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学笔记

人际传播学笔记
人际传播学笔记

人际传播学

第一章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传播概述

一,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体态语言语言文字媒介(广播电话电视)互联网络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播活动的进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二,传播的内涵

(一)共享说积极互动

(二)影响说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

(三)发应说基于“刺激—反应”

(四)互动说

(五)过程说

总结:传受信息的行为和过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三,传播的分类

四,传播的功能

心理学角度:二功能说

实用性:托尔曼

娱乐性:史蒂芬森

社会学角度:四功能说

拉斯韦尔: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传承文化遗产

赖特:娱乐

第二节人际传播的概念

一,人际传播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

二,国内外学者对人际传播的鉴定

1,人际传播意义的角度:人际传播关心的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意义的产生

2,人际传播情境的角度:人际传播的本质是参与者在一对一的基础上的直接沟通3,人际传播社会化角度:交往者围绕社会地位、社会观念等因素开展双向交流4,人际传播的特征角度: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特征进行的交往

5,人际传播动机的角度:三需求理论:情感需求,包容需求,控制需求

总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个人化的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已实现良好的信息传播和彼此的理解共鸣。

三,人际传播的功能:

个人角度

1,实现自我认知

2,建立和谐关系

3,认识与控制环境

4,交流人生经验,实现信息沟通

5,满足情感需求

社会角度:

1,传递文化遗产

2,推动国家建设事业的进步

第三节人际传播的类型

一,人际传播的三分法

两个人之间的传播

小群体传播

公共传播

二,效果与动机分类法

满足性交流:提供精神娱乐

手段性交流:告知性交流、说服性交流、激励性交流

三,符号分类法

语言符号传播

非语言符号传播(重复、补充、强调、代替)

第四节人际传播的特点

非制度化的自发性

较强的情景传播

信息接收渠道的多样化

双向性,反馈及时

高频率的互动化

受社会性以及心理性障碍影响

第二章人际传播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基本性质

一,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人际传播活动,人际传播发生发展的规律,人际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

目前两个重点研究领域: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人际传播对于大众传播的影响

社会化:一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人观念的社会化包括:自我观念的形成和社会观念的形成。

二,人际传播的学科性质

第二节人际传播的发展轨迹

一,人际传播的沿革

(一)人际传播学的渊源: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

(二)真正意义上人际传播的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

二,人际传播的研究方法

经验学派:以美国传播学派为主要力量的主流传播学派

从经验事实出发,利用经验型的方法考察社会现象。

实证主义传统:可观察,可测量,可量化

批判学派:在法兰克福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要阵营形成的传播学派

一开始就对美国的经验学派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深刻反思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控制下的媒介总的来说:经验学派注重传播的小规律,批判学派注重传播的大问题。怎样传与为什么传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融合是人际传播学派发展的呼唤

第三章: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模式

一,符号互动理论:布鲁默利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用以指称一系列学者著作隐含的“社会心理状态”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米德的象征性交往理论:人的社会化的本质,就是以客我的身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不断考察,校正主我

得过程

布鲁默的象征性互动理论:

象征性互动理论- 理论前提

形成互动的前提是交换的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这里的意义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语言、文字有共同的理解;二是双方有大致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

象征性互动理论- 理论定义:

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人是具有象征行为活动的社会动物,而且这种活动是积极的,具有创造力的

象征性互动理论- 核心主题

1、人们在传播过程中建构意义,意义在人类行为中具有重要性。

2、自我概念在传播中的重要性,个人对自我的认知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旦形成这种认知,人们的这种自我概念便会是相对稳定的。

3、个人和社会是密切相关的,用马克思的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和社会是分不开的,个体受到文化和社会过程的影响。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二,社会模仿理论

三,二级传播与意见领袖

三,创新与扩散

四,约哈瑞窗口

五,认知一致性理论

海德平衡论:

海德最早提出一致理论,他关注个人在认知结构中对关联事物形成态度时的方式。他假设“不平衡的状态产生紧张和恢复平衡的力量”,并认为平衡状态是“被感知的个体和所感觉的情绪无压力的共存”。海德通过建立两个人和一个客观实体间的相互关系模型,来分析平衡问题。认为平衡的状态是稳定的,不受外界影响,而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产生紧张心理,这包括一个态度改变和抗拒改变的模式。不平衡状态容易向平衡状态改变,平衡状态则抵制改变。

