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常用的十二种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如长度、时间、温度、质量、密度、力、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实验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观察法。

观察是学习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是科学归纳的必要条件, 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外部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能够为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规律的探究提供信息和依据。常用观察方法有:1。观察重点,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如做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时,学生只听到“嘭”的一声, 看到瓶塞跳得很高, 对真正需要看的现象—--塑料瓶口出现的酒精烟雾却视而不见,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交待,提醒学生,然后再进行分析.

2.前后对比观察, 抓住因果关系。如学习密度一节时, 我首先让学生区分铜块、铁块、铝块、石块、酒精、水等物体,通过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软硬来辨认.然后出示用纸包住的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怎样区分它们?学生通过实验发现, 它们的质量不同,因而得出相同体积的物体质量不同, 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从而引入密度概念。

3.正、反对比观察,深化认识.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多采用一些正反对比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知识,拓宽思路。如探究声音的产生,即无声又有声; 探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时,即增大气压,沸点升高, 减小气压, 沸点降低.

二、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关, 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 最后再综合解决。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使学生学会学习.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时, 控制导体的电阻不变, 改变导体两端电压,看导体中电流的变化, 通过学生实验,得出欧姆定律I=U/R.另外,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液体压强的大小、浮力大小、动能和重力

势能大小、电流的热量的大小、压力的作用效果、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电磁铁的

3

三、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 如:分子的运动,电流的存在等,

如: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电流看不见、摸不到,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以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磁场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它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再如,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测得,我们可以根据定义式转换成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在由其定义式计算出其值,如电功率(我们无法直接测出电功率只能通过P =UI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出U、I计算得出P)、电阻、密度等.

中学物理课本中,

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

我们测曲线的长短时转换成细棉线的长度

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

大气压强的测量(无法直接测出大气压的值,转换成求被大气压压起的水银柱的压强)测硬币的直径时转换成测刻度尺的长度

测液体压强(我们将液体的压强转换成我们能看到的液柱高度差的变化)通过电流的效应来判断电流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电流),

通过磁场的效应来证明磁场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磁场),

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

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因素时,我们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

在我们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我们将电功的多少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

密度、功率、电功率、电阻、压强(大气压强)等物理量都是利用转换法测得的。

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回答说小球在平面上滑动的越远则动能越大,就是将动能的大小转换成了小球运动的远近。以上列举的这些问题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1)比较势能的大小时可以根据木桩被撞击陷入沙中的深度来判断。

(2)比较电阻丝放出的热量可以根据烧瓶中液体升高的温度来判断。

(3)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通过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去确定.即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判断。

(4)。用扩散现象认识分子运动;马德堡半球实验可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雾的出现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影子的形成可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月食现象可证明月亮不是光源;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铅块实验可证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运动的物体能对外做功可证明它具有能等

(5)判断磁场是否存在时,用小磁针放在其中看是否转动来确定.

(6)。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时,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确定。

四、积累法

积累法是指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常常将微小的量,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如测量铜丝的直径先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 N数根据情况确定),再用刻度尺测量细铜丝直径长度,然后用线圈直径的总长度再除以N, 这样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实值.相似的实验还有:测一个大头针、一张邮票的质量;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测量出心跳一下的时间。

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我们常常将微小的量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比如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在将结果除以100,这样使测量的结果更接近真实的值就是采取的累积法。

要测量出一张邮票的质量、测量出心跳一下的时间,测量出导线的直径,均可用累积法来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某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往往要同时用到几种研究方法.如在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同时用到了观察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转换法(把电阻的大小转换成电流的大小、通过研究电流的大小来得到电阻的大小)、归纳法(将分别得出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的信息归纳在一起)、和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电阻与长度有关时控制了材料、横截面积)等方法。

五、等效替代法

5

等效替代法是指抓住两个看似不同的物理过程,寻求其共同效果。

如用合力替代物体所受几个力时,合力与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时,用总电阻大小代替分电阻大小;

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由于我们无法真正的测出物与像的大小,所以利用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替代像的大小,从而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

(2)在“曹冲称象”中用石块等效替换大象,效果相同.

