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假新闻的表现及特征演变-假新闻特征

“正面”假新闻的表现及特征演变-假新闻特征
“正面”假新闻的表现及特征演变-假新闻特征

“正面”假新闻的表现及特征演变|假新闻特征

一篇关于湖北某县委书记先进事迹的正面典型报道,刊发后却被认为是“过头”了,引来一片争议乃至非议①。已经持续评选了七年的《新闻记者》杂志“年度十大假新闻”,2007年度因为评出了一篇报道典型人物失实的“正面”假新闻而格外引人关注,该杂志也以“正面假新闻终于现形”来描述这个案例的显著意义。② 正面报道中的假新闻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以往的新闻实践中也屡有发现,然而当前一段时期,围绕这个问题形成了一个议论和聚焦的热点,因此有必要对它展开思考。

“正面”假新闻表现形态四类

“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方针,正面报道也因而成为一类富有特色的新闻报道。所谓正面报道,从报道对象看是指报道的新闻事实往往反映了社会和社会成员积极、光明的一面;从媒介报道者的报道意图看是提倡和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正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当然早有研究者指出,舆论监督类报道对社会的正常运行,发挥着建设性作用,也应包括在正面报道之内。本文所涉及的正面报道,仅指表现手法上直接、正面报道上述“积极”事实的报道。

“正面”假新闻也即指这类正面报道当中包含有虚假、不实成分的新闻报道。有研究者还提出“好事假新闻”的提法,涵义与此相当。“正面”假新闻也属一类独特的新闻报道,在尊奉“坏事才是新闻”等新闻价值标准的西方新闻界相对鲜见。

不妨将常见的“正面”假新闻的表现形态分为四类:

措施成就类。这类假新闻主要发生在时政、科教、文卫等报道领域,即那些为各级领导干部吹喇叭、抬轿子的所谓正面报道。诸如,夸大工作成效、编造纸上措施、虚报数字、措施和成效没有必然联系等。

当前此类中有两种较为突出的现象:一种是坏事当作好事报。例如,明明是灾害事发突然,民众损失严重,而报道不是将焦点对准社会关心的灾情,却一味报道领导干部赶赴现场、坐镇指挥、有信心战胜眼前的困难的姿态等;另一种是为了出正面新闻,记者不惜主动参与编造策划,“总结提炼”经验,使用“创造性的举措”、“国内首创”等高级修饰语拔高层次。

好人好事典型类。此类假新闻的例子如《新闻记者》2007年度“十大假新闻”中的“兵妈妈认了176个兵儿子”。这则假新闻中,“月收入从未上过千元的一对夫妻,25年献爱心40多万元”等虚假事迹的散布,使得“新时期爱国拥军模范”乔文娟及其家人陷入重重误解之中。正如《新闻记者》编辑点评所言,在这类先进典型报道中,“多年来普遍存在着任意拔高、随意放大、刻意求全的问题。作为被拔高放大者,出于种种考虑,未必肯吐露实情;而作为媒体,民不举官不究,也就蒙混过去了。”③久而久之,表面上虽然看不出有什么危害,实际上却已经是恶果深重――典型人物报道普遍得不到受众的信任。

奇人逸事类。这类假新闻往往隐藏在社会新闻中,适应受众接受新闻时的求新、求异心理。例如,前几年“中国女孩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的报道就是一个例子,该报道称,英国牛津大学颁发校长令,把博士学位和最高奖学金的荣誉授予来自中国齐齐哈尔的留学生吴杨,以表彰她在数学和电子计算机学科中获得的优异成绩。报道称这是牛津大学建校800年来第一次把这样高的学位和奖学金授予刚刚读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这条新闻的始作俑者是某小报,随后被多家媒体炒作。“特殊人物+反常事件+热点背景=有卖点的假新闻”④,

这一假新闻卖点公式同样适用于此类“正面”题材的假新闻。

粉饰环境类。新闻媒介的重要功能是监测环境,真实地反映事件的最新变动情况,然而这类假新闻的目的却是为身边环境遮上一层粉红色的朦胧窗纱,使人看不清真实景象,眼前只是一片大好春色。没有客观存在的事实基础,报道只剩下存在于报道主体那里的认识真实,无疑是典型的假新闻。典型的例子是,几年前新华社记者发出洪灾后“灾民情绪稳定,市场物价稳定”的报道,遭到灾民告状指责。事实是,锅灶都还埋在废墟里,没办法买粮买菜做饭,物价当然“稳定”,而遭遇这样的生活困难,灾民情绪又何谈“稳定”?⑤ 以上四类“正面”假新闻,包括客观对象完全不存在的虚假报道、报道与客观对象部分不符合的失实报道、脱离了本质真实的假象报道。它们或无中生有、或言过其实,传播虚假不实信息,掩盖事实真相,有损政府形象,使媒体丧失公信力。

“正面”假新闻的特征和演变趋向

一般来讲,“正面”假新闻具有下列特征――

主体认识与客观对象错位。这里论及的“正面”假新闻,首先是报道者在报道过程中,主体认识与报道对象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和一致,失去了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实的本来意义,又因为报道对象是积极的、正面的社会行为,其歪曲反映、片面反映的导向作用及对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是十分消极的。

事实包含虚构性信息。这是各类假新闻共有的特征,这里不再赘述。

价值评判和意见渗透过度。“正面”假新闻通常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报道者对事实的价值评判压倒了事实的真实准确。报道者有意无意地在新闻报道中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引导受众。有的记者跳出来判断、概括、议论、抒情,有的则借专家权威之口“高度评价”。一些

