每年参与的祭祀活动:除了与中央保持一致的国家祭典,“每月朔望两天,知县老爷例须恭临城隍庙拈香”,“正月有祭海的典礼……二月初三日祭文昌,初四日祭吕祖,十九日观音诞拈香,二十一日城隍神诞拈香……还有文庙、武庙、天后宫、社稷坛、神祗坛、风坛、龙神、土地祠、群忠祠、黄婆祠、周太仆祠、袁公祠、吉公祠和陈公祠,都是择日设祭的。二月底到三月初,先农坛和城隍神墓,也有照例的祀典。三月十八日的龙王诞,二十八日的城隍夫人诞是只要拈香不必要设祭的。四月仅有十四日的吕祖诞拈香,二十四日的雷祖诞要祭祀。七月无事。八月所祭的和二月完全一样,而且都是择日祭司……九月只是十九日的观音诞要拈香和月底的祭扫城隍神墓”①。城隍庙与城隍墓的祭扫相当频繁。

然而,事实并非没有矛盾。《同治上海县志》的“祠祀”部分下设两目,“其每岁动支公项致祭者曰秩祀,其民间崇德报功自行致祭者曰私祀”。将上文提到的祭祀与志书对照后发现,上述祭奠绝大部分是“秩祀”,而“城隍庙”却位列“私祀”第一位。作为“私祀”的城隍庙,却由知县带头“司朔望拈香、宣讲乡约并祈晴祷雨”②,充分体现了城隍信仰的内在矛盾。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知县虽每月朔望拈香并亲往祷祝城隍神、城隍夫人的诞辰,却没有循例参与一年三次的城隍出巡③。且据各种材料显示,正是同治年间的这位知县叶廷眷,对沪城“三巡会”的种种风气实施严禁,以至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出版的《上海乡土志》“岁时”一栏虽有其它神诞纪念,却不提“三巡会”④。

明初以后,除京都为“二祭”,各地城隍于每年清明、七月半、十月初一举祭厉坛,赈济幽孤。这一官方明文规定的仪式,民间称其为“三巡会”。据其初衷,“三巡会”理应是城隍信仰的核心内容,除鬼神信仰的成分,兼有代表世俗官员巡察民情的含义。缘何热衷于城隍祭祀的叶知县,对同为城隍信仰内容的“三巡会”如此忌讳?要弄清其中原因,不妨先来看看几个时期的沪城“三巡会”情景:

乾隆十五年(1750)的《上海县志》,在“风俗”篇中说道:“三月清明……城隍神至期诣厉坛,仗卫整肃,邑民执香花拥慕者甚众,至晚复以华灯迎归,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皆如之。”

道光十九年(1839)的《沪上岁时衢歌》也记有“三巡会”:“清明报赛到城关,毂击肩摩拥阓阛。五里羽仗人静肃,路由岁岁掣红班。”案语中也把“三巡会”描绘为“舆马骈集,旌旄灿然,亘四五里,俨然宪卫也”。

《同治上海县志》对“三巡会”的描写较简单:“三月……清明日祭邑厉坛,悬牒城隍神诣坛赈济各义冢幽孤名祭坛会,舆从骈集,亘四五里。亦名三巡会,以七月望十月朔皆有此举也。”王韬的描述就要细致得多,且提及“三巡会”的弊端:“沪人于每年清明日、七月望、十月朔,例以鼓乐奉城隍神出诣北郊,坛祭无祀鬼魂。仪仗舆从,骈阗街巷,马至数百匹。妓女椎髻蓬发,身着赭衣,锒铛桎梏,乘舆后从,谓之‘偿愿’。间有徒步于市者,轻薄少年指视追逐以为笑乐。是非敬神,直酿淫风矣。”⑤

光绪九年(1883)出版的《淞南梦影录》干脆指出了“前邑尊叶顾之观察出示严禁”的原因:“小家碧玉,狭巷娇娃,艳服靓装,锒铛枷锁,坐无顶小轿游行其间,谓之女犯。既可媚神,又能炫客,诚一举而两得焉。”⑥

① 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534页。

② 《同治上海县志》卷10。

③ 1839年的《沪上岁时衢歌》“三巡会”条目下还提到“邑厉坛,令宰有举祭之典,每岁于三元节遵行之”。

④ 胡祥翰等:《上海小志 上海乡土志 夷患备尝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

⑤ 王韬:《瀛壖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⑥ 葛元煦等:《沪游杂记 淞南梦影录 沪游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0-111页。

67

一般来说,传统社会的庙会,不论乡村还是城市,主要面向一般民众,甚至是平时饱受禁忌的妇女和社会底层。而庙会期间使用的服装道具等象征物品、夸张怪异的行为、极尽铺张的场面,也是对传统社会规范的反操作。显然,上文描述的日益“无序”的“三巡会”形象,消解了城隍信仰神圣严肃的成分,其中一些“非礼”的内容,是以维护地方礼教为己任的知县们所不愿看到的。“迎神赛会乃邑中糜费之大端,其最盛者,莫如高昌会、瞿真人会、大王会、三巡会等。每次举行,不惜巨费。若台阁、花十景、臂香、阴皂及芦架解犯各种,为浮糜惨酷谬妄之举动,于民智颇有关系,近已禁止,殊可破迷信而节糜费矣。”①从“破迷信而节糜费”的角度,我们也能理解叶知县对“三巡会”的冷淡。

同时,我们还要从信仰层面分析官方和民间视野中的“三巡会”。如上文所言,城隍信仰存在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官方推崇城隍信仰,因其对应世俗的行政关系;而民众更多地将自身对于“鬼神”的敬畏寄托其中,热衷“三巡会”正是这种需求的表现。开埠以后,原本享有至高威望的城隍神,在西方势力的入侵面前束手无策,而它的世俗对应——地方官员的懦弱自保进一步破坏了城隍信仰正义威严的一面;相反,对西方势力(“洋鬼子”)的危惧和试图“驱鬼”、“恤鬼”的心理,提升了民众对于城隍信仰中鬼神信仰的虔诚,表现为“三巡会”的日益盛大。而在地方官员眼中,声势浩大的“三巡会”是对官方信仰甚至官方权威的挑衅,通过行政命令对其限制,才能扭转城隍信仰进一步民间化,重新控制民众心理。

然而,这种尝试总体来说并不成功。成书于光绪二年(1876)的《沪游杂记》提到同治年间的沪城“三巡会”,“旋经邑侯禁止,此风稍息”②,《淞南梦影录》也言“此风遂绝”③。可到了光宣之际,不少竹枝词披露了“三巡会”依然盛况不减的事实④。可见,民间对“三巡会”的热衷终究不以官方意志为转移。

应该说,晚清上海老城厢的城隍信仰,表现了突出的“二元性”——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在信仰生活中对峙着。然而,随着晚清封建官僚系统的弱化,后者在信仰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进入民国以后,城隍信仰中象征封建官僚体系的层面随之落没,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对立趋于缓和,取而代之的是日益显著的信仰商业化趋势。

这里也以“三巡会”为例。1919年8月10的《申报》以《三巡会复活》为标题报道民国成立后首次“三巡会”的准备情况。此后,沪城“三巡会”因战争、政治气候等原因时断时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各类迎神赛会一度禁止,不久,以城隍庙为首的一系列巡会又死灰复燃⑤,并持续到抗战前。

仔细考察这一时期的“三巡会”,我们发现,传统意识中的城隍信仰已逐渐从仪式中流失。无论是活动初衷,还是整个组织过程,包括组办机构的人员构成,越来越趋向商业化和另类化⑥。

导致邑城“三巡会”与城隍信仰偏离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清中后期。豫园在清乾隆年间归属城隍庙后,逐渐划归各业公所使用。这些公所,鉴于使用城隍庙园中的亭台楼阁,多在行业神之余,祈求城隍庇护。《上海碑刻资料选辑》显示,钱业晴雪堂、布业得月楼和豆业萃秀堂中均供有城隍神像。不仅如此,各公所还积极承担城隍庙改扩建的费用,甚至将买地出租所得和罚没所得用于城隍祭祀,并在后期开始参与“三巡会”的活动组织。由此,城隍神被人为地赋予行业神甚至

