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湖北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湖北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

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课中案) 一、以考纲为纲: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二、知识框架 三、基本问题: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P146) 2、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主要类型、分布 与特点?(P146)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哪些?影响城市内部空 间结构的因素?(P146) 4、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P146) 5、熟记“六瞧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并理解? (P147) 6、熟记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的分析并理解? (P148 ) 7、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P149) 四、小试牛刀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 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与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 (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就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就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2017·全国文综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3~4题。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 境质量 (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 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5.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就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2010年,a、b、c、d四处的地租均高于其邻近地区,最可能就是因为这四处( ) A.社会知名度更高 B.环境质量更好 C.距行政中心更近 D.交通通达度更高 7.2010年,c处最可能就是( ) A.文化区 B.商业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人口空间分布解读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人口空间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口空间分布受到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第二,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也会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状况,并影响其动态分布特征。另一方面,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同特征也反映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人口空间分布是否均衡合理对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区域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就是探索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其动态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制订适合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政策,最终促进区域人口合理均衡布局,促进人口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区域人口空间分布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国人口问题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因此,研究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成为当前人口问题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从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我国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胡主席在报告中又提出新的人口发展战略要求,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跟之前研究相比较,有关人口分布合理性的学术研究并不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用经济承载力指标考量人口分布是否合理,探讨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己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直辖市之一,2014年总人口己达1732.76万人。重庆市的人口分布格局是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研究重庆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从人口容量和自然、经济承载力方面研究重庆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合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人口分布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时期的人口研究还不是独立的研究课题,它只是在研究空间问题时被涉及的某一个相关方面。主要代表学者有伯吉斯、霍伊特、罗西等人类生态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1951年Clark以20多个城市的人口数据为依据,研究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呈指数式衰减趋势,也就是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呈现负指数的关系; Sherratt和Tanner随后研究得出新的人口密度理论模型一正态密度模型,Smeed提出了负 幂指数模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受地理学发展思潮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有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还有人口分布的数量模式,人们的迁居行为和因人口集聚形成的住房链问题。主要代表学者有克拉克、西蒙斯、劳瑞、摩尔、贝尔、布朗等。1969年,Newling 等深化了Clark理论模型,用二次曲线替代了一次变量,提出了二次指数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主要以阶级关系、政治因素等社会结构深层原因为切入点来研究人口分布,研究人口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代表学者有哈维、史密斯等激进地理学派。90年代,美国人口分布研究主要以国内国际人口迁移和人口特征的区域差异为主,此外还

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完整版

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描述专题 一、点状事物分布特征描述 1.(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 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6分) 2.下图表示2009年我国八大经济区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空间格局。 简述我国各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布特征(6分) 3.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4分) 答: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描述

(单条线描述)下图是我国某区域≥10℃积温等值线图(单位:℃) 4.描述4500 ℃等积温线的分布特征。(6分 (多条线描述)5.读“我国某区域年等降水量分布图”,概括图中降水量线分布特点。 (6分) 三、面状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 6.(2009浙江卷)读下图中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7.据图2分别归纳南疆、北疆绿洲农业空间分布的形态特征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6届高三5月第一次模拟考试)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 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福建省年降水量分布图 (1)描述福建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10分) (1)年降水量线的分布与海岸线大体平行;(2分)年降水量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起伏式递增;(2分)山地多于平原。(2分)形成原因:福建降水主要由东南季风带

