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鲁迅作品教学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社戏》教学实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社戏》教学实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社戏》教学实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社戏》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师: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的小说《社戏》,虽然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二、说情节,多角度概括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选一个角度,概括一下全文的主要情节,力求用最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可从时间、事情、怀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生: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生:从事情角度来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师:归纳得很好,句式工整,语言准确。

你怎么知道是“夏夜"?生:因为文中写“消夏”。

师:不错,还有哪些词句点明是夏季的生:“扫墓完毕之后"。

生:“罗汉豆成熟”。

生:“两岸的豆麦"。

师:由此可见,准确地说——生:(齐)春末夏初。

师:详略是怎样安排的生:详写的有: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略写的有:随母归省、钓虾放牛、六一送豆。

师:为什么这样安排生:因为从题目来看课文主要写看社戏,与此关系紧密的详写,关系不大的略写。

师:很好,我们写作也应该这样围绕中心去选材。

三、读精段,层次式品析,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的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

(学生朗读并记诵美句。

)师:谁来说一说“我"所见的句子?生:“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生:“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生:“……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生:“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生:“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摘要鲁迅先生无论从人格到作品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最熠熠生辉的重要组成,鲁迅先生的作品内涵深刻丰富,塑造的人物形象饱满立体,语言的风格鲜明。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鲁迅精神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本文主要分析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找出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文章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写的2019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其中鲁迅相关作品的编选情况,并对其选文情况和助读系统进行了分析,为继后探讨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对学生发放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对教师进行相关的访谈;通过课堂实践观察鲁迅作品真实的教学情况,并依据数据分析出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主要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分别提出一些教与学的建议和对策,希望对于今后初中的鲁迅作品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教学ABSTRACTLu Xun's works,from personality to works,are the most brilliant and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Lu Xun's works are rich in connotation,full of three-dimensional figures and distinctive in language style.As an important writ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Lu Xun's spirit edifies Chinese youth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u Xun's works teaching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compiled by the Ministry,find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ctual teaching,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In the first part,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2019 edi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xtbook,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mpilation of Lu Xun's relevant works,and analyzes the selection of articles and the reading aid system,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ubsequent discuss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blems.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teaching of Lu Xun's work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compiled by the students'Distribution Department,and the relevant interviews with the teachers.The real teaching situation of Lu Xun's works is observed through the classroom practice,and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data.The third part mainly puts forward som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of Lu Xun's works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e future.Key words:Ministry Edition,Junior Chinese,Lu Xun’s Works,teaching目录绪论 (1)(一)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二)文献综述 (2)(三)研究方法 (5)(四)研究的条件和思路 (5)一、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概述 (6)(一)鲁迅作品的选编情况 (6)(二)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 (10)二、鲁迅作品教学现状调查和结果分析 (12)(一)问卷调查说明 (12)(二)调查结果分析 (13)三、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策略探究 (19)(一)学生学习鲁迅及其作品的建议 (19)(二)教师教授鲁迅及其作品的建议 (20)结语 (25)参考文献 (26)附录1 (28)附录2 (30)致谢 (31)绪论鲁迅是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初中语文鲁迅作品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鲁迅作品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鲁迅作品知识点整理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鲁迅的作品广泛涉及文学、哲学、历史、社会等多个领域,其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主要有《朝花夕拾》、《狂人日记》、《故事新编》等。

下面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首先,我们来介绍《朝花夕拾》。

这本书是鲁迅的散文集,共收录了20篇散文,内容涉及童年记忆、家庭生活、人情世故等多个方面。

该书的知识点整理如下:一、鲁迅的成长环境和童年记忆《朝花夕拾》中的许多故事都是鲁迅自己的童年记忆,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可以了解鲁迅的成长环境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比如《小时候》中描述了鲁迅在维新时期的家庭背景,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

二、对旧文化的批判《朝花夕拾》中的一些故事,如《阿长与《三个女人》》、《行李》等,都是对旧式婚姻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

这些故事反映了作为一个作家的鲁迅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三、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朝花夕拾》中的故事和鲁迅对于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如《论语骈枝》、《伪自由书》等,都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

这些故事提醒了读者对社会的思考,并引发了对人性、道德和社会关系等问题的思考。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狂人日记》。

这是鲁迅最有代表性的小说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的知识点整理如下:一、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狂人日记》通过讲述一个自认为是中国第一个疯子的人的内心独白,对封建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小说中疯子的言行举止违背了封建礼教和道德准则,通过这一形象,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虚伪。

