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概念起源与发展(1)

景观生态学概念起源与发展(1)
景观生态学概念起源与发展(1)

2002年3月

第17卷第1期

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

Mar2002

Vol17No1景观生态学概念起源与发展

楚道文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250014,济南;27岁,男,硬士生)

摘要对目前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领域中所存在的关于景观概念的多种不同解释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将景观与土地、环境和风景等经常引起混乱的概念术语也作丁分析对比在此基础讨论了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内涵及景观生态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关键词景观;景观生态学;起源与发展

中圈分类号V556R

景观生态学主要来源地理学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的生态理论.它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家研究一个生态区的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与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我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刚刚起步,对其来源和背景的认识尚有分歧.有的学者将景观生态学与景观学或生态学视为同义,也常有学者将景观生态学狭义地理解为风景园林学,且常与环境学等容易发生混淆.鉴于此,本文将针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来源及其发展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加深和推动国内学术界对景观生态学的认识和景观生态学在国内的发展.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符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景观是自然和人文系统的载体.而对于景观,不同学科却有多种不同的解释,甚至在同一学科中(如地理学)也长期存在着不同解释的争议.同时,由于景观概念的不确定性,也经常导致其与“风景”、“土地”、“环境”等词义相混淆,这些不同景观理解之间的差别在哪里?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差异?景观生态学又是基于什么样的景观理解?这也是本文关心并试图回答的问题.

1景观的概念

1.1景观的原义景观最初的含义是指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16世纪末,“景观”主要被用作绘画艺术的一个专门术语,泛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17世纪以后到18世纪,景观成为描述自然、人文以及他们共同构成的整体景象的一个总称,包括自然和人为作用的任何地表形态,常用风景、风光、景象、景色等术语描述.这种针对美学风景的景观理解是后来学术概念的来源.

1.2地理学中的景观概念19世纪初,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洪堡德将景观概念首先引入地理学,并从此形成作为“自然地域综合体”代名词的景观含义.随着景观概念在地理学中的不断深化,地理学界主要形成了类型方向和区域方向两种对景观的理解.类型方向把景观抽象为类似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的一般概念,可用于任何等级的分类单位,如林中旷地景观等,并基于此将整个地球表面称作景观壳.区域方向则把景观理解为一定分类等级的单位.如区或区的一部分,他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方面都是同质的,并且是由地方性地理系统形成有规律的、相互联系的区域组合….

1.3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概念自上世纪30年代c.特洛尔(C.Troll)提出景观生态一词以来,景观的概念被引入生态学并形成景观生态学.C.特洛尔认为景观代表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尺度单元,并表示一个区域整体,同时他认为景观作为地球表面的实体存在,对景观的生态学理解也存在于地理学界.如植物地理学家B.N.苏卡乔夫(1941,1949)就侧重景观内部的生态联系,认为景观是生物地理群落(景观单元)的地域综合体.美国学者M.God.1'on(1986)进一步将景观定义为相互作用的镶嵌体(生态系统)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收穑日期:200l一0318

第1期楚道文:景观生态学概念起源与发展55

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后来,Fb册肌(1995)进一步将其定义为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在更大尺度的区域中,景观是互不重复出现且对比性强的结构单元.

总之,景观的最初含义主要关注景观的视觉特性和文化价值,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将其进一步拓展,以“地域综合体”的理解作为它们共同的概念基础.但地理学主要关注景观的要素(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特征和景观形成过程,并由此形成了没有空间尺度限制的类型学派和代表发生在最具一致性的某个地域(或地段)的区域学派理解.而以构成景观的空间单元间的组合和相互作用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景观生态学.则视景观为地域(Local)尺度上,具有空间可量测性的异质空间单元,同时也接受地理学中景观的类型含义(如城镇景观、农业景观).

2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内涵

景观生态学是在1939年由德国地理学家c.特洛尔提出的.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景观生态学远远超过了C.特洛尔的想法(即景观生态学这个词表示支配一个地区不同地域单位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分析),在概念和范围上也远不同于C.特洛尔的观点,景观生态学已扩大到人类生态学的范畴,并发展到规划设计阶段.

景观生态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认为景观为一统一整体,并将复杂的景观“黑箱化”.从整体观念出发研究景观内部以及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与传输.整体性通过减少解析性分析,使得复杂的研究简单化,从而更好的了解某些复杂结构和过程.同时,他也反对通过片面的、分离的相关关系分析来研究整体.不同尺度的景观通过内部各要素问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表现出统一性和整体性,即通过一定的结构把系统连接为整体,使系统具有内在规定性、有序性景观分类的原理就是基于整体性,利用其抽象特征的诊断来确定景观等级的有序化和景观的特征及功能分类【21

景观生态系统尽管有别于一般生态系统,它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且扩展到人类和管理系统,但生态系统理沦仍然是它的理论基础.景观生态系统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具有“融合性”、“中介性”和“有序性”.时间上,它由比较简单的结构向复杂的结构状态发展,具有生态系统的演替特征;空间上,景观生态系统的组分具有自己的空间尺度、范围和规模,可以从局地到区域乃至全球.它具有生态系统的等级序列;景观生态系统通过正负反馈的对立统一而保持动态平衡,具有生态系统的反馈机理,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演替仍符合生态系统原理.

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景观生态学的科学地位因景观生态学是许多新老相关学科按照源、流、汇、结、果的规律模式长期纵横交叉、融汇综合产生的一门现代新兴综合学科.本身兼有生态科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等许多现代大学科群系的多功能优点,适宜于组织协凋跨学科多专业的区域生态综合研究.因此,景观生态学在现代生态学分类体系中大体处于应用基础生态学科的地位.

3景观生态学的起源

在基本明确了景观生态学及景观概念的基础上,本文将着力探讨景观生态学发展及由来的历史渊源,通过参阅大量有关文献,这里将景观生态学的起源分为两个阶段:思想酝酿阶段与概念形成阶段.

3.1思想酝酿阶段德国著名地理学家E.纳夫(Neef)称为“史前阶段”这一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地理学的景观思想和生物学的生态学思想是各自独立发展的.早在十九世纪中期,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德,依据广泛的野外考察印象和渊博的学识,提出景观是“地球上一个区域的整体”的思想,并认为地理学应该研究地球上自然现象的相互关系.以后,地理学分化为许多独立的学科与分支,洪堡德的综合思想后继乏人.景观学思想的发展一度停顿.在19世纪末,俄国的道库恰也夫和他的学生在野外词查中发现自然界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特别是它的学生贝尔格,明确提出景观的概念,阐明了景观及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景观的发展问题,为景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景观学思想也在德国得到了发展.帕萨格(S.passarge)认为,景观是由气候、水、植物、土壤和文化现象组成的地域复合体.景观学思想在美国和英国也得到发展.但他们称景观为土地或土地类型.生物学发展的历史也是如此.在19世纪中期,赫克尔把研究

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7卷

生物和环境关系的科学称之为生态学.其后,其他生物学家又从个体生态学发展到生物群落学,研究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的关系.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G.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术语,用来表示任何等级的生态单位中的生物和其环境的综合体,反映了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之问的密切联系的思想.这样,在上世纪30年代,地理学和生物学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独立发展的道路,都得到一个共同的认识——自然现象是综合的.这为景观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3.2概念形成阶段这是景观生态学由综合的思想逐渐发展为一门横断科学的历史时期.1939年C.特洛尔在利用航空像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首先提出“景观生态学”(1andscapeecology)一词.在林超泽的《景观生态学》一文中,c特洛尔提出:“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由两种科学观点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是地理学的(景观),另~种是生物学的(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表示支配~个区域不同地域单元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二战后,为了解决人口、粮食、环境及土地等问题,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开发和利用,出现了以土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景观生态研究热潮.这一时期,正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等理论形成和发展时期,也是数学方法、卫星图像与计算机等新技术新方法广阔应用时期.许多人纷纷将新思想和新技术引进土地研究领域,有利的推动了土地研究的深入发展,并从理论上、方法上奠定了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基础.

