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的民主思想及其影响

斯宾诺莎的民主思想及其影响
斯宾诺莎的民主思想及其影响

斯宾诺莎的民主思想及其影响

一、斯宾诺莎的民主思想

1、自然权利——生存权、自由权

根据“自我保存”的原则,斯宾诺莎继承了霍布斯的思想,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存在着一种自然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中拥有自然权利。他主张,每个人天生都有生存权这一最高的自然权利,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寻求自己的利益。因此,他认为在没有法律的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竭力保存自己,不顾一切。在他看来,人的自然权利和他的天然欲望以及力量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权利的大小决定于每个人力量的大小。从这段分析可以看出,斯宾诺莎认为人的自然权利首先是生存权,包括生命权和财产权。其次,由于人在自然状态下根据自己的力量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又肯定了人的自由权。斯宾诺莎也指出人在自然状态下拥有财产权,但他更强调自由权,这里面渗透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2、社会契约

斯宾诺莎认为,由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顾一切,难免造成相互之间的伤害,为了克服这种现象,人们之间订立契约,组成国家,将判断善恶和实施惩罚的权利交给国家掌握,由国家执行,也就是人们将行动的权利让渡出来。这种主张阐述了国家权力的来源,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3、思想自由,行动守法

斯宾诺莎认为,人们在订立契约时,个人只把判断善恶和实施惩罚的权利交给社会,由社会统一行使。同时,个人永远保留财产权,以及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权。他指出,这也就是个人放弃自由行动之权,而保留自由思考之权,人在国家状态中思想应该是自由的。为了保证人的思想自由,斯宾诺莎认为人的行动必须守法,因为人们把行动权让渡给了国家,国家根据法律维持社会的运转。

在理论上,斯宾诺莎把自由和守法看成一回事,认为受理性指导,遵守国家法令生活的人,比自然状态中的人更加自由。换言之,人越自由,便越自觉遵守他的国家的法律,服从他所属的统治权的命令。“思想自由,行动守法”,就是斯宾诺莎全部政治学说的最终结论。可以看出,斯宾诺莎主张在国家状态中,社会秩序是很重要的,人们必须按照规则行事,法律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4、民主政体最优论

对于国家政体问题,斯宾诺莎分别讨论了民主制、君主制和共和制三种政体形式。斯宾诺莎在理论上认为,所有政体中,民主政体是最自然的,它与个人自由和思想自由最相符合。在民主政体下,个人把天赋之权交给社会的大多数人,成为社会的一分子。但是,这种转让并不意味着绝对地让与,个人对各种事务仍能够发表意见,所有的人仍然是平等的。由此可以看出,斯宾诺莎认为在所有的政体中,民主政体最好,因为人在这种政体下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政体最能保证人的自由。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斯宾诺莎以“自我保存”

为基础,论述了人在自然状态下拥有的权利;人们通过社会契约让渡了行动权组成国家;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人的自由,理想的国家状态应该是人“思想自由,行动守法”,采用民主政体。斯宾诺莎通过理性的分析和逻辑的阐述,开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先河。

二、斯宾诺莎民主思想的影响

斯宾诺莎开西方民主思想中自由主义思想先河,他肯定私有财产权和思想自由权的主张和演绎推理的方法在西方政治思想史是具有重要地位。由于斯宾诺莎与洛克在对待个人自由方面有着明显的相似,而洛克也曾在荷兰有过为时不短的逗留,且十分熟悉欧洲政治思想家,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斯宾诺莎的思想影响过洛克。此外,斯宾诺莎的许多思想(如人民主权论、强迫自由说等)后来为卢梭所采用,并通过卢梭影响了欧洲的革命运动。由于斯宾诺莎宣传无神论,他的思想长期遭到查禁而部位不为多数人所知,但我们从高健的论述中可以认识到,斯宾诺莎的思想对洛克和卢梭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通过他们影响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政治运动。

