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表达技巧一览推荐给大家

文学表达技巧一览推荐给大家
文学表达技巧一览推荐给大家

文学表达技巧一览推荐给大家

文学表达技巧一览

一、表达方式

(一)记叙——叙述事情的经过,一般都有情节。又分:1、顺叙,2、倒叙(如鲁迅的小说《彷徨·祝福》),3、插叙(鲁迅的小说《呐喊·故乡》中当母亲提到闰土时,插叙了少年闰土看瓜的形象、两人的初次相见和闰土讲的故事),4、补叙(鲁迅《呐喊·风波》当九斤老太第一次用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来骂她重孙女时,补叙了她这句口头禅的来由。※补叙不同于插叙,补叙一般没有情节,在它的前后也不一定要用过渡文字;插叙必在中间,而补叙可置于文末)等几种。

(二)描写——表现人物、景物和事物的形象以及场景氛围。

1、人物描写——分⑴语言(分①独白、②对话和③群口三种)、⑵行动(行为、动作)、⑶肖像(①容貌、②姿态、③神情、④衣饰等特征)和⑷心理描写(①从旁概述、②内心独白、③动作暗示、④景物衬托和⑤梦境⑥幻觉等)等四种。

2、景物描写——对景色和周围陈设的描写。作用有三:①交代背景,创造气氛;②烘托人物心理性格;③帮助情节的发展推移。

3、场面描写——对于在一定场合内,众多人物共同活动的

情景的描述。要求有三:①有条不紊,②能表现出特定场合的气氛,③能运用多种方法技巧以描述场面。

4、细节描写——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好的细节,要求:①真实(斗牛时牛尾是上竖还是夹于股间。《故乡》中闰土为何要“一副香炉和烛台”),②典型(《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看到掐灭一根灯芯才咽气——表现出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吝啬。《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写美术课抄斯巴达阵亡战士碑文的细节)。

5、侧面描写——描写主体对象周围的人事物,使主体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也称为间接描写(与此相对应的叫正面描写或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常见的有以下三种:一是用写景烘托人物性格(《祝福》中写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来烘托其迂腐、保守的封建卫道士形象),二是借助于他人的反应来表现主要人物(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是从听众的角度来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令人折服,琵琶曲感人肺腑令人陶醉;汉乐府诗《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是从旁观者的神态动作中加以虚摹烘托,表现罗敷的美到极点),三是用其他人物的对比,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法国莫泊桑小说《羊脂球》。主人公羊脂球虽然身为妓女,却深明大义,富于民族气节,不愿委身敌寇。

作为对照,作者还写了一群无耻下流的资产阶级和贵族的庸人。他们对敌人卑怯恭顺,却鄙视羊脂球,羞与为伍;可是为了逃命,又百般怂恿羊脂球,甚至引经据典,逼迫她向敌人献身)。

此外在描写景物时,以物衬物,也是侧面描写的一种形式。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中表现潭水清澈无比的描写,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月色清明晶莹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字面写的是庭院中竹柏的影子如水草纵横交错,实际上描绘的是月色的清明晶莹,因此虽在午夜,而庭院中的人却如同处身于明亮清澈的水中,水底的影子历历可见。

6、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形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水浒》、《三国演义》、鲁迅的作品(如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等多用白描手法。白描可以用于①描摹景物,②叙事,③刻画人物等。

(三)抒情——抒发情感。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1、直接抒情——如唐朝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前两句,把自己40岁登科及第的心花怒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用典寓意等几种。

⑴借景抒情。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乐景写哀情,以春光融洽,反衬抒发羁旅孤愁和思乡之情。

⑵借物抒情。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中借蜡烛表达对妙龄歌女的留恋惜别之情,其中暗含的拟人手法,巧妙传神。

抒情所借之物,在古诗中很多见。如王维《相思》中的“红豆”,又叫“相思子”,这与一个凄美的故事有关。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外地,自己就哭死在一棵树下,化为红豆。

写送别和离情所借之物:柳(杨柳、折柳),梅,草(芳草、青草);晓风,残月,烟波;关山,玉关,长亭,短亭等。写羁旅、愁绪所借之物:寒蝉,归雁,猿啸,子规(杜鹃、杜宇、蜀鸟),鹧鸪;玉笛,箫管;西风,夕阳,残照,斜阳等。

⑶借事抒情。有两类。一类是叙事性作品,如杜甫的《兵车行》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一类是抒情性作品中通过人的行为举止来抒情。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后两句通过行动细节的描述,真切细腻地传达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⑷寓情于景(或物)。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⑸托物言志。如骆宾王《在狱咏蝉》中咏蝉即伤己,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却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诗人自喻品性高洁,却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又如南宋词人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借梅花来表现自己不与阿谀逢迎、妥协投降之徒为伍,不畏谗言,不怕摧残,坚贞自守的高洁品格和誓死抗金的坚定意志。