(5)托里拆利试验:用液体压强替代大气压强,一标准大气压可以用76厘米的水银柱替代。

六、归纳法

是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术。要做出正确的归纳,就要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这个样本必须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在我们买葡萄的时候就用了归纳法,我们往往先尝一尝,如果都很甜,就归纳出所有的葡萄都很甜的,就放心的买上一大串。

比如铜能导电,银能导电,锌能导电则归纳出金属能导电。在实验中为了验证一个物理规律或定理,反复的通过实验来验证他的正确性然后归纳、分析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阿基米德原理中,为了验证F浮=G排,我们分别利用石块和木块做了两次实验,归纳、整理均得出F浮=G排,于是我们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性,使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在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中,我们反复做了三次实验来验证F1×L1=F2×L2也是利用这种方法。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结论的得出(在实验中对多种结论进行分析整理并得出最后结论时),都要用到这一方法。

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

七、比较法(对比法)

当你想寻找两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就需要用到比较法,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进行比较,我们主要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电动机和热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利用托力引入浮力的概念。

利用比较法不仅加深了对它们的理解和区别,使同学们很快地记住它们,还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八、科学推理法(理想实验法)

当你在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就是在进行推理,或说是在做出推论,例如当你家的狗在叫的时,你可能会推想有人在你家的门外,要做出这一推论,你就需要把现象(狗的叫声)与以往的知识经验,即有陌生人来时狗会叫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得出符合逻辑的答案

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时,当我们把物体在越光滑的平面运动的就越远的知识结合起来我们就推理出,如果平面绝对光滑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如:在做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时,当我们发现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就越小时,我们就推理出,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九、放大法

在有些实验中,实验的现象我们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观察.我们就将产生的效果进行放大再进行研究。

比如音的振动很不容易观察,所以我们利用小泡沫球将其现象放大。

观察压力对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时我们将玻璃瓶密闭,装水,插上一个小玻璃管,将玻璃瓶的形变引起的液面变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面的变化。可见,物理的科学方法无法细致的分类。只能根据题意看题中强调的是哪一过程,来分析解答。

十、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从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较难的物理知识。类比是一种推理方法,不同事物在属性、数学形式及其他量描述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就可以来用类比推理。类比法是提出科学假说做出科学预言的重要途径,物理学发展史上的许多假说是运用类比方法创立的,开普勒也曾经说过:“我们珍惜类比推理胜于任何别的东西”。

实例:电压与水压;电流与水流;内能与机械能;原子结构与太阳系;水波与电磁波;通信与鸽子传递信件;功率概念与速度概念的形成。在物理学中运用类比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有助于提出假说进行推测,有助于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向。类比可激发学生探索的意向,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成为自觉积极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类比是科学家最常运用的一种思维方法,由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虽然不一定可靠,但是,在逻辑中却富有创造性。

类比的事例很多这就需要平时多留心不断地总结找到比较恰当的事例做类比。

十一、建立模型法

7

建立模型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和形态用物理模型,用物理模型可以使抽象的假说理论加以形象化,便于想象和思考研究问题。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建立物理模型和用新的物理模型代替旧的或不完善的物理模型的过程。

实例: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研究光现象时用到光线模型;研究磁现象是用到磁感线模型;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研究发电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用挂图及手摇发电机模型;研究内燃机结构和工作原理用挂图及汽油机柴油模型。

十二、图像法

图象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象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如: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就是运用图象法来处理数据的。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亲历实验自主得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象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了。

初中物理实验常用的十二种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记录总结数据和思索得来的。例如: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观察几匹马拉不开半球,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二、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关, 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 分别加以研究, 例如: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时, 控制导体的电阻不变, 改变导体两端电压, 看导体中电流的变化, 得出欧姆定律I=U/R。

