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

一词多义

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

兵:短兵相接(兵器)、兵强马壮(士兵,军队)、兵贵神速(用兵策略)。

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当: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

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

故:故步自封(与新相对)、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

顾: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

疾: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

名: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如: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

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

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于:青胜于蓝(比)、受制于人(被)。

与:与人为善(赞成)、与日俱增(跟着,随着)、欲取姑与(给予)。

以:以己度人(用)、以貌取人(凭)、以讹传讹(拿,把)。

因:因人成事(依靠)、因利乘便(凭借,依靠)、因材施教(根据)。

通假字

1.同声旁的形声字通假。如:①春华秋实:“华”通“花”,开花;②夫唱妇随:“唱”通“倡”,倡导;③被坚执锐:“被”通“披”,穿上。

2。同(近)音形异字通假。如:①矢口否认:“矢”通“誓”,发誓;②流言蜚语:“蜚”

通“飞”,无根据;③秀外惠中:“惠”通“慧”,聪明。

3.形声字与它的声旁字通假。如:①拨乱反正:“反”通“返”,返回;②励精图治:“励”通“厉”,振作;③一暴十寒:“暴”通“曝”,晒。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如:①不经之谈:经,常理,在这个成语中是“合常理”

的意思(以下只指出活用意思);②不期而遇:期,“约定”;③密云不雨:雨,“下雨”。以上都是加了副词“不”而使原来的名词用作动词。

又如:①如覆薄冰:覆,“踩”;②衣锦还乡:衣,穿;③经天纬地:经、纬,规划。

以上都是带有宾语,名词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使动(意动)的.用作使动的如:①汗马功劳:汗,“使……出汗”;②损人利己:利,“使……得利”。用作意动的如:①自相鱼肉:鱼肉,“以……当鱼肉”; ②幕天度地:幕,“以……为幕”,席,“以……为席”;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①见贤思齐:齐,与……相等;②不远千里:远,“远离”;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赤、黑,变赤、变黑。

(2)形容词用作名词。如:①披坚执锐:坚、锐,坚甲、利兵(即锐利的武器);

②假公济私:公,公家的名义,私,私人的利益。

(3)形容词用作使动(意动)。用作使动的如:①光宗耀祖:耀,“使……荣耀”;②自

圆其说:圆,“使……圆满”;③怡情悦性:怡、悦,“使……怡”、“使……悦”。用作意动的如:①不耻下问:耻,“以……为耻”;②人贵有恒:贵,“以……为贵”。

3.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①推陈出新:出,“使……出”;②降龙伏虎:降、伏,“使……降”、“使……伏”;③破斧沉舟:破、沉,“使……打破、使……沉没”。

(2)动词活用为名词。如:①患得患失:得、失,得到的或失去的利益。

4.数词活用作动词。如:①一身二任:二,“担任两个”;②二三其德:二三,“改变”;

③人一己百:一、百,“做一次”、“做一百次”。

5.名词作状语

(1)表示行为动作状态的。如:①狼吞虎咽:“狼”“虎”作“吞”“咽”的状语,“像狼一样

的吞”、“像虎一样地咽”;②犬牙交错:“犬牙”作“交错”的状语,“像犬牙一样”。

(2)表示行为动作处所的。如:①道听途说:“道”、“途”作“听”、“说”的状语,“在道上”、“在途中”;②风餐露宿:“风”、“露”作“餐”、“宿”的状语,“在风里”、“在露天下”。

(3)表示行为动作趋向的。如:①上窜下跳:“上”、“下”作“窜”、“跳”的状语,“向上”、“向下”;②南征北战:“南”、“北”作“征”、“战”的状语,“向南方”、“向北方”。

(4)表示行为动作方式的。如:①条分缕析:“条”、“缕”作“分”、“析”的状语,“一条

条地”、“一缕缕地”;②字斟句酌:“字”、“句”作“斟”、“酌”的状语,“一字字地”、“一句句地”。

(5)表示行为动作用具的。如:①车载斗量:“车”、“斗”作“载”、“量”的状语,“用车”、“用斗”;②刀耕火种:“刀”、“火”作“耕”、“种”的状语,“用刀”、“用火”。

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如: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代词

宾语“焉”提到“附”前;②何去何从:即“去何从何”,代词宾语“何”提到动词“去”、“从”前。

(2)否定句宾语前置。如:①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宾语“我”提在动词“待”前;

②人莫予毒:即“人莫毒予”,宾语“予”提在动词“毒”前。

(3)通过“是”、“之”强调宾语前置。如:①何罪之有:即“有何罪”,宾语“何罪”提到动

词“有”前面;②唯利是图:即“唯图利”,宾语“利”提到动词“图”前。

2.介宾短语后置.如:绳之以法:即“以法绳之”,介宾短语“以法”置动词“绳”后。业

精于勤:即“业于勤精”,介宾短语“于勤”置谓词“精”后。

成分省略

1.省略代词。如:①习以为常:介词“以”后面连着动词“为”,中间省略了代词“之”,

完整的结构应是“习以(之)为常”;②“羞与为伍”应是“羞与(之)为伍。

2.省略介词。如:①自投罗网:“投”后省略“于”,应为“自投(于)罗网;②投桃报李:省略了“于”,应为“投(以)桃报(以)李”。

3.省略连词。如:①行尸走肉:中间省略了“与”,即“行尸(与)走肉”;②志大才疏:中间省略了“而”,即“志大(而)才疏”;③见异思迁:中间省略了“则”,即“见异(则)思迁”。