4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历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为其发展的一个主线.我们以1982年大会和1995年大会为标志,将其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80年代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逐步深入阶段;90年代后以积极采用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行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阶段.

4.180年代的深入研究阶段1982年10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的“第六次景观生态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正式成立了“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IntemationalAssociationforLandscapeEcology,简称IALE)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一个新的蓬勃发展的阶段.此后,许多人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讨论.在1984年出版的{LandscapeEcol旷TheoryandApplication}--书中,Z.Naveh等人指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与其生存空间一开放与组合的景观相互作用关系的交叉学科”.作者认为景观生态学以普通系统论、自然等级组织和整体性原理,生物系统和人类系统共生原理等为基本原理或基本理论.1986年,R.Forman和M.Godl'on在合著(LandscapeEcology}--书中认为:“景观生态学探讨生态系统一如林地、草地、灌丛、走廊和村庄——异质性组合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作者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研究了景观研究的空间结构,景观动力学,景观的异质性原理.1989年,I.SZonneveld和R.ForlTlan共同主编I拘{ChangingLandscape:AnEcologicalPerspective}--书是80年代末期世界上几位主要景观生态学家的集体著作,反映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正在深人发展…3.

4.290年代的应用研究阶段1995年在法国举行的“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吸引了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人参加.从本次会议可以了解到90年代国际景观生态学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进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4】:

1)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研究生态空间理论包括尺度、空间格局与镶嵌动态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生态系统空间关系定量化的研究是一个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景观异质性研究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的基本问题之一.美国学者M.Turner的《景观异质性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尺度依赖性》一文,集中体现了这一研究领域的进展.他以美国怀俄明州黄石公园火后研究为例,研究火后斑块的几何形状怎样影响到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揭露出多尺度景观异质性的惊人作用.

2)景观变化模型与未来景观的规划对于景观变化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研究已成为国外研究者争相采用的方法,除常见的转移概率模型外,渗透模型也被一些研究者引入景观动态的研究中,利用二维渗透网络模拟景观格局,研究火、病虫害和物种的传播.

未来景观的规划则主要包括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当今全球环境变化为基础对未来景观进行预测bj,另外,未来文化景观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3)量观系统分析与GIS应用景观系统分析常常需要运用各种定量化的指标来进行景观评价、景观分类、

第1期楚道文:景观生态学概念起源与发展

构建有关模型,随着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涌现,这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当前,遥感和GIS的应用成为景观分析的基本手段,如何与地质统计的方法紧密结合以提供能充分反映景观特征的更好的空间模型,将成为以后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5景观生态学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很显然,由于人口猛增,资源消耗过快,人类生存条件严重恶化,这些都迫切需要景观生态学的迅猛发展.但景观生态学毕竟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简析如下:一是研究的深度十分不够.关于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景观尺度分析、生态风险评价等研究开展的还不多,对于穿过景观的“流”(异质种群动态、营养物质、水分…)和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较少涉及,大多停留在案例研究上,有创建和有理论价值的鲜有发展.二是应用渠道还不甚畅通.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应尽快在诸如自然保护区规划、管理,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景观建筑的规划设计等方面应用,并努力拿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作为示范.

6参考文献

[1]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1--41

[2]OdumEugenePEc蜥andOurEndangeredLife—Su!cpurtSyste,n.S∞derlandMaas,19891289--1293

[3]俞孔坚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9(4):433~439

[4]肖笃宁从1995年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看当前国内外景观生态学发展的现状。地球科学进展,1996,11(4):383~387LANDSCAPEECOLOGYCoNCEPToRIGINANDDEⅧ.0PMENT

ChUIkwen

Environment,‰dqNormalUniverMty,250014,Jinan.chm)

(CollegeofPopulation。R∞㈣and

AbstractThevariousunderstandingsoftheconceptoflandscapereferredinthefieldsofgec辑'aphyandlandscapeeeologyareanalyzedandsummarized.Thedifferencesbetweenlandscapeandland,environmentandsceneryarealsodistinguished.Basedonthestudiesabove,itdiscussedtheimplication,emerginganddevelopmentoflandscapeecolngy.

Keywordslandscape;landscapeecology;originanddevelopment

景观生态学概念起源与发展

作者:楚道文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250014,济南

刊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2002,17(1)

引用次数:6次

参考文献(4条)

1.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 1999

2.Odum Eugene P Ec logy and Our Endangered Life - Support System 1989

3.俞孔坚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1987(4)

4.肖笃宁从1995年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看当前国内外景观生态学发展的现状[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 1996(4)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傅伯杰.吕一河.陈利顶.苏常红.姚雪玲.刘宇.FU Bo-Jie.L(U) Yi-He.CHEN Li-Ding.SU Chang-Hong.

YAO Xue-Ling.LIU Yu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新进展-生态学报2008,28(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景观生态学发展迅速.景观生态学研究最为活跃的地区集中在北美、欧洲、大洋洲(澳大利亚)、东亚(中国),表明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广泛性和越来越高的认知度.从研究内容上看,景观生态评价、规划和模拟一直占居主导地位,其次是景观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探讨.随着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深入,以科学和实践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了景观生态学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包括水域景观生态学、景观遗传学、多功能景观研究、景观综合模拟、景观生态与可持续性科学.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国际同行开始关注并在重要学术刊物上评介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标志着中国景观生态学已逐步走上国际舞台.然而,中国景观生态学进一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并存.中国科学家需要抓住人类对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性科学的共同夙求,放眼国际前沿、服务本土需求,从中国自身的特色出发,关注受人类干扰的和以人为主导的景观,以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多尺度、多维度耦合研究为核心,区域综合与区内分异并重,推动综合整体性景观生态学的建立和完善.

2.学位论文周华荣中国新疆塔里木河中下游河流廊道的景观生态学研究2004

中国西部干旱区是干旱区研究的天然实验场.塔里木河是西部干旱区重要的生态河流.塔里木河中下游尉犁-若羌段以沙地景观为基质,以河渠、公路、防护林为连接廊道,草地、盐碱地、湿地、耕地为镶嵌斑块,是典型的干旱区河流廊道景观区域,是南疆第一大城市库尔勒与未来重建的新楼兰的唯一景观廊道,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连通作用.该文以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为主体的塔里木河中下游河流廊道区域为研究对象,在区域景观生态特征的认识和景观生态建设方略的探讨上,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中,注重其理论体系的构建.(1)全面收集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研究框架与原理,阐明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新的领域.(2)收集卫星影像资料并进行解译(3)通过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以及景观类型的转换矩阵,揭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廊道景观格局的变化过程与趋势,结合区域水资源、生态及人文变化,对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研究.(4)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确定景观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构建其区划系统.(5)根据干旱区景观生态特点,建立干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概念模型,(6)在了解廊道区域景观时空变化驱动力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生态治理方式的景观生态效应进行分析,提出塔河中下游河流廊道区域"大塔里木河"景观生态建设的总体原则

3.期刊论文张凯莉.周曦.ZHANG Kai-li.ZHOU Xi景观、景观学与景观生态学之讨论-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6,5(3)

景观这一含义广泛的名词,最近几年在中国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其所造成的专业上的混乱在大学教育中尤其明显.在国外已有争议的专业名词"Landscape Architecture"和"Landscape Ecology",分别被一些人简单地翻译成"景观建筑学"和"景观生态学"后,"景观学"的出现使这一问题更加纠缠不清,该文对此进行了辨析.