① 胡祥翰等:《上海小志 上海乡土志 夷患备尝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0页。

②③ 葛元煦等:《沪游杂记 淞南梦影录 沪游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111页。

④ 刊印于1906年的《沪江商业市井词》和撰成于1909年《上海竹枝词》中都提到“三巡会”的情景。见顾炳权《上海洋

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95、425页。

⑤ 参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神会”一诗的案语,第278页。

⑥ 1927年邑庙重建后,“三巡会”的组织操办多由黄金荣等帮会分子把持,彻底偏离了“三巡会”的原旨。

68

财神的职能,在吸引各大行业的同时,还引来大量没有行业神的手工业者的朝拜。又因城隍驾下四司中有财帛司,于是,出现了在“三巡会”中迎财神的热闹景象,“士女填街塞巷时,委员弹压路三歧。年年三节城隍会,第一雄观财帛司”①。城隍信仰的“福祉”开始普及商业。

进入民国以后,城隍庙社区突出的商业娱乐氛围,进一步“感染”着“三巡会”,加速着信仰的商业化转向。抗战前夕描写“城隍出巡”的竹枝词写道:“青天白日照堂皇,迷信神权忒也狂。百业萧条不景气,居然求教到城隍。”②“三巡会”俨然成了为商业祈福的仪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看到上海老城厢城隍信仰和城隍庙社区发展的关系:晚清以后,上海城隍信仰经历了“亦官亦民”到“日益大众化”、“信仰一元”到“信仰商业化”的过程。这一信仰现象折射出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信仰文化与商业文化在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中的博弈与重构。然而,一旦这些在信仰、仪式等方面表现出的多元因素归结到同一象征点——城隍庙,便会呈现一种空间性的整合,使城隍庙社区成为具有传统气质的公共活动空间。

三、作为公共活动空间的上海城隍庙社区

同中国各地的城隍庙一样,传统时代的上海城隍庙,除信仰中心,还是地方集会的公共空间。邑庙“西园‘三穗堂’,居园正面,巍然高耸,内极宏敞。绅士每于朔望宣讲圣谕,令众集听,凡道县朝贺万岁及有大事,皆以为公所”③。康熙十年,上海全邑组成二百余人的进京团,要求朝廷留任深得民心的朱知县。七月二十六日,绅民在城隍庙演戏祀神,为进京团送行④。“光绪戊申之夏,邑中耆老集千龄曾于豫园,与斯宴者皆年达七十以上齿德俱尊之士。筵开北海,颂上南山,诚盛事也。”⑤城隍信仰的官方内涵使城隍庙社区成为官方集会的最佳空间。进入民国以后,城隍庙在民众生活中的传统影响力使得不少宣讲活动选择在城隍庙园中开展:五四运动前后,“东吴第二中学及通俗演讲团,在邑庙摇铃演讲商界罢工之原因及今日之大局。淋漓尽致,多为泣下”⑥;五卅运动期间,数百名学生冒雨在豫园各处演讲,“要求市民援助被捕学生并与外人经济绝交”,还在庙园各茶肆分发传单,“演讲此次工潮经过情形”。规模盛大,前后历时20小时⑦。然而,当华洋矛盾取代满汉冲突成为民国政治的潜台词,上海政治生活的重心不可避免地从老城厢转移到了租界。城隍庙社区的政治功能被消解了⑧,留存下来的是政治空间的遗痕——传统文化。

上海城隍庙的风光,曾被传统时代的文人反复描摹,只因他们丰富的个人体验。一个传统时代的文人可以因为信仰,也可以因为信仰之外的原因去往城隍庙。从每年定期的看戏、登高、观花会,到一时兴起的游园、品茗、购书画,城隍庙社区足以满足传统文人的各种精神需求。从清代的文人笔记来看,寓居上海县城内外的士绅文人,几乎都在城隍庙园留下足迹,尤以“海上狂人”王韬与庙园的渊源最甚。携带一身“狂”气的王韬是晚清中西文化冲撞中的弄潮儿。在他和他的同道好友身上,纠结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徘徊于中西间的矛盾与彷徨,邑庙的茶馆酒楼见证了他们“掷杯挥剑”的狂态和怀才不遇的伤感。从王韬的日记来看,西园的群悦楼、凝晖阁、绿波廊等茶馆,都是狂士们“饭罢无事,聚众剧谈”的佳处。在那里,他们拓宽着交友圈,也交流

①②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4、437页。

③ 王韬:《瀛壖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

④ 姚廷遴:《历年记》,《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3页。

⑤ 陈伯熙:《上海轶事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519页。

⑥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五四爱国运动资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81页。

⑦ 《新闻报》1925年6月2日。

⑧ 城隍庙社区在进入近代以后,逐渐丧失政治公共空间的功能。这与老城厢地区的整体边缘化有关,也与社区大众化、商

业化的趋向有关。当然,城隍庙园公所、商铺遍地,缺乏开阔的空间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69

着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看法。

这些茶馆中,备受中外人士推崇的要数湖心亭茶楼。以画佛闻名的万佛楼主钱化佛说:“湖心亭设炉卖茶,我们同道的一班书画家,在南市的,大都集在亭中,品茗谈艺,很自优游快适哩。”①湖心亭里还常出现一些陌生的身影。“各国的作家凡是来到上海的,总要踏进它的门喝这么一碗茶,或者吃那么几杯酒。西班牙的易本纳兹,在上海停留了三十六个钟头……他的足迹就印上了这家茶馆的阶沿。”②20世纪20年代,前天安堂主教达文德游览城隍庙时,也专程去访湖心亭③。“在这个古老的茶馆中,我们不难会见一两个有学问有身份的中国人。他们一面喝着香茗,一面神游故国,追念着这古老的大中国的过去的光荣,一面向往着凤凰的再生。”④湖心亭之所以吸引来自中外的目光,是因为它身上有租界中渐渐消失的传统的“中国意蕴”。

同宣年间,不少国画团体在豫园活动,丰富了城隍庙社区传统文化中心的内涵。位于庙园荷花池南岸的飞丹阁是著名的书画店兼画家俱乐部。当时频繁进出飞丹阁的,有后来蜚声海内外的任伯年、吴昌硕等国画大家。宣统元年(1909),城隍庙西园又产生了两个著名的书画组织——位于放鹤楼的“宛米山房”和位于得月楼的“豫园书画善会”,以后者的社会影响更大,因其成员在进行各类创作交流活动外,还很重视社会慈善和书画界同仁的经济互助。《豫园书画善会缘起及章程》中明文规定:“所收之润,半归会中,半归作者”,“应纳之润,半储会中,存庄生息;遇有善举,会议酌拨,聊尽善与人同之意”,故深得时人赞誉⑤。晚清上海各书画组织往来频繁,共同创新了“上海画派”。国画研究者多评价“海派”商业气息浓,事实上,在他们身上同时留有传统文人的“济世情怀”,这种情怀最能在城隍庙这类传统积淀浓厚的空间释放。

与书画社比肩的是扇笺书画店。一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邑庙中的扇笺书画业仍然繁盛,具名者有22家⑥。这些店铺“非但出卖楹联幛轴之类,而且收罗的名家书画也着实不少。所以文人墨客来游邑庙,也常在那里徘徊”⑦。

邑庙中另一个引人逗留的地方是旧书摊。“邑庙内的旧书摊,非常之多,重要而普遍的书籍,大概可说是规模粗具”⑧,其中又以“国粹”为强,后期也有西文书籍。不少后来的大作家、大学者都曾在城隍庙的书摊旁消磨时光。在他们眼中,“有很大的古董铺、书画碑帖店、书局、书摊、说书场、画像店、书画展览会以至于图书馆”的城隍庙,“不仅是百货杂陈的商场,也是一个文化的中心区域”⑨。难怪有着新文学家之称的郁达夫“无聊之极便跑上城隍庙去”,常常是“独自一个,在几家书摊上看了好久。没有办法,就只好踏进茶店的高楼上去看落日,看了半天,吃了一碗素面,觉得是夜阴逼至了”⑩。从王韬到郁达夫,城隍庙社区作为文人墨客野游之地的传统保留到了民国,正如其作为老城厢商业中心的地位延续至今。

城隍庙社区是上海早期同业公所的汇集地,尤以庙园中的公所最为密集。据碑刻资料显示,康熙年间,沪地布业就以豫园得月楼为议事场所。从乾隆三十二年(1767)到开埠前,青蓝布业(湖心亭)、肉庄业(香雪堂)、钱业(东园晴雪堂)、京货帽业(飞丹阁)、饼豆业(萃秀堂)、花糖洋货业(点春堂)先后入驻庙园。到同治七年(1868),邑庙中的同业公所又增加了鞋业(凝晖阁)、旧花业(清芬堂)、酒馆业(映水楼)、羊肉业(游廊)、铜锡器业(游廊)、银楼业(游