⑹借古讽今。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六朝皇帝奢侈荒淫,尤以最末的陈后主为甚。但结局,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轰然倒塌,金粉南朝就在《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迅速灭亡。本诗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摇心的具体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⑺用典抒情。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连用五个

典故(第三典“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北伐落得大败”典中还套用了“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大败匈奴在狼居胥山封台勒石记功”一典)来讽刺时事,表明政治主张、军事策略,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之情。

(四)议论——证明或反驳,直接阐述道理,表明见解或主张。

议论时⑴观点要鲜明正确,集中突出;⑵论据(事实、理论)要旁征博引,充足真实;⑶论证要清晰得法,有破有立。论证方法有:①演绎法、②归纳法、③类比法、④归谬法、⑤对比法、⑥比喻法等。

(五)说明——解说事物的方位、形状、构造,成因、演变、结果,性质、特点、功用等,使人们对这一事物有个明晰的、完整的了解和认识。

说明时关键是抓住特征,并要求语言平实,顺序清晰。说明方法有:①作描述,②打比方(比喻说明),③作比较,④列数字,⑤画图表,⑥举例子,⑦分类别。

(六)综合式——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

1、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语言精要,揭示内涵,画龙点睛。

2、议论文中的记叙、描写,交代对象,列举事实,言简意明。

3、抒情文中的描述、议论,叙中有情,景中蕴意,议中透

理。

(七)表达口吻身份——人称。

1、第一人称——作者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用“我”的口吻来自称。

用第一人称,犹如直接向读者倾谈,真切自然。但运用时有其局限性:第一,因为“我”一个人的见闻、经历和感受总是有限的,在“我”感知以外的人物和事件是不能组织到作品中来的;第二,难于直接描写“我”的神态、外貌等。

第一人称作品中的“我”,可以是作者,如鲁迅《藤野先生》等实录性散文;可以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充当见证人和陪衬者,如《一个人的遭遇》《祝福》《社戏》《孔乙己》等;可以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如《狂人日记》《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2、第三人称——作者并不出现在作品中,只是旁观地向读者叙述着别人的事。

因为不受“我”的限制,作者在第三人称作品中可以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管事件有多复杂,不论人物有多庞杂,也不管是天堂地狱,还是人心鬼腹,作者都能加以表现。如《阿Q正传》《红楼梦》《西游记》等。

3、呼告式——即“你怎样怎样”。有人称这为“第二人称”。其实,这应该是第一人称的呼告形式,是没有出现的“我”在向“你”(作品中的人物或读者)叙述倾谈或发泄不满,

或者亲近地诉说衷肠,或者激愤地当面斥责。这种人称,比较适合情绪强烈的作品。

4、人称变换——同一作品中,有时为了内容和表达的需要,人称可以变换。

如《祝福》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第一人称,而第二部分是第三人称。诗歌、散文一般用第三人称,但有时中间可以改为“你”的呼告式,用暗藏着的第一人称来倾诉或斥责。

二、修辞手法(一般以句、词的形式呈现)

㈠比喻(一般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呈现)——用相似的彼物来表现此物。作用:变陌生为熟悉,化深奥为浅显,易抽象为具象。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陌生、深奥、抽象的事物或情境),喻体(熟悉、浅显、具象的事物或情境),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语)。比喻的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夜晚的松花江,像一条嵌花的闪光的银链)、暗喻(霎时间,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和借喻(把这些大块的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翡翠”是“海浪”的喻体)。比喻的变化形式有:博喻(一个本体,多个喻体,又叫连比,如: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倒喻(一般比喻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倒喻正好相反。如:生得又高又胖并不就是伟大,写得多而且繁也决不就是名著)、反喻(从本体的相反或相对的方面去设喻。如:这个整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他的心倒不

像钢铁那样)、缩喻(省略喻词,让本体和喻体直接组合成偏正词组。如:在人类生活的矿藏里,有些东西也会结成光芒四射的宝石)、扩喻(本体和喻体都是短句,又叫类比。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前句是本体,后句是喻体)、较喻(比喻兼比较。如: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你的心比针尖还小)、回喻(先提喻体,接着否定喻体,最后引出本体。如:在正对面的山腰中,有一大块白云,慢慢地浮动。仔细一看,那不是白云,而是羊群)、互喻(即互相设喻。如:她是美丽的,眼睛像秋水那样明亮。她到池边去洗脸,池里的水被她的纤手划出几圈涟漪,像她闪动的眼睛)、曲喻(通过转移、联想,绕一个弯来设喻,如: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等