4.学位论文何萍以研究武乡水相关景观——演绎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应用接轨的方法论2000

景观生态学以景观结构、功能及其变化为主要研究内容,与景观规划融合在一起,成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景观生态规划成为景观生态学理论发展的动力以及与应用接轨的途径.在目前的景观生态规划中,继承了景观规划对空间格局分析的钟爱,运用图件、GIS等手段表达景观的多种属性,如地貌、地质、水文、植被、动物及土地利用方式等等,并以此确定景观的格局与变化;但是对生态学的能流、物流思想却结合得很少.从格局出发,对生态过程、机制忽视,使得规划方法缺乏针对性.生态保护的形势迫切需求可操作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该文从这种需求出发,从四个逻辑层次演绎了一种强调生态过程的水相关景观的规划方法.第一层次,理论观点的提出.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演进、景观规划向景观生态规划发展以及景观生态规划的争议中,得出景观生态规划应该强调"功能论"——以健康的景观生态过程为目标,从功能、机制分析入手,在景观分析中采取多样化的尺度,运用等级理论,找出景观的泛化、动态化的格局;对照这些格局,判断现有景观格局或人类行为对景观功能流的影响,从而得出规划的策略.第二层次,以水相关景观来演绎功能论.从水文学、河流生态学等学科基础研究中提取有关生态过程与格局的知识作为支撑,从水在空间三维物流过程中找出动态的格局以及它们的时间维格局,从人类行为对水相关景观过程的干扰以及格局变化中得出对健康的水相关景观格局的判断.第三层次,以半干旱地区山西武乡为实例,在不同的尺度上分析水流的纵向、横向和垂直向运动过程与格局,针对现有的水利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功能流和自然格局的影响与适应情况,找出现存的景观生态问题.第四层次,对武乡提出两类规划策略:1.适应自然景观过程与格局,改变不合理的利用方式;2.向现有干扰格局作适当妥协,调整水的过程格局.一系列具体的规划方案归于其中.这种以景观功能为出发点的规划思想可以拓展到各种生态流的格局控制措施研究中去,促进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应用的接轨.

5.期刊论文角媛梅.肖笃宁.郭明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的综合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

景观具有"风景"、"自然综合体"、"异质性镶嵌体"等多种含义,是风景美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并成为现代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学科基础;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的景观生态学,以其多学科基础而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但同时也使景观生态学面临强烈的分化危机;景观生态学的整合是未来景观生态学的唯一出路,实现整合的根本途径是景观生态学综合研究的发展和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综合研究包括景观的复杂性、全球环境问题、遥感和GIS技术以及文化等与景观生态学的综合研究.笔者以绿洲景观为例,对绿洲景观的综合研究进行了讨论.

6.期刊论文索安宁.赵冬至.葛剑平.SUO An-Ning.ZHAO Dong-Zhi.GE Jian-Ping景观生态学在近海资源环境中的

应用——论海洋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报2009,29(9)

长期以来,景观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于陆地景观生态研究,并在土地利用、植被退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在海洋领域涉足颇少.论述了景观生态学在海洋赤潮景观、海洋溢油景观、海域使用景观、滨海湿地景观、海岛景观和海洋环境污染景观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并就海洋景观生态学发展几点认识进行了深入探讨,如海洋景观的均质性与异质性、海洋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边缘效应与海岸带、海洋景观评价与评估、海洋景观模型等,目的是为景观生态学在海洋资源环境中的应用、海洋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探索新的方向.

7.期刊论文徐雅琴.李莉.乔学忠景观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中的应用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07(12)

旅游开发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一些保护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思想和景观保护意识,造成了景观资源的退化和对保护对象的破坏.在现代地理学和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整体性、景观多样性等原理试图对自然保护区进行景观生态化设计,似促进自然保护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8.学位论文苏伟忠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2005

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将不断通过空间的外部拓展和内部重组来满足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一直以来,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循着地理学、规划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视角和脉络展开,已经形成了许多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顾朝林,2000;张庭伟,2001)。大部分城市空间的规划也主要集中在特定的社会或经济目标,或者特定的土地类型(如城市规划集中在城市土地利用)。因此,开辟新视角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具有它的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对象,把景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化如何影响生态过程作为中心问题,对物质空间结构的描述、解释和规划的传统方法引起了重新思考,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传统研究和学科交叉提供了新视角。同时,由于现有大部分景观生态学家的生物背景影响,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不同程度上忽略或低估了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O'Neill(1999)指山景观生态学利用发展完备的经济地理学理论,构筑景观整体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有望景观生态学获得真正突破;2001年美国景观生态学年会也提出由重点研究自然景观到研究人类主导景观,加强对城市景观及复杂多变景观的研究。可见,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交义研究对双方互为促进:景观生态学有助于城市空间结构传统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开拓与提高;而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应用也有益于拓宽对景观的认知和促进景观生态学科体系的完善。近年来,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领域的研究逐渐兴起,城市景观空间格局成为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重要方面(Macdonald,1998;肖笃宁,2001;曾辉,2003;US chapter of IALE,2003)。但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景观生态学领域,仍然缺乏与城市社会经济研究的真正融合。 本文在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初步探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动力机制和空间优化等4个传统研究领域,并以南京为例,对上述理论研究进行了实证。全文共分十三章。第一章为绪论,指出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二章为相关研究述评和本文研究框架的构建。相关研究集中在景观生态学和地理学领域,主要包括城市景观格局特征、城市景观格局动态、景观韵律方法、格局优化和调控等4个方面;在对上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框架。第三章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本文把景观生态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归纳为10个方面:景观结构与功能关系原理是其研究核心,这一核心包括层域(Scale)和动力学(Dynamics)两个维度;镶嵌体-生态流是这一核心的具体表现,斑块-廊道-基质模型是镶嵌体的描述语言,景观韵律是镶嵌体的量化方法,源-汇系统用于理解镶嵌体-生态流的内在关联;景观规划与管理是研究核心的应用,即发挥景观的多重价值。第四章简要概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第五章是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理论。运用景观生态学特有的语言和视角分析、理解城市景观,包括景观与城市、城市景观的层域性、城市景观结构和功能、城市景观动态等4部分,构成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六章是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方法,主要指空间描述的景观韵律方法。系统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 的韵律特征,构建了量化这些韵律特征的韵律指数体系,包括空间组成、空间属性、空间关系和空间增长4个方面。第七章是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结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关联,深入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景观生态学机制与现有其他机制研究的内在关联;从功能流的运动方式入手,阐述了城市功能流网络空间的无尺度特征,以及景观空间结构的网络效应机制。第八章是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控模式研究。以协调城市景观要素和自然生态要素的和谐空间关系为目标,基于网络效应原则和框架原则,分别从空间和时间关系的协调角度提出城市空间结构的和谐模式,并概括出具体的实现途径。第九章──第十一章是对城市空间结构韵律方法的实证。均以南京市为例,分别从城市景观外部空间结构、城市用地要素、城市景观内部空间结构三个方面对空间韵律体系进行了多层域多水平的实证分析,实际验证了空间韵律方法用于提高城市空间结构量化表述能力的有效性。第十二章是对城市空间结构和谐模式的实证。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初步探讨了江宁城市空间发展和自然生态空间保护的和谐格局。第十三章是结论与讨论,概括了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并指出今后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创新点有:(1)基于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动力机制和空间优化等四个传统领域进行了新视角的探析。(2)对城市空间结构韵律体系和城市空间结构和谐模式的实证。以南京为例,对南京城市空间韵律特征进行多层域多水平分析,测度结果证实空间韵律方法的有效性和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与机制的层域性;选择江宁区对上述和谐模式进行实证,为进入城市化加速期的江宁社会经济和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9.期刊论文马俊源.田苗.高振燕.赵满喜.任东锋.MA Junyuan.TIAN Miao.GAO Zhenyan.ZHAO Manxi.REN Dongfeng