费斯廷格认知不和谐论

该理论最具普遍性,最具实验价值,与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选择行为有密切关系。该理论认为:单纯考虑知识的两个要素,这些要素可能是不相关的,彼此一致或不一致的。如果一个要素的对应部分总是追随另一个部分出现的话,这两个要素便处于不和谐关系中。不和谐会产生心理矛盾,促使人减轻不和谐感,达到

和谐,并且能动的避免不和谐的增加。

六,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八,社会交换理论

九,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

是海德平衡论的特殊模式,针对人们对信源及对信源主张的客体的态度,与海德平衡论相比,该模式能预测态度改变的方向和程度。在该理论模型中,一个人接受信源主张,此人对信源有自己的看法,此信源的主张是针对某一客体的,而此人对于该客体也有自己的看法。这个人对于信源和客体的好恶程度决定调合或一致是否存在。就是说,当人对信源和客体态度相似,而信源对客体否定时;或是人对信源和客体态度不同,而信源对客体肯定时,不调和会存在

十,关于判断的理论

社会判断理论

深思概率理论

人际欺骗理论

人际传播的基本模式

一,亚里士多德的传播模式

二,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

三,格伯纳的口语模式和图解模式

四,伯洛的传播模式

五,神农—为佛的传播模式

六,德福勒的传播模式

七,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模式

八,纽科姆传播模式

九,韦斯特里—麦克莱恩的人际传播模式

十,克劳佩佛的人际传播模式

人际传播的过程

自我表露与自我呈现

一,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个体自愿地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发表出来的过程。自愿,有意,真实

评价尺度:自我表露的量,表露的深度,时间的选择,表露的对象,积极或者消极

自我表露理论:

不确定性降低理论:人际交往中,个体将不断寻求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性,而且以近似量的信息,同等程度的亲密来交换。

社会渗透性理论: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二是交往的深度。关系发展的过程是由较窄范围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发展。

社会互惠理论:人际交往就是“得到东西回报相应东西。”

沟通隐私管理理论:个体通过一种隐私管理原则系统来控制隐私界限的可渗透性。

自我表露的价值:

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进一步加深对别人的了解

加深人际关系

二,自我呈现

真实呈现夸大呈现虚无呈现收敛呈现投好呈现

第二节人际认知

一,人际认知的概念和类型

人际认知: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对他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对角色的认知

类型: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角色的认知

二,人际认知的差异,特征和归因

差异原因: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群体特征,个性差异

特征:选择性,偏差性,防御性,习惯性,平衡性,认知分离

归因:人们推断他人行为或者态度的原因的过程

海德的常识心理学:人们希望将自己周围易变的环境归因与相对稳定的条件,从而预测并控制自己周围的环境。

戴维斯的对应推论型:寻找或推测对应于行为的那个意图,从而在某一个人的行为和其独特稳定的内在属性之间建立对应关系的过程。又称为内在归因理论。

凯利的归因立方体:归因时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和独特性信息

三,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

自我认知的结构:物质自我认知,精神自我认知,社会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途径:与他人的比较,分析活动的结果

四,对他人的认知和判断

言语判断行为判断神情判断服饰判断嗜好判断

五,角色认知

角色概念:社会和团体制定的处于特定位置的人的行为规范

角色期待:对自己角色的期待,对他人角色的期待

角色转换:生理周期中得角色转换,多重角色转换

角色障碍:实现角色和扮演角色中发生矛盾的现象

角色冲突:角色期待与实际差异引发内心冲突

角色模糊:对于自己活着他人所扮演的角色不明确

伪角色:扮演不属于自己的角色

第三节人际印象

一,印象形成的要素:认知主体,认知客体,交往情境

二,印象形成的过程:人际知觉;脱离客体的情况下所浮现的课题形象(包括联想,想象,认同和情感移入)

三,印象形成的特点:协调一致性评定性

四,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语言、神态等),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

近因效应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对我们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