二、对科学与迷信的辨析《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在自己疯狂的内心独白中对科学和迷信进行了辨析。

通过对狂人的思想斗争,鲁迅表达了自己对科学的追求和对迷信的反对,展现了现代人对科学与迷信的思考。

三、对个人命运与社会命运的关联《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对自己命运的思考,揭示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命运的关联。

初中语文《鲁迅笔下的人物》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鲁迅笔下的人物》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鲁迅笔下的人物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流利朗读文本;2、学习、借鉴作家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在阅读中找出描写人物的笔法并作点评和分析;2、在品读中体会鲁迅笔下的凡人凡事以及所折射出的社会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鲁迅对“人”的关怀,对人性的精辟阐释,探究鲁迅对人性的剖析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3、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4、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

5、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

初中《社戏》教案模板

初中《社戏》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把握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情感表达。

2.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体会鲁迅先生对农家少年淳朴善良性格的赞美。

3.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表达。

2. 景物描写的作用及其对人物情感的烘托。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2. 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对人物情感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童年生活,思考童年时光的美好与难忘。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查阅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先生对农家少年形象的塑造,如“他……,他的……,他的……”,总结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

2. 学生分享对课文情感表达的理解,如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农家少年的赞美等。

四、景物描写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如“月色朦胧,船在河面上轻轻荡漾”,体会景物描写对人物情感的影响。

2. 学生结合景物描写,分析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情感表达。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对农家少年形象的塑造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入阅读1. 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理解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情感表达。

2. 学生结合课文,分析鲁迅先生如何运用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情感。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在《社戏》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这些情感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

初中语文《孔乙己》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孔乙己》教学设计

本文是鲁迅的一篇小说,小说描写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生活上穷困潦倒,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故事,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语言、动作、肖像和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明确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孔乙己的复杂感情及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 (一)名言输出,导入新课 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著名作家鲁迅虽已去世多年,但他的作品依旧警醒着世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著名作品《孔乙己》,去体会鲁迅先生笔下的封建社会。(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作者与背景 1.作者介绍 鲁迅,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而已集》《二心集》。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感知背景 快速默读课文及课下注释,感受作者的创作背景。 明确: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表明复辟势力猖撅,“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人民处于昏沉、麻木状态。1917年中国的知识分子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抨击,为了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冬天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朗读文章第1-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明确:地点——鲁镇咸亨酒店,时间——“这是20多年前的事”。 (2)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有几类人,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长衫客:衣着长衫,坐着吃酒,趾高气昂;短衣帮:衣着短衫,站着吃酒。 (3)酒店掌柜更喜欢哪一类人,从何看出? 明确:更喜欢长衫客,从掌柜对他们极力逢迎的态度中看出。 (4)思考讨论,作者描写咸亨酒店的环境有何作用? 明确:对咸亨酒店的环境描写属于典型环境的描写,有助于刻画孔乙己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也揭露了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揭露小说反封建的这一主题。 2.朗读文章第4—6段 (1)结合段落,分析孔乙己的典型形象及性格是什么? (明确: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杂伤痕”“花白胡子”表明他备受生活折磨,也能够看出他竭力保持读书人的姿态,体现出他自视清高的性格特点,这充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2)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找出第四、六段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能够看出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动作描写—排、绽;神态描写—涨红了脸、不屑置辩、颓唐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乙己死要面子、自欺欺人、迂腐穷酸、自命清高的性格。) 3.朗读文章第7-9段 (1)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孩子们分茴香豆说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对小伙计的不热心表现出惋惜,及对孩子们说“多乎哉,不多也”体现出他的迂腐可笑,但同时也体现出他的善良诚恳。) (2)思考:第九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各个场面不同人的笑,下启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内容上寄托着作者对孔乙己既同情又批判的复杂感情。) 4.朗读文章第10-13段 (1)讨论:“忽然”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忽然”说明偶然想起,上承“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下启“他打折了腿”。) (2)思考: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出场不同,有何作用? (明确:通过对比说明封建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思想,还毒害了他的肉体;人们仍对他取笑,则说明了人的麻木不仁。) (3)文章最后一段“大约”“的确”该如何理解? (明确:没有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了的消息,但从孔乙己的处境和遭遇来看,推测出他在这种生存环境下死亡是必然的,即使是死亡也不会有人关心,又因事隔20多年,小伙计说孔乙己死亡但并没有确切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四)拓展延伸 集体思考:孔乙己的最终命运如何?自由发言。 明确:没有死亡,但更加穷困潦倒;死亡,无人为他哀悼。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2.作业:对比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人物,找出鲁迅先生笔下人物的共同特点。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孔乙己》是鲁迅的一篇作品,该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中典型场景的描述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抨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背景,又要注意用学生本有兴趣牵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从而正确理解文本,了解孔乙己的复杂性格,并理解在封建社会中,深受毒害的不同人物。课堂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尽可能地营造课堂气氛。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达到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