① 钱化佛口述,郑逸梅撰:《三十年来之上海》续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

②④ 爱狄密勒:《上海——冒险家的乐园》,包玉珂编译,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版,第30-31页。

③ 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513-515页。

⑤ 黄可:《上海美术志札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4页。

⑥ 它们是笔花楼、丽云阁、二雅堂、艺兰堂、瑞芝阁、九经堂、黄仁昌、翼雅堂、漱墨斋、青莲室、蔡仁昌、萃华堂、十

二楼、得月楼、丽华堂、耀华堂、萃新阁、益锦堂、槐荫堂、堃华堂、饱墨斋、椿华堂。

⑦⑧⑩ 火雪明:《上海城隍庙》,青春文学社1928年版,第75、74、40页。

⑨ 阿英:《城隍庙的书市》,载倪墨炎编《浪淘沙——名人笔下的老上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26页。

70

廊)、乡柴业(挹爽楼)、铁钻业(世春堂)、沙柴业(可乐轩)等①。从少数特权阶层享有的私家园林,变为大宗进出口货物交易买卖的场所,城隍庙社区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是庙园空间开放的直接结果。同时,同业公所的云集也影响着城隍庙社区的发展。

各类公所的空间延伸是庙园中的茶馆。开设于光绪年间的春风得意楼,初开时,因烧香妓女出入频繁,“似关风化,就在光绪二十四年的元宵节前,被保甲总巡封闭”②。重开后的得意楼,改变经营方向,依仗庙园中各业公所糜集的优势,招徕商贾在茶馆中交易论市,称为“茶会”。从此,每日清晨的得意楼中,布、豆、钱、糖等业的商贸经济人不断进出,“每至午申人毕集,成盘出货约期忙”③。不同于公所的严肃气氛,茶馆空间使交易多了几分变通和人情,于是,茶楼作为交易空间的优势得以体现。那些“终日托迹茶肆品茗纵谈,一遇机缘即四处钻营冀达成交目的”④的房地产掮客,也纷纷来到春风得意楼。当然,邑庙内的茶楼还常开“鸟会”。每月初十、二十、三十及周日,鸽笼“陈列在大殿前右偏月台上(东楼茶馆外——引者注),任客观看。不论卖出买进,或转卖买回,只要双方同意,便可交易。东楼也不取分文佣金的”⑤。这类鸟会在得意楼、桂花厅、赏乐楼也出现过。

城隍庙社区历来是商人们觊觎的风水宝地。各业公所享有造屋出租权后,城隍庙社区逐渐成为县城商业的荟萃之所,以庙园为中心的邑庙市场,更成了“国货”的买卖中心。比起大机器生产的近代意义的“国货”,邑庙市场的“国货”带有更多传统色彩:有明清上海县志中提到的金鱼、蛇、蟋蟀、天竺,水仙等地方物产,也有清末民初被收入县志的全新物产,如豫园内的象牙雕刻品、笺对,豫园养素轩出品的治疗咳嗽的肺露,邑庙西辕门隆顺馆的素面和邑庙大门内的酒酿⑥。1928年出版的《上海城隍庙》为我们列举了“邑庙出品”(象牙、图书石、骨牌店、镀金饰物批发所、镌业、耍货批发、传神、点痣、刀枪、班鼓店)、“邑庙特产”( 梨膏糖、海礳石、油面筋、扯铃、蛇胆、弹弓),从中,我们能清晰感到邑庙市场的独特之处。而放眼城隍庙的特色小吃,酒酿圆子、平望面筋、素面、糖炒栗子、徽州饼等,哪样不是传统口味?在“洋货”充斥中国市场的当时,“传统”隐含在“国货”中成为振奋人心的话语,于是,城隍庙社区的商业地位被人为拔高:“今日之改良,以后之设法,能多着力,则此集中国货之地点,自不难将来成为极大之劝业场,于全国有莫大之关系。此为曾到城隍庙观察者之所公认者也。”⑦

如果说庙园一度是文人雅集的所在,民国以后的邑庙市场则展示了它大众化的一面。1919年,邑庙中的大小摊头已达二千余处⑧,一些大众化的传统物件往往依托摊头交易,正是这些摊头和摊中物件赋予了邑庙市场独一无二的特色。民国以后,邑庙市场小商品交易已颇具规模,可以说,城隍庙小商品市场的传统从那时就已形成。

“邑庙游客,半数无事忙。”⑨于是,娱乐是城隍庙社区的另一大功能。

从各时期的县志来看,城隍庙社区是上海岁时年节活动的最大承办地。这种节庆空间的形成源于城隍信仰,却又超越信仰进入到民俗层面。晚清以后,城隍庙社区的岁时活动,无论形式还是参与对象更趋大众化。“城隍庙内园以及萃秀点春诸胜处,每于朔望拔关,纵人游览。正月初旬以来,重门洞启,嬉春士女,鞭丝帽影,钏韵衣香,报往跋来,几于踵趾相错,肩背交摩。上

① 参见《上海碑刻资料选辑》附录:清代上海主要会馆公所一览,第507-511页。

②⑤⑨ 火雪明:《上海城隍庙》,青春文学社1928年版,第50、36、18页。

③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页。

④ 陈炎林:《上海地产大全》,1933年版,第376页。

⑥ 《上海县续志》卷8。

⑦ 吴灵园:《上海城隍庙》序2,见火雪明《上海城隍庙》,青春文学社1928年版。

⑧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五四爱国运动资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58页。

71

元之夕,罗绮成群,管弦如沸,火树银花,异常璀璨。园中茗寮重敞,游人毕集。”①原属士绅阶层风雅活动的游园和观花会,到同光时期也逐渐演变为大众娱乐。不少寓沪文人提到豫园花会:“二月在船舫厅者为兰,三月在内园者为蕙”②,届时“湘江佳种,罗列满堂。别其种类,品其高低……其有得居手镯者,同人咸啧啧称为状元。如是者凡三日,三日中男女老少,负贩肩挑,鳞集麇萃,汗气熏蒸。竹屋纸窗,无异鲍鱼之肆。”③而王韬在提及九月中旬设于萃秀堂外的菊花会时也以为“佳者殊鲜,所集之人,率皆市侩,罗腥膻,杂丝肉,以夸宴赏。渊明有知,定当捧腹”④,反映出的正是送菊参赛者和观赏者的大众化⑤。《上海县续志》抛弃原有的风俗节日,将豫园花会列入“岁时”,是对城隍庙公共活动空间的再度认同。

不提茶楼,城隍庙的娱乐中心地位便不得成立。“茶寮每有说书人,海市蜃楼幻作真。一扇一瓯聊佐讲,偷闲争听味津津。”⑥拥有众多茶馆的城隍庙社区是沪地书场的集中地。庙园中的春风得意楼、柴行厅、群玉楼、四美轩等有着悠久的“书场史”。晚清以来,有名的评弹艺人,如苏州光裕社、润余社的艺人大多先被网罗到城隍庙的书场,而那些初来乍道的艺人,只有在邑庙书场被老资格的听众认同了,方能走红沪上。所以,称邑庙书场是“弹词家的发迹地”毫不为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期间,光裕社和润余社先后发起义务说书以捐助各类革命运动,柴行厅等邑庙书场成了他们的活动基地⑦。

楼阁中有传统的戏剧艺术,楼阁外有大众化的民间杂艺。“在桂花厅的面前,有一方空地,常有卖艺的北方人,设场在这里……文有大小套之中西戏法,武有各种柔软工夫。此外还有走绳索,耍花坛,与扬州女子的唱小调,倒也杂以丝竹锣鼓的交响乐……有时候,场里还有奇禽猛兽陈列在那里。”⑧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滑稽戏,正是在这种雅俗交融的环境中形成的。与王无能、江笑笑并称“滑稽三大家”的刘春山,出生在老城隍庙。他的少年时光就是在九曲桥畔桂花厅前的说书摊旁度过的。据说,他也曾在永生堂梨膏糖店学生意,“小热昏”卖梨膏糖的口技自然也被融入滑稽戏的表演中⑨。后来的滑稽巨星韩兰根、程笑亭等也都从城隍庙社区汲取过艺术经验与灵感。