4.省略谓词。如:①一发千钧:它的完整结构是“一发系千钧”,省略谓词“系”;②一

日三秋:省略谓词“如”,它的完整结构是“一日(如)三秋”。

1

巧用成语学古文

成语是历代所习用、定型的固定词组,它脱胎于古代汉语。

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或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或来

源于佛教经典和历代文学作品的名言警句。

从成语的形式看、它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特别是《诗经》四字句的影响,

选择了四音节为基本形式。

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保留了古代语的许多特点,我们在中学文

言文教学中若能适当联系成语,从学生从小就熟悉的成语入手,不仅符合学生

的认知规律,能挖掘学生现有知识潜力,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

倍效果。在文言文教学中联系成语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联系成语释义

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所以联系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学生印象,便于学生记忆。例阅读《庄暴见孟子》文中“举疾首蹙而

相告曰”一句时,可请学生想一想,此句中“举”字的用法与哪个成语中“举”字的用法相同,学生常会提到“举世闻名”“举国同庆”等成语

同理,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句中“假”字与“狐

假虎威”、“不假思索”中的“假”同义,都是“借助”的意思。“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成语有“欲盖弥彰”、“天理昭彰”,“彰”字都是“清楚、明白”的意思。

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堪”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胜”与成语“不胜枚举”中的“胜”同义,有“尽、完”的意思。

二、联系成语学习文言语法

1、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

类活用,古汉语的这种独特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表现如下:

(1)名词作状语

这是古汉语的特有现象,现代汉语中是没有的,而在成语中却俯拾即是。如:“狼奔豕突”“狼”意为“象狼一样”,“豕”意为“象猪一样”用来修饰“奔”和“突”作状语。

其他如“星罗棋布”的“星”和“棋”,“川流不息”的“川”,“瓦解冰销”的“瓦”和“冰”,“玉洁

冰清”的“玉”和“冰”等等也是如此。

(2)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常有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意为“使——活”,

成语中也有这种现象,教学时可用来互相印证,例:“劳民伤财”“劳”即“使——劳”的

意思,

“完璧归赵”的“完”是“使——完整”,

“生死肉骨”的意思是“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

“灾梨祸枣”的意思是“使梨木和枣木遭受灾祸”。

(3)意动用法

这也是成语中常见的,

例:“不耻下问”就是“不以向学问比自已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

“厚今薄古”就是“以今为厚,以古为薄”。

“妻梅子鹤”就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等。

2、通假字

成语中也有通假字,如:水清石见(同现),虚与委蛇(同逶迤)等等。

3、语助词

与古汉语相同,成语中也常用语助词,如:“我武惟扬”,“惟妙惟肖”中的“惟”字;“下车伊始”中的“伊”字等等。

4、互文

古汉语有互文的修辞方法。这是指在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炼方法。如“主人下马客在船”指主人和客均下马上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不因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

成语中也有这种修辞格,“舜日尧年”指“舜、尧时的年日”比喻太平盛世;

“口诛笔伐”是口和笔一起责罚、声讨。

三、联系成语学习文言句法

1、文言文中有宾语前置句,成语中亦有。

“岁不我与”、“时不我待”与《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相同,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何患无辞”、“何罪之有”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唯利是图”、“惟命是从”等等词中的“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表判断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民为邦本”是肯定判断;“人非草木”是否定判断。

3、表被动

文言文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种是有被动词的,但标志不同,如:“见”、“为”等等。成语有“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等,另一种是没有被动词的,例“蔓草难除”等。

4、省略

古汉语省略成分很多,成语也如此,例:“付之一笑”应为“付之于一笑”。

其它还有一些,在此不一一例举。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文

成语是历代所习用、定型的固定词组,它脱胎于古代汉语。

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或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或来源于佛教经典和历代文学作品的名言警句。

从成语的形式看、它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特别是《诗经》四字句的影响,选择了四音节为基本形式。

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保留了古代语的许多特点,我们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若能适当联系成语,从学生从小就熟悉的成

语入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挖掘学生现有知识潜力,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成语(熟语)和文言文均为全国卷普通高考的必考考点,分值为 25 分,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但是,文言文阅读的区分作用要强于现代文,考生与考生之间的得分容易在这部分拉开差距。而在现实的备考中,很多考生觉得文言文深奥难懂,因而产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丧失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其实,文言文离我们并不真的很远,文言文也并不真的难以捉摸,成语就可以成为我们打开文言文之门的钥匙,让我们觉得,原来文言文就在眼前,文言文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中学生由于耳闻目睹,习见习闻,接触了大量的成语,而且成语(熟语)本身就是高考的一个必考考点,因此高频成语己耳熟能详,不常见的也粗通其意,有一个模糊认识,只有极少数不知其义或望文生义。所以,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成语来学习文言文,既可以将一些模糊认识的成语清晰化,又可以复习到大量的文言文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下面,我们就联系一些实例来谈谈如何巧借成语学习文言文。