“正面”假新闻之所以被人们揪了出来,被人感觉“过了”、“别扭”、“肉麻”,报道中的代人评判、强加于人、宣传目的直接表达是原因之一。

“正面”假新闻固然不是今天才有的,但是观察可以发现,它们在今天的媒介环境下也在不断发生演变,理当引起关注和防范。显而易见的演变趋向有――

一是越来越从非事件性新闻向事件性新闻过渡。以往“正面”假新闻发生最多的报道样式是所谓的“大综合”,即综合报道成就和措施的工作消息、工作通讯。然而近年来,随着遵循新闻规律的报道理念深入新闻界,在工作报道、会议报道领域突出新闻性、事件化成为新闻报道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寻找事实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变动节点、追求要素齐全,现在是很多编辑部对记者搞正面报道的基本要求。于是在产生积极效果的另一面,“正面”假新闻的事件化也应运而生。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条非事件性新闻中,“接受首批取暖补助的400多户居民都感激地落了泪,他们纷纷奔走相告,感谢政府的关怀……”到了事件性新闻中,“家住石家庄市裕华区的张大爷做梦都没有想到,他成了首批享受取暖补助的400多户居民中的一员,这天,区供热办的干部来到他家,登门送来了补助款……”这是某市两家报纸分别刊出的两条报道。据了解,记者只参加了有关会议而并未现场采访,报道中的“张大爷”未见全名,而报道区域中的“张大爷”无法核实,因此后一条报道中的事件几可视为虚构。这类现象不胜枚举。值得注意的是,向事件性新闻转变的手法从外在形式上加强了可信度和新闻性,因而具有更强的欺骗性。

二是由党报向市场化媒体蔓延。正面报道比重大,正面报道中的虚假不实成分比重大,今天已经不是党报党刊独有的现象了,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体也有这种现象。市场化媒体在转载、报道正面社会新闻方面频频出险,时常引发争议,有的已经引发新闻侵权纠纷。这个现象与晚报、都市报热衷于对“正面事实”的炒作直接有关,目的是制造轰动的正面效应,以吸引眼球。还有研究者认为,有的媒体采取先策划、制造事实然后报道的手段,批量

生产“人间真情”催泪报道的普遍手法,也属正面假新闻。笔者认为,这类媒介事件(又称传媒假事件)不等于假新闻。

三是由机关部门政绩宣传向各类法人的软广告扩散。表现在:记者先发正面报道赢得对方好感,之后或拉广告得到组稿费,或暗中收受好处,明里暗里搞有偿新闻;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企业发生信誉危机时,帮忙用正面报道恢复名誉;参加企业公关活动式采访,如旅游、娱乐等,按企业口径发稿。

“正面”假新闻的防范困境

“正面”假新闻不仅仅是职业道德问题,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追名逐利、作风浮躁不是唯一的原因,它的成因比其他种类的假新闻更复杂。

如果说其他种类的假新闻可以通过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完善把关审核机制加以防范的话,“正面”假新闻的防范则还在困境之中,因为它不仅仅来源于不良风气。

仍然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长期存在的“正面”假新闻会在近年日渐形成关注热点?笔者认为,这是民主政治不断推进、改进正面报道有起色、报道者和受众都更加尊重新闻规律的好的走向,由此我们不妨对减少和杜绝“正面”假新闻抱以希望。

注释:

①东方言:《正面报道缘何遭遇“滑铁卢”》,《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2月12日。

②③贾亦凡、陈斌、阿仁:《2007年十大假新闻》,《新闻记者》,2008(1)。

④季为民:《关于假新闻的伦理悖论反思》,《第七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文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等编印。

⑤万武义:《在表象真实的背后》,《我们的经验》,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编校:郑艳

感谢您的阅读!

第三章 改变材料性能的主要途径

第三章改变材料性能的主要途径 §1.金属塑性变形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一.塑性变形过程及组织、性能的变化 1.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单晶体塑性变形的基本形式有 以下两种: ①滑移变形:即在一定的切应 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 对于另一部分沿一定的晶 面(称滑移面,是晶体中原 子密度最大的晶面)上的一 定的晶向(称滑移方向,是 晶体中原子密度排列最大 的晶向)发生滑移。 ②孪生变形:即在切应力作 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对另 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称孪 生面)和一定的晶向(称孪 生方向)产生切变。 (2)滑移变形与位错 滑移变形并不是滑移面两侧晶体的整体移动的刚性滑移,而是通过晶内的位错运动来实现的, 当一个位错移动到晶体表面时,就产生一个位移量。 常把单晶体中所含位错线的总长度称作位错密度(ρ),即 式中:V——晶体总体积(cm3); S——位错线总长度(cm)。

(3)位错增殖:在滑移变形过程中造成位错数量增多的现象称为位错增殖。 (4)滑移系: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主要是滑移变形,但在滑移过程中,不是沿着任何晶面和晶向发生的,而是沿着晶格中原子密度最大的滑移面和滑移方向进行的,不同的晶格类型的晶体,滑移面与滑移方向的数目是不同的,常将一个滑移面和其上的一个滑移方向合称为一 个滑移系。 一般金属滑移系愈多,金属发生滑移的可能性就愈大,则金属的塑性变形愈容易,特别是滑移方向对塑性变形的作用比滑移面作用更大,故具有面心立方晶格的金属具有良好的塑性。2.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1)多晶体的塑性变形是每个晶粒变形的总和 (2)多晶体金属的晶界是位错运动的辟垒 (3)冷变形纤维组织 (4)变形织构 二.塑性变形金属的再结晶 1.再结晶过程 (1)回复:工业上常利用回复过程对变形金属进行去应力退火,以降低残余内应力,保持加工硬化效果。 时,原子扩散能力增大,(2)再结晶:当将加工硬化的金属继续加热到(0.35~0.4)T 熔 在位错密度较高的晶界上,一些未变形的亚晶粒和回复时形成的多边化亚晶粒转变成再结晶晶粒,并进一步长大。此时被拉长的晶粒和碎晶转变为均匀细小的等轴晶粒,但晶格类型不变,这一过程称为再结晶。 (3)晶粒长大:当将加工硬化的金属继续加热到(0.35~0.4)T 时,原子扩散能力增大, 熔 在位错密度较高的晶界上,一些未变形的亚晶粒和回复时形成的多边化亚晶粒转变成再结晶晶粒,并进一步长大。此时被拉长的晶粒和碎晶转变为均匀细小的等轴晶粒,但晶格类型不变,这一过程称为再结晶。晶粒长大,实质上是一个晶界位移的过程。 2.再结晶后的晶粒度 (1)加热温度:加热温度一定时,而保温时间延长,同样也 会使晶粒长大。加热温度一定时,而保温时间延长,同样也会 使晶粒长大。加热温度与晶粒度的关系。图3-3. ( 2)预先变形:再结晶退火后的晶粒度还与预先变形度有关, 变形度很小时,再结晶退火后,因不足以引起再结晶,晶粒大 小基本不变。预先变形度与晶粒度的关系,如图3-13所示。