景观生态学在公路视觉景观影响分析中的应用-公路工程2008,33(2)

采取景观生态学评价方法,从景观空间结构、景观稳定性及景观美感度等方面选择评价因子,建立了公路视觉景观生态学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新林北至阿荣旗段公路沿线典型路段视觉景观质量.结果表明,新林北至阿荣旗段公路的建设在总体上提高了沿线视觉景观质量;但公路建设的同时对原有自然景观产生了干扰,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效应,影响沿线视觉景观质量.分析表明,这种影响将可以通过采取工程措施诸如绿化或恢复扰动区植被等来减缓或消除.

10.学位论文罗彦芳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景观生态学分析——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2007

景观生态学是由生态学、地理学及人文学科综合产生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是生态学的新概念构架,其理论核心集中表现为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两方面,而生态整体性正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本文将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方法与土地可持续理论相结合,采用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学统计方法,以2004年浙江省淳安县土地利用现状图(1:5万)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为依据,对淳安县土地利用景观生态系统特征进行景观生态学分析和评价,以揭示一些内在规律,并对该县的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方案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文章在回顾国内外景观生态分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淳安县的实际情况,以行政区划单位、人为干扰强度、景观要素和功能流为分类原则,将全县土地利用景观划分为一个由3个景观类型,7个景观亚型及18个景观型组成的分类系统,为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分析、评价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在景观生态分类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格局指数法对淳安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县土地利用方式以林地、水域为主;整体景观多样性较低,说明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整体景观均匀度较低,优势度较高,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该县土地利用景观分布不均匀,多样性不高;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和分离程度均较低,反映出土地利用景观比较完整,异质性不高。运用生态服务价值法评定土地的生态效应,发现淳安县总体生态服务价值偏低,各乡镇街生态服务价值差异较大,林地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率最大。 第三,参照肖笃宁等建立的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个适合山区经济欠发达小县城的土地利用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选取指标的权重进行量算,最终通过综合评价指数(CEI)定量评价淳安县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质量现状,发现该县景观生态质量总体上保持良好:很好景观面积为212448.60hm<'2>,占总面积的48.08﹪;较好景观面积为149981.44hm<'2>,占总面积的33.94﹪;一般景观面积为77908.18hm<'2>,占总面积的17.6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淳安县土地资源是可持续利用的。 最后,依据景观格局分析和景观生态评价结果,提出一些景观生态规划的关键措施,为淳安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实现淳安县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引证文献(12条)

1.文勇军等戛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分析[期刊论文]-林业建设 2008(03)

2.范建红.张弢.雷汝林国外景观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世界地理研究 2007(01)

4.杨俊公路建设对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和外来植物物种分布影响研究——以思茅至小勐养高速公路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6

5.陈俊华.向成华.骆宗诗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期刊论文]-四川林勘设计 2005(01)

6.孙英.高光林景观生态学探讨[期刊论文]-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4)

7.杨扬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发——以七星河流域典型湿地区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

8.陈东立黄土高原流域森林植被与土壤侵蚀景观格局耦合关系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9.蔡春人居环境的人性化设计探讨[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0.黄群芳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天目湖湿地公园规划[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1.李春霞.吕静霞.王小霞.李雪桃.李友军.谢巧霞现代农业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期刊论文]-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2004(03)

12.彭鸿.侯琳.杨康宁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与景观系统分析方法[期刊论文]-中国水土保持 2003(0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f64507687.html,/Periodical_sdsdxb-zrkx200201016.aspx

下载时间:2010年1月24日

微积分起源发展

微积分的起源与发展 主要内容: 一、微积分为什么会产生 二、中国古代数学对微积分创立的贡献 三、对微积分理论有重要影响的重要科学家 四、微积分的现代发展 一、微积分为什么会产生 微积分是微分学和积分学的统称,它的萌芽、发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研究解决抛物弓形的面积、球和球冠面积、螺线下面积和旋转双曲体的体积的问题中,就隐含着近代积分学的思想。作为微分学基础的极限理论来说,早在古代以有比较清楚的论述。比如我国的庄周所著的《庄子》一书的“天下篇”中,记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三国时期的刘徽在他的割圆术中提到“割之弥细,所失弥小,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和体而无所失矣。”这些都是朴素的、也是很典型的极限概念。 到了十七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哥白尼创立日心说,伽利略出版《力学对话》,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规律--航海的需要,矿山的开发,火松制造提出了一系列的力学和数学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了促使微积分产生的因素,微积分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是必然的。归结起来,大约有四种主要类型的问题:第一类是研究运动的时候直接出现的,也就是求即时速度的问题。 已知物体移动的距离表为时间的函数的公式,求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和加速度;反过来,已知物体的加速度表为时间的函数的公式,求速度和距离。 困难在于:十七世纪所涉及的速度和加速度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例如,计算瞬时速度,就不能象计算平均速度那样,用运动的时间去除移动的距离,因为在给定的瞬刻,移动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都是 0,而 0 / 0 是无意义的。但根据物理学,每个运动的物体在它运动的每一时刻必有速度,是不容怀疑的。 第二类问题是求曲线的切线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来源于好几个方面:纯几何问题、光学中研究光线通过透镜的通道问题、运动物体在它的轨迹上任意一点处的运动方向问题等。 困难在于:曲线的“切线”的定义本身就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古希腊人把圆锥曲线的切线定义为“与曲线只接触于一点而且位于曲线的一边的直线”。这个定义对于十七世纪所用的较复杂的曲线已经不适应了。

