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地注解(复习资料)

古书地注解(复习资料)
古书地注解(复习资料)

古书的注解

内容提要

一、古注出现的原因和意义二、古注的作用和意义三、古注源流沿革

四、古注的名称(重点)五、古注的条例六、古注的内容

七、古注的风格八、古注的常用术语(重点)九、怎样读古注

一、古注出现的原因

(一)历史与语言的隔阂。例如:

(1)《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岐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2)现代的“翻译”:

《周礼》有官叫“象胥”、《国语》称为“舌人”。周秦有“遒人”,即“行人”之官,每年出外采访代语方言。(刘歆《与杨雄书》)

(3)《诗·小雅·采绿》:“五日为期,六日不詹。”《方言》“詹,至也。楚语也”

(4)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

《尔雅义疏》:[鸬鹚],蜀人畜以捕鱼。

(二)表达的需要

《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重大之辞大也。

《墨子》:“梦者,卧而以为然。”

《韩非子》有《解惑》《喻老》,

《荀子》有“天论、礼论、乐论”。内容提要

二、古注作用与意义

古注可靠,今注之源。

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用文言文写成,有一定的体例(简称古注)

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一般来说,可包括“五四”以来学者的注释,但解放后的较多)。

(一)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例1《左传·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例2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诗经·邶风·终风》)

汉·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例3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主人筵几於庙,而拜迎於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於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听命,谓主人听使者所传婿家之命。

○昏者,一本作“昏礼者”。婚礼用昏,故经典多止作昏字

○“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云:“下达,纳采,用雁也。”必用雁者,《白虎通》云:“雁,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节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

“问名”者,问其女之所生母之姓名,故《昏礼》云“谓谁氏”,言母之女何姓氏也。

○“纳吉”者,谓男家既卜得吉,”与女氏也。

○“纳徵者,纳聘财也。徵,成也。先纳聘财,而后昏成,《春秋》则谓之“纳币”。其庶人则缁帛五两;卿大夫则玄纁,玄三纁二,加以俪皮;及诸侯加以大璋,天子加以穀圭,皆具於《周礼》经、注也。

“请期”者,谓男家使人请女家以昏时之期,由男家告於女家。何必“请”者,男家不敢自专,执谦敬之辞,故云“请”也。女氏终听男家之命,乃告之。

(二)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例1《中山狼传》:“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

《说文》雨部:需,须立也。遇雨不进,止须立也。“须立,待也”。

段注:“须立,待也,凡相待而成曰需。”可见“需”本义是“待”。

例2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

(三)能教给我们古书注解的方法

(四)旧注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例: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周南·汝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五)阅读古注应注意的问题

1.剔除糟粕

2.去掉穿凿

《诗·生民》不坼不副,是生后稷。

说者曰::“禹契逆生,开母背而出。《谶书》

又言:尧母庆都野出,赤龙感己,遂生尧。”

3.克服烦琐

刘宝楠《论语正义》:“子曰”二字,注一千言

《汉书·儒林传》秦恭说《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四个字就是三万言。

4.古注并非都正确,其中存在着不少错误,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相信古注。

例1:“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

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寤生”之“寤”实是“牾”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例2:《左传·桓公四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子鲍美而艳。”

杜预注:“色美曰艳。”

《说文》:“艳,好而长也。从丰,丰,大也。”

公子鲍是男子,这里的“艳”显然不是妖艳的意思。按照这一解释,“美”与“艳”的意思重复。实“艳”的含义是高大。

三、古注源流沿革

(一)古注是层加式的。

《春秋》→三传→杜预《集解》→孔颖达《正义》

刘知几《史通》:“《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孔子既着《春秋》,而丘明受经作传。盖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或曰:传者,传也;所以传示来世。案,孔安国注《尚书》,亦谓之传;斯则传者亦训释之义乎。”

《诗经》

毛传:毛亨对《诗经》的注释。“传”指阐明经义。

郑笺:郑玄对《诗经》的注释。“笺”有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

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注释,也叫做“正义”。

(二)古注的发展

先秦萌芽时期《尔雅》为标志。

两汉—唐初兴到保守。(汉学)《十三经注疏》集大成;

宋—元明改革到衰落。(宋学)陆九渊的“六经皆我注脚”;朱熹;

清复兴到鼎盛(复兴汉学)王氏父子说文四大家新十三经注疏

近现代从打倒到再复兴。

(三)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如《左传》【经】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

(四)汉代的古书注释

1.古注在西汉开始兴起的原因:

(1)内部因素:语言变化产生解释的需要。

(2)外部因素:统治者的提倡。

(3)文化因素:经今古文之争。

2、汉代的注释家及注本

两汉时期的注释家主要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何休、赵歧,服虔、高诱、王逸等毛亨:鲁人,或云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汉景帝时为河间献王博士。其学传自子夏,著作有《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时人称毛亨为大毛公,称其学生赵人毛苌为小毛公。

孔安国:西汉曲阜人,字子国,孔子十二世孙。向申公学习《诗经》,向伏生学习《尚书》。武帝时因研究《尚书》为博士,官谏议大夫,临淮太守。著作有《尚书传》《尚书音》《古文孝经传》等。

马融:东汉扶风茂陵(今兴平县人),汉安帝时为校书郎,桓帝时官南郡太守。后回朝为议郎。博学多才,为汉时通儒,有学生数千人,郑玄即出其门下。曾注《孝径》、《论语》、《诗》、《易》、《尚书》、《三礼》、《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书,均失传,清人马国翰《王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

郑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字康成。从马融学古文经,回乡后聚徒讲学。晚年因党锢之祸被囚禁,建安初获释。官任大司农,世称郑大司农。郑氏治学以古文经为主,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有《论语注》、《孟子注》、《尚书注》、《三礼图》、《毛诗谱》、《六艺论》、《三礼目录》等,今仅存《三礼注》和《毛诗笺》。

何休:东汉樊(今山东济宁市东北)人,董仲舒四传弟子。为人质朴口讷,终生精研六经,尤好《公羊传》,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后拜议郎,再迁为谏议大夫。著作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育》、《谷梁废疾》,宣扬《公羊》,驳斥《左传》、《谷梁》,除《解诂》传于世外,余皆佚。

赵岐:东汉京兆长陵(今咸阳市东北)人。曾为并州剌史,后任议郎、太常等职。撰《孟子章句》一书,传于世。

服虔:东汉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人,曾任九江太守。著有《春秋左氏传解谊》一书。唐孔颖达撰《左传正义》时独用杜注,服注遂亡。

高诱:东汉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少从卢植学,曾任司空掾、东郡濮阳令之职。著作有《孟子章句》、《孝经解》(均佚)、《战国策注》(今残)、《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等。