来湿润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2分)两大山带中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峰,降水量多;(2分)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弱,降水少。 答案 1.【参考答案】 分布不均衡(2分); 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2分); 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2分); 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2分) 2.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2)东部地带地级市的共轭竞争力 较强,中西部地带地级市的工业竞争力较弱;(2)大部分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工业竞争力强。(2分) 3. 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 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 4. 4500 ℃等积温线大体沿秦岭-淮河分布;(2分) 东段(110°E以东):大致为东西走向;(2分) 西段(110°E以西):大致为西南-东北走向。(2分) 5. 大体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与海岸平行);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 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总分结构描述(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2)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答案】(2)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湖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湖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湖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统计局联合发布全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人口总量——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全省常住人口为57237740人。这里常住人口的统计口径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全省户籍人口为61759720人(含户口待定)。若进行初步比较,与2000 年底公安统计的户籍人口59359897人相比,增长了2399823人,增长了4.04%。数据表明,十年来湖北省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家庭户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共有家庭户16698928户,家庭户人口为5274417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1人减少了0.35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湖北省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为29392920人,占总人口的51.35%;女性为27844820人,占总人口的48.6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59下降为105.56。 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7963523人,占总人口的13.91%;15-64岁的人口为44070111人,占总人口的 77.00%;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204106人,占总人口的9.0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8.96 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1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78个百分点。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湖北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条件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545634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9502384人;具有初中程度的22676244人;具

2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2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 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 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 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 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 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 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 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 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 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 点。(6分) 【答案】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 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提示:本题没有考查图示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该区域东西城市分布的差异,说出西部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侧重考查图示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注意从疏密和城市等级两角度解答。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

武汉人口2016总人数

武汉人口2016总人数 第一篇:《2015年最新中国城市人口排名》 大陆人口超13.6亿:中国城市人口排名 今天上午,国家统计 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末,中国大陆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 具体而言,中国有哪些城市人口多呢,中国城市人口排名:武汉人口2016总人数 第二篇:《几大城市人口及经济要素对比分析(2016)》 几大城市人口及经济要素对比分析(2016) 一、一线城市与武汉城市对比 武汉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1033万人,GDP10905亿元上海面积6340平方公里,人口2425万人,GDP23560亿元北京面积16807平

方公里,人口3000万人,GDP21330亿元(其中户籍人口为1300万人,非户籍人口为1700万人,非户籍人口占比43%) 深圳面积2020平方公里,人口1077万人,GDP16000亿元(深圳面积为武汉面积的4分之一,人口总量大于武汉,GDP远高于武汉,因此房价高的主要原因:人多地少) 广州面积7434平方公里,人口1292万人,GDP18000亿元重庆面积82402平方公里,人口2991万人,GDP17322亿元湖北省其他城市GDP:襄阳3100亿元,宜昌2200亿元 二、几大省会城市GDP层次武汉人口2016总人数 9000亿元档:杭州9200亿元、南京9700亿元、 7000—8000亿元档:长沙7900亿元、沈阳7098亿元 5000—6000亿元档:郑州6782亿元、福州6106亿元、西安5474亿元、合肥5158亿元 2000—4000亿元档:温州4302亿元、昆明3712亿元、 南昌3667亿元、厦门3273亿元、南宁3148亿元、吉林2730亿元、

湖北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湖北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2018 版

序言 湖北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从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关键指标进行细致分析,剖析了湖北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状、趋势变化。 湖北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请注明出处。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湖北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状及发展趋势。湖北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 湖北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湖北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机构和个人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湖北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状概况 (1) 第二节湖北省人口出生率指标分析 (3) 一、湖北省人口出生率现状统计 (3) 二、全国人口出生率现状统计 (3) 三、湖北省人口出生率占全国人口出生率比重统计 (3) 四、湖北省人口出生率(2015-2017)统计分析 (4) 五、湖北省人口出生率(2016-2017)变动分析 (4) 六、全国人口出生率(2015-2017)统计分析 (5) 七、全国人口出生率(2016-2017)变动分析 (5) 八、湖北省人口出生率同全国人口出生率(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湖北省人口死亡率指标分析 (7) 一、湖北省人口死亡率现状统计 (7) 二、全国人口死亡率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湖北省人口死亡率占全国人口死亡率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湖北省人口死亡率(2015-2017)统计分析 (8) 五、湖北省人口死亡率(2016-2017)变动分析 (8) 六、全国人口死亡率(2015-2017)统计分析 (9)

