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时钟,子午流注学(精)

实用中医时钟,子午流注学(精)
实用中医时钟,子午流注学(精)

实用中医时钟,子午流注学

万事万物,都遵循着一个原则!练树、练功、运动等各种各样的养生遵循规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累了就睡,没事的时候抖一抖,敲敲经络、刮痧或调息深呼吸、静静坐一会儿,听听歌,散散步等等,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中医十二经络学(子午流注学)

子午流注学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其歌诀:子胆丑肝各定位,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转载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

足少阳胆经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足厥阴肝经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

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足太阴脾经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

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手少阴心经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段,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旺。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如小肠有热,人会干咳、排屁。此时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肠排素降火。

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最为突出。此时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喝滋阴泻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

足少阴肾经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不适宜太强的运动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能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现代人如不想此时睡觉,可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

无论何种养生法持之以恒才有效果!

中医子午流注图

子午流注图 中医子午流注、走向和主要穴位 地支 时间 经络 流注走向相关主要穴位 子 23-1 足少阳胆经(腑) 由头走足瞳子髎天冲脑空风池肩井环跳 风市 阳陵泉丘墟丑 1-3 足厥阴肝经(脏) 由足走腹太冲中封章门期门 寅 3-5 手太阴肺经(脏) 由胸走手中府尺泽列缺太渊少商 卯 5-7 手阳明大肠经(腑) 由手走头商阳合谷阳溪曲池臂臑迎香 辰 7-9 足阳明胃经(腑) 由头走足下关颊车四白地仓人迎缺盆 足三里 内庭 巳 9-11 足太阴脾经(脏) 由足走腹隐白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午 11-13 手少阴心经(脏) 由胸走手少海神门少冲 未 13-15 手太阳小肠经(腑) 由手走头后溪阳谷小海天宗听宫 申 15-17 足太阳膀胱经(腑) 由头走足睛明攒竹十八经连排点承扶殷门 委中 承山昆仑酉 17-19 足少阴肾经(脏) 由足走腹涌泉太溪水泉阴谷 戌 19-21 手厥阴心包经(脏) 由胸走手天池天泉郄门间使内关大陵 劳宫 亥 21-23 手少阳三焦经(腑) 由手走头阳池外关翳风和髎丝竹空 督脉 长强命门哑门风府百会人中 任脉 曲骨关元气海膻中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这个顺序,就健康长寿。因此中医时间医

学将十二地支作为日节律的指称。日节律就是指人体一昼夜中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 子时 (23点至l点),胆经最旺。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由此可见胆的重要性。有些人随便切掉胆是轻率的表现。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凡在子时前l至2小时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反之,经常子时前不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特别是胆汁无法正常新陈代谢而变浓结晶,犹如海水中水分蒸发后盐分浓而晒成盐一般,形成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而“胆怯”。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最旺。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中医理论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最旺。人在7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会出现嘴唇干裂或生疮。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最旺。“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嘴唇才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人脾经。 午时(1 1点至13点),心经最旺。“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最旺。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人大肠,精华上输送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旺。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 戌时(19点至2l点),心包经最旺。“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亥时(2l点至23点),三焦经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 1. 我们日常做事都知道要顺势而为,不可逆天而行,一天24小时每个时段该做什么都有“天”律可循。 2. 《人体使用手册》一招三式要求“早睡”。因为错过这个时间,补也没法补了。晚觉晚,认为睡够8小时就好了,岂知此8小时非彼8小时,有着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之巨大差距啊。人们一般夜里九、十点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1、养生 2、中医养生学 3、“养生之道” 4、养生法分类 5、养生原则 1、养生(保养身体)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2、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的保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科学。 3、“养生之道”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 4、养生法分类 道家养生 儒家养生 医家养生 释家(佛家)养生 武术家养生 5、养生原则 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 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独特的理论体系 和谐适度的宗旨 综合、辨证的调摄