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刻板效应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一、二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 一、传播学的概念 1、定义 1)库利(社会学角度) 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 3)施拉姆 4)郭庆光(本书观点):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的定义 ①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②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揭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③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 信息分类: 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分为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或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它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传播学把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即传播系统)中进行,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重要前提。) ②社会信息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指的是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活动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使社会信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什么就是传播:传播即就是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2、刻板成见: 人们持有得固定、简单化得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与好恶 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就是现实环境得“镜子”式得再现,而就是传播 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重新选择得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得就是对特定得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 或因素得总称,它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得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她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 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得核心内容。指得就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得 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就是非好坏得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 及开展各种社会与文化活动得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得义务与责任。媒介接近权得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得力量,它们所传递得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 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得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得态度与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她们得行动。 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得就是由大众传媒发出得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得社会过程。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得《人们得选择》、卡兹等人得《个人影响》、罗杰斯得《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得《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得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得负影响,其内容本 身得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就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她人提供信息、观 点或意见并对她人施加个人影响得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12、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指得就是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得甚 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13、知沟假说:大众传播得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就是低 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得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得人获得信息与知识得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得推移,最终结果就是两者之间得“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人际传播学笔记-最新

人际传播学 第一章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传播概述 一,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体态语言语言文字媒介(广播电话电视)互联网络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播活动的进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二,传播的内涵 (一)共享说积极互动 (二)影响说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 (三)发应说基于“刺激—反应” (四)互动说 (五)过程说 总结:传受信息的行为和过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三,传播的分类 四,传播的功能 心理学角度:二功能说 实用性:托尔曼 娱乐性:史蒂芬森 社会学角度:四功能说 拉斯韦尔: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传承文化遗产 赖特:娱乐 第二节人际传播的概念 一,人际传播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 二,国内外学者对人际传播的鉴定 1,人际传播意义的角度:人际传播关心的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意义的产生 2,人际传播情境的角度:人际传播的本质是参与者在一对一的基础上的直接沟通3,人际传播社会化角度:交往者围绕社会地位、社会观念等因素开展双向交流4,人际传播的特征角度: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特征进行的交往

5,人际传播动机的角度:三需求理论:情感需求,包容需求,控制需求 总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个人化的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已实现良好的信息传播和彼此的理解共鸣。 三,人际传播的功能: 个人角度 1,实现自我认知 2,建立和谐关系 3,认识与控制环境 4,交流人生经验,实现信息沟通 5,满足情感需求 社会角度: 1,传递文化遗产 2,推动国家建设事业的进步 第三节人际传播的类型 一,人际传播的三分法 两个人之间的传播 小群体传播 公共传播 二,效果与动机分类法 满足性交流:提供精神娱乐 手段性交流:告知性交流、说服性交流、激励性交流 三,符号分类法 语言符号传播 非语言符号传播(重复、补充、强调、代替) 第四节人际传播的特点 非制度化的自发性 较强的情景传播 信息接收渠道的多样化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4、社会传播的类型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6、双重偶然性 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手段; 摄影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 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的定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 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

传播学原理 张国良 笔记

传播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传播基础论 1、传播的含义 (1)传播与“communication” A、相同点:两者均含“传达”(消息、意识等)及“传染”(疾病)之意; B、不同点:后者含“运输”(货物与人)及(双向)“交流”之意,从传播学意义上讲,“传播”=Commnication,其主要含义是:精神内容的传布。 (2)“传播”的定义 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持此类主张的学者往往会追溯英语Communication的词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无可否认,在传播实践中,施拉姆等人强调的这种“共享”,不仅是主观愿望,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即,它既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凡强调“共享”的用语,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不能适用于一切传播现象。诚然,传播能实现“共享”的情况是多数,但是还存在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相反的情况(尽管是少数)。 由此可知,“共享”说虽然指出了传播的一部分规律,但作为定义,是不全面的。 B、“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的活动。 此说有点类似“共享说”,但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过程”。但一“共享”一样,“交流”的情况也是常见的,但并非一定会发生。此外,传播也远非一定要用语言。 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此说既正确地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功得性、目的性的传播活动,又不正确的将其当成了一切传播活动的表征。 D、“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以上各学说都是学者从不同的学术领域去理解,更多地关注本学科研究对象的传播活动,范围和方式等,而没有从更多普遍意义上和层面上对“传播”进行定主,因而难免挂一漏方。 △传播: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3)信息视野中的传播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问题详解

