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苏蕨菜种苗繁殖及促成管理

合集下载

蕨类植物繁殖方式

蕨类植物繁殖方式

蕨类植物繁殖方式蕨类植物(蕨藻纲)是全世界最古老,最流行和最经常使用的植物之一,它们大多体形狭长,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

蕨类植物能够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繁殖,包括营养繁殖、营养及生殖繁殖、芽口繁殖、种子繁殖、离体繁殖和摘种繁殖。

首先,营养繁殖是一种单细胞或多细胞的自发运动,以在新的生长点产生。

在大多数的蕨类植物中,叶鞘(叶片的外部壳)上有小的裂缝,从这些裂缝里就可以看到产生新的植物的芽口,称为营养芽口。

同时,营养繁殖的植株可以通过原植物中的茎嫘或叶片来分枝,也可以在植株上产生新的植株,从而实现营养繁殖。

其次,营养及生殖繁殖可以给蕨类植物带来成长,而且会产生种子,从而实现繁殖。

当受精的母体生殖细胞受精后,会形成多个特征完全相同的植物,这种繁殖方式叫做同源助孕繁殖。

此外,芽口繁殖是一种蕨类植物的快速繁殖方式,也是其中最常见的繁殖方式之一。

一般来说,在繁殖过程中,叶片会产生新的分枝,这些分枝可以生长出新的植物,从而完成繁殖。

另外,种子繁殖是一种自然繁殖方式,蕨类植物会产生许多精子和卵细胞,使得每一对细胞能够受精并形成种子,从而实现繁殖。

再者,离体繁殖是一种有效的蕨类植物繁殖方式,可以通过处理植物组织的方式将健康植物组织取出,并进行培养,从而使其形成能够繁殖的新植物。

最后,摘种繁殖是一种植物的基因种质资源保护的有效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以摘下叶片或枝条衍生出新的植物,从而达到繁殖的目的。

总而言之,蕨类植物可以通过营养繁殖、营养及生殖繁殖、芽口繁殖、种子繁殖、离体繁殖和摘种繁殖等几种不同的繁殖方式来快速繁衍,以便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繁殖。

观赏蕨类植物的繁殖技术

观赏蕨类植物的繁殖技术

观赏蕨类植物的繁殖技术蕨类植物(pteridophyte)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也是园艺界里最受喜爱的植物之一。

从上古时代至今,蕨类植物被视为象征爱情,繁殖的蕨类植物是园艺爱好者梦寐以求的东西,但关于蕨类植物繁殖的技术却令人费解。

本文将尝试介绍蕨类植物的繁殖技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蕨类植物的繁殖。

蕨类植物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繁殖:种子繁殖、嫁接和繁殖分裂。

种子繁殖是最常见的繁殖方式,种子被播种后,种子会在两三年内形成幼苗,但需要注意的是,种子繁殖所需的时间相较其他方式而言要长一些。

嫁接是另一种繁殖方式,嫁接技术通常将不同的苗插入土壤,使它们产生叶茎。

嫁接所需的技术比较简单,只要合理操作,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获得繁殖成果。

繁殖分裂是另一种繁殖方式,主要通过分割植株,将根系分离,形成新的植株。

虽然这种方式的繁殖速度比较快,但由于植株的数量有限,不可能得到大量的繁殖成果。

繁殖蕨类植物的施肥是必要的,施肥可以给植物提供土壤浸润和充足的养分,植物能够更好地生长。

对于蕨类植物而言,除了利用化肥外,还应给予它们有机肥料,例如马铃薯渣,绿肥等。

此外,在施肥时,还应该特别注意植物的营养需求,根据不同植物的特性选择不同的施肥。

蕨类植物的水分需求很高,因此给植物浇水也很重要。

尤其是在夏季,蕨类植物需要更多的水,可以根据植物的情况定期给它们浇水。

此外,也可以采取保湿的措施,例如在植株周围放置浇水保湿装置,增加植物的湿度,以促进植物的生长。

蕨类植物的繁殖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有些蕨类植物可以通过种子繁殖;有些可以通过嫁接和分裂方式繁殖;还有些则可以同时采用多种繁殖方式。

