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淮海戏中的板三弦
三弦在东北曲艺音乐中的运用及特点

三弦在东北曲艺音乐中的运用及特点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艺人访谈,对东北民间音乐的伴奏乐器——三弦的特征及演奏进行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就其在东北地方曲艺中的运用做了分析。
关键词:东北曲艺音乐三弦我国曲艺音乐的伴奏,从各曲种的地方特色乐器到特殊音乐风格的乐器组合方法,都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就地域文化的整体构成而言,曲艺伴奏乐器则是地域文化中文化因子的一个细小成分。
作为民间音乐艺术,曲艺音乐中的伴奏乐器及其特有风格,也是地域文化中的亮点。
东北民间曲艺音乐的伴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小乐队伴奏;另一种是只用三弦,一人伴奏一人演唱或自弹自唱。
一、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就征发黎民百姓去边疆修筑有名的万里长城,为了调剂繁重的劳役,我国北方各民族人民,曾把一种有柄的小摇鼓加以改造,在上面栓了丝弦,制成可以弹拨的乐器,当时称为“弦鼗”,这就是三弦的前身,它最早在北方边疆的军队中使用。
清代毛其龄《西河词话》曰:“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
”唐崔令钦《教坊记》中出现过三弦之名。
元朝时,三弦盛传于中原,是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当时曾称弦索。
三弦在宋元时期已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从明代起,东北的说唱艺术逐渐兴起,而三弦则是这些说唱艺术的主要伴奏乐器。
因此可以说,三弦在东北流传的历史,至少已有五百多年了。
二、三弦,在东北民间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件高贵典雅的乐器。
东北民间有一俗传:裁缝的剪子、木匠的五尺1、弦索(民乐器)的弦子。
意思是各类工匠手中的代表工具都是受到推崇和尊敬的。
艺人李禄安2说:“弦索家什3聚在一起时,如有客莅临,全体乐手起座恭迎,而三弦乐手则可不必起座,只把三弦琴杆点一下就算是对客人的尊敬了。
”东北曲艺艺人们常将三弦称做“三皇”,如遇到敬酒时,就会说:“先给三皇爷4看酒!”由此可见,三弦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东北民间艺人中有句行话:一年的笛子二年的箫,三年的弦子门背后挑。
三弦在京剧中的重要性

挑来演奏 。 节 奏决定 了三 弦撮点 的运法 。 京剧所特有 的 京剧三弦 . 又名“ 南 弦子 ” 。 属于三弦中的一 种。 分 为大小两 改用弹 、 韵 味尽 头和尺寸时 , 所使用 的是 以力度 的轻重变 化来调 种: 大三弦又名 “ 大鼓 三弦” 和“ 京三 弦” , 伴 奏大鼓 曲艺京剧 民 旋律 . 乐合奏 、 以及独 奏等等 : “ 小 三弦” 又名“ 南 三弦” 、 “ 南 弦子 ” , 用
◆音 乐戏 曲◆S A N N B A I J I A
三弦在京剧中的重要性
珊 丹
秦皇 岛市 小海燕评剧 团 摘 要: 京剧 三弦是京剧 乐队中十分重要的弹拨 乐器 , 为文场的“ 四大件” 之一。本文 以京剧三弦的美学特征 、 以及与其它 乐器
的协作 关系作一论述 。总结三弦在京剧伴 奏中的部分规律和特点。
互依靠 。在大多数情况下。三弦和月 琴都有 自己的撮点 。月琴
撮 点密集 , 而 三弦撮 点则较 稀疏 : 月琴撮 多点少 , 三弦 撮少点
京胡 的演奏有 弓法强弱变化以及 内、 外 弦变换 等 弓法也
多; 月琴用 自己的弹法长珠 串连 , 如流水填沟灌渠 , 成 为弦乐 的