北京市1984-1999年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北京市1984-1999年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崔明明 摘要:通过运用Fragstats3.3软件对北京市1984年、1999年两个年份的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对北京城区景观动态分析结果和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对景观格局的变化影响大,得农田的面积减少,破碎化程度提高;城市用地的增加,零碎斑块聚集成大斑块。北京市的园林绿化程度也有明显的提高。另外,北京在进行城市化的同时,也比较注重水体的保护。 关键词:景观动态;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 1、实验目的 通过北京市1984年和1999年的北京城区土地利用图,采用Fragstats对这两个年份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并观察其变动情况,由此得出北京市1984-1999年间景观格局的变化。同时也通过使用fragstats的使用,对景观生态有一个系统的概念与对于各项指标有一定的熟悉程度。 2、实验用数据和软件 2.1实验数据 北京地区1984年、1991年、1999年的土地类型的相应景观格局指数 2.2实验软件 Fragstats3.3软件、EXCEL软件 3、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3.1景观动态分析 3.1.1景观格局分析类型指数 表1 北京市1984-1999年景观格局变化指数 TYPE CA PLAND NP ED AREA_MN SHAPE_MN AI 1984年 背景342.54 0.45 1 1.21 342.54 24.95 60.34 农田37804.68 49.40 1135 81.70 33.31 2.01 87.71 绿地18381.42 24.02 2398 84.12 7.67 2.20 73.85 城市用地18057.15 23.59 1340 51.97 13.48 1.96 83.65 水体1947.87 2.55 385 8.29 5.06 1.79 76.09 未利用土地0.00 0.00 0 0.00 0.00 0.00 0.00 1999年背景342.54 0.45 1 1.21 342.54 24.95 60.34 农田20006.37 26.14 1337 44.86 14.96 1.74 87.31

广州市形态演变特征以及中心城区用地扩张

广州市形态演变特征以及中心城区用地扩张城市形态研究一直就是城市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 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 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 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国外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历史悠久, 形成了形态分析、环境行为分析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等许多学术流派。国内对城市形态研究虽然起步较早, 但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初, 我国城市形态研究开始兴起, 90 年代以来,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经历了外向的快速扩展和内部结构的频繁重组, 研究成果相继涌现, 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提高。总之, 我国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主要通过借鉴国外的理念, 重点对其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研究不多, 从选取的实例来看, 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名城、港口城市。因此本文选取我国华南地区的交通通讯枢纽和贸易口岸重要城市广州市为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来探讨广州市的形态特征及其中心城市用地扩张,这对深化城市化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研究区与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广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范围为东经112度57 分

-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23度56分,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是华南地区的交通通讯枢纽和贸易口岸,是中国的“南大门”。广州市辖十区和两个县级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725.19 万人,共设118个街道办事处、63个镇。T677 地势和气候:广州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和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四季如春,繁花似锦。全年平均气温20-22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降雨量为1,600毫米以上。 1.2数据 遥感影像为Landsat 5 TM影像,轨道号122/44,成像时间 1990-10-13;Landsat 7TM影像,轨道号122/44,成像时间2000-9-14;Landsat 7 ETM+影像,轨道号122/44,成像时间2010-10-28。在ERDAS 中对2010年广州市轮廓进行裁切,然后以2010年广州市轮廓为边界,分别对其他时相的图像裁切,提取各时期功能用地边界和建成区边界, 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 2研究方法 2.1城市用地信息提取 城市建成区的提取是研究城市扩展的重要方面,城市建设用地的遥感信息提取通常采用人机交互的手工方式,自动化程度不高,许多方法如果不做后续处理,精度无法满足要求。近年来,基于指数的建筑用地提取技术相继提出,常用的遥感指数有差值建筑覆盖指数

