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见虚证

中医常见虚证
中医常见虚证

一、概述

虚证主要是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特点是精、气、血、津液亏少和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症候。

其形成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侵害等原因造成的。多表现为体质瘦弱,神疲乏力,声低气微,自汗,盗汗等症状。

二、各种虚证的表现及用药

(一)气虚

1. 概述

气是人体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生成之源:

先天之气(元气):气是源于先天之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后天之气(宗气):水谷之气(饮食中的营养物质)

清气:来源于自然界

气的生成中相关脏腑的功能:肾为气之根(精充则气旺,精耗则气衰);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非洲主呼吸之气,吸入自然界清气、呼出浊气;肺将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生成宗气)。

2. 临床表现

一般气虚:全身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少气懒言,语言低微,自汗怕动,舌质淡、胖嫩,脉虚无力。

肺气虚:咳喘无力,少气懒言,声音低微,伴有周身乏力,自汗等症。

心气虚:气短,心悸怔忡,面色恍白,伴虚软无力,心神不宁,失眠健忘等症。

脾气虚:分为三种情况:①脾不健运,食纳少言,食后作胀,后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大便溏泄,伴身倦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等症。②脾虚下陷,子宫脱垂,肛脱,胃下垂,慢性腹泻等。③脾不统血,面色苍白或萎黄,食少,便血,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等症。

肾气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并有腰膝酸软,小便清长,阳痿早泄等。

3. 常用药物

香砂六君丸:在中医补气名方四君子汤基础上加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益气健脾,

和胃。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具有保护胃粘膜,影响胃液分泌和肠胃运动的作用,可用于缓解胃炎、消化性溃疡引起的胃部不适。一次6-9g,一日2-3次。本品宜饭前半小时或饭后半小时我服用。疗程视病情而定,一般用于症状缓解后再服用2-4周以巩固疗效。

参苓白术丸:源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具有影响肠胃运动和吸收、抗应激、影响免疫功能的作用,可用于慢性腹泻、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疾病。一次6g,一日3次。

补中益气丸:本药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现代医学将其广泛用于慢性肠炎,胃下垂,直肠脱垂,子宫脱垂,阴道脱垂等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者。一次6g,一日3次。

玉屏风颗粒(无糖):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晄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预防体虚感冒的专方,主要提升患者的“正气”以抵御外邪,适合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也可用于小儿体虚多汗等症。一次5g,一日3次,热水冲服。

(二)血虚

1. 概述

血是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其生成多与脏腑功能有关。

脾胃: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

心肺:营气和津液由脾上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结合,灌注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化赤而为血。

肾: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化生为血,肾精化生元气,促进脾胃运化,有助于血液化生。

血虚:是血液失常的一种表现,是指血液生成不足或血的滋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状态。

引起血虚的原因很多:失血过多,新血生成不足,或脾胃虚弱,饮食营养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或化源不足,而致血液化生障碍,或因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营血暗耗等,均可导致血症。

2. 临床表现。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对全身各

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症。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滋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症。

脏腑失于滋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形体瘦弱、或肢体麻木、筋脉拘挛、或关节屈伸不利、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血虚在女子最为多见,多与月经、胎孕、分娩、哺乳等密切相关,可引发月经量少、经闭、不孕或产子羸弱等。

血不载气:中医认为,血载气,气统血。血虚,气无以附,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伴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

3. 常用药物

(1)阿胶系列商品:阿胶、阿胶补血颗粒、阿胶补血膏、复方阿胶浆,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不眠,肺燥咳嗽。长期服用阿胶还具有减缓肿瘤发生率、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的作用,是滋阴补血的佳品。

维血康颗粒:补肾健脾,补血养阴。适用于脾肾不足,精血亏虚,面色萎黄,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倦怠体瘦,缺铁性贫血。中西药结合药品,内有硫酸亚铁,安全高效。成人一次10g,小儿一次5g,一日3次,15—20天为一疗程。

(2)补血调血药:

妇科调经片:补气活血,调经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期腹痛。一次4片,一日4次。

当归调经颗粒:补血助气,调经,用于贫血衰弱,病后产后血虚以及月经不调、痛经。本品具有抗贫血、增强免疫功能。一次10g,一日2—3次。

四物合剂:根据补血名方四物汤配方而成,养血调经,用于血虚所致的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及月经不调(方中熟地滋阴养血,补肾填精;当归补血活血,养血调经;白芍养血益阴;川芎活血行气。四药合用,补而不腻,温而不燥,补中有通,刚柔相济。一次10—15ml,一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

八珍益母丸:益气养血,活血调经。用于气血两虚兼有淤血所致的月经失调,症见月经周期推后,行经量少,淋漓不断,精神不振,肢体乏力。功能性子宫出血属气血两虚者可使用本品。一次6g, 一日2次。饭前半小时服用。

乌鸡白凤丸: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一个月一疗程。

(3)补气养血药

养血当归糖浆:补气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行经腹痛,贫血虚弱,产后体虚,萎

黄肌瘦,产后血虚等症。一次10ml,一日2次。一般一个月一疗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以连续使用2-3个疗程。

人参养荣丸:温补气血。用于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形瘦神疲,食少便溏,病后虚弱(方中人参补脾益气,熟地大补阴血,补精填髓,两药合用,气血双补;白术、茯苓、炙黄芪和五味子相合,健脾益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当归、白芍更添补血养血之力。以上六药补气养血。肉桂补血助阳,温暖脾肾,鼓舞气血生长;远志宁心安神;陈皮理气醒脾;炙甘草益气,调和诸药。全方性偏温和,补益气血,养心安神)。一次1丸,一日2次。宜饭前或进食时同服。疗程视患者病情而定,一般一个月一疗程。

人参归脾丸: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食少乏力,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炙黄芪健脾补中;当归甘温质润,为补血之圣药;龙眼肉能补脾益气、养血安神,四药相合补益心脾,化生气血。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以助生血之源;远志能上开心气,下通肾气,交通心肾,安神益智;酸枣仁养心益肝,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防滋补太过,可使全方补而不滞;炙甘草能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一次1丸,一日2次。疗程视患者病情而定,一般一个月一疗程。