民主的经济理论

《民主的经济理论》读后感 ——理性人假设研究姓名:秦子巍学号:0912797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摘要:本书开创性地将经济理论思想引入政治学研究,安东尼·唐斯从政府、政党、选民的理性行为入手,分析了西方民主制度背后的经济实质,为我们提供了分析西方民主制度的崭新视角,阐明了西方民主制度运行的机制、内在动因及其局限性,对我们发展中国的民主政治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但也有很大的缺陷,其理论前提是不牢靠的,因而结论也多不具有普遍意义。 关键词:理性人;民主制;政府;经济 先说一些题外之话,我觉得人不管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最好都可以研究一些哲学和经济学方面的书籍。为什么?研究哲学可以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完满;研究经济学则能让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民主的经济理论》这本书中,代表性地将现代经济学的标准分析方法——一般均衡方法论——应用于政治科学的尝试,唐斯认为,传统的关于政府行为的经济理论中隐含的利他主义的假设于经济学理论中关于私人经济行为的自利之间存在明显的不一致,唐斯主张:经济学分析必须同政治学的分析结合起来。唐斯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政治当事人也像经济当事人一样,服从基本的理性人假设,即他们总是在给定的制度和非制度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私利,本书就是依据基本的理性人假设对现代民主制下政府的行为提供一

个系统的、严格的分析,并派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可供检验的命题。 首先,我们先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一下一般均衡方法论。均衡即平衡,他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作用在质点上的所有力的合力为零时的情况。经济中的均衡是指经济决策单位意识到若重新调配资源配置方式或购买方式已不能获得更多利益,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时的状况。①均衡分析是指经济当事人最大化他们的个人利益的行为能否产生出一种稳定的市场均衡状态。均衡方法可以看作是对复杂现实的一种简单化的处理。我们知道,理性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基石,即经济当事人在给定的约束下最大限度的追求他们的个人利益。 那么,本书中理性人的概念是什么呢?唐斯将理性限定在政治目的的范围内,每一个政府寻求最大化政治支持,他的首要目标是连任,当选则是在野党的目标。同时,政府的理性行动又受到一些基本条件的约束,所谓理性行动,我们指有效地用来实现行动者的自觉挑选的政治或经济目的的行动;在我们的模型中,政府在三个条件下追求他的目标,一个允许反对党存在的民主政治结构,一种存在不同程度不确定性的环境和有理性投票者组成的选民。②政党成员的行为也是合乎理性的,政党成员追求的是私利,履行政府的社会职能,对他们来说只是实现其个人追求的一种手段。理性的选民追求最大化个人利益,这种对自身利益的追求驱使他们追求预期能够带给他们最大利益的政党。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政府的任何决策行为,取决于将政府成 ①《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上册》蔡继明等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2版p12 ②《民主的经济理论》安东尼·唐斯著姚洋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p17

民主与专制

民主与专制 马克思曾有一句正确的论断,“一切社会的思想都是那个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这一论断是针对旧的专制时代而言的,并非指民主时代,因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还没有真正的民主社会,他是研究了专制社会后得出的这一论断,遗憾的是,有的国家将它用到现代社会了。我想在没有充分的了解社会所处的实际历史发展阶段而一味的去否定民主或专制时,终将会使得社会的发展遇到巨大阻碍。 谈到民主和专制,,一开始闪现在我脑海里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从小被教育灌输的: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小时候我对这句话可是由衷的自豪、骄傲,仿佛闭上眼,我可以想到那些“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如何在“水深火热”中生活的。于是带着对他们的一点悲怜,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可是现在呢,当我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后,我发现一切并不是想象那样。在我们接受的文化中,只认同民主,专制代表着狭隘、封闭、保守、落后、暴政等,对于经历了一个5000多年君主专制的国家来说,专制的弊端不言而喻。仿佛专制就是一个恶魔,完全不能碰及。 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二者的涵义的不同: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是由公众的意志去决定公民国家的发展方向。而专制则指最高统治者独自掌握政权的统治制度,是由几个人甚至有时一个人去主宰一个国家。从字面上看

似乎是民主比专制好,可是在具体执行上,情况又是什么样子呢?接下来,我先分析一下二者的优劣。民主的优点不用多说,就像我们对专制的缺点的认识一样,是很显而易见的。其实民主最实质性的意义,就是人民的统治,人民的选择。但是在我眼里民主还有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之分,我们国家现在仍然停留在程序民主阶段,也就是表面上的民主。现在我们国家很多都是讲形式主义,走过场,这样不仅浪费极大的社会资源,而且严重阻碍了办事效率。我不由纳闷,这就是所谓的民主吗?民主不是口号,不是形式,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一种美好的憧憬,但是要实现民主,做到真正的民主,我觉得还是挺难的。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当民众需要一种精神或信仰去顶礼或膜拜时,专制便可以做到对民众统治的整齐与划一,而这种万众一心的局面往往会极大促进但是社会的发展,因为这时的民众是被专制捆在一起而形成的有力拳头,它的力量是无法想象的,这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会大踏步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首先专制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其次,它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点倒是跟我们中国特色的民主很相似,所以称之为中国特色。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最后,我觉得专制还有一个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在于,它比较干净利索,果断,要不在战时,很多民主国家也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其实就是进入一种临时的专制状态,这点我想是不可否认的。

