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美术史论文

中文美术史论文
中文美术史论文

郎世宁《百骏图》赏析

《百骏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稿本为纸质,纵102厘米、横813厘米。意大利人郎世宁1715年他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就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百骏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清代是中国宫廷绘画的顶峰,来自意大利的传奇画家郎世宁,则是清代宫廷绘画领袖,正是在他中西合璧绘画技法的影响下,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清代宫廷画风。郎氏善画马,《百骏图》是其平生百余幅马作品中的杰作。此图描绘了姿态各异的骏马百匹放牧游息的场面。全卷色彩浓丽,构图复杂,风格独特,别具意趣。

郎世宁,1688年生,1766年逝世,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年轻时在欧洲学习绘画,曾为教堂绘制圣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到京后约于雍正元年(1723)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既讲究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注意透视和明暗,重视写实和结构准确的合理性。由于他能画并精通建筑学,曾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工事。擅画肖像、走兽、花果、翎毛尤善画马。所作大多以西画法入绢纸,略参中法,以写实为工,专注形似。他将欧洲的绘画品种和方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颇得皇家青睐。去世后葬于北京阜城门外。存世作品有《聚瑞

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百骏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郎世宁的代表作之一,曾经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目前保留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犹如一首韵律和谐的乐曲,真实地演绎着900年前汴梁城的都市生活。此图描绘了姿态各异的骏马百匹放牧游息的场面。全卷色彩浓丽,构图复杂,风格独特,别具意趣。本幅画姿态各异之骏马百匹,放牧游息于草原的场面。马匹们或卧或立、或嬉戏、或觅食,自由舒闲,聚散不一;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郎世宁发挥了西洋画法中常应用的前重后轻、前实后虚、前大后小等写景方法,使画面产生空旷深远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无不写实精致。全幅色彩浓丽,构图繁复,形象逼肖,郎氏擅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视法及西画颜料,以显示中西趣味兼容并蓄的画面。如画中马匹、人物、树木、土坡皆应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极富立体感;而如松针、树皮、草叶等的墨线勾勒,石块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国传统手法,即使是马匹及树干上的阴影表现,亦是以中国传统的渲染方法来完成。此图绘于雍正六年(1728),堪称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雍正皇帝逝世后,接位的乾隆帝雅好书画诗文,在位期间重视宫廷绘画的发展,所以从康熙时就人宫的郎世宁仍然得到重用,成为宫廷画家中的佼佼者。郎世宁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来华,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去世,共五十一年,为二百余年前中国与欧洲的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郎世宁到中国后,画有大量作品,存世的有近百幅。现时所见最早的作品是画于雍正元年(1723)的《聚瑞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第二年郎世宁所画的《嵩献英芝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展示了作者扎实的欧洲绘画功底,造型准确、精细,挺立的白鹰,羽毛的质感很强,弯曲盘绕的松树,枝叶掩映,树皮斑驳,并适当绘出光线照射下的阴影,使图中的物像具有强烈的立体感。雍正六年(1728)完成的巨作《百骏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更是精品。这幅长卷画有一百匹骏马,姿势各异,或立、或奔、或跪、或卧,可谓曲尽骏马之态;画面的首尾各有牧者数人,控制着整个马群,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间的和谐关系。在表现手法上,郎世宁充分展现了欧洲明暗画法的特色,马匹的立体感十分强,用笔细腻,注重于动物皮毛质感的表现。郎世宁在绘画上具有较强的写实能力,描绘的人物逼真酷肖,深得几代皇帝的喜爱。雍正皇帝、果亲王允礼、乾隆皇帝弘历以及他的嫔妃、子女等,都通过郎世宁的画笔,留下容貌郎世宁画百骏图卷为清代绘画神品上上,原藏宫廷大内人莫能观。满清鼎革溥儀出走,清宫为故宫博物院,方得以浏览。此后故宫博物院付梓在故宫周刊发表遂公开于世,蜚声世界艺擅。原图绢本长三百英寸高三十六英英寸解放前夕运往台湾省。据文献记载郎世宁意大利人氏,画家建筑师,生于公元一六九八年,卒于一七六六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岁次已末一七一五年来华传教遂被招入宫为供奉。曾参于修建圆明园工程,赏赐三品顶戴。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宠遇。乾隆三十一年岁次辛未卒年六十八岁。曾旨恩丘葬于北京阜城门外石门为

之树碑垂远。郎世宁画法参酌中宁平生杰作。描绘百骏卧立奔驰,互噬,舐驹,涉渡神态百千,神妙逼真,唐之韩斡,宋之子昂而不及也。清代廷臣多有题咏,卷未题雍正六年臣郎世宁苯画。这幅精品一九一五年曾以产品远涉重洋参展美利坚合众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受到国际人士一致好评,获得金牌奖,载誉而归。