2013年湖北人口发展状况

2013年湖北人口发展状况 2013年湖北省常住人口发展呈现总量小幅增长,人口出生率进一步回升、城镇化发展更注重质量、三大区域均有增长、劳动力资源进一步减少、总抚养比上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首次突破10%、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的特征,有效的人口控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压力,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人口老龄化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凸显。 一、常住人口小幅增长,人口出生率进一步回升 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3年末,湖北常住人口为5799万人,比2012年的5779万人增加20万人,增长0.35%。全省2013年出生人口64.14万人,出生率为11.08‰,比2012年上升0.08个千分点;死亡人口35.60万人,死亡率为6.15‰,比2012年上升0.0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28.5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3‰,比2012年上升0.05个千分点。从2000年到2013年,虽然湖北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保持在5‰以下,人口总量呈现持续低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人口出生率回升到10‰以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逐年有所回升,主要是20—29岁生育旺龄妇女人数逐年增加,生育基数增大所致。2013年湖北男性人口为2971.99万人,占总人口的51.25%;女性为2827.01万人,占总人口的48.7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13,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55下降0.42,比2012年的105.28下降0.15,人口性别结构更趋合理。湖北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压力,有力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为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城镇化发展更注重质量,三大区域均有增长 近几年把缩小城乡差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促进城乡同繁荣、共发展,加快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来抓,全省2013年城镇化发展更加注重质量。湖北省人口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2013年末,湖北城镇常住人口3161.03万人,占总人口的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 (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 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 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 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 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从局部地域看,这种差异更大。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省,苏南地区的苏州市域,平均每24.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镇;而苏北地区平均69.8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山区或边远地区,镇分布更疏,如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每1800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内蒙古的乌拉特草原22000多平方公里仅有一座海流图镇。 3.城镇网密度 然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建国36年来,由于国家生产力布局的向西转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东部的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变;尤其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在地域广大的西部地带的川、黔、滇、陕等省区和中部地带的“三西地区”(豫西、鄂西、湘西)的广大内地地区,相应建成我国的后方工业基地。据资料统计,共建成29000多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并建设了一批城市和镇,从而提高了这一地域城镇网密度,表现出我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分布结构日益均衡的巨大潜力所在。 如从全国城镇网密度(表8-1)看,全国平均每1210.6平方公里有一个城镇,而东部地带每438.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中部和西部则分别为1049.3平方公里和2531.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总体上仍然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城镇网分布规律。而从各省区城镇网密度图看(图8-2),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如黔、滇、陕、豫、鄂、湘及川等省区,城镇网密度与城市网密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尤以湘、鄂、黔、滇四省区最为突出,整个“三线”地区的城镇网密度几乎可与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各省区城镇网密度相伯仲。全国城镇网密度表现为环渤海湾最密,东部、东南沿海、陕、鄂、湘次之,豫、皖、赣、桂、川、黑再次,西部地带最疏的特征。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同名8466)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同名8466)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答案】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提示:本题没有考查图示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该区域东西城市分布的差异,说出西部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侧重考查图示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注意从疏密和城市等级两角度解答。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答案】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提示:本题没有考查图示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该区域东西城市分布的差异,说出西部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侧重考查图示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注意从疏密和城市等级两角度解答。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例3】(03全国卷)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10℃等温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的影响;该等温线西半段呈东北-西南走向,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 (2)描述多条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四川省人口空间分布状况分析

四川省人口空间分布状况分析黄强,张果(四川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6)摘 要: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的表现形式。揭示其中的规律,对于制 定区域人口政策具有指导作用。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四川省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四川省人口空间结构特征和人口密度分层,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人口空间分布很不均衡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关 键 词:人口; 洛仑兹曲线;空间分布 1 引言 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的表现形式。随着人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人口的空间因素也处在不断演变中的,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研究这种差异及其发展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对于制定区域人口政策,人口的合理再分布以及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起指导作用。四川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人口的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研究四川省人口地域分布及其合理的容量过程中,使用不均衡指数、基尼指数、集中指数和人口再分布指数了解四川省的人口分布在地域上是否均衡以及集中性,并了解四川省在过去几年中地域人口分布的发展状况。 2 四川省人口定量分析2.1四川省人口增长率分析表1四川人口增长率地 区1994—1999人口增长率‰ 1999—2003人口增长率‰ 吊顶层电气组在进