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 生活中充满着艺术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本、电视去过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可以到书本、电视那里寻找,一定能找到的,这样艺术的资源就更加丰富了,就能为创造更好的艺术做好铺垫。 生活不全是艺术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怎么说呢?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们要想获取金子,就必须要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还要有筛选、分离、冶炼、提纯一整套技术。我们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书法中,王羲之的平和,如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米芾的飘逸,如春风拂柳,婀娜多姿;颜真卿的粗犷,如彪形大汉,威猛魁悟;赵松雪的柔眉,如窈窕淑女,丰韵挺拔;弘一的空灵,如禅房入座,清新幽静等等,这些都是用自然、用生活来述说艺术家心灵的。

民主与自由

民主与自由——从理念的分析谈中国民主建构 来源:岁月联盟作者:佚名时间:2010-08-10 摘要:民主与自由是理论中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从这两个概念出发形成了现代政治的两个基本派别——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对这两个概念及两个派别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清现代政治的思想脉络,进而探索民主的建构途径。 关键词:民主,民主主义,自由,自由主义,民主建构 在现代政治理念中,民主与自由是两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概念。在政治理论的过程中,由于对两个概念的侧重点不同,分别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派别,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各不相同,对政治制度的理论建构也各有侧重。相对于不同的条件和政治背景,他们的理论自有其合理和积极之处,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中国毕竟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积淀、文化传统和政治环境,相应地,也应该有符合自身特点的民主观。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个概念及其之间矛盾冲突的解析,分析建构中国民主的途径。 一、理念解析 1、民主: 1)概念的由来: 谈到“民主”(Democracy),政治学家们追根溯源,总是从希腊语中发现它的最初表达形式。希腊语民主(Demokratia)一词意为“人民的统治”,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才出现。它源于Demos(德谟),意为“村社”,常指住在村社的平民。所以民主政治又称为平民政治。“Demo”一词在希腊文中有双重含义:第一,它指整个公民团体。希腊的民主制城邦在其公民大会决议的正式开头的一句话就是:“The Demos has decided”(人民决定);第二,由于公民中普通平民占多数,所以它又指平民、多数人、穷人。后一种用法往往含有贵族的偏见。 2)发展进程: 由上文不难看出,古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制是民主政治的源头,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按照现代标准来看,即使最民主的城邦仍然是“寡头制”的,是寡头内部的平等。因为它排斥了居民的大多数:奴隶、外邦人和妇女。民主只为少数特权集团即公民所垄断。但是这些并不能否定希腊民族的政治天才,他们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民主和法治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他们对自由、民主、法治等政治价值的追求,都是他们的前人和同时代其他民族所不曾有过或到达过的,这也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十九世纪初黑格尔的一段话,最精辟地阐述了古代希腊人对现代西方文明的贡献:“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 近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源自于最早由伊壁鸠鲁提出的“社会契约论”的兴起,并成为十七、十八世纪新兴资产阶级用以进行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的逻辑起点。所谓社会契约论,简言之就是:在人类还没成立国家和社会之前,曾经存在着一种“自然状态”(Natural State),在这种状态中,人类享受着种种“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除了“自然法”(Natural Law)以外,不存在人为的,人们是完全平等自由的。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人们生活的不方便,不安全,生命和财产得不到必要的保障,于是就趋于意见一致,彼此订立契约,把各自的“自然权利”让给第三者,由他们充当社会(国家)领袖。 3)民主主义: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民主主义的代表人物。卢梭思想的核心在于他的公意思想和人民主权论。什么是主权?卢梭说,“唯有公意才能够按照国家创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主权就是公意的运用,是最高无上的权威。在卢梭看来,公意是类似于数学真理或柏拉图式观念的东西,它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人民的意志,它“永远是