十全大补丸:温补气血。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月经量多(方中熟地补血滋阴,填精生髓;党参补脾健中,益气生血,阳生阴长。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健脾利湿;黄芪健脾益气升阳;当归、白芍补养阴血;肉桂补血助阳,鼓舞气血生长。以川芎行气活血,使补而不滞。以甘草益气,调和诸药)。一次1丸,一日2次。疗程视患者病情而定,一般一个月一疗程。

(三)肾虚辩证

1. 概述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骨、生髓、通于脑;主纳气,开窍于耳,其华在发。传统医学所讲的“肾”,不仅指解剖学上的肾脏,而且是一个生理作用相当广泛,与人体生殖、生长发育、消化、内分泌代谢等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重要脏器。肾的功能影响着人体的一些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主要涉及生殖、生长发育与衰老、体液代谢、呼吸功能等。

2. 肾虚证的主要表现

(1)肾阴虚证

主要是因肾阴对机体的滋养防燥功能减弱,而出现的机体异常燥热的反应。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乏力,头昏眼花,耳鸣耳聋,失眠,多梦,阵发燥热,盗汗(睡眠时出汗),五心烦热(手足心发热),消瘦或体重减轻,咽干,口渴,严重会出现不育或不

孕,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征象。

常用药物:六味地黄颗粒,六味地黄胶囊,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口服液,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口服液,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

六位地黄丸:组方配伍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眩晕耳鸣,发热盗汗,口燥咽干,腰膝酸软,失眠遗精等症。临床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综合症等属于肾阴虚者都可用该药辅助治疗。

知柏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清虚热的知母、泻虚火的黄柏,功用是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症,即除肾阴虚症状外,还出现形体消瘦,面颧发红,五心烦热等虚热症候。适用于有此滋滋的结核病、更年期综合症、慢性咽炎、神经性耳聋等。

麦味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补肾养肝的枸杞子、清热平肝的菊花,主要是滋肾养肝。适用于因肝肾阴虚而致的两眼昏花,视力不清,或有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症状。适用于有此症状的高血压、高血脂,还用于肝肾阴虚的白内障、视神经萎缩、干眼症等。

明目地黄丸:在杞菊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补血养血的当归、白芍,清肝明目的蒺藜、石决明。用于肝肾阴亏所致的眼病,如视神经炎,视网膜斑退行性病变,角膜结膜干燥症等。

治疗分析:肾阴虚治疗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缓慢滋补肾阴,才能重新恢复平衡。一般用药以月计疗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增加疗程,如六味地黄丸一般要建议服用3个月。(2)肾阳虚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乏力,怕冷或手足发凉,头晕,听力下降,睡眠差,精神不振,易疲劳,阳痿,白天多汗,不育或不孕,排尿减少,或五更泻(即黎明前腹泻),并见面部浮肿等症状。

常用药物

参茸三肾胶囊:益气壮阳。用于肾气不足引起的:精神衰弱,阳痿遗精,腰酸腿软,耳鸣自汗,肾囊湿冷。春夏季一次5粒,秋冬季一次10粒,每日1次。纯中药制剂,副作用小,可长期服用。

鹿精培元胶囊:滋补肝肾,益精培元。用于精血亏虚所致的疲劳综合症,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心悸烦热,头痛失眠,消渴,夜尿频。藏药精品,温补肾阳,双向调节,抗疲劳,抗衰老,适用于疲劳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前列腺疾病及性功能障碍者。一次1—2粒,一日2次,饭后服用效果好,一般用药2周有明显效果。六盒一疗程,一般用药3-4个疗程。

益肾兴阳胶囊:补肾益气,固精。用于肾阳亏虚引起的腰酸腿软,精神疲倦,头晕耳鸣,失眠健忘。一次6粒,一日2次。黄酒或淡盐水或温开水送服,饭前服用效果好,一个月一疗程。

三宝胶囊:补肾填精,养心安神。用于肾精亏虚、心血不足所致的腰酸腿软、阳痿遗精、头晕眼花、耳聋耳鸣、心悸失眠、食欲不振。一次3-5粒,一日2次。补阳,补阴,补气,补血基础方,治疗因肾阴虚、精血不足所致的性功能障碍,又可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养身防病。内有菊花、麦冬等清火药,服用后不会上火。

桂附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温或助阳、散寒止痛的肉桂、附子,用于全省无力,面色苍白,手脚冰凉,腹泻尿频,腰膝冷痛等症。适用于腰肌劳损、糖尿病、肾病水肿等有肾阴虚合并肾阳虚症状的治疗。

调经促孕丸:温肾健脾,活血调经。用于脾肾阳虚、淤血阻滞所致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不孕,症见月经后错、经水量少、有血块、行径小腹冷痛、经水日久不行、久不受孕、腰膝冷痛。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可以调节女性内分泌,诱发女性正常排卵刺激卵泡发育成卵子,改善黄体功能,减少习惯性流产的发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子宫血氧供给,提高受精卵着床率。一次5g(50丸),一日2次,自月经周期第五天起连服20天;无周期者连服20天,连服3个月。

海狗丸:温肾壮阳,用于肾阳虚引起的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肢体困倦,阳痿,怕冷,夜尿频多,气短作喘。京果海狗丸处方源于古代名方《万病回春》中的“固肾健阳丹”。组方针对肾虚的内因和外因施以调和阴阳,标本兼治,通过温肾壮阳达到固本培元之疗效。口服,每次4粒,每日2-3次。

健脑补肾丸:健脑补肾,益气健脾,安神定志。用于脾肾两虚所致的健忘、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膝酸软、遗精、神经衰弱和性功能障碍见上述症状者。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通过调节肾气的偏盛偏衰,从而改善脑功能,肾功能,增强学习记忆效率,抗

疲劳,增加机体耐力,抗衰老,调节机体免疫力。而且本品不同于一般中药丸,服用后气味芳香,口感好。一次15粒,一日2次。饭前服用,用淡盐水或温开水送服。一盒一疗程,经济实惠。

鱼鳔补肾丸:壮阳益精。用于肾阳虚弱,肾精亏损所致的头晕、眼花、耳鸣、腰痛膝软、阳痿、早泄、梦遗滑精、不育、宫冷不孕、面色发黑等症。一次15粒,一日2次。一月为一疗程。