三、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熟知的看得见的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如:分子的运动(通过观察花粉证明水分子的热运动) 例如:1.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阿基米德原理) 2.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二力平衡原理) 3.大气压强的测量(无法直接测出大气压的值,转换成求被大气压压起的水银柱的压强)(托里拆利实验) 4.在研究物体吸热能力(比热容)时,我们通过温度计示数判断热量的多少。 5.通过铁钉数量来判断磁性的强弱(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磁场)等, 四、累积法 积累法是指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常常将微小的量, 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 比如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在将结果除以100。 五、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抓住两个看似不同的物理过程, 寻求其共同效果。如用合力替代物体所受几个力时, 合力与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时, 用总电阻大小代替分电阻大小;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由于我们无法真正的测出物与像的大小, 所以利用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替代像的大小, 从而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 六、归纳法 是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术。要做出正确的归纳,就要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这个样本必须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 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即多次实验使实验具有普遍性

初中物理常用的实验及科学方法

初中物理常用的实验及科学方法 初中物理常用的主要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 2.等效替代法 3.转换法 4.实验推理法(理想实验法) 5.类比法 6.物理模型法(理想模型法) 一、使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 1.探究物体运动的快慢;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4.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5.探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6.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7.探究电磁铁磁性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8.探究导体电阻大小跟导体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关系; 9.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即欧姆定律)。 10.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的关系. 二、等效替代法:将某个物理量用另外一个物理量来替代,得到同样的结论的方法。 1、测量不规则小块固体的体积时,用它排开水的体积等效固体的体积; 2、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时,用二力平衡的原理测得拉力,从而得知摩擦力的大小; 3、托里拆利实验中,利用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与大气压等效的方法测定大气压的数值; 4、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 5、求多个用电器组成的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三、转换法:在研究看不见的物质或现象时,可以通过研究该物质现象或所产生的可见的效果,由此进一步分析物质或现象,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注意:“等效替代法”虽然也包涵有转换法的思想,但其研究主体已发生转移,而转换法则是通过研究主体所产生的效果来上朔其原因的一种研究方法。 转换法的实验例子: 1、利用小球的振动来判断发声体在振动; 2、根据苹果落地的现象证明重力的存在; 3、利用小桌陷入海绵的深度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 4、根据小球将木块推动的远近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 5、利用纸片的飘动来判断气体压强的变化; 6、根据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现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7、通过扩散现象研究分子的热运动; 8、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可通过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去确定; 9、判断磁场是否存在时,可用小磁针放在其中看是否转动来判断;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大全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大全 一、控制变量法 1 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 2 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 3 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4 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5 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6 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7 研究物体的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8 研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材料横截面积的关系。 9 研究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导体电阻的关系。 10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导体中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11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二、图像法 1 用温度时间图像理解融化、凝固、沸腾现象。 2 电流、电压、图像理解欧姆定律I=U/R、电功率 P=UI 3 正比、反比函数图象巩固密度ρ=m/V、重力G=mg、速度v=s/t、杠杆平衡 F 1L 1 =F 2 L 2 压强p=F/S p=ρgh 浮力 F=ρ 液 gV 排 、功、热量Q=cm(t 2 -t 1 )等公式。 三、转换法的应用 1 利用乒乓球的弹跳将音叉的振动放大;利用轻小物体的跳动或振动来证明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 用温度计测温度是利用内部液体热胀冷缩改变的体积来反映温度高低。 3 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化成测拉力的大小。 4 通过研究扩散现象认识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运动。 5 判断有无电流课通过观察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来确定。 6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可以通过观察小磁针是否转动来判断磁场是否存在。 7 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时,用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的数目来确定。 8 研究电阻与电热的关系时,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或比较,可通过转换为可看见的现象(气体的膨胀、火柴的点燃等的不同)来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 四、实验推理法 1 研究真空中能否传声。 2 研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3 “在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这一重要结论也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得出来的。 五、等效替代法 1 在电路中若干个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合适的电阻,反之亦可;如等效电路、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都利用了等效的思维方法。 2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 3 用加热时间来替代物体吸收的热量。 4 用自行车轮测量跑道的长度,跑道较长,无法直接测量,用滚轮法处理:轮子的周长乘以圈数即为跑道的周长。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大全

