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GB5086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

GB5086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

GB5086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篇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监测仪器及建议监测频率表7.12、监测频率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进行适当调整。

3、监测数据有突变时,监测频率应加密直至跟踪监测。

4、各监测项目的开展、监测范围的扩展,随施工进度不断推进。

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表6.1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6.2监测点沉降技术指标及精度要求表6.3基坑工程影响分区表3.1注:1 H—基坑设计深度(m),φ—岩土体内摩擦角(°);2 基坑开挖范围内存在基岩时,H可为覆盖土层和基岩强风化层厚度之和;3 工程影响分区的划分界线取表中0.7H或H·tan(45°-φ/2)的较大值。

(2)工程监测等级和范围确定:考虑本项目基坑施工特点,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911-2013)第3.3条规定,工程监测等级划分标准,结合本项目基坑设计深度、周边环境发生变形或破坏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本工程自身风险等级为一级,周边环境风险等级为二级。

综合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本项目工程监测等级定为一级。

监测范围为基坑周边2H(坑深H=24.8m)范围内,即坑外49.6m。

(图纸设计值与建议值)对比列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一级监测控制值:《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一级监测报警值:篇二:新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变化分析新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变化分析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问世,新领域的不断扩展,原来的08版规范已经不能满足行业需求。

为了满足和规范市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筑部门在03版规范和08版规范的基础上,针对08版规范和03版规范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编制了2013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简称2013版规范) [2][1]。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工程测量管理细则及技术规定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工程测量管理细则及技术规定

地铁建设工程施工测量管理细则1总则1.1 为确保**市地铁建设工程施工测量质量,更好地协调各有关单位在施工测量工作中的合作关系,特制定本管理细则。

所有参与地铁建设工程建设的单位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1.2 相关定义“业主”指**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指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的设计院。

“监理测量队”指业主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的、负责**市地铁建设工程地面控制网维护、施工控制测量检测、贯通测量、土建竣工测量等工作的单位。

“监理部”指**市地铁建设工程的施工监理单位。

“承包商”指**市地铁建设工程各施工标段的施工单位。

1.3 **市地铁建设工程施工测量实行“三级复核”制度,施工测量管理工作构架如下图所示:1.4各有关单位除应遵守本管理细则外,在技术操作方面还须遵守《**市地铁建设工程施工测量技术规定》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的规定。

2 地铁施工测量质量管理目标和基本质量指标2.1 质量管理目标确保建成后的地铁线路平面、纵断面符合设计要求;地下结构、建筑群体及设备安装准确到位,最终保证建成后的地铁工程是一条高质量、高标准的地铁线路。

2.2 基本质量指标(1)贯通中误差:横向≤±50mm;高程≤±25mm。

(2)隧道衬砌及车站建筑物不侵入建筑限界。

(3)设备、管线、装修物不侵入规定限界。

(4)各建筑物、设备竣工形体满足验收标准。

3 地铁施工测量内容地铁施工测量按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控制测量、施工放样测量、竣工测量、铺轨测量和其它测量等作业。

3.1 控制测量3.1.1 地面控制测量:在施工期间对地面平面、高程主控制网及二级控制网进行检测,保证其在施工期间的完整性、正确性,测设施工需要的地面加密控制点,确保其可靠和完整,以利于全线隧道、高架桥按设计要求准确就位和平顺衔接。

3.1.2 明挖段、高架段控制测量(含车辆段)(1)在高架段、车辆段,在便于测量的地方测设中线、建筑物放样控制点,组成施工测量基线,方便施工放样测量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1.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必须符合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规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规程》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控制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要求准确、可靠、合理且高效,测量精度和安全性要求也要十分注意。

1.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要求采用合理的地理位置坐标系统、准确的距离测量和高精度的高程测量,以及其他合理的技术手段。

2. 测量方法2.1 水平测量: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双面测距仪,采用单方向、双方向和平行式等方法,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合理的测量精度,确保轨道设计图中所标明的地标测量精度满足工程质量要求。

2.2 高程测量:首先根据国家标准《公路路面高程测量技术规程》进行单点高程测量,根据测量结果确定基准点,然后在基准点的基础上进行后续的坡度测量。

2.3 路面断面测量:采用街路断面尺量法或机动系统测量法,以确定轨道穿越斜交口以及路沿线等地段的断面尺寸,确保断面符合技术要求。

3.测量数据处理3.1 对于测量出的数据,除了准确,稳定,可靠外,还应采取合理的数据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3.2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测量数据,应当采用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数据共享交换标准》进行标准化处理,将不同检测仪器测量出来的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格式,使其便于软件系统进行存储、查询、分析、展示等处理。