㈡比拟(一般以动词或动词短语呈现)——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或把抽象抽象概念当作人或物来描绘。分拟人和拟物两类。作用:可增强叙述的形象性、生动性或讽刺意味,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1、拟人

⑴把无生物拟人化——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⑵把有生物拟人化——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

风流水应和着。

⑶把抽象概念拟人化——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

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

2、拟物

⑴把人当物来描写——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⑵把彼物当作此物来描写——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蜓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⑶把抽象概念当物来描写——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一次,前进一步。

㈢借代——借用与某事物密切相关的因素来代替该事物。被替代的叫“本体”,不出现在句子里;充当替代的因素叫“借体”。本体与借体之间往往具有某种实在的关系。作用: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并使文笔简洁精练,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1、旁代——借有关的特征或标志、处所、产地、工具、材料等来代替人或事物。

⑴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葱茏”(林木青翠茂盛)代指“庐山”。

⑵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族旗”代指“军队”。

⑶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康”是人名,传说酒是杜康所造,因而常借“杜康”代“酒”。

2、对代——借体与本体是相对应的事物。

⑴部分与全体互代——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宋人”“唐人”分别代“宋代诗人”和“唐代诗人”,属全体代部分;“江山”代“国家”,“文字”代“文章”,“万户侯”代“反动军阀、地主”,都是部分代全体。

⑵一般与特定互代——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诸葛亮”代“人民群众中一切有才干、富于创造性的人”;“金麦穗”代“物质财富”,“赶车谣”代“精神财富”;“面包”代“物质需求”,“水仙花”代“精神需求”,以上都是特定代一般;“女人”代“自己的妻子”,是一般代特定。

⑶抽象与具体互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四十多年的炮火硝烟,炼就他一双锐利的眼睛。——“绿”代“海棠叶”,“红”代“海棠花”,“红”代“阳光”,“素”代“白雪”,以上都是抽象代具体;“锐利的眼睛”代指“敏锐的洞察力”,是具体代抽象。

⑷原因与结果互代——故乡吴江多好山,笋舆篾舫相穷年。//三月十四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笋”代造车轿的“竹”,是原因代结果;“停止思想”代“逝世”,是结果代原因。

3、其他

⑴总理何处觅,八亿埋心间。——“八亿”代当时的“八亿中国人民”,本体的数量代本体。

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尺”代“很厚”,“一日”代“很短的时间”,用定数代替不定数。

⑶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骨碌”代“滚”,借声响来代动作。

㈣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或突出某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

1、夸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2、缩小——“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来,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3、超前——“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她酒量特别小,酒还没到嘴边,早已是满脸飞红。”

㈤排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连串(小少于三项)词语或句子,共同表达相近或相关的意思。作用:加强语言气势,收到节奏和谐、情绪激昂、语气磅礴的效果。例

如: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㈥对偶——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语句来表达一个内容相对称的意思。作用:整齐美观,朗朗上口,便于记诵。

⒈正对——上下两句在意思上相近、相似或相补、相衬。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⒉反对——上下两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⒊串对——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关联(承接或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㈦设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作用: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心理描写,细致周详。如:

①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②老岩不是在南方过年么?为什么提前回来了?

㈧反问——从反面提问,答案就在问题中;运用疑问语气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又叫激问、反诘、诘问。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并发人深思。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㈨反复——重复使用同一词句,又叫复辞。作用:能突出思想感情,分清层次脉络,增添旋律美,加强节奏感。分连续反复和隔离反复两种。

㈩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作用:使语言表达得储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分两种:

⒈语意双关。“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夜”,表面上是讲自然界的夜,其实是指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路”,表面是讲人们行走的道路,其实是讲革命斗争的征途。

⒉谐音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表面是说晴雨的晴,其实是谐音“情”,说的是情感的“情”。

(十一)反语——本意与字面意相反。作用:嘲弄讽刺,表达深刻的思想与激愤的感情。

李白《将进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十二)引用——有意引用现成话或别人话语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含蓄深刻,富有启发性;语言精练,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分明引和暗引两种。

(十三)对比——通过字面上相反的事物的对举比较,以突出表现潜在的意图。即乙和丙对比,是为了表现突出甲。作用:形成鲜明反差,给人深刻印象。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通过对待吃苦与享乐的态度的对比,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人格。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通过是半途而废还是坚持到底的工作态度的对比,说明成果大不一样。

(十四)衬托——又叫“映衬”,以“宾”衬“主”,用一方去陪衬或反衬另一方。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⒈正衬:像墨汁一样的海水卷着巨浪是可怕的,但是林道静的眼里,这黑暗的社会更可怕。(杨沫《青春之歌》)

⒉反衬: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此外,常见辞格还有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通感(移觉)、婉曲(烘托——李清照词“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分明是相思之苦;暗示——“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暗示又挨打了)、呼告(呼人或呼物。“君不闻……君不见……”)、互文(“朝歌夜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东市买俊马,西市……”)等等。