金匮肾气片: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本方由8味药组成,方中重用熟地黄为君药,滋阴补肾,填精补血。臣以山茱萸补肾暖肝,山药健脾固精,少量附子、肉桂温补肾中之阳,佐以茯苓配山药渗脾湿,泽泻配熟地黄泻肾浊,牡丹皮配山茱萸泻肝火。诸药配合,阴中求阳,补而不滞)。一次4片,一日2 次。服用时间应与用餐相隔1小时左右,一般一个月一疗程。同类产品还有金匮肾气丸等。

(3)肾气不固

临床表现:生殖方面多见男子不自觉排精或早泄,女子白带量多清稀,或容易流产,或腰膝酸软无力等症状;而泌尿方面多见小便次数较多,或排尿不尽,或尿量过多,或夜间尿床,或不能控制小便等。

常用药物:

至宝三鞭丸:补血生精,健脑补肾。用于体质虚弱,阳痿遗精,未老先衰,神经衰弱,腰背酸痛,用脑过度,贫血头晕,心脏衰弱,惊悸健忘,自汗虚汗,畏寒失眠,面色苍白,气虚食减等症。一次8粒,一日1次。早饭前或临睡前用温开水送服。

龟龄集:强身补脑,固肾补气,增进食欲。用于肾亏阳弱,记忆减退,夜梦遗精,腰酸腿软,气虚咳嗽,五更溏泄,食欲不振。本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好的增强免疫、强心、抗衰老、抗疲劳作用。一次0.6g,一日1次,早饭前2小时用淡盐水送服。

(4)肾精不足

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男子不育,女子不孕,成人性功能减退,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智力较差,动作不协调,幼儿颅骨前卤闭合较晚,站立,行走较晚,中老年人过早衰老、脱发、牙齿松动或脱落、耳鸣、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动作迟缓、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反应减慢、下肢无力等。

常用药物

参鹿补虚胶囊:补肾填精。用于气阴两虚所致久病体虚,头晕目眩等症。从根本上滋肾阴、补肾阳,调理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消除由于机

体免疫力低下而引起的易疲劳、易感冒、乏力、睡眠差、工作效率低等现象。男女皆宜,中老年皆可。一次3粒,一日2次。一月一疗程,按疗程服药。

补肾强身胶囊:补肾填精。用于肾虚精亏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目眩心悸、阳痿遗精(方中重用淫羊藿补肾壮阳为君药,臣以狗肾补肝肾、强腰膝,菟丝子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佐以女贞子滋肾明目,金樱子固精止遗。诸药配合,共奏补肾强身之功)。一次3粒,一日3次。饭前服用,一月一疗程,一般连续用药三个疗程。

三、虚证食补常识

1. 气虚多食人参:包括西洋参、白参(生晒参)、野山参、红参(朝鲜参、高丽参)等;一般说气虚而稍偏热的,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肝炎、更年期综合症者应服用西洋参为宜;单纯气虚者可服用白参(生晒参),气虚较重者可服用野山参,因野山参补气的功效显著;反之,气虚偏寒的应用红参(高丽参)进补,红参有补气温阳的功效。

2. 血虚首选阿胶:阿胶就是驴皮胶,有补血、止血的功效,可作为妇女调经补血的常用补血药。

3. 阳虚谨慎吃鹿茸:鹿茸的壮阳功能较强,可磨粉或浸酒后服用;但阴虚内热者应禁忌,否则有可能造成出血、烦热不安等不良反应。

4. 各种虚证的常用食品(了解内容)

a. 补气虚食品:牛肉、猪肉、鸡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b. 补血虚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使用。

c. 补阴虚食品:甲鱼、燕窝、百合、鸭肉、黑鱼、海蜇、藕、金针菇、枸杞头、生梨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d. 补阳虚食品;黄牛肉、狗肉、羊肉、牛鞭、海参、淡菜、胡桃肉、桂圆、鹌鹑、鳗鱼、虾、韭菜、桂皮、茴香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5. 疲劳综合症:是由于人们长时间的极度紧张或精神负担过重,使人记忆力减退、精神不集中、失眠、头痛、头晕、易出差错和精神抑郁等。

常见中医病证

常见中医病证(蓝字部分为2016版与旧版不同之处)一、感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 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咳嗽、咳痰。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一)发作期 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证——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一)实喘 1.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 1.肺阴亏损证——月华丸 2.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昊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 六、心悸:病人自觉心中悸动,警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 西医学中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 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多40岁); (5) 晨僵感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 风寒湿痹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 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 薄白,脉浮或浮缓。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 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 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二、 1、 甚 、甬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2、

脾虚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1 概述 1.1 中医对脾的认识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均描述了脾主运化的作用;《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指出气血生成由脾胃相互协调完成;《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说明脾主司肌肉和充养四肢百骸的属性;《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指出脾气健旺则外邪不易入侵;《养生四要》曰:“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精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表明脾也有阴阳之分。上述有关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脾为之卫”以及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功能,不仅涵盖了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而且与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免疫、生殖、运动系统功能也密切相关。正是由于脾在脏象理论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使得对脾本质的研究历久不衰并取得了长足进步。 1.2 脾虚证诊疗标准的变迁 脾虚证是证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开展研究最早的证候之一,对其诊疗标准的探索呈现不断扬弃和演变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中期,原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组最早提出脾虚证诊断方案[1]。1982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制订脾虚证辨证诊断标准[2]:1)食欲减退;2)食后或下午腹胀;3)大便溏薄;4)面色萎黄;5)肌瘦无力;5项之中具备3项以上即可诊断,由此初步有了脾虚证全国性辨证诊断标准。1986年该专业委员会对1982年的辨证标准进行修改,将大便溏泄列为第1项,食后腹胀增加了喜按的条件,并推荐尿D-木糖排泄率(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研究所提出)和唾液淀粉酶酸负荷试验(原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室提出)作为辅助实验室疗效参考指标[3]。1987年原国家卫生部、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相关标准都含有脾虚证的诊断和疗效标准[4-5]。19 93年原国家卫生部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6]列有脾虚证诊断标准、主症轻重程度分级和疗效判定标准,是较为全面且具有代表性的脾虚证诊疗标准,得到较广泛运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进一步制订了脾气虚证诊断标准、症状量化分级和相应疗效判定标准。 1.3 脾虚证的研究现状 临床脾虚证涉及多种中西医病种,症状复杂多样,研究过程难免产生较多定性为主的病理生理数据,且其间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脾虚证全貌的现代研究;同时,脾虚证研究多集中在一方一法或专家经验,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循证医学研究,证据级别也相对较低。近年来,已有研究提出脾虚证亚型概念并进行了物质能量代谢基因研究的有益尝试,初步提示脾虚证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亚型存在相关物质能量代谢障碍的基因背景[8];“证候组学”概念的提出,则拟通过系统生物学研究以求解释脾虚证复杂的病变机制[9]。在此基础上,若能将脾虚证复杂临床表现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如消化吸收障碍、胃肠运动障碍、免疫功能低下不同亚型,从基因、转录、蛋白及代谢等多组学、多层次对其进行系统探讨,应该更能集中反映脾虚证某一证候亚群病理改变的特点,使临床辨证用药更具针对性。