一.控制变量法 当研究的一个物理量与2个或2个以上的其它物理量有关时,常采用只改变一个物理量,而使其余物理量保持不变,从而得出被研究物理量和改变量的关系. 如研究蒸发快慢决定因素;摩擦力大小决定因素;研究压强和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液体压强和液体密度、深度的关系;浮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动能大小和物体质量、速度的关系;重力势能大小和质量、举高高度的关系;物体吸热多少和物质种类、质量、升高温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电流和电压及电阻之间的关系;电功和电流、电压、及通电时间的关系. 二.等效替代法 根据作用效果相同的原理,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我们可以用一个合力来代替它.这种“等效方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可使我们将研究的问题得到简化. 三.对比(比较法): 寻找几个事物共同点或不同点的研究方法叫对比,这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例研究不同色光混合及不同颜料混合;研究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研究蒸发快慢的决定因素时,在应用控制变量的同时,也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比较哪一个蒸发快. 四.实验推理法(理想化实验) 人们常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在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时,伽利略通过如图2(甲)所示的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推理得到如下结论:运动着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并且一直运动下去. 推理的方法同样可以用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下结论的? 五.模(拟)型法 ①为了研究的需要,把物理实体或物理过程经过科学抽象转化为一定的模型,这种转化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所以这种模型叫“假想模型法”又叫“理想模型”.它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可使物理教学简单化,形象直观化,又可使具体问题普遍化,便于学生发挥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 ②建立模型可以帮助人们透过现象,忽略次要因素,从本质认识和处理问题;建立模型还可以帮助人们显示复杂事物及过程,帮助人们研究不易甚到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例如:①研究分子、原子结构时,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原子核式模型(行星模型);②研究撬棒撬石块时,把撬棒当做是杠杆模型 六.类比的方法 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某种关系上的相似叫类似,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找出某些相似的关系的思维方法,叫类比.借助类比,常能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十分陌生、十分困难的问题,在物理学中,现象、属性、概念、规律、理论和描述手段等涉及的种种关系,都可以是类比的对象. 七、转换法 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或不易直接观察认识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它所产生的作用或其他途径来认识它,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转换法. 八、观察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15种实验方法汇总

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15种实验方法 常用: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等效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科学推理法等。 研究某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往往要同时用到几种研究方法。如在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同时用到了观察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转换法(把电阻的大小转换成电流的大小、通过研究电流的大小来得到电阻的大小)、归纳法(将分别得出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的信息归纳在一起)、和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电阻与长度有关时控制了材料、横截面积)等方法。可见,物理的科学方法题无法细致的分类。只能根据题意看题中强调的是哪一过程,来分析解答。下面我们将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进行一下分析。 一、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实例: ①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中学物理实验难以同时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而是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 ②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不变,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③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④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二、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 实例: ①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 ②电流看不见、摸不到,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以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 ③磁场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它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④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测得,我们可以根据定义式转换成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在由其定义式计算出其值,如电功率(我们无法直接测出电功率只能通过P=UI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出U、I计算得出P)、电阻、密度等。 ⑤中学物理课本中,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我们测曲线的长短时转换成细棉线的长度;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大气压强的测量(无法直接测出大气压的值,转换成求被大气压压起的水银柱的压强)测硬币的直径时转换成测刻度尺的长度;测液体压强(我们将液体的压强转换成我们能看到的液柱高度差的变化);通过电流的效应来判断电流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电流);通过磁场的效应来证明磁场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磁场);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因素时,我们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在我们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我们将电功的多少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密度、功率、电功率、电阻、压强(大气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归纳(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等)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归纳大全 一控制变量法 1 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 2 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 3 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4 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5 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6 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7 研究物体的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8 研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材料横截面积的关系。 9 研究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导体电阻的关系。 10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导体中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11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二图像法 1 用温度时间图像理解融化、凝固、沸腾现象。 2 电流、电压、图像理解欧姆定律I=U/R、电功率P=UI 3 正比、反比函数图象巩固密度ρ=m/V、重力G=mg、速度v=s/t、杠杆平衡F1L1=F2L2压强p=F/S p=ρgh 浮力F=ρ液gV排、功、热量Q=cm(t2-t1)等公式。 三转换法的应用 1 利用乒乓球的弹跳将音叉的振动放大;利用轻小物体的跳动或振动来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 用温度计测温度是利用内部液体热胀冷缩改变的体积来反映温度高低。 3 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化成测拉力的大小。 4 通过研究扩散现象认识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运动。 5 判断有无电流课通过观察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来确定。 6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可以通过观察小磁针是否转动来判断磁场是否存在。 7 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时,用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的数目来确定。 8 研究电阻与电热的关系时,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或比较,可通过转换为可看见的现象(气体的膨胀、火柴的点燃等的不同)来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 四实验推理法 1 研究真空中能否传声。 2 研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3 “在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这一重要结论也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得出来的。 五等效替代法