4. 测量质量检查4.1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测量质量检查,如果发现测量数据不符合要求,应及时进行纠正和校核,以确保最终的测量可靠。

4.2在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过程中,应通过质量检查,以检查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图中的测量是否满足工程质量要求,以及是否满足后期施工的要求。

5结论为了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质量,测量工作必须精准、准确、可靠,在测量过程中应精确掌握和统计各个测量项目的变化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应科学、准确地进行测量,并及时和专业人员协商解决问题,以确保施工品质。

穿越城市轨道交通设施检测评估及监测技术规范

穿越城市轨道交通设施检测评估及监测技术规范

ICS93.100P65备案号:36087-2013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915—2012穿越城市轨道交通设施检测评估及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Urban Rail Transit Traversed by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2012-12-12发布2013-07-01实施目次前言 (I)引言 (I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符号 (1)3.1 术语 (1)3.2 符号 (2)4 基本规定 (3)5 工前检测评价 (5)5.1 一般规定 (5)5.2 检测评价程序 (5)5.3 资料调查 (6)5.4 现场外观初步调查 (6)5.5 评价等级确定 (6)5.6 工前检测方案编制 (7)5.7 仪器设备 (7)5.8 工前现场检测 (7)5.9 检测结果分析 (7)5.10 工前检测评价报告 (7)6 安全评估 (8)6.1 一般规定 (8)6.2 评估程序 (8)6.3 基础资料 (9)6.4 评估范围及对象 (9)6.5 评估模型建立及参数设定 (10)6.6 评估计算与分析 (10)6.7 监测对象及控制值 (10)6.8 评估报告 (10)7 专项设计技术要求 (11)7.1 初步专项设计 (11)7.2 施工图专项设计 (11)8 施工技术要求 (12)9 监测技术要求 (13)9.1 一般规定 (13)9.2 监测项目 (13)9.3 测点布置 (14)9.4 监测方法、频率和时间 (14)9.5 监测数据管理 (14)9.6 监测报告编制 (15)10 后评估 (16)10.1 一般规定 (16)10.2 评估程序 (16)10.3资料调查 (17)10.4现场外观初步调查 (17)10.5 评估等级 (17)10.6 评估范围及对象 (18)10.7 工后检测方案编制 (18)10.8 仪器设备 (19)10.9 工后现场检测 (19)10.10 检测结果分析 (19)10.11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定 (19)10.12 评估计算分析 (19)10.13 评估报告 (19)附录A(规范性附录)工前检测评价检测项目表 (21)附录B(资料性附录)不同结构形式的城市轨道设施安全评估内容表 (22)附录C(资料性附录)安全评估报告格式 (23)附录D(资料性附录)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结构变形监测日报表 (24)附录E(资料性附录)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应变监测日报表 (25)附录F(资料性附录)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裂缝监测日报表 (26)附录G(资料性附录)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轨道高低监测日报表 (27)附录H(资料性附录)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轨道水平监测日报表 (28)附录I(资料性附录)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轨距监测日报表 (29)附录J(规范性附录)偏离系数δ等级划分 (30)附录K(规范性附录)后评估各评估等级评估项目表 (31)附录L(资料性附录)后不同结构形式的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后评估内容表 (32)附录M(资料性附录)后评估安全性检算方法 (33)附录N(资料性附录)后评估报告格式 (34)参考文献 (35)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地铁测量主要工作1 总则1.0.1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需要,统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技术要求,遵循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质量可靠和安全适用的原则,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新建和旧线改造及运营期间的工程测量。

1.0.3在同一城市内的轨道交通工程控制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1平面和高程系统应与所在城市平面和高程系统一致;2工程建设前应在城市一、二等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建立专用平面、高程施工控制网,其与现有城市控制网重合点的坐标及高程较差,应分别不大于50mm和20mm;3 施工前应对已建成的平面、高程控制网进行复测,建设中应对其进行检测。

1.0.4城市间的轨道交通工程控制测量除应满足本规范1.0.3条中的2、3款外,还应采用统一的坐标、高程系统,当城市间坐标、高程系统不一致时应进行相应的换算。

1.0.5线路工程控制测量应采用附合导线(网)和附合高程路线的形式。

特殊情况下采用支导线、支水准路线时,必须制定检核措施。

1.0.6 在隧道贯通前,联系测量、地下平面控制测量和地下高程控制测量,随工程进度应至少独立进行三次,满足限差后应以各次测量的平均值指导隧道贯通。

1.0.7暗、明挖隧道和高架结构横向贯通测量中误差应为±50mm,高程贯通测量中误差应为±25mm。

1.0.8施工期间内和运营期一定时间内,应对线路结构和临近主要建筑、管线等进行变形监测,并应制定应急变形监测方案。

1.0.9竣工测量应按工程竣工验收要求进行,其工作内容和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测量规范、工程验收规范以及工程资料管理相关要求。