适应范围广泛 独特的理论体系 “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 精、气、神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 和谐适度的宗旨 养生保健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和谐适度。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 综合、辨证的调摄 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 适应范围广泛 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 人生自童年开始,直至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中医养生学将在今后人类防病保健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任务有三个方面 一是继承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 二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探讨其实质。 三是创立新理论,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

中医护理学基础100题

五禽戏的创立者华佗 被称为刚脏的是肝 下列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足阙阴与足少阳经 五化中,属于火的是长 治疗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 恢复其相对平衡 失眠兼见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阳胜则阴病”,用下列那种理论解释为宜阴阳消长平衡 下列不属于津液范畴的是痰饮 脾的生理功能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 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泻南补北法是指泻心补肾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有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 机/情志变化与病势相关 经络的主要组成部分十二经脉 目睛斜视多为肝风内动 与血液正常运行有关的因素有脉管的完整性/气的推动/气 的固摄/心肝脾等脏的功能/ 血液自身清浊 诊寸口脉,右寸候肺 与血液生成无关的是自然界清气 期的生理功能有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 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五脏中以升为健的脏是脾 在液为唾的脏是肾 属于六腑的有胆/胃/三焦/膀胱 数脉的主病是热证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

滞,主用/其性收引 湿证患者面色多表现为黄色 格阴的本质是真热假寒 过度安逸易导致的病理变化是气血运行不畅 均属于肝系统的是胆/筋/目/爪 脾在体合肉 下列哪项症状属于假神面赤如妆 神识不清,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称为谵语 行气利水并用治水肿的依据是气能行津 与肺相表里的六腑是大肠 被称为百病之长的六淫邪气是风邪 呕吐清水痰涎,多属痰饮 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血 具有主决断的脏腑是胆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主病是痰饮证 五行制化关系中,异常的是相乘/相侮 宗气的盛衰可诊察虚里穴 潮热多见于阳明实证/湿温病/阴虚 证 卫气的生理功能是防御、温煦、调控 人体组织结构中,属于阳的是六腑 大实有羸状是指真实假虚 望络脉通用的年龄是3岁内 灰黑苔主病是热极或寒极 瘀血疼痛的性质多是刺痛 肝主流泄的功能体現在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 行/调解情志/促进肠胃 运化 性质精纯, 灌注于脉中之气是营气 水火既济概括的是哪两个脏腑的关系心与肾

子午流注法

子午流注法 子午流注法(acupuncture based on Midnight-Noon Cycle of Qi),按照日时干支推算人体气血流注盛衰的时间,选取相应的五输穴和原穴进行针灸治疗的方法。为中医时辰治疗学的内容。其思想来源于《内经》,具体方法则形成于金元时期。子午流注的名称,始见于金代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1153~1163),书中收载了金代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并加以注解,全面具体阐述子午流注法。临床常用的有纳甲法和纳子法两种。此外,还有养子时刻法,则以24分钟为取穴的时间单位,每天轮遍六十六穴,又称为“一日取六十六穴法”。 理论依据 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状态,根据不同的时间变化而有相应的盛衰变化。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两个时辰,子是半夜,午是中午,是每天阴阳变化的分界点,用它来表示每天的时间变化。流注,即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的过程,以及在十二经脉的井、荥、输(原)、经、合等特定腧穴上所呈现的气血盛衰变化状态。人体中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及其五输穴、原穴的气血盛衰情况,由于年、月、日、时等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有所不同。根据这个原理,按时选取有关腧穴进行治疗,即为子午流注法。 天干是古代以太阳运转变化记日的文字,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10个,称十天干;地支是古代以月亮运转变化记时的文字,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12个,称十二地支。天干地支配合运用,以记述年、月、日、时的变化,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天干起于甲,地支起于子,二者相合,顺序推移,即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从一个甲子到下一个甲子,需要60个天干地支相合而成的时间单位,称六十环周法,是计算年、月、日、时变化的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符号来表示年、月、日、时,对掌握一年四季气候和昼夜变化规律有一定指导意义。因此,农历(又称夏历、旧历)至今仍沿用干支纪年。天干地支配合阴阳,是根据其排列数序的奇数、偶数属性来决定的,奇数(1、3、5、7、9、11)为阳(阳干、阳支),偶数(2、4、6、8、10、12)为阴(阴干、阴支)。干支相配,阴干合阴支,阳干合阳支。运用子午流注法时,则在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阴时开阴经之穴。再者,干支计时需配合五行、四季,即甲、乙、寅、卯属木为春,丙、丁、巳、午属火为夏,戊、己、辰、戌、丑、未属土为长夏,庚、辛、申、酉属金为秋,壬、癸、子、亥属水为冬。 运用子午流注法,首先要将患者接受针灸治疗的时间(年、月、日、时)所代表的干支找出,然后逐日按时取穴。在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中,以日、时的干支更为重要。其推算方法,有公式、转盘、指掌、查表推算等方法,根据各人不同的习惯来应用。对于较少接触子午流注法者,以转盘或查表二法为宜。此外,在应用此法取穴处方时,必须掌握时间与时辰的转换。一天有24小时,可用十二地支来代表。一个地支代表一个时辰,24小时则分为12时辰,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表1,表中时间以北京时间为根据)。在推算时间与时辰的对应关系时,必须考虑所处地区经度的差异。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穴位图 动态图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穴位图(动态图)(转载) 2010-12-09 09:57:14| 分类:中医诊断 | 标签:穴位一侧上肢分布大肠|字号订阅 中医将十二个时辰,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能给大家都打开健康之门: 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本经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本