斯宾诺莎论人的思想自由

怎样理解“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斯宾诺莎论人的思想自由(一) 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可以说是第一个明确强调人的思想自由的思想家。斯宾诺莎所说的人的思想自由或精神自由,应该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个人具有理性,他就有了自由。这是较高的层次。斯宾诺莎说:“只要能够正确运用理性,思想便完全处于自己的权利之下,或得到完全的自由。”(斯宾诺莎:政治论,冯炳昆译.商务印书馆1999版,第16页)那么,什么是理性?在解说理性之前,须先对斯宾诺莎关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思想作一辨析。 学术界将斯宾诺莎的这一思想概括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一概括不能说是错误的,但不够准确,因为它很容易招致误解。包括许多研究者在内,对这句话的通常理解是:一个人对事物的必然性即发展规律认识得愈深,他就愈自由;既然认识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他就可以按照这个规律去做事,做起事来就会得心应手,就会成功,也就是获得了自由。 这种理解看起来很清楚,实际上是有问题的。例如,这里所说“认识事物的必然性”,是指任何事物吗?还是有所限定?作为认识者的人与认识对象即被认识的事物是什么关系?是一般的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吗? 通常的理解是,这个事物可以是任何事物;只要人们花费工夫去认识它,终归可以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其必然性。认识者和认识对象之间没有其它的限定条件,也不需要有任何特别的关系。 但这种理解符合斯宾诺莎的本意吗?我们看看他本人是怎样说的:“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做自由。反之,凡一物的存在及其行为均按一定的方式为他物所决定,便叫做必然或受制。”(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版,第4页)斯宾诺莎还说,一个思想得到完全自由的人,“他的行动完全取决于可以单独从他自己的本性加以理解的诸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必然决定他采取行动。其实,自由并不排除行动的必然性,反而以这种必然性为前提。”(斯宾诺莎:政治论,冯炳昆译.商务印书馆1999版,第16页) 由斯宾诺莎所说可知,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首先和主要不是认识问题,而是一个行动问题。这里必然性说的是行动的必然性,也就是从一个物或人自己本性可以加以理解并决定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并不排除行动的必然性,反而以这种必然性为前提。” 与此相反,如果一个物或人的存在和行动是被他物或他人所决定,他的存在和行动就是不自由的,这时的必然性并不导致自由,而是导致不自由或强制,所以也可称为强制的必然性。 单就人而言,他的行为是由欲望引起的。斯宾诺莎将人的欲望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单独从人性自身加以理解的欲望”,他称之为“主动的行为”,也就是理性,它体现了人的力量。其余的欲望归于第二种,它们“仅与未能正确理解事物的心灵相关联”,因此这种欲望的力量及其增减都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决定,而被外界事物的力量所决定,所以被称为“被动的情感”。(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版,第228页) 所以,一个人越是有理性,他就越是自由;他越是受制于那些被动的情感,他就越是不自由,而被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力量所决定。当一个人所有的行为都受理性控制时,他就达到自由的最高程度。人的自由思考判断权为什么不可转让 ——斯宾诺莎论人的思想自由(二) 斯宾诺莎并不认为人就是理性的动物,并不认为所有的人或多数人能够达到这一层次的自由。他说:“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经常运用理性和处于自由的最高程度,但是,每个人都总是尽量保全自己的存在,而且不论智愚,每个人努力做的一切事都是按照最高的自然权利努力去做的;因为每个人具有的权利同他的力量一样大。”(斯宾诺莎:政治论,冯炳昆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4页)这就进入人的思想自由或精神自由的第二层次,是较低但也更为基本的层次。斯宾诺莎说:“人性的一条普遍规律是,凡人断为有利的,他必不会等闲视之,除非是希望获得更大的好处,或是出于害怕更大的祸患;人也不会忍受祸患,除非是为了避免更大的祸患,或获得更大的好处。也就是说,人人是会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轻。”(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14-215页)他特别解释道,这并不是说人人都判断得正确,即符合理性的思考;而是说,人人都会按照自然权利去尽量保全自己的存在。他把这称为“永恒的真理与公理之一”。(同上书,第215页)趋利避害、力求保存自己,这是人的自然权利,也是人人都会有的思考、判断、选择以至作出行动的自由。这一自由可以说是天赋的。 对于这一天赋的自由思考判断之权,斯宾诺莎认为,它是不可转让,它永远属于一个人自己,即使