一、利用成语理解文言实词,掌握古今异义

成语保存了大量的鲜活的文言文实词,是学生记忆和推求

文言词语意义的最好的载体。对那些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

文言词语,如果能较好地利用成语去记忆或推求其词义,

那么许多难懂的文言语句就会迎刃而解。

首先,我们来看看语文教材上的一些例子。如:“危言危行”和“正襟危坐”两个成语中的“危”字是“正直”和“端正”的意思,它们分别出自:《论语·宪问》中“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和《赤壁赋》中“苏子愀然,正襟危

坐而问客曰” 。

再如: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这四例中,前两句“堪”都是“经得住,能

承受”的意思,今天也不常用,可联系成语“疲惫不堪” 、“狼狈不堪”来推求其意义;后两句“堪”都是“能够” 的意思,

与成语“不堪设想” 、“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

我们再来看这几年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些字词。

如 2012 年高考文言文中:“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

清”的“豁然”一词就可以借助“豁然开朗”这个成语来理解;

“不出易,不假贷”中的“易”和“假”二字可以借助“移风易俗”

和“假公济私”两个成语来理解;而由“未竟其施”又可以联想

到成语“未竟之志” 。再如 2011 年高考文言文“此事不足训”

一句可以借助成语“不足为训”来理解。其实,像这样古今

意义差异较大的文言实词或虚词还有很多,大多都可借助

成语来理解其含义。如:巧言令色(令:好,讨好)、屡试

不爽(爽:差错)、如期而至(期:约定)、乳臭未干(臭:气

味)、举国同庆(举:全)、文过饰非(文:掩饰)、追亡逐北

(亡:逃亡的人)、不刊之论(刊:削除、更改刻错的

字)、缘木求鱼(缘:攀援)、亡羊补牢(亡:丢失)

等等。

二、利用成语来掌握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下面以“兵”字为例。《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

点兵。”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

不敢动。” 《鸿门宴》:“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

丰鸿门。”与成语“招兵买马” 、“按兵不动” 、“兵临城下”

中的“兵”都是军队或士兵的意思。而《谋攻》:“凡用兵

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失街亭》:“今四方分

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与成语“纸上谈

兵” 、“兵贵神速” 、“兵连祸结” 、“兵不厌诈”中的“兵” ,

指打仗、战争、军事。而《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

不利,战不善。” 《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

走。”与成语中的“短兵相接” 、“厉兵秣马” 、“兵不血刃”

中的“兵” ,指的是兵器。用成语为例归纳文言文多义词的

义项,易辨易记。

还有以下等成语都可以用来掌握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当:

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故:故步自封(与新相对)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顾: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疾:讳

疾忌医(疾病) 疾恶如仇(痛恨) 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举足轻

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名: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 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如: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相:相机

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三、成语中含有大量的通假字,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的

通假字是文言文中文字使用上的一个常见现象,对这一现象的了解,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成语同样可以在

这方面帮我们解决不少的问题。如:图穷匕见、无庸赘述、被

坚执锐、一暴十寒、渡江亡舟。上述成语中的“见” “无” “被” “暴”

“亡”分别与“现” “毋” “披” “曝” “无”相通,因而分别读为xiàn、wú、pī、pù、wú。

四、成语中有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是学习和掌握文言文这

一难点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1、名词作状语。成语“蝇营狗苟”中的“蝇”和“狗”字用在动词的前面,按照今天汉语习惯,名词是不能修饰动词的,所以在这个地方,这两个名词活用为状语,可翻译为“象苍蝇一样,象狗一样” 。

与此类似的成语还有:车载斗量(用车、用斗)、风驰电掣(象风

和电一样)、口诛笔伐(用口,用笔)、川流不息(象河水一样)、龙腾虎跃(象龙和虎一样)、旁敲侧击(从旁边)、道听

途说(从道上,从途中)、鳞次栉比(象鳞片和梳子齿一样)

2、形容词用作名词。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较常见,在成语

当中也非常普遍。比如成语“披坚执锐” 中的“坚”和“锐”是两个形容词,在这里翻译为“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 ,所以活用为名词,

与此类似的成语还有:扶老携幼(老人和孩子)、摧枯拉朽(枯朽的草木)、党同伐异(意见相同的人,意见不同的人)、扶强抑

弱(强大的人,弱小的人)、革故鼎新(旧的东西和新的东西)。

3、名词用作动词。如《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

名其一处也。”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可解释为“说出” ,与成语“不可名状”和“莫名其妙”中的“名”用法相同。

4、意动用法。例: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是古非今——认为古代是

对的,认为现代是不对的;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草菅人命——以人命为草菅。

5、使动用法。文言文中常有使动用法,如:“无丝竹之乱耳”中“乱”意为“使……乱” ,成语中也有这种现象,教学时可用来互相印证。例:完璧归赵——完: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完好。例“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具

有这种用法的成语还有:正本清源、富国强兵、丰衣足食、倾国倾城。

五、利用成语理解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

成语中包含了所有的文言文特殊句式,且短小而上口,便于记

忆和提取。

1、宾语前置句。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学习“忌不自信” 、“古之人不余欺也” 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岁不我与、时不我待”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

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

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第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学习“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

去何从” 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第三,“之” 、“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在学习“无乃尔是过与” 、“宋

何罪之有” 、“何厌之有”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不此之图、

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马首是瞻”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其基本的语法结构:“前置宾语+是(之)+谓语(动词)” ,其中“是” 、“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