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

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 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并将虚弱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等等,中医理论是讲平衡的,只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虚弱,需补养,多余的是病邪,要祛除,以其达到新的平衡,恢复身体健康。 目录1简介 2治疗方法 气虚 血虚 阴虚 阳虚 两虚 3忌食物品 气虚忌食物品 血虚忌食物品

阴虚忌食物品阳虚忌食物品 4茶补体虚红茶和黑茶枣 枸杞 红枣 黄芪 冬虫夏草 桂圆 黄芪蜜 糯米 5体虚推荐菜 6产后体虚 7贫血患者 8男人体虚

9孩子体虚 10饮食调理 11症状表现 气虚 血虚 阳虚 阴虚1简介 儿童体虚多汗影响发育体虚是机体某些功能有所减退,不一定患病,即西医所称之“亚健康”,如不及时补养、调节和调理、令进一步发展,对健康不利。治疗原则:治疗虚弱,根据中医“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需通过进补来调整虚实,进补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并需依照各人的体质和病证中行辨证辨体进补,进补有药补和食补,不论是采用药补还是食补,均是为了补虚扶正,食补有时比药补更为重要,因为食补不仅可补虚祛邪,并可扶正,达到补虚扶正的要求,使机体的气血阴

阳达到新的平衡,恢复健康,故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进补是为了补虚扶正,若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不当的进补均可引起不良反应,如壮实的人服了人参、阿胶等性温的补气血药物,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饱胀、便秘、头晕、咽痛、牙龈虚浮出血。又如怕冷、大便溏薄的阳虚者服了生地、麦冬、鳖甲等补阴药食物,会更加怕冷、腹泻、腹痛等,这些都是因进补不当,损伤了胃气,违反了中医辨证说辨体施补的原则。 2治疗方法 气虚 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胃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可经常交替食用。 补气虚药膳食疗方举例:玉珍鸡:母鸡一只洗净,鸡肚内放入桂圆、荔枝干、黑枣、莲子、枸杞各30g,加调味蒸食,可补气养精:黄芪蒸鹌鹑:黄芪6-9g,鹤鹑2只共蒸食,可补气虚。

中医科工作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要求规范

中医科工作制度 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中医应以健康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提高中医诊疗工作。 三、中医病员的诊断、治疗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突出中医的特点,按中医的理论辨症施治。 四、对特殊的煎药方法及服药时间(或饮食禁忌)医师要向患者功家属交代清楚,并在处方上注明,处方签全名。 五、需要中医治疗的住院病人,是否需要随诊,由会诊医师确定,并认真做好记录,定期随诊。 六、在弘扬中医特长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和西医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思路。 七、院外处方原则上不能转抄,只能供参考,医师未见患者,一律不得开处方和抄方。 八、承担中医和西医学中的教学工作,认真带好实习进修人员。 九、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进行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十、积极弘扬中医特长,如针灸、推拿、正骨、男科、妇科、皮肤科等。

中医科人员岗位职责 一、中医科主任 (一)管理职责: 1.在行政、业务对外工作中全权代表科室。做好科内、科间各种关系的协调。 2.参加医院规定的相关会议,负责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并督促落实。 3.认真贯彻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操作规程,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反馈。 4.制订本科室工作计划和业务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5.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对本科人员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 6.负责科室的考勤和假期审批。统一安排安生出诊、会诊、值班工作和进修、轮转、实习生的工作。 7.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靠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8.对科室新药使用、仪器设施添置等提出申请。 9.支配使用科室基金。 (二)业务职责: 1.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 2.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3.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4.重视医疗文书资料管理,定期督察科内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质量,及时签阅。

痹证的辨证论治

痹证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活动障碍,甚或內舍于五脏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西医学中的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骨与骨关节病、软组织疾病等,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增生性关节炎、骨软骨炎、慢性纤维组织炎、腰肌劳损、肌腱炎等出现痹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病的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肢体筋脉,经脉气血不通是基本病机。 病因: 1、风寒湿邪,侵袭人体。久居高寒潮湿之地,或常处水中、野外潮湿寒冷等环境,或气候突变,冷热交错,或起居不慎等原因,当人体正气不足时,以致风寒湿邪侵袭,留注经络关节而发病。

2、感受风湿热邪,或郁久化热。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外侵,郁久化热,以致风湿热邪痹阻经络关节而发病。 3、痰浊瘀血。痰浊瘀血是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它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新的病证,因此在弊病的发病中亦起重要作用。或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或饮酒过度,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阻滞经脉;或七情郁结,气机运行失和,郁滞不通,气滞血瘀,阻滞经络;或跌打外伤,局部气血凝聚,失于荣养,营卫不调,而易触外邪,发为痹病。 4、正气不足。先天禀赋薄弱,元气不充,或后天营养失调,缺乏体育锻炼,或劳逸不当,或病后失调,以致气血虚弱,腠理疏松,营卫之气不固,外邪乘虚入侵。 病机:痹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气血不通。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外邪,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寒自内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痹。 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以实证为主。由于病邪性质的偏盛,症状表现亦有不同,其中风邪胜者为行痹,病位偏上;寒邪胜者为痛痹;湿邪胜者为着痹,部位偏下;热邪胜者为热痹。各种邪气之间亦可互相转化。 痹证日久可以出现三个方面的病理演变:一是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痹阻经络,深入骨骱,导