雍正皇帝逝世后,接位的乾隆帝雅好书画诗文,在位期间重视宫廷绘画的发展,所以从康熙时就人宫的郎世宁仍然得到重用,成为宫廷画家中的佼佼者。郎世宁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来华,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去世,共五十一年,为二百余年前中国与欧洲的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种新的闯世界,要在竟争中占领一席之地。要扎根要站稳就要经得起多种考验。克服不足让作品更完美是艺术家的天职,不断追求是艺术家的天性,是生存的需要,竟争就象大浪淘沙,是沙是金让后人评说。

中国工艺美术史·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英文名称: 开课院系: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美术系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 总学时:32学时撰写人王弥笑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是美术系基础理论必修课程之一,主要讲授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设计思维和理念,以及相关设计作品和每个时代工艺美术(设计)风格形成的深厚、复杂的文化背景。 本课程通过对中国各时期工艺美术(设计)风格、设计作品、设计思维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使学生基本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的发展脉络、各时代的设计审美和设计观念,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使之建构基础的设计理论知识体系。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及设计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各时期经典工艺美术作品进行直观、详细地分析,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造型、纹饰等特点,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内容安排及学时分配 (一)导论及原始时期的工艺美术(2学时) (二)夏商西周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三)秦汉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五)隋唐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六)两宋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七)元明清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四、成绩考核 1、本课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史脉的掌握为主要考核内容,以课堂提问、解答、课间布置思考题为辅,结合学生表现、期末学期论文(或考试)给予综合评价; 2、课程成绩评定:平时作业及考勤(30%),期末考试(70%)。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1、《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尚刚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2、《中国美术史教程》,蒲松年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3、《美术鉴赏》,张道一著,高教出版社,2006年版2月。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6701120301 学分:2 总学时:32 课程开设院(系):美术系 适用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 前期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 二、教学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选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讲解,能够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工艺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民族艺术传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更好地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思维当中。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赏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艺术欣赏力,增加感性认识,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对设计理念的分析,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和思考研究的习惯,加强理论基础。并以此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拓宽设计思路。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借助多媒体设备以课堂面授为主,并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与课外参观。 五、考核方法 本课程期末采用命题论文或开卷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表现占总评成绩的40%。 六、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了解工艺美术基本含义与本质属性; 2、掌握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的造型、装饰特点。 教学内容: 1、石器工艺及其他工艺 2、陶器工艺 教学重点: 原始社会不同时期的彩陶工艺的器型和纹饰特征。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教学要求: 1、了解奴隶社会青铜器、陶器、染织、服装工艺。 2、掌握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 教学内容: 1、青铜工艺 2、陶器工艺 3、染织服装和其他工艺 教学重点: 奴隶社会青铜器的造型、装饰纹样及象征意义。 第三章秦汉工艺美术 教学要求: 1、了解秦汉时期的金属、漆器、染织、服装、陶瓷及建筑装饰工艺; 2、掌握秦汉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 教学内容: 1、金属工艺 2、漆器工艺 3、染织服装工艺 4、陶瓷工艺 5、建筑装饰工艺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 论唐代美术 简议唐代人物画的特色 姓名*** 年级班级******** 专业********* 长沙理工大学 ****年**月

摘要 在唐朝时期,绘画艺术已经到达了顶峰,特别是人物画的艺术特色。在人物画的作家中,张萱、吴道子的画风很突出,他们推动了人物画的发展。 关键词:唐代美术艺术人物画张萱吴道子 ABSTRACT Tang dynasty,drawing art has reached art peak,especially the unique artistic features of painting is. In Zhangxuan figuration, painters, WuDaozi style was particularly Oustanding,and promote the delelopment of figuration climax. Key Words:Zhangxuan WuDaozi tang art drawuing art characteristics

目录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2) 1唐代美术发展史 (4) 2 唐代画风形成的原因 (4) 2.2文化方面的原因 (5) 2. 3 思想政策方面的原因 (5) 3 唐代画家的风格及绘画艺术特色 (6) 3.1 张萱 (6) 3.2 吴道子 (8)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9) 后记 (9)

唐代时期在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绘画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状态。 1唐代美术发展史 唐代的绘画,在隋朝的基础上全面的发展,人物,山水,花鸟画都取得了主要的成就,为后世所敬仰。初唐时期的人物绘画继承了隋朝的细密画风,时代特征在取材上都能体现出来。风格上分为阎立本中原风格和尉迟乙僧边陲风格。山水画以李思训青绿山水和王维的水墨山水画是这一代的特点。花鸟画有设色和水墨两种之分,代表画家是薛稷和殷仲容。中唐是中国绘画历史上的空前繁荣时期,人物画达到了一个新高点,人物造型更加生动逼真,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花鸟绘画也在不断发展,其中牛马题材十分流行。晚唐时期的绘画,开始转向新的方向。以周肪人物画,更趋完满。以王墨山水画,开始变化,最后完成山水画的“改步变古”。这一时期的花鸟画也获得很好的发展,在工细花鸟画成熟的同时,疏淡简洁的花鸟绘画也开始形成了。其中边鸾,藤昌佑,刁光胤等为此时的代表大家。其他著名画家还有李真和孙位等。 2 唐代画风形成的原因 2.1 经济方面的原因 经济上开始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并注重农业生产发展。“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李世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行一系列重农业的政策,轻徭薄赋。隋末唐初战乱仍然很频繁,人口稀少,李世民一方面竭力推行均田制和