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

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

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

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

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 。“ 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就是“于忧患生,于安乐死” ;其他类似的还有“重于泰山、

死于非命、无动于衷,喜形于色、毕其功于一役、拒人于千

里之外、防患于未然”等。在文言文中,这类现象和用法比比

皆是。

第二,“以”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由介词“以”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动之以情”中“以情”是状语部分,放在了谓语“动”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以情动之” 。其他类似的还有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轻心等。文言句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庄暴见孟子》),句中的“以”解释为“把” ,“以好乐”解释为“把喜欢音乐这件事” 。

3、省略句。文言文中成份省略的很多,成语中也存在,不过

成语中以介词省略和介词宾语省略现象居多。如:如坐(于)针毡、祸起(于)萧墙、如坐(于)春风、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狗尾

续(于)貂、不以(之)为然、不以(之)为奇、引(之)以为戒等。

4、判断句。“……者,……也”或“……也”是古汉语中最常用的表判断的

句式,而成语中却常用“乃” 、“为”等虚词来表判断。如:胜败乃兵

家常事、识时务者为俊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安身为乐、邦以

民为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表肯定的判断;人非草木、

非亲非故、答非所问等表否定的判断。

5、被动句。表被动的成语通常以“见……于……”形式或“为”字等为标志,这与古汉语中的情况是一致的。如: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为我所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

六、成语里面还有一些兼词现象例如:成语“公诸同好” 和“付诸东流” 中的“诸” 是兼词,相当于“之于” 。同样文言文中也有这样的用法,例如:《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的“诸”也是兼词。

荀子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习也要“善假于物” ,才能事半功倍!如果能够很好地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文,利用文言文学习成语,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

一、下列成语中包含了文言实词(括号前),在括号里写出释义:

不易( )之论、不刊( )之论、不过尔尔( )、无可适( )从、以己度( )人、质( )疑问难、登峰造( )极、怨天尤( )人、缘( )木求鱼、引( )吭高歌、寡廉鲜( )耻、家徒( )四壁、尸位素( )餐、不学无术( )、如释( )重负、不速( )之客

二、判断下列句子为何种古汉语句式

1、我无诈尔、尔无虞我、时不我待、唯才是举、一言以蔽之、

夜以继日

2、蠢若木鸡、重于泰山、喜形于色、异乎寻常、拒人于千里之外。

3、古为今用、见笑于大方之家、受制于人

4、再衰三竭、、放之四海而皆准

一、不易(改变)之论、不刊(删改)之论、不过尔尔(如此)、无可适(去)从、以己度(推测)人、质(询问)疑问难、登峰造(至)极、怨天尤(责怪)人、缘(攀援)木求鱼、引(拉长)吭高歌、寡廉鲜(少)耻、家徒(只有)

四壁、尸位素(白)餐、不学无术(本领)、如释(放下)重负、不速(邀请)之客

二、判断下列句子为何种古汉语句式

1、宾语前置:我无诈尔、尔无虞我、时不我待、唯才是举、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

2、介宾短语后置:蠢若木鸡、重于泰山、喜形于色、异乎寻常、拒人于千里之外。

3、被动句式:古为今用、见笑于大方之家、受制于人

4、省略句式:再衰三竭、放之四海而皆准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隽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主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1、标题是选用文中谁的话?其中“了了”是什么意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其本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大未必佳(大:____________)

⑵韪大(大:____________)

⑶人以其语语之(语:____________语:____________)

⑷诣门者(诣:____________)

⑸奕世为通好(奕世:____________)

⑹时李元礼有盛名(盛名:____________)

4、译文:(4分)

⑴莫不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⑵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从文中找出表示人称关系的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融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辨驳陈韪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谈谈这篇短文表现孔融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人,生平不详)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指

入侵的军队)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损害,毁坏)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这里是表示轻蔑的称呼),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4分)

⑴友人语巨伯曰(语:______________)

⑵吾今死矣,子可去(子:______________)

⑶败义以求生(败:______________)

⑷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委: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⑵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汇编 第一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语出《论语十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二册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得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炼、含意丰富得固定词组.多为四字格.如“知己知彼”、“南辕北辙”、“防微杜渐” 等;不是四字得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在成语中蕴藏着古文学与文言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成语教学. 一、了解成语得来源,学习古文学知识 成语大都有一定得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 “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基本上古代得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基本上历史上得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得文句用为四字成语得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采纳古人文章成句得也为数非常多.如“星罗棋布”原作“星罗云布”,语出班固《两都赋》, “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等. 在人们口里常讲得一些四字习用语也能够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得结构相同. 在成语中也有些是同意外来文化而出现得.如“竭斯底里”“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等基本上.wcOm 二、学习成语语法结构,掌握文言知识 除了以上成语故事来源我们能够理解其意思外,剩下得大部分成语基本上abab得构词结构,我们甚至能够“望文生义”. 例如:人情世故、惹是生非等,为abab格式,两个a意义相近,两个b意义也非常相似.如此得成语非常多.例如还有“洞幽烛微”,“日积月累”,“星罗棋布”等,前一个ab是什么格式得短语,后边一个ab同样也应该是什么格式得短语.我们只需要理解其中一个ab,另外一个ab得意思也就能够“望文生义”了.例如“仗义执言”,我们明白“仗义”得意思,也明白它是动宾短语,那么我们也就能够推断“执言”也是一个动宾短语,也能大体推测出其意义(公正主持言论)来. 再如:嬉笑怒骂、神出鬼没,依然abab构词法,唯一不同是两个a意义相对,两个b意义相对,然而两个ab得结构依旧是一样得,因此,我们也能非常快推测出其意义. 如此得方法不仅能够“望文生义”,了解我们不熟识成语得意义,也能方便我们做字形辨析和文言文阅读. 三、辨析成语词类活用,提高学习文言文得能力 成语大多是文言词汇,如含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宾语前置等得成语,我们要灵活得运用已有得文言文知识去辨析了解成语. 1名词活用做一论文联盟wwwl论文联盟整理wlm整理般动词 例如,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中”得“鼓”是动词而非做乐器解释得名词.再如出自《荀子》得成语“兵不血刃”中得“血”放在否定词“不”得后面必须做动词“沾上血”.来解释.成语中得名词活用做动词得还有非常多,如:不衫不履、