第十四条 舞龙动作的分类和难度 舞龙动作按它的动作形态特征可分类为

第十四条舞龙动作的分类和难度舞龙动作按它的动作形态特征可分类为: 一、8字舞龙动作; 一、游龙动作三、穿腾动作四、翻滚动作五、组图造型动作。按动作技术易难分为:A 级难度动作、B级难度动作、C级难度动作; A级难度动作:是指舞龙的基本动作和技术较为简单的舞龙技巧动作; B级难度动作:是指在舞龙基本动作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具有一定难度,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完成的舞龙技巧动作; C级难度动作:是指必须具备较高的身体专项素质和专项技能才能完成的高难度舞龙技巧动作,高难度的舞龙组合动作,并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和审美价值。第十五条舞龙动作的难度分值一、A级难度动作,每个动作分值为0.1分二、B级难度动作,每个动作分值为0.3分三、C级难度动作,每个动作分值为0.5分第十六条舞龙创新难度动作一、创编原则:必须符合舞龙运动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必须是具备一定专项素质、专项技能才能完成的舞龙动作,必须是正式比赛中从未出现过的动作。二、申报程序1、填写创新动作难度申报表; 规范动作名称,并标明类别; 用录像形式形象地说明创新难度动作,也可用照片、画稿等技术图解以及精炼文字形象地说明(达不到上述要求者,不予受理); 申报难度等级2、在规定时间内递交国际龙狮总会技术委员会(或比赛裁判委员会)。3、国际龙狮总会技术委员会(或比赛裁判委员会)依据舞龙动作创编原则,对创新难度动作进行技术鉴别、定级,并将鉴定结果及时通知申报单位及有关部门。第十七条舞龙动作规格、分类、难度定级一、8字舞龙动作运动员将龙体在人左右两侧交替作8字形环绕的舞龙动作,可快可慢,可原地,可行进,也可利用人体组成多种姿态,多种方法作8字形状舞动。要求:龙体运动轨迹要圆顺,人体造型姿态要优美,快舞龙要突出速度、力量;每个动作左右舞龙各不少于4次;单侧舞龙每个动作上下各不少于6次。A 级难度动作: 1.原地8字舞龙2.行进8字舞龙3.单跪舞龙4.套头舞龙5.搁脚舞龙6.扯旗舞龙7.靠背舞龙8.横移(跳)步舞龙9.起伏8字舞龙B级难度动作: 1.原地快速8字舞龙2.行进快速8字舞龙3.跪步行进快舞龙4.抱腰舞龙5.绕身舞龙6.双人换位舞龙7.快舞龙磨转8.连续抛接龙头横移(跑)步舞龙C级难度动作1.跳龙接一蹲一躺快舞龙2.跳龙接摇船快舞龙3.跳龙接直躺快舞龙4.依次滚翻接单跪快舞龙5.挂腰舞龙(两人一组) 6.K式舞龙(3人一组) 7.站腿舞龙(两人一组) 8.双杆舞龙(一人持两杆) 二、游龙动作运动员较大幅度奔跑游走,通过龙体快慢有致、高低、左右的起伏进行,展现婉转回旋,左右盘翻,屈伸绵延等龙的动态特征。要求:龙体循着圆、曲、弧线的规律运动,运动员协调地随龙体的起伏行进。A级难度动作1直线行进. 2.曲线行进3.走(跑)圆场4.滑步行进5.起伏行进6.单侧起伏小圆场7.矮步跑圆场8.直线(曲线、圆场)行进越障碍B级难度动作1.快速曲线起伏行进2.快速顺逆连续跑圆场3.快速矮步跑圆场越障碍4.快速跑斜圆场5.骑肩双杆起伏行进C级难度动作1.龙头站肩平盘起伏(二周以上) 2.直线后倒、鲤鱼打挺接擎龙行进三、穿腾动作龙体运动路线呈纵横交叉形式,龙珠、龙头、龙节依次在龙身下穿过,称“穿越”;龙珠、龙头、龙节依次在龙身上越过称“腾越”。要求:穿越和腾越时,龙形保持饱满,速度均匀,运动轨迹流畅,穿腾动作轻松利索,不碰踩龙体、不拖地,不停顿。A级难度动作1.穿龙尾2.越龙尾3.首尾穿(越)肚B级难度动作1.龙穿身2.龙脱衣3.龙戏尾4.连续腾越行进5.腾身穿尾6.穿尾越龙身7.卧龙飞腾8.穿八五节9.首(尾)穿花缠身行进C级难度动作1.快 速连续穿越行进(3次以上) 2.连续穿越腾越行进(4次以上) 四、翻滚动作龙体呈立圆或斜圆运动,展现龙的腾跃、缠绞的动势。龙体作立圆或斜圆状连续运动,当龙身运动到舞龙者脚下时,舞龙者迅速向上腾起依次跳过龙身,称“跳龙动作”;龙体同时或依次作360°翻转,运动员利用滚翻,手翻等方法越过龙身,称“翻滚动作”。要求:滚翻动作必须在不影响龙体运动速度、幅度、美感的前提下完成,难度较大,技术要求也高,龙体运动员轨迹要流畅,龙形要圆顺,运用技巧动作要准确规范。A级难度动作1.龙翻身B级难度动作1.快速逆(顺)向跳龙行进(2次以上) 2.连续游龙跳龙(2次以上) 3.大立圆螺旋行进(3次以上) C级难度动作1.快速连续斜盘跳龙(3次以上) 2.快速连续螺旋跳龙(4次以上) 3.快速连续螺旋跳龙磨转(6次以上) 4.快速左右螺旋跳龙(左右各3次以上) 5.快速连续磨盘跳龙(3次以上) 五、组图造型动作龙体在运动中组成活动的图案和相对静止的造型。要求:活动图案构图清晰;静止造型形象逼真,以形传神,以形传意,龙珠配合协调,组图造型连接、解脱要紧凑、利索。A级难度动作1.龙门造型2.塔盘造型3.尾盘造型4.曲线造型5.龙出宫造型6.蝴蝶盘花造型7.组字造型8.龙头造型9.螺丝结顶造型10.卧(垛)龙造型B级难度动作1.上肩高塔造型自转一周2.龙尾高翘寻珠、追珠3.首尾盘柱4.龙翻身接滚翻成造型5.单臂侧手翻接滚翻成造型C级难度动作1.大横8字花慢行时(成型4次以上) 2.坐肩后仰成平盘起伏旋转(一周以上)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发表日期:2006-05-24 浏览人数:651 作者:付梅臣胡振琪吴淦国来源:评论0条农田景观格局是人类及其环境空间分布差异的表现,是由人为干扰形成的,规模、形状、结构和质地各异,排列不同的农田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表现,是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农田景观格局也制约和影响着各种生态过程。农田斑块的大小、形状和廊道的构成将影响到农田内农作物和其他物种的丰度、分布、生产力及抗干扰能力。农田景观格局是包括干扰在内的一切生态过程作用于农田景观的结果。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同农田生态学过程的作用结果也不同。因此,理解与把握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学规律和研究农田景规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关系对重建农田景观格局、预测农田景观发展趋势和农田景观管理有重要意义。 1 农田景观演变过程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种植业生产的场地是农田,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获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农田还要有人类生产劳动对其景观过程的干预,这种干预必须符合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干预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景观演变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又必然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样就构成了农田景观过程的二重性。受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影响,农田生产规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类对农田景观过程的干预能力,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农田景观格局演变集中体现了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的特点,在农田建设的初级阶段,农田景观格局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征,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田景观格局更多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样的过程下,农田景观格局大致经历了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长期集中连片农田和配套集约化农田的发展历程。 1.1 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