初中语文《走近鲁迅》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走近鲁迅》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适用年初三级所需时课内共用七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作品包括散文、小说、杂文、评论、翻译作品等,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单元依托鲁教版八年级教材中鲁迅的《藤野先生》《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三篇文章的学习,进行拓展学习。

整个单元将分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鲁迅的典型作品。

指导学生通过学习鲁迅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题材的作品,了解鲁迅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学习其积极的意义。

专题二,名人眼中的鲁迅。

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进行拓展阅读,由臧克家的《有的人》做引子,进一步了解毛泽东、郭沫若、叶圣陶等名家对鲁迅的评价,进一步加深自己鲁迅的理解。

专题三,我认识的鲁迅。

在前两个专题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谈出自己对鲁迅的独特感悟,并把这份感悟形成文字。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点评,推选出佳作,进行成果展示。

让鲁迅这一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散文、小说、驳论文等不同类型文章的文体特点。

2、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及其在文学方面的伟大成就。

3、阅读鲁迅的作品,把握主要内容,提高语言感受力。

4、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深入体会作者不同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合作探究,进一步分析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2、比较三篇不同的文章,了解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

3、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搜集资料,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初中语文_触摸鲁迅的温度——《故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触摸鲁迅的温度《故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一字立骨,通过“冷”感受鲁迅笔下《故乡》的小说笔调。

2、通过咬文嚼字,体会小说中传递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3、引导学生体悟文字背后鲁迅的炙热情怀。

教学重点:以“冷”切入,品读故乡景、故乡人。

教学难点:感悟故乡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以及鲁迅的炙热情怀。

教学方法:勾画圈点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步骤:一、直接导入席慕蓉曾经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当我们说起故乡时也总是或亲切或留恋的感觉,但是鲁迅笔下的《故乡》却带给我们怎样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概括。

二、凄冷故乡景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前两段,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冷?预设:身体的寒冷,心境的悲凉2、但是从前的故乡是怎样的呢?请学生寻找原来故乡的描写,并抓住色彩词进行对比体会。

预设:原来的故乡——深蓝的天空、金黄的月亮、碧绿的西瓜现在的故乡——隐晦的天气、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有感情的齐读课文前两段,用声音传递感情。

小结:故乡不仅仅让我感到身体寒冷,更是一种心境的悲凉。

三、心寒故乡人那么同学们,除了故乡的景色让人感到冷以外,还有什么也让人心冷呢?请同学们快速跳读课文,圈画批注,记录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己发现,思考,批注)小组内互相交流,并在全班展示讨论得结果。

1、品读杨二嫂的“冷”抓住“冷笑”,分角色朗读46—52段,品读杨二嫂的尖酸刻薄、贪小便宜。

寻找从前的杨二嫂,发现又一次“对比”。

2、品读闰土的“冷”抓住“心寒”,品味59—61段中那一声“老爷”的心境,体悟到闰土的等级观念以及与“我”的隔膜。

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描写中省略号用法不同的对比,感受中年闰土的麻木愚昧。

通过探究闰土是否在灰堆里偷藏碗碟的情节,发现闰土离儿时的形象越来越远。

3、品读闰土与杨二嫂的关系之冷抓住杨二嫂揭发闰土藏碗碟的情节,品读出同处在社会底层的他们之间并不是亲切温暖的,而是以揭发功劳自居,也是有隔膜的。

4、品读社会制度的冷造成闰土麻木贫困原因的是“官、兵、匪”,而这也是造成杨二嫂变化的主要原因。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致谢
岁月如梭,转眼间,两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涯即将结束,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首往昔,奋斗和辛劳成为美好的记忆,甜美与欢笑也都尘埃落定。