三、表现手法(多以段落、篇章形式呈现)

想象——李白等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中常见。

联想——由此及彼。分相似和相关两种,相似联想更多见。唐五代人牛希济“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中罗裙与心上人相关,与芳草相似。

赋、比、兴——《诗经》有“六义”之说,“三体”即风、雅、颂,“三用”即赋、比、兴。赋——铺陈直叙,比——比喻,兴——起兴,即联想。

类比推理——鲁迅《拿来主义》拿尼采与中国进行类比,指出中国的前景堪忧。

象征——拿具体形象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抽象的概念或精神。如高尔基《海燕》。

渲染——分两种。一是反复,即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二是烘托,即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

衬托——以宾衬主。分陪衬和反衬两种。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场前已安排了崔州平、诸葛均、黄承彦等人物先出场作为陪衬。

对照描述——互相比照,特点鲜明,不分主次。

※渲染、衬托、对照三者的区别,可打个比方:渲染烘托是闺房与小姐、书房与公子的关系,衬托则是丫环与小姐、书僮与公子的关系,而对照或对比则是性格迥异的两姐妹或两兄弟的关系。

悬念

含蓄——即言外有意,弦外有音。如杜甫的《春望》,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鲁迅《药》的结尾。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分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两种。

点面结合

正侧结合

抑扬顿挫——分先抑后扬、先扬后抑两种。

褒贬——分明褒暗贬、明贬暗褒两种。《红楼梦》中评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用的就是明贬暗褒,即似贬实褒。

画龙点睛

以小见大

借题发挥——如苏洵《六国论》,杜牧《阿房宫赋》

四、布局谋篇技巧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或开宗明义)——如《六国论》开头即用否定和肯定两个判断提出中心论点。

曲径通幽(跌宕起伏)

铺垫蓄势

前后照应

首尾圆合

提纲挈领

过渡衔接

伏笔悬念

疏密详略

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纵横交织

张弛有度

明暗交织——如鲁迅的小说《药》,明线是华家,暗线是夏家。

先声夺人

远近高低

移步换景

角度递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的变化。如《蜀道难》“但见……又闻……”

卒章显志——如《阿房宫赋》的结尾表达了作者的主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如“十九世纪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结尾的处理。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手法,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

文学作品中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2

文学作品中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1、对比: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2、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正面衬托、烘托:衬托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更鲜明地体现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 4、反衬:为了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更能鲜明的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 5、白描:朴素自然,写出某种情感。 6、人称运用: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有时还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7、引用:引用能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的典雅。 8.举例或列举议论散文中的举例或列举的作用是具体实在,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9、抑扬结合:更能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某种品质,使赞扬或批评更为强烈;还能使文章行文富有波澜,制造曲折,避免平淡。 10、点面结合: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更具立体化,揭示问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11、侧面描写:另辟蹊径地表现事物,体现事物的另一个侧面。 12、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 13: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14、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5、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 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 中。 16、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7、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8、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 ?分析综合(C) (1)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 .鉴赏评价(D) (1)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 ?探究(F) (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07年的广东高考考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中提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应对的高考考题是半开放试题(根据文本自选角度鉴赏)。这类试题先是出现在上海高考题中,2005年后,全国各地的高考题中 也陆续出现。 (一)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规律 1 .读全篇,把握主旨。 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其次是注意作者生活、写作的背景(要善于利用命题者所做的相关的注释)等,并利用题目、题干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考查的目的,做到 心中有数。 2.紧扣题目,找准区间。 认真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弄清楚题目的限制与提示,明确答题方向,确定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找到答题区,摘录与题目有关的句子或关键词语组合回答。 3 .善于整合有关信息。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中的不同信息,或整合回答,或把一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成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准确作答。 4.根据分值,列点回答。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一般情况下,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 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⑴(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即可。 5.遇到半开放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去做: (1)要针对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简明扼要用一句话表达清楚)。 (2)一定要引用原材料中的原词原句或概括原文段中心作为论据。 (3)围绕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结合引用原材料中的原段或原词原句进行分析论证。 (4) 答案句数根据分值在6?12句之间便可,语言要简明,表意要清楚。 (二)简答题组织语言的方法 1 .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作为答案。 2 .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 .改写法:依据题干的指令,将原文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句子,做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要求。 4 .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合乎答案要求的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 .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答题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 .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的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 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7 .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时,可以根据自己对句、层、段、中心内容的理解,自拟答案。 8 .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考点一准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一)何谓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 1. 重要词语①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富含深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境的词语;⑤ 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运用修辞手法的特殊词语; ⑦指代词(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2. 重要句子①语义较为丰富、内容较为含蓄的句子;②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子;③能表现文章脉络层次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④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的语句;⑤较难理解的各种修辞句;⑥句型庞大结构复杂,容易理解错误的句