将这些娱乐功能融于一身的是诞生于1918年的“小世界”。这个一度经营不善的劝业场,经“大世界”创办者黄楚九的妙手,一跃成为仅次于租界“大世界”的沪南“小世界”。多少南北曲家从这里开始了他们曲折的艺术生涯,京剧名伶孟晓冬、申曲名家丁少兰、丁婉娥,都曾在此粉墨登场。1922年11月13日,路过上海的爱因斯坦游览了城隍庙,到“小世界”观看昆剧也是日程之一,可见“小世界”在当时老城厢的娱乐中心地位。1928年的《上海城隍庙》打出广告“中国第一游戏场”小世界:“有京戏、有新剧、有说书、有滩簧、有魔术、有电影、有三弦拉戏、有奇禽怪兽、有百货商场、有新鲜空气、有清雅布置。总之,是城南最广大,最完备,最清雅,最有价值的公共娱乐处。”口气虽大,却是无可厚非。

当然,在这样一个多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中,也会充斥着社会的另一面。大殿前替人看相的,

①④ 王韬:《瀛壖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2、15页。

②③ 葛元煦等:《沪游杂记 淞南梦影录 沪游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8、119-120页。

⑤ 大众化也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妇女参与这类活动。《沪竹枝词》(1874年)中有“豫园花会更翻新,士女嬉游到点春。行过

湖山桥九曲,弯环恰遇意中人”,《沪江商业市井词》(1906年)中有“假山矗立点春园,每届花辰始启门。裙屐翩翩来此地,登高风月细评论”等。见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

⑥ 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175页。

⑦ 参见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71页;中国科学院近代

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五四爱国运动资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00页。

⑧ 火雪明:《上海城隍庙》,青春文学社1928年版,第52页。

⑨ 上海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编:《上海滑稽戏志》,1997年版,第152、169页。

72

茶馆里兜售假药的,隐秘处伸“第三只手”的,最“壮观”的是遍布各处“吃百家饭”的。《上海轶事大观》的作者陈伯熙“偶游邑庙,见道旁乞丐男者、女者、老者、幼者、残废者、聋哑者纷呈眼前,或坐地乞怜,或纷随要索,甲去而乙来,乙得而丙至,苦缠不已,环视四周,殆无处无乞丐”①。上海丐帮以城隍庙为大本营,同治七年承粮庙园的21家行业公所中就有“花神楼丐头”②。乞丐的聚积,从侧面应证了该社区作为公共活动空间的属性。

伴随城隍信仰的功能嬗变,近代城隍庙社区经历了大众化、商业化的过程。这一社区氛围的形成是各种时空因素的交汇与互动,最终呈现出一种独特且多元的空间气质。然而,随着商业文化的日益强势,主导城隍庙社区发展的力量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再度易手。正如火雪明在《上海城隍庙》中所言:“到城隍庙来烧香,果然是名副其实的分内事,但只有烧香客在那里兜圈子,怕也不能造成这么热闹的大场所。所以造成热闹的肥料,只属于商店和摊头,可以占到大半的力量。换句话说:城隍庙假如没有商店与摊头,也会像南京路上的虹庙一般清淡。”③上海地区日益浓厚的商业文化席卷城隍庙社区,削弱了信仰在其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终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人提出:“故不问现代宜否神道设教,而尽力从事于整理,变陈旧为新颖,变狭陋为壮观,非仅仅如普通之点缀,其意亦曰:‘我齐将以吸引更多之游客,如先施等之有屋顶花园也。谁能谓为无意识!’城隍庙果可以能吸引更多之游客而归功于商场乎。”④

然而,信仰真的远离了吗?

城隍信仰不再是城隍庙社区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作为原动力的“信仰”并没有远离社区发展。1995年春节,上海城隍庙中断了30年的香火重又兴旺,从除夕到正月初三进庙者4万多人,全年更达40万人次⑤。10年来,城隍庙社区日新月异,庙与信仰在其中的贡献不容忽视,而随着各类民间信仰活动的回暖,庙、信仰和社区之间的互动,必将成为更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责任编辑:周小玲)

T emple,Belief and Community

_____Seeing Modern Chenghuang Temple Community from Chenghuang Belief

Su Zhiliang,Y ao Fei

Abstract:The Chenghuang Temple Belief originated from the tradition,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process embodied the elite culture gambling with the folk culture,belief culture and business culture among

the social life in Shanghai.All to one point—Chenghuang Temple,and made it to be a public room of traditional quality

and based on the belief.

Key Words:Chenghuang Temple in Shanghai;Chenghuang Belief;Chenghuang Temple Commodities

① 陈伯熙:《上海轶事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② 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4页。

③ 火雪明:《上海城隍庙》,青春文学社1928年版,第40页。

④ 吴灵园:《上海城隍庙》序2,见火雪明《上海城隍庙》,青春文学社1928年版。

⑤ 张化:《上海宗教通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页。

73

信仰观后感_1

---------------------------------------------------------------范文最新推荐------------------------------------------------------ 信仰观后感 在中华大地上,有一种力量,是它,在90多年前点燃了一个民族的激情;是它,在60多年前缔造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是它,在30多年前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今天,它依然在催人奋进,与我们同行。它就是信仰,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 近日,观看了《信仰我们的故事》,片中的人物、事件、场景我们早已熟知,但每每重温总是让人震撼,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该片以党的90多年光辉历程为主线,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使我深刻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在那腥风血雨的革命战争年代,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就像黑暗里的火把,引领无数人集结到共产党的旗帜下,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为了共产主义,为了人民的民主、自由、平等和幸福,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义无反顾。他们是理想的殉道者,社会的探索者,主义的践行者,是伟大的爱国者,无畏的革命者,无私的牺牲者,其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至今还在鼓舞着我们的斗志。 我党早期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曾是生活优裕的大学教授,但他却以生命之钟撞响旧中国的黎明。他说:只要我们有觉悟的精神,世间的黑暗终有灭绝的一天,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 1 / 16

绞刑台上他看着前来告别的家人神色从容,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 富家公子彭湃,有着鸦飞不过的田产,但他却背叛生活优裕的家庭,一把火烧掉了相当于现在一年400万元收入的田契铺约,毅然走上艰苦的革命道路,且矢志不移,最终慷慨对敌,从容赴死。 我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瞿秋白,曾是才华横溢的柔弱书生,翻译则蔚然成文,治印则卓然成家,本可为渊博学者、文化巨匠,但他却振臂一呼刺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被捕后面对劝降,毫不动摇,神态自若地走向刑场,沿途高唱《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 共产党员方志敏,他在狱中最艰苦的环境下,犹殷殷讴歌《可爱的中国》。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高喊:怕死不当共产党! 只要主义真,因为这一信念,新中国成立前,我们有370万共产党人献出了生命,2100万革命者慷慨捐躯。他们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是一批为理想与信仰献身的真人。 在新中国诞生后,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信仰的旗帜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铸就了一座又一座精神的丰碑。

上海城隍庙上海老街导游词

上海城隍庙上海老街导游词 上海城隍庙导游词1 上海城隍庙(上海话:老城隍庙,上海话拼音:lhaoshenhhangmhiao,发音:[l??z??n?ɑ??mi??]),是中国上海著名景点,道教正一道在上海的最主要的道观。 老城隍庙位于上海老城厢中部,现属黄浦区东南部,临近豫园。明朝永乐年间由原金山神庙改建而成。城隍庙内供奉有三位城隍,分别是霍光、秦裕伯和陈化成。清朝道光年间,老城隍庙达到全盛,占地面积达到约50亩。民国时期,庙宇屡遭火灾,民国20__年(1920__年)重建了大殿。革命期间,老城隍庙受到冲击,庙宇被挪作他用。1994年,老城隍庙被修复,重新成为道观。目前,老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等殿堂,总面积约一千余平方米。 老城隍庙周边庙会逐渐发展成为上海年代最为久远的商业区域,各种小吃餐厅、古玩商铺和小商品市场鳞次栉比,有绿波廊、宁波汤团店、松月楼等著名食府,尤以小笼包、梨膏糖、五香豆等食品最为出名。 上海城隍庙导游词2

上海市老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革命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1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20__年,上海城隍庙大殿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2]。现在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二千余平方米。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为王爵。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则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

城隍庙特色小吃一

城隍庙特色小吃推荐一:上海老城隍庙小吃广场 地址:黄浦区豫园路100号 推荐理由:很多人都是慕名到城隍庙找好吃的,当然不能错过老城隍庙小吃广场了哦,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特色小吃,让你目不暇接,一家家店吃下去,一定能让你满足的! 推荐菜品:臭豆腐、糖藕、蟹粉生煎、豆腐花 上海城隍庙特色小吃推荐二:绿波廊(豫园路店) 地址:黄浦区豫园路115号(城隍庙九曲桥) 推荐理由:“闻香留步名酒楼,知味停车绿波廊”,绿波廊是城隍庙的老字号,始于明嘉靖年间,处在上海老城隍庙的九曲桥畔。很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生意一直很红火,就连克林顿也吃过他家的桂花拉糕,清凉爽滑,很好吃。绿波廊做的地道的上海及苏州风味的本帮菜,浓油赤酱,很有特色,所以大家一定不能错过哦。 推荐菜品:八宝鸭、桂花拉糕、水晶虾仁、蟹粉小笼 飞龙生煎四川北路1345号大壶春河南中路612号丰裕生煎上海各区均有连锁店小杨生煎吴江路美食街。还有就是一定要吃南翔小笼包;三鲜小馄饨;油豆腐线粉汤;开洋葱油拌面;条头糕薄荷糕;海棠糕;蟹壳黄等等等等,你去问他们吧,上海的小吃好吃的不得了,大家都晓得,浓其找的啦!