成语故事文言文训练

寓言、成语故事文言文训练 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2.翻译句子: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二、(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翻译句子: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三、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至之.市 2.翻译句子:宁信度,无自信也。 四、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西蜀之去.南海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 2.翻译句子: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五、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⑥曷不 ..听其所为? 2.翻译句子: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 (2)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肆: 2.翻译句子: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七、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②,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2)使侄录.之() (3)侄罔然 ..而止()(4)执所书.问曰()(5)诟.其侄曰() 2.翻译句子: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八、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①。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②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陛:宫殿的台阶。②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景公之时,雨雪 ..三日而不霁。()(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3)立有间 ..()(4)寡人闻命 ..矣。()

出自文言文,42个考试常考成语汇总!

出自文言文,42个考试常考成语汇总!你一定要知道! 成语无处不在,不仅在基础知识中考,同时用在作文中,其实,文言文中也有成语,你们有注意到吗?今天,就给大家汇总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1、【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2、【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3、【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4、【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5、【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6、【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7、【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8、【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9、【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10、【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11、【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12、【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13、【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14、【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文言文中成语汇总

初中1-6册古诗文中的成语总汇 七年级上册 1、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童趣》) 2、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童趣》) 3、怡然自得:(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童趣》) 4、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5、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7、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十则》) 8、见贤思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则》) 9、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 10、死而后已:(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十则》) 11、岁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论语〉十则》) 12、老骥伏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13、无可奈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14、似曾相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15、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塞翁失马》) 16、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 17、源头活水: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七年级下册 18、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 不易看清底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19、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0、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21、夸父追日: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夸父逐日》) 八年级上册 22、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23、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24、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学习文言文的好帮手——成语

学习文言文的好帮手——成语 【摘要】:成语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文言文中联系成语教学的方法有:结合成语释义、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语法、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句法等。 【关键词】:成语;文言文学习;一举两得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特殊的固定短语,它脱胎于古代汉语。它深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 教学十余年来,越来越体悟到成语还有一种不大为人注意的妙用:大凡古汉语中不易为同学理解的语言现象,字词也好,语音也好,语法也罢,与其声嘶力竭地正面解释,不如拈来一条含有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稍加说解点拨,同学每每茅塞顿开。在文言文教学中,联系成语的常用方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一、结合成语释义 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所以结合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印象,便于记忆。例如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堪”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同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录毕,走送之”的“走”与成语“走马观花”、“奔走相告”的“走”意义相同,是“跑”的意思。有时一篇文章中就牵涉到好几个成语,如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就有这几个例子: “期日中”——不期而遇(约定)(未经约定而意外相遇) “太丘径去”——去危就安(离开)(离开危险,达到平安) “舍去”——舍己为人、舍近求远、锲而不舍(舍弃) “与朋友交不信”——言而有信(信用) “入门不顾”——王顾左右而言他、瞻前顾后(回头看) 二、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的语法现象 ⑴一词多义: 如:道:道不拾遗(道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 说长道短(说)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阅读

第二十一课时,成语故事(文言文版)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学习感悟其中的道理 2,积累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的用法。 3,掌握文言文常见语法现象。 课堂笔记: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阅读 引婴投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 )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 )契其舟,曰:“是( )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 )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 ),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 )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 )者,先自度(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 )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 )归取之。及反,市罢( ),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 )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 )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 )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涸辙之鲋