人口增长率是反映人口数量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数量指标。1994年—1999年四川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2‰,低于我国同期9.90‰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同样,在1999年—2003年四川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1‰,也低于我国同 期6.84‰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1994年—1999年四川省年均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攀枝花16.37‰,在这一时间段年均人口增长率大于10‰有攀枝花市、巴中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一时期成都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8.99‰,高于全省的6.42‰。1999年—2003年年均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凉山彝族自治州13.71‰,在这一时间段年均人口增长率大于10‰有攀枝花市、成都、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广安。其中,资阳市的人口还出现了负增长为-0.46‰,这些都说明四川省人口控制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实施。2.2四川省人口地域分布分析不均衡指数: n y x U n i i i ∑=-= 12)](22[基尼指数:∑∑==++-=n i n i i i i i y x y x G 1111)()(集中指数: ∑=-=n i i i y x C 121人口再分布指数:it n i m t i x x R -=∑=+1,21其中,为不均衡指数,为基尼指数,为集中指数,为人口再分布U G C R

世界人口密度及其分布

世界人口密度及其分布 王恩涌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世界上的陆地面积为14800万km2,以世界50亿人口计,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3人。但是,世界上实际人口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按各国的平均数而论,以农业经济为主,人口比较密集的孟加拉国为例,其人口密度为625 人/平方千米(据1981年统计数字,下同);而国家比较小,全部国土中城市占重要地位或全部为城市的新加坡与摩纳哥为例,前者的人口密度为3953人/平方千米,后者为13757人/平方千米。再看人口少的国家或地区,如蒙古的人口密度约为1人/平方千米;北美洲的格陵兰地区只有0.023人/平方千米,即平均每42.7平方千米才有1人。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它的面积达1400万平方千米,则是一个无固定居民的地区。我国人口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密度平均是104人/平方千米,密度最高的江苏为 600人/平方千米,密度最低的西藏只有1人/平方千米。以城市而论,北京市市区的人口密度为571人/平方千米(1985,下同),但各区县差别仍很大,如市内的宣武区,人口的密度达34140人/平方千米,而远郊的门头沟区则只有192人/平方千米。 我们可以从人口密度的分布来看世界人口分布的情况。一般把人口的密度分为几个等级: 第一级人口密集区>100人/平方千米 第二级人口中等区 25~100人/平方千米 第三级人口稀少区 1~25人/平方千米 第四级人口极稀区<1人/平方千米 从世界人口密度图上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在亚洲,其中有日本、朝鲜、中国东部、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伊拉克南部、黎巴嫩、以色列、土耳其沿海地带;在非洲有尼罗河下游、非洲的西北、西南以及几内亚湾的沿海地区;在欧洲,除北欧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的东部地区以外,都属于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在美洲主要是美国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以及阿根廷和乌拉圭沿拉普拉塔河的河口地区。人口密集地区的总面积约占世界陆地的1/6,而人口则占世界总人口的4/6。这些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世界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同时,在我国,人口稀少地区的面积比人口密集地区大得多。世界上的每个大陆都有人口稀少的地区。总的分布范围集中在亚欧大陆的中部、北部,北美洲大陆的中部和北部,南美洲大陆的中部和南部,非洲大陆的撒哈拉地区,澳大利亚大陆的西部及南极大陆。