西方美术作品欣赏 论文

西方美术作品欣赏—— 你喜欢西方美术史上的哪个时期,举例并分析原因 经过一个学期的西方美术作品欣赏课程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了西方美术史上的各个时期的著名画家及其作品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时期是19—20世纪的现实主义时期,因为现实主义时期的艺术作品都非常写实,很生动形象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情况等。而现实主义时期的艺术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法国的雕塑家罗丹。 罗丹,他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力的雕塑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恢复了西方雕塑对人类的理解和对精神世界的表现。然而,罗丹的一生却总是被人攻击和嘲讽的,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偏爱悲壮的主题,他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得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罗丹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他将其毕生投入到对艺术执着追求和人生种种痛苦的思索中去,因此,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是忍辱负重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内涵写照,他的作品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一种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 他的著名作品有很多,如《青铜时代》、《地狱之门》、《吻》、《思想者》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青铜时代》和《思想者》。 《青铜时代》,它是罗丹依据真实人物塑造出的一个裸露的青年男性的人体雕塑,这个男子的左手微微握拳,右手抓住自己的头发,右腿弯曲着,右脚微微抬起,好像正要迈步的样子;头部微向后仰,眼睛微闭着,看似是睡意朦胧的状态,但身体却十分舒展,好似是即将要从梦中醒来想要伸展全身的样子。 这个雕塑最初被罗丹命名为“被征服者”,后在把雕塑中的棍子取消后才被改名为《青铜时代》,这个名字也重新为雕塑赋予了新的含义,它象征着人类刚刚从原始社会过渡到了启蒙时代,从刚刚摆脱了野蛮和蒙昧的状态,逐渐具有了清醒的意识,过渡到具有文明和智慧的时代。 这尊雕塑被塑造的十分真实,全身的轮廓结构十分均匀,体态非常的自然、生动,身体各处都被雕塑的十分细致,如他臂上的肌肉、四肢的各个关节等,好似就是有这样一个裸露的男子站在你的面前。体型完美匀称,躯体和四肢显得平滑而优美,虽是雕塑出来的人体但他的身体却看似十分柔软、富有弹性。这个男子似乎有着真实的呼吸和血脉的流动,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开始发出体内一切未被发掘的力量。裸露的身体表现了他具有普遍的人性的特点,也象征着人类只是刚刚从原始社会走出来的特点。 然而,罗丹的《青铜时代》也曾经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作品,这是由于这个裸露的男子被塑造的太过真实,因此在展览会上《青铜时代》被评论界一致认为是用真实的人体浇铸而成的,罗丹为此也曾向美术院提出抗议,直到罗丹当着众人的面没有参照任何模特便即兴塑造了一个男性裸体时,才打破了这一言论,获得了他应有的荣誉。 《思想者》,是罗丹晚年最伟大的杰作,它的创作出自于《地狱之门》——罗丹的另一著名雕塑。它本是《地狱之门》的一部分,应立在地狱之门雕塑的门楣之上。在他的下方,是地狱之门,那里有一群在罪恶、苦难、痛苦、绝望中挣扎的人,思想者俯身低着头,看着他们,仿佛被眼前的这一幕惨景所震动,继而陷入了苦痛的沉思中。 后来,《思想者》被独立出来,成为了罗丹个人艺术道路上一个里程碑似地雕塑。这个