比较有规律 : 曲调开始必须是拉 弓, 而结束必须是推 弓。 京剧过 血 肉; 而三弦则是用 自己的特点 , 来做 弦乐 的骨架。 这样的效果 门或 曲牌多从后半拍起奏 , 所 以曲调 开始必须拉 弓。为 了保证 你我 、 明确 、 单双清晰 , 撮点、 可辨 、 层次分 明。三弦一 定要 主动 节 奏顺 畅、 旋 律优美 又加入 了连 弓技法 。 针对拉弦乐 弓法特点 . 摘单 , 要有协作意识 。 千万不要为显示 自己手 溜 。 炫技而搅乱了 快 。弹出撮 的频率要 与临场 的音乐节奏吻合一致 。
「乐器大家庭」之民族弹奏乐器(五)三弦

「乐器大家庭」之民族弹奏乐器(五)三弦三弦又称弦子,是我国各地普遍流行的弹奏乐器。
鼓头(共鸣箱)木制,蒙以蟒皮,张三根尼龙钢丝弦(也有张丝弦的)。
指板无品位,戴假指甲弹奏。
在乐队中,通常用的大、小两种,大三弦比小三弦发音低纯五度。
这里以大三弦为例。
一、定弦在乐队中,三弦一般采用“硬中弦”定弦法,即中弦与老弦(粗弦)是纯五度关系,老弦与子弦是八度关系。
从老弦至子弦顺序定弦为G、d、g。
在伴唱或伴奏的小型乐队中,可根据独唱或独奏的调定弦,但最低不宜超过D、A、d。
最高音不宜超过G、d、g。
二、各音区特点低音区:浑厚。
中音区:响亮。
高音区:坚实、清脆。
极高音区:尖锐、纤细。
合奏时较少用,独奏时适当运用,还是很有特色的。
三、演奏技巧三弦的演奏技巧丰富,演奏风格与流派多种多样,下面只将当前较为通用的技巧摘要说明如下:1.右手演奏技巧。
弹——食指指甲背向外弹。
这是常规指法。
挑——大指指甲背向外挑。
这也是常规指法。
滚(撮)——弹、挑迅速交替。
这是演奏长时值音符的一种方法。
双弹——用食指一次弹相邻两根弦,发出双音。
双挑——用大指一次挑相邻两根弦,发出双音。
扫——单用食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由老弦至子弦,急速扫出如一声。
撇——单用拇指,由子弦至老弦,急速撇进如一声。
扣——拇指与食指交叉,食指弹老弦,拇指排子弦,发出双音。
2.左手演奏技巧。
泛音——左手某指浮在弦上,右手弹(或挑)可得泛音。
带(搬)——右手弹挑后,左手随即拨弦,带出空弦音或另一音。
吟——右手弹弦时,左手按弦里外摇动,使余音颤动。
煞——右手弹、挑后,左手小指迅速按弦使乐音煞住。
滑音——分短滑音、大滑音和滚滑音三种。
3.双音与和弦。
双音——大三弦可自如地演奏大、小三度,纯四、纯五度及八度音程的双音。
和弦——三弦可以演奏三音组成的和弦,但应尽量多用空弦音。
4.转调。
三弦没有固定的品位,转调不困难。
常用的调有G、C、D、bB、F、bE等。
四、三弦的特点和用途三弦音色响亮、浑厚,音域宽广,技巧灵活,表现力丰富,是我国许多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重要伴奏乐器。
京剧三弦演奏的若干特点与风格分类

京剧三弦演奏的若干特点与风格分类朱红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学摘要:三弦作为京剧乐队的四大件之一,其演奏特点与风格对于京剧艺术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京剧三弦表演的艺术环境,即京剧唱腔样式、念白艺术、音乐氛围、伴奏环境等四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京剧三弦演奏的技术特点以及表现出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京剧三弦演奏(编辑QQ:81451423;386557635)特点美学特征一、京剧三弦的表演艺术环境京剧三弦作为京剧艺术的伴奏乐器,其表演离不开京剧所特有的艺术环境,尤其是高亢婉转的京剧唱腔样式、抑扬顿挫且富于情感的念白艺术、铿锵炽热且节奏鲜明的打击音乐氛围,以及美轮美奂、辅助烘托的文场伴奏环境。
(一)多姿多彩、高亢婉转的京剧唱腔样式京剧的唱最能显示京剧音乐特色,也最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京剧的唱既有行当之分,又有人物之别;既有对总体演唱风格的把握,又有流派各自不同的处理;既有黄钟大吕的雄浑之声,也有婉约娴静的优雅之音。