小说阅读-3.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教案)

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艺术表现手法的常见考查方式。 2.积累小说的常见艺术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 1.常见题型 (1)分析具体句(段)的表现特色。 典型试题: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2)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典型试题: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3)赏析画线句子。 典型试题: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 (4)小说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人物? 典型试题: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5)文中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6)分析组材的详略艺术。 2.答题要点 (1)步骤和模式: ①步骤:第一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二步,结合文章中的实例,表达了什么内容;第三步,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②模式:艺术手法+具体内容+艺术效果。 (2)相关要求:一定要注意文章对人物自身的描写技巧,如肖像、心理、动作(细节)、语言等;更要注意人物间的相互对比、映衬技巧及环境衬托作用,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 对内容和效果的分析一般要紧紧扣住小说四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主题作答。另外,从表达效果切入,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视角”考虑,分析“表达作用”;二是从阅读者方面考虑,看作者这样写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效果。 小说语言鉴赏常见题型: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可从如下几方面作答:①描写如见其人、如听其言,读者有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②人物语言个性化,显示了人物性格;③语言简洁、传神;④语言风格或幽默风趣,或典雅庄重,或含蓄凝练等。 二.如何赏析小说的语言艺术 鉴赏小说的语言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 (1)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 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有的幽默,有的庄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直去;有的简洁,有的啰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粗野,有的文雅。 (2)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如2010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考查的就是对老舍小说语言的京味、口语化特点的掌握。

高中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师院附中李忠海 前进实验小学史爱东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于记忆,使词句有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垫,前后照应;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高考语文专项精练(含答案详解):小说分析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专练

高考语文专项精练(含答案详解): 小说分析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专练 一、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城市里的牵牛花 王溱 起初她只是想在出租屋里种一小盆牵牛花,那种紫色的喇叭状的小花总能慰藉她思乡的情绪。 可是那盆花却发了疯,绕上只有巴掌大的窗台,缠住单人床的床脚,占领了挂衣服的架子……它铆足了劲掠夺一切可掠夺的,实在没东西了,干脆爬上墙面,很快,四面都成了绿墙。她非常惊讶,你可是牵牛花呀,怎么学爬墙虎? 于是她只好进行修剪。修剪后的牵牛花规整了些,但生长速度反而更快了。夜里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出租屋时,它已经从窗户溜出去,悄悄入侵了隔壁邻居家。 第二天一早她被“砰砰砰”的敲门声叫醒,一个穿睡衣的小伙急切地说,他家昨夜里被她家的

牵牛花占领了!她跟着他过去一看,可不是,所有东西像披上了绿底紫花的被单,最俏皮的一朵紫花就挂在他的单车把手上。她愧疚地低声道歉。可他却兴奋地大叫,“这太棒了啊,你是怎么种出来的?”他说,他的房间太冷冰冰了,他想种这样一盆牵牛花很久了。 她扑哧笑了,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他们一起修剪了花,他把单车上的花摘下来戴在她头上,她坐上他的单车后座去上班。 然后?然后牵牛花更加肆无忌惮了啊!它先是把整栋楼绕了一遍,紧接着入侵了隔壁楼。眨眼间,整个城中村都成了牵牛花的天下,租客们对这个不速之客倒是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帮人搬家的大叔笑嘻嘻地把绕满板车上的藤扯开,哼着歌一蹬而去;送外卖的小伙摘了一朵插帽子上,吹了个响亮的口哨;还没找到工作的姑娘抚摸着缠住她行李箱的牵牛花,第一次绽放笑容…… 才几天工夫,牵牛花就占领了整座城市,它把所有楼房外墙都铺成了绿色,然后大摇大摆登堂入室。很少见到大片绿色的城里人被这阵容吓住了,报警电话响个不停,有投诉工厂机器被绕住

小说表达技巧类答题技巧

第五节表达技巧 题型归纳: (1)表现手法类 (2)表达方式类。 (3)语言特色类。 (4)结构技巧 规律解析: (一)表现手法类 1、出题方式: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在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方法思路 (1)做到“两个结合” 解答艺术技巧题时,一要做到和小说的主题、情节、形象、环境相结合;二要做到和语言相结合。 (2)按照“三个步骤” 三个步骤是:确定技巧→具体阐释→简述好处。即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作用)。 (3)从“四个角度”切入 四个角度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安排、语言技巧。 对于艺术技巧类题目,一般先从语言技巧中的修辞手法切入,特别是题干这样提问时: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某句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然后考虑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而“结构安排”和“语言技巧”一般会在题干要求中有所提示。 3答题范式:手法认定+具体内容+作用(刻画人物,表达感情,表现主旨等方面) 4答案示例: 没有名字的东西 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1.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 ,(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 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