中学物理的实验方法——介绍各方法的内容和区别

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有许多,经常用到的有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等效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科学推理法等。研究某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往往要同时用到几种研究方法。 如在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同时用到了观察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转换法(把电阻的大小转换成电流的大小、通过研究电流的大小来得到电阻的大小)、归纳法(将分别得出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的信息归纳在一起)和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电阻与长度有关时控制了材料、横截面积)等方法。可见,物理的科学方法问题无法细致的分类。只能根据题意看题中强调的是哪一过程,来分析解答。 下面我们将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进行一下分析。 一、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可以说任何物理实验,都要按照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条件来研究。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中学物理实验难以同时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而是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这“两个关系”,最终得出欧姆定律I=U/R。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不变,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中学物理课本中,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二、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如:分子的运动,电流的存在等,如: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电流看不见、摸不到,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以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磁场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它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再如,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测得,我们可以根据定义式转换成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在由其定义式计算出其值,如电功率(我们无法直接测出电功率,只能通过P=UI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出U、I计算得出P)、电阻、密度等。中学物理课本中,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我们测曲线的长短时转换成细棉线的长度,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

实验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15种实验方法 研究某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往往要同时用到几种研究方法。如在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同时用到了观察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转换法(把电阻的大小转换成电流的大小、通过研究电流的大小来得到电阻的大小)、归纳法(将分别得出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的信息归纳在一起)、和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电阻与长度有关时控制了材料、横截面积)等方法。可见,物理的科学方法题无法细致的分类。只能根据题意看题中强调的是哪一过程,来分析解答。下面我们将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进行一下分析。 一、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二、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如:分子的运动,电流的存在等, 三、放大法 在有些实验中,实验的现象我们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观察。我们就将产生的效果进行放大再进行研究。比如音叉的振动很不容易观察,所以我们利用小泡沫球将其现象放大。观察压力对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时我们将玻璃瓶密闭,装水,插上一个小玻璃管,将玻璃瓶的形变引起的液面变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面的变化。 四、积累法 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我们常常将微小的量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比如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在将结果除以100,这样使测量的结果更接近真实的值就是采取的积累法。 五、类比法 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如电流的形成、电压的作用通过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水压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结论。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到:水压迫使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类似的,电压迫使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的,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的,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 六、理想化物理模型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的,涉及到众多的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对学习和研究起到了简化和纯化的作用。但简化后的模型一定要表现出原型所反映出的特点、知识。模型法有较大的灵活性。每种模型有限定的运用条件和运用的范围。光沿直线传播一条光线在均匀的介质中传播。 匀速直线运动;(生活中很少有一个物体真正的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匀速直线运动只是一个模型)

初中物理24个实验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24个实验知识点总结 1.伏安法测电阻 伏安法是一种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通过测量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可以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具体步骤包括:连接实物,注意开关应断开,将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接线柱流入,“-”接 线柱流出,选择量程,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S,三次改变 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并填入表格,算出三次Rx的值并求出平均值,最后整理器材。需要注 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压)并保护电路(限流)。测量结果偏小的原因是有部分电流通过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大于实际通过Rx电流,因此电阻偏小。如果出现两电阻的伏安曲线,则R1>R2. 2.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 伏安法也可以用来测量灯泡的额定功率。根据公式 P=UI^2,可以通过测量电路中电压和电流来计算出灯泡的额