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艺术对西方艺术文化的发展及现状的影响

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艺术对西方艺术文化的发展及现状的影响在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形式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艺术鉴赏与审美活动中,形式美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值得认真探究的是,形式美是如何与艺术之本性相关联的尤其是进入现代,形式美不再局限于经典认识论中关于内容与形式的一般论述,这种探究对于艺术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崭新的意义。 一、“美在于形式”的思想及其变化 作为重要的范畴,形式美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极其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仁智各见、充满纷争的问题。关于什么是形式的问题,源远流长,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早期,又可后延至后现代思想家。尽管有着近似的问题域,但各个时期的观点都是不同的,相互区分开来,这种区分折射出了思想自身的变化。 1.古希腊:形式作为本质 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柏拉图将具体的美的事物与“美本身”区分开来,那么,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美的东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赋予和对美本身的摹仿,艺术则是摹仿的摹仿,与真理相隔三层。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质料”两种因素,在他看来,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体,由于形式,质料才能得以成为某确定的事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摹仿是所有艺术样式的共同属性,也是艺术与非艺术相区分的标志。当然不同的艺术样式摹仿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均认为,形式是万物的本原,因而也是美的本原。古希腊时期,还用“隐德来希”意指质料中的形式。在温克尔曼看来,形式的美乃是希腊艺术家们的首要目

考研大纲 思想政治理论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 多项选择题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 分析题50分 Ⅳ.考查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世界的物质性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英国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英国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重点难点】 《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大抗议书》的内容及其影响 护国政府的认识及其评价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 【知识梳理】 一、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 1.物质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①手工工场的建立和资产阶级的形成 ②圈地运动和新贵族的产生 2.思想基础 ①清教的出现 ②启蒙思想的滋长 ③英国的历史传统:《大宪章》的颁布,有限的王权受到议会制约。 二、向君主呈递《权利请愿书》 1.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2.议会与国王的尖锐矛盾 焦点:税收问题 3.《权利请愿书》和议会的解散 《权利请愿书》(1628年) 目的:为了抗议和约束查理一世的胡作非为 内容:历数了国王滥用权力的行为,重申了限制国王征税的法律和《大宪章》中有关保护公民自由和权利的内容 三、提交《大抗议书》 1.查理一世的无议会统治 2.长期议会的召开(英国革命爆发 1640年) 3.提交《大抗议书》(1641年) 内容:列举查理一世滥用王权的行为,谴责封建暴政,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反动的宗教政策,反对苛捐杂税;提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要求,如工商业自由、政府对议会负责等。 四、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1.英国内战(1642-1649) 2.处死国王和英吉利共和国的成立(1649-1653) 五、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

1.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1653-1658) 2.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1660-1688) 3.“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思维拓展】 1641年,英国《大抗议书》中写道:“比一切东西更有力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由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宣布这权力是违反法律的。” 据此回答: (1)从所引材料看,议会针对什么行为提出抗议? (2)在抗议书中,议会是怎样抗议国王的? (3)议会抗议国王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课后检测】 1、1640年英国议会号召人民维护的权利,来源于 A.《大宪章》的规定 B.英王的“君权神授” C.英王内阁的习惯 D.《权利法案》的规定 2、1628年,议会通过《权利请愿书》,是直接针对 A.詹姆士一世的专制行为. B.英国与法国、西班牙的战争行为 C.查理一世的任意征税行为 D.斯图亚特王朝关闭议会的行为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查理一世因为税收权问题和英国议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该斗争的实质是 A.议会和国王的权力之争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C.维护英国传统体制之争 D.议会与国王的经济利益之争 4、关于克伦威尔建立的“护国政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质上是军事独裁体制②地方管理采取了军事措施 ③解散议会④厉行清教法规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洛克是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恩格斯说他“是1688年阶级妥协的产儿”。其中的“阶级妥协”是指 A.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妥协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妥协 C.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妥协 D.工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妥协