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 《系统唯物主义纲要(初稿)》? 人类(历史)观?社会运动3 ? 人类社会形态演变过程 曹曙 为了更好地看清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可以借助于社会形态演变图式。这是一个示意性的图形,这个图形中的所谓纵坐标表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私人占有程度,它反映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性质;而所谓横坐标表示生产力发展水平,它反映出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目前关于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演变过程,普遍地认为是到“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一部分国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84年版第313页),将来,人类还要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根据目前这个认识,其社会形态图式(图式一)是这样的:第一,猿的简单活动逐渐发展、变化,质变成人的劳动;以简单活动为基础和特征的猿的“社会”消亡,以劳动为基础和特征的人类社会诞生。第二,人类社会演变的过程是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其中原始社会是公有制社会,即社会成员按需支配(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同时也是劳动者自主支配(占有)自身劳动力的社会。奴隶社会是第一个私有制社会,即它是由(奴隶主)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劳动力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封建社会是(地主)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而不完全占有(农民)劳动力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资本社会是(资本家)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而并不占有(工人)劳动力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公有制社会,即由整个社会共同占有(支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第三,共产主义社会以后的人类向何处去?没有答案。

流行文化的演变和特征

流行文化的演变和特征 流行文化并不容易被定义。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改革开放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的最重要变革,它涉及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样也对青年的流行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态度等等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变迁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每一时期中所具有的特点各不相同。 一、改革开放初期:参与祖国建设,追求社会理想 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在那样的时代中,青年对于领袖高度崇拜,对党无比信任,加之舆论宣传高度统一,青年文化主要是成人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体制文化的复制品。1981年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庆祝中国女排夺取世界冠军的游行集会上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并立即得到了全国青年的积极响应。作为社会最活跃的一个群体,青年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重要职责,他们愿意为祖国建设奉献火热的青春。正如创作于1980年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中唱道的:“创造新的成绩,

描绘新的蓝图,需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新一辈!”歌词通过对现实的抒写,对未来的设想,刻画出立志投身祖国建设的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形象。既唤醒了他们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主体意识,又警策他们珍惜时光,让青春在四化建设中闪光彩。80年代初期的主流文化基本上定位于严肃文化的层面,着力于批判反思,但同时兼备了价值重估和文化重建的成分。80年代的青年文化虽不再复制权威与效仿主流体制文化,但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和政治关怀依旧是当时青年文化的发展主脉。 二、80年代中后期:解构权威、寻求反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进入第十个年头,此时的中国社会经历着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价值缺失和迷惘喧嚣。而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生活于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他们不仅没有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文革”也只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模糊的印记此时,许多西方思想通过大量译著被介绍到中国来,西方哲学理论在青年尤其是在大学生中盛极一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充斥着尼采、弗洛伊德、伯格森、黑格尔和萨特等人的思想。尤其是那些反传统、反道德、反价值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被中国青年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接受。 三、90年代:迷惘与怀旧并存,个性与实惠并重

身体形态发育的特点

身体形态发育的特点 身体形态是至圣体的外部形态好特征,一般2身高、围度、重量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 影响身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遗传因素营养状况激素水平体力活动 身体机能是指人的整体及个器官=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状况,常用安静时心率。血压和肺活量等指标来初步评估身体机能的发育情况。初中学、生的身体机能不断增强,安静时心率隋年龄增长而逐步减少, 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圣体活动中必须出来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体能可以使人精力旺盛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有能力享受休闲并应对压力 体能百科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于永定有关的婷。初中阶段是各项体能各种的敏感期,要全面注意并有重点的发展体能,羊场不断,使各项体能军火各种 肌肉耐力 肌肉力量心扉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铃木速度反应时力量平户型升降肌肉协调性 发展体能的防范 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 发展体能和学校运动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练好的体能不仅意味着身体健壮,也更有利于学校和掌握运动及时吗,二运动技术的联系过程也是锻炼体能的过程,成绩任何一个项目的活动都可以锻炼多个体能要素,丹不同项目对发展体能的第、效果各不相同。 各种心扉耐力的防范 心扉耐力于人的健康水平有着密切的古镇内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人体心血管系统的机能。良好的心扉耐力能够使同学们精力充沛,高效率的学习的也是提高运动技能,享受运动乐趣的基础 发展心肺耐力的端丽丰富 运动项目持续时间运动强度运动次数 发展灵敏性的防范 练好的灵迷信不仅是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重要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初中阶段是发展灵迷信的关键时期, 发展灵敏性的小窍门 单词练习不超过30秒,反复练习 不断变化动作方向或启动信号。课结合学习球类动作技术来进行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 初中学生莹牢固树立安全进行体育运动的观念,严格遵照有关要求,在积极常见体育锻炼的同时避免在运动中手上,万一发生意外手上,如何运用常见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飞避免造成更多的上海呢个。 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常见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丹如果运动方法不低昂则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受伤者不仅无法享受运动的乐趣,还会影响身心讲课。 预防运动损伤的要求 着装合力,根据运动项目正确佩戴护具 积极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在身体状况不佳时及时向教师报告,安排较低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活动或间隙 主动学习并掌握有关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方法 运动开始全要热身,结束后要放松运动中负荷要十一,量力而行,避免运动过度