文学作品表达技巧——重音

文学作品表达技巧——重音 重音是指语言表达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字、词或短语的重读。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它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如果重音表达不准确,就会产生歧义,不能让听者准确领会意思。要注意,重音不是“加重声音”的简称。 重音包括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 重音表达符号:着重号(·)。 一、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是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定的重音。其特点是音量不需太大,听起来自然,不带特殊的感情色彩,没有特别的强调意味。语法重音的位置相对固定,可通过语法结构掌握其主要规律。 1.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2. 在有宾语的句子里,宾语大都重读; 3.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4.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5.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6.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话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 二、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突出句子的主要意思或抒发某种特殊的感情而有意识读出的重音。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在同一句话里,不同的重音位置能表达各种不同的强调重点。 例如: “咳——老弟,我常.吃西瓜,西瓜嘛,就这味.……”(《猴吃西瓜》) 又如: 是他们 ..提着灯笼在走。(回答“谁提着灯笼在走”) 是他们提着灯笼 ..在走。(回答“他们提着什么在走”)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回答“他们提着灯笼干什么?”) 因而,在表达作品语言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⑴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⑵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⑶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与读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在语言表达实践中,为了准确细微地表情达意,显示重音的方法也有多种多样的。重音的表达方法有:⑴加强音量;⑵拖长音节;⑶重音轻吐;⑷放慢速度; ⑸一字一顿,两字一顿,三字一顿;⑹变换音色。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 题技巧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Ⅰ人物形象常见题型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规范答题」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思想品质)。 ?概括特点+事例+品质(结合主旨) 如何解答这类题型,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ⅰ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ⅱ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ⅲ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ⅲ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Ⅱ主题思想常见题型: ⅰ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ⅱ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ⅲ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解题思路: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设置了悬念。 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 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规范答题」1.标题展开2.作用 ?联想+作用(结合主旨)

Ⅲ表达技巧常见题型: ⅰ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ⅱ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ⅲ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解题思路: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 ①表达方式。 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使头绪清楚,照应得); ②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 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③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 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规范答题」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联想+作用(结合主旨) Ⅳ小说的语言常见题型: 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停顿

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停顿 在语言表达和朗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层次之间出现声音的中断叫停顿;在文字中有标点符号的地方,缩短停顿的时间抒发感情叫连读。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停顿包括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 停顿表达符号://,连读表达符号:⌒。 一、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在标点符号和文章自然段落间所作的间歇,叫语法停顿。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停顿时间大体是:句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至于省略号、破折号、叹号、问号等,要根据其使用的地方和表情达意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停顿时间的长短。另外,章节停顿﹥段落停顿﹥句群停顿﹥句子停顿。 二、强调停顿 在文章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根据作品内容、脉络、听者的需要以及情感表达的需要所作的停顿,叫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 例如: 这时候,光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海上日出》) “云”“连我自己”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光亮的事物,强调太阳躲进云层里和太阳透出重围时,云、海水和周围人的变化,就应有一个停顿。

又如: 第二天早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角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这个语段中的三处停顿,表示了一种复杂的感情,既有对那个黑暗、不平等社会的强烈愤恨,又有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又如: 后来,老鼠//见猫就逃,猫//见老鼠就抓。(《猫和老鼠》) 猫一下全明白了,瞪圆双眼//大声说:“是你给吃见底了?”(《猫和老鼠》) 停顿时间的长短是相对而言的,不能机械地套用,要根据语言实际运用的效果来定。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有的看似应停顿的地方却要连读。 例如: ⌒ “糟了!糟了!月亮掉在井里啦!”(《捞月亮》) 按照语法停顿的要求,第一个“糟了”的后面是叹号,停顿时间较长,但为了表达说话者急切的心情,这个看似必须停顿的地方务必要连读。