浅析思想自由的定义及作用

浅析思想自由的定义及作用 思想自由通常被视为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特有活动和基本权利,并主要表现为人们保障自身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现已逐步演进成为人类社会追求发展、进步的基石和方向。作为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和追求人生幸福的途径,思想自由在维护自由、保障人权、消除分歧、开启民智、推动文明进程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而今后要更加重视维护和切实保障这一基本权利。 标签:思想自由;定义;作用 思想自由,作为人之存在于社会的一种价值体现,一直被人们视为是一种不能被他人所随意剥夺和施加影响的天赋人权。即便是面对法庭高压的审判和被处死的代价,苏格拉底依旧坚持以生命的代价来捍卫自身的思想自由权。斯宾诺莎认为,以“人心自由”为代表的思想自由权利,是一个人在自由思考判断权利方面的体现,反映了人们要求不被别人进行处治安排和随意转嫁的诉求。同时,李大钊也把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作为保障人生达于光明与真实境界的必备要件。①思想自由在古今中外,历来都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和追求幸福的途径。 一、关于“思想自由”的定义 关于“思想自由”的定义,国内外一直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和理解。其一,戴涛在反思个人内心活动这一自由的过程中,认为“思想自由是指蕴藏于个人内心的意见、信念、见解、要求等,不受外界干涉,从而得以进行理性判断的自由。”[1]18他据此认为,思想自由在人的基本权利中应该享有独立地位,主要由信仰自由、观点自由和理论自由等构成,被视为是一种内心活动的自由,着力体现了人类理性思维获取解放的特点。其二,甄树青从“公民”主体的法律概念出发,提出“思想自由是公民凭借自我独立思考而产生理论、学说、观点、信仰、主张等抽象思维结论的自由”[2]99。其三,王德志通过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和意识活动,提出“思想自由,亦称精神自由、意志自由、观点自由等”[3]。他认为思想自由一般与行为自由相对应而存在,作为人的意识的内向领域的自由,主要包括独立自主地进行思维和判断的自由,及不受干涉地进行思想交流的自由。其四,《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则专门从人的精神活动这一角度出发,主张将“思想自由”界定为:“人进行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等精神活动的自由,是不受限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4]436,比较接近于王德志的观点。其五,《中国人权百科全书》进一步将思想自由表述为:人们“进行思考,形成一定主张、意见和想法的权利。与信仰自由、表达自由、宗教自由、学术自由、出版自由等权利有密切的联系。思想自由强调个人内心活动的自主性,它是保证公民依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思维能力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做出各种自主性行为的基础”[5]551,因而基本上是概述了前三者的观点。此外,还有学者将精神自由与良心自由二者进行整合,认为思想自由是一种“绝对的自由”,用以保障个人自身所拥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伦理观、意识形态等在内的精神活动领域,不致受到外在势力的干涉与压迫[6]467。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个人内心出发进行考虑,还是立足于公民主体进行阐释,

哲学和艺术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哲学和艺术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袁兆亿 科学与哲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实际也是人文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关系,它们之中有许多共通共融之处。从世界发展史来看,哲学和艺术一直都在引领着科学的进步,而且在众多的历史发展事件中,往往都是哲学和艺术领先于科学的发展而先行一步,使科学带上了浓厚的人文精神色彩。 一、文艺复兴带动下的工业革命 早在十四至十六世纪,发生于西欧和中欧等国家的文艺复兴就是一场重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带来了一段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则将其看作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首先,它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从哲学角度对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发展形成推动,同时也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和反神学世界观的运动;其次,它促进了近代文化艺术和科学事业的进步;再次,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逐渐走向兴旺发展。从历史角度来看见,正是由于文艺复兴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积极而有活力的思想基础,从而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后出现的天文学家布鲁诺、物理学家伽利略、科学巨匠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都对科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影响了整个欧洲后来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 二、文艺复兴对人的价值重新认识 文艺复兴是西方资产阶级打着复兴文化的旗号,但在实质上是从多方位推进思想解放的一次运动。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人文主义是这次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他们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摈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其思想的根本基础是关怀人、尊重人和以人为本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是通过一系列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重新对古代文艺的发掘而得以建立的。 人文主义的出现肯定了人是生活的创造者或主人,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提倡把思想、感情和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人身依附。文艺复兴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也开辟了科学自由发展的空间。文艺复兴时期奠定的人文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及主要观点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及主要观点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当前国际关系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三种理论视角之一,它的形成和演变构成了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的重要内容。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从康德、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开始,经过相互依存理论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发展达到一个高潮,占据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半壁河山。冷战后以全球治理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新的方向上进行探索,注重对非主权国家行为体和世界政治中的社会性力量的研究。 自由主义的发展源远流长,我们可以把它的思想根源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中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对国家(城邦)先验性正义目标以及理念的阐述可谓自由主义在此一方面的发端。但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还是来自从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的理想主义-自由主义的传统。 18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革新。在启蒙运动中,一批睿智的思想家高擎理性主义的大旗,对以欧洲专制主义和宗教神权为代表的腐朽“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挞伐。人类似乎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智慧。正如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所言,这是一个“让光明照亮人类的思想的黑暗角落”的时代。 尽管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大多是从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一般的哲学问题,但也有些思想家在此哲学基础上对国际政治和世界秩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成为了理想主义-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启蒙运动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有约翰·洛克、卢梭和康德。这些思想家确立了自由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与中世纪的神权和蒙昧主义不同,他们认为,理性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天然禀赋。理性个人的目标是自我实现,这乃是一种“自然状态”。而国家不过是社会中的个体之间订立“契约”的产物,其唯一目的就是保障人们建立在推理基础上的自然权利。 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种乐观主义。自由主义者并非都是人性本善的信仰者(事实上他们更多强调人性不完善的一面),但他们强调人有能力控制和改造自己,从而改善社会的道德和物质条件,使社会进步成为可能。而邪恶和黑暗现象的存在(比如战争和冲突),并不是完全不可避免的,而是能够减少甚至彻底根除的。简而言之,自由主义充满对理想社会(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和中国古代哲人的大同世界)的向往,而且他们坚信这种理想社会是可以实现的。 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类似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有几个核心假设。 核心假设1:自由主义并不否认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但他们强调无政府状态并不等于无秩序——这是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最重要的区别。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国内社会因为有政府和法律的存在而处于有序状态,国际社会则是一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混乱世界。而自由主义者认为,在同样的无政府状态下,国家时而冲突时而合作,说明无政府状态不一定导致冲突和混乱。他们坚信,如果将类似国内社会那样的制度安排推广到国际社会,如果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能产生类似法律、政府和制度在国内社会的作用,国际社会也能和国内社会一样处于有序运转的状态。最好的例子就是目前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全面趋向一致和统一的欧盟。 核心假设2:自由主义同样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体系中最重要的行为体,但和现实主义相比,他们更加强调包括国际组织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自由主义者认为,国际组织与国际正义、秩序、和平、合作以及国际法、国际机制等概念是紧密相联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同样拥有国际法主体地位,非国家行为体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由主义的研究对象经常不是主权国家,而是国际组织、国际机制甚至国际非政府组织。 核心假设3:自由主义眼中的国家不是现实主义理解的那种单一而理性的行为体,而是国内社会利益的集合体。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的政策与行为是由国内社会团体与个人的偏好累