1.0.10应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定期对测量仪器和工具进行检定。

作业时应避免作业环境对仪器的影响。

1.0.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3 地面平面控制测量3.1 一般规定3.1.1地面平面控制网应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规划网中各条线路建设的先后次序,沿线路独立布设。

(整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整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地铁测量主要工作1 总则1.0.1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需要,统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技术要求,遵循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质量可靠和安全适用的原则,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新建和旧线改造及运营期间的工程测量。

1.0.3在同一城市内的轨道交通工程控制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1平面和高程系统应与所在城市平面和高程系统一致;2工程建设前应在城市一、二等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建立专用平面、高程施工控制网,其与现有城市控制网重合点的坐标及高程较差,应分别不大于50mm和20mm;3 施工前应对已建成的平面、高程控制网进行复测,建设中应对其进行检测。

1.0.4城市间的轨道交通工程控制测量除应满足本规范1.0.3条中的2、3款外,还应采用统一的坐标、高程系统,当城市间坐标、高程系统不一致时应进行相应的换算。

1.0.5线路工程控制测量应采用附合导线(网)和附合高程路线的形式。

特殊情况下采用支导线、支水准路线时,必须制定检核措施。

1.0.6 在隧道贯通前,联系测量、地下平面控制测量和地下高程控制测量,随工程进度应至少独立进行三次,满足限差后应以各次测量的平均值指导隧道贯通。

1.0.7暗、明挖隧道和高架结构横向贯通测量中误差应为±50mm,高程贯通测量中误差应为±25mm。

1.0.8施工期间内和运营期一定时间内,应对线路结构和临近主要建筑、管线等进行变形监测,并应制定应急变形监测方案。

1.0.9竣工测量应按工程竣工验收要求进行,其工作内容和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测量规范、工程验收规范以及工程资料管理相关要求。

1.0.10应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定期对测量仪器和工具进行检定。

作业时应避免作业环境对仪器的影响。

1.0.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3 地面平面控制测量3.1 一般规定3.1.1地面平面控制网应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规划网中各条线路建设的先后次序,沿线路独立布设。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轨道交通工程insar形变监测标准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轨道交通工程insar形变监测标准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轨道交通工程insar形变监测标准一、引言1.1 概述在工程建设领域,轨道交通工程的发展日益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轨道交通工程成为了解决交通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然而,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对因地质条件、土壤稳定性和施工等因素所产生的形变问题仍然是一个挑战。

为了保障轨道交通工程的安全性、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与技术,积极制定并推广应用标准轨道交通工程insar形变监测标准。

该标准将帮助实现对轨道交通工程各方面形变情况的及时监测与评估,有效预防和解决潜在风险。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主要围绕标准轨道交通工程insar形变监测标准展开讨论,并阐述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在这一领域中的作用与重要性。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二部分将介绍标准轨道交通工程insar形变监测标准的定义和背景,以及监测对象与范围,监测方法与技术等内容。

第三部分将阐述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的组织架构和职责,标准制定过程与流程,并探讨标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效益。

第四部分将重点讨论监测标准对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影响与意义。

具体包括确保施工质量与安全性、推动行业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以及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

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概括主要观点,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同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改进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详细介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所制定的标准轨道交通工程insar形变监测标准,并探讨其对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影响与意义。

通过系统阐述协会在这一领域中的作用与重要性,期望能引起广大专业人士对于该标准及其应用价值的关注,并为行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标准轨道交通工程insar形变监测标准:2.1 定义和背景:标准轨道交通工程insar形变监测标准是指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对工程区域进行形变监测的一套规范和指导原则。

地铁监测规范

地铁监测规范

地铁监测规范地铁监测规范是指对地铁建设、运营和维护过程中的监测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文件。

地铁监测是地铁工程建设和运营保障的重要环节,其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地铁线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因此,地铁监测规范的制定对于确保地铁系统的正常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一、监测范围地铁监测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地铁线路的地质、地下水、空气及环境质量监测;2. 地铁隧道内部和周边地形、结构、建筑物的监测;3. 地铁车辆和设备的监测;4. 地铁运行数据的监测;5. 地铁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的监测;6. 地铁管线的检测和维护。