因此,观赏蕨类植物繁殖所需的技术也不同,根据植物的特点,园艺爱好者应该选择实用的繁殖方式来获得最好的繁殖效果。

以上是关于观赏蕨类植物的繁殖技术的一些简要总结。

正确的繁殖技术对于收获健康的植物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园艺爱好者在繁殖蕨类植物时应该有所准备,以达到最佳繁殖效果。

蕨类植物种植技术

蕨类植物种植技术

蕨类植物种植技术蕨类植物是一类古老而神秘的植物,它们在地球上已存在了很长时间。

蕨类植物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生长方式,因此在园艺领域中备受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蕨类植物种植技术,包括种植基质、光照要求、温度控制、湿度管理以及疾病防治等方面。

种植基质的选择是蕨类植物种植的第一步。

蕨类植物喜欢土壤富含有机质、疏松且排水良好。

常用的基质有泥炭、珍珠岩、腐叶土等。

在选择基质时,注意适量添加细沙或蛭石,以增加通气性。

种植容器可选择陶瓷盆或花盆,尽量选择底部有排水孔的容器,以防止积水导致根部腐烂。

光照是蕨类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大部分蕨类植物喜欢半阴或阴暗的生长环境,较少能耐受直接强烈阳光照射。

在室内栽培时,可将蕨类植物放置在窗户边上,保证光线充足但避免直射阳光。

如果室内光线不足,可使用人工灯补充光照。

人工灯的选择以蓝光和红光为主,蓝光有助于促进叶片生长,红光则有利于芽分化和孢子发育。

温度对蕨类植物的生长也有重要影响。

大多数蕨类植物适宜生长在20°C至25°C的温度范围内。

温度过高会引起叶片枯黄、发黄,温度过低则会影响植物正常生长。

因此,尽量将蕨类植物放置在室内温度稳定的地方,避免暴露在寒冷或酷热的气候中。

湿度是蕨类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因素之一。

蕨类植物原生于热带雨林等湿润环境,因此要提供足够的湿度给蕨类植物。

常见的方法是将水放在蕨类植物附近,使水蒸发增加环境湿度。

另外,可以使用喷雾器定期给叶片喷水,以保持叶片湿润。

需要注意的是,蕨类植物对湿度过大也有一定的耐受限度,避免过度湿润引发疾病。

蕨类植物在疾病防治方面较为容易受到真菌或细菌感染。

因此,在种植过程中,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干燥环境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如果发现植株出现疾病,可使用适合的杀菌剂进行处理,同时要保持植株健康以提高抵抗力。

总之,蕨类植物种植技术需要注意选择适宜的种植基质与容器,合理控制光照、温度和湿度,并加强疾病防治。

只有综合把握这些关键因素,才能保证蕨类植物的健康生长。

蕨菜大棚种植技术

蕨菜大棚种植技术

蕨菜大棚种植技术蕨菜(Pteridium aquilinum tiusculum)又叫拳头菜、猫爪、龙头菜,喜生于浅山区向阳地块,喜阳、耐旱、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比较喜酸性、微酸性土壤。