新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发展历程研究

新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发展历程 研究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政 府在制订美术教学计划时开设了中外美术史课程,与之协调的师资培 养和教材建设也在发展中逐步完善。作者把美术史师资按年龄结构分 为四代人,每代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着语文教材编写的品质。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教学计划师资教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在1951年底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师范教育会议,提出“自办正规的师范教育,主要是 调整、整顿和发展战略各级师范学校”,奠定了新中国师范教育的基 本格局。其后政府对师范教育进行了多次调整,“从1952年的院校大 点调整至今,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系科的合合分分、分分合合一直在进行。佐韦这使得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系科的变化纷繁,难以理清脉络”。[1] 一、美术史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尹少淳先生在《亚洲地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五十年》一文中指出:1953年至1954年教育部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用,把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计划内容科目的教学大纲全部制订素材出来,然而事 实上,美术科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始终未能制订。各师范院校美 术系科的教学长期授课处于不规范的状态,既无统一的教学计划、教 学大纲,又无统一编制的教材。[2]“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高等师范美术系(科)终止招生。1970年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系均 改为‘革命文艺系’,招收工农兵学员。专业课的创设是为了‘培养 陶铸宣传员’,美术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为批判而开设的、漫画、标语、美术字等,美术和美术教育成为宣传‘文化大革命’的工具”。[3]1980年3月,教育部首次印发《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美术专业教 学计划(试行草案)》,该《教学计划》“将美术课程分为共分公共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合肥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鉴赏论文 论文名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史 学生姓名湛琴琴 系别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专业班级14生物工程一班 学生学号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摘要: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文物宝库中的瑰宝。它历史悠久,绚丽璀璨,作为历史的载体,内容丰富而深刻,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久已为世人所重视。对青铜器的研究,早在两汉时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宋代金石学之兴,推动了研究的发展,历经元、明、清各朝,这一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不少着名学者,有着开创之功,留下了丰厚的学术着作。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装饰;特点 正文: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

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死后亦将其大批殉葬,说明当时贵族嗜酒之风盛行,艺术上的特点是善于从大的动势入手,强调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抽象简化成用线可以表达的主要轮廓,并在轮廓中填满装饰性图案,以创造出富有幻想性的形象为目的。考察由商之盛至战国末期之衰,可以看出青铜纹饰由原始浑沌向理性演化的轨迹。除了工具之外,青铜器数量最多的是兵器和礼器。这的确如风胡子所言,是个“以铜为兵”的时代。战争需要兵器,祭祀需要礼器。玉器上固有的龙、凤纹类,兽面纹及其变体形纹之外,还饰有各种动物浮雕与圆雕。如犀牛、虎、象、熊、羊、猪、兔、鸮、蝉、鱼、龟等等。另外,大理石制的雕刻有鸱枭、蛙、坐人、怪兽、蝉、鱼、虎等是现存最早的雕刻艺术品。有些同样铸造在青铜器上。而且有不少整体器形采取动物形象来塑造。如商代的象尊、鸟纹牺尊、四羊尊,周代的兕、觥、驹尊、羊尊、鸭形尊等。其纹饰的特点是满而精,整体中包含完整的局部,局部又和谐地统一在整体中.中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

中外美术史论文

《中外美术史》结课论文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班级:视觉传达本科1302班 学号:20133116843 姓名:吴佳忆

引文: 公元十四世纪,处于萌芽状态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和人民大众在一起,展开了政治,文化上的反封建的斗争,欧洲历史上就出现了称之为文艺复兴的文化运动。 著作《欧洲文艺复兴史》具体包括了:伊大利之文艺复兴、法国之文艺复兴、北欧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之结束等方面的内容。该书解释了“为何文艺复兴也被称为一场拯救欧洲危机的政治运动——为何文艺复兴的政治学是围绕着公民参政、建立符合民意的自由公民共和国的主线展开——为何在欧洲进入君是主制时代后马基雅维里等人反而会提出更高标准的公民共和国概念”等一系列历史问题。从但丁、彼特拉克的道德政治学到萨鲁塔蒂、布鲁尼的市民人文主义,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到伊拉斯谟的基督教君主的教育,从托马斯,莫尔的人民乌托邦到德国农民的人民共和国,都有力显示了人民和民意乃是推动近代民主珠政治发展的真正动力。 著作《艺术哲学》是法国18世纪中叶,著名的史学家及文艺批评家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授美术史时的课程教材。丹纳也在《艺术哲学》中的第二编《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和古希腊的雕塑为例,以艺术发展史实为依据,强调了种族、环境、尼德兰绘画时代等三个因素对精神文化的制约作用,并认为在三个因素中,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 “文艺复兴”是古希腊之后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出现了不少伟大的人物,最有代表性的“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拉斐尔的艺术以优雅、秀逸、和谐、高度的完美为标志,达·芬奇

西方美术史结课论文-毕加索

毕加索——我最欣赏的画家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问起他创作的秘诀时,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随着艺术家的年岁增长,他们的绘画虽然也在变,可是变化不会很大了。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 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的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的作品。背景简化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和成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 1904年的春天,毕加索迁居巴黎,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他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时期”的典型画法。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

中外美术鉴赏论文_

浅谈你对美术鉴赏的认识 -——美术鉴赏让我们懂得如何欣赏美 一个学期的美术欣赏课结束了,我受益良多。这一学期的课程,对我来说是"美的历程",从以前的不懂美,对美的浅薄的外在认识,到现在的欣赏美,逐渐明白更重要的是看到美的本质。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我们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好好的去学习中外美术鉴赏这门课。有位大家说过:"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要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欣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