传感器的种类及特性分析

一、传感器地特性 ()传感器地动态性.动特性是指传感器对随时间变化地输入量地响应特性.动态特性输入 信号变化时,输出信号随时间变化而相应地变化,这个过程称为响应.传感器地动态特性是 指传感器对随时间变化地输入量地响应特性.动态特性好地传感器,当输入信号是随时间变 化地动态信号时,传感器能及时精确地跟踪输入信号,按照输入信号地变化规律输出信号. 当传感器输入信号地变化缓慢时,是容易跟踪地,但随着输入信号地变化加快,传感器地及时跟踪性能会逐渐下降.通常要求传感器不仅能精确地显示被测量地大小,而且还能复现被测量随时间变化地规律,这也是传感器地重要特性之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传感器地线性度.通常情况下,传感器地实际静态特性输出是条曲线而非直线.在实际 工作中,为使仪表具有均匀刻度地读数,常用一条拟合直线近似地代表实际地特性曲线、线性度(非线性误差)就是这个近似程度地一个性能指标.拟合直线地选取有多种方法.如将零输 入和满量程输出点相连地理论直线作为拟合直线;或将与特性曲线上各点偏差地平方和为最小地理论直线作为拟合直线,此拟合直线称为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传感器地灵敏度.灵敏度是指传感器在稳态工作情况下输出量变化△ 对输入量变化△ 地比值.它是输出一输入特性曲线地斜率.如果传感器地输出和输入之间显线性关系,则灵敏度是一个常数.否则,它将随输入量地变化而变化.灵敏度地量纲是输出、输入量地量纲之比.例如,某位移传感器,在位移变化时,输出电压变化为,则其灵敏度应表示为.当传感器地输 出、输入量地量纲相同时,灵敏度可理解为放大倍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传感器地稳定性.稳定性表示传感器在一个较长地时间内保持其性能参数地能力.理想地情况是不论什么时候,传感器地特性参数都不随时间变化.但实际上,随着时间地推移, 大多数传感器地特性会发生改变.这是因为敏感器件或构成传感器地部件,其特性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传感器地稳定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传感器地分辨力.分辨力是指传感器可能感受到地被测量地最小变化地能力.也就是说,如果输入量从某一非零值缓慢地变化.当输入变化值未超过某一数值时,传感器地输出 不会发生变化,即传感器对此输入量地变化是分辨不出来地.只有当输入量地变化超过分辨 力时,其输出才会发生变化.通常传感器在满量程范围内各点地分辨力并不相同,因此常用满量程中能使输出量产生阶跃变化地输入量中地最大变化值作为衡量分辨力地指标.上述指 标若用满量程地百分比表示,则称为分辨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传感器地迟滞性.迟滞特性表征传感器在正向(输入量增大)和反向(输入量减小)行程间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不一致地程度,通常用这两条曲线之间地最大差值△与满量程输出地百 分比表示.迟滞可由传感器内部元件存在能量地吸收造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传感器地重复性.重复性是指传感器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作全量程连续多次变动时所得特性曲线不一致地程度.各条特性曲线越靠近,说明重复性越好,随机误差就越小.如图所 示为输出特性曲线地重复特性,正行程地最大重复性偏差为.反行程地最大重复性偏差为.取 这两个最大偏差中地较大者为,再以其占满量程输出地百分数表示,就是重复误差,即一士X ()重复性是反映传感器精密程度地重要指标.同时,重复性地好坏也与许多随机因素有关,它 属于随机误差,要用统计规律来确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常见地传感器种类 .电阻式传感器电阻式传感器是将被测量,如位移、形变、力、加速度、湿度、温度等这些物理量转换式成电阻值这样地一种器件.主要有电阻应变式、压阻式、热电阻、热敏、气敏、湿敏等电阻式传感器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变频功率传感器 变频功率传感器通过对输入地电压、电流信号进行交流采样,再将采样值通过电缆、光

地表形态成因及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分析

地表形态成因及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分析 湖北省恩施市分布着独特的丹霞地貌,其中之一俗称“赤壁 墙”,陡崖绝壁。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砂岩组成,经长期外 力作用,形成了许多崖洞。砂岩易于修整开凿,自古以来, 土家族人多以崖穴为家。下图为恩施市六角亭街道瓦店子村 的丹霞崖穴民居。据此完成1~2题。 1.该处崖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①风化剥离②流水沉积③风力侵蚀④流水侵蚀 A.①② B.②③c.①④D.③④ 2.该地 A.春季欣赏油菜花 B.夏季收获菠萝c.秋季播种晚水稻D.冬季修剪荔枝 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 地貌,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丘臂)指向上风向,迎 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读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 线形沙丘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抛物线沙丘与新月型沙丘() A.两翼均有植被 B.分布区的风向固定 C.迎风坡都较陡 D.不会存在同一地区 4.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 5.该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丙 在东非大裂谷的边缘,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的交界处,有 两座神秘的盐湖,它们紧挨着火山,湖水中含有特殊的火山 熔岩成分(富含钠、钾元素),使得湖面呈现出斑斓的色彩。 盐湖周边高度盐碱化的土壤以及湖面上挥发的有毒气体,使 得这里的环境并不适合大多数生物存活,却成为小火烈鸟的 “天堂”。下图为纳特龙湖和马加迪湖位置示意图。 6.马加迪湖形成于() A火山口集水B河流改道 C.滑坡阻断河流 D.地壳断陷集水 7.马加迪湖水源主要是盐水温泉(温度高达86℃),该湖 高盐度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A.碳酸盐火山灰随东南信风落入湖中B.汇入淡水较少 C.蒸发量较小D.湖泊没有出口8.小火烈鸟每年干季迁徙到此觅食繁殖的主要原因是() A干季天敌少利于繁殖B嗜盐微生物、卤虫生长繁殖快,饵料丰富C气候干燥不利疾病传播 D入湖河流多,饵料丰富 侵蚀基准面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 面,通常分为总侵蚀基准面(即海平面)和地方 侵蚀基准面,其升降引起河段的冲淤和形态上的 变化。夷平面是地壳在长期稳定的条件下,外力 作用于起伏的地表,形成的近似平坦地面,其发 育过程爱侵蚀基准面的控制。夷平面被抬升以后 即成为残留在山坡或山顶上的古夷平面。读图完 成下列各题。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通史提纲) 第一部分中国史 一、古代中国 1、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西周(前1046~前770)→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秦朝(前221~前206)→西汉(前202~8)→东汉(25~220)→魏晋南北朝(220~581)→隋(581~619)→唐(618~907)→五代(907~979)→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16~1912) 3、阶段特征 A.先秦: 总特征:中华文明起源与奠基;开创、勃兴 政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完善,但尚未集中;血缘政治从强化走向削弱;统治疆域扩展,走向统一。经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如土地制度);农工商的基本经济结构形成。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奠定中国文化的基础。 B.秦汉: 总特征: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大一统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丝绸之路? 政治上:官僚政治渐取代贵族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内外朝制、推恩令、察举制、疆域变迁等 思想文化上:统治思想的变化?文化科技的又一高峰 C.魏晋南北朝:中华文明曲折发展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江南开发、佛道盛行、艺术发展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经济上:江南开发;灌钢法 政治上: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 思想文化:佛道盛行、艺术发展 D.隋唐:中华文明鼎盛、 ..、光照四邻 ...繁荣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繁荣 经济上:农业?曲辕犁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政治上: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思想文化:三教合一、唐诗、雕版印刷术、火药等,中华文明光照四邻 E.宋元:中华文明继续发展 ....,民族大融合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华文明的新高峰 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富庶;宋代商业突破性发展;宋元海外贸易发达 政治上:民族大融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北宋加强集权、元代实行行省制 思想文化上:理学兴起;宋词元曲;风俗画;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授时历》最先进 F.明清:古代中华文明的总结 ..——繁盛与危机并存、衰落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社会转型 明清——帝国的辉煌与衰落 经济上:商帮、资本主义萌芽、人口大增 政治上:专制集权发展到顶峰、郑和下西洋、海禁闭关锁国 思想文化上:心学集大成;早期启蒙思想;小说繁荣、科学文化总结