经络图与子午流注图

乎丸阳小肠经(未)络 图--手太阳小肠经(未 经络图二手少阴心牛午g 络图络图哪大肠腆经络图--足阳明胃 手太阴肺经(寅) 经络图--手太阴肺经(寅)经络图与子午流注图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 中医学得宇宙观着重天、地、人合一。人体得健康,受气节变化、地理环境、以致时间运转得影响。每日得 十二时辰(每两小时为一时辰)与人体得十二条经脉息息相关,而经脉又与人体得五脏六腑相配。叁者得关系如 下: 时间时辰经络/脏腑 23:00 - 1:00子时胆(要上床睡觉) 1:00 - 3:00丑时肝 3:00 - 5:00寅时肺 5:00 - 7:00卯时大肠(起床要喝水) 7:00 - 9:00辰时胃(要吃早餐) 9:00 - 11:00巳时脾(每小时慢饮一次水) 11:00 - 13:00午时心(开心、快乐) 13:00 - 15:00未时小肠 15:00 - 17:00申时膀胱 17:00 - 19:00酉时肾 19:00 - 21:00戌时心包(适宜散步) 21:00 - 23:00亥时三隹 八、、 根据「子午流注」得定律,如果经常在某时辰感到某脏腑不适,可能就是该脏腑受病邪入侵,或较虚弱所致。不过,由於脏腑互相影响,问题可能出於其她脏腑。 举例说明 病症:头痛、目赤、失眠、脾胃不适、消化不良 问题:工作、应酬繁忙,经常半夜两、叁点才睡 解释:晚上十一时至凌晨叁时行得就是胆经及肝经。若该段时间不休息,肝火便会上升,以致头痛充血、感到不适。同时由於肝气上升,影响脾胃,因而感到胃痛。 以阴阳五行来解释,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因此肝若不适,胃脾亦有问题。 针灸子午流注图 任脉经督脉经 经络图--任脉经 络图--手少阳三焦经〕(亥)I [足少阴肾绘(酉)经络图--足少阴肾经(酉) 经络图--督脉经 .经络图--手厥阴心包经(戌)足太阳膀胱经(申)经络图--足太阳膀胱经(申) 经络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功能上互相协调、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到生理、病理、辩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管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又有通调水道和朝百脉之功能等。但五脏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人体各脏器、器官和组织和生理上是互相影响,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是心火亢盛的表现。因心开窍于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病人除口舌糜烂外,还可有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等证候表现。在护理上除局部给药外,还须嘱病人保持情志舒畅,不食油腻煎炸辛辣等助热生湿之品,宜食清淡泻火之物,如绿豆汤、苦瓜等。以通过泻小肠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烂痊愈。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在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和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万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等相应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2)昼夜黄昏对人体的影响:在昼夜黄昏的阴阳变化过程中,虽在幅度上不象四季气候变化那样