度。 美术欣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尤其是古中国的美术,旧石器时代的粗石器,已能磨光、雕琢、钻孔,符合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法则,初具节奏和线条的韵律美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可以找到中国美术的早期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延续直公元前6世纪。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玉雕的龙形及其他佩饰作品出土,从半坡遗址中可以发现,仰韶时期已经有陶艺存在。早期的陶瓷制品没有画上去的图案,但是有滚花。有很多画有以对称形式展开的鱼或者人的面部的图案。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从几何纹饰进展到动植物纹样,其中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样最为丰富生动。除彩陶

美术学专业论文

美术学专业论文 摘要: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如果在美术教育中忽略了设计意识的培养,而一味的去追求绘画性或者是视觉美,那么就与普通美术教学没有了区别,久而久之,美术设计教育也就名存实亡。所以,对于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来说,必须要在教学中强化设计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贯穿设计的理念,只有这样,职业院校美术教学才能达到教育目标。 关键词:美术教育、绘画、教学 一、设计意识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与普通美术院校不同,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绘画人才,而是具有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普通美术学院以追求艺术为目的,教学成果以美术作品体现出来,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赏心悦目,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职业院校美术设计是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服务的。对于设计而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认识,但相同的一点是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是为了生产产品。 二、培养学生设计意识的方法 (一)从美术基础训练培养 对于美术专业来说,基础训练包含色彩和素描两个项目。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在设计专业课程中,如果只能实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应建立在这几个方面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所以,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是服务于设计的,美术基础训练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基础训练通过写生来实现学生的写实能力培养,对物象的自然状态进行表现。而设计专业中的基础训练,不能只停留在绘画的层面,要在绘画层面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就是设计意识,这就比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的要求更高、更难。也就是说,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不但要具备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还要表现出设计意图。追求的不是与对象画的一模一样,而重点在于如何去画。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对传统的基础教学进行改善,打破传统的绘画观念,就素描而言,传统观念认为设计素描就是结构素描。实际上不管是线性素描、结构性素描或是全因素素描,主要能够表现出作者的设计意图,都可以理解为服务于设计理念的设计素描。不同形式的素描表达的只是训练目的,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重点是在素描的过程中,学生追求的是什么,是被动的去画还是主动的去画的问题。不管是素描还是色彩,在训练中都应该增加自己的设计意图,强化设计意识,才能真正的实现设计课的训练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就是实用型,因此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要突出设计意识的培养,强化设计意识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设计性思维。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实践、主动的设计。也只有具备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才能更具前瞻性。新世纪高等院校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创新,这也是全国教育改革的目标。美术设计专业如果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是不够的,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主要原因在于美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 要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落实,就要突破传统美术教学的固有模式,建立起与当前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才能指导教学的开展,用创造性思维去教学,才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随着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更新,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在设计教学中,要将这些新的元素引

中国工艺美术史试卷

中国工艺美术史试卷 一、判断题 1. 中国的彩陶主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2. 商代玉器以器皿居多。 3. 北方地区使用带钩早于中原。 4. 丁缓是汉代著名工匠。 5. 木画是一种在木器上镶嵌图案的装饰方法。 6. 汝窑瓷器多带有精美的装饰。 7. 铁画即以铁为呈色剂的一种瓷器装饰方法。 8. 朱碧山是元代著名银匠。9. 窦师纶是初唐丝绸纹样设计家。 二、单项选择题 1.何朝宗是明代______ 窑的瓷塑名家。 A. 宜兴 B.德化 C.景德镇 D.龙泉 2.张成是元代__________ 工匠。 A.雕漆 B.金银 C.玉器 D.陶瓷 3.古人沿佩玉是由于看重玉被赋予的______ 的意义。 A. 经济 B.道德 C.宗教 D.爱情 4.青铜豆有_____________ 足。 A.高 B.矮 C.大 D. 小 5.拨镂是_________ 器的装饰方法。 A.象牙 B.金银 C.漆器 D. 陶瓷 6.唐三彩是器。A.彩绘瓷 B.彩绘陶C.铅釉瓷 D. 铅釉陶 7.宋代的景德镇窑以烧造瓷著称。 A.白 B.黑 C.青 D. 青白 8.黑陶的装饰常采用的手法。A.彩绘 B.镶嵌 C.镂空 D. 模压 三、多项选择题(有两个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16分) 1. 紫砂陶() A.产于浙江宜兴 B.器物多施釉 C.常以造型取胜 D.产品以茶壶居多 2. 殷墟妇好墓() A.发现在河南郑州 B.时代属商晚期 C.出土了大批玉器 D.出土了司母戊鼎 3. 春秋战国青铜器() A.主要为王室铸造 B.已转向适用 C.装饰仍多有浓郁的神秘色彩 D.采用了许多新的装饰技法 4. 中国铜鼓()A.不仅见于汉代 B.流行于西南地区C.常带金银错装饰 D.云气纹是其主要装饰题材 5.秘色瓷() A.是贡瓷 B.常以贵金属装饰C.釉色粉青 D.造型多硕大雄浑