人工种植蕨菜在露地、塑料大棚中都可以进行。

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生产方式。

选择塑料大棚生产方式,适宜在北方较寒冷地带,该生产方式经济效益较高,而露地生产方式生产成本低,适宜南方温暖地带,适合大规模发展。

1、采挖根茎野生蕨菜地下部分较浅,根状茎一般在地下10—15厘米处生长,每年可长7—8厘米。

4月上、中旬从山上挖取根茎。

根茎以14—16厘米长的产量最高。

采挖根茎时,根茎沾着的附土要尽量保留,这对根茎的成活及持续发育大有益处。

2、做床蕨菜原生地是富含腐殖质的林下,天性喜肥,适于土壤疏松地带生长。

所以,在做床前要施足底肥,最好用腐熟的猪粪,其次是马粪,每公顷施入75000千克,翻入床下20厘米深处。

3、栽植方法南北向做床,床宽100厘米,按15厘米行距与床横向开12厘米小沟,将蕨菜根茎放在沟内覆土,埋到原根地表根迹,踏实。

由于蕨菜喜肥水,又多在林下生长有喜阴的习性,所以,根茎栽完后,要覆稻草遮荫保湿,最后再罩上幅宽120厘米的遮荫网。

4、田间管理栽后及采收期间要经常喷水,始终保持土壤湿润,尤其易发生春旱地区,更要注意床上喷水。

夏季孢子散落后要保持土壤潮湿,以利孢子发芽。

当年铺的草过伏已腐烂,次年春要再铺一层,每年的4月初开始喷水,促进提早萌芽。

光照是蕨菜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

光照过强,细胞伸展受阻,叶柄短小,食用价值低;光照弱时,叶柄浅绿,光合作用差,光合产物积累不足,品质差。

适宜的光照强度为10000-13000勒克斯。

因此,在田间管理时,根据日照变化、天气阴晴,适时用遮荫网调节光照强度。

温室大棚用揭帘放帘的时间长短控制光照强度也能收到高产效果。

5、反季节蔬菜为了提高蕨菜的产品价值,增加收入,也可生产反季节蔬菜。

山野菜常见的繁殖方式

山野菜常见的繁殖方式

山野菜常见的繁殖方式1. 引言山野菜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一些野生蔬菜,它们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风味,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为了保护山野菜资源并满足人们对其需求,繁殖山野菜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山野菜常见的繁殖方式,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2. 分类根据山野菜的生长特点和繁殖方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2.1. 种子繁殖种子繁殖是最常见的山野菜繁殖方法之一。

它适用于那些能够产生大量种子,并且种子具有较高发芽率的山野菜。

种子繁殖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种子收集:在适当的时间,选择健康成熟的植株进行种子收集。

注意要避免杂质和虫害。

•种子处理:对于一些具有休眠特性的种子,可以通过浸泡、脱水或其他处理方法来提高其发芽率。

•播种:选择适当的播种时间和方法,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播在育苗床或田地中。

•管理:对播种后的地块进行适当的管理,包括浇水、施肥、除草等,以保证种子的顺利发芽和生长。

2.2. 分株繁殖分株繁殖是指通过分离植株的一部分来繁殖山野菜。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具有较强生长力和分蘖能力的山野菜。

分株繁殖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株体选择: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母株。

•分离:将母株分离成若干个较小的株体,注意要保证每个株体都有足够的营养和生长点。

•移植:将分离好的株体移植到合适的土壤中,注意避免损伤根系。

•管理:对新移植的株体进行适当的管理,包括浇水、施肥、修剪等,以促进其顺利生长和发展。

2.3. 块茎繁殖块茎繁殖是一些具有块茎结构的山野菜常用的繁殖方式。

它适用于那些能够产生块茎,并且块茎具有较强生长力的山野菜。

块茎繁殖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块茎选择:选择健康完整的块茎作为种质材料。

•分割:将块茎分割成若干个较小的部分,每个部分都应该有足够的营养和生长点。

•种植:将分割好的块茎种植在合适的土壤中,注意避免损伤根系。

•管理:对新种植的块茎进行适当的管理,包括浇水、施肥、防虫等,以促进其顺利生长和发展。

蕨类植物的繁殖及栽培

蕨类植物的繁殖及栽培

蕨类植物的繁殖及栽培蕨类植物是世界上古老的植物之一,早在4亿年前就生存于地球上。

其种类繁多,约有12万种,广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是世界上蕨类植物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

广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是世界上蕨类植物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