王逸:东汉南郡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南)人。汉顺帝时官至侍中。著《楚辞章句》,为后世所重,是《楚辞》现存最早的注本,

兩漢時期注释代表作

注释对象:以解经为目的,所注大部分为经部典籍,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西漢]

“四家詩”:①齊詩(轅固);②魯詩(申公);③韓詩(韓嬰);④毛詩(毛公:毛亨、毛萇)毛亨《毛詩詁訓傳》

“《春秋》三傳”: 《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春秋左氏傳》

[東漢]

鄭玄:為《易》《書》《毛詩》《論語》《孝經》和“三禮”作箋。(見於《十三經注疏》)

王逸:《楚辭章句》

趙岐:《孟子章句》

高誘:《戰國策注》《淮南子注》《呂氏春秋注》

服虔、應劭:《漢書注》

3.汉代古注的特点

(1)抓住难点,侧重字词句的解释,行文语言质朴而简约。

汉儒注书,只注难晓处,不全注尽本文,其辞甚简。(朱熹)

(2)以今释古,以易释难——实词如:

二子乘舟,泛泛起逝。(诗) 毛传:逝,往也。

(3)对比分析词义相近或相关的实词

寤寐无为,涕泗滂沱。(诗)毛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4)对译法或说明法——虚词如: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诗)郑笺:曷,何也。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郑笺:已焉哉,谓此不可奈何,死生自决之辞。

(5) 翻译法或概述法——句子

萌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郑笺:此民非来贸丝,但来就我欲与我谋为室家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赵岐:王念有此三耻,求策谋于孟子。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代注释

1.受佛学讲佛经方式影响,古书注释产生“义疏”体式。

2.兼采前人各家之说解,产生“集解”体式。

3.借题发挥,注入自己的思想。

4.增补考证,或根据原文敷演。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起微。(老子)凡有皆始于无,故无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只妙。(王弼)

魏晋南北朝重要注释家有何晏、王弼、韩康伯、韦昭、杜预、范宁、郭璞、郭象、裴松之等。

何晏:三国魏时南阳宛邑(今河南南阳市)人,玄学家,何进之孙。曾随母为曹操收养,娶魏公主,官散骑侍郎,迁待中、尚书。其仪表“美姿仪,面至白”。后因依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著作有《道德论》、《周易解》及各种文赋数十篇,多不传;作《论语集解》二十卷,流传至今。

王弼bì(公元226-249):三国魏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东南)人,笃好老庄之学。与何晏、夏侯玄同开魏晋后玄学的先声。由何晏荐为尚书郎,著作有《道德论》、《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等。

韦昭:三国吴云阳(今江苏丹阳县)人,任尚书郎、太史令、中书仆射等职,被孙晧所杀。好学不倦,精通经史,著《孝经解赞》、《论语注》、《汉音音义》、《国语注》等书。《国语注》传于今,余皆佚。

杜预:晋时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字元凯。官河南尹、度支尚书,后拜镇南大将军,镇襄阳,太康元年率兵灭吴,有功,封阳县侯。杜预博学多才,长于谋略,时人称为“杜武库”。酷好《左传》,自称有《左传》癖。著有《春秋长历》、《春秋释例》、《春秋左氏传集解》等书,皆传于世,其中《春秋左氏传集解》是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左传》注本。

郭璞:晋时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字景纯。为著作佐郎、尚书郎。后因劝阻王敦起兵作乱而杀。其所注文献很多,如《尔雅注》、《三苍注》、《方言注》、《穆天子传注》、《山海经注》、《楚辞注》、《子虚赋注》、《上林赋注》等。其中《尔雅注》费时最久,用功最多,是《尔雅》流传至今最早最好的注本。

郭象:晋时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为人好老、庄,善清谈。曾参考向秀《庄子注》撰成《庄子注》一书,三十三卷,阐释老、庄思想。后向本佚,郭本独传于世,唐时成玄英曾为之作疏。

裴松之: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先仕晋,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令、尚书侍郎等职,入宋后累官中散大夫、国子博士、大中大夫等。奉诏注《三国志》,博采群书一百四十余种,以“补缺、备异、惩妄、论辨”为宗旨,注文多出正文三倍,开创了注释的新例。

裴骃:裴松之之子。官至南中郎参军,著《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传于今。另有《史记音义》八十卷,已佚。

魏晉南北朝時期注释代表作

注释对象:除儒家经典外,史、子、集部的古书均有注释;小学著作。

经: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王弼《易注》

史:裴骃《史记集解》,裴松之《三国志注》

子: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

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

张湛《列子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集:郭璞《尔雅注》、《方言注》

郦道元《水经注》

(六)唐代的古书注释

(1)唐的义疏因为是官修,奉敕对前人的观点加以删定,所以也叫“正义”

(2)音义类注释体式的产生

(3)解释词句及考证名物制度较翔实,引证丰富,保存了汉魏一些经注旧说。

(4)唐疏遵守“疏不破注”原则

唐代重要注释家有孔颖达、贾公彦、徐彦、杨士勋、李善、司马贞、张守节、颜师古等。

孔颖达:隋未唐初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人。隋时举第,授河内郡博士,继补太学助教。入唐后李世民引为文学馆博士,封曲阜县男,转迁给事中,官至国子祭酒。曾师从刘焯,博通群径,名重一时。奉太宗诏主编《五经正义》,兼采南北经学家之长,成为一代训诂名著,唐时以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依据。

贾公彦:唐洛州永年(今河北永年县)人。官至太常博士,博通群经。著《周礼义疏》,《仪礼义疏》,为后人所重,流传至今,收入《十三经注疏》。

徐彦:唐人,著《春秋公羊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杨土勋:唐人,曾任四门助教,著《春秋穀梁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余不详。

李善:唐扬州江都(今扬州市)人,曾任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等职,后为潞王府记室参军,转秘书郎,又出为经城令。其学有师承,意多存古,于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完成《文选注》六十卷,旁征博引,是唐初文选学的集大成之作。

杨倞:唐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南)人,与元稹、白居易同时,官东川节度使、刑部尚书。著《荀子注》一书,是流传至今《荀子》的最早注本。

司马贞:唐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著《史记索隐》一书,并补作《三皇本纪》,有小司马《史记》之称。

张守节:唐开元、天宝间人,官诸王侍读。其学长于地理,著有《史记正义》一书。

颜师古:唐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祖籍临沂,颜之推之孙。太宗时拜中书侍郎,官至弘文馆学士,精通文字训诂,著有《汉书注》、《急就章注》等书,为世所重。

(七)、宋代的古书注释

宋代的注释受宋代哲学影响大,儒家学说中渗入佛教思想;程朱理学致力阐述义理,治经多讲义理。重要注释家主要有邢昺、孙奭、朱熹、洪兴祖等。

邢昺:北宋曹州济阳(今山东荷泽市)人。一生多在东宫及内庭讲授经书,著书很多,《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收入《十三经注疏》。