定功率。需要注意的是,连接实物时,电源的电压应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滑动变阻器要调到最大值,根据能否调到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并联在灯泡的两端,“+”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根据额定电压选择电压表量程,电流表串联在电路里,“+”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根据I额=P额/U额或I额=U额/R选择量程。 3.电热实验 电热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具体实验中,采用煤油来判断电流通过电阻丝通电产生电热的多少,因为煤油比热容小,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温度升高的快,同时也是绝缘体。计算公式为Q=IRt,适用于所有电路。对于纯电阻电路,可以推导出Q=Ut=Ut/R=W=Pt。在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为Q=IRt。 C。 6、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之和等于总电流。

物理教学中常用15种实验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15种实验方法 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有许多,经常用到的有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等效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科学推理法等。 研究某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往往要同时用到几种研究方法。如在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同时用到了观察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转换法(把电阻的大小转换成电流的大小、通过研究电流的大小来得到电阻的大小)、归纳法(将分别得出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的信息归纳在一起)、和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电阻与长度有关时控制了材料、横截面积)等方法。可见,物理的科学方法题无法细致的分类。只能根据题意看题中强调的是哪一过程,来分析解答。下面我们将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进行一下分析。 一、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可以说任何物理实验,都要按照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条件来研究。 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中学物理实验难以同时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而是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这“两个关系”,最终得出欧姆定律I=U/R。 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不变,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 中学物理课本中,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初二物理实验常用方法汇总.doc

【初二物理实验】初二物理实验常用方法汇总 初二大家开设了物理这门新课,物理这门学科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做实验能够加深大家对物理知识点的记忆,从而更加牢固的掌握物理知识点,为此下面为大家带来【初二物理实验】初二物理实验常用方法汇总这篇内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一、控制变量法 1、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 2、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3、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4、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5、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6、研究物体的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7、研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材料、横截面积的关系。 8、研究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导体电阻的关系。 9、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 10、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导体中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11、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二、理想模型法 光线、法线、磁感线都不是实际存在的,它们的引入采用的都是理想模型法。 三、转换法

1、利用乒乓球的弹跳将音叉的振动放大;利用轻小物体的跳动或振动来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用温度计测温度是利用内部液体热胀冷缩改变的体积来反映温度高低。 3、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化成测拉力的大小。 4、通过研究扩散现象认识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运动。 5、判断有无电流课通过观察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来确定。 6、用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的数目来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 7、通过观察小磁针是否转动来判断磁场是否存在。 四、实验推理法 1、研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2、研究真空中能否传声。 五、等效替代法 1、在电路中若干个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合适的电阻(如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2、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 3、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替代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4、用滚轮法测量跑道的长度,跑道较长,无法直接测量,轮子的周长乘以圈数即为跑道的周长。 六、类比法 1、研究电流时,用水流类比电流。

中学物理基本实验方法

中学物理基本实验方法 中学物理基本实验方法 图像法: 1.用温度时间图像理解融化、凝固、沸腾现象。 2.电流、电压、图像理解欧姆定律I=U/R、电功率P=UI。 3.正比、反比函数图象巩固密度ρ=m/V、重力G=mg、速度v=s/t、杠杆平衡F1L1=F2L2 4.压强p=F/S p=ρgh 浮力F=ρ液gV排 热量 Q=cm(t2-t1)等公式。 控制变量法: 1.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 2.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 3.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4.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5.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6.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7.研究物体的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8.研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材料横截面积的关系。 9.研究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导体电阻的关系。 10.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导体中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11.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转换法:

1.利用乒乓球的弹跳将音叉的振动放大;利用轻小物体的跳动或振动来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用温度计测温度是利用内部液体热胀冷缩改变的体积来反映温度高低。 3.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化成测拉力的大小。 4.通过研究扩散现象认识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运动。 5.判断有无电流课通过观察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来确定。 6.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可以通过观察小磁针是否转动来判断磁场是否存在。 7.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时,用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的数目来确定。 8.研究电阻与电热的关系时,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或比较,可通过转换为可看见的现象(气体的膨胀、火柴的点燃等的不同)来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 实验推理法: 1.研究真空中能否传声。 2.研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3.“在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这一重要结论也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得出来的。 等效替代法: 1.在电路中若干个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合适的电阻,反之亦可;如等效电路、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都利用了等效的思维方法。 2.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 3.用加热时间来替代物体吸收的热量。 4.用自行车轮测量跑道的长度,跑道较长,无法直接测量,用滚轮法处理:轮子的周长乘以圈数即为跑道的周长。 类比归纳法: 1.研究电流时类比水流。 2.用“水压”类比“电压”。