中医总结证型没有虚证

证型(表证+痰证+血瘀证+风湿证+热证) 《表证》 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时所产生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舌质正常、苔薄、脉浮。 分类: 1、表寒证 定义:是风寒之邪侵袭肌表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 (1)太阳伤寒证(表实证)定义:为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的症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体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2)太阳中风证(表虚证)定义:太阳中风为外伤风邪之意,并不是指猝然昏倒的中风。太阳中风的主要病机是由于营卫失调所致。太阳中风证仍为实证,称之为虚证是与太阳伤寒证相对而言。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自汗出,或见鼻鸣干呕。 2、表热证 定义:表热证是指风热之邪侵袭人体卫表的一类证候。是由风热之邪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所致。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少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咳嗽,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1)风热犯卫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全身不适、头痛、口微渴、或有咽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风热犯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身痛或咽痛、咳嗽、气喘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表寒证——辛温解表 表热证——辛凉解表

辛温解表药:性味多属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的药物称辛温解表药。 辛温解表剂 以辛温解表药为主组方,具有疏散风寒的作用,能够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表证的方剂。 麻黄汤 [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 [组成]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辛凉解表药:辛凉解表药性味多为辛凉,以宣散风热为其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等症。部分药物兼具清头目,利咽喉,或宣肺止咳、散邪透疹等作用,故风热性眼病、咽喉肿痛、疹出不透或风热咳嗽诸症亦可选用,并常与清热、解毒药物配伍使用。

中医基础知识讲解虚

中医基础知识讲解-虚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或者说步:“你这个人身子有点虚。”那么什么是虚呢?虚证是中医里病证类型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一,是以正气不足为主要倾向的证候。《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按照中医的辨证分类,虚证分为“气、血、阴、阳”四个不同的类型,即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怎么分别这四种虚证呢?聂文涛说过:“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这四句话虽然不能涵盖这四种虚证的全部,确实很多人从最基本的角度理解了不同的虚症。 虚证是非常常见的症状,特别是现代都市人,不再从事重体力劳动,又由于工作杧,锻炼身体的机会少。同时应酬多,饮食不规律,且多油腻,因此出现各种虚证的概率非常高。因此我今天借这个机会把我查阅到的关于这方面的文献和资料,进行稍微的汇总,把这四种虚证症状一一罗列,希望能让大家有所了解和认识。 1、气虚 气虚是指机体活动能力减退的症状,常常是因为久病体弱,劳累所致。主要又可分为肺气虚和脾气虚。中医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 肺气虚的症状包括:少气懒言、动则气喘、易出虚汗、容易感冒。 脾气虚的症状包括:食欲减退,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甚至水肿、脱肛甚至脏器下垂。 脾气均虚的症状包括:四肢无力、容易疲倦、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无力。 在这里,讲到一个虚汗,再解释一下。汗证也是中医的重要病症之一,在中医里,从产生的原因来看,可以分为阴虚导致的汗症和阳虚导致的汗症。其中阴虚导致的为“盗汗”,阳虚导致的是“自汗”。盗汗是指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而自汗是指时时汗出,动则益之。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肺气虚跟后面的阴虚和阳虚也有关联。 气虚的改善主要通过补气益肺和升阳等手段,首选中药材是黄芪,为补气之首,其次可选用附子和甘草及大枣。《局方》有方为“黄芪六一汤”:“黄芪六两、甘草一两,细切,每日二钱,水一盏,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又有《魏氏家传方》“芪附汤”云:“附子二钱,黄芪一钱,共为一服,姜汁水煎。” 两,按古时16两秤计算,1两为33.3克,1钱为3.3克。所谓一服,就是和在一起作为一个药。

