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宋凤英

摘要鲁迅的文学创作有明确的目的,文学活动只是他为改良社会所采用的一种手段。因此,鲁迅的多数创作选择了辛亥革命这个大背景。其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除了强烈的反封建这个总主题以外,鲁迅作品的另一个内容是改造国民性,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则是中西合璧的,相比较而言,西洋技巧在其作品中用得更多也更娴熟。这些问题正是理解和把握鲁迅作品的关键。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鲁迅作品整体把握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然而由于时代背景的复杂性、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也给鲁迅作品的教学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而也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前些年,在中学生当中曾流行过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虽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却也代表了一部分中学生的真实思想。

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鲁迅作品在课本中所占比重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几经演变。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鲁迅开始文学创作不久,他的作品就开始在国文或国语类课本中出现。到全国解放的1949年,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鲁迅作品有16篇。它们是;散文《秋夜》、《雪》、《风筝》、《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藤野先生》;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风波》、《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呐喊〉自序》、《论雷峰塔的倒掉》、《最先和最后》等等。

从1949到文化大革命前夕,鲁迅作品大大增加。有:散文《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记念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了

忘却的记念》;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鸭的喜剧》、《祝福》、《铸剑》、《理水》;杂文《〈呐喊〉自序》、《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我们不再受骗了》、《“友邦惊诧”论》、《答北斗杂志社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生识字胡涂始》;诗歌《自题小像》、《自嘲》。共计30篇。是历年来最多的。

上世纪中后期到现在,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鲁迅作品更趋于合理和精练,大致是:散文《雪》、《风筝》、《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小说《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杂文《灯下漫笔》、《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呐喊自序》等等。在2000年编的语文教材中又增加了《鲁迅自传》、《流产与断种》等篇目,《阿Q正传》由节选改为全文,并附加了《〈阿Q正传〉成因》一文。

凡此种种都说明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具有他人无法替代的权威性。这就客观上使鲁迅作品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在当前,中学的鲁迅作品教学遇到了很多实际的问题,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教甚至无法教,很多中学生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懂甚至无法懂。

任何文学作品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必然和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象鲁迅这样的思想家的作品更是如此。在全部中学教材的选文中,鲁迅的小说历来被认为是最难于把握的部分。不过,在这些作品的教学中如果对以下问题做一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或许会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实质。

首先,鲁迅的文学创作有明确的目的,文学活动只是他为改良社会选择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单纯的为文学而文学。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是首先用白话文写小说的,1933年他在回顾那一段历史时曾说:“在中

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造社会。”①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写小说的目的很有明确,他不是为了艺术,为塑造典型人物,也就是说,他不是为了文学本身,而是为了思想启蒙,为了改造社会,所以在日本时才会有弃医从文的事件发生。这是我们理解鲁迅作品的关键。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尽管鲁迅宣布过他写小说不是为艺术,而事实上,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仍然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鲁迅的多数作品(回忆性的散文除外)尤其是小说都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就是辛亥革命。其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而《药》、《风波》、《阿Q正传》则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药》是鲁迅第一篇直接描写辛亥革命的作品,夏瑜是个革命者,他英勇,清醒,有反抗意识,即使关在牢里,他还鼓动牢头造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高喊着“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的口号,但他致命的弱点是脱离群众,所以当鼓动牢头造反时,别人以为他疯了,这也正是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特点。

华老栓是一个穷苦的群众,他除了开茶馆外,别的事全不管,他只知道为治儿子的病要买人血馒头,至于这血是谁的,为什么而流血与他无关,这是怎样的麻木与无知呀!夏瑜正是为了象华老栓这类的群众的解放而流血牺牲的,但群众不但不理解他,甚至不知道他为什么被杀,华老栓夫妇不但对夏瑜的死没有丝毫的同情,反而用烈士的鲜血为儿子治病,这样的麻木实在是太可悲了。

夏瑜献出了自已的生命,在社会上连一点微波也没有引起,甚至连烈士的母亲也不知道儿子在干什么为什么被杀,所以脸上现出些愧色,显然她觉得儿子被杀是件不光彩的事,这个悲剧太深刻了。这样的描写深刻总结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教训。《药》中夏瑜的牺牲和群众的麻木两者之间有紧密的

联系。以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脱离群众导致群众的不觉悟,群众的不觉悟又使夏瑜白白献出了生命。由此指出了唤起民众,改造国民灵魂的重要性。

《风波》取材于辛亥革命以后的张勋复辟,小说通过鲁镇船夫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的风波写出了中国农村的封闭状态。七斤由于撑船常到城里,辛亥革命以后被剪掉了辫子1917年张勋复辟,要恢复皇帝,这时,没有辫子的人立刻慌了起来。

小说表明,虽然经过了革命,可农村没什么变化,农民照样受地主的剥削,作品中的赵七爷平时躲在家中,可对农民仍有支配权,张勋事件一发生,他立刻就活跃了起来,革命开始时敢骂赵七爷并且又剪了辫子的人一看赵七爷出来了,立即意识到大祸临头了。赵七爷走到了七斤家里,严厉地说:“没有辫子,该当何罪”,这时,七斤一家就象被宣判了死刑一样,再也说不出一句话。小说极有讽刺性的向我们展示:农民所理解的辛亥革命不过是剪了一条辫子,这是多么可悲呀。

毛泽东说过: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在《阿Q正传》中更是直接写了辛亥革命,作品写举人老爷惊慌,假洋鬼子加入“柿油党”阿Q想革命,假洋鬼子不许他革命等等,再比如《祝福》中,鲁四老爷在鲁镇应该是地位最高的,可是祥林嫂的婆婆居然敢先斩后奏,这说明辛亥革命以后鲁四老爷的地位其实已不如从前了,而《药》中的杀革命党,更直接表现了辛亥革命这个大的背景。理解了这个大背景,鲁迅作品中的许多情节就不难懂了。

第三、除了强烈的反封建这个总主题以外,鲁迅作品的另一个内容是改造国民性。

简单说,国民性也可以称为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这是鲁迅改良社会,唤醒民众的一个重要内容。他的许多作品都列举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劣根性,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闰土的麻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