这种多姿多彩、高亢婉转的京剧唱腔样式,也决定了三弦表演的精彩纷呈。
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
“西皮”和“二黄”各有其特定的唱腔结构、旋律模式和调性特征。
在旋律发展中,由于“西皮”跳进音程较多,整体音区偏高,其调式多以“宫”调式为主,因此,其旋律色调明亮、华丽、尖锐。
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
用轻快或强劲节奏处理时,多表现热烈、激烈的戏剧场面和活泼、激动的人物情绪。
相比之下,“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编辑QQ:81451423;386557635)平静。
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悲愤的人物情绪。
(二)抑扬顿挫、富于情感的念白艺术京剧作为综合性艺术,基本表现形式为唱、念、做、打(舞)。
金志强:传统京剧伴奏中三弦与其他乐器的协作关系

金志强:传统京剧伴奏中三弦与其他乐器的协作关系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京剧乐队是以集体演奏的形式来完成其伴奏任务的。
既然是集体演奏,各件乐器必然存在相互间的协作关系。
既然存在协作关系,就必然有协作的原则和规律。
有了原则和规律的协作,才能称之为合理的配合。
乐器演奏间有了合理的配合,才能出彩,才能称之为高水平的演奏。
现就三弦与京胡、月琴、板鼓等主要伴奏乐器在京剧伴奏过程中如何进行协作配合,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三弦与京胡之间的配合问题在京剧乐队中,京胡、京二胡两件乐器同属拉弦乐器,且演奏形式基本相同,可谓同工同曲。
二者间京胡掌杆,二胡辅助。
在一般情况下京胡生、旦、净、丑都伴奏,京二胡只伴奏旦行(除老旦)和小生行当。
本文只用京胡来代表拉弦乐部分,即可说明问题。
京胡,为弦乐之首。
其任务除了为唱腔、表演伴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掌杆”。
伴奏过程中所需的轻、重、缓、急以及锣鼓的入、转、收,皆应明确无误地传达给乐队的其它成员,这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做肩膀”。
在京胡的引领下,弦乐其它成员随即应之和之,共达默契,同声共鸣。
(一)三弦撮点与京胡弓法的合理配合京胡的弓法是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根据旋律结构,强弱变化以及内、外弦变换等问题中所总结出来的。
它是确立京胡特有演奏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胡的弓法是比较有规律的:曲调开始必须是拉弓,而结束必须是推弓。
京胡在演奏每一拍音符时,多用先推弓后拉弓来做它的基本弓序(其中包括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等常用音符)。
而恰恰京剧过门或曲牌多从后半拍起奏,所以曲调开始必须是拉弓。
同时,为了保证节奏顺畅、旋律优美又加入了连弓技法。
而连弓技法运用于具体的每一拍音符时,绝大多数也是以先推后拉的弓序来完成的。
针对拉弦乐的弓法特点,三弦在撮点的使用上采取前简后繁的弹奏方法:即拉弦乐在使用推弓时,三弦使用简洁、单一一些的点或撮;而拉弦乐在使用拉弓时,三弦则使用在密度和力度上均有所加强的撮点。
淮海戏的艺术特点

淮海戏的艺术特点作者:李一鸣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4期摘要:淮海戏是淮海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戏曲种类之一,属于中国地方戏曲的范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淮海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知价值。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深受当地人们群众的喜爱。