童话的概念与起源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完全借助幻想来表现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理想、愿望。“童话”英语为fantasytale,即“幻想故事”(金山词霸为fairytale)台湾《中华儿童百科全书》中解释为: “童话就是写给小孩子看的故事,不过这故事并不是普通的故事,也不是真的故事。这故事是想出来的最可爱的故事。这故事把天底下所有的东西都当作人来看待,让所有的东西互相交朋友,让好的愿望能实现,让一切有趣的事情都能发生。” 童话源远流长,最早的童话是由神话、传说演变而来,起源于民间口头创作与传播。童话与神话传说有着渊源关系,都以幻想为主要特征。 神话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是远古时期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当原始人类由于生产力低下还无法解释给自己带来巨大危害、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的时候,他们就幻想在这强大的自然力背后,有一个能掌握和驱使自然的人,那就是神。人们凭借幻想去描述神的行为和生活,就产生了神话。随着社会发展,神话的表现内容不断扩大,发展到对宇宙的起源、生命的产生及各种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希腊神话中,地母盖娅生天父乌位诺斯,普罗米修斯用黄土造成了血肉之躯,智慧女神雅典娜给人以灵魂等;我国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攒黄土造人”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在对神的故事的叙述中,人们逐渐发现了自己,萌发了要描述自己的生活、表现自己的意志的愿望,同时又希望自己也能像神一样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意愿。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于是人们就幻想在另一个世界里去实现这一切,以此来排遣自己的渴望。由幻想造成的这种变异故事就是童话。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童话慢慢地演变成一种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寄托美好理想的方式。 创造神话与童话的幻想,都是以现实为依据的。神话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神,但不管千变万化,这些神都是按照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特征设计的,只不过形象是怪异的,力量是超人的;神话中的神化世界、鬼怪世界、天堂、地狱,都是按照当时社会来描摹的;神话中神与神之间的关系也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异的体现。童话中的万物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童话中展示的神奇世界也都是源于生活而生成的。童话与神话根本的不同,是两者表现内容不同。神话描写神的故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景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肖笃宁等,1997)。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门新兴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要想能够对其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上两门学科中的一些相关思想的发展。地理学中,由于其学科跨度很大,并不是每一分支都与现代景观生态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对景观生态学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的仅是其中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其中与景观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1 景观学的发展历史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生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作为一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 Passarge 于1919―1920年出版了三卷本《景观学基础》之后,又于1921―193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比较景观学》。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认为景观是相关要素的复合体,并系统地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分级的原理;并认为划分景观的最好标志是植被,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的概念。作为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的德国人文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 于本世纪初发表了《人类地理学的目的》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的观点。在1952-1958年间先后完成的三卷本《早期中欧聚落区域》一书中,他提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方法论原理上来。其实有关人文景观的思想,早在1925年即在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arl Sauer的《景观的形态》一书中得到了反映,在该书中,Sauer 提出应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自本世纪3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景观学研究的中心,这就是前苏联的景观学研究。其代表人物为贝尔格。他于1913年即提出,景观是地形形态的一定的、有规律地重复的综合体或群体这一概念。1931年,贝尔格的巨著《苏联景观地理地带》一书出版,该书是苏联系统阐述景观学原理的第一次尝试。在该书中他进一步明确和补充了1913年所下的景观定义,提出了景观的例子,研究了景观与其组成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谈到了景观的发展与起源问题。由于贝尔格等最初的景观研究者们,没有赋于景观任何分级的意义,而把它看成是任何的地理单元,即把它用作是“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或不好理解的东西,为此,许多后继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些缺陷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以致于形成了苏联景观研究的两大学派:类型学派和区域学派。类型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M.A.别尔乌辛等,而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拉孟斯基、C.D.卡列斯尼克、H.A.宋采夫、伊萨钦科等,而尤以区域学派的影响为甚。H.A.宋采夫1947年在全苏第二次地理学代表大会上关于景观问题的报告,被认为是继拉孟斯基、卡列斯尼克、苏卡乔夫等人之后,对景观学说的第一个巨大贡献。在这一报告及其以后的著作中他给了景观一个新的、更为确切的定义:景观是具有同类地质基础和相同的一般气候的、发生上一致的地域,这是由几个或许多部分―限区―组成,后者在景观范围内形成有规律的结合。之后,又有许多地理学家在相当多的著作中对景观学说进行阐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波雷诺夫和彼列尔曼的工作。他们奠定了景观地球化学的基础,他们主要研究景观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形成了苏联又一个景观学研究方向―景观地球化学研究方向(伊萨钦科等,1962;贝尔格等,1964)。现代景观学研究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强调分析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通过对景观各个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去解释景观的特征,综合研究则强调研究景观的整体特征,这一方向的景观学相当于综合自然地理;另一个方向是研究景观内部的土地结构,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景观。这一研究在苏联发展为景观形态学,在我国则称为土地类型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

生态学概念

生态学概念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系统) 2、生态学的经典定义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学一词是由谁首先提出来的(海克尔) 4、现代生态学的特点是(生态系统生态学) 5、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同下列哪一项相当(个体生态学) 6、按下列哪一项划分,生态学可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等(生物类群) 7、按下列哪一项划分,生态学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等(生物的组织层次) 8、生态学建立时期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个体及种群生态学) 9、生态学巩固时期,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主要是指(生态学同其他学科的渗透交叉) 10、生态学学派分化是在(生态学的巩固时期) 11、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主体发展到(以人类为研究为主) 12、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生物圈) 13、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14、1798年马尔萨斯出版的一部对“生存竞争”和“物种形成”理论有重要影响的书是(人口论) 15、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向微观和宏观发展) 16、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大多与生物学的方法相似是由于(生态学最初属于生物学的分支) 二、填空题 1、生态学的经典定义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奥德姆关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3、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系统 4、生态学一词是由海克尔首先提出来的 5、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坦斯利首先提出来的 6、研究一定区域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规律的生态学分支是景观生态学 7、个体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学相当

“数学”简介含义起源 历史与发展

数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简单地说,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 由于生活和劳动上的需求,即使是最原始的民族,也知道简单的计数,并由用手指或实物计数发展到用数字计数。在中国,至迟在商代,即已出现用十进制数字表示大数的方法;又至迟至秦汉之际,即已出现完满的十进位值制。在成书不迟于1世纪的《九章算术》中,已载有只有位值制才有可能的开平、立方的计算法则,并载有分数的各种运算以及解线性联立方程组的方法,还引入了负数概念。刘徽在他注解的《九章算术》(3世纪)中,还提出过用十进小数表示无理数平方根的奇零部分,但直至唐宋时期(欧洲则在16世纪S.斯蒂文以后)十进小数才获通用。在这本著作中,刘徽又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逼近圆周长,成为后世求圆周率更精确值的一般方法。虽然中国从来没有过无理数或实数的一般概念,但在实质上,那时中国已完成了实数系统的一切运算法则与方法,这不仅在应用上不可缺,也为数学初期教育所不可少。至于继承了巴比伦、埃及、希腊文化的欧洲地区,则偏重于数的性质及这些性质间的逻辑关系的研究。早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即有素数的概念和素数个数无穷及整数惟一分解等论断。古希腊发现了有非分数的数,即现称的无理数。16世纪以来,由于解高次方程又出现了复数。在近代,数的概念更进一步抽象化并依据数的不同运算规律而对一般的数系统进行独立的理论探讨,形成数学中的若干不同分支。 开平方和开立方是解最简单的高次方程。在《九章算术》中,已出现解某种特殊形式的二次方程。发展至宋元时代,引进了“天元”(即未知数)的明确观念,出现了求高次方程数值解与求多至四个未知数的高次代数联立方程组的解的方法,通称为天元术与四元术。与之相伴出现的多项式的表达、运算法则以及消去方法,已接近于近世的代数学。在中国以外,9世纪阿拉伯的花拉子米的著作阐述了二次方程的解法,通常被视为代数学的鼻祖,其