子午流注开穴法

子午流注按时开穴法详解 按照针灸治疗时间选取相应的五腧穴和原穴进行针灸治疗的方法。常用的有纳甲法和纳子法两种,此外,还有养子时刻法,则以24分钟为取穴的时间单位,每天轮流六十六穴,又称一日取六十六穴法。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状态,根据不同的时间变化而有相应盛衰变化。子午,即时间变化。流注,即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的过程,以及在十二经脉的井、荥、输(原)、经、合等特定腧穴上所呈现的气血盛衰情况,由于年、月、日、时等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有所不同,根据这个原理,按时选穴进行治疗,即为子午流注针法。 子午流注纳子法是按时辰的地支属性来选取十二经脉五腧穴和原穴,每天轮遍十二经脉,是一种按时取穴法。又称子午流注纳支法。其具体方法是:①在该经脉经气流注时辰,取该经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②子母补泻取穴法,实证时,在气血流注至病经的时辰,取病经的子穴进行针灸(泻法);虚证时,在气血流过病经的时辰,取病经母穴进行针灸(补法);虚实不著的病证或补泻时辰已过,取病经的本穴或原穴进行针灸。 子午流注纳甲法是根据针灸治疗的目时辰与经脉对应关系图枣寅肺、卯大肠的,时天干属性,来选取十二经脉五腧穴和原穴,且以一个时辰为取穴时间单位,10天轮遍六十六穴的按时取穴法,又称子午流注纳干法。具体方法是:①取穴原则。阳日(日天干属阳),阳时(日天干属阳)取阳经穴;阴日(日天干属阴),阴时(日天干属阴)取

阴经穴。②合日互用。甲与己、乙与庚、丙与辛、丁与壬、戊与癸互为合日,在合日间可以互相应用相应时辰的开穴。为提高自己的针灸水平,我曾数次赴北京学习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古典高级针刺手法,行针时,结合人体,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融入运气学说和纳甲纳子法,可提高临床疗效。但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也感到子午流注针法有其局限性,如针法只能按时开穴,选择气血旺盛的经脉或穴位来针刺,而不能调动整个人体的气血去推动疏通病变部位的经脉。通过阅读调气、导引、丹道诸书,我认为针法与道家丹功有许多相通之处,只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通过实际的修炼和手法操作,可使针法与练功相得益彰,练功可以提高针刺水平,针法可以打通周天。祖国医学认为任督二脉一为阳脉之海,一为阴脉之海。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原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一身有任督犹如天地之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无间。一而二,二而一”。可见人身经脉十二,要以任督二脉为总纲。督脉属阳,行人身腰背;任脉属阴,行人身胸腹,各统其两旁阴阳经络营卫而循行也。因此十二经脉依附于任督二脉,《难经》认为十二正经犹如沟渠,奇经犹如河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反之亦然,所以只要运用针法打通任督二脉,其它十二经脉也就自然疏通,并有补十二经气血不足之功效。修炼小周天的主要内容为采、封、炼、止。采即采先天一,使其升华的过程。封即采药后将下行之精气摄归于下丹田内封固。炼即运火候使其升降运转。止即河车运转到一定程度即止,所以只要按照采、封、炼、止4个过程,配以时间、针灸手法,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 子午流注与防病治病 12个月的养生计划 从十二时辰探讨天地人交合运动变化的规律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子午流注与防病治病+12个月的养生计划+从十二时辰探讨天地人交合运动变化的规律 引用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 水番连的日志- 网 易博客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并形成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胆—肝—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酉肾注,戌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 凌晨3点-5点(寅时)是肺经开穴运行的时间。寅时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 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 凌晨5点-7点(卯时)这段时间是手阳明大肠经开穴运行的时间。卯时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