护理学人体形态学知识点

人体形态学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填空和选择 ①人体形态学是由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和胚胎学组合而成的一门课程,属于广义的解剖学。 ②组织学借助显微镜研究人体器官组织的微细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③细胞学研究人体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 ④胚胎学研究个体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⑤细胞周期:通常将细胞上一次分裂结束,产生新的细胞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时的一个周期过程称为细胞周期,也称细胞增殖周期。 ⑥细胞衰老是指细胞在正常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衰退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⑦细胞坏死指在外来致病因子作用下,细胞生命活动被强行终止所致的病理性、被动性的死亡过程。 ⑧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亦称程序性死亡。 ⑩血清:血液流出血管后,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并析出淡黄色清亮的液体,称血清 11. 血象: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称血象 12. 溶血: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红细胞内,使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Hb 溢出到细胞外,这种现象称溶血。 13. 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是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14. 翼点:颞窝前下部较薄,额、顶、颞、蝶骨汇合处多行成“H”形的缝,此处最为薄弱, 称为翼点。 15. 腹股沟(海氏)三角: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16. 麦氏点( McBurney 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三分之一交界处。 17. 膀胱三角:无论在膀胱充盈或空虚时,均无黏膜皱襞,称该三角区域为膀胱三角 18. 肺循环:静脉血自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至肺泡壁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肺静脉流入左心房。肺循环的特点是路径短,只通过肺,故又称小循环。 19. 体循环:动脉血自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至全身的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回流,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和寇状窦流入右心房。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故又称大循环。 20. 灰质:由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而成,血管丰富,在新鲜标本呈暗灰色。 21. 白质:由神经纤维聚集而成,因神经纤维有髓鞘包被其色泽亮白。 22.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关于焊接中金属组织变化特性的研究

关于焊接中金属组织变化特性的研究 【摘要】在焊接过程中,焊接接头、材料等方面的金属会发生组织变化,这将影响到焊接的品质。另一方面,铝合金、钛合金轻质金属与不锈钢金属的组织变化特性也并不相同,因而有必要分别加以分析。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焊接中轻金属组织变化特性,进而探讨了焊接中不锈钢金属组织变化特性。通过分析,以期为更好的了解焊接中金属组织变化特性,并进而指导焊接工作的合理开展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焊接;金属;组织变化;特性 1.焊接中轻金属组织变化特性 从轻金属方面来看,铝合金与钛合金是较为常见的焊接金属,其组织与性能通常对焊接热力具有显著的依赖性,不同的焊接热处理流程都会引起轻金属组织特性的变化。就工业生产方面来看,所应用的钛合金通常是α相与β相的混合型组织。所谓的α相,其具有典型密排六方结构,而β相则呈现的是体心立方结构。目前,对通过熔化焊和固相焊方法焊接的轻金属焊接接头力学行为的研究较多。在不同焊接方法焊接的接头中,除组织特征改变外,接头的力学性能常常与母材不相同,表现为局部的高梯度力学不均匀性。硬度和断裂性能的变化是力学不均匀性的重要方面。 1420A1-Li合金Nd:YAG激光焊后,在焊缝处存在着较为显著的软化状况,显微硬度(HV)下降25以上。Al-Li-Cu2095合金变极性钨极气体电弧焊接接头区应变分布也有类似的软化现象。然而,Al-Mg异质材料激光焊接接头的硬度却却与前述两者相反,呈现出硬化现象。大厚度Ti-6A1-4V钛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焊缝区也反映出硬化现象,焊接热影响区和焊缝的硬度升高了34HV~37HV。从过往的研究结果来看,Tl-6A1-4V钛合金薄板CO2激光焊对接接头和搭接接头硬度的测试结果也具有类似的硬化现象。根据这些结果,可以看出轻金属焊接接头硬度的变化与焊接工艺的应用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当前还尚未能形成对于这一硬度变化规律的系统认识。 就轻金属焊接的接头区域而言,除了在硬度变化上具有不统一的状况外,在焊接接头的断裂部位也会受到焊接工艺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存在着不均衡性。对两种焊接方法焊接的接头,断裂时近缝区存在明显的应变集中。很多轻金属结构为薄板焊接结构,这类结构焊接接头断裂韧度的测试和评价目前仍无可以遵循的标准。对1420A1-Li合金Nd:YAG激光焊接接头和BT20钛合金CO2激光焊接接头母材、热影响区和焊缝的断裂韧度分别参照ASIMB871-O1和BS7448标准进行测试。从断裂韧度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1420A1-Li合金和BT20钛合金激光焊接接头不同区域的断裂韧度有较大差别,焊缝和热影响区的断裂韧度低于母材,焊缝金属断裂韧度最低,热处理状态对断裂韧度有一定影响。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就轻金属焊接而言,其接头的焊缝、热影响区域及材料的断裂具有不同的机制,断裂的韧度也受到焊接技术、材料表面的具体状态及焊接之后的热处理