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 ——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年级环114 姓名甘露 学号 110605092 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 指导教师张银川 2012年 6 月 20日

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一.萌生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青铜器数量和种类已不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 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陶器特征,器壁匀薄,由简单的几何纹装饰。荣其中有酒器和食器,其组合的雏形表明青铜礼器制度开始出现。青铜兵器和工具已经脱离了石器的影响而初具规范。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青铜饰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绿松石镶嵌的纹饰。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青铜器正处于萌芽生长的阶段。 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都有发现。青铜容器、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增长。青铜礼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组合关系。青铜器的造型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开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规范。兽面纹、龙纹、鸟纹等青铜器的主要装饰题材已广泛运用,并开始向成熟的装饰工艺发展。青铜器铸造中,分铸技术已被娴熟运用,大型青铜容器的铸造也比较普遍。青铜器上

文字,在这一时期较晚的时候也有发现。此时的青铜工艺,正处在向鼎盛期发展的哺育成长时期。 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并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形在这一时期已基本齐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见,且比较多的运用动物形象作为纹饰。器物组合关系明确,礼器中重酒的体制在商代晚期臻于完善,到西周早期则开始向重食的体制转变。青铜器纹饰空前发达,器物往往满饰花纹,平雕与浮雕相结合,使青铜器纹饰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强烈。铭文在相当数量的青铜器上出现,商代晚期已使用者的氏族徽记为主,稍晚也出现了记事体铭文。到西周早期,青铜器普遍铸有铭文,出现长达数百字的记事铭文。 四、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青铜艺术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习俗所致。

外国工艺美术史论文

外国工艺美术史论文 ——古代两河流域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发展史,是人类追求和创造美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工艺美术也就开始产生了。它是人类不断发展,演变和进步历程的形象记录。人们在进行工艺美术创作的同时,不断的培育了自己的审美标准和鉴赏能力。提高了对各种材料的把握能力和加工技术,把人类引上了物质精神文化的新境界。 通过本学期对外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不仅了解了不同地域的工艺美术,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人类文明,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从一个更新的角度来看待这部历史。(图1两河流域) 不同地域之间既有差异,又有相似,总是有节奏的结合又变换着,共同为一个字创造着,那就是“美”。我们都知道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历史发展悠久又充满着神秘色彩,其中作为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两河流域丝毫不逊色,古代巴比伦就位于这里。下面就从不同方面对两河流域的工艺美术做详细分析。 两河流域,位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希腊语

称这块土地为“美索不达米亚”。这里古代居民成分复杂,因此造就了这里文明的多样性。 工艺美术不是孤立的,它同诸多因素相关联,环境、民族、宗教、时代等,对其发展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不同地域,不同环境造就了风格迥异的艺术。两河流域,借助于带有河流的自然环境发展起来的,它不像古埃及那样封闭而产生屹立在浩瀚沙漠中的金子塔,也不像古希腊有爱琴海而保持着与古代东方进步的文明接触而表现出强烈奔放,富于激情的风格特征。两河流域工艺美术,是古代西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所有曾在这里生息过的部族相继创造的结果,具有多重性格。其工艺品也呈现着不同特色。 一、陶工艺 陶工艺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任何艺术,它的出现告别了人类 直接依赖与大自然进行工艺美术创作。两河流域是 世界上最早出现陶工艺的地区之一,原始社会末 期,两河流域首先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金石并用时 代,开始了由氏族制解体向阶级社会和文明时代过 (图2陶塑人像)渡的历程。 早在欧贝德时期,出现的彩纹陶器以赭红色几何纹装饰为主,主要是人物、飞禽、走兽和植物图案,做成各式各样的罐和钵。

中外美术史对比论文---毕加索

题目:由毕加索看中外美术 作者:杨方路指导老师:孔凡静 摘要 毕加索作为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与立体派艺术另一先驱人物勃拉克携手作画,共同为自然界的视觉形式寻求新的定义,他们从探究多面积的物质结构出发,打破传统的体积概念的坚实,根据科学和现代思想的发展,创造出一种新的造型语言。后世评论家认为:如果没有立体主义急进精神的刺激,现代艺术很难想象会有以后的演变。毕加索漫长的一生硕果累累,绘画风格多变,这无不源自他那旺盛的生命力及忘我的辛勤劳动,对毕加索而言,创造与艺术与生命同义,并且指出,真正的看,是内在的感觉,要直接面对生活,以生活入画。本文以研究毕加索及其绘画艺术为契机,探究一代宗师毕加索绘画艺术形成之根源,对其绘画语言要素及其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剖析其作品之秩序的和谐完善,并围绕其伟大创造力阐述其生命潜能的挖掘与艺术表达之关系。 关键词:毕加索、立体主义、学院派