二、监测要求1. 监测设备地铁监测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的设备和仪器,并由专业监测机构进行监测。

2. 监测周期地铁监测应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包括例行监测、施工期监测和运营期监测等。

3. 监测指标地铁监测指标应包括但不限于地铁线路的变形、沉降、渗漏等参数,以及设备运行的数据和状态等。

4. 监测报告地铁监测结果应及时向相关管理部门和地铁运营公司提交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监测数据、数据解读和建议等。

三、监测流程1. 规划设计阶段在地铁规划和设计阶段,应进行地质勘探和环境调查,确定监测范围和监测指标。

2. 施工阶段地铁施工期间应进行隧道开挖前、开挖中、开挖后的监测,包括隧道变形、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变化等。

3. 运营阶段地铁运营期间应对车辆、设备和轨道进行常规和定期的监测,包括车辆运行数据、设备状态、轨道变形等。

四、监测措施1. 数据采集地铁监测数据应采用合理、准确的方法进行采集,包括传感器、测量仪器和监测设备。

2. 数据处理地铁监测数据应进行准确、全面的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质量控制、异常数据分析和数据解读等。

3. 数据存储和共享地铁监测数据应进行规范的存储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并可以与相关部门进行共享和交流。

五、监测管理1. 资质要求地铁监测机构应具备相关资质和证书,监测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接受定期培训和考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监测仪器及建议监测频率表7.1
序号
监测内容 监测仪器 仪器监测精度 量测频率

1
桩顶水平位移 全站仪
±1mm

(1)基坑开挖期间
H≤5m,1次/天;
5m<H≤10m,1次/天;
10m<H≤15m,1次/天;
H>15m,1次/天。
(2)结构回筑期间
1~7天,1次/天;
7~14天,1次/天;
14~28天,1次/2天;
28天后,1次/3天;
(3)有支撑段基坑各道支
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
3天内监测频率应为1次/

2
桩顶竖向位移 水准仪
0.3mm

3
桩体水平位移 测斜管、测斜仪
±1mm

4
地表沉降 水准仪 0.3mm

5
支撑轴力
轴力计

≤1/100(F.s)

6
坑底隆起(回弹) 水准仪 0.3mm

7
周边建筑水平位移 全站仪
±1mm

8
周边建筑倾斜 全站仪
±1mm

9
周边建筑及地表裂


裂缝仪
±1mm

10
周边建筑物竖向位


水准仪
0.3mm

11
地下管线沉降、位移 水准仪
0.3mm

12
土体侧向变形 测斜管、测斜仪
±1mm

13
地下水位 水位管、水位仪
±10mm

14
临时立柱竖向位移 水准仪
0.3mm

备注:1、现场监测将采用定时监测与跟踪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2、监测频率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进行适当调整。
3、监测数据有突变时,监测频率应加密直至跟踪监测。
4、各监测项目的开展、监测范围的扩展,随施工进度不断推进。

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表6.1
级别 平均边长(m) 角度中误差(") 边长中误差(mm) 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一级
200 1.0 1.0 1:200000

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6.2
每千米高差中误差(mm) 水准仪等级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偶然中误差 全中误差
DS1
铟瓦尺

往返测各

一次
4L或0.3n
0.3mm
1

注:L为往返测段、环线的路线长度(以km计),n为测站数

序号 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报警值 测点布置 监测频率
1
桩顶水平/竖向位移 累计24mm或变化速率大于10mm/天 沿车站纵向10~15m一个

1.施工监

测应贯穿
车站施工
全过程。
2.基坑开
挖阶段
1-2次/
天,内衬
施工阶段
2-3次/
天。
3.当变形
超过有关
标准或场
地条件变
化较大
时,应加
大监测频
率。

2
土体变形测斜

累计30mm或变化速率大于10mm/天 沿车站纵向每侧布置2~4

个同一孔竖向间距0.5m

3
桩体变形

累计24mm或变化速率大于10mm/天 沿车站纵向15~20m一个

同一孔竖向间距0.5m

4
围护结构侧土压力

长边50~80m,短边中点

同一孔竖向间距2~3m

5
支撑轴力(含支撑变形) 70%的轴力设计值或者变化速率大于500KN/天 长,短边中点间距15m

6
支撑立柱沉降/水平位移 累计10mm或变化速率大于3mm/天 每根都需监测

7
地表沉降

累计24mm或变化速率大于10mm/天 每隔15m一组测点,每组

测点在基坑同一横断面内

8
地下水位 累计下降2000mm或变化速率大于100mm/天 孔间距15~25m

9
水压力

长边50~80m,短边中点

同一孔竖向间距2~3m
10
对采取临时悬吊的管线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确定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设定