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13页精选文档

二、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 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则是在1988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INSAG)提出的。众所周知,当今全球能源日趋贫乏,核能逐步受到各国的重视。据统计,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核发电量超过总发电量的70%。但是人们至今不会忘记1979年3月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和1986年4月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安全地利用核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在核电厂成功应用,则迅速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对安全文化的极大兴趣。安全文化不断地被应用到城市防灾、减灾和一些企业安全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出版物中,给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我国大部分专家认为:“安全文化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安全文化是一种社会的、大众的、开放的文化,在企业中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企业安全文化,即企业要把实现生产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制约机制,以实现生产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动力机制,建立起企业运行机制。 安全文化是一个由表面到本质,由形式到内涵结构严谨的系统。它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智能层次和价值规范层次所构成。 器物层次:包括人类因生产、生活、生存和求知的需要而制造并使用

的各种安全及防护、保护人类身心安全与健康的工具。 制度层次:包括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卫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减灾安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一切制度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及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精神智能层次:包括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哲学、安全文学、安全艺术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安全或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理论。 价值规范层次:包括人们对安全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安全文化的发展及状况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活动创造的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的观念、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对于现代的安全系统工程,企业的事故预防不仅充分依靠安全技术、安全工程设施等安全的硬手段,更需要安全管理、安全法制、安全教育等安全科学的软技术。但是,过去尽管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工业社会还是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故痛苦,在经过深刻的反省和系统科学的分析后,人们发现,在安全文化提出之前,我们在事故致因的认识中,对于“人因”的认识还存在着深层次上的欠缺,这就是:在常规认识到的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以外,还应正视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这些因素的全面归纳,就是人的文化,人类的安全文化,她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观念、思维和行为,从而形成客观的物态和环境的安全质量。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及前景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及前景 作者: 指导老师: 专业: 年月日

摘要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中一门年轻的分支学科,它的理论与方法和传统生态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注重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影响。最近几年,园林生态学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一项全新的生态学内容。它不但分析体系本身的发展和变化特征,分析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景观生态学为综合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因而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从景现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一般原理、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焦点问题是景观结构、景观动态与景观功能。综述了景观格局、景观动态、景观异质性、景观尺度与景观功能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最新应用领域,展望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应用;发展趋势

Abstract Landscape ecology is a young discipline, its theory and method and the traditional ecology are essentially different,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landscape pattern and process. In recent years, landscape ecology concern. It is a new ecology. It not only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system itself,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Landscape ecology provides a new theory and method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attention.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heory,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research method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re a research focus in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structure,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function.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 landscape dynamics, landscape diversity, landscape scale and landscape function were reviewed, and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 new application field, the prospect of the landscape ecolog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trend

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

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 邬建国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命科学系) Landscape Ecology - Concepts and Theories. Wu Jianguo ( Department of L if e Sciences , A rizona S tate University West , PO Box 37100 , Phoenix , A Z 85069 - 7100) .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2 gy ,2000 ,19 (1) :42 - 52. Landscape ecolog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that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ing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that emphasize spatial heterogeneity , hierarchical linkages ,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pattern , process , and scale have given the field an unique and significant identity.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review and synthesize the recent advances in landscape ecology , presenting a set of core concepts and theories , which include scale , pattern - process , spatial het2 erogeneity , edge effect , hierarchy theory , patch dynamics , patch - corridor - matrix model , island biogeographic theory , metapopulation theory , landscape connectivity , neutral models , and percola2 tion theory. Key words : landscape ecology , scale , pattern and process , spatial heterogeneity , hierarchy theory , edge effect , patch dynamics , metapopulation theory , landscape connectivity. 作者简介:邬建国,博士。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 命科学系教授。 现代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 深入开拓和迅速发展的学科。因此,不但 欧洲和北美的景观生态学有显著不同,就 是在北美景观生态学短暂的发展进程中也 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论说。概括地 说,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下 列几个方面,即: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 及动态;空间异质性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 作用;景观的等级结构特征;格局- 过程- 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与景观结 构,功能的反馈关系以及景观异质性(或多 样性) 的维持和管理[1~6 ] 。反映这些研究 重点的主要景观生态学概念和理论是什么 呢? 本文拟在总结该学科最近20 多年来 的发展的基础上,概括地阐述其中的一些 主要概念和理论(图2) 。 1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有关景观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但一般 讲是指反映内陆地形地貌景色的图象,诸 如草原、森林、山脉、湖泊等;或是某一地理 区域的综合地形特征;或者是人们放眼所 映获的自然景色。而生态学中,景观的定 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景观是 指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范围内,由不同生

图形的起源与发展

图形的起源与发展 图形的发展可以说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以图画为手段,记录自己的思想、活动、成就,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行沟通和交流。当时绘画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欣赏美,而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被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媒介,这就成为最原始意义上的图形。 在人类社会的言语期与文字期中间其实还存在着一个图形期,如法国南部的洞穴艺术,据推测,洞穴中的图形要比埃及和中国的象形文字早3万多年。那时的人们为了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进行信息传递,设计了许多图画标记,以视觉符号的方式表达思想,并逐渐进行改良简化、相互统一,使它日趋完美。在北美洲印第安人的岩洞壁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简练、具有标志化特征的图形符号。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图形标志也逐渐统一和完善起来,这时,文字产生了。文字的出现使信息可以跨越时间、空间进行广泛而准确地传播,使人类的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创造了利用木片在湿泥板上刻画的所谓“楔形文字”,基本属于象形文字。我国的中文汉字也是源于图画的象形文字,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陶器上,已经出现了类似文字的图形,如:日、月、水、雨、木、犬等等,与其代表的物象非常相似。古埃及也发明了以图画为核心的象形文字,这是原始图形向文字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随后,单纯的象形文字逐渐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为表现更广泛、更抽象的含义,人们开始采用表音、表意等其它

手法来创造更多内容的文字,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 与此同时,图形的发展空间却更加扩展了,各种标识、标记、符号、图样的产生,丰富了图形的内容。从西班牙古代摩尔人留下的建筑和镶嵌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虚实相生”的图样。中国的“太极图”是流传至今的典范图形。在我国民间还出现了多种多样、形式丰富的吉祥图形,如:双喜、四喜、连年有余、五福捧寿……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更给现代图形带来了广阔的天地,使其真正实现表述信息的广泛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立体派绘画大师毕加索创作的《和平的面容》利用同构手法将和平的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同处一个时代的荷兰著名版画家埃舍尔更是对绘画的可能性作了大量的探索,以极大的兴趣研究和再现交错型图形,使一些语言无法表现的思想得以再现,创作了许多“智力图像”,如:曲面带、魔镜、天与水、昼与夜、瀑布、上升与下降等,对形态虚实的共存互换、平面和立体的空间转化、变形与写实的交错语言等形象进行了创造,扩展了视觉艺术的表现空间,表现出埃舍尔特有的视像思维的才能。 图形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超现实的自由创造,在版面设计中展现着独特的视觉魅力。在国外,图形设计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图形设计师的地位已伴随着图形的表达方式所引起的社会作用,日益被人们所认可。20世纪中期,世界各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图形设计大师,如日本的福田繁雄、等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智慧、促进了视觉语言的多元化发展。