杭州师范大学以其优良的学习风气、严谨的科研氛围教我求学,以其博大包容的情怀胸襟、浪漫充实的校园生活育我成人。

本论文在导师斯炎伟教授的悉心指导之下完成。

两年来,斯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对我影响深远。

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

在此我对斯老师表示真挚的感谢。

本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其他老师的帮助。

在此也要感谢王光龙教授,叶黎明教授、叶斌教授,陆忠发教授,周掌胜教授,孙宜志教授,王侃教授,刘克敌教授等等老师在论文开题、初稿、预答辩期间所提出的宝贵意见。

最后,感谢父母在我求学生涯中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他们永远是我背后最踏实最可靠的后盾。

同时,还要感谢两年来我身边的同学,同窗之谊,我将终生难忘!。

作为文章的鲁迅作品及其教学

作为文章的鲁迅作品及其教学作者:王本朝来源:《语文建设》2013年第11期鲁迅是中小学最为熟悉的现代作家,其作品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的篇目多,也是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起来有相当难度的教学内容。

目前,人教版小学教材有改编的鲁迅作品《三味书屋》和《少年闰土》,初中教材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孔乙己》等七篇,高中教材仅有《记念刘和珍君》和《拿来主义》两篇。

最近,人教社新版七年级(上)还调整了散文《风筝》,此举在网络上再次引出了不少议论。

鲁迅是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复杂的文学家和独特的艺术家。

如果忽略鲁迅的存在,新文学的深度、白话文的成就乃至现代中国思想的发生都会少了佐证和支撑。

自然,对鲁迅作品的讲授和分析也就有不同的维度和眼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不同的教学对象,自然就有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相对而言,人们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常常注重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着眼于文学性和审美性的解读。

这里,我想从鲁迅作品的文章特点谈谈个人的看法。

“文章”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概念,作为非书面语,在古代一指国家礼制、法律,二指华美的色彩或花纹;作为书面文字的专称之后,多指篇什,后专指诗之外的骈、散体,成了所有文体的总称。

晚清以降,受到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而建构了一套以文学性和审美性为核心的文学观念,传统文章观念被解体或者说被边缘化,出现了重言语而轻文辞,追求语言表达的口语化和逻辑性。