洪兴祖:南宋丹阳(今江苏丹阳县)人,官至太常博士。博学好古,著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楚辞补注》等书。

孙奭:北宋博州博平(今山东茌平县)人。官至工部尚书。奉敕校定赵歧《孟子注》,并撰《孟子正义》十四卷,收入《十三经注疏》《孟子音义》、《尔雅释文》等书,均传于世。

朱熹:南宋著名注释家,徽州婺wù源(今属江西)人,十九岁中进士,历仕四朝。官至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一生主要精力用于聚徒讲学,研究学问,广注经籍,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等。

隋唐宋時期注释代表作

“十三經”疏—唐人所作:

《周易》《尚書》《毛詩》《禮記》《春秋左傳》→孔穎達(“正義”)

《周禮》《儀禮》→賈公彥

《春秋公羊傳》→徐彥

《春秋穀梁傳》→楊士勳

“十三經”疏—宋人所作:

《爾雅》《論語》《孝經》→邢昺

《孟子》→孫奭

唐人其他重要注疏:

陸德明:《經典釋文》

李善:《文選注》

張守節:《史記正義》

司马贞:《史记索隐》

顔師古:《漢書注》《匡謬正俗》(訓詁專著)

宋人其他重要注疏:

朱熹:《周易本義》《詩集傳》《論語集注》《孟子集注》《楚辭集注》

(八)清朝時期的古书注释

1.整理注释经史子等文献

经:陈奂《毛诗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史:梁玉绳《史记志疑》,沈钦韩《汉书疏证》,

王先谦《汉书补注》

子: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荀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孙诒让《周礼正义》、《墨子间诂》

2.注释传统语言学著作(小学的黄金时代)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郝懿行《尔雅义疏》、钱绎《方言笺疏》3.读书札记的字词句解释及名物制度考证

王念孙《读书杂志》

王引之《经义述闻》

俞樾《群经评义》《诸子评义》《古书疑义举例》

4.训诂材料纂集

阮元《经籍纂诂》

四、古注的名称

古注名目繁多。如:

故、训、传、记、注、解、笺、章句、集解、校注、说、诠、述、学、订、校、考、证、征、集传、隐、疑、义、间诂、义疏、疏证、音义、正义、音训、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等等。

(一)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

“传”是传述的意思,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

严师古注《汉书》:“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孔颖达:“传者,传通其义也。”

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传述《春秋》经义的,故称“春秋三传”。其中《左传》重在阐述吏实,证发经义;《公羊》、《谷梁》重在阐明经文大义。

到后代,传也做一般的注释名称,如朱熹《诗集传》,就与集注相似。

传:内传、外传、大传、小传、集传、补传。

内传是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例如《毛传》

外传是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如《韩诗外传》

大传是撰其大义。例如《尚书大传》。

小传与大传相对,是一种谦词,例如《七经小传》

集传与集注相同,补传与补注相同。

(二)笺: 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笺的本义是小竹片,《说文》:“笺,表识书也。”本指读书时有所领会用笔标志在原文一侧的文字,后指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在《诗经·周南·关雎》“郑氏笺”下注云: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

(三)注

“注”的本义是灌注。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毛传”和“郑笺”。

大约从东汉郑玄开始,对经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

经与注本分离,东汉以来,始经、注合载,就经下注。

(四)疏

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正义、疏义等,简称疏。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因此“注疏”通常都是先注后疏。例如《周礼注疏》是汉郑玄作注,唐贾公彦疏;《尔雅注疏》是晋郭璞作注,宋邢昺疏。(五)正义

“正义”的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疏”也可以叫“正义”,如孔颖达《五经正义》,就是为五经分别作的疏。所谓“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

相鼠刺無禮也衛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無禮儀也○相息亮反篇內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禮儀正義曰作相鼠詩者刺無禮也由衛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禮儀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無禮儀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禮而刺其無禮者所以美文公也凱風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無禮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無禮儀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風

高顯之處偷食苟得不知廉恥亦與人無威儀者同○行下孟反之處昌慮反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箋云人以有威儀為貴今反無之傷化敗俗不如其死無所害也[疏]相鼠至何為○正義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猶有無禮者故刺之視鼠有皮猶人之無儀何則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猶無儀故可恥也人無禮儀何異於鼠乎人以有威儀為貴人而無儀則傷化敗俗此人不死何為若死則無害也○箋視鼠至者同○正義曰大夫雖居尊位為闇昧之行無禮儀而可惡猶鼠處高顯之居偷食

達所作疏(正義),波浪线字是孔穎達作疏的對象範圍;斜体字為陸德明《經典釋文》內容。小字原本兩小列組成一大列,排版時排成每一小列單獨成大列。▲為阮元《校勘記》標記。(六)章句

“章句”是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义,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于每章之末还有章旨,总括该章主旨。

如:王逸《楚辞章句》

原文: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王注: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来,以次相代(串讲文意)。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点明诗句含意)

(七)集解

1.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是汇集众家之说(有时也加上自己的注解)的一种注释方式。如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宋朱熹的《楚辞集注》

2.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八)音义:又称释文。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或指出异文现象,有时说明句读。

毋音无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臭昌救反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毋音无。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臭,昌救反。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五、古注的体例

要想利用古人的注解来阅读古书,就应该首先掌握它的基本注解体例。

古人对古书的注解首先是从训释经书开始的。

起初,可能由于各训释者学有师承,众家并出,不敢自专,各种注本与经别行,自成一书。

约从东汉开始,为了阅读方便,方有经注合一的经注本。经注合一的注本,一般采用正文单行大字排列,注释双行小字列于正文单行大字之后的体例。

(一)从形式分为:随文注疏;释词专著

随文注疏的分类:传注体、义疏体、集解体

共同点:

(1)多收集众家之说亦为一体,查一书而众说必得。

(2)形式上,都是正文与注文夹杂,以单双行区分。

不同点:

(1)传注体:解释词句,勾通原文词义。

义疏体:阐发章句旨趣。贯通上下文意,疏不破注。

集解体:罗列众说,时下己意。

(2)文字繁简不同:传注最简略,集解、正义最复杂。

(二)从训诂的对象分为:注和疏

专门解释古书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

(三)从训诂的作者分为:他注和自注

他人所注(他注)源于先秦,盛行于两汉。

作者自注(自注)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自明宗旨,二是区分纲目,三是举要考异。(章学诚)