学会成语里面的文言语法,从此会读文言文

学会成语里面的文言语法,从此会读文言文 1、名词作状语 “狼奔豕突”中“狼”意为像狼一样,“豕”意为像猪一样,都用来修饰“奔”和“突”分别做他们的状语。“狼奔豕突”的意思就是:如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乱闯,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闯。 “江河日下”中的“日”则作“一天一天地”、“每日”解。 类似这样名词作状语的成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蜂拥而至”、“川流不息”、“蚕食鲸吞”、“南征北战”、“成败论人”、“不可理喻”、“草行露宿”等等。 2、名词作动词 “春华秋实”中的“华”和“实”分别作“开花”和“结果实”解。 “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说: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类似这样名词作动词的成语还有:“衣锦还乡”、“百年树人”、“一目十行”、“报仇雪恨”、“沐猴而冠”、“莫名其妙”。 3、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中的“完”是“使……完整”的意思。 “生死肉骨”可译为“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 “兵不血刃”是“使兵器沾血”的意思。 “积羽沉舟”说的是:羽毛虽小,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出处:《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类似这样使动用法的成语还有:“祸国殃民”、“沉鱼落燕”、“来之不易”、“敬而远之”、“既来之,则安之”、“平易近人”、“息事宁人”、“去伪存真”、“大快人心”、“赏心悦目”、“丰衣足食”、“富国强兵”、“精兵简政”等。 4、意动用法 “不耻下问”讲的是“不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厚今薄古”译为“以今为厚、以古为薄”。 类似这样意动用法的成语还有:“鱼肉百姓”、“不远万里”、“幕天席地”、“是古非今”。 5、通假现象 通假现象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词法现象,在成语中也有表现:

文言文成语故事

1、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连粥也不喝一口,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抓了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们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所以不能用它来教育孩子。”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寓意:不论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任. 启示:曾参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启示:它告诫人们,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不可不检点,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3、执竿入城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夫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选自【笑林(三国魏)】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

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 半塔中学时飞 教学八余年来,越来越体悟到成语还有一种不大为人注意的妙用:大凡古汉语中不易为同学理解的特殊句式,与其声嘶力竭地正面解释,不如拈来一条含有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稍加说解点拨,同学每每茅塞顿开。很多同学因找不到学习的技巧而苦恼,那么我们不妨通过成语来学习。 1、宾语前置句。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学习“忌不自信”、“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岁不我与、时不我待”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第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学习“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去何从”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第三,“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在学习“无乃尔是过与”、“宋何罪之有”、“何厌之有”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不此之图、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马首是瞻”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其基本的语法结构:“前置宾语+是(之)+谓语(动词)”,其中“是”、“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 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于忧患生,于安乐死”;其他类似的还有“重于泰山、死于非命、无动于衷,喜形于色、毕其功于一役、拒人于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等。在文言文中,这类现象和用法比比皆是。 第二,“以”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由介词“以”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动之以情”中“以情”是状语部分,放在了谓语“动”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以情动之”。其他类似的还有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轻心等。文言句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句中的“以”解释为“把”,“以好乐”解释为“把喜欢音乐这件事”。 3、特殊句式 ㈠判断句 “……者,……也”或“……也”是古汉语中最常用的表判断的句式,而成语中却常用“乃”、“为”“ 皆”“非”等虚词来表判断。如:胜败乃兵家常事、识时务者为俊杰、草木皆兵、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知之为知之等表肯定的判断;人非草木、非亲非故、答非所问等表否定的判断。

高中必背的成语中的有关文言文词语和语法

高中必背的成语中的有关文言文词语和语法 1、名词作状语 “狼奔豕突”中“狼”意为像狼一样,“豕”意为像猪一样,都用来修饰“奔”和“突”分别做他们的状语。“狼奔豕突”的意思就是:如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乱闯,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闯。 “江河日下”中的“日”则作“一天一天地”、“每日”解。类似这样名词作状语的成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蜂拥而至”、“川流不息”、“蚕食鲸吞”、“南征北战”、“成败论人”、“不可理喻”、“草行露宿”等等。 2、名词作动词 “春华秋实”中的“华”和“实”分别作“开花”和“结果实”解。 “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说: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类似这样名词作动词的成语还有:“衣锦还乡”、“百年树人”、“一目十行”、“报仇雪恨”、“沐猴而冠”、“莫名其妙”。 3、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中的“完”是“使……完整”的意思。

“生死肉骨”可译为“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 “兵不血刃”是“使兵器沾血”的意思。 “积羽沉舟”说的是:羽毛虽小,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出处:《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类似这样使动用法的成语还有:“祸国殃民”、“沉鱼落燕”、“来之不易”、“敬而远之”、“既来之,则安之”、“平易近人”、“息事宁人”、“去伪存真”、“大快人心”、“赏心悦目”、“丰衣足食”、“富国强兵”、“精兵简政”等。 4、意动用法 “不耻下问”讲的是“不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厚今薄古”译为“以今为厚、以古为薄”。 类似这样意动用法的成语还有:“鱼肉百姓”、“不远万里”、“幕天席地”、“是古非今”。 5、通假现象 通假现象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词法现象,在成语中也有表现: “春华秋实”中的“华”同时也是通假字,同“花”。

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学生用)

文言文阅读(初)

. 1孟子少时诵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一、解释文中字词: ①喧(xuān):通“”,。②裂:。 ○3引: 4 有所失: 5 诵: 6 辍然: 7 何为:8 自是: 9 喧:10 戒:11 .方: 启示: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二、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三、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 2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选自刘向《列女传》) 【舍】【墓间之事】 【乃】【嬉】 【贾(gǔ)人】【炫卖】

. 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 ,,,这一普及于封建社 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 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因为孟子的母亲是在三个地方之间搬迁,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屠、学宫之旁,搬迁的次数实际上是两次。“三”字类似的用法如“”等。 3孟母断织教子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1.既: 2.绩: 3.以刀: 4.故: 5.子: 6.斯: 7.立:8.是以: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成语故事