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_周婕

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周婕 【摘要】中国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也在快速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将会对我国未来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以及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如何未雨绸缪,是规划作为一个预言者的基本职责。目前国内外关于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侧重于宏观层面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区域比较,针对中微观层面城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以往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为运用老龄化指数对区域层面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展开定量化分析;国外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目前已呈现为快速的郊区化特征;论文选取我国“北、上、广”和中部地区城市武汉为样本,利用GIS工具,把2000年至2010年国家、部委、各地方部门以及研究者自己团队收集到的最新老龄人口数据进行了建库工作,数据单元小到了街道,相对于地理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首次从微观层面对我国老龄人口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为下一步的老龄人口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和机制等相关研究、策略制定打下了基础。研究表明我国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与西方非常相似的特征,尤其与具有文化同源性的日本相似,同时,又体现了我国早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型厂矿、企业、科研院所的居住空间对今天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GIS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面临着老龄人口的高速增长与日益加剧的社会负担,人口老龄化将会对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最为严峻的挑战①。未来三十年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会由人口总数的7%上升至25%。相比于亚洲国家,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将高于日本,并远远超出西欧国家的增长速度②。在社会政策滞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老龄化问题在现代化尚未完全实现之前就提前出现,使得政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为老龄人口建立成熟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尤其是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对老龄化过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人口出生率大幅降低,老龄人口越来越多,使得我国“限制人口增长的目标”与“保持平衡的人口年龄结构的目标”之间产生了重大矛盾③。上述因素的交织,使得我国必将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政策制定者需要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采取长远的、前瞻性的战略措施积极应对。 2000年至2010年,全国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较为平稳,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局部地区增长较快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征。增长速度第一的四川省,人口老龄化水平从2003年的8.68%上升到2009年的12.20%,年均增长速度0.5%;重庆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从200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规划布局的互动关系研究》[编号(163672)] ①《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相关资料

第32卷第3期 2 012 年0 3 月 Vol. 32 No. 3 Mar., 2 0 1 2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地理科学32 卷 间格局的研究。由于大中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中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 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中城市的重要性还将进 一步提升,特别是中国若干大都市区还会率先成 为世界城市,引领中国城市参与世界城市体系的 竞争。为此,本文将进一步对地级及以上城市迁 移人口分布格局作深入分析,以便更清晰地把握 中国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人口迁移空间分布规律。 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的城市是指经中国民政部批准的建 制城市①,遵循研究时间相一致的原则,选取2000 年中国的663 个建制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迁移人 口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由 于城区是城市各项功能和发展特点的集中反映, 城市对人口的拉力也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城区,因 此本研究中城市迁移人口规模仅指城区的迁移人 口规模。在本文中,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迁移人 口是市辖区迁移人口的汇总;县级市则因大多是 由县改市建立起来的,其城区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是指市政府驻地的实 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②,而目前 公布的县级市迁移人口未对县级市城区进行分开 统计,因此本文中县级市迁移人口规模是指全市 域范围。尽管本研究扩大了县级城市迁移人口规模,对全国城市总迁移人口规模以及城市在全国 人口迁移中的地位产生偏差,但并不影响到本文 的基本结论。图形数据为中国行政区划图。 2 迁移人口在城市的分布状况 2.1 迁移人口在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的分布 2000 年全国共有663 个建制城市,包括4 个直 辖市,15 个副省级市,244 个地级市和400 个县级市,迁移人口总量达6 604 万,占全国总迁移人口的83.86%,这符合中国目前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重要特征。其中,263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迁移人口总量达到5 207 万人,占

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课中案) 一、以考纲为纲: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二、知识框架 三、基本问题: 1.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P146) 2.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主要类型、分布和特点?(P146)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哪些?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P146) 4. 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P146) 5. 熟记“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并理解?(P147) 6. 熟记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的分析并理解? (P148 ) 7.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P149) 四、小试牛刀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 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 成(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 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2017·全国文综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 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 服务等级。据此完成3~4题。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D.周边的环境质量 (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5.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 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 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2010年,a、b、c、d四处的地租均高于其 邻近地区,最可能是因为这四处( ) A.社会知名度更高 B.环境质量更好 C.距行政中心更近 D.交通通达度更高 7.2010年,c处最可能是( ) A.文化区B.商业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下图为印度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右图中最能反映左图PQ沿线地租变化的曲线是( ) A.ⅠB.ⅡC.ⅢD.Ⅳ 9.对图中功能区及布局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工园区的布局是合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