实用标准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 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 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 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 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C.媒介 D.讯息 12. 下面哪一类传播活动是其它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内传播 13.“一人大哭,全场大哭;一人大笑,全场大笑”这一现象属于下面哪一种情况() A.群体感染 B.群体暗示 C.群体压力 D.群体模仿 14. 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的最根本特征是() A.灵活性 B.经济性 C.具体性 D.能动性和创造性 15.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被称作对社会起“瞭望哨”作用的是哪一个() A.环境监视功能 B.娱乐功能 C.社会协调功能 D.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16.传播学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 A.非语言符号 B.体态符号 C.伴生符号 D.形象符号 17.被德国社会学家林格斯称为“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事件”之一 的是() A. 网络 B.广播 C. 电视 D.报纸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大众传播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 一、什么是传播 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 (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E.T·霍尔。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 (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表征是“不出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 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 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3)群体传播: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团体。分为正式群体(组织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群体传播)。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共同利益制衡和理性认知基础上自觉建立的社会组织。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认知水平为基础,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成员间无地位差异、彼此同情、价值观趋同的舆论群体。(郭书P89-98)特点:A群体传播对成员保持一种亲和力和凝聚力,个人参与群体传播会受到影响。 B、成员之间的关系靠传播过程中的心领神会、彼此认同来维系和发展。 C、成员往往会承认群体中的权威和个别人的威望。 D、群体传播是一种开放形式,成员可以自由进出。 补充知识点: 1、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2、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群规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

人际传播知识点

第一课人际传播基础 第一节学习人际传播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习人际传播? 有价值的学习能得到两方面的收益: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 人际传播是人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和同事交谈,结交新朋友,约会,求职,劝说领导,赞美他人或回应他人的赞美,保持和修复关系,断绝关系…… 学习人际传播的理论价值: 了解人际传播相关知识,真正理解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 学习人际传播的实用价值: 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的成功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际传播的知识和技能。 人际传播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人际关系效率提高,并促进事业成功。 第二节人际传播的性质 一、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 人际传播是两人或多人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互动。 二、人际传播的基本特征: 1.人际传播发生在相互依赖的个人之间 交流双方总是以某种方式互相联系着,如儿子与父亲,两个朋友,老师与学生,等等。 人际传播是双向的,即发展在两个人之间,也时常扩展到小型的亲密团体比如家庭。 相互交流的个体之间互相依赖:一个人的行为会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会导致另一个人的行为。 2.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紧密相连 发生在人际关系中的人际传播是实现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你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和另外一个人之间的关系。例:你与老师的沟通方式明显不同于你与父母之间的沟通。 你与他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会影响你和他人之间关系的发展。 如果你和一个人以友好的方式互动,你很可能会和对方建立友谊;如果你经常传播憎恨和伤害的信息,那么你很可能会发展出对抗的关系。

3.人际传播存在于人际关系系列之中 人际关系有亲密和陌生之分,关系越亲密,交流的个性化程度越高。例:亲密伙伴之间的交流,如父子之间、情侣之间、好友之间的交流高度个性化。 4.人际传播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 意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共同表达的。 人际交流所传递的信息中,非语言信息承载了90%的意义。 哪种信息为主需要看具体场合。在某些场合,非语言信号传递更多的意义。而在另外的场合,语言信号则传递了更多的意义。 5.人际传播有不同的形式 人际传播通常是面对面的交流。 也有在线交流或者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CMC),包括有即时信息的同步传播,例:QQ 聊天,在线视频会议或电话会议;也包括异步传播,即不是实时发生的传播,例:电子邮件沟通。 6.人际传播有不同的效果 人际传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满意度。 第三节人际传播的要素 在所有的人际传播中都包括8个要素: 信息源-接收者,编码-解码,信息,渠道,噪音,语境,伦理,能力。 信息源-接收者:个体在人际传播中承担着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双重功能。 信息:刺激接收者的信号。这种信号可以是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或者它们的结合体。 渠道:信息传播的媒介。渠道会对信息产生不同的限制。例:网络沟通与面对面交流不同。 噪音:扭曲信息的干扰元素,妨碍接收者接收信息。分四种类型:物理噪音、生理噪音、心理噪音,语义噪音。 语境:包括物理语境、时间语境、社会心理语境。 伦理:每个沟通行为都有正确或错误的道德标准。例如:讲真话、尊重人格、不伤害无辜的人等标准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文化中的人际传播。 能力:你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就是你的人际传播能力。人际传播能力包括沟通者如果根据沟通的语境和对象,以及其他因素来调整自身的沟通方式。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 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 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 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 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护理中的人际沟通学试卷及答案