蕨类植物多为丛生,叶形丰富,叶色浓绿,耐阴,病虫害少,除可点缀厅堂和卧室,还可用于庭院绿化,布置专类园。

另外,蕨叶是重要的插花材料。

蕨类植物和繁殖蕨类植物的繁殖分为孢子繁殖、分株繁殖、扦插繁殖、分栽不定芽、组织培养等几种方法,下面分别介绍。

孢子繁殖蕨类植物的孢子,多产生叶片背面的孢子囊内。

当孢子开始散出时,连同叶片一起剪下,放入纸袋内。

为不损伤叶片,也可用干净的新纸袋或塑料套住叶片,轻弹使孢子落入袋内。

收集后要尽快播种,因为孢子越新鲜,发芽率越高,发芽越快。

为刺激孢子萌发,播种前可用300毫克/升的GA3溶液处理15分钟。

育苗土壤多用腐叶土、泥炭土、河沙等混合配制而成,常用配方为腐叶土、壤土、河沙按6:2:2的比例混合。

以上各原料必需过筛后拌匀,蒸气灭菌后才能使用。

另外,播种用的育苗容器也必需消毒。

播种后,温度要控制在25、空气湿度80%以上,每天光照4小时以上,从播种到叶需要2至3个月。

当孢子体长出3至4片叶后移栽,仍用混合土作为基质,苗高10至15厘米时栽入花盆。

孢子繁死技术要求严格,需要高温高湿环境,一切用品包括容器、栽植材料和室内窨都应严格消毒,并保持清洁卫生。

夏季干燥季节,要保持室内潮湿。

分株繁殖一般于春季结合翻盆进行。

把植株从盆中倒出,根据需要将一株分成数株,每株需带有根和叶。

分株时要小心,切勿损伤生长点,保持根部有尽量多的土壤。

剪掉衰老和损伤的叶、根。

按照原来的土壤水平线重新栽植分株,浇水。

分株繁殖无严格的季节要求,若需要,一年四季皆可进行。

扦插繁殖有的蕨类植物,叶片扦插可以生根,能用此法繁殖。

取叶片插入沙床中,生根后移入容器中进行培育,成苗后上盆栽植。

分栽不定芽有些蕨类植物,如铁角蕨、鳞片蕨等,在叶腋或叶片上能长出幼芽,可以直接把幼芽从母株上取下培养。

蕨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_蕨类植物养殖知识介绍

蕨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_蕨类植物养殖知识介绍

蕨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_蕨类植物养殖知识介绍蕨菜也叫拳头菜。

俗称山野菜,是一种野生蕨类植物蕨的嫩芽,部分种类可食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蕨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蕨的养殖方法蕨的养殖方法:光照狼尾蕨为长绿草本附生蕨类,喜温暖半阴环境,适合散射光照,不能让阳光直射,否则易萎蔫卷曲。

家庭养植可置于室内阳光明亮的地方即可。

蕨的养殖方法:浇水狼尾蕨宜保持盆土湿润,生长季节水分应供应充足,一般可以2至3天浇水一次即可。

虽然要保持土壤湿润,但对狼尾蕨来说,浇水间隔期间轻度的干燥也是无妨的。

狼尾蕨也不能浇水过多,水分过多会可导致叶片脱落。

蕨的养殖方法:温度狼尾蕨原产地为新西兰、日本,在亚洲大洋洲、美洲、太平洋群岛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都有分布。

狼尾蕨不耐高温也不耐寒冷,适宜的温度为20℃~26℃,高于30℃或低于15℃皆生长不良,过冬时不能低于5℃。

蕨的养殖方法:空气湿度:喜高湿环境,不耐干燥,养护期间应勤向植株及生长环境喷水增湿,适宜的湿度为80%左右,过于干燥会造成叶片边缘枯黄,甚至全叶枯黄。

蕨的养殖方法:土壤及施肥土壤以疏松透气的沙质壤土为佳,狼尾蕨对肥料的需求不高,不喜浓肥,在养护的过程中可以少施一些稀薄施。

蕨的养殖注意事项:蚜虫、红蜘蛛:环境不良引起,可用有效成分1%甲氨基阿维菌素2000倍防治根腐病:可用80%代森锰锌1000倍液,或2%宁南霉素1000倍,芸苔素内酯和四霉素混合:2000倍:1500倍防治。