园林景观风格的进展与演化

园林景观风格的进展与演化0引言 园林植物是园林景观的重要要素,它与园林中的地形、水体、植物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形式。在当前国际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创造自然的园林植物景观成为当代植物景观的发展主流,但是由于现代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所呈现出的“百花齐放”局面[1],又对园林植物景观风格产生了多元化的影响,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包容。但是,近年来国内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领域并非如此:要么过分地强调原生态,要么简单复制古典模式,要么突出平面布局,要么将艺术美简单化、程式化等。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又多侧重于从具体应用中分析植物景观的局部表象特征或者植物空间模式的具体塑造等,很少从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发展演变的角度分析当前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呈现“多元化”的根源。因此,本文立足于此,以类型学为依据,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角度探析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以期对当前背景下我国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有所启示。 1类型学与园林植物景观风格 1.1类型学

分类意识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分类现象称为分类学,而在社会领域的分类行为则称为类型学(Typology)。实际上,类型学是人类认识到不同的事物之间可能具有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类特征而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思想意识。“类型即一类事物的普遍形式(或者说理想形式),其普遍性来自类特征,类特征使类型取得普遍意义。”[2] 1.2园林植物景观风格 “景观”与“风格”是具有多层含义的词汇,本文引用“景观”在视觉审美方面的意义,“风格”则指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以某种结构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因此,本文引用“园林植物景观风格”是指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上所反映出的普遍性特征。它既包括能为视觉等所感知的外在表层结构,又包括抽象的、概念性的内在深层结构。前者主要反映在:植物个体本身的自然形态,通过人工整形后的造型形态,通过艺术组合后形成的整体性景观形态等。后者在现实中是无法通过视觉概括的,如西方园林中植物景观隐含的逻辑和几何秩序,东方园林中植物景观的拟人化倾向和象征意义等。 1.3发展与演变

柳江人头骨形态特征及柳江人演化的一些问题

第25卷 第3期2006年8月人 类 学 学 报ACT A ANTHROPO LOGIC A SI NIC A V ol 125,N o 13Aug.,2006 柳江人头骨形态特征及柳江人演化的一些问题 3刘武1,吴秀杰1,汪良2 (1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 100044;21纽约市立大学,纽约 10016) 摘要:为深入探讨柳江人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进化程度及其与其年代数据的吻合性,本文对柳江、山顶洞、资阳、丽江等主要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头骨化石及1114例全新世以来不同地区现代中国人头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柳江人头骨绝大多数特征的出现情况位于现代中国人的变异范围,只有极个别特征与现代人不同;柳江人头骨具有的低眶等特征也可见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说明柳江人化石上保留有少量常见于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原始特征,但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尤其是山顶洞人头骨相比,柳江人显得要现代的多;柳江人与山顶洞人之间头骨形态特征的差异以体现头骨原始性及粗硕强壮程度上的差别居多,而个别特征差异或许与气候环境适应有关。我们认为:柳江人在形态进化上与现代中国人已经非常接近,他们之间的差别非常小;柳江人与山顶洞人头骨特征表现上的差异主要反映了他们之间在演化程度上的差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自的生存环境;现有的形态学证据不大可能为柳江人较早的时代提供支持。 关键词:柳江;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头骨特征 中图法分类号:Q9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193(2006)0320177218 收稿日期:2006201226; 定稿日期:20062042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72011)和特殊学科点人才培养基金(J0530189)资助 作者简介:刘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古人类学研究。E 2mail :liuwu @https://www.360docs.net/doc/f1980738.html, 1 与柳江人有关的一些问题 1958年在广西柳江县通天岩发现的人类头骨及部分体骨化石是迄今在华南地区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根据吴汝康的研究[1],柳江人与山顶洞人一样,一方面保留有一些相对于现代人类原始的特征,另一方面已经具有了一系列现代蒙古人种的特点,表明柳江人是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多年来,吴汝康对柳江人化石研究的特征描述、数据及一些看法一直被用作论证柳江人演化地位的主要依据。然而,由于柳江人化石系非专业人员发现,其出土的确切层位一直不清楚,加之对该地点年代测定的不同数 据相差较大,柳江人的年代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2,3]。柳江人发现以来的40余年里,古人 类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除新发现了一批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并在年代测定方法与精度方面有明显改进外,学术界对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演化变化、地区差异、形成机制及可能的环境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4,5]。尤其在对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定义、观测及理解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更加关注从特征的演化变化、人群差别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探讨其

汉字的产生、特点及演变过程

一、汉字的产生及特点 (一)汉字的产生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书写符号系统。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远古人民不满足于口头交际,于是开始画画、结绳记事,后来在画画、结绳记事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文字。 (二)汉字的特点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例如英文、俄文;另一类是表意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汉字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由不同笔画构成)来记录汉语的。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的特点。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被称为“汉字七体”。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主要是指通行于西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篆书有大篆、小篆的区别。小篆又名“秦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隶书有秦隶、汉隶两种。秦隶是产生于秦代的隶书。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楷书是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的一种字体。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今草产生于东汉末。狂草产生于唐代。行书产生于东汉末,一直运用至今。 汉字七体: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草书行书 (商)(周)(秦)(汉)(汉末) 七种字体对照及演变过程示意图:

(二)现行汉字的形体 现行汉字经常运用的是楷书、行书,在文物古迹、印章、对联、匾额及文章的标题等特殊场合,有时也运用草书、隶书、篆书或金文、甲骨文,至于书法艺术作品,各种形体都可能运用。 从形成的手段来看,现行汉字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 1.印刷体,其常用的有下列几种变体: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 2.手写体,指用手执笔直接写成的汉字。根据运用的工具的不同,手写体可以分成软笔字和硬笔字两类。软笔字指传统的毛笔字,硬笔字指钢笔字、铅笔字、圆珠笔字、中性笔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