思想的自由是人类所有自由中最重要的-张维迎

思想的自由是人类所有自由党中最重要的 张维迎 8月11日,在凤凰财经主办的“智友会”上,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表示,中国二千多年的停滞,最重要的是思想被垄断了。 “我们只接受一种思想,就不可能再进步。反观欧洲是不一样的,中世纪的时候是黑暗的,基督教的统治也是垄断。但是在后期文艺复兴之后不同的思想出现了,这才导致了他们的进步。这一点用在今天也非常重要。如果总是要追求一种思想,追求所有人有统一思想的话,中国不可能进步。” 他认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基本上就中断了。“被‘一个主义’代替了中国人应有的启蒙,然后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以后好多思想界的人做了一些启蒙性的工作,到1989年也中断了。 到现在仍然没有经过真正的启蒙,启蒙在中国是一个‘半拉子’工程,也就是一个‘夹生饭’。中国人对基本的权利,对自由这些东西都是非常模糊的。” 他表示,只要允许人们思想自由,可以避免很多灾难。“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的好多灾难都可以说是由于没有思想市场、没有思想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自由是人类所有自由当中最重要的东西。”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启蒙在中国是一个“半拉子”工程 按照安排,我先讲20分钟,然后和大家共同交流。首先谢谢智友会组织这一个读书会。我先讲几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想谈谈启蒙。启蒙的本意就是原来生活在黑暗当中,我们看不见,我们在一种愚昧状态当中生活。而启蒙的核心就是“灯”,让我们自己清醒,从愚昧当中解放出来。 我们所谓的“愚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知道人究竟是什么。可以说,我认为现在大部分中国人,60%以上甚至于说99%,不把自己当人看。 怎么不把自己当人看呢?人和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不是吃喝拉撒,吃喝拉撒这些方面动物都会有一般。生物性欲望的满足方面人和动物是一样的。能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其实就是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自由意志。这也是康德讲的。 我们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我们有理性、能思考、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包括了要去表达。如果你想说一个话,别人不让你说,你就不说了,这就是你不把自己当人看。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docx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摘要“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面貌。古典园林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 ,使中国古代独特的空间意识和审美观得以充分发挥。古典园林建筑无论在单体设计、群体组合、总体布局、类型及园林环境结合等方面 ,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本文从儒 ,道,佛三家阐述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古典园林艺术中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中 有悠久艺术历史的中国有众多哲学流派,各派思想不尽相同,然而有一个基本的东西确是一致的,那就是“天人合一”。追求人与“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追求人与自身及其环境的和谐相处 ,无论是儒家的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和谐 ,还是道家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或者佛家的人与自我的和谐 ,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崇这一理念。“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与文化 ,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 ,而古典园林作为一门综合艺术 ,受传统美学影