子午流注(针法)详细讲解

第一节子午流注的涵义与源流 一、子午流注的涵义 [子午] 原是对立的名词,用以代表天地、山泽、风雷、水火、春秋、寒暑、日月、夜半与日中两时辰等的表示相对关系的符号。如“子午面”,“子午线”,“子午道”,“子时午时”。[子午的意义] 1.子午代表阴阳:是阴阳的总称。子阴午阳,子午是阴阳的起点与分界线。子为阳之始,午为阴之始。 2. 子午代表时间:一天之中,子为夜半(23~1点),午为日中(11~13点)。 [如图] ?/P> 一年之中,子为农历11月(冬至为十一月),午为农历5月(夏至为五月)。 3. 子午代表气候寒热:子时寒,午时热。 4. 子午代表十二地支: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均以子午为推算的开始。 5. 子午代表人体气血流行的阴阳盛衰。[如图] [流注] 流指水流,注指注输、灌注。这里具体是指将人体的气血循环比作水流,以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作喻,说明人体气血就象水流一样,始出为井,渐成细流为荥,水流如由浅入深灌注为输,渐而水流在通畅的河流中通行即称为经,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即所入为合,以示脉气的流行经过。 [子午流注] 为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依据,它是从时间角度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即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学说。人体气血循行,周流出入,如流水般,或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泻则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开(气血流注开穴的时间,谓之逢时),过时为阖(某穴开时已过,谓之过时,则穴闭),定时开穴,补虚泻实,把握时机,调和阴阳而治病。[如图]

[子午流注针法] 是以时间为主要条件的一种特殊配穴治疗方法。属于时间医学的范畴。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原理,配合阴阳、五行、脏腑理论,运用天干、地支推算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古典针刺取穴方法。中心内容:择时——依据气血流注的盛衰时间为主体。选穴——优选十二经疗效最佳的五输穴。 二、子午流注的起源和发展 子午流注针法历史悠久 1. 萌芽于秦、汉子午流注的起源,是以《内经》“天人相应”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如:“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说明人应自然。“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说明人与自然一样,有其“气交”规律。“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即是自然自身的规律。“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指针刺遵守自然界环境、人体环境变化。 2. 产生于宋代干支学说盛行,子午流注由理论趋向临床实践。 3. 发展于金、元、明在前代成熟和基础上,进而对针法运用和机制作了赋予新意的论述。 第二节子午流注针法的组成

看子午流注图掌握子午流注养生规律

看子午流注图掌握子午流注养生规律 很多人都喜欢图说养生,对养生保健有研究的人必 然会了解当中的方方面面。子午流注是人体自然养生的一种规律,把*子午流注图看熟透了便对子午流注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自然 就会利于我们身体的健康与养生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子午流注的相关知识。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 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下面我们就用表格的形式来看看子午流注的次序。 (胆)(肝)(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23---1----3------5--------7--------9------ 11-----13------15-------17------ 19---- 21-----23M

肝与胆:肝胆相照。肝主怒,在五色中主青,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常有气的眼眶子发青,气的直流眼泪,气的直抽筋儿的现象。所以肝不好的人易发怒。如何养肝?《黄帝内经》中讲人卧则血归肝通常熬夜的人群由于子时前不能入眠,极易伤肝胆。由于血不养肝,肝不好会损害胆,胆汁代谢不利会引起三高(血压、血脂、血粘稠)及脂肪肝、酒精肝等肝胆疾病。俗话说胆有多清,脑有多清。肝开窍与目,因此一切眼疾均与肝有关(如近视、弱视及老年眼疾等)。肝如人体的血库,有藏血功能。如肝阳亢:眼凸胀红痛,性情急躁;肝阴虚:眼内凹干涩黑眼圈,眼疲倦,性情焦躁。一般来说肝气、胆气不足的人,易胆小、目倦神疲,腰膝酸软,多梦少睡。