一、关于毕加索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也 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 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然而,这个伟大的天才确实已死亡的形式来到这个世界上的。”(1)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 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 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 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 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 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 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 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 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 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毕加索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 内容摘要: 印象画派(Impressionism)是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的过渡,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分水岭,标志着新艺术的开始。印象派在色彩表现上打破了“固有色”概念,科学客观分析色彩关系,创立了全新的色彩体系。印象派对我国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其代表作品中,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的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关键词: 印象派绘画现代绘画传统绘画 内容: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画家在艺术特色上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主观精神的表现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重写生,重实践,并走出画室,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强烈的新画风。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一、印象派的构图 印象派画家几乎都强调那种偶然一瞥,力求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对象,例如从晚会包厢里俯视舞台,从某一个角落侧视大厅,从头顶上仰视一群舞女,都是以前传统绘画里没有的。传统艺术主要关注神话、战争和历史题材,讲究构图的舞台戏剧化效果,场面宏大富有文学性。而印象派的构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多作架上小品,并根

中国艺术史学者及其博士论文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 方闻(Fong Wen,1930年生) 谢柏柯(Jerome Silbergeld),斯坦佛大学博士,长期执教于华盛顿大学,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系主任。 清水义明(Yoshiaki Shimizu),执教于普林斯顿。 宗像清彦(Kiyohiko Munakata),方闻最早的博士之一,1965年的博士论文关于唐代初期的绘画,为伊利诺伊斯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退休教授。 韦驼(Roderick Whitfield),方闻最早的博士之一,1965年的博士论文研究《清明上河图》,1968-1984年任职于大英博物馆东方部,1984年之后为大维德基金会中国与东亚艺术主席、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 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1934年生),1967年普林斯顿博士毕业,博士论文关注李公麟《孝经图》,耶鲁大学荣休教授。 Robert Rorex,1973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博士论文《胡笳十八拍:蔡文姬传说》。 Mary Gardner Neill,1981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博士论文《仙山:方从义的生平与绘画》。 周汝式(Chou Ju-shi),1984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博士论文研究石涛及其画语录,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绘画,近年来尤其关注18、19世纪绘画。现执教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韩庄(John Hay),1988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博士论文关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加州大学Santa Cruz分校教授。 王妙莲(Marilyn Wong Glysteen),普林斯顿博士,博士论文关注鲜于枢的书法。 江文苇(David Ake Sensabaugh),博士论文关于元代画家赵原。曾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现为耶鲁大学艺术馆亚洲美术部主任。 傅申(Fu Shen),博士论文关于黄庭坚《张大同帖》。曾任职于耶鲁大学、弗利尔美术馆,现为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 姜斐德(Alfreda Murck),1995年博士毕业,博士论文关于宋代《潇湘八景》题材绘画。1991年起任职于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亚洲部,现为自由学者。 孟久丽(Julia Murray),1981年博士论文关于宋高宗与马和之《毛诗图卷》。现为威斯康辛大学教授。 毕嘉珍(Maggie Bickford),布朗大学建筑与艺术史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宋代花鸟画与墨竹画,最近的研究关注北宋徽宗朝的艺术。 李成美(Yi Sung-mi Han),博士论文为《吴镇<墨竹谱>:文人画家的墨竹画谱》。现任职于韩国文化学院。 何慕文(Maxwell Hearn),博士论文关注王翬《康熙南巡图》。现为大都会美术馆亚洲部研究员。