响很深 ,处处都能看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子。 下面就从儒家、道家和佛家几个方面来谈谈“天人合 一”哲学思想是如何体现在园林艺术中的。 1儒家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追求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在儒家来看 ,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 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 ,小到人与人之间 ,大到人与整个国家民族都应该遵从这种道德原则。因此儒家推崇仁义、礼制 ,而且有一套严整的制度。受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 ,园林的格局 ,包括结构的安排、景物的位置、各种建筑物的序列都必须依礼而制 ,而且要体现一定的乐感。这在皇家园林中表现地特别明显 ,大多数的皇家园林都有一条十分明显的中轴线 ,而整个园区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 ,这个中心在位置、高度、规划上都统帅着景区的其他建筑 ,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君臣礼制。如颐和园从后山到昆明湖有一条明显的主轴线,而在这条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 ,就是佛香阁 , 从它的位置 ,规模和高度来说 ,都是所有景区和景点的统摄 ,象征着君主对万民的统帅。从形式上来说 ,儒家讲求中庸之道和尽善尽美的美学思想 ,因此皇家园林基本都注重万物的和谐、中正、均平、循环 ,建筑的布局喜欢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求得整体的统一性。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课程标准】 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权力分立”思想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三三位思想家主张的比较。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 【教法方法】 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并通过相关素材的整理与再现,创设简易可感知的情境,使用启发式,激励性, 以教师为"导",导之有法,使其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科学性和简洁性,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准备】 采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课件为主,多媒体音频、视频资料、编辑小故事等课文资料和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板书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勇敢的心》华莱士行刑时场景,华莱士高呼“自由!”由此导入,这自由二字,仅仅是喊喊而已吗?不是,他代表人们的自由民主意识已经觉醒,向着封建专制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讲授新课】 一、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1.产生的时代背景 近代欧洲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兴起。其目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原则是什么?(目的是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核心内容是民主政治,根本原则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民主政治”追求“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认为人民可以对国家大事自由发表意见,直接伙间接地参与和管理国家大事。 16世纪中叶,尼德兰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要求摆脱西班牙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572年北方各省举行大起义,解放了荷兰、泽兰两省的大部。同年 8月威廉一世(奥伦治的)被推为北方各省执政。南方革命形势也日趋高涨。1581年由北方各省正式成立联省共和国。由于荷兰省在联省中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最重要,因此亦称荷兰共和国。简称荷兰。17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多。荷兰独立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非常发达,很快成为西欧强国。当时,荷兰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在整个17世纪,荷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因此,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对外贸易繁荣,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贸易的金融中心。但是当时荷兰面临着来自西班牙强权的外部威胁,内部还存在着顽固的封建参与势力。荷兰的资产阶级仍然面临着剧烈的斗争。反动的西班牙封建政权,不甘心失败,仍然想从政冶上、军事上和宗教上控制荷兰;而荷兰国内也还存在着顽固的封建残余势力,荷兰新教教会和犹太教会中的顽固分子继续迫害无神论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 在高中中国史教学中,思想文化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上的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史上的“民主”思想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精华。“民本”与“民主”既有其相通性,但又不能等同。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古人常言“水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另一方面,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这是“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才可以“保民”。这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天——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天下大乱,礼乐崩坏。现实已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另一方面,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人的地位。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天”的地位已开始动摇。与此同时,从君主到一些大臣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田氏代齐的重要手段就是收买人心,搞大斗出货,小斗收进,结果“得齐民心”,“民众归之如流水”。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子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思想,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这标志着民本思想至此真正形成了。 古代民本思想绝没有把民看得比君还尊贵的意思,不但提出“民贵君轻”的孟子没有这样的思想,即使整个封建时代,二千年来的地主阶级思想家无论他如何进步,也难于设想民比君更尊贵。“民为贵”的思想,是为了加强封建君主地位服务的,而不是为民争地位的。但这种思想本身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历代统治者中不乏英明的君主在治国过程中,在重视法治的同时,注意法、德并重兼施,相信“民为邦本”,以德为本,以身作则,行“王道”(以德服人,即通过尚贤使能,节用裕民等有效措施争取人民),治天下就易如反掌。因而采取一些顺应民心的“仁政”“德政”措施,从而出现盛世、治世的局面。反之,只行“霸道”(以武力服人),只强调法治,而忽视、否定德治,就会导致国家迅速败亡。这尤以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最为典型。可见由民本思想进而升华为“仁政”“德政“是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治国安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 二、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