11
车站围护结构边管线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确定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设定

监测点沉降技术指标及精度要求表6.3
序号 技术指标 精度要求
1 变形监测点的高程中误差 0.5mm
2 每站高差中误差 0.15mm

3
闭合差或往返较差

±0.3nmm (n为测站数)

4 视线长度 30m
5 基辅分划读数较差 0.3mm
6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较差 0.4mm
7 水准仪i角 15"

基坑工程影响分区表3.1
基坑工程影响区 范 围
主要影响区(Ⅰ) 基坑周边0.7H或H·tan(45°-φ/2)范围内
次要影响区(Ⅱ)
基坑周边0.7H~(2.0~3.0)H或 H·tan(45°-φ/2)~(2.0~3.0)
H范围内

可能影响区(Ⅲ) 基坑周边(2.0~3.0)H范围外
注:1 H—基坑设计深度(m),φ—岩土体内摩擦角(°);
2 基坑开挖范围内存在基岩时,H可为覆盖土层和基岩强风化层厚度之和;
3 工程影响分区的划分界线取表中0.7H或H·tan(45°-φ/2)的较大值。
(2)工程监测等级和范围确定:考虑本项目基坑施工特点,参考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911-2013)第3.3
条规定,工程监测等级划分标准,结合本项目基坑设计深度、周边环境发生变形
或破坏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本工程自身
风险等级为一级,周边环境风险等级为二级。综合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本项
目工程监测等级定为一级。监测范围为基坑周边2H(坑深H=24.8m)范围内,即
坑外49.6m。
(图纸设计值与建议值)对比列表

序号 类别 监测项目 判定内容(参数绝对变化量) 控制值(图纸设计值) 控制值(建议值) 预警值
累计绝对值 变化速率 累计绝对值 变化速率

1 周边地表 地表沉降 标高 24mm 10mm/d 40mm ≤3mm/d

控制值
的70%

2 地下管线 地下管线沉降 标高
根据管线部门的要求确定 根据管线部
门的要求设定 20mm,砼管 30mm,钢管 ≤2mm/d

3 周边建(构)筑物 建(构)筑物沉降 标高
25mm 3mm/d 25mm ≤3mm/d

4 建(构)筑物倾斜 倾斜度i
0.002L 0.002L

5 周边土体 地下水位 标高
2000mm 100mm/d 2000mm ≤500mm/d

6 土体变形 变形
30mm 10 mm /d 40mm ≤4mm/d

7 主体基坑 桩顶水平位移 位移
24mm 10mm/d 25mm ≤3mm/d

控制值的70% 8 桩体沉降 标高 24mm 10mm/d 25mm ≤3mm/d 9 桩体变形 变形
24mm 10mm/d 40mm ≤3mm/d

10 立柱沉降、水平位移 沉降位移
10mm 3mm/d 15mm ≤3mm/d

11 支撑轴力 支撑轴力测值
70%的轴力设计值或者变化速率大于500KN/天 构件承载能力设计值的
60%~70%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一级监测控制
值:

监测内容
监测项目控制值
累计值/mm 变化速率/(mm/d)
桩顶水平位移 0.1%~0.15%H,且小于15~25mm 2~3
桩顶竖向位移 0.1%~0.15%H,且小于10~25mm 2~3
桩体水平位移 0.2%~0.3%H,且小于30~50mm 2~4
地表沉降 0.2%~0.3%H,且小于20~40mm 2~4
临时立柱竖向位移 10~20mm 2~3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一级监测报警值:

监测内容
监测项目报警值
累计值/mm 变化速率/(mm/d)
桩顶水平位移 0.2% ~0.3%H,且小于25~30mm
2~3
桩顶竖向位移 0.1%~0.2%H,且小于10~20mm
2~3
桩体水平位移 0.4%~0.5%H,且小于45~50mm
2~3
地表沉降
25-35mm 2~3
支撑轴力 支撑设计轴力的60%~70%
坑底隆起(回弹)
25-35mm 2~3
周边建筑竖向位移
10~60mm 1~3
周边建筑及地表
裂缝

建筑 1.5~3mm 持续发展

地表 10~15mm 持续发展

地下管线沉降、位

刚性管道

压力
10~30mm 1~3

非压力
10~40mm 3~5
柔性管道
10~40mm 3~5
地下水位
1000mm 500
临时立柱竖向位移
25-35mm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