辨病辨证与循证医学

福建中医药2007年10月第38卷第5期 FujianJ0umal0fTcMOctober2007.38(5) -百家谈? 辨病辨证与循证医学 李民1.徐进秀2 (1.山东省费县人民医院,山东费县273400;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00) 关键词:辩病;辩证;循证医学;理论撂讨 中圈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_338X(2007)05_o啡02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的精髓。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式。近几年来辨病又受到了普遍关注,对于中医临床是以辨证为主还是辨病为主,抑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二者是否应该结合,可谓见仁见智,难以达成共识。笔者从循证医学角度谈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及其f|缶床价值和方法意义。 1辨病与辨证的临床现状与存在问题 1.1辨病与辨证的临床现状:辨证论治的临床思路导源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型于明清时代,成熟于现代。明代医家周子干在所著《慎斋遗书》中首先提出“辨证施治”的概念。清代医家张虚谷所著的《医门棒喝?论景岳全书》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概念。现代医家任应秋在1955年《中医杂志》上发表了“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一文.并赋予了新的含义。任氏作为辨证论治之现代用法的首倡者.是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的高度概括“】。其后秦伯未、蒲辅周等名老中医相继发表了有关论文。高等中医院校成立后。将辨证论治写入了教科书,从此以后.。辨证论治”就被公认为是中医理论及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特色之一。近四十年来.中医临床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基本原则。 1.2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中医学术界对辨证论治进行了反思,有学者认为强调辨证论治而忽略了辨病是错误的.中医临床治疗固有的特点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张仲景即强调临床辨病与辨证的有机结合,《伤寒杂病论》即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是从证到病。然后再由病到证,即首先由主证来认识病,然后再由病到各个具体的方证,病是纲,证是目。是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嘲。仲景至晋唐中医学一直是辨证论治占主导地位口1。只是最近四十年来,出现了弱于辨病而强于辨证的局面,将中医辨证脱离于辨证论治体系之外而使辨证论治单纯化。也有学者担心辨西医的病会湮没中医辨证论治,回避或排斥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而干脆不言病而单言证.或认为“把证归属于病是战略观念的失误”。也有的认为中医证病概念同一.病证的真正 收稿日期:2006—07一12区别往往源于他们在统一认识过程中是作为认识对象还是认识结果的不同位置。而不在于两种不同的认识结果。近几十年来,辨病论治受到了重视,但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 甚至辨瘸论治已取代了单纯的辨证论治而成为当今中医治疗及科研的主流[4】.并认为“辨证论治就是根据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特异性治疗”。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一方可以通治一病而不需要进行必要的辨证的“通治方”b]。在辨证与辨病的关系方面,认为“在疾病诊断明确.有专方专药治疗时就采用辨病论治;而对病情复杂,或/和无特效方药时就采用辨证论治f6]。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也有其局限性。 1.3传统辨证与辨病论治面临的困惑与挑战:辨证论治仍将是今后中医临床治疗的指导原则。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流.这是不可置疑的.因为这是中医学赖以生存的基础,失去了辨证论治的特色.就意味着中医临床成了无本之木,或是误人了废医存药的歧途.或是陷入了一病一方的窠臼。但由于中医病证概念的混乱。以及中医辨证思维重临床经验、轻客观证据.从而影响证候诊断的准确性。使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中医辨病论治更有诸多先天不足.中医疾病的名称有的是以症状命名。有的是以体征命名.或以疾病特点、病因病机命名。概念模糊笼统。有些病名与症状、证候等概念混淆不清.多有交叉重叠,病名繁杂而不规范,以证为病的现象至今在中医『临床中尚未能摆脱,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这些病很难表现出贯穿疾病始终的特殊规律.难以进行疗效的客观评价.不利于中医学在现代社会中与西医的交流与沟通,阻碍了中医走向世界。为全人类造福的发展道路。综上所述.中医在现代医学占主导地位的大气候下.仅仅靠传统的辨证论治或辨病论治难以有生存空间.难于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必须有所创新.谋求发展.既不丢失固有的特色与优势,又得到现代社会的认可.探索出一种有别于“纯中医”的新的中医学临床模式.就是引入包括循证医学方法的现代科学技术。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的方式,对原有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加以渗透、整合、  万方数据

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系统评价研究_赵平

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系统评价研究 赵平,李先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 要:运用循证医学文献系统评价方法,建立“脾虚证文献信息采集表”,对近25年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进行研 究,共纳入合格研究文献23篇,经统计分析,脾虚证临床症状、舌象、脉象排序前10位依次为:食欲减退、舌淡、乏力、舌胖嫩/胖大、 大便溏泄、舌边有齿痕、脉细、消瘦、面色萎黄、食后腹胀,与脾虚证国家标准、学会标准存在差异。关键词:脾虚证;辨证论治;标准;文献评价中图分类号:R2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7-1304-03 Study of Systematic Evaluation on the Literature of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Diagnostic Standard ZHAO Ping ,LI Xiantao (School of Basical Science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system evaluation on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and establishing information collection table of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literature , the literature on spleen deficiency diagnosis standard in recent 25years was analyzed.Finally 23pieces of qualified research literature were used in the study.Through the statistic analysis ,the top ten clinical symptoms , the tongue examination and pulse conditions in turn are anorexia ,paletongue ,tiredness ,enlarged tongue ,loose stool ,tongue edge with tooth marks ,pulse small ,marasmus ,sallow complexion ,abdominal distension after meal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national standards and academic committee standards on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Key words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tandard ;literature evaluation 收稿日期:2012-11-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2733) 作者简介:赵平(1984-),女,湖北襄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 医结合专业。 通讯作者:李先涛(1966-),男,湖北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中医 证候学, E -mail :lixiantao@gzucm.edu.cn 。脾虚证诊断标准于1982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防治学术会议 [1] ”上第一次制 订后,先后于1986年《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2] 和 1988年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对脾虚证标准进行了修订,此后,有学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如邱氏总结脾虚证诊断规范化研究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起步阶段、修订补充阶段和计量化研究阶段 [4]。本文运用循证医学文献系统评价方 法,建立“脾虚证文献信息采集表”,对近25年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进行研究,旨在为今后脾虚证辨证标准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1资料与方法 1.1 建立文献系统评价工具 建立“脾虚证文献信息采集表”,全面收集脾虚证相关证候文献,对所收集脾虚证文献进行系统评价。脾虚证文献系统研究的主要环节:①确定文献收集的范围:经专家组讨论进行顶层设计,确定脾虚证研究文献的范围。②制订文献研究计划:内容包括收集文献的方法和策略、文献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文献质量 评价方法、数据分析方法、评价结果的分析和报告等。③建立评价工具:按照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 编制统一、规范的“脾虚证文献信息采集表” ,经预试验、一致性(如Kappa 值)评价、信度和效度评价、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再经培训后,进行文献采集。④建立文献系统评价数据库。⑤数理统计分析与计算。1.2 文献检索 以“脾虚”“脾气虚”“诊断标准”作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时间:1986年1月—2011年12月,共检索相关文献篇322篇)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时间:1986年—2011年),共检索相关文献191篇。1.3文献选择1.3.1纳入标准 中医辨证具备明确的脾虚或者脾 气虚证证候,且对脾虚证诊断标准进行相关研究的文 献。1.3.2 排除标准 无中医辨证证候者;重复研究,一 稿多投的文章只取其中1篇;资料来源不清;综述类及Meta 分析类文章;有关脾虚证病因病机等理论探讨类文章;动物实验类研究文献。1.4 资料提取 将两个数据库检索出来的文献进行合并,最后共有文献389篇,每篇通过查阅摘要和关键词,排除动物实验研究、综述、Meta 分析、重复研究、一稿多投、与脾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包括西医学中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4)中老年患者(多40岁); (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痹 (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2、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3、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中医五脏的虚证表现