杭州小吃街在哪里:胜利河美食街主打品牌:老头儿油爆虾外婆家运动会 谁都没想到这条曾经破败的老街如今会成为炙手可热的美食胜地。从2009年年底开街至今,这里迅速集结了一批具有号召力的餐饮品牌,笼络了不少人气。在入口设立的停车场,也成了众多有车一族前来用餐的“有力保障”。 除了早就名声在外的老头儿油爆虾和外婆家运动会。这里还有诸如丁记白切羊肉之类的特色小店。找一个悠闲的夏夜,点上几瓶啤酒,看着帅哥店员用娴熟的刀法将已经羊肉、牛肉切成一片片码在白纸上,再往盘子堆上一把秘制调料,美味还没入口,光看这个过程,就已经是一种享受。 鉴于如今胜利河一带火爆的人气,建议打算来这里就餐的馋虫们提前出发。虽然像老头儿油爆虾这样的人气王,总是免不了得排上一会儿的队。不过早点到达,总得抢得先机,节省一些等候的时间。

《信仰》观后感_《信仰》观后体会五篇

《信仰》观后感_《信仰》观后体会五篇 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发了大家对“信仰”这一重要问题 的新的思考。通过观看《信仰》纪录片,使全体党员产生了以下感受和体会 历史文献记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以一个个令人心潮澎湃的信仰故事,向我们传递着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人甘于奉献、敢于牺牲、不怕苦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力量。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自省。组工干部作为离党最近的集体, 更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对如何将信仰化成实际行动,我们有着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心怀大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个历史关口,是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带领人民迈上了一个个成功的台阶。组工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主动增强跟着中心走、贴着中心做的意识和能力。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要高度关注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学习各种利于提高工作质量、提升个人素 养的知识,打开房门走出去,努力让自己眼界、思路、胸襟更加宽阔。 二是要开拓创新。“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在变”。历史传承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指导我们继续前行。但是,新的形势、新的情况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组工干部要敢于 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维桎梏,敢于改变束缚发展的陈规陋习,学会用不断发展的眼光谋 划组织工作,培养优良的作风;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拓宽思路,投入精力让创新成果跟上新形势的发展。 三是要服务群众。“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新时期的共产党人在点点小事上、在 平凡岗位上闪耀着灼眼的光辉。当今时代已经不需要用断头流血来彰显我们家国天下的情怀。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坚守自己的岗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学会真心体察民情,主动深入群众,切身体验基层工作的甘与苦、得与失;主动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入农家,真正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与群众交朋友、拉真事、诉真情;做群众欢迎的事、关心的事、满意的事,干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电视教育片《信仰》观看过后,深受教育。影片以大量详实珍贵的历史资料和众多英 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中国我-党人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执着的精神寻求, 充分展现了中国我-党在信仰的旗帜下,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创造人 间奇迹,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功的宏伟画卷。影片以新的视角再现了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任长霞、谷文昌、沈浩、杨善洲……等不同时期我-党员的崇高精 神境地和感人事迹,使我们深切感遭到,中国我-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战争力和凝聚力,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城隍庙”与城隍文化所谓“城隍”,据《辞海》的解释为“护城河”,“城”原指挖土筑起的高墙,而“隍”是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时人们认为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灵护佑,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始称“城隍神”,有的地方又称城隍老爷。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因而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城隍文化。城隍庙的兴建与城隍文化的形成 据史料记载,自周朝始,每到秋季收获之后,人们总要举行一些祭祀活动,特别是除夕之日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也就是“城隍神”。而到了三国时代,人们举行祭祀活动的内容日渐丰富,自然要有个固定的场所,于是民间开始兴建城隍庙或城隍祠。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城隍庙是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当年的芜湖,是东吴抗拒曹魏最重要的一个军事要塞,长江和青弋江是第一道天然屏障。合肥之战之后,东吴失利,退据芜湖,曹操趁机发兵十万攻打芜湖,打算一举歼灭孙吴。在潮水般的曹军攻击之下,城墙被曹军的石炮炸开一角,老将黄盖被射伤,周瑜苦苦死撑,做好了战死的准备。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见一位红袍小将挥舞长枪奔走如飞,他跃下城墙,在缺口处一夫当关。只见他身手敏捷,手中一杆长枪左挑右刺,转眼间曹军死伤一片。东吴军见此,信心大振,周

瑜双目圆睁,挥剑跃马,杀下城墙。曹军攻势受挫,只好退却。此战结束后,周瑜见过来将,来将自称徐盛,少时习武,勇力过人。周瑜大喜,提升他为副将,命其坚守西门。半月后,孙权命周泰率五万大军增援芜湖,曹军退走合肥,芜湖城转危为安。 徐盛受周瑜之命镇守芜湖,他深感百姓受战祸之苦,遂修河道,整吏治,养农桑,将一座芜湖古城打理得井井有条。不幸的是,徐盛英年早逝。为纪念他,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庙,规模相当深宏阔大,它与县衙一样,坐北朝南,正对青弋江,庙基由大方石砌成,很高的石阶在门前伸开,气势非凡,守门的是“哼”、“哈”二将。整个庙宇共三进,最外层的栅栏搭盖着雨披,避免门前台阶滴雨,下有宽大匾额“江东首邑,城隍灵祠”。步入正门,是一个大大的四合院,当中一个大香炉,环绕香炉是十殿道长。这里号称“中国第一座城隍庙”,徐盛也就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城隍爷”。到了唐代,城隍已相当普遍,形成了用动物祭祀城隍的风俗。但当时的城隍神只是一个抽象的神,并没有具体的姓名。很多文人雅士,如着名诗人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他对城隍大感兴趣,据说因为他是在土地庙里出生,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自此,城隍由自然神演化成为人神,在统治者及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又一次被提升。同时,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也

信仰我们的故事观后感

《信仰—我们的故事》观后感 《信仰》看完了,但带给我的感动和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 在这部由《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三集组成的历史文献记录片中,向我们展示了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跨度长达九十年来,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感人事迹,为我们树立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记得第一次看电视剧《长征》的时候,自己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红军的不畏牺牲,英勇顽强和坚定地革命信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我就在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中国共产党人征服了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留下了火种,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今天,《信仰》告诉了我们答案:那就是信仰的力量,一种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信念和决心。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彭湃烈士甘于背叛富裕的地主家庭,走上艰难的革命道路,直至被捕牺牲还要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也不难理解方志敏烈士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写下了著名的《清贫》和《可爱的中国》,坦然地走向国民党反动派的刑场;还不难理解王进喜在看见公共汽车上安装着煤气包时的痛哭失声和用生命去践行的“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更不难理解杨善洲老人放弃安逸的晚年生活,利用22年的时间为子孙后代留下

的5.6万亩,价值3亿元的青山。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信仰。 《信仰》中,吴孟超老人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人信宗教,有人信佛教。我说,我信共产党,共产党能领导我们全国富强,领导我们走上幸福健康和富裕的道路,这就是我的信仰。”老人朴实无华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50多人的小党发展成为今天拥有8000万党员的大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得到13亿中国人民的拥护,因为她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带领中国步入了世界强国之林,更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了伟大的复兴。 英国著名学者和散文随笔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曾说过:“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最虔诚的信仰支撑着我们;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也是虔诚的信仰帮助我们获得胜利”。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九十一年中,并不是一路平坦的大道,也曾遭遇严重挫折,但正是由于对信仰的坚持,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正是由于对信仰的坚持,选择了改革开放,中国走向了更加富强。 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向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出了新的挑战。这时,有的人茫然了,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有的人信仰动摇了,对党的事业产生了怀疑;更有的人信仰丢了,成为了人民的罪人。实践向我们雄辩的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放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领导中国人民走