中国美术史论文范例

美术史与美术作品鉴赏论文

追寻元青花上的蒙恬将军图 ——论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 【关键词】: 元青花 玉壶春瓶 蒙恬将军 【摘要】: 通过对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上纹饰的描述,探寻人物故事纹饰出现的原因。并对故事细节进行具体深入分析,企图得出蒙恬将军图背后所表现出的社会环境和器物形成的具体的历史背景。 【正文】: 它的淡雅与明快,几百年来被无数人所追捧、喜爱,蓝白两色在窑火的烘焙下勾勒出了这种被外国人誉为“国瓷”的青花瓷。但不得不说的是目前普遍见到的是明清两代的青花,对元青花却是少有人熟知。 其实早在唐代就出现了最原始的唐青花,而 在元至正时期就已烧造出成熟的青花瓷1。可由于 战乱等诸多原因,元青花极其少见。国内所藏元 青花只有100件左右,国外土耳其、伊朗、英国、 日本、美国等地的博物馆所藏加起来也不过200 余件2。其中人物故事图更是少之又少,据张浦生 先生介绍现已知有人物图的元青花只有十多件3。 因此这件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见图1)显 得弥足珍贵,它本身连同上面的纹饰都理应得到 更充分的重视。 从右图中可以看到这是一件撇口、细颈、垂 腹、圈足的器物,人们称之为“玉壶春瓶”。(高 20厘米,口径8.4厘米,腹径15厘米)它的轮廓左右是两个相互对称的“S ”型,线条舒缓、流畅,宛若一个清秀的少女。玉壶春瓶通常被用作盛酒器使用,所以名字也就因此得来(据某些专家认为玉壶春应该是一种酒的名字)。而恰恰是由于这种独特的造型成就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蒙恬将军的纹饰。 因为玉壶春瓶颈细长,腹部呈香梨的形状,奠定了其作画面积小作和不利于创作大型画面的特点。但我们不得不佩服画工非凡的技术功底和丰富的现象力,他正是利用了玉壶春瓶的造型特点给我们展现了眼前这个精彩的故事。如果把器物平展开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是一幅故事画,画中一共有五个人物,笔者将其分为三部 1 戴洪文《千年古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113页、116页 2 许明 《土耳其、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141页 3 同上 142页 图1

西方艺术史论文

马萨乔的《三位一体》 在文艺复兴绘画发展历程中有一位影响重大的关键人物。在他的创作中,彻底摆脱了晚期哥特式绘画的优雅风格和装饰意味,把塑造真实形象和真实空间摆在了首位,他便是马萨乔。他生活在15世纪的佛罗伦萨,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他以科学的探究精神,最典型地运用布鲁内莱斯基的透视法,创造性地将解剖学、透视法的技巧运用到绘画中。马萨乔原名托马索·迪乔瓦尼·迪西莫内·圭迪,马萨乔是其绰号,有“傻瓜”之意。他出身清贫,艺术师承不明,但在21岁时已获准加入画师行会。1961年发现了他在圣焦韦纳莱教堂作的祭坛画《圣母子与诸圣徒》,对了解他早期创作极有帮助。 马萨乔在绘画中运用透视法,让绘画取得了雕塑一样的立体效果,使得绘画更加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他的传世名作《三位一体》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纵观整幅作品,给人的感觉非常舒服与和谐。从整体把握,画面内容也非常对称,色彩比较贴近自然,没有太浓烈的修饰与过分的雕琢,而是恰到好处地运用简单的色调把人物放到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中,这完全符合他“模仿自然”、“追随自然”风格,画中建筑的背景线条分明,轮廓清晰。前景石棺上放着一具骷髅,其下的铭文是:“我曾是你们现在的模样,我就是你们将来的模样。”在文艺复兴绘画中,将订画人或赞助者画入画中,是一种惯例。马萨乔的《三位一体》由佛罗伦萨城一位名门出资,画中身着红色衣袍者即是赞助者,他的衣袍表明他是佛罗伦萨共和国最高级别的官员。从画中可见,他与夫人跪在小教堂入口处,教堂内,圣母和圣约翰站在十字架两侧,十字架后面站着圣父上帝,依托着十字架,而钉在十字架上的是受难圣子耶稣,他是我们视线的中心。耶稣的双臂张开,刚好位于整幅画的中央,因为双腿微曲,加上健硕的腹肌显得不僵硬不死板,圣母和圣约翰两个人物的安排,运用透视短缩法,使他们看上去站在圆柱的后面。圣母的目光向下注视,附以手势,将观者的注意力引向十字架上的基督。 画家充分地利用了透视学创造真实的物景,人物比例关系也把握得非常恰当,十字架后面的圣父上帝与下面的赞助者夫妇构成了一个大三角,同时与圣母和圣约翰也构成了一个三角,同理,十字架上的耶稣也一样,在这样的三角形构架中,画面显得和谐舒适,我想这也与画名《三位一体》有直接联系。马萨乔根据定点透视,将整个画面安排在统一的空间之内,人物不再像以往只位于同一平面内,而是更加具有立体效果,虽然他们在同一幅画中,他却利用光线,使人物和环境产生距离,给人有层次感,前后远近安排得十分巧妙。人物下方的门槛更是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仿佛将观者引入画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又将画中本身的人物分为里外两部分,这样鲜明的层次和立体效果不得不让人佩服。 再从文艺复兴的角度谈谈这幅画,这幅画打破了传统的绘画风格和装饰意味,人物描绘朴实雄浑,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人文主义精神相统一,这一时期的绘画以人为中心,人物主次也十分鲜明,受宗教影响颇深。这一时期的画家们高举人文主义旗帜,与教会的神权文化斗争,虽以宗教为题材,却较多地表现人物,尤其注重人物的立体感、生动感,追求自然真实。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基于客观现实世界的,再加以创作修饰,能再现真实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境界,我们需要把这种精神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去,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的和谐与完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