已经有自注的书,如果后人再加以注解,那么其自注便称为本注或者原注。

如《太史公自序》是自己解说《史记》的宗旨,他还自己为《三代世表》作注;(四)从注解之间的关系分为:集注和补注

1.集注,又称集解。它有两种:一是兼解经和注的,如《春秋经传集解》;一是采集各家解说,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为一书的,如《论语集解》。又例如《公羊传》引子沈子、子司马子、子北宫子等六家之言,《毛诗故训传》引仲梁子、高子之言,他们所开创的训诂体制也是集注。

2.补注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补原文的阙略,一是补旧注的遗漏。如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内容提要

六、古注的内容:

(一)解释题意或言外之意

题意:《硕鼠》

“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吞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如大鼠也。”

言外之意:《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廩延。

注:“言轉侵多也。”

(二)离析章句:

“《关睢》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

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

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

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

欲觀,如字,絶句。一讀至祼字絶句。

(三)说明章旨:

《豳风.东山》序:“一章言其完也,二章言其思也,三章言其室家之望女也。四章乐男女之得及时也。”

(四)解释词义:

《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毛传》“遵,循也”“汝,水名也”“坟,大防也”“枝曰条,干曰枚”。

《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行”。传:“行,行道也”。

《邶风·匏有苦叶》“雍雍鸣雁”。传:“雍雍,雁声和也。”

《大雅·文王》:“有周不显。”传:“有周,周也。不显,显也”。

(五)注明音读

《诗经·周南·关睢》:“君子好逑”。《经典释文》:“逑,音求。

衰,《广韵·支韵》小也,减也,楚危切,又所危切。《脂韵》微也,所追切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六)解释语句

《君子偕老》:“鬓发如云。”传:“如云,言美长也。

《绿衣》:“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传:“古之君子,实得我之心也。”

《大雅·公刘》:“执豕于牢,酌之用匏。”传:酌之用匏,俭以质也。”

(七)说明修辞表达方式

《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毛传:“兴也。皋,泽也。言身隐而名显也。”(八)记述典章制度

《周南·葛覃》:“言告师氏”。

传:“古者女师教以妇德,妇容,妇功。祖未毁,教于公宫三月;祖庙既毁,教于宗室。”

《左传·隐公元年》:“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杜预注:“古者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九)引证故事、史实。

《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

传:斯人自谓辟嫌之不审也。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平旦而蒸尽,屋而继之。自以为辟嫌而不审矣。如其审者,宜若鲁人然。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男子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是也。”

《大雅·绵》说:“古公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传:古公处豳,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

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于无君?”去之,逾梁山,逸于岐山之下。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从之如归市。

七、古注的风格

(一)汉唐的风格

汉唐时代注释的风格侧重于训释字句、注明读音等,内容包括释字、串讲、通释全章大意、注明出典、考证人名地名史实、增补史料、阐明哲学思想,等等。

(二)宋代的风格

宋代的注释风格是常常利用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宋代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注释家是朱熹,其注释中的不少地方反映了宋代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三)清代的风格

清代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都有深入的研究,因此清代注解的风格是能将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运用于注解之中,从材料出发,注重考据。

八、古注的常用术语

(一)释义术语

1、〔曰、为、谓之〕被释词在后,用来直陈词义、分别同义词之间细微差别。

①《国语·越语下》:“田野开辟,府仓实。”

韦昭注:“货财曰府,米粟曰仓。”

②《国语·周语下》:“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

韦昭注:“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③《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2、〔谓〕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主要用于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名释总体名等。

①《左传·隐公元年》:“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杜预注:“厚谓土地广大。”

②《左传·成公二年》:“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杜预注:“大国谓齐。”

③《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3、〔言〕一般用于串讲句意,如果古书原文中有难词需解释,则先注释难词,然后用“言”串讲句意。

①《左传·隐公元年》:“公曰:‘无庸,将自及。’”杜预注:“言无用除之,祸将自及。”

②《左传·成公二年》:“欲勇者,贾余余勇。”杜预注:“贾,买也。言己勇有余,欲卖之。”

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墓之木拱矣。”杜预注:“合手曰拱。言其过老悖,不可用。”

4、〔犹〕一般是被解释的词放在“犹”前,被釋詞和訓釋詞之间往往是同義或近義關係。(1)用同义词作注。

《左传·隐公元年》:“颍考叔,纯孝也。”杜预注:“纯,犹笃也。”

(2)义隔而通(即用远引申义来解释)。

《周礼·天官》序:“体国经野。”郑玄注:“体犹分也。”

(3)以今语释古语。

《荀子·劝学》:“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杨倞:“是犹此也。”

(4)用常用字释非常用字(表示同一意义)。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直犹但也。”

5、〔貌、之貌〕

古注中这两个术语主要用于注释形容词,一般放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说明事物的性质

或状态,相当于“……的样子”。

①《诗经·大雅·瞻卬》:“藐藐昊天。”毛传:“藐藐,大貌。”

②《楚辞·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朱熹注:“纷,盛多貌;总总,聚貌;斑,乱貌。”

(二)释语源术语:

1、〔之言、之为言〕

古注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一般是“声训”,即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解,两者音义相通,一般是同源字的关系。被释词要放在“之言”、“之为言”的前面。

①《诗经·大雅·泮水》:“思乐泮水。”

郑玄笺:“泮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

②《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注意

用“之言”注释的词,释词和被释词之间,有时两者只是通其音,而不通其义。通其音而不通其义的字,不是同源字的关系,而是本字和通假字的关系。

①《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郑玄笺:“载之言则也。”

②《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抑此皇父,岂曰不时。”

郑玄笺:“抑之言噫。噫是皇父,疾而呼之。”

(三)注音术语

1、〔读若、读如〕

段《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

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古注中“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主要用于注音,被释词放在术语之前,释词放在术语之后。

①《说文》:“冲,涌摇也。从水中。读如动。”

②《周礼·大宰》:“以利得民。”

郑玄注:“利,读若‘上思利民’之‘利’,谓以政教利之。”

注意:“读如”也用来解释通假字。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楚辭·離騷》:“又重之以修能。”洪興祖注:“故有絕才者謂之能,此讀若耐。”2、〔读为、读曰〕

段《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又:“‘读为’亦言‘读曰’。”

古注中这两个术语主要用来明通假,即表明被释词与解释词之间是通假关系。被释词放在术语之前,释词放在术语之后。

①《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②《周礼·春官·司几筵》:“祀先王昨席,亦如之。”

郑玄注:“玄谓昨读曰酢,谓祭祀及王受酢之席。”

注意:古注中偶尔也有用“读为”来注音的。

《礼记·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郑玄注:“居,读为姬姓之姬,齐鲁之间语助也。”

3、〔如字〕

这是古注中标明多音字读音的术语。一个字若有两个以上的不同读音,其中表示常用义的读音叫“本音”,其余的读音都算是变读。“如字”表示这个字在当前语言环境中应读它的本音。