第三部分专题一第五节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

第五节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 逐点突破——小说表达技巧的三个考查角度 [学生用书P132] 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是小说阅读考查不可或缺的内容,考纲分别在“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中做了说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小说的表达技巧可考的角度很多,如叙述的视角与方式、人物的描写角度与手法、篇章与情节结构的安排等。 一、叙述的视角与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血乳 无尽的黑暗,冰凉、坚硬的废墟,孤独、无助,惊恐的他号啕大哭,他的嗓子哭哑了,嘴唇干裂——饿。 突然,他的唇触到了一个柔软的东西,热热的、暖暖的,像妈妈的乳房。他努力地探着身子,干裂的嘴唇一口叼住小小的乳头,用力吮吸着,浓浓的、腥腥咸咸的,不像妈妈的乳汁,妈妈的乳汁是香的、甜的,而且,妈妈的乳汁泉水般源源不断,他吮吸的乳汁却是一滴一滴的。 他吐出乳头,嘶哑着嗓子哭。哭累了,他睡了。 他饿醒了。他的唇又触到了乳头,一口叼住,依旧是腥腥咸咸的,他太饿了,顾不了那么多,用尽全力吮吸着。他口中的乳头触电般地跳了一下,他听到妈妈在虚弱地呻吟,妈妈好像很疼,扭动着身子,呻吟声忽长忽短。妈妈扭动的时候,乳头从他的口中脱落,妈妈似乎在竭力把身子靠近他,当他再次叼着乳头用力吮吸的时候,他听见妈妈那长长短短的呻吟声又开始了。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他又醒了,妈妈停止了呻吟。他在黑暗中摸索,寻找着妈妈的乳头,当他叼到妈妈乳头的时候,他感觉乳汁比原来多了,像细细的泉水,源源流入他的口中。他大口喝着,口中的乳头又跳了一下,妈妈的呻吟声低低地传来,他停止了吮吸。他一定是把妈妈吸疼了,妈妈的身体却靠得更紧了,妈妈真好,那么痛,还靠过来让他吮吸,他含着妈妈的乳头幸福地睡了。 他是被上面传来的嘈杂声惊醒的,突然惊醒的他大哭起来,被乳汁浇灌过的他哭声嘹亮。上面传来喊叫声:“快过来,这里还有幸存者!”一阵嘈杂的脚步声响过,有人在喊:“孩子别哭,叔叔来救你了!”他哭得更凶了。 哭累了,他又去寻找妈妈的乳头,他把乳头叼在嘴里使劲吮吸的时候,乳汁是凉的,他吐出乳头,他不明白,妈妈的乳汁怎么变成了凉的,是妈妈不爱他了吗? 叔叔在上面喊:“孩子,别哭,坚持住,叔叔一会儿就把你救出去!” 他哭得更厉害了,他一边哭一边用小手拍打着妈妈,他想要妈妈给他喝热的乳汁,妈妈似乎睡着了,一动也不动。 他使劲拍打着妈妈:“妈妈你醒醒!妈妈你醒醒!!”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 艺术手法

高考复习 小说阅读之艺术手法 1.《考试说明》对赏析小说艺术手法有何要求?如何理解这一要求? 赏析作品艺术表达技巧是小说阅读考查不可或缺的内容。《考试说明》对此分别在“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中作了说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小说的艺术技巧是小说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较为复杂、丰富的技巧系统,与散文鉴赏中的表达技巧系统是完全相通共用的,但它又有着自己鲜明的表达特色。近年来,高考小说命题有向此方向发展的趋势。 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从这一点来讲,小说的艺术技巧更为广泛。若从考试的角度看,它与前面散文部分所谈的艺术表现手法没有区别。单就小说而言,艺术技巧更突出写人手法、情节结构技巧、环境描写技巧和语言艺术四个方面。 2.高考小说艺术手法题的命题有什么特点?

小说的表达技巧很广泛,很复杂,可考的技巧很多,如情节结构技巧、环境描写技巧、人物塑造手法等。高考小说考查则是以塑造人物的表达技巧为重点的。 小说表达技巧的考查不限于某种手法的判定上,更在于考查这种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效果,因此,它常把手法的判定和表达效果的分析综合起来考查。 小说表达技巧的考查也可分为两个角度:一是整体上赏析,二是局部赏析。就现已考查的情况来看,以局部赏析为主,设题切口小,考查的指向性明确,或描写,或修辞,或分析其作用,或赏析其效果,考生比较容易把握。 知识储备一 小说表达技巧一览表 一、表达技巧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人称 1、表达方式 第一人称叙述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叙述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空限制,叙写展现自由灵活。 2、叙述方式 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小说语言与表达技巧分析