文章详细追溯淮海戏的历史起源及发展历程,在描写其发展历程中肯定了一代一代的淮海人对于淮海戏发展所做的努力。
关键词:淮海戏;地方戏曲;豆腐宴淮海戏的发展历程早在清乾隆嘉庆年间,淮海戏就以“打门头词”的演唱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艺人们背着三弦和锣鼓走村串户,卖唱换取粮食或者熟食,这种演唱形式一直持续了80多年。
到了清道光年间,逐渐发展成了“戏”的雏形。
艺人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班组,几个人凑在一起在庄头、街头等固定场所进行表演。
遇上烧香会、庙会,则更是热闹非凡。
“随身衣、就脚鞋”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自清光绪六年后,淮海戏的演出班组开始不断增多,在行当上也慢慢趋于正规。
后来随着徽剧、京剧的流入冲击,淮海戏的艺人们不再固步自封,纷纷开始向徽京二剧的艺人们拜师学艺或与他们一起搭班演出,大大的丰富了淮海戏的演唱和表演艺术,为淮海戏的发展又添上了一笔浓墨重彩。
再往后的革命战争时期是淮海戏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特别是1940年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上下都弥漫着硝烟的情况下,淮海戏艺人成立了“艺人救国会”。
此救国会旨在培养艺人的艺术水平的同时,更多的是去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艺人们编排了近百出带有教育意义的现代戏,积极宣传鼓动抗日,在群众中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在这一时期,淮海戏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政府还选派了一批新时期有文化的艺术工作者深入淮海戏艺人当中,与艺人们一起创编新剧,对于旧时期的淮海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突破了以前的表演形式,为淮海戏揭开了新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淮海艺人们正式从地摊走向了舞台,从农村走向了城市,部分县市相继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淮海剧团。
谈谈淮海戏的发展与伴奏

、
淮海戏的发展进程与历史意义
宣传 ,而且众多艺人还背上步枪 、提着三弦上了战场 ,形成 目充 满 乡 村 野 趣 ,极 为 民 间 化 、乡 土 化 、世 俗 化 。著 名 京 剧 “ 哏 ,不 俗 ; 了 “ 拿 起 枪 战 斗 、放 下 枪 演 戏 ”的 独 特 风 景 。在 “ 三大战役 ” 表 演 艺术 家 苟 慧生 大 师 就 曾 这样 评 价 淮海 戏 : 嬉 ,不 谑 ;风 趣 … …讽 喻 。 ”尤 其 是 淮 海 戏 中 的 “ 丑 ”行 表 结 束 后 ,跟 随着 部 队一 路 前 行 的淮 海 小 戏 艺 人 们 来 到 上 海 , 于是淮海小戏 又多了 “ 革命小戏 ”的新名称 。因为有 了革命 演 ,在 大 量 的底 层 生 活 实 践 过 程 中形 成 了一 系 列 极 富 乡 村 生 鸡 弹绒 ” “ 狗套头… ‘ 蟹 经 历 ,淮 海 小 戏 在 解 放 后 得 到 了 发 展 。 1 9 5 4 年 江 苏 省 政 府 活野 趣 的程 式 化 表 演 类 型 ,比如 : “ 缘 于 乡 野 、服 务 正式将淮海小 戏定 名为 “ 淮海戏 ” ,将淮海戏从农村引进 了 爬 走 ”等 ,仅 从 这 些 名 称 就 能看 出淮 海 戏 “ 城市 ,结束 了旧时代艺人们摆地摊 、开戏班流浪式 的演艺生 于乡野”的本 真。作为一种 已经成熟 的戏 曲类 型,淮海戏 的 曲调 已经从原始 的单腔发展 为综合性 的声腔组合 ,以基本调 涯 ,成立 了与京剧 、越剧地位相 同的专业戏 曲表演 团体 。