①《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②《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朱熹注:“从,如字。从,随也。”(四)语法

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

《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另有:“语助”“语词”“发声”

(五)校勘术语

1、〔当为、当作〕

古注中这两个术语主要用来改正古书中的错字。

①《礼记·丧大记》:“君之丧,大胥是敛。”

郑玄注:“胥,乐官也,不掌丧事。胥当为祝,字之误也。”

②《周礼·考工记》:“作周以行水。”

郑玄注:“古书舟作周。郑司农云:‘周当作舟。’”

注意:有时古注中“当为”、“当作”并非用来正误,而是用来表明通假。

《礼记·文王世子》:“《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郑玄注:“‘兑’当为‘说’。《说命》,《书》篇名,殷高宗之臣付说之所作。”

按:《尚书·说命上》:“高宗梦得说。”

陆德明《音义》:“‘说’,本又作‘兑’。”

段玉载:“当为者,定为形之误,声之误,而改其字。形近而讹谓之形之误,声近而讹谓之声之误。”

2、〔衍、脱(夺)〕

“衍”即“衍文”,又叫“衍字”,古注中用此注明因传抄、刻印而误添的字。“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論語·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阮元《校勘記》:“漢石經無‘行’字、‘夫’字。案《史記·孔子世家》亦無‘行’字,因《丈人》章而誤衍也。”

《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释文》出‘吾焉得而食诸’………案《史记·仲尼世家》及《汉书·武五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太平御览》二十二引‘吾恶得而食诸’。‘岂、焉、恶’三字义皆相近,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3、本亦作、本又作、或为,本或作,一本作,本作:用来校勘文字的异同。

登丸山。集解——徐广曰:“丸一作凡。”

4、“倒文”指出字的位置颠倒

《论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俞樾《群经平议》认为“寡”“贫”二字乃错简所致,应互换。

(六)其它

声:用来指明象声词,格式是“甲,乙声。”

……也,……者:解释同义词或者近义词,格式是“甲,乙也。”、“甲者,乙也。”

属,别:说明某词所表示的事物的种类。

古声同,古字同:也用来说明文字通假。

“句”“绝句”“上读”“下读”表明句读。

九、怎样阅读古注

●先要了解古注的体例●弄清注疏文字与被注问题的对应关系●弄清各家观点和本书编者的倾向●有分析有批判地读古注●自己动手,解决靠古注仍无法解决的问题

古书的注释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十三经注疏》 2、掌握古书注释的 常见术语:曰、为、谓之 谓犹之言 之为言读曰(读为) 读若(读如) 一、古注的重要性 1、古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 3、古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 4、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期——先秦 先秦的注释是非系统性的,且多在古籍正文中。 《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2、注释的兴盛期——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两汉注释的特点:主要限于给儒家经典著作做注。 (3)两汉时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毛诗诂训传》《古文尚书注》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注释范围扩大到非儒家经典著作。唐代开始既注原文,也注前人之注。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老子注》《庄子注》《春秋外传》《国语注》《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周礼疏》、《仪礼疏》《春秋公羊传疏》《春秋谷梁传疏》《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孟子疏》《经典释文》《荀子注》管子注》《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汉书集注》《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等思想观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古籍整理和古注的高峰期——清朝 (1)原因: 统治者大搞文字狱,文人不敢涉及现实而把精力转向古籍。 (2)清人古注成就体现:注书范围广,注书质量高。 范围广:前人没人整理和注释的古籍,清人作了注解,前人注解过的古籍清人重新作注。质量高:注释详尽可靠,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 三、古注的内容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填空 1.许慎,说文解字,14篇,30卷,540部首,9353单字,1163重文。 2.尔雅,释诂,释言,释训。 3.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 4.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5.部首,笔画。 6.读若(读如),直音,反切,反切。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8.王引之《经传释词》,杨树达《词诠》,刘淇《助字辨略》,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9.阮元《经籍纂诂》。 10.刘熙《释名》。 11.《方言》。 12.顾炎武,段玉裁,三十部。 13.王先谦,郭庆藩。 14.陆法言,193韵,陈彭年。 15.流水对,借对 16.精清从心邪,知徹澄娘。 17.仄仄平平仄仄平。 18.颔联,颈联 19.《诗经》,《楚辞》。 20.《切韵》。 21.帛,金。 二、单项选择填空。 1.C。 2.A. 3.C。 4. D。 5. A。 6. A。 7. D。 8. B。 9. C。 10. D。 11. C。 12. C。 13. A。 14. C 。 15. A。

16. D。 17. D。 18-27:A、A、A、D、C 、A、D、A、C、A 三、名词解释。 1.省声 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声符。 2.省形 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形符。 3.亦声 汉字中合体字的意符兼有声符的作用。 4.反切 用两个字来拼另一个字之音读的注音方法,其原理是:切上字与被注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注字韵母、声调相同。 5.同源词 由一个母词所派生出来的词群,它们之间有音义相同或相近的关系。 6.阴声韵 古代学者称纯元音韵母为阴声韵。 7.阳声韵 古代学者把鼻音韵母称作阳声韵。古代的阳声韵有n、m、nɡ三类韵尾,现代普通话则只有n、nɡ两类韵尾。 8.双声 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双声,判定古代汉语的双声现象,一般应以上古音为依据。 9.叠韵 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叠韵,判定古代汉语的叠韵现象,一般应以上古 音为依据。 10.重唇音 指双唇音帮旁並明四个声母。 11.舌头音 指舌尖中音端透定泥四个声母。 12.浊音 发音时声带颤动的音。 13.古无轻唇音 上古不存在轻唇非敷奉微四母。这条论断是钱大昕提出来的,见《十驾斋养新录》。 14.七音 指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七类发音部位。 15.清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音。 16.全清 古代学者把不送气的清音声母称作全清。例如:“帮非端知见”之类。 17.洪音 古代学者把开口、合口一、二等韵称作洪音;后世把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称作洪音。

古书的注解

通論古書的注解 第一節古書注解的體例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爲這些古書做注解,如漢代的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他們都是著名的注解家。他們在注解古書時,都有一定的體例,了解這些體例和注解的內容,對我們閱讀古書是非常有用的。我們按照注解的體例分類如下: 一、傳注類 1、傳:本指古代驛站傳遞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爲由此達彼之義,因而遞達古今語言也稱作“傳”。傳,即指闡明經義。 漢代最有代表性的傳是毛亨對詩經做的傳。它以字詞爲訓釋的基本單位。 2、箋:《說文·竹部》:“箋,表識書也”,意思是“在書中有所表記之也”,指在原有注釋旁附記自己的意見。一般是對前人的注有所闡明、補充,或有所訂正。 3、注:也是對經籍的解說。鄭玄曾對《周禮》、《儀禮》、《禮記》作注,鄭玄之後,“注”幾乎取代了“傳”,而成爲訓釋經籍的統稱。二、章句類 章句是離章辨句的意思。這種體式以句子爲基本訓釋單位,通常先解釋詞義,再把字詞的注釋融進句子的直譯之中,串講句意,進而達到對章旨的探討。這種體式的優點是對文獻的注釋更富於整體性,有利於對主題的理解,但不如傳注簡明。東漢時期留下的章句著作很多,