蕨的相关知识湿环境的蕨类植物,则能在封闭阳台里健壮生长,因而备受欢迎。

它的茎粗壮,贴地行走,一直拖到花盆外面。

茎上密生松针形、淡灰棕色、类似兽毛的鳞片,似狼尾巴,故名。

茎上也生叶,但稀疏;叶柄长9厘米左右,叶片阔卵状三角形,长宽各10-15厘米,略似文竹,成羽状排列。

它的别名很多,诸如白毛蛇、白毛岩蚕、毛石蛋、圆盖阴石蕨等。

封闭阳台上的光照,已能满足狼尾蕨的需求,最好夏天放在北半边,冬天放在南半边。

蕨菜种子的种植技术

蕨菜种子的种植技术

蕨菜种子的种植技术蕨菜,那可是咱不少人都喜欢的美味野菜呀!可你知道吗,蕨菜种子也能自己种呢!这可有意思啦。

你想想,自己亲手把蕨菜种子种下去,然后看着它们一点点长大,就好像看着自己的宝贝慢慢成长一样,多有成就感呀!种蕨菜种子呀,得先找个合适的地方。

就像给小朋友找个舒适的家一样,得温暖、湿润,还不能有太多风吹雨打。

找好了地方,就把地整得平平的,松松的,让种子能舒舒服服地躺在里面。

然后呢,把蕨菜种子小心翼翼地撒下去。

可别大手大脚的,就像对待珍贵的宝贝一样轻点儿。

撒完种子,再给它们盖上一层薄薄的土,就像给它们盖上小被子,让它们能好好睡觉,快快发芽。

接下来呀,就得好好照顾它们啦。

时不时地给它们浇点水,可别让它们渴着啦。

但也别浇太多,不然它们会被水淹得透不过气来的。

就好像人喝水一样,得适量。

等呀等呀,过段时间你就会看到小小的芽儿冒出来啦!那时候你心里得多高兴呀!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会走路了一样。

这时候也不能大意哦!还得继续照顾着,看着它们一点点长大。

要是有杂草长出来了,可得赶紧拔掉,可不能让杂草抢了蕨菜的营养呀!等蕨菜慢慢长大了,你就可以收获啦!想象一下,自己种的蕨菜,那吃起来得多香呀!是不是感觉特别棒?种蕨菜种子虽然不难,但也需要耐心和细心呀。

就像养孩子一样,得时刻关注着,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要是你马马虎虎的,那蕨菜能长得好吗?肯定不能呀!所以呀,咱得好好对待它们,它们才能给咱长出美味的蕨菜来。

总之呢,种蕨菜种子是一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

既能让我们吃到新鲜的蕨菜,又能让我们体验到种植的乐趣。

大家还等什么呢?赶紧去试试吧!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蘇蕨菜種苗繁殖及促成管理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全中和台灣山蘇花(Asplenium nidus L.),俗稱鳥巢蕨,是花蓮地區首先大規模栽培的新興野菜,82年新秀鄉公所和農會獲得本場栽培技術的轉移,積極推廣的結果,目前栽培面積已達150公頃。

初期農民種苗的取得皆來自山林,造成原生地生態的破壞。

本場有鑑於此,遂著手研究種苗的繁殖方法及其促成栽培模式,現已建立簡易孢子播種法、組織培養法及分芽繁殖法等繁殖模式及種苗出瓶介質與肥培促成管理之方法,可以大量繁殖種苗。

推廣之後已逐漸解決種苗不足的問題,並減少原生地的環境破壞。

一、簡易孢子播種法
取葉背已產生孢子且孢子已成熟呈褐色的台灣山蘇花植株,用小刀片將孢子刮下集中,或將孢子生長處的葉片割下切成0.5cm×0.5cm大小並風乾;其次準備水草、泥炭土或4號較細的蛇木屑,以保鮮盒或花盆作容器,取準備好的孢子或剪好的孢子葉片,播種於放置濕水草的保鮮盒或花盆內,每盒(盆)均勻撒佈0.1公克,播種後蓋上蓋子,注意保濕,置於有間接採光的室內,1個月後將盒蓋打開,增加受光率,此時可看見原絲體及原葉體陸續形成,惟需注意若以帶葉片的孢子播種需將孢子部分朝上放置,3個月左右可見幼孢子體形成,約6個月左右可以移植於穴盤作促成栽培。