谜语的起源与发展

谜语的起源与发展 一、什么是谜语?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候称“瘦辞”或“隐语”。 谜语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解释。文义谜语是谜的统称,它包括文义谜(即灯谜)和事物谜(即民间谜),狭义的谜语仅指民间谜。 二、谜语的起源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那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映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逐渐形成了谜语。 开始的谜语只是一种人们打趣的方式,最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谜语文化。 汉朝时,一些文人常用诗词、典故来制谜,出现了妙喻事物特征的事物谜和文字形音义的文字谜。 南北朝时,文人常以制谜、猜谜来斗智斗勇,制谜技巧日渐成熟。隋唐时谜语由民间进入宫廷,许多皇帝都喜欢猜谜。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猜谜成为市民的一大乐趣。南宋时,每逢元霄节,人们将自己制作的谜语挂在花灯上,供人们边观灯边猜谜取乐。南宋都城临安的灯谜居全国之首,被誉为“灯谜之乡”。 明清时期元霄节猜灯谜更加盛行,并出现了研究谜语制作的专门机构。现在我们国家有“中国民间文艺协会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民团组织。 三、谜语的分类 一般地讲,谜语可以分为两大类(我们现在所说的谜语是指狭义的谜语),一类叫事物谜,就是常说的谜语;另一类叫文义谜,也就是常说的灯谜。 (一)事物谜 也叫民间谜语,儿童谜语。除了少量的字谜以外,事物谜的谜底大都是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和“物”。比如动物、植物、各种器具、用品、人体器官、自然现象、宇宙天体……它常常采用朗朗上口的民谣或者短诗歌的形式。比如: 猜字: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一个人,只有一寸长。打一字:府猜动物:有头无颈,有眼无眉,有尾无毛,有翅难飞。打一动物:鱼猜植物:有丝没有蚕,有洞没有虫,有伞没有人,有巢没有蜂。莲藕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解读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景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肖笃宁等,1997)。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门新兴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要想能够对其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上两门学科中的一些相关思想的发展。地理学中,由于其学科跨度很大,并不是每一分支都与现代景观生态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对景观生态学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的仅是其中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其中与景观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1、发展历史 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生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作为一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 Passarge 于1919―1920年出版了三卷本《景观学基础》之后,又于1921―193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比较景观学》。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认为景观是相关要素的复合体,并系统地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分级的原理;并认为划分景观的最好标志是植被,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的概念。作为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的德国人文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 于本世纪初发表了《人类地理学的目的》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的观点。在1952-1958年间先后完成的三卷本《早期中欧聚落区域》一书中,他提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方法论原理上来。其实有关人文景观的思想,早在1925年即在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arl Sauer的《景观的形态》一书中得到了反映,在该书中,Sauer 提出应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自本世纪3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景观学研究的中心,这就是前苏联的景观学研究。其代表人物为贝尔格。他于1913年即提出,景观是地形形态的一定的、有规律地重复的综合体或群体这一概念。1931年,贝尔格的巨著《苏联景观地理地带》一书出版,该书是苏联系统阐述景观学原理的第一次尝试。在该书中他进一步明确和补充了1913年所下的景观定义,提出了景观的例子,研究了景观与其组成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谈到了景观的发展与起源问题。由于贝尔格等最初的景观研究者们,没有赋于景观任何分级的意义,而把它看成是任何的地理单元,即把它用作是“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或不好理解的东西,为此,许多后继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些缺陷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以致于形成了苏联景观研究的两大学派:类型学派和区域学派。类型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M.A.别尔乌辛等,而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拉孟斯

力的概念的起源

力的概念的起源 通过下面一些历史材料的综合,就会发现这样的事实:力的概念最初是人类在劳动中通过肌肉紧张的感觉而产生的.后被自然科学家借用而成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力的概念是经过许多力学工作者的琢磨加工,逐渐完善起来的.从力的概念的产生到力的概念逐步明确的过程中,力与碰撞过程始终紧密地连系在一起一、《墨经》对力的认识 在公元前480-380之间,中国的墨翟(约公元前478—392)及其子弟所著的《墨经》一书,对运动和力有明确的定义.在力的概念及许多力学知识方面,走在同时代的前列.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 墨家考察了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看到人们通过肌肉的动作,如举、持、掷、踢、蹬,可以使别的物体发生位置移动,从而总结出肌肉力的概念.《经》第二十一条指出,:“力,刑之所以奋也.”这里“刑”同形,指人体,物体;“奋”,指克服阻抗而运动.奋字在古汉语中的意义是很丰富的,诸如由静到动,由慢到快;由下而上等等都叫做奋.因而墨家的这句话可理解为:力是物体由静而动,由下而上,或由慢到快的原因.这是对力下的一个很正确定义.由于力不易见,而重是显而易见的,人人都能看得到,所以,墨家又以举重为例加以阐明.同条《经说》指出:“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这里“下”是指物体下坠;“与”是举物向上.意思是说,重是一种力,力和重相当,物体下坠、上举,都是基于重的作用的运动. 墨家把力和物体运动的原因联系起来,初步认识到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当时,这是对力的概念的很了不起的很重要认识.特别是墨家已把力和重联系起来,把重看成一种力,可以说这是人类对力的最早的理性认识.《经》第一百二十七条的《经说》还指出:“凡重,上弗挈,下弗收,旁弗却,则直下.”即认为自由落体的轨迹必坚直向下.说明墨家对重量产生的力观察研究得十分深入. 墨家对阻力、惯性,浮力以及墙体和梁的受力等都有精细的分析.对力的平衡,扛杆、滑轮、轮轴和斜面的力学知识也有深入的理解. 二、古代原子论中的碰撞作用观点 远在公元前,古原子论奠基人之一伊壁鸠鲁(Epicurus 公元前342—270)

法的起源与演进

法的起源与演进 第一节法的起源 一、法起源的主要原因 (一)法起源的经济原因 法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在人类原始社会漫长的历史中,没有阶级、私有制,也没有代表复杂社会组织和制度形态的国家和法律。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产生和发展是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但这些因素又是在经济因素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的。在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产生了私有财产,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经常性的交换成为必要和可能。恩格斯认为,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 把每天重复着的产品生产、分配和交换用一个共同的规则约束起来,借以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共用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不久便成了法。 (二)法起源的政治原因 除了经济因素在法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外,法的产生也是当时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的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及生产与交换发展的同时,社会也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分化,形成了两个对抗性的社会利益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开始利用国家和法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是法产生的政治根源。 (三)法起源的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也比以往原始社会更加复杂和增多,原始社会中的极为简单的习惯已无法适应处理这些事务的要求,这就需要产生一种新的行为规则,即法。 (四)法起源的意识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独立意识的成长也促进了法的产生。总之,法的产生,除了经济、政治原因外,还有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原始社会的习惯转变为阶级社会的法的具体形式存在着很大差别。 二、法起源的一般规律 (一)由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 由个别到一般、由自发到自觉,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法起源和发展的规律。先自发产生了氏族习惯,后来发展为国家自觉认可或制定的法律规范;先出现对特定人、特定事的调整,然后才发展为对一般人、一般事的调整。 (二)由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再到制定法 任何国家法的起源,都不可能在刚形成时就具备完全成熟的形态或只有一种形态。 法的形态总是先表现为不成文形式,即习惯和习惯法,然后才发展为成文(制定)形式,即成文法。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因素(尤其是语言和文字的成熟状态)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三)从浑然一体到相对独立 法在氏族习惯的母体中孕育生长,而氏族习惯融原始的道德、宗教等多种社会规范于一体,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法律规则的专门化、独立化是社会规范分化的结果,法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法日益脱离宗教、道德规范而成为独立的专门的社会规范的过程。但这一分离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达到完全纯粹的状态。 第二节法的演进一、法的历史类型 (一)奴隶制法奴隶制法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法,也是最早的私有制类型的法。 奴隶制法的本质和特征是由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从总体上认识,奴隶制法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流形概念的演变与理论发展