流傳至今的有王逸的《楚辭章句》和趙岐的《孟子章句》。 《楚辭章句》 是王逸根據劉向的《楚辭》十六篇,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九思》,逐篇進行訓釋而成。每篇前都有敘文,說明作者和寫作旨趣。這些序文對於理解原作非常重要。 例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風諫。故其文義不同,章句錯雜,而廣異義焉。 王逸作章句的體例是:先解釋詞義,再串講文句大意。 例二 《孟子章句》 偏重於分析章節句讀,對詞義的解釋不多。篇首有篇題解釋,每章之末有“章旨”。 例三《孟子章句》:“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旨:言民和爲貴,貴於天地。” 三、義疏類 義疏即疏通其義,它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義疏有疏、注疏、正義等別稱。“正義”即“正前人之義疏。”內容與義疏相同。 最有代表的是唐代孔穎達的《五經正義》。

古代汉语练习——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练习 [练习一] 一、填空: 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_______时代。当时著名的注解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 上自己的注解,成为________或_________,例如何晏注《__________》,就是此类著作。 3、注解常见的几种情况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______人或_______人做的注,______人做的疏。 5.《春秋左传》是晋_______注,唐_____等正义;〈尔雅〉是晋_____注,宋______疏。 二、将常用的注解术语“曰”、“谓”、“犹”、“貌”、“之言”分别填入括号。 1.《礼记·王制》:“古者公田籍而不税。”注:“籍( )借也。” 2.《诗·魏风·伐檀》:“之河之侧兮。”毛传:“侧( )崖也。” 3.《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 4、《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注:“政()法教。”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注:“同门()朋,同志()友。” 三、阅读下面古书的注解,并回答问题: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杭,渡也。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苇,韦鬼反。杭,户[疏]笺:“一苇”郎反。与,音余,下“远”与“同”。狭,音洽。为,于伪反○正义曰:“言一苇者,谓一束者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此假有渡者之辞,非喻夫人之宋渡河也。何者?此文公之时,卫已在河南,自卫适宋不渡河。”(《诗经·卫风·河广》) 1、哪几句话是毛传? 2.哪些话是郑笺? 3.哪些话是孔疏?孔疏是解释谁的话? 4.哪些话是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 四、简答题: 1.古书注解中的“谓”和“谓之”有何不同? 2.古书注解中“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有何分别? [练习二] 一、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1.古书注解中,用作校勘的术语是____________。 ①之言,之为言;②夺;③当为;④谓之;⑤犹 2.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的是_________。 ①王念孙;②王引之;③俞樾;④阮元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有___________。 ①李善注;②五臣注;③颜师古注;④孔疑达注 4.李善为李密《陈情表》“既无伯叔,终鲜兄弟。”两句加了注:“毛诗曰。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李善这里是____________。

大学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答案 练习四 一解释下列名词: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的词或词组(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 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解词:安,疑问代词,怎么。 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 译文: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解词:绝,动词,穿过。 图,动词,计划、谋划。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 (3)古籍: 古籍既有传统的刻本、抄本,也有具有现代出版形式的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情况比较复杂,可根据古籍形式的不同选择标注方式。 1)抄本或刻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名)/版本/页码。其中篇名、部类名为选项。原刻本标注版本信息,页码有两面,标注时应注明,用a、b或上、下区分。 示例: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三,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九页a。 2)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古籍为现代出版形式,引用时可参照现代著作(包括析出文献)的标注方式,其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卷册、页码。 作为文献题名的一部分,卷次、部类名及篇名应与原著保持一致,卷次用汉字数字标识,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的卷册系根据现代印制需要划分的,与原文献卷次不同,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置于页码之前(选项)。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应标注现代出版信息(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也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标点本”“影印本”等。页码通常为现在的印刷页码,用阿拉伯数字标识。 示例1: 《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三·吴汝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第44册,第13444页。 示例2: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东莞城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第215页。 影印本古籍通常采用缩印的方式,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标明上、中、下栏(选项)。

示例 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五,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影印本,上册,第461页下栏。 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明实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陶渊明集》等。 示例2 《太平御览》卷六九○《服章部七》引《魏台访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3册,第3080页下栏。 编年体典籍,如需要,可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甲子(日)。 示例: 《资治通鉴》卷二○○○,唐高宗永徽六年十月乙卯,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标点本,第?册,第6293页。 唐宋时期的地方志多系私人著作,可标注作者;明清以后的地方志一般不标注作者,书名其前冠以修纂成书时的年代(年号);民国地方志,在书名前冠加“民国”二字。新影印(缩印)的地方志可采用新页码。 示例1 乾隆《嘉定县志》卷十二《风俗》,第七页a。 示例2 万历《广东通志》卷十五《郡县志二·广州府·城池》,《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42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第367页。 3)古籍中的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卷次/出版信息与版本/页码。 示例1 管志道:《答屠仪部赤水丈书》,《续问辨牍》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8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73页。 示例2 何承矩:《上太宗论塘泊屯田之利》,载赵汝愚编:《宋名臣奏议》卷一○五,《文渊阁四库丛书》第4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4页。

古代汉语注解习题

古代汉语练习题 第一节 古注的类型和编排体例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传 笺 正义 集解体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的注解类型是义疏体。( ) 2.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 ) 3.《十三经注疏》本中的《礼记》是郑玄注,孔颖达疏。( ) 4.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与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而实异。( ) 5.《经典释文》的作者是唐孔颖达。( )

6.章句体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 ) 三、填空题 1.在《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有四家的注解,即西汉 的《毛诗故训传》,东汉 的《毛诗笺》,唐 的《毛诗音义》,唐 的《毛诗正义》。 2.章句的意思是 。 3.不仅注释原文,同时也解释注文的注释方式叫 ,也叫 。 4.《孟子章句》的作者是 。 四、选择题 1.下列古注属于章句体著作的是( ) A.《淮南子注》 B.《孟子集注》