五脏的虚证表现 一.肺。 肺虚泛指肺气不足或肺阴虚而言.临床表现有少气,呼呎浅短,耳聋,咽干等.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肺主皮毛,司呼吸.肺虚体质多表现为肺气虚和肺阴虚两大类型 1. 肺阴虚。多因津液消耗,肺失润养所致,通常表现为形瘦羸弱;干咳无痰,或痰少质黏,或咳而痰中带血丝;潮热盗汗,午后颧红,少寐失眠;口干咽燥,喉痒音哑,舌红少苔等 2. 肺气虚者多为久病亏耗,病后元气未复;或因久咳伤气,以致肺气亏虚,表现为咳而气短,咳喘无力,久咳不愈,痰液清稀;倦怠懒言,声音低怯;面色发白,畏风形寒,易患感冒;或有自汗,舌淡苔薄白等.肺虚者多见于肺结核病,肺气肿,肺心病,肺痿,肺不张以及肺癌晚期之人. 二.脾 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 1. 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脏白 2. 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 3. 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 4. 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三.肝 1. 肝阴虚又称肝阴不足。指肝脏阴液亏虚的证候。多由气郁化火,肝病及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所致。症见眩晕耳鸣,胁痛目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或手足蠕动,经闭经少等。治宜滋阴养肝为主 2. 肝阳虚具体可表现为寒凝血滞,温运无力,血不循于常道.同时肝阳不足将使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系列情怀不畅的证候.肝气虚又称“肝气不足”.为肝本脏的精气虚损,常兼见肝血不足.主要症状为胁肋虚闷或坠胀;精神扰郁、胆怯;视物不清,或眼前幻影;四肢麻木或痿弱无力。可伴有倦怠乏力,自汗,懒言声低,内脏下垂,面色青黄,舌质淡白,

中医讲的虚症

中医讲的虚症有什么现象? 气虚症泛指全身无力,极易疲乏,呼吸气短,说话声音低,甚至懒言少语,平日出汗多。本症在临床上,可随疾病出现的脏腑部位不同而可以兼见: 肺气虚者:症状为咳嗽声音低、咳痰无力,易得感冒。 心气虚者:症状为面色苍白、健忘、心烧等。 肾气虚者:遗精、夜尿多。 脾气虚者:饭后胃部胀满不舒,大便稀、不成形,消化功能差,饭量少。阴虚症往往表现为体形消瘦,口干、鼻干、咽干,午后发热或手心、足心发热。具体又分为:肺阴虚:干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睡眠状态下出汗,醒后出汗自止(俗称盗汗)。 脾阴虚:不思饮食,食后不易消化,干恶心,口干、口渴,大便干结,消瘦。肾阴虚:腰困腿软、足跟痛,手足心热或兼有心烦热,失眠盗汗,遗精,脱发、齿摇。肝阴虚:头晕、头痛,眼干,怕光,两眼昏花或夜盲,失眠多梦,指甲光泽度差。 值得一提的是,肝肾阴虚常常同时并见,肝阴虚可到肾阴虚,肾阴虚常可致肝肾虚。 阳虚症常常怕冷,四肢尤其是手足发冷、发凉,口中无味、不渴,小便色淡、量多,尤其是夜尿较多,浑身无力,易疲乏等。阳虚症在夏季症状较轻,冬季症状则加重,且常由气虚症进一步发展为阳虚症。 脾阳虚症:食欲减退,胃部喜欢温热,按压后胃部舒适,口淡无味,喜欢热饮,大便稀或含有不消化的食物,伴有水肿,面色虚白,女性白带清稀而量多,甚至胃痛,得温痛减,遇冷加重。 肾阳虚症:腰部、膝部酸困、发冷,肢体怕冷,小便清长或遗尿,浮肿(以腰下多见),阳萎遗精,女性表现为不孕或黎明前脐周围作痛,肠鸣腹泻,泻后痛减消失。 心阳虚症:心慌,胸闷,胸憋气短,心中空虚,易受惊吓,惊吓后心中惶惶不安,甚至心前区疼痛。

常见疾病精选--中医辩证施护汇总--精选.doc

八纲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用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取得的资料。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 多方面的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不同的证候。是中医学最基本的辨证方法。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个性中抽象出来的 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即任何一种疾病,从疾病的类别来说,不属于阴证,便属于阳证;从疾病的部位深浅来说,不在表,就 在里(或半表半里);从疾病的性质来说,不属于寒证,便属于热证;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正气虚的称为虚证,邪气盛的 称为实证。所以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在八纲中,阴阳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 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所以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这样,就可紧紧把握阴阳两纲,由浅入深,认识疾病的本质。 八纲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间可有兼夹、错杂,可有中间状态,并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 化,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表证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 饮食调护 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或在对健康人的保健方面,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调护和指导。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 食物分类按食物的性质分类:热性食物、温性食物、寒性食物、凉性食物、平性食物、补益性食物、发散性食物;按食 物的味分类:辛味食物、甘味食物、酸味食物、苦味食物、咸味食物。 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饮食有节、饮食有方、谨和五味、荤素搭配。 饮食宜忌原则与方法辨证施食(虚证应补益、实证宜疏利、寒证宜温热、热证宜寒凉)、辨药施食(即食物的性味应与患 者所服药物的性能一致)、因人施食(根据人的体质、年龄不同而异)、因时施食(根据四时季节的变化而异)。 肺胀 【定义】 肺胀是因喘咳日久,肺脾肾心俱虚,气道滞塞、肺气胀满,出现以胸部膨满,咳逆上气,动后尤甚,痰涏壅盛,甚则面 色晦黯,唇舌紫绀,面目四肢浮肿,病程缠绵,经久不愈为特征的疾病。 【范围】 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如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合并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老年性 肺气肿等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辩证调护】 一、寒饮束肺:喘咳气短,痰多清稀,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调护: 1、室内空气宜新鲜,潮润,室温宜偏暖,注意保温,助病人及时增减衣被,防止受冷。 2、饮食宜清谈与辛散,忌生冷、肥甘厚腻等滋痰生湿之品,禁食辛辣、烘炒类食物如炒瓜子、烘饼等。可食用温性调味 品,如生姜、胡椒、葱等,以助散寒。 3、解表药不宜久煎,汤剂宜温服,服药后可略加衣被,使微微出汗。咳嗽夜间为甚者,适宜临睡前服,中西药服服药 时间需要间隔 2 小时。 4、注意寒热的轻重、咳嗽的性质、痰涕的颜色及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的变化,有恶寒发热表证时,应卧床休息, 注意保暖,可用生姜、红糖、红枣煎服。 二、痰热壅肺:喘促气粗,胸满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发热微恶风寒。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散。 治法:宣肺疏风,清化热痰 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 调护: 1、室内空气宜新鲜,避免寒冷空气及异味刺鼻之气的吸入,室温不宜过高。 2、饮食宜消化、清淡为主,多食蔬菜和水果,忌辛辣、油腻、荤腥、烟、酒等刺激之品,鼓励多饮水,可服用竹沥 水,川贝粉等清热化痰。 3、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观察出汗、咳嗽及神志等情况。高热病人必须卧床休息,多饮水,可 用银花、芦根等煎水代茶。 三、痰浊阻肺:胸满闷胀,咳嗽气喘,痰白量多,不能平卧,稍劳即甚,怕风易汗,脘腹痞满,食纳减少,倦怠乏力, 舌淡,舌苔白滑腻,脉弦滑。 治法:健脾益肺,降气化痰。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调护: 1、病室宜温暖,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干燥通风。服药期间避免油烟异味、灰尘等不良刺激,以免加重病情。 2、保持呼吸道通畅,久病体弱卧床者,可采用翻身拍背,体位引流等帮助排痰。有紫绀者,应给予氧气吸入。 3、密切观察病情,病重、年老者要阻止痰阻窒息,一旦发生,应立即采取措施清除气道内的痰液,必要时要行气管切开。 4、饮食以易消化、清淡之品主为宜,可予赤小豆、白扁豆、苡仁、山药等健脾、利湿、化痰之品,忌食糯米、甜食、肥 1