第一编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话题一成语故事 (一)闻鸡起舞 名篇阅读: 初,范阳祖逖①(tì),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②,同寝,中夜闻 鸡鸣,蹴③(cù)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祖逖:晋朝人,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操,博览古今书籍。 ②司州主簿:官名。 ③蹴:踢。 标题解读: “闻鸡起舞”原意为半夜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带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________________ (2)此非恶.声也________________ (3)因.起舞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 (1)中夜闻.鸡鸣。________________ (2)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鸡起舞”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揠苗助长 名篇阅读: 宋①人有闵②(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③(yà)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⑦而往视之,苗则槁⑧(gǎo)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①宋:周代诸侯国。 ②闵:忧虑。 ③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指他家里人。 ⑥病:累坏。 ⑦趋:快走。 ⑧槁:草木枯干。 名篇解读: “揠苗助长”的意思是把禾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现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它的规律,仅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 实战演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闵其.苗之不长(那些) B. 芒芒然归.(回来) C.谓.其人曰(对……说) D.予.助苗长矣(我) 2、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翻译)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自古文,古诗的成语

出自古文中的成语 1. 明察秋毫:意为眼睛明亮得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生的细毛。形容目光敏锐,观察入微。沈复《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源于《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2. 怡然自得:形容喜悦而满足的样子。《童趣》:“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 庞然大物:指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也指貌似强大而实则虚弱的东西。《童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源于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4. 温故知新: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源于《< 论语> 十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见贤思齐:看见品德好的人就想和他一样,形容有好学向上之心。源于《< 论语> 十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源于《< 论语> 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源于《< 论语> 十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需要或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源于《< 论语> 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 历历在目: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蒲松龄《山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10.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也可能变为好事。源于《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1.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源于《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源于《三国志·吴志》。 13. 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待别人,指别人已经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孙权劝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4. 夸父追日:比喻决心很大或自不量力。源于《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15.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理想处所或与世隔绝的幻想世界。源于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16.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小幽暗顿时变得宽敞明亮,也形容(经过别人的指点或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和领悟。源于《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7.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而又得意。《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 无人问津:无人过问,受到冷落。源于《桃花源记》:“(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言文成语

一、古今异义 1.短兵相接——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古义:泪;今义:鼻涕。 3.走马观花——古义:跑;今义:行走。 4.赴汤蹈火——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身体力行——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形容枯槁——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大家闺秀——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著名的专家。 8.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9.学而不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0.爱莫能助——古义:同情;怜惜。今义:喜爱热爱。 11.不假思索——古义:凭借、依靠;今义:与“真”相对。 12.不速之客——古义:招致,引伸为邀请;今义:迅速。 1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14.吊民伐罪——古义:慰问;今义:悬挂。 二、通假字 1.被发文身被通披 2.厉兵袜马厉通砺 3.一暴十寒暴通曝 4.拨乱反正反通返 5.厝火积薪厝通措

6.一唱百和唱通倡 7.春华秋实华通花 8.信口开河河通合 9.图穷匕见见通现 10.排沙简金简通拣 11.受益匪浅匪通非 三、虚词用法 “之”的用法 (1)无稽之谈:助词,的。 (2)等闲视之:代词,它。 (3)之死靡它:动词,到。 (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助词,无意义。(5)不此之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以”的用法 (1)以貌取人:介词,凭。 (2)拭目以待:连词,而。 (3)自以为是:动词,认为。 (4)物以类聚:介词,按照。 (5)以理服人:介词,用。 (6)以辞害意:介词,因为。 “而”的用法 (1)向隅而泣:连词,表承接。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历来是老师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难就难在理解费力、识记吃力。笔者在多年的文言教学中总结出巧借成语学习和积累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可以说化繁为简、事半功倍。 一、通过成语识记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⑴、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这些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⑵、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幕天席地(把……看作幕布;把……当作席子)等。 ⑶、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等。 ②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等。 ③名词放在能愿动词之后,活用为动词。如:能文能武、能上能下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⑴、时间名词作状语 ①、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 ②、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可译为“一天天地”。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日削月割。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与成语对照记忆