关于上海城隍庙的作文4篇

关于上海城隍庙的作文4篇 关于上海城隍庙的作文4篇 引导语: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上海城隍庙的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上海城隍庙的作文1 来到上海,不能不去城隍庙看一看,城隍庙也叫“豫园”,是上海最有名的古迹了,还有好多美味的小吃、精致的特产。这不,我们来了! 出了地铁口,迎面而来的是一溜的金店,听二奶奶说,上海城隍庙的金店名气很大,金器做的好、样式也多,人们都喜欢在这里购买金器,所以上海的“老庙黄金”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了。 再往里走,我们就来到了“豫园老街”,这里可是非常繁华的商业区,街道两旁的商店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游人们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哇!这里的外国人可真多呀!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我身边过来过去,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感觉非常兴奋。“贝贝,走!咱们去逛逛!”“奶奶,”我拉着奶奶的手,昂起小脑袋,好奇地问,“为什么这的外国人那么多呢?”“可能是因为这里充满了老上海

的特色吧,外国人比较喜欢中国一些古老的文化,所以他们都愿意来这里。” 中午十一点多了,今天会吃什么呢?不一会儿,谜底揭开了,姑姑带着我们来到著名的“南翔馒头店”,准备品尝美味的“南翔小笼包”。在我们排队等待的时候,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个胖乎乎的外国叔叔,估计是来自非洲的,他非常非常黑,整体看上去真像一块黑炭,可是他的牙齿却是非常非常白。他对我笑笑,拿起脖子上的照相机对我比划着,我想他可能是想给我拍照,于是就大大方方地摆了个姿势,露出我甜美可爱的笑容,叔叔把镜头对准我——“咔嚓”一声,我美丽的身影就留在了他的相机里,随后,他又给姐姐照了一张。哈哈,原来外国人这么有趣,还专门给中国人照相。。。。。 “哦!小笼包来了!”在我的肚子快饿扁的时候,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南翔小笼包”。我迫不及待的夹起一个,顾不上烫嘴,咬开一个小口,轻轻一吸,美味的汤汁顿时填满了我的口腔,啊,味道真好呀!小笼包的皮很薄,感觉像是透明的,能看到里面的馅,咬一口,滑溜溜的还很筋道;南翔小笼包有很多种馅,我们吃的是大肉馅的,鲜嫩的肉馅儿吃起来不咸不淡,爽滑可口,嚼一嚼唇齿留香,真是人间美味啊。听了我的描述,大家一定流口水了吧,不过没关系,你们亲自来品尝一下,就知道我绝对没有夸张的啦!

关于上海城隍庙的导游词5篇

关于上海城隍庙的导游词5篇 上海城隍庙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为长江三大庙之一。城隍,又称城隍神、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上海城隍庙传说系三国时吴主孙皓所建,明永乐年间,改建为城隍庙。前殿祭祀金山神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神主,正殿供诰封四品显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后殿乃寝宫。现门前存有1535年所建的牌坊,戏台为1865年建。上海城隍庙殿堂建筑属南方大式建筑,红墙泥瓦,现在庙内主体建筑由庙前广场、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组成。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最负盛名的豫园景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风雨仓桑,朝代更迭,上海城隍庙也历经兴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上海城隍庙的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关于上海城隍庙的导游词5篇(一) 上海市老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

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1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2005年,上海城隍庙大殿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2]。现在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二千余平方米。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为王爵。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则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哀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所以他对土地庙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极为崇敬。明孝宗年间(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12321277)被封为福州城隍爷,其从叔抗元英雄

城隍爷与历史名人

城隍爷与历史名人 白丁 写下这个题目,就想到一个歇后语:“城隍爷拉胡琴--鬼扯”。且听我鬼扯吧。 大凡城市,都有城隍庙。“隍”本来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在唐代即奉祀城隍,视城隍为保护地方、主管当地水旱疾疫,及阴司冥籍的神灵。从而产生了城隍爷及其庙。明太祖朱元璋曾是土地庙里的小和尚,做了皇帝后,他对土地公公及其上级城隍爷极为推崇爱戴。他下旨京城和几个大城市的城隍爷的神职为王,职位为正一品。各府、州、县城隍爷的神职分别为公、侯、伯,从而与当地的官署衙门同等级别,使城隍庙兴旺起来。 因为城隍爷是人们心目中的阴间长官,所以很多地方的城隍爷常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来充任。例如北京的城隍爷是文天祥、杨椒山。杭州城隍爷是明朝永乐浙江按察使“冷面寒铁”周新。南宁、桂林的城隍爷是苏缄,浙江绍兴的城隍爷是庞元。郑州的城隍是扮刘邦救主的纪信。上海城隍庙大殿中的“三城隍”为东汉名将霍光、元末明初孝子秦裕伯和清代江南提督陈化成。

定西城隍是文天祥,有两个传说。一个传说是1370年,明将徐达为扫清北元残余势力,与元将王保保在定西境内沈儿峪展开激战。就在双方厮杀不分胜负之际,明军的侧翼忽然出现了一支生力军为其助战,战场上升起淡淡的暮霭,隐约可见大宋丞相文天祥的旗帜,元军四散奔逃。文天祥祐定西一说由此产生。 另外一个传说也很神奇。康熙四年(1665)二月,福建省侯官(今闽侯)举人许铁堂,被朝廷任命为安定知县。赴任途中先从福建省闽侯下海乘船,看见前面一条船上竖立一面安定城隍的旗帜,他们走,这船也走。到河南孟津渡上岸换乘车马走陆路,又看见前面行进的车马竖着安定城隍的旗帜。他风餐露宿,一直过西安,经平凉到定西青岚山,突然不见了前面的车马和旗帜。他怀疑遇上赴任安定城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灵魂。后来他在一客栈梦见文天祥相邀一道赴安定县,并告知他也已录为安定县城隍。许铁堂到任后,将此梦广为宣传,并筹集银两扩建城隍庙。 据说靖远、会宁的城隍爷是郭虾蟆。 郭斌,金时会州人,因长相奇丑:嘴尖而下唇阔大,双眼暴突而细小,人们皆呼虾蟆。当是时,他为会州地方保甲世袭大猎能手,与兄郭禄大皆以善射驰名会州,应招在军中效力,因军功赐皇族姓颜盏。

文献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纪录片观后感

文献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纪录片观后感 文献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纪录片观后感 12:36:59文献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纪录片观后感 1 由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在播出后,引起广大党员群众热烈反响。该片以党的91年辉煌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一部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它告诉我们曾经有一批又一批的人是如何去选择自己的额信仰又是如何去坚守、实践自己的信仰,并且将这种信仰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在中国近代那个动乱的年代,怀着各种主义和信仰的政党,似乎都相信自己拥有未来,为什么恰恰是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未来呢?因为,在信仰的碰撞交锋中,共产党人信仰的不仅是真理,还在于他们能够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地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就像著名的夏明翰烈士在他的就义诗中说的那样:“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共同的信仰使一批又一批的“夏明翰们”凝聚起来舍身奋斗,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虑以成之。散尽家财的彭湃、义无反顾的方志敏、视死如归的刘胡兰……,他们在牺牲前,或受尽酷刑折磨,或被许诺高官厚

禄,敌人的目的只有一个:背叛中国共产党,背叛自己的信仰。但他们都毅然决然的选择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信仰。荣华富贵、高官厚禄、锦绣前程,这是自古以来很多人孜孜追求的梦想,但被这些虽然年轻却找到了信仰真谛的革命者弃之如敝履。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先烈们能够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因为他们是顶天立地的人,信仰就是引领他们前进的天,人民就是支撑他们奋斗的地。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才使信仰不再只是纸上的文字,不再只是口头上的声音,不再只是思想中的空中楼阁。 他们是一群有着信仰的人,正如我们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一样,这些有着信仰的人永远走在前进的路上。 马克思在青年时就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人,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对一个人的志向以及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的重要性做出了广博而又相当有文采的论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的、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撒下热泪。”这让我想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