卫分证辨证

表19 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主证脉 舌治则参考方剂 卫分证邪郁卫表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 或少汗,咳嗽,口微渴浮数舌边尖红 苔薄白 辛凉解表银翘散 气分证气分大热大热,大汗,大渴,喜冷饮, 面赤,心烦 洪大舌红 苔黄燥 清热泻火白虎汤 热结肠道日晡潮热,大便燥结,腹满硬 痛,拒按 沉实舌红 苔黄燥 泻热通便大承气汤 营分证热伤营阴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心烦 不寐,或见神昏谵语,斑疹隐 隐 细数舌红绛苔 黄 清营透热清营汤 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谵语,手足厥冷细数红绛清心解毒养阴 生津 清宫汤 血分证血热妄行身热夜甚,心烦,躁扰不安, 斑疹透露,吐血,便血,尿血, 血色鲜红或深红 细数舌红绛凉血散瘀犀角地黄汤 肝热动风发热,心烦,口渴,头痛眩晕, 手足抽搐,角弓反张 弦数舌红绛凉肝熄风增液 舒筋 羚角钩藤汤 血热伤阴低热不退,夜热早凉,五心烦 热,口燥咽干,神疲,耳聋 细数舌红 少苔 养阴透热青蒿鳖甲汤 气分证的辨证论治 2010-11-1 17:2【大中小】【我要纠错】 气分证:是邪热进入肺胃气分的证候。 1.邪热壅肺: 证候:高热、口渴、咳嗽气喘、咯痰黄稠,甚或带血,或呈铁锈色,胸闷而痛;甚者痰涎壅盛,喘促不宁、鼻翼煽动,苔黄厚粘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 主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麻杏石甘汤。 2.热结胃肠: 证候:壮热面赤、烦渴喜冷饮,大汗出;或腹满硬痛,大便秘结,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燥,脉洪数。或见潮热谵语、或下利清水肛门灼热。舌苔黄燥,或有芒刺,脉沉数有力。 治法:清热生津,或通腑泻热。 主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白虎汤,或调胃承气汤。 https://www.360docs.net/doc/f25059935.html,

《中医虚证·阴虚证篇》

道生阴阳,一分为二。阴用于滋养,阳用于运化,阴阳相和,共同孕育万物生长。阴阳本为一体,形式不同,但殊途同归。 在自然界中,常有旱灾。干旱之地,或土地龟裂,草木竟萎;或沙漠延绵,杳无生机。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而言,所谓阴虚,就是人体内出现了不同程度“旱灾”!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靠阴液滋养濡润,若阴液不足,脏器失于滋养濡润,则诸病生焉。 阴虚者,最易出现如下症状:眩晕、目涩、耳鸣、咽干、烦躁、失眠、便秘、麻木、肤痒、发热、出汗、衄血等。 心阴虚证: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心阴虚者,舌尖红、麻痒、生疮、弄舌(即舌头不由自主地在口中伸缩吞吐) 心主笑,主喜。心有余则笑不休。心阴虚,心火内动,可致人无故发笑,甚至狂笑不止。 心主血,主脉。阴虚则热,灼热伤及脉络,血得热则易妄行,可致咳血、吐血、鼻衄、肌衄等。 心藏神,虚热内扰,可致心烦,失眠。 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心悸、易惊。 汗为心之液,手少阴心经之脉通于腋下,阴虚生热,迫津外泄则腋下多汗;兼湿热者,腋下汗臭。 肝阴虚证:肝主风、主巅顶。肝阴虚可致头痛、眩晕。 肝主风、主筋。肝阴虚,筋失所养则拘急、痉挛、抽搐、震颤。 肝藏血,气虚则麻,血虚则木。血能载气。肝阴虚者,肢体失于滋养濡润则麻木不仁。 肝主胁,肝阴虚,肝体失于滋养则右胁下隐隐作痛。此属不荣则痛,不同于不通则痛,当用小建中汤类缓急止痛,若用柴胡类方剂舒肝解郁不仅无效,反而有可能加重疼痛。 肝藏魂,肝阴虚者,魂失所养则不宁,常多梦早醒。 肝主谋虑,主怒。肝虚则多疑,实则偏执。肝阴虚者,肝火亢,其人易怒、刚强、执拗、急燥。 肝开窍于目,肝阴虚者,目涩而胀,视物昏花、夜盲。 肝藏血、主膝;肾藏精、主腰;肝肾同源,精血相生。肝肾阴虚则腰膝酸软。 肝为将军之官,主升、主动。肝阴虚者,肝气易动,时常惹事生非,扰及四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