二、組織培養法
(一)孢子無菌播種法
取葉背已長出孢子,顏色即將轉變成褐色或完全褐色的孢子葉片,切成0.5cm×0.5cm大小,每10小片左右裝一小燒杯,用75%酒精消毒20秒鐘,再以2%漂白水消毒20分鐘,1%漂白水消毒20分鐘,最後以無菌水沖洗2次,接種在不含植物生長素的1/2MS培養基上,經過一週左右,即可長出原絲體及原葉體,再1個月左右就可以長出許多配子體,將配子體塊取出放入1/2MS液體培養基懸浮培養2週的時間,即可長出2倍的癒合組織和配子體,其中的成熟配子體部分因懸浮培養而使藏精器的精子能與藏卵器的卵結合,達到受精的作用;將癒合組織和配子體取出,培養在不含生長素或添加1ppm苯甲基腺嘌呤(BA)的1/2MS培養基上,2週左右就可以看到細小單片葉的幼孢子體長出,約1個月後有更多的葉片和根的形成,成為一完整的植株,待小苗長到約3公分左右,即可移出馴化定植。

如果要快速大量繁殖,可將瓶內小苗分切數塊,繼代培養,短時間即可長出多倍的小山蘇苗。

將其產生的癒合組織繼代培養2個月亦可長出許多幼孢子體。

如果將具孢子之葉片直接培養在添加5ppm BA 的MS培養基內,2個月左右可以看到球狀的癒合組織,將其取出繼代培養到1/2MS或MS培養基內培養3週即可看到幼孢子體的形成。

(二)葉原體培養法
台灣山蘇花的葉原體存在於其短縮莖裏,將覆蓋於上面黑而多的鱗片拔掉之後,用解剖刀取出白色的葉原體,分切成0.5cm3大小的立體方塊,先用清水清洗後再用75%酒精消毒20秒鐘,其次以2%漂白水消毒20分鐘,1%漂白水消毒20分鐘,最後以無菌水沖洗2次,可看見培植體已經白化,取白化的葉原體培養在添加5ppm BA的1/2MS培養基上,2個月後,將轉成綠色的培植體分切成2~4塊,再放入同配方的培養基上培養,2個月左右可見到芽原體的形成,將芽原體培養在不含生長素的
1/2MS半固體培養基上,可直接長出幼孢子體。

若將芽原體分切數塊放入1/2MS液體培養基上懸浮培養2週則可形成2倍的癒合組織和芽原體,將這些組織取出放入添加1ppm BA的1/2MS半固體培養基上,則可形成多倍的幼孢子體,將其分切後移入不含生長素的1/2MS半固體培養基上,則會長出葉片和根,成一完整植株,待其長到約3公分左右,即可移出馴化定植。

三、分芽繁殖法
台灣山蘇花通常一株只有一個芽體,如果芽體受到傷害,則芽體附近的生長點可產生一至數個新的芽體。

將台灣山蘇花短縮莖以切除部分、切成1/2塊或1/4塊之方式處理後再種植,則二個月左右傷口靠近芽體的部份會形成叢生的多芽體,再約一年頂芽逐漸分明後,將其分切,可得5~20倍可供種植的植株。

四、出瓶介質及肥培促成管理
台灣山蘇花葉原體組織培養大量繁殖之幼孢子體(小苗)出瓶後,其馴化介質可使用珍珠石、蛭石及水草等,唯經過試驗比較之後發現以保水力較好的蛭石比珍珠石或水草更有利於幼孢子體之成活及生長。

苗期促成栽培,其作法係將山蘇小苗移植入35格穴盤,分別施以花寶2號0.5g/L、1g/L及2g/L每4週施用一次,每株施用5cc,栽培半年後,由葉長、葉寬、葉數的成長可看出,施用花寶2號0.5g/L~2g/L皆可促進植株快速發育,其中又以施用2g/L較其他處理更能有效促進幼苗生長,對縮短育苗的時間甚有幫助。

五、結語
台灣山蘇花孢子繁殖僅需播種於保鮮盒或花盆,作法簡單易行,只要有簡易的遮蔭設施,一般農友皆可採行;台灣山蘇花孢子無菌播種和葉原體培養,添加BA可以誘導多芽體的產生,每1~2個月繼代培養一次可得4倍以上的繁殖倍率,達到快速大量繁殖的目的。

組織培養苗以蛭石作為出瓶馴化介質最為適合,苗期山蘇可以穴盤育苗配合花寶2號2g/L每4週施用一次,可以促進山蘇苗快速生長,本技術應用於專業山蘇苗生產,可使得蔬菜用栽培山蘇種苗不虞匱乏,亦可提供盆栽及切葉栽培之種苗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