流形概念的演变与理论发展 一、引言 流形是20 世纪数学有代表性的基本概念,它集几何、代数、分析于一体,成为现代数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在数学中,流形作为方程的非退化系统的解的集合出现,也是几何的各种集合和允许局部参数化的其他对象。〔1〕53物理学中,经典力学的相空间和构造广义相对论的时空模型的四维伪黎曼流形都是流形的实例。 流形是局部具有欧氏空间性质的拓扑空间,粗略地说,流形上每一点的附近和欧氏空间的一个开集是同胚的,流形正是一块块欧氏空间粘起来的结果。从整体上看,流形具有拓扑结构,而拓扑结构是“软” 的,因为所有的同胚变形会保持拓扑结构不变,这样流形具有整体上的柔性,可流动性,也许这就是中文译成流形(该译名由着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江泽涵引入)的原因。 流形作为拓扑空间,它的起源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谁解决的?形成了什么理论?这是几何史的根本问题。目前国内外对这些问题已有一些研究〔1-7〕,本文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流形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对上述问题给予解答。 二、流形概念的演变 流形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高斯

( C.F.Gauss,1777-1855)的内蕴几何思想,黎曼(C.F.B.Riemann,1826-1866)继承并发展了的高斯的想法,并给出了流形的描述性定义。随着集合论和拓扑学的发展,希尔伯特(D.Hilbert,1862-1943)用公理化方案改良了黎曼对流形的定义,最终外尔(H.Weyl,1885-1955)给出了流形的严格数学定义。 1. 高斯-克吕格投影和曲纹坐标系 十八世纪末及十九世纪初,频繁的拿破仑战争和欧洲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绘制精确的地图,于是欧洲各国开始有计划地实施本国领域的大地测量工作。1817 年,汉诺威政府命令高斯精确测量从哥廷根到奥尔顿子午线的弧长,并绘制奥尔顿的地图,这使得高斯转向大地测量学的问题与实践。高斯在绘制地图中创造了高斯-克吕格投影,这是一种等角横轴切椭圆柱投影,它假设一个椭圆柱面与地球椭球体面横切于某一条经线上,按照等角条件将中央经线东、西各3°或1.5°经线范围内的经纬线投影到椭圆柱面上,然后将椭圆柱面展开成平面。 采用分带投影的方法,是为了使投影边缘的变形不致过大。当大的控制网跨越两个相邻投影带,需要进行平面坐标的邻带换算。高斯-克吕格投影相当于把地球表面看成是一块块平面拼起来的,并且相邻投影带的坐标可以进行换算。这种绘制地图的方式给出了“流形”这个数学概念的雏形。 大地测量的实践导致了高斯曲面论研究的丰富成果。由于地球表面是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椭球面,绘制地图实际上就是寻找一般

立体构成概念及起源

立体构成概念及起源 概念: 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中一门基础造型课,也是一门艺术创作设计课。在立体造型中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形态与形状的区别(知识点一)平面造型中我们称平面的行为形状,这个形状是物象的外轮廓。在立体造型中形状是指立体物在某一距离、角度、环境条件下所呈现的外貌,而形态是指立体物的整个外貌。即形状是形态的诸多面向中的一个面向,形态则是诸多形状构成的统和体。形态是立体造型全方位的印象,是形与神的统一。 作为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所涉及的学科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造型、雕塑、广告等设计行业。除在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它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其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立体是用厚度来塑造形态、它是制作出来的。同时立体构成离不开材料、工艺、力学、美学,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体现。 “立体构成” 这门课程起源于 1919 年,是德国包豪斯学院在创办后确立的艺术流派: 包豪象斯构成理论: 在现代设计史上,包豪斯构成理论及其教育体系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成立于 1919 年的包豪斯设计学院,不仅有在建筑史上被称为设计经典的校舍,更有独树一帜的设计理念和教育思想。它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成为现代设计师的摇篮.以至有人评价它是现代设计真正的开端。 包豪斯构成理论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欧洲的产业革命为它的产生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社会变革是新思想、新观念的催生婆,英国的产业革命在由手工转向机械化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产品外观设计与产品的材料、工艺、结构、功能的矛盾急剧加深,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务之急。包豪斯以它敏锐的视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 一、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二、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三、设计要遵循自然和客观规律进行; 这些无疑体现出现代设计的观念和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对当时设计思潮的批判和否定。包豪斯构成理论是美学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包豪斯构成理论教育的成功在于它的教育思想、教育审美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吸引了许多在艺术上卓有建树的大师加盟,使包豪斯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在校长格罗佩斯旗下,先后有荷兰风格派代表人物杜斯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贾宝全杨洁泉 景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肖笃宁等,1997)。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门新兴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要想能够对其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上两门学科中的一些相关思想的发展。地理学中,由于其学科跨度很大,并不是每一分支都与现代景观生态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对景观生态学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的仅是其中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其中与景观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1 景观学的发展历史 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生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作为一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 Passarge 于1919―1920年出版了三卷本《景观学基础》之后,又于1921―193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比较景观学》。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认为景观是相关要素的复合体,并系统地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分级的原理;并认为划分景观的最好标志是植被,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的概念。作为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的德国人文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 于本世纪初发表了《人类地理学的目的》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的观点。在1952-1958年间先后完成的三卷本《早期中欧聚落区域》一书中,他提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方法论原理上来。其实有关人文景观的思想,早在1925年即在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arl Sauer的《景观的形态》一书中得到了反映,在该书中,Sauer 提出应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自本世纪3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景观学研究的中心,这就是前苏联的景观学研究。其代表人物为贝尔格。他于1913年即提出,景观是地形形态的一定的、有规律地重复的综合体或群体这一概念。1931年,贝尔格的巨著《苏联景观地理地带》一书出版,该书是苏联系统阐述景观学原理的第一次尝试。在该书中他进一步明确和补充了1913年所下的景观定义,提出了景观的例子,研究了景观与其组成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谈到了景观的发展与起源问题。由于贝尔格等最初的景观研究者们,没有赋于景观任何分级的意义,而把它看成是任何的地理单元,即把它用作是"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或不好理解的东西,为此,许多后继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些缺陷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以致于形成了苏联景观研究的两大学派:类型学派和区域学派。类型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M.A.别尔乌辛等,而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拉孟斯基、C.D.卡列斯尼克、H.A.宋采夫、伊萨钦科等,而尤以区域学派的影响为甚。H.A.宋采夫1947年在全苏第二次地理学代表大会上关于景观问题的报告,被认为是继拉孟斯基、卡列斯尼克、苏卡乔夫等人之后,对景观学说的第一个巨大贡献。在这一报告及其以后的著作中他给了景观一个新的、更为确切的定义:景观是具有同类地质基础和相同的一般气候的、发生上一致的地域,这是由几个或许多部分―限区―组成,后者在景观范围内形成有规律的结合。之后,又有许多地理学家在相当多的著作中对景观学说进行阐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波雷诺夫和彼列尔曼的工作。他们奠定了景观地球化学的基础,他们主要研究景观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形成了苏联又一个景观学研究方向―景观地球化学研究方向(伊萨钦科等,1962;贝尔格等,19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