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霍乱之乱》


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霍乱之乱》
小说梗概:《霍乱之乱》(以下简称《霍》,载《大家》1997年第6期,《小说月报》1998年第2期选载)是女作家池莉的作品.作者通过防疫站一名青年医生“我”对一次霍乱疫情消灭前后几位流行病医生工作情况的叙述,表现了流行病室主任闻达在日常工作中与面对疫情时给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印象,从而塑造出闻达“这一个”形象;也表现了经过消灭霍乱时繁重工作的洗礼,几位青年医生的成长与对人生道路、人生价值的不同选择。

《霍》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情节较为单纯,全书充盈着女作家所特有的对平凡生命的温情关注.作者行文不注重辞藻的堆砌,语言质朴平实,打动人心.此外,对修辞的使用技巧更是炉火纯青,为小说增色不少.下面我就结合所学到的修辞知识,浅谈几例小说中的精彩之处.
积极修辞
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硕大而稀疏的雨点砸在地面噗噗有声,行人四下逃散,呼儿喊娘。密集的大雨从远处忽隆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
“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这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在描述闪电时,常常关关注的是其“快”和“亮”的特点.而作者此处将闪电比作窜行的游蛇,视觉上既抓住闪电和蛇在外型上的相似,更以游蛇在窜行中的蜿蜒身形和时隐时现的特点,突出了闪电
形状上的变幻莫测和出现的频率又多又密的特点.此外,蛇是一种危险的动物,将蛇和闪电相比,更使人产生了一种隐秘的危机感和压迫感.
雷声在耳边爆响,雨滴砸地声,行人呼喊声,忽隆隆黑压压的天色....这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震撼,是作者在使用渲染的修辞手法,营造出盛夏暴雨中慑人心魂的震撼效果,给读者的心灵施压,也为下文突发的霍乱疫情埋下了伏笔.
大雨喧哗着下个不停,站里比大雨更加喧哗,乱哄哄活像汤浇蚁穴。
霍乱出现的消息伴随着雷雨接踵而来,使本就忧心忡忡的人们更加烦躁起来.“乱哄哄活像汤浇蚁穴”就用比喻的手法,把大厅内焦躁不安又群龙无首的医护人员比作蚁穴中的蚂蚁,而霍乱的消息就好比灌入蚁穴中的热水.雨声、喧哗声此起彼伏,这样“乱哄哄”的场面,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来,令人啧啧称奇.
大厅里爆发出的掌声掩盖了外面的雷雨声。
即使“掌声”再响亮,显然也盖不过“雷雨声”.作者却说“盖过了”是在采用夸张的手法强调和渲染了霍乱指挥部里的热烈气氛.遇到了霍乱,大家心里都是既焦急又恐慌的.但在闻达的一番讲话,不仅安抚了人心更调动起全体医护人员的“战斗精神”.大家纷纷鼓掌以表“

消灭”霍乱的坚定决心.在“我”听来,自然是掌声盖过了雷雨声.
闻达受宠若惊,飘飘欲仙。他走路变得格外轻盈,皮鞋不再像平时那样不知深浅地磨擦地面。他轻盈地上楼下楼,扣子不齐全的破旧白大褂在他瘦削的身体后面飞荡起来,使他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
这段人物描绘十分亮眼.闻达医生潜心研究传染病数十载,时常遭受误解和嘲讽,所以他一直是一副邋遢落魄、郁郁不得志的形象.可是突发的霍乱,却证明了他的价值.领导的重视、妻子的尊重、同事的仰仗使他意气风发,重拾起青年时期的活力与激情.“扣子不齐全的破旧白大褂在他瘦削的身体后面飞荡起来,使他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此处的比喻修辞,把闻达医生比作燕子,将他形态和动作掩盖之下的激动兴奋甚至“受宠若惊,飘飘欲仙”心里状态如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一个略显呆板但对医学永怀热诚的医者形象跃然纸上.
有许多的道理总是在后来回头的时候找到的。往前走的路总是无可凭借,一如断了铁索的上山的小路。
这是全书的结尾句.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生中的未知前路比作“断了铁索的上山的小路”.语言简洁,但又极富哲理.人们对于未知总是满怀恐惧,所以往往在人生难以抉择之时选择放弃,正如文中的“我”和赵武装离开了防疫站.而又有一部分人在未知的前路面前选择坚持的走下去,像是闻达和秦静.“断了铁索的上山的小路”看似全无生机,但其实只要不依靠铁索,坚持下去,仍然有机会到达山顶.就像秦静最终在传染病领域取得了成就,她十多年的“登顶梦想”终于成真.

消极修辞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走暴迹象.
这是全书的首句.“闷热”.“跳动”.“走暴”这几个词简单又准确,清晰地描绘出暴雨来临前的闷热天气,令人心中躁动.无论是对沉闷的天气还是浮躁不安的人心都平添了几分
2.我们都穿上了进入疫区的正规防疫服装。除了自己贴身的衣服之外,一层白大褂,
又一层后面开口的白大衣,没有想到这种白大衣是加厚的棉布,穿在身上跟盔甲一般。
再把工作帽一戴,口罩一戴,飞行员的眼镜一带,齐膝的长筒胶靴一穿,里头就开始哗
哗地出汗.
此处描写了“我们”穿戴正规防疫服装的情景.白大衣、工作帽、口罩...一层层佩戴整齐,文笔细致又不拖沓,与文中营造的紧张感相契合.最后一句,“里头就开始哗哗地出汗”更是直接通过服装的正规和厚重,点明了本次任务的严峻性和危险性,令人印象深刻.
3.他们的行动如猛虎下山,迅捷又准确,膛泥过水,毫不含糊。包围一开始,臭塘乙

村就砸了锅。许多人没头没脑就往外冲,被民兵一个一个地按住了。
“猛虎下山”、“膛泥过水”、“没头没脑”这一系列四子成语的运用,准确明晰地刻画了民兵联训练有素地包围行动,对恐慌的疫区灾民有很好的震慑作用.这种简洁的叙事方式与民兵“快、准、狠”的行动作风相得益彰,凸显出了此次行动的危险性和紧迫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