C.《楚辞章句》 D.《广雅疏证》 2.《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周易正义》的作者是(A.何晏B.孔颖达 C.郑玄 D.杜预 3.何晏的《论语集解》属于下列哪种古注类型( ) A.传注体 B.章句体 C.义疏体 D.集解体对的 4.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属于下列哪种古注类型( ) A.传注体 B.义疏体 C.集解体 D.音义体 五、问答题 1.“疏”与“传”、“注”在训诂上有何不同? 2.阅读《诗经·魏风·硕鼠》一诗的注疏,回答问题:利用注文解释“硕鼠”、“贯”、“女”、“顾”、“适”的意思,并指出是谁的解释。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下册)通论知识要点﹙一﹚ ■第四单元:古汉语综合运用(共三节) ●笫一节古书的注释〔训诂学常识〕 一古书注释概说: 1汉代的古书注释: 西汉多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东汉范围渐扩。 汉代的著名注释家有:西汉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孝经传》),刘向《五经通义》等;东汉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2 汉后至唐代的古书注释: 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出现了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等,史书亦有吴·韦昭《国语注》等; 唐代:出现了“疏”(或曰“正义”)的体例,代表作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等。儒家经典之外注疏有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等。 3 宋代至清代的古书注释: 宋代: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作《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后人把汉至唐宋注疏的儒家经典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音义合刊为《十三经注疏》。 清代:清代学者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对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更深。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附:唐、宋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十三经注疏》 ⒈《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⒊《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⒋《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⒌《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⒍《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⒎《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⒐《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疏 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2.集解 注释的一种类型。分两类:(一)兼解经传。如: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二)汇集旧注,下以己意。如: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3.衍文 因缮写、刻版、排版错误而多出来的字句。 4.正义 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5.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6.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的,有时也可以说 明假借字。 7.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8.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9。之为言:古书释义术语之一。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的方法。 二、简答题: 1、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的典籍及其注疏者。 《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是: 《诗经》,唐孔颖达疏;《易经(周易)》,唐孔颖达疏;《尚书》,唐孔颖达疏;《礼记》,唐孔颖达疏;《仪礼》,唐贾公彦疏;《周礼》,唐贾公彦疏;《春秋左氏传》,唐孔颖达疏;《春秋公羊传》,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孝经》,宋邢昺疏;《论语》,宋邢昺疏;《尔雅》,宋邢昺疏;《孟子》,宋孙奭疏。 2.说出《说文》四大家的名字以及代表着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3.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是什麽 (1)解释词义(2)阐述语法(3)说明修辞(4)注明字音(5)校勘文字(6)串讲文意 4、说出《十三经注疏》中为《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和《尔雅》作注疏的作者。

古书中的注解

古漢語通論(十七) 古書的注解 我國比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過注解。今天我們要想比較順利地讀懂一部古書,一般都要參看舊注。有些文字比較艱深的古書,如果不參看舊注甚至根本無法讀懂。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如語言的發展,口授和傳抄的錯誤等),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為這些古書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鄭玄對先的經書,像《周易》《毛詩》《周禮》《儀禮》《禮記》《論語》等書,都曾作過注解。這些注解對我們了解先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沒有漢代學者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許多先古籍我們今天是很難讀懂的。到了唐代,距離漢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許多漢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來,又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現了一種新的注解,作者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這種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義”。例如現在最通行的《十三經注疏》中的《詩經》就是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傳、鄭箋的“傳”和“箋”,當時都各有特定的意義,“傳”指闡明經義,“箋”有補充與訂正毛傳的意思,一方面對毛傳簡略隱晦的地方加以闡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傳的意見提出,使可識别。 注:《十三經注疏》大多數是漢朝人或晉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書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詩經》: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春秋谷梁傳》:晉甯注,唐楊士勳疏; 《論語》: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經》: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爾雅》: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古书的注解(复习资料).docx

古书的注解 内容提要 一、古注出现的原因和意义二、古注的作用和意义三、古注源流沿革四、古注的名称(重点)五、古注的条例六、古注的内容 七、古注的风格八、古注的常用术语(重点)九、怎样读古注 一、古注出现的原因 (一)历史与语言的隔阂。例如: (1)《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F1: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岐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Z案摩也。”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2)现代的“翻译”: 《周礼》有官叫“象胥”、《国语》称为“舌人”。周秦有“遒人”,即“行人”之官,每年出外采访代语方言。(刘歆《与杨雄书》) ⑶《诗?小雅?采绿》:"五日为期,六日不匱。” 《方言》“詹,至也。楚语也” (4)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 《尔雅义疏》:[鹘鹅],蜀人畜以捕鱼。 (二)表达的需要 《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重大之辞大也。《墨子》:“梦者,卧而以为然。” 《韩非子》有《解惑》《喻老》, 《荀子》有“天论、礼论、乐论”。内容提要 二、古注作用与意义 古注可靠,今注之源。 古人注一一清代及之前的注释,用文言文写成,有一定的体例(简称古注) 今人注一一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般来说,可包括“五四”以来学者的注释, 但解放后的较多)。 (一)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例1《左传?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Z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例2寤言不寐,愿言则嚏。(《诗经?邺风?终风》) 汉?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 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Z遗语也。” 例3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主人筵几於庙,而拜迎於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於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听命,谓主人听使者所传婿家之命。 O昏者,一本作“昏礼者”。婚礼用昏,故经典多止作昏字 O “纳采”者,谓采择Z礼,故《昏礼》云:“下达,纳采,用雁也。”必用雁者,《白虎通》云:“雁,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节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 “问名”者,问其女之所生母之姓名,故《昏礼》云“谓谁氏”,言母之女何姓氏也。O “纳吉” 者,谓男家既卜得吉,”与女氏也。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为什么要读古注 《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歧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陆筠注:?折枝为磬折腰肢。?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杜甫诗《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梦溪笔谈》:?士人刘克博观异书。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克乃按《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余在蜀中,见人家有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 古书的注释按时间分可以分为古注和今注两大类(大体清代以前的注释叫古注)。今注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般说来观点比较正确。科学性较强,而且使用现代汉语,通俗易懂,但我们阅读古书仅仅借助今注是不够的,这是因为: 1、古代的传注家距古书成书时代近,如汉代注先秦之书,也就是几百年,语言变化不大,典章制度尚存,加之他们学识渊博,学风扎实,所作的注解往往比较可靠。这些古注都是今注的基础和依据。今注有的比较简单,各种注本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加确切、深入的理解古书的内容,就必须阅读古注。 2、有许多古书至今没有今注。我国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有今注的只是一小部分,对多数没有今注可参考的古书在阅读时必须借助古注。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古注。(清)阮元在《十三经注疏》前的《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中说:“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