高中文言实词与成语对照记忆 廉颇蔺相如列传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劳无功:白白地。 2、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束之高阁、束手无策:捆缚。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十恶不赦:赦免。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忍辱负重:承担。 5、璧有瑕,请指示王──瑕不掩瑜、白璧微瑕:玉石上的斑点。 6、秦贪,负其强──负隅顽抗:倚仗。 7、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前倨后恭:傲慢。 8、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予赵城──审时度势、度德量力:揣度,估计。 9、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忘恩负义:背弃。 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不负众望:辜负,对不起。与“不负众望”意义相反。 11、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罪不容诛:杀死。 12、赵王畏秦,欲毋行──宁缺毋滥:不要。 13、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家徒四壁:只,仅仅。 14、且相如素贱人──素不相识、素昧平生:向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 15、邹忌修八尺有余──熟语“茂林修竹”、“俊眼修眉”:长。 16、上书谏寡人者──拒谏饰非: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 17、徐公来,孰(通“熟”)视之──深思熟虑:细致,审慎。 18、暮寝而思之──寝不安席、寝食不安:睡觉。 19、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望而生畏、畏缩不前:畏惧。 20、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耳提面命:当面。 游褒禅山记 2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三顾茅庐、初出茅庐:房屋。 22、有碑仆道──前仆后继:倒,倒下。 23、盖音谬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错误。 24、其下平旷──地旷人稀:广大,空阔。 25、有泉侧出──旁敲侧击:从旁边。 26、遂与之俱出──泥沙俱下、声泪俱下、玉石俱焚:一起、一同。 27、则或咎其欲出者──既往不咎:责怪,责备。 2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食其力、自食其言:自己(的)。 2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履险如夷:平坦,平地。 3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蔚为大观:景象。 3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吉人天相:帮助。 32、其孰能讥之乎──舍我其谁:岂,难道。 33、何可胜道也哉──不胜枚举:尽。 石钟山记 34、是说也,人常疑之──是可忍,孰不可忍:这。 35、虽大风不能鸣也──孤掌难鸣:使……发声。 36、余方心动欲还──欲速则不达;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要。 37、则山下皆石穴罅──补苴罅漏:缝隙。 38、空中而多窍──七窍生烟:窟窿。 39、汝识之乎──博闻强识:记,记住。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 '. 《童趣》《闲情记趣》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庞然大物、怡然称快、夏蚊成雷 《<论语>十则》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山市》历历在目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 《寓言四则》画蛇添足、买椟还珠、滥竽充数、塞翁失马 《龟虽寿》老骥伏枥 《浣溪沙》无可奈何、似曾相识 《木兰诗》扑朔迷离 《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 《观书有感》源头活水 《孙权劝学》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夸父逐日》夸父追日 《桃花源记》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与世隔绝、无人问津 《游山西村》柳暗花明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夜不闭户 《长歌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五柳先生传》不求甚解 《小石潭记》犬牙交错 《岳阳楼记》百废俱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飞沙走石、汗流浃背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错、 《登幽州台歌》空前绝后 《陈涉世家》鸿鹄之志、披坚执锐 《隆中对》如鱼得水、箪食壶浆 《出师表》三顾茅庐、妄自菲薄 《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取义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 《邹忌讽齐王纳谏》门庭若市 《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扁鹊见蔡桓公》 讳疾忌医、病入膏肓 《卖油翁》熟能生巧 《黔之驴》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晏子故事两篇》挥汗成雨、比肩继踵、张袂成阴 《荆轲刺秦王》切齿拊心 《卫风·氓》载笑载言、二三其德、夙兴夜寐、信誓旦旦 《短歌行》对酒当歌、月明星稀、周公吐哺 《咏怀古迹》千山万壑《孔雀东南飞》坚如磐石 《过秦论》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追亡逐北、因利乘便、金城千里、万世之业、瓮牖绳枢、斩木揭竿、云集响应、赢粮景从、深谋远虑、同年而语、度长絜大 《苏武传》)屈节辱命、啮雪吞毡、人生如朝露、肝脑涂地、白发丹心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欣欣向荣 《劝学》《荀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寒于水、顺风而呼、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跬步千里、驽马十驾、锲而不舍 《始得西山宴游记》尺寸千里、心凝形释 《师说》授业解惑 《六国论》如弃草芥、抱薪救火、日削月割 《阿房宫赋》鼎铛玉石、付之一炬、敢怒而不敢言、勾心斗角、钩心斗角、尽态极妍 《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灰飞烟灭、人生如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雨打风吹、金戈铁马 《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 《离骚》九死不悔、偭规错矩 《烛之武退秦师》秦晋之好、危在旦夕、临危受命、洞若观火、以退为进、化险为夷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垂拱而治、劳神焦思、慎终如始、戒奢以俭、卑以自牧、善始善终 《廉颇蔺相如列传》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肉袒负荆(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鸿门宴》秋毫无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虎狼之心、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胜杯杓 《秋水》(节选)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季氏将伐颛臾》祸起萧墙、分崩离析、季孙之忧、既来之,则安之、开柙出虎、大动干戈、虎兕出柙 《寡人之于国也》五十步笑百步、弃甲曳兵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地崩山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登高》穷困潦倒 《琵琶行》千呼万唤、切切私语、珠盘玉落、整衣敛容、秋月春风、暮去朝来、门前冷落、杜鹃啼血、司马青衫 《雨霖铃》寒蝉凄切、晓风残月 《声声慢》)乍暖还寒 《滕王阁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腾蛟起凤、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云销雨霁、天高地迥、兴尽悲来、萍水相逢、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青云之志、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盛筵难再、陆海潘江 《逍遥游》鲲鹏之志、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至人无己 《陈情表》零丁孤苦(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乌鸟私情、皇天后土 《项脊轩志》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不能得日、垣墙周庭、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三五之夜、东犬西吠、逾庖而宴、呱呱而泣、瞻顾遗迹、凭几学书、亭亭如盖 《报任安书》推贤进士、勤勤恳恳、动而见尤、欲益反损、辇毂g ǔ之下、拾遗补阙、岩穴之士、攻城野战、斩将搴旗、苟合取容厕身下列、叨陪末议、仰首伸眉、戴盆望天、大谬不然、奋不顾身、食不甘昧、救死扶伤、无可奈何、九牛一毛、泰山鸿毛、摇尾乞怜、画地为牢、削木为吏、南面称孤、衣赭[zh ě]关木、王侯将相、贪生恶死、放失[y ì]旧闻、天人之际、一家之言、藏之名山、日肠九转、俯仰随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