介绍上海城隍庙的导游词

介绍上海城隍庙的导游词 上海地区供奉城隍由来已久。早在宋淳佑七年(1247),华亭即立城隍庙。上海在置县前,也供祀城隍于淡井庙,以作为华亭县城隍行殿,后人称老城隍。明朝开国后,于洪武二年(1369),诏封天下州县城隍府神为显佑伯。 相传上海的城隍神姓秦,名裕伯,字景容。为宋代尤图阁学士秦观八世孙。元时累官至福建行省郎中。元末避兵扬州,转徙上海。当时占据苏州的张士城派人前往招用,为其拒绝。吴元年及洪武初年,朱元璋几次淮备起用秦裕伯,秦均称疾不出。初定天下的朱元璋对于秦裕伯隐卧上海甚感不安,这位生性多疑的皇帝深虑由此“海邦不靖”,即下手渝:“海浜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坚守不起,恐有後悔。”手谕的意思十分明白,秦裕伯只得应召人朝,次年拜待制,旋为治书待御史。洪武三年,设科取士,与刘基同为京畿主考官。洪武六年(1373)病卒,葬于上海长寿里。为“释主疑,明民志,不惜一身之去就,为国人请命也”,因而,海滨之民怀着感激与敬重,奉祀其为城隍神。 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张守钓将原位于县西北的霍光行祠改建成具城隍庙。据至元《嘉禾志》引《吴越备史》载,相传吴王孙皓病重时,有神附体一小黄门,对孙皓言道:“华亭谷东南有盐塘,风潮为害,非人为所能防。臣本汉霍光也,愿统部属镇之。”遂立庙祀汉博陆侯霍光,是为上海祀奉霍光之始。

上海的霍光行祠又常称为金山神庙。金山庙改成城隍府後,前殿仍奉祀金山神霍光坐像,後殿则供奉秦裕伯。改建之初,城隍庙规模尚小,以後历代都有所修葺。全盛时,包括有大殿、中殿、寝宫、星宿殿、阎王殿、财神殿、文昌殿等殿堂。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庙侧起造东园。乾隆时,由全县士商捐纳,购潘氏豫园故址,归城隍庙,称西园。重加兴修,所费资产累巨万,极泉石之美,以作娱神乐神之用。府基一度达70亩,称盛一时。其时,江南奉祀城隍“尤谨”,开堂皇崇,寝阁羽卫,“庙制辄拟古诸侯,又极池台园囿之观,吴越所在者皆然,而上海为尤盛”。与盛大的庙宇相一致,上海人对于城隍神有着特别虔城的奉祀:先是松江民俗,每重祷献,而于城隍庙尤甚,如祈病祈福,富室用全猪羊,贫者用三牲首,日元虚晷,佥云城隍有炅,能祸福人,别府铯无此事。除夕日,家家户户备牲醴,前往城隍庙瞻拜。牲醴香烛,源源而来,香火称旺一时。每年清明、中元、十月朔,城隍神出巡祭厉坛,迎送间,彩旗、灯幡、鼓乐、戏妓、烟火、舆马,备极豪华、隆重,“虽王侯不能拟,官府不能禁”。历经数世,在沪人的心目中,上海的城隍神“御灾捍患,素者威灵”,士民对其感恩戴德。清代曹一士曾应邑民之请,为城隍神作《颂序略》,其中记载了送样一则故事:顺治十年秋,一直在海上坚持抗清斗争的张名振引兵人吴淞。苏州总兵王璟时掌军务,督战上海,见对方旌旗蔽空,海艘鱼贯而入,一时竟不知所措。是役,清兵溃败。不久,江宁巡抚周国佐按临上海,王璟深

城隍庙历史功能与社会意义的时代变迁

本科生课程论文 姓名:杨越 学号:0930*******专业:国际政治 成绩: 2012 年 6 月

文化与主义的洗礼 ——上海城隍庙历史功能与社会意义的时代变迁 城隍庙、豫园地段是上海城市中少有的表现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和江南园林特色的部分,这在上海“西化”的城市空间中着实显得比较特别。然而,纵观古代城隍庙的建立到如今城隍庙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城隍庙无论是在历史功能上还是社会意义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城隍庙在岁月的磨砺中走向了新的历史使命;纵观整部上海的历史,由于其在不同阶段所受到的如租界时期的影响和当今现代主义、消费主义的浸染,这座城市也在不断接受着文化与主义的洗礼。本文试图探讨上海老城隍庙历史功能与社会意义的时代变迁,也是作为老上海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 一、上海城隍庙的“前世”:老上海庙园和市井生活娱乐场所 1、古代城隍庙——老上海的庙园 上海建县于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城隍庙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城隍庙是地方神的祭祀之地,城隍神则多为生前有惠于民的清官良吏,以期其殁后也能为民“御大灾、捍大患”。 上海城隍庙前身原为金山神主、西汉大司马霍光神祠,今庙内前殿仍由霍光坐镇,后殿供奉着上海城隍神秦裕伯,是为“一庙二城隍”,属国内罕见。 近代时,为纪念壮烈牺牲在吴淞口炮台的民族英雄、抗英将领陈化成,沪上百姓为其塑像建祠祭祀,后又曾奉于城隍庙前殿朝拜,因而更有过“一庙三城隍”的奇观。 明朝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在原霍光神祠的基址上,改建了上海的城隍庙,经过历次重修和扩建,在清中叶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历经数次火灾和战争,城隍庙经过多次毁损和重建,1926年在火灾废墟上重建的钢筋混凝土仿古大殿一直保存至今。如今我们看到的城隍庙,四周建筑的外观都是庙宇的形状,飞檐的翘角随处可见。城隍庙老街上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汇集着仿古的各色建筑。 上海县城是上海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而处于县城中心地带的城隍庙、豫园地段则可以说是县城内重要的庙园地带,是各种类型活动的中心。尤其因为其具有官方信仰的背景,更是成为官方集会的最佳空间。邑庙“西园‘三穗堂’,居园正面,巍然高耸,内极宏敞。绅士每于朔望宣讲圣谕,令众集听,凡道县朝贺万

信仰我们的故事观后感_心得体会

信仰我们的故事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信仰我们的故事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信仰我们的故事观后感(一) 由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在播出后,引起广大党员群众热烈反响。该片以党的91年辉煌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一部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它告诉我们曾经有一批又一批的人是如何去选择自己的额信仰又是如何去坚守、实践自己的信仰,并且将这种信仰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在中国近代那个动乱的年代,怀着各种主义和信仰的政党,似乎都相信自己拥有未来,为什么恰恰是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未来呢?因为,在信仰的碰撞交锋中,共产党人信仰的不仅是真理,还在于他们能够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地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就像著名的夏明翰烈士在他的就义诗中说的那样:"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共同的信仰使一批又一批的"夏明翰们"凝聚起来舍身奋斗,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虑以成之。散尽家财的彭湃、义无反顾的方志敏、视死如归的刘胡兰……,他们在牺牲前,或受尽酷刑折磨,或被许诺高官厚禄,敌人的目的只有一个:背叛中国共产党,背叛自己的信仰。但他们都毅然决然的选择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信仰。荣华富贵、高官厚禄、锦绣前程,这是自古以来很多人孜孜追求的梦想,但被这些虽然年轻却找到了信仰真谛的革命者弃之如敝履。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先烈们能够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因为他们是顶天立地的人,信仰就是引领他们前进的天,人民就是支撑他们奋斗的地。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才使信仰不再只是纸上的文字,不再只是口头上的声音,不再只是思想中的空中楼阁。 他们是一群有着信仰的人,正如我们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一样,这些有着信仰的人永远走在前进的路上。 马克思在青年时就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人,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对一个人的志向以及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的重要性做出了广博而又相当有文采的论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