古代汉语 古书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解释下列注解体例的名称:传、正义、疏、笺、注、章句、集解。 二、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 曰、谓、为、犹、貌、谓之、之貌、读为、之言、读曰、读若、之为言、读如、之犹言、犹言。 三、问答: 1.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2.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几种? 捌、古书的标点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2.标点古书常见的错误有哪两种情况? 3.什么是句读,句读与今天所说的标点有什么不同? 二、给下列古文加标点符号,并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在句中的作用或用法: 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3.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4.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5.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6.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注:①涘:岸边。渚:水中小块陆地。 8.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称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吕氏春秋) 9.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①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荀子?富国) 注:①纠譑:搜刮。 10.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

古书注解

一、说明属于哪一种体例,运用了何种注解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所成也。)四十而不惑,(孔曰:“不疑惑。”)五十而知天命,(孔曰:“知天命之终始。”)六十而耳顺,(郑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马曰:“矩,法也。从心所欲无非法。”)[疏]“子曰”至“逾矩”。○正义曰:此章明夫子隐圣同凡,所以劝人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者,言成童之岁,识虑方明,於是乃志於学也。“三十而立”者,有所成立也。“四十而不惑”者,志强学广,不疑惑也。“五十而知天命”者,命,天之所禀受者也。孔子四十七学《易》,至五十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也。“六十而耳顺”者,顺,不逆也。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矩,法也。言虽从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也。孔子辄言此者,欲以勉人志学,而善始令终也。 二、给下段《诗经·卫风·相鼠》的注疏加上标点符号。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明 毛传、郑笺、孔疏及《经典释文》的注音。(毛传□□、郑笺□□、孔疏□□、注音{□})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

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 讲授内容: ⑴古代重要典籍注释情况 ⑵古注内容 ⑶古注术语 ⑷古人旧注选读 一,古代重要典籍注释情况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㈠《左传》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唐.陆德明《左传音义》

唐.孔颖达《左传正义》 ㈡《公羊传》 汉.何休《公羊传解诂》 唐.陆德明《公羊传音义》 徐彦《公羊传疏》 ㈢《谷梁传》 晋.范甯(níng)《谷梁传集解》 唐.杨士勋《谷梁传疏》 陆德明《谷梁传音义》 ㈣《诗经》 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 东汉.郑玄《毛诗笺》 唐.陆德明《毛诗音义》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疏》

南宋.朱熹《诗集传》 ㈤《论语》 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唐.陆德明《论语音义》 宋.邢昺《论语疏》 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疏》六朝.皇侃《论语义疏》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 ㈥《孟子》 汉.赵岐《孟子章句》 宋.孙奭shì《孟子疏》 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释》宋.朱熹《孟子集注》 清.焦循《孟子正义》。 ㈦《庄子》

晋.郭象《庄子注》 清.郭庆藩《庄子集解》 ㈧《昭明文选》 唐.五臣注 唐.李善《文选注》 ㈨前四史 刘宋.裴骃《史记集解》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以上合称“史记三家注” 唐.颜师古《汉书注》 唐.李贤《后汉书注》 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㈩《楚辞》《国语》《吕氏春秋》《淮南子》《战国策》 汉.王逸《楚辞章句》 三国.韦昭《国语解》 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战国策注》 (十一)《五经正义》 唐孔颖达著,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春秋左氏传述义》《周易正义》《礼记正义》 (十二)四书集注 南宋朱熹著,全称“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郭锡良版)

(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 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二)古注的源发、历代特点及名家注 1、源发:先秦:萌芽→两汉:兴盛→魏晋至隋唐:发展→宋元明:中落→清:复兴→解放后:出版→现代: 研究 2、历代特点及名家注 (1)先秦 ①特点: A注释多夹在正文中。 B尚未成为一门学科。 C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无注释专书。 ②名家注: 例: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周易·说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 (2)两汉 ①特点: A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B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②名家注: 例: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论语注》、《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 (3)魏晋至隋唐 ①特点: A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受玄学影响。 B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正义)”。 ②名家注: 例: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陆德明《经典释文》;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 (4)宋元明 ①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后人称“六经注我”。 ②名家注: 例: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十三经注疏》:即为《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作的十二本疏与《经典释文》的合称。 (5)清 ①特点:从材料出发,详尽可靠流于繁琐。 ②名家注: 例:阮元《校勘记》(为《十三经注疏》而作) (三)古注的体例、内容 1、体例 (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注解体例,常见名称有“传”、“注”、“笺”。(2)义疏体——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如孔颖达《五经正义》。 (3)章句——“离章辨句”的意思,如赵岐《孟子章句》。 (4)集解体——又称集注,集说,集释,是一种汇集众说的注解体例,如何晏《论语集解》。 2、内容——以《诗经·鄘风·相鼠》为例。 △原文: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1 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大致类型有:(1 )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 2 )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 3 ) 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 、《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 、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解释词义(2 )串讲文意(3 )分析句读( 4 )提示语法( 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 6 )诠释典故成语( 7 )校勘文字。 4 、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 、古注的常用术语: (1 )“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 )“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 )“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以今语释古语。“谁为,犹为谁也。”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 (4 )“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毛传:“思,辞也。”意思指“思”是虚词。 (6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如《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之言借也。”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我国比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过注解。今天我们要想比较顺利地读懂一部古书,一般都要参看旧注。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於汉代。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於种种原因(如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於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郑玄对先秦的经书,像《周易》《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等书,都曾作过注解。这些注解对我们了解先秦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没有汉代学者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许多先秦古籍我们今天是很难读懂的。 到了唐代,距离汉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许多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例如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注:《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就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

古书的注解练习

古书注解与古文今译部分 1.名词解释。 传 笺 疏 衍文 脱文 2.选择题。下面各小题之下,都列举了可供选择的几种答案,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歧注:“五谷 稻黍稷麦菽也。”赵注用的注释术语应该是:A、曰、 B、谓 C、谓之 D、为 (2)《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 借也”。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之言 B、谓之 C、犹 D、读若 (3)《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 畔。”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 B、读为 C、曰 D、之言 (4)《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 。”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之 B、貌 C、之貌 D、为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 朋,同志 友。”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 B、之为言 C、谓之 D、曰 (6)《诗经·魏风·葛屦》:“掺掺素手。”郑玄笺:“掺掺 纤纤。”郑笺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 B、之言 C、读曰 D、犹 (7)《楚词·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章句:“美人 怀王。”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曰 B、谓 C、谓之 D、为 (8)《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 饥,菜不熟 馑。” 朱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 B、读如 C、犹 D、曰 (9)《说文解字》:“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总声, 葱。”许慎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读曰 B、读如 C、犹 D、之言 (10)《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 崖也。”毛传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 B、之为言 C、读曰 D、犹 3.给下边一段话加上现代标点。 小国寡民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言使民虽有什伯之器 而无所用何患不足也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币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 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无所欲求 ——《老子》第八十章(王弼注) 4.标点并翻译下面的文章: (1)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常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战国策·齐策》) (2)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