【民族乐器·三弦】

【民族乐器·三弦】民族乐器三弦三弦源于古时的弦鼗,元朝时是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
明清以来三弦极为盛行,主要用于说唱曲艺伴奏。
三弦:又称”弦子”,我国传统弹拨乐器。
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
音色粗犷、豪放。
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中国民族乐器分类民族乐器分为四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
一、体鸣乐器(1)敲击体鸣乐器:叮咚、木棍琴、韵板、基诺竹筒、竹筒琴、锣、铛铛、单打、铓锣、铜鼓、三角铁、木鱼、广东版、木琴、铝板琴,等等。
(2)互击体鸣乐器:棒棒、铜镜、竹梆、竹杠、钹、布哉、乳钹、头钹、二钹、小钹、铙、大铙、钗、司涅、镲、小镲、碰盅、碰铃、腰铃、阔朔克、板凳、它石、它石、骨板子,等等。
(3)落击体鸣乐器:乐杵、竹捣筒、竹筒、瑶族竹筒、阿嘎、,等等。
(4)摇击体鸣乐器:连厢棍、萨巴依、热巴铃、盘铃、金刚铃、瑶铃、萨满铃、晃铃、串铃、铜铃、八宝铜铃、师刀,等等。
(5)综合奏体鸣乐器:竹簧、蹈到、铁簧、锡伯族铁簧,等等。
二、膜鸣乐器(1)棰击膜鸣乐器:大鼓、排鼓、壮族的种劳、瑶族大鼓、水族大鼓、塞吐、略斗、光拢、赠疆、瑶族猴鼓、苗族猴鼓、腰鼓、板鼓、猪嘴鼓、姜鼓、战鼓、扁鼓、八音鼓、书鼓、火者、如咚、小鼓、太平鼓、日木、环鼓、抬鼓、达玛、纳格拉、达玛如、建鼓、神鼓、那额、达布尔、竹鼓,等等。
(2)拍击膜鸣乐器:夏尔巴鼓、八角鼓、铃鼓、达卜、黄泥鼓、长鼓、光亚、光吞,等等。
(3)混合击膜鸣乐器:手鼓(俗称蛇皮鼓)、圆鼓、边鼓、双面鼓、杖鼓、蜂鼓、汪都,等等三、气鸣乐器(1)唇振气鸣乐器:牛角、铜角、刚洞、海螺、鹿笛、长号、筒钦、铓筒、布巴,等等。
(2)嗓振气鸣乐器:合欢箫,等等。
(3)边棱气鸣乐器:胡笳、壮笛、乃依、横笛、排萧、短箫、筒箫、鼻箫、斯布斯额、鹰笛、骨笛、吐任、直通箫、布利亚、巴葛丢冬、列都、笛朽篥、库洛、双管鼻笛、扎令、阿乌、笛老挪、泥哇呜、狍哨、口笛、埙,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 淮海戏 中的板 三弦
■ 高人一
摘 要 : 5 弦 是 淮 海 戏 音 乐 的 主 奏 乐 器 之 一 . 在 淮 板 - 它
人 自弹 自唱 , “ 用 三刮子 ” 三弦 ) ( 来伴奏 , 后又发 展成 为两 人说唱 , 并加了一 副简板 , 一弹一唱 , 形式 接近 曲艺 . 类似 于“ 扬州弦词” 。随着 时间的推移 , ̄ l 头词” “Y' - I 逐步发 展成
方小 调等以此作为 乞讨手段 。这种 形式被 称为 “ 门头 打
词 ” 即沿 门说唱 。在淮海戏的“ 门头词 ” , 打 时期 , 人所唱 艺 内容无 固定唱词 , 也无 固定程式 . 即兴成分较多 , 通常是依
其二 , 花雅之 争” , 自“ 后 民间戏 曲逐 步成为主流 , 京剧 等剧种也 目渐成熟并在各地流行 , 商贾云集 的两 淮地区就 是京剧 初露锋芒 }地 区之一 。 向 此时淮海戏艺人打开 闭门造 车的状态开 始学习京剧 的表演程式和 唱腔 模式 ,并吸收
唱形式。清光绪三十一年( 95年 )沭阳小戏女艺人王大 10 ,
一
.
板 三 弦 的 形 成 时 期
珍在演出中首次尝试以板三 弦作 为伴 奏乐器 【】 值此 , 4。 板
三弦才真正踏上淮 海戏 的历史舞 台。 综上 , 板三 弦的的形成 时期 约是清 光绪年 间 。 即淮海
戏的“ 戏 ” 期。 小 时
海 戏 一 百 多年 的 历 史 当 中起 着举 足 轻 重 的作 用。 文 主要 本