上海城隍庙游记

游城隍庙随记 “到上海,外滩不可不去;去外滩,城隍庙不可不去”,于是,到上海工作的第一个周末,约了几位老友,先在外滩的繁华与逝水中找了点“许文强”的感觉后,决定去拜访一下“城隍老爷”。 街道两侧尽是鳞次栉比的仿古建筑,雕梁画栋的朱红大门,青光凌凌的古砖巷陌,小桥流水、杨柳轻抚,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宛若置身于《清明上河图》之上。耳边满是吴侬细语的低声吟唱,旗袍摇曳出的古典诗韵,满巷的胭脂水粉味会让你恍若前世曾经来过。 小吃街汇集了众多的上海特色小吃,南翔的小笼包与蟹黄灌汤包,绿波廊的三丝眉毛酥,松月楼的素菜包,还有那甜味四溢的桂花糖藕和满街飘“香”的油炸臭豆腐。传统中又不乏现代元素的点缀,炸鱿鱼、爆花蟹、烤肉串……,避风塘、必胜客、星巴克、哈根达斯等等,当然,也少不了从大洋彼岸来的麦当劳叔叔和肯德基爷爷了。 就如北京的前门大街,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在这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城隍庙内殿宇宏伟,建筑精美,古色古香,香火鼎盛。豫园内的西洋镜前,长衫的老板口若悬河的道白:要说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绝对的上海老味道!在十里洋场复古楼上,伴随着“上海滩”

主题曲,一袭淡雅旗袍的女子轻握香扇,独倚朱栏,那一颦、一笑、一低头、一回眸间都流露出醉人的风韵。民俗街两侧,素描、剪纸、布贴图艺、易拉罐剪拼画、镂空内雕等民俗现场表演精彩纷呈,最亮目的是捏面人,就如照相似的,几块面团,三两下间,量身定做的小人偶就出现了。 城隍庙旅游区还坐落着数个小商品批发商城和大型综合性商城,以及诸如老凤祥、老庙黄金等很多珠宝玉器店,南京路步行街也近在咫尺,各类具有地方特点的小商品和富有现代气息的产品琳琅满目,你的消费欲望会自然而然的膨胀开来,钱包也会急剧的憋下去。这样的旅游商业规划布局充分体现了上海人的宏大战略眼光。 现代商业元素与传统文化恰到好处的融合,在上海城隍庙旅游区得到了充分体现,游客畅游其间,在感受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能够很好的享受现代服务业带来的便利。一个旅游综合服务区规划建设的竟有逛博物馆的感受,焉能不吸引人!

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6篇

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6篇 Tour guide document of Town God's Temple, Shanghai 编订:JinTai College

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6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上海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 2、篇章2: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 3、篇章3: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 4、篇章4:上海城隍庙旅游导游词范文 5、篇章5:上海城隍庙旅游导游词范文 6、篇章6:上海城隍庙旅游导游词范文 上海城隍庙是上海著名景点,很多游客慕名去参观游玩,导游要做好城隍庙的解说词,介绍游客了解。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上海城隍庙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章1: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

上海城隍庙(上海话:老城隍庙,上海话拼音:lhaoshenhhangmhiao,发音:[l??z??n?ɑ??mi??]),是中国上海著名景点,道教正一道在上海的最主要的道观。 老城隍庙位于上海老城厢中部,现属黄浦区东南部,临 近豫园。明朝永乐年间由原金山神庙改建而成。城隍庙内供奉有三位城隍,分别是霍光、秦裕伯和陈化成。清朝道光年间,老城隍庙达到全盛,占地面积达到约50亩。民国时期,庙宇 屡遭火灾,民国20xx年(1920xx年)重建了大殿。文化大革 命期间,老城隍庙受到冲击,庙宇被挪作他用。1994年,老 城隍庙被修复,重新成为道观。目前,老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等殿堂,总面积约一千余平方米。 老城隍庙周边庙会逐渐发展成为上海年代最为久远的商 业区域,各种小吃餐厅、古玩商铺和小商品市场鳞次栉比,有绿波廊、宁波汤团店、松月楼等著名食府,尤以小笼包、梨膏糖、五香豆等食品最为出名。 篇章2: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上海市老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

关于中国城隍庙的习俗调查

关于中国城隍庙的习俗调查 一、原始信仰 远古时期,农业经济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常常显得软弱无力,一种潜在的恐惧心理使得民众往往把希望寄托于对图腾、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之中,通过一定的祭祀求得自然力和祖宗的护佑,在“万物有灵”与“天人合一”观念的支配下,出现了有关神灵的崇拜和祭祀仪式,逐步形成原始信仰。 城隍是我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从资料记载看,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礼记·郊特牲第十一》有:“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大蜡八”是指什么?郑玄注云:所祭有八神也。许慎《说文》云蜡“从虫昔声……曰年终祭名者矣”。所以大蜡八即年终祭祀的八位神,他们分别是:司啬、百种神、农神、邮表、禽兽神、坊、水墉、昆虫。其中水墉居其七。水墉是农田中的沟渠,水墉神也就是沟渠神。后来古代的城市亦要修筑城墙,城墙之外还要有一圈护城壕。有水的城堑称为“池”,无水的城堑则称为“隍”。“城隍”二字,始见于《易经》泰卦的上六爻辞:“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其中“城”指城墙,“隍”指城壕(护城河)。城隍一词连用泛指城池,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原始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而且“功施于民则祀之,能御灾捍患则祀之”(《五礼通考》)。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兼容并包是我们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城隍信仰亦是如此。随着城隍在民间百姓中的影响日益显著,道教也将城隍神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杜光庭编纂的《道门科范大全集》中,就有在斋蘸请神仪式中开列城隍的法位的记载。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城隍神就逐渐成为了道教尊奉的主要冥界神灵之一。道教许多法事活动中,都要请城隍神到场。道教源于民间而又影响民间,甚至渗透到千家万户。城隍原本是民间的神祀,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后,接受了佛教的冥界体系,城隍神开始成为阴间的行政长官,掌管阴间事务。如宋代佛教的“水陆法会”就开始将城隍神列为重要的恭请神明之一。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它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从而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民间信仰的神灵群体可以说并无体系可言,但这些信仰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民间信仰“尚和”的文化 精神特质。 城隍,从我国先民的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发展到后世的宗教信仰,它们原发于农耕文明。古长安作为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又以其长期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成为精神文化的传播地。由此,古长安也自然成为城

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4篇(1)

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4篇 Tour guide document of Town God's Temple, Shanghai 编订:JinTai College

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4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上海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 2、篇章2: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 3、篇章3: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 4、篇章4:2020年上海城隍庙的导游词文档 上海城隍庙是个不错的旅游景点,很多游客都喜欢去参观,导游也会结合城隍庙的特点,详细介绍给游客了解。下面是小泰整理上海城隍庙导游词的范文,欢迎阅读! 篇章1:上海城隍庙导游词文档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来到上海城隍庙参观,我是这里的x导游,希望能在后面的讲解中给大家的游览带来很好的帮助。 城隍庙 上海立县之前,在镇西约 6 里处的淡井里,有一座华亭城隍行殿,俗称淡井庙。建县后经过一百五十余年,明永乐年间(1403—1424)才将方洪北岸原金山神庙加以扩充,改为上海县城隍庙。相传,城隍是道家保护城池的神,同时也庇佑着市民,城隍庙是地方神的祭祀之地,城隍神则多为生前有惠于民的清官良吏,以期其殁后也能为民“御大灾、捍大患”。上海城隍庙其前身原为金山神主、西汉大司马霍光神祠,故今庙内前殿仍由霍光坐镇,后殿供奉上海城隍神秦裕伯,民间俗称“一庙二城隍”,国内罕见。 沉香阁 位于城隍庙西北面的沉香阁,原由豫园主人潘允端所建。潘允端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督办漕运疏浚淮河打捞沉船时觅得一尊精美观音佛像,甚为喜欢,又于当夜梦见其母嘱托,即派人护送佛像回上海建阁供奉。因佛像由名贵海琼水沉香木雕制,芳香十分浓郁,故名“沉香阁”(据考,该佛像系隋代大业年间南洋赤土国回赠隋炀帝之礼,在淮河中遇风浪

《信仰-我们的故事》心得体会,残联

观看学习《信仰-我们的故事》心得体会 --孔令涛 《信仰》是一部融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经典电视片,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教育片,以党90多年光辉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观看《信仰》电教专题片,我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一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党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二是人活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激情。一个普通公民,作为一个社会人,是要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追求理想的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如果追逐个人名利,那么追到了也不会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开始时工作很不错并且很有成绩的干部,后

来却堕落成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根子就是在信仰上出了问题。没有信仰,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活得就欠高尚。那么,自己又如何坚定信仰呢? 三是要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工作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等政治理论,加强党性锻炼。同时要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任劳任怨、对人真诚,处处以一名新时代优秀党员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四是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勇于改革,锐意进取,不断总结,开拓进取,团结同事,在工作中锐意创新,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恪尽职责,把全部精力放在蒙自经济社会发展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促进工商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