子午流注图及解释

子午流注图及解释 子午流注是我国古代中医圣贤精透人体而揭示出来的一种规律:因太阳与地球位置的变化,其引力使人体的十二条经脉在十二个不同的时辰有兴有衰。子午流注自古以来多用于针灸。但对调养身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则是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最旺,胆汁推陈出新。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最旺,肝血推陈出新。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于百脉,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卯时(5点—7点)大肠经最旺,此时起床利于排泄。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最旺,此时吃早饭,有利消化。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最旺,有利于吸收早饭的营养,生血。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午饭。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最旺,有利于吸收午饭营养。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精华。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最旺,清理心脏周围的病邪,以利人进入睡眠。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经最旺,三焦通百脉,人应进入睡眠,修养百脉生息。 从亥时初(21点)开始到寅时末(5点)结束,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随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时休息才能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这与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而爱闹觉的婴儿发育不良是一个道理。 人在宇宙中只是一粒微尘,要顺应天时、顺应自然,若逆天,人就容易过早衰老,容易生病!由此可见子午流注对人的重要性。 每日的十二时辰(每两小时为一时辰)与人体的十二条经脉息息相关,而经脉又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配。Array 1、我们日常做事都知 道要顺势而为,不可逆天而 行,一天24小时每个时段该 做什么都有“天”律可循。 2、《人体使用手册》一 招三式要求“早睡”。因为错 晚觉晚,认为睡够8小时就好 了,岂知此8小时非彼8 有着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之 巨大差距啊。人们一般夜里 但熬到11点时又精神了,这 就是胆经生发的缘故,但子时 在十二生肖中,“子”为“鼠” 这时阳气虽小如老鼠,但异常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总学时:54学时(其中实验22学时)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医护理学》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中医护理方向的必修课。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中医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技术两大部分。基本知识部分涵盖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讲解力求使学生对中医有较为完整系统的认识;护理技术部分则包含了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运动、用药和针灸调护等内容,教学过程以实验实训或临床为主,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生理、病理及诊治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为将来在中医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从事中医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医护理学》采用课堂讲授、教师示范、实验实训及临床见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注重每一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说明本课程在整个护理专业的地位,适当对比现代护理理念,突出中医特点。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本课程共5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0学时,实验实训22学时,考试2学时。 (一)教学时间安排表:

(二)实验项目、性质与器材、学时安排: 第一部分中医基本知识 第一章中医护理原则与特点(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中医学及中医护理学的含义;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概念和内容。技能目标:了解中医护理的起源、各朝代中医护理的发展。 态度目标:热爱中医事业,立志为中医而奉献。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护理在典籍中的体现:历代医著、医家对护理的记载和论述。

最新中医养生学复习题

1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 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学科。 3顺应四时指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要遵循一年四季的气候及一日四时天气的变化规律。 4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子作用于身体使之发生形态结构改变、功能代谢紊乱和精神、社会适应异 常的状态 5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6“归真返朴”: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 7养生保养生命,即根据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在整个生命过程,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的保健活动 8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或功能障碍。 9邪气是一切致病的因素。 10五行的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克制的现象,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和发展变化。 4衰老就是机体性成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显示的由机体某个或某些器官的老化和组织的改变,而导致 形态、功能、抵抗力和适应性等各方面退行性变化 15健康精神上、生理上、社会生活上的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 16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 17医学模式 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18正气 是泛指人体的抗邪能力,包括脏腑气血阴阳,经络之气,阴精及津液等基本物质及生理功能。 19心理年龄 是指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 20形神共养 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23情志 是人对其所感受到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要求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与意志过程24体质