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15种实验方法(转)

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15种实验方法 (2011-05-07 14:07:36) 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有许多,经常用到的有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等效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科学推理法等。 研究某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往往要同时用到几种研究方法。如在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同时用到了观察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转换法(把电阻的大小转换成电流的大小、通过研究电流的大小来得到电阻的大小)、归纳法(将分别得出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的信息归纳在一起)、和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电阻与长度有关时控制了材料、横截面积)等方法。可见,物理的科学方法题无法细致的分类。只能根据题意看题中强调的是哪一过程,来分析解答。下面我们将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进行一下分析。 一、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可以说任何物理实验,都要按照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条件来研究。 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中学物理实验难以同时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而是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这“两个关系”,最终得出欧姆定律I=U/R。 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不变,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 中学物理课本中,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电

初中物理常用的主要实验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和公式 初中物理常用的主要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 2.等效替代法 3.转换法 4.实验推理法(理想实验法) 5.类比法 6.物理模型法(理想模型法) 一、使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 1.探究物体运动的快慢;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4.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5.探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6.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7.探究电磁铁磁性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8.探究导体电阻大小跟导体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关系; 9.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即欧姆定律)。 10.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的关系. 二、等效替代法:将某个物理量用另外一个物理量来替代,得到同样的结论的方法。 1、测量不规则小块固体的体积时,用它排开水的体积等效固体的体积; 2、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时,用二力平衡的原理测得拉力,从而得知摩擦力的大小; 3、托里拆利实验中,利用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与大气压等效的方法测定大气压的数值; 4、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 5、求多个用电器组成的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三、转换法:在研究看不见的物质或现象时,可以通过研究该物质现象或所产生的可见的效果,由此进一步分析物质或现象,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注意:“等效替代法”虽然也包涵有转换法的思想,但其研究主体已发生转移,而转换法则是通过研究主体所产生的效果来上朔其原因的一种研究方法。 转换法的实验例子: 1、利用小球的振动来判断发声体在振动; 2、根据苹果落地的现象证明重力的存在; 3、利用小桌陷入海绵的深度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 4、根据小球将木块推动的远近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 5、利用纸片的飘动来判断气体压强的变化; 6、根据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现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7、通过扩散现象研究分子的热运动; 8、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可通过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去确定;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归纳大全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概括 一控制变量法 1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 2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 3研究压力的作用见效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4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5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拙程度的关系。 6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7研究物体的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8研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资料横截面积的关系。 9研究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头电压、导体电阻的关系。 10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导体中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11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二图像法 1用温度时间图像理解消融、凝结、沸腾现象。 2电流、电压、图像理解欧姆定律I=U/R、电功率P=UI 3正比、反比函数图象坚固密度ρ=m/V、重力G=mg、速度v=s/t、杠杆均衡F1L1=F2L2 压强p=F/Sp=ρgh浮力F=ρ液gV排、功、热量Q=cm(t-t)等公式。 21 三变换法 变换法:依据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和各样效应把不易丈量的物理量转变成能够(或易于)丈量的物理 量进行丈量,今后再反求待测物理量的量值,这类方法就叫变换丈量法(简称变换法). 1利用乒乓球的弹跳将音叉的振动放大;利用轻小物体的跳动或振动来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用温度计测温度是利用内部液体热胀冷缩改变的体积来反应温度高低。 3比较两种燃料的热值大小时,我们就把燃料完满焚烧时放出热量的多少转变到让等质量的水升温的多 少上去,而水的温度上涨的多少能够用温度计直接丈量出来, 4判断有无电流课经过察看电路中的灯泡能否发光来确立. 5磁场看不见、摸不着,能够经过察看小磁针能否转动来判断磁场能否存在。 6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时,用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来确立。 7研究电阻与电热的关系时,电流经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没法直接察看或比较,可经过转换为可看见的现象(气体的膨胀、火柴的点燃等的不同样)来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 四放大法 将微小的变化(或物理量)放大,以便于察看或研究. 1玻璃瓶子的微小形变,可用插入细玻璃管,察看管内的水柱高度变化来放大 五实验推理法 1研究真空中能否传声.2研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3“在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这一重要结论也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得出来的. 1/2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有许多的实验方法,很多方法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总结了初中物理实验方法,供大家学习借鉴,快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归纳总结 一.控制变量法 当研究的一个物理量与2个或2个以上的其它物理量有关时,常采用只改变一个物理量,而使其余物理量保持不变,从而得出被研究物理量和改变量的关系. 如研究蒸发快慢决定因素;摩擦力大小决定因素;研究压强和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液体压强和液体密度、深度的关系;浮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动能大小和物体质量、速度的关系;重力势能大小和质量、举高高度的关系;物体吸热多少和物质种类、质量、升高温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电流和电压及电阻之间的关系;电功和电流、电压、及通电时间的关系. 二.等效替代法 根据作用效果相同的原理,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我们可以用一个合力来代替它.这种“等效方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可使我们将研究的问题得到简化. 三.对比(比较法): 寻找几个事物共同点或不同点的研究方法叫对比,这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例研究不同色光混合及不同颜料混合;研究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研究蒸发快慢的决定因素时,在应用控制变量的同时,也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比较哪一个蒸发快. 四.实验推理法(理想化实验) 人们常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在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