在一个以“文学”为中心的时代,“文章”却被划在了“应用文”里面。

20世纪40年代,朱光潜和朱自清在《谈文学》和《标准与尺度》里,分别讨论了白话文写作的内容、形式和趣味,确立了语体文的标准和尺度。

他们认为古文以简洁、节奏著称,白话文章却以亲切与真实、清晰与明白、生动而美妙为尺度。

其中的“亲切”和“真实”是比较模糊的概念,“生动”和“美妙”又近于文学标准,不完全符合一般性文章要求,但白话文的真实而确切、明晰而有逻辑,却成了近百年来人们普遍认同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阶段鲁迅作品教学
摘要: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坚韧的战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中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悟,把握鲁迅精神,与文化大师进行
对话,是充盈学生精神世界的文化大餐之一,有助于学生养成真挚
的充满人性的品格。
关键词:初中语文 鲁迅作品 教学策略
对于鲁迅作品,茅盾评论说:“在中国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
新形式的先锋。”这些“新形式”,除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外,当然还
包括他特有的语言风格。其语言结构的繁复、修饰语的叠加、标点
符号的活用,都是同时代作家所不可比拟的。这一点在选入中学语
文教材的诸多篇目中,都能感受得到。而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由于鲁
迅作品作为文学作品,要让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说出这些
体验,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
陶。
一、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地位
1、鲁迅的现实主义风格。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用他的笔显示了五四新文学
的现实主义特色。鲁迅的作品,不仅以其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彻底
的反封建的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显示着他的创作与我国传统的进
步文学的深刻联系,而且以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表明着五四新
文学和我国古典现实主义作品的继承和发展,标志着我国现实主义
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鲁迅小说中的典型化人物。
环境、情节、人物作为小说的三要素,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被广大教
师重视着。尤其是其中的人物,很能打动学生。周遐寿《鲁迅小说
的人物》一文中谈到:“其艺术感染力,如果并不是在一个具体的
个人身上,而在具有广泛的类型人物上;那可以说使读者摸不着在
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委掉,变成旁观者,而是疑心到像是
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这样的艺术效
果,真正体现了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性。
3、鲁迅对于孩子的关注。
“儿童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预料
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便可以推测他儿子
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中国的情形。”因此,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
的呼声。可见鲁迅对于孩子的关注。同样,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
了大量的形象鲜明的儿童形象。如《故乡》中的闰土,作者以热情
饱满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光彩照人的少年英雄的形象。《社戏》
中的双喜、阿发等小伙伴,他们聪明、机敏、勇敢、能干、而且淳
朴、善良,各个人物栩栩如生。他们不光能引起孩子们的喜爱,更
能够刻画儿童的心理,塑造儿童的形象,为儿童今后的成长起了一
定的帮助作用。同时,还能让鲁迅的名字深入他们的内心,让鲁迅
的作品陪伴他的一生。
二、教学鲁迅作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分析的太琐碎使学生失去兴趣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知识的学习,中学鲁迅作品的学习也不例
外。面对鲁迅作品,许多老师所做的依然只是语言教学工作,呈现
给学生的课堂体系是语言化或文章化的。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一
句话或某一词语反复推敲,不厌其烦,造成教师讲得口若悬河,学
生听得晕晕乎乎的现象,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事实上阅读
理解文本需要解读能力,浸入文本需要鉴赏能力,与文本对话需要
整合能力,阐释文本需要逻辑能力。
2、片面的处理教材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
一篇课文,如果教师讲得太少,学生总觉得心里空空的,而教师们
呢?倘若不把课文分析得透彻,似乎也觉得不放心。于是乎重结论、
轻过程的教学就成为理所当然。由于担心学生读不透鲁迅作品,每
一篇文章几乎是以老师静态的“讲”完全取代了学生生动活泼的自
主体验和多元理解,根本无法在课堂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
教学,教师像大鸟一样将食物嚼细,再喂给嗷嗷待哺的小鸟们。粗
看是教师对学生宠爱有加,生怕食物有块骨头,刺坏了学生的喉管;
细想却是教师的粗浅疏漏:最有营养价值的部分早在嚼细的过程中
流失了,吞食了残渣的学生能得到什么?
3、主题的落后导致学生体验情感而不得
理论上教学目标应该锁定在引领学生亲近鲁迅,爱戴鲁迅,激发对
鲁迅这个人的兴趣。目标不高,但教学实践却很难达到这个目标。
这正是由于传统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着一个不易察觉、而又根
深蒂固的弊端,就是相信课文中的意义是作者早就赋予的、永恒不
变的。而所谓的理解课文,就是帮助学生找到一种方法去挖掘这已
经存在的意义。《孔乙己》这篇课文,已经读了几代人,几十年过
去了,人们一直遵从教参的说法,把孔乙己看成是科举制度的牺牲
品。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从其自身找原因,也不难发现其缺乏
适应生存的能力也是其不幸的原因之一,由此获得一个启示:学会
生存,这样的见解也许更有见地、更贴近生活。
三、鲁迅作品教学强调以文为本,提倡感悟法。
中学鲁迅作品可以采用感悟法,强调以文为本,让学生先感后悟。
采用此法需将作品“还原”来读,即“把审美对象的描写恢复到人
的本质属性的原状,对文学形象进行本体考察。”阅读中,教师应
从文本入手,创设情境,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比如对《风筝》
的解读,我们可以试着从亲情这个角度让学生去感受小兄弟对风筝
的入迷,看到别人放风筝,小兄弟如痴如醉;而当“我”毁坏了小
兄弟的风筝以后,在“封尘的什物堆中”的弟弟的反应。“我”蛮
横地毁坏了风筝,并“傲然”离去;小兄弟只“绝望”留在原地。
兄弟俩截然不同的表现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一个是追求美的心
灵被扼杀而痛苦无告,一个是缘于病态的偏见和封建长幼尊卑伦理
的威力而进行戕害美的心灵。越抒写“我”的“胜利”,则越显得
“精神虐杀”的可恶。特别当“我”怀着“沉重”的心去讨他的宽
恕时,小兄弟却“惊异地笑着”,还说:“有过这样的事吗?”而且
“全然忘却,毫无怨言,”这也不正是美的情操么?朴实的语言,
展示两颗美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有错就改;另一个是宽于待
人,不计较别人的错处,这也正是美的心灵的写照。这种从人性化
的角度去解读这篇课文,学生觉得特别,也容易悟出“我”心情“沉
重”的道理。
总之,语文界长期以来一直在探讨“鲁迅文学作品怎么教、怎么学”,
但一直没得到完满的答案。如何提高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是许多
教育者孜孜探求的课题。笔者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鲁迅研究小组
深入中学语文教学一线,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做更多的调查与研
究。因为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研究是对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巨大的
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永年县西苏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