子午流注与养生保健

子午流注与养生保健 子午流注理论把一天24小时分为十二时辰,对应十二地支,并与人体腑脏的气血运行等相结合。十二时辰中,人体气血循行流注,盛衰开阖有时。遵循子午流注规律,有益于保持阴阳平衡,气血畅通。 子时 子时(晚上23点~凌晨1点)胆经最旺盛。此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辰,阳气开始生发。《黄帝内经》曰:“凡十一脏皆取于胆。”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子时睡眠了,胆经才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子时不入睡者,日久面色青白,易生肝胆疾病。因此,人在此时入睡,对一天至关重要,也就是在养阳气,养好阳气对人的寿命至关重要。 丑时 丑时(1~3点)肝经最旺盛。《素问〃五脏生成篇》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内血液充足,可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充分发挥解毒滤过的作用。此时一定要睡好,就能养好肝血。否则易出现急躁易怒、焦虑、神经衰弱,老年人易患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寅时 寅时(3~5点)肺经最旺盛。将肝贮藏解毒的新鲜血液输送到全身。《素问〃经脉别论》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血的运行要依赖气的推动,肺主呼吸,调节全身的气机。此时肺经旺盛,有助于肺气调节和输布血液,运行百脉。这个阶段是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它是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的。肺脏有病、心功能不太好的老年人不要急于起床,也不提倡早起晨练。等太阳出来之后,空气新鲜时,可以活动一下,而早晨是阳气生发的时候,要顺其生发,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卯时 卯时(5~7点)大肠经旺盛。中医有“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说,卯时肺经气血入大肠经,此时天已亮了,早晨起床喝适量水,促进排便,要养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题) 1、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 ABC ) A、清静养神、立志养德 B、开朗乐观、调畅情志 C、心理平衡 D、综合调养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喜则气缓 B、喜则气消 C、忧则气上 D、悲则气结 E、怒则气乱 3、根据五行的特性,下列物质关系中属于母子关系的是(C) A、水土 B、火水 C、金水 D、金木 E、土木 4、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ABCD ) A、体质差异 B、性格差异 C、年龄差异 D、性别差异 5、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D ) A、阴阳转化 B、阴阳对立 C、阴阳消长 D、阴平阳秘 6、调摄情绪法多种多样,总体归纳有( ABCD ) A、节制法 B、疏泄法 C、转移法 D、情志制约法 7、五行递相克制的顺序是(A) A、木、土、水、火、金 B、金、木、水、火、土 C、木、火、土、金、水 D、金、木、水、火、土 E、土、木、金、水、火 8、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的着作是( C ) A、《左传》 B、《山海经》 C、《内经》 D、《吕氏春秋》 9、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ABC ) A、协调脏腑、畅通经络 B、清静养神、节欲葆精 C、调息养气、综合调养 D、情志制约法、持之以恒 10、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 D ) A、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 C、病理因素 D 以上均是 11、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C) A、督脉 B、带脉 C、冲脉 D、任脉 E、奇经八脉 12、下列表述中,包含保健要穴的叙述是(C)

A、头项寻列缺 B、面口合谷收 C、肚腹三里留 D、腰背委中求 E、以上均无 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理论源于( A ) A、《黄帝内经》 B、《神龙本草》 C、《礼记内则》 D、《道德经》 14、“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养生理论出自( D ) A、老子 B、达摩 C、庄子 D、孙思邈 15、气功中被称为丹田的腧穴是(B) A、大椎 B、气海 C、神阙 D、命门 E、太冲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B ) A、怒伤,以忧胜之 B、喜伤,以恐胜之 C、喜伤,以思胜之 D、怒伤,以喜胜之 17、在经络系统中,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C)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任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18、两耳上缘高点连线的中点是( A )穴。 A百会 B印堂 C承浆 D 风府 19、在奇经八脉中,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C)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督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20、“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断源于( B ) A、李杲 B、朱丹溪 C、张丛正 D、孙思邈 21、被誉为润肤公主的水果是( A ) A、芒果 B、橘子 C、西瓜 D、甜瓜 22、水谷之海是指(B) A、胆囊 B、胃 C、肝肾 D、心肺 E、大肠 23、下列是情志对气机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有( ABCD ) A、喜则气缓 B、恐则气下 C、怒则气上 D、思则气结 24、五行中,火的特性是(E) A、曲直 B、生长 C、润下 D、从革 E、炎上 2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D) A、督脉 B、带脉 C、任脉 D、冲脉 E、带脉 26、在中医养生学中,先天之本是指(D) A、心 B、脾 C、肺 D、肾 E、命门