系时,伽利略通过如图2(甲)所示的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推理得到如下结论:运动着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并且一直运动下去. 推理的方法同样可以用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下结论的? 五.模(拟)型法 ①为了研究的需要,把物理实体或物理过程经过科学抽象转化为一定的模型,这种转化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所以这种模型叫“假想模型法”又叫“理想模型”.它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可使物理教学简单化,形象直观化,又可使具体问题普遍化,便于学生发挥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 ②建立模型可以帮助人们透过现象,忽略次要因素,从本质认识和处理问题;建立模型还可以帮助人们显示复杂事物及过程,帮助人们研究不易甚到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例如:①研究分子、原子结构时,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原子核式模型(行星模型);②研究撬棒撬石块时,把撬棒当做是杠杆模型 六.类比的方法 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某种关系上的相似叫类似,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找出某些相似的关系的思维方法,叫类比.借助类比,常能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十分陌生、十分困难的问题,在物理学中,现象、属性、概念、规律、理论和描述手段等涉及的种种关系,都可以是类比的对象. 七、转换法 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或不易直接观察认识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它所产生的作用或其他途径来认识它,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转换法. 八、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人们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对自然、实验的现象和过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对有关物理现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常用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常用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用到了12种实验方法,分别是观察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累积法、等效替代法、归纳法、比较法(对比法)、科学推理法(理想实验法)、放大法、类比法、模型法、图像法。其中最常用的是观察法、控制变量法、累积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科学推理法(理想实验法)下面我们具体的来谈一谈这七种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发生条件下所显现的有关事物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们收集获取记载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简单的讲观察法就是看仔细地看。但它和一般的看不同,观察是人的眼睛在大脑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的感知活动。因此,亦称科学观察。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记录总结数据和思索得来的。例如: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观察几匹马拉不开半球,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水的沸腾: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刻度值。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温度计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示数变化;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可让学生观察小纸片在扬声器中的运动状态,观察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激起水花,观察蟋蟀知了鸣叫是的情况,就会发现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除此之外还有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滑动摩察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二、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讨论多个物理量的关系时通过控制其几个物理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物理量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物理量影响某一个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的表格上的反映为某两次试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若两次试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之,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例如:在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时,为了研究方便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每次须挑选两根合适的导线,测出它们的电阻,然后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应选用材料横截面相同的导线,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应选用长度和横截面相同的导线,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的关系,应选用材料和长度相同的导线。`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研究动能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粗细、松紧、长短的关系;研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种类质量温度的变化的关系;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电功或电热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