针 对 板 三 弦 的 历 史 变革 和其 在 淮 海戏 中的 基 本 运 用 进 行
阐述 , 对板 三 弦 未 来 的发 展 进 行 思 考 。 并
关 键 词 : 弦 板 三 弦 淮 海 戏 三
为坐唱和搭班“ 下场 ” 唱即淮海戏 的“ 演 小戏 ” 阶段 , 伴奏乐 器也从徽 剧吸收了大锣 、 小锣 、 铙钹等打击乐器 。 此时的艺 人们开始赶庙会 , 唱堂会, 了男女分腔 , 出现 众人帮腔 的演
修复 或重新 购置乐器 。 制作鼓皮的蟒皮又是小三弦 中最难 寻得且 易损 几率高 的制作材料 . 所以艺 人们 最后 以鼓面蒙 板 的方式替代 了鼓皮 。
伴奏乐器 , 盛行于江南 。 小三弦即为淮海 戏板 三弦 的前身 。 据史料记载 .淮海戏的雏形形成于清朝乾隆年 间, 当
时的艺 人们为贫 困昕迫 , 常挨 门逐户演唱一些 拉魂腔和地
景唱词 。“ 一捺腔” 是艺人们经常演唱的曲调 。 一捺 腔” “ 来 源 于当地 民间的民歌 、 号子 、 小调 及邻近地 方剧种 的音调 等, 不论词长词短 , 甸甸皆落主音 。 由于当时艺 人的专业水 平不高 , 艺人通常是唱一句 或一段词之后 ,扫 ” 下空弦 , “ 一 用三弦“ 尾音 。 包” 这种演 奏方法 又称“ 刀片 子” 大 。此时三
的箱型琴鼓会因浸泡雨水而改变发声环境 .久而久之 , 担 子( 琴杆 ) 变软变脆 , 音色会越发低沉 。 鼓皮浸水晾干后 , 容 易干裂 , 三弦独有 的颗粒感音色 也会消失殆尽 。“ 小 小戏 ”
时期 I音乐形式本身就是一种乞讨 卖唱 的形 式 ,的民
渐形成 日本说唱艺术最重要的伴奏乐器 , 即三昧线 。自清 朝 (6 4年 ) 今 , 14 至 这一 历史 阶段是 三弦空 前发展 的繁荣
二 . 三 弦 的 形 成 缘 由 板
板三弦的出现 主要有 两个原 因 :
其一 不论是淮海戏“T]头词” …, ff 时期还 是搭 班成组的
“ 小戏 ” 时期 , 艺人们的演出环境都是非 常恶劣的 。据淮海 戏志记载 , 早期淮海戏有多种演出习俗 , 包括“ 下场子 ”打 “
弦起到 的作用就是帮演唱者 固定音高 ( 意义等同于音乐学 中的标 准音 a 。“ 门头词” ) 打 时期最初的演唱 形式是一个
锣、 京胡等乐器用于伴奏 , 成了“ 合水”小大戏 ”6 还形 两 “ 【】
族乐器之一。
常见 的三弦分大 、 小两种 : 大三弦 , 名“ 叉 书弦 ”北 方 ,
的大鼓书等说唱音乐都用它作 伴奏 乐器 , 现也 用于独奏 与 歌舞伴奏 。 三弦 , 小 叉名“ 曲弦 ”是经常用于 昆曲及弹词的 ,
都 是农 民出身 , 自然对 乐器保养等知 识并不 熟知 , 之经 加 济 条件亦不 富裕 , 所以根本没有方法和多余 的演 出经费去
彩 ”开小班子”5等。 “ 【】 这些演 出习俗 的演 出场地基本都是
露天 , 演出 时偶 尔会遭遇雷 雨天 气 。 特别是 舂夏之 交的梅 雨季节 , 甚是惹 人厌烦 。这种情况 不仅 使演出效果大打折 扣 ,而且对 乐器和服 装等演出辅 件都有着 不可修 复的损
时期 , 三弦也在此时期逐步定型并流传 于神州大地 。 铲形 “
琴头 , 琴身指板混为一体 , 张琴弦三 条 , 共鸣箱体基本为长 圆形 , 两面蒙蟒皮 , 坐式演奏 , 右手捣弹 、 左手斜持 琴身。” 形式用三弦伴奏。 除汉族以外 , 它也是少数 民族器乐合奏 、
【】 3这就是三弦的基本形制。 国内约有上百种戏曲、 曲艺等 伤 。木质 的小三弦就是最受影响的乐器之一 。两面蒙蟒皮
板三弦 , 顾名思义 , 是板面质地f 三弦。 勺 『 它是流行于 中 国大江南北的三 弦中的一种 , 是淮海戏中最独具特色的主
奏乐器之一 , 也是区别于其他剧种 I 标志之~ 。说到板三 勺 l 弦, 就不得不提到三弦的历史沿革 , 据史料证 明 , 三弦的历
史可追溯到秦代 , 它的前身是秦代的弦鼗 【】元代始有三 1, 弦 之名 。明杨慎《 杨升庵文集》 “ :三弦所始 : 今之三弦始于 元 时。 山词云 : 小 ‘ 三弦玉指 , 钩草字 , 双 题赠玉娥 儿 …。2 【】 明代奉年 , 刀 三弦流入 日本冲绳 , 后又流入大阪和京都 , 并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