中医养生与子午流注

中医养生与子午流注 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 子时:上床睡觉去 时间:23:00——1:00对应经络:胆经 人体状况: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但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心脏病患者绝大多数在夜间(心脏功能差发病和死亡)。 养生之道:临床证明,心脏病患者大多数在夜间发病和死亡。家里如果有心脏病人,要加强观察,备好救心丸。这时要上床睡觉,有利于骨髓造血。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靖新,气色红润。

丑时:熟睡保肝 时间:1:00——3:00对应经络:肝经人体状况: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段。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 养生之道:此时必须进入熟睡状态,让肝脏得到充足能量。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黄灰,情志倦怠而燥,易生肝病。 寅时:梦里深呼吸 时间:3:00——5:00对应经络:肺经人体状况:大地阴阳从此刻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进入阳盛阴衰之时。此刻肺经最旺。肝脏在头两个小时把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沛。 养生之道:些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如里家里有肺衰竭的病人,一定要特别注意观察他此时的反应和症状。很多肺癌病人都在寅时去世。哮喘病人在寅时服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 卯时:便便吧 时间:5:00——7:00对应经络:大肠经人体状况:这是大肠经活跃的最佳时期。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物,都排出体外。又因为肾脏系统此时最弱,所以很多人在此时嘿咻的话,会一整日精神不振,久之,还会有阳痿可能哦。 晨光初放即披衣起床,叩齿若干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将两手搓热,擦鼻两旁,按摩两目六七遍,揉搓两耳五六遍。然后练一段健身操。 辰时:勿忘吃早餐 时间:7:00——9:00对应经络:胃经人体状况:你的胃已经等了整整一个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穴位图 动态图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穴位图动态图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穴位图(动态图)(转载) 2010-12-09 09:57:14| 分类: 中医诊断 | 标签:穴位一侧上肢分布大肠|字号订阅 中医将十二个时辰,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能给大家都打开健康之门: 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本经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 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 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

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本 经穴位: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 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题) 1、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 ABC ) A、清静养神、立志养德 B、开朗乐观、调畅情志 C、心理平衡 D、综合调养 2、下列表述正确的就是( A ) A、喜则气缓 B、喜则气消 C、忧则气上 D、悲则气结 E、怒则气乱 3、根据五行的特性,下列物质关系中属于母子关系的就是( C ) A、水土 B、火水 C、金水 D、金木 E、土木 4、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ABCD ) A、体质差异 B、性格差异 C、年龄差异 D、性别差异 5、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D ) A、阴阳转化 B、阴阳对立 C、阴阳消长 D、阴平阳秘 6、调摄情绪法多种多样,总体归纳有( ABCD ) A、节制法 B、疏泄法 C、转移法 D、情志制约法 7、五行递相克制的顺序就是( A ) A、木、土、水、火、金 B、金、木、水、火、土 C、木、火、土、金、水 D、金、木、水、火、土 E、土、木、金、水、火 8、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的著作就是( C ) A、《左传》 B、《山海经》 C、《内经》 D、《吕氏春秋》 9、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ABC ) A、协调脏腑、畅通经络 B、清静养神、节欲葆精 C、调息养气、综合调养 D、情志制约法、持之以恒 10、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 D ) A、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 C、病理因素 D 以上均就是 11、被称为血海的经脉就是( C ) A、督脉 B、带脉 C、冲脉 D、任脉 E、奇经八脉 12、下列表述中,包含保健要穴的叙述就是( C ) A、头项寻列缺 B、面口合谷收 C、肚腹三里留 D、腰背委中求 E、以上均无 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理论源于( A ) A、《黄帝内经》 B、《神龙本草》 C、《礼记内则》 D、《道德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