护理中的人际沟通学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20 分。) 1. 下列哪一项是非技术性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A. 道德关系 B. 利益关系 C. 法律关系 D. 价值关系 E. 文化关系 正确答案:A 2. 在做学术报告、组织课堂学生讨论、专题讲座等情况下所采用的沟通属于沟通行为中的哪个层次:() A. 公共沟通 B. 小组沟通 C. 跨个体沟通 D. 人际沟通 E. 个体内部的沟通 正确答案:A 3. 下列哪一阶段是人际关系的起步及准备阶段:() A. 定向选择阶段 B. 感情交流阶段 C. 情感探索阶段 D. 稳定交往阶段 E. 表面接触阶段 正确答案:A 4. 下列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的情感发展过程 B. 任何阶段都可能会出现停滞 C.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能达到稳定的交往阶段 D. 许多人际关系一般都停滞在第三阶段上往复循环 E. 在定向选择阶段,时间跨度不一 正确答案:C 5. 下列哪一阶段的任务是交往的双方在建立信任感的基础上具有较深情感卷入的交往过程。() A. 定向选择阶段 B. 感情交流阶段 C. 情感探索阶段 D. 稳定交往阶段 E. 表面接触阶段 正确答案:B 6. 下列哪一项患者的陈述需要护理人员进一步地去澄清:() A. “我每天抽2包烟,已经5年了”

B. “我每天都喝少量的酒” C. “我每天只吃二两米饭” D. “这次住院的费用比我的预算多出500元” E. “我痰中有血丝已经1个星期了。” 正确答案:B 7. 下列哪种心理差位关系体现为下位者尊重上位的意见,且能照办,若持有不同的看法,一般以委婉的方式提出。() A. 微弱差位 B. 中强差位 C. 显着差位 D. 超强差位 E. 极强差位 正确答案:B 8. 下列有关患者角色的心理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哪一项() A. 疾病是一种不良刺激,可能使患者感到挫折,严重的可能导致心理应激反应 B. 病人感知活动的变化以主观感觉异常为特点 C. 患者对周围环境出现一定的感知异常,只表现为感知性提高 D. 患病后患者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改变 E. 治疗疾病的过程对患者是一个以恢复健康为目的的意志活动,此过程中患者可能有意志行为的变化或异常。 正确答案:C 9. “周哈里窗”中,自己不知道,而别人却知道的部分属于以下哪个“我”:() A. 开放我 B. 盲目我 C. 隐藏我 D. 未知我 E. 真实我 正确答案:B 10. 孕妇:“我正尝试着不去担心我的孩子”护理人员:“我感到焦虑时, 我总是去散步, 你也试一试。散步对减轻我的焦虑很有效。”() A. 改变话题 B. 陈述个人的观点和意见 C. 提供错误的或不恰当的保证 D. 快速下结论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E. 主观判断 正确答案:B 11. 护患间沟通最合适的距离是:() A. 亲密距离 B. 个人距离 C. 社会距离 D. 公众距离 E. 安全距离 正确答案:B 12. 在沟通过程中,发送信息者与接收信息者之间的角色不断变换,信息沟通

传播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传统与符号学传统都是通过符号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2、传播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所以传播学还要研究: 一、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㈠传播是一种社会化的信息共享活动。 ㈡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㈢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 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是双方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㈤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信息、符号与意义 一、符号学 1、符号 符号的特征:①符号是在特定指代关系中产生的②符号在形式上可以独立存在③符号的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④传播以符号为介质,但本质的意义的交流和互动 二、体态符号