小说语言与表达技巧 分析鉴赏作品的语言与表达技巧是小说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考纲分别在“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中进行了说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1.小说的语言 小说是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而高考集中考查的则是在赏析作品语言特色和重要语句的含意及艺术效果两个方面。 常见小说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 赏析重要语句含意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意,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其中包括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了何种句式、什么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2.小说的表达技巧 小说的表达技巧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和情节安排的技法等。分析小说的“表达技巧”,可以提高自身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高考命题一般不会孤立地考查小说的表达技巧,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表达技巧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所起的作用。 典题探究 【典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知音 余显斌 雪,很大,夜很静。一把火,从他房后烧起,一眨眼间,席卷了整个茅屋。他跑出来,随着他的,只有一把二胡。 他没有回头,即使回头,也看不见什么,因为他是盲人。风吹来,浑身很冷。在风里,他一步步走了,最终,变成一粒黑点,消失在天边。 从此,他漂流异乡。 陪伴他的,是一把破旧的二胡,小镇村庄,一路行来。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 夜里,他歇宿在破庙里,草堆后,静穆地坐着,一双盲眼,一动不动,望着虚空。手指颤动,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 他走过的地方,要一点剩饭,或者两个冷馒头。 一般的,他只吃一半,另一半,放在自己寄宿的地方,草堆旁,或者是破庙里。第二天走时,留在那儿。 大家都说,这个人,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 他没说什么,摇头叹息。要饭时,仍多要些,拿回寄宿的地方。剩下一些,放在那儿。有时,要少了,他不吃,把要来的东西都放那儿。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的答题技巧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的答题技巧 一、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 刻画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环境: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二、小说的命题基本上围绕着五个关键词: 环境: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节: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人物: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主题、探究: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三、小说阅读考查的一般设题角度 (一)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分析表现手法) (二)故事情节及其特点赏析(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分析表现手法) (三)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赏析(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小说主题的赏析(概括作品主题) (五)对小说社会意义或表达技巧的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 (1)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3)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4)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5)深化主旨; (6)象征和暗示。 2、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 (1)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3、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故事情节 1、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

(完整版)小说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精品)小说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描写】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心情,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细节描写】 “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微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如人体的细胞。说得通俗一点,细节就是具体的描写那些动作、神态、环境等等的细微的表现的地方。好文章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贺知章“笑问客从何处来”综合运用情态细节和语言细节,在一“笑”一“问”之间,把老归故里人不识的凄凉,生动的再现在读者面前;《范进中举》后范进发疯的细节描写,则刻画了一个为科举而读书,为科举而活着,中举后喜极而疯的科举禄蠹形象。 细节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成功的作品,任何重大的主题,任何生动的情节,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真实的细节描写是丰富情节、增强艺术感染力,使人物性格生动、突出的手段之一。一个画龙点晴的细节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就能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具体、生动。 【象征】 用某一种事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一种抽象的概念、理性、情感或社会意义,就叫做象征。由于象征手法运用时隐去了其原来的事物或某些显见的意义,使得我们在理解时感觉有些困难,但只要仔细思考,逐步深入还是会发现其象征意义的。 小说中用上了象征手法,就可以避开原先有所顾忌的事物或事理,因为采用了较曲折隐蔽的表现方法而能够大胆地,比较放手地进行叙述或描写。同时也正因为此而可以更深刻地揭示被象征物的本质,使文章更有意蕴。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1)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2)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 例(1)中毛泽东同志运用了暗喻这一形式,说明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里用大家熟悉的“万里长征”和“第一步”来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民主革命胜利后的路更长。抽象的道理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明,读者一目了然。例(3)是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都出现的例子。“月光”月光“是本体,”“流水”是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如”是比喻词。 例(2)中的“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它是通过海燕这一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例(4)中是直接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可见,比喻和象征是不同的。它们表现在:

文学中常见表现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一)以小见大,指小处落笔,大处落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往往借助平凡、具体的小事,或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表达深刻的道理。《变色龙》中,街头巷尾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是却表现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这种小事情反映的重大问题,就是以小见大。《赵普》中“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和“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两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赵普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这些都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借物喻人,明着写物,实质写人。通过对物的歌颂来赞美和物具有同品质的人,这是写人常用的一种写法。阅读这类文章关键在于抓住物与人相似的地方。如《白杨礼赞》,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比喻北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孤雁》(唐/杜甫)中,作者自喻,表现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还有一群野鸦“鸣噪自纷纷”,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 (三)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这种写法与借物喻人一样,抓住物与人的相识之处。《石榴》描绘外在美和内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

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古诗词中也比较多见。 (四)借景抒情,指让感情依附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情是目的,景是手段和条件,情要从景中引发,与写景的特征相关联,这样的情才真,才充分,才具体感人。常见的方式有: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美景、哀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等。朱自清的《春》,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春早人勤图无不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是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山”“水”“雪”本不具有感情,但在作者笔下则流露出喜爱之情。阅读借景抒情的散文,务必要品味情分析景,惟其如此,才能正确领悟到散文的内涵。 (五)虚实结合,这里强调虚写,主要指联想和想象。 (1)联想,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活动。主要有四种类型:相似性联想,相反性联想,因果性联想和事理性(现象与本质)联想。例如《三颗枸杞豆》,文题与内容就是相似性联想:三叔一生的成绩。同时相对于文中的“我”又是一种联想:如果少壮不努力,日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抓住联想来理解主题,我们就会理解文中的“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的动力之所在。诗歌中联想颇多,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是闪着无数的明星”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星星,它们有着相似性。 (2)想象,想象的过程是大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和多样性,从而获得丰富的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