1、符号的功能:①表述和说明②传递与传达③引发思维 2、信号的特征:①信号与其表述事物之间有的自然的因果性②信号与其表述事物之间有固定的对应关系 3、象征符的特征:①象征符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②象征符除了表达事物,还能表达抽象概念③象征符必须通过后天学习来使用④象征符不需要和所指对象有必然联系 1)象征符的自由和随意性:一种象征符可表达多种事物一种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达 2)象征符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同一种象征符在不同的社会里有不同的解释,随着时代变迁意义也会发生变化例:美女、帅哥、同志、红卫兵三、意义 1、意义的定义 超自然的、独立的、不变的实体,绝对精神的产物。 意义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他人、自己的种种复杂交错的文化关系、历史关系、心理关系和实践关系。 2、意义的特征: 一、广义性:包含一切精神内容 二、普遍性: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 三、实践性:在实践中产生 符号意义的分类 明示性→暗示性 外延→内涵 指示性→区别性 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①传者的意义:未必能正确表达本意②受者的意义:理解存在差异③情境的意义:外部影响因素的总和

传播学教程 后半部笔记

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 ?背景:美国收音机家庭普及率达到80%;人们对媒介寄予正面的期待;事实上,启蒙教育节目并不被看好,而格调低俗的轻喜剧,肥皂剧以及猜谜游戏收听率极高。 于是引发了人们对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背后的心里动机的研究兴趣。 ?早期“使用与满足”研究揭示的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满足有哪些类型?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对印刷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需求;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 ◆什么是“使用与满足”?如何理解受众需求? 使用与满足,是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竞争心理需求;获得新知的需求;自我评价的需求。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需求:获得外界信息消息的来源,日常生活工具,休息的手段,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社交的手段,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心绪转移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受众成员媒介活动既是一种满足个人基本需求的活动,又受到他所处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素制约。 如:施拉姆研究少年儿童的电视接触行为和家庭、学校中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家庭处境不顺、和同学关系不佳,喜欢看打斗暴力节目; 家庭关系融洽、和同学关系顺畅,喜欢看轻松快活节目。 结论:“欲求”不满→到媒体中寻求代替的满足 对成人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制约成人接触媒介的因素: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群体归属意识。 ?1974年E·卡兹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日本传播学家竹内郁郎对其进行补充,提出如下: “使用与满足”的过程: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 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即身边必须要有电视机或报纸一类的物质条件; b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能否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象或成为评价是在以往媒介接触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

传播学教程笔记漏点归纳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1、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1)从人际传播的特点看,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 ①传播者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够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多种渠道或手段来传达信息。 ②面对面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从而产生新的意义 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传受双方相对自由平等,信息授受以一对一形式进行,角色不断互换,及时反馈并修改传播内容、方法。 (2)语言是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 ①声音语言是人际传播最基础的媒体。语言不仅传递讯息的内容,它还通过声调、速度、音量、节奏等传递与说话者相应的背景信息。同一条讯息,用词、语气和声调不同,接收者反应不同。 ②不能不便使用声音的场合,书写语言成为最常用的沟通工具。手写的文字中,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公整与潦草等,都在传递与传播者的个性、素养等相关信息。 (3)语言不是自我表达的唯一的媒体 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 2、姿态的传播功能: 姿态符号又称“体语”,包括表情、手势、动作等,也能传达意义。 ①强调语言。例如讲话中配合挥手、握拳、上身前倾等动作加强语言的力量。 ②补充语言。语言表达不充分时起补足语言的作用,例如话说一半而后半部分用摆手、点头、摇头等加以补充。 ③代替语言。使用语言困难或不便说明等情况下,利用动作来传达意义。例如用耸肩表示无可奈何,用撇嘴表示蔑视等。 ④控制语言。体态可以利用它们所形成的情境对语言的效果加以限制和制约。眼神、表情及动作都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⑤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许多场合,体态语言比动作语言本身更具雄辩力。如高兴时开怀大笑,悲痛时失声痛哭,都比表述性的语言更能传达当事人的心情。 3、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外观形象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它所传达的信息形成人际传播中的第一印象。 4、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受到社会价值规范的制约。表主要现在: ①社会价值与规范制约着自我表达效果的达成。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种表达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的社会孤立。 ②个性展示要在社会价值规范的范畴内。展示个性如果超出普遍认可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规范的范畴而达到伤风败俗的程度,同样会受到他人蔑视而陷于社会孤立。 可见,自我表达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相联系,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的价值尺度。

传播学基本问题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美—皮尔士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