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代的名士风度

魏晋时代的名士风度
魏晋时代的名士风度

魏晋时代的名士风度

——以阮籍、嵇康为例在纷乱的魏晋时期,神州大地挂过了一阵“风”,这阵风就是在当时贵族圈内广为追崇的——魏晋风度。这阵风,吹乱了中华文明禁锢的礼教,挣脱了束缚;但它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风中夹杂着多少血腥。下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两个人物身上,他们就是阮籍与嵇康。他们是竹林中闪耀的明珠,共同操守、引领名士风度,但他们不同的身世、经历、性格,却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的命运归宿。本文就以嵇康阮籍为例,窥探魏晋风度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风采。

动荡的时代,真正的名士

要了解阮籍、嵇康,就要首先了解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那是真正的乱世,有人称作“后英雄时代”,因为在那时英雄大多相继离开人间,英雄的宏谋远略消失了,壮丽的鏖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权术、策反、谋害。时代进入了无序与黑暗之中。民不聊生的社会早已出现,可仍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权站出来,从汉末到魏再到西晋。政治集团之间的相互斗争,使百姓卷入到水深火热之中,士族文人阶层的命运早已陷入斗争中了。他们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思想学上都有能力辅佐政治集团,任何政治集团只要争取到他们,便会提高自身的地位和声望。他们过着伴君如伴虎的日子,一旦他们不与政治集团合作或者为别的政治集团效力,那么就会引来杀謬。更有甚者连在同一阵营的都会被砍头。在历史上,孔融因为与曹操唱反调,挖苦曹操被安了一个“大逆不道”的罪名而全家被杀。可见时代没有给名士勇气,他们不得不明哲保身。也就是在这个时代,一些名士开始了自己方达、风流的言行和生活方式,并开始被世人模仿。名士风度这阵风开始盛行。阮籍与嵇康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所谓魏晋风度,其外在表现为饮酒、服药(五石散)、清谈。但这些行为是要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才会做出来的,我们谈到的这两位地位都很高。嵇康是曹操的曾孙女婿,官至中散大夫,人称嵇中散。而阮籍,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可谓名人之后,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虽然这两位对官场不感兴趣(嵇康实际上是闲职,阮籍虽多次被召,但也多次辞官),但其地位在当时也不一般。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也可看出两人的言行为什么被世人模仿的原因。

共“无礼”,共风流

阮籍是一个行为怪异的人,不仅当时世人感到怪异,认为“无礼”,现在我们看,有一些行为也是很有意思的。

众所周知,礼教对于男女之间接触的防范极严。阮籍经常在隔壁酒坊喝酒,醉了就在酒坊老板的媳妇身边睡着了,他毫不避讳,酒坊的老板也不怀疑。

“孝”也是礼教中的重要部分。我认为是一个形式大于意义的事情,究竟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有多深,我们看不出。全都掩盖在了形式下(尤其在父母去世时)的三年服丧、三年素食、三年寡欢,甚至三年守墓。阮籍在其父母去世时那天正好和别人下围棋,得知消息后,对方要求停止,可阮籍示意继续,下完后,喝完酒,放声大哭,口吐鲜血。母亲下葬后,阮籍喝酒吃肉,告别遗体时,其又放声大哭,吐血数升。

在母亲去世时喝酒吃肉,当然有人认为“不孝”,可当时的统治者司马昭却乐于容纳了。

在守灵期间,阮籍对来吊唁的客人由衷地感谢,可他却对一些人翻白眼,其中就有官位和地位都不低的嵇喜,当时嵇喜就告诉了他的弟弟,他的弟弟猛然醒悟,急速地备好酒,带上了琴前行灵堂。酒与琴与灵堂,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的产物,但阮籍站了起来,用瞳仁注视着这个与他共同不守理法的朋友。嵇康就是嵇喜的弟弟。

李白也曾在他的诗中说到:“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判竹十余日,一朝化清风。”这首诗记叙了阮籍到东平做官时,察看了官衙的办公方式,东张西望后不久下令,把府舍衙门重重叠叠的墙壁拆掉,让原来关在各自屋里单独办公的官员一下子至于相互可以监视、内外可以沟通的敞亮环境中,办公的内容与办公效率立即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与现代的行政管理学追求的高透明度的集体气氛一致。只有不拘一格的阮籍才会在当时繁琐的办公方式中找到突破点,只有风流的的名士,才会勇于创新与众不同。

清谈为虚,率直为实

嵇康作为清谈的高手,清谈的主题为玄学,玄学脱离现实,深入宇宙。嵇康虽明玄远之理,但也能贴近现实。嵇康有一个爱好:打铁。俗话说“没有力气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一位宽衣散发高大的名士,站在熊熊的炉火前,叮叮当当的打铁。窗外赶来了一大队人马,那是钟会的队伍,钟会虽然崇拜嵇康,但却投靠了司马氏的政权。是嵇康的对立面。他曾经想让嵇康指导自己写的文章,却因自己的地位不够,就在嵇康家门口徘徊了很长时间,最后把文章扔进了嵇康家门口就离开了。可他要做的还是等待,嵇康仍专注打铁,熊熊炉火映照着屋子,可屋里回荡的依然是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很久嵇康边打铁边说:“闻何闻而来,见何见而去。”字字如一声声锤响。坚定、直接,钟会也不甘示弱地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嵇康虽思想深远却像打铁的锤子一样,每一下都力道十足,坚定不移,勇敢无畏。但这种性格也为他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由上面我们看到了嵇康的风流,深远更有直率。而那是对“敌人”的嵇康对于友谊更加的率性,曾经写过几封绝交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当时与嵇康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早已离开竹林,投靠了司马氏政权,平步青云,当他升任后,朝廷要他推荐一个人接替他原来的位置,山涛毫不犹豫的推荐了嵇康,嵇康得知后,便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告诉山涛,他不适宜做官。可偏偏让人握住了把柄,加之嵇康以前的行为,还有根本的原因,嵇康不选择已如日中天的司马氏,而仍支持曹魏,司马昭在得知钟会的诽谤后,下令处置嵇康。尽管有三千太学生的挽留,有城中百姓求情,可嵇康依然大义凛然地走向了法场,在弹奏完人生中最后一首《广陵散》后,一位名士陨落了,连同《广陵散》还有一切一切都消失了。嵇康死于了对朋友的直言不讳,对政敌的直截了当,对时事的一种直接反对。也许,站在后世的角度,我们会认为嵇康直接,不变通、固执,可如果那样他就不是嵇康,没有了直率的嵇康,就不会被后世铭记。

与嵇康的直率不同,阮籍一生矛盾,能饱受煎熬,与嵇康的无畏生死相比,阮籍更加小心谨慎。在选择政治集团时,嵇康一直支持曹魏政权,无论其实力的强弱。可阮籍的特殊身份和处世态度,让其选择中立。究其原因,其父阮瑀为“建安七子”之一,曹操对其父有知遇之恩,本应报恩,却因曹魏政权衰落,掌权人早已出身司马氏家族,已无力回天,但其不愿顺势加入篡权的司马氏集团。“中立”二字,好写、好说,但是不好做,弄不好两面不招待见。阮籍既拒绝了曹爽做官的邀请,又用大醉两个月拒绝了司马昭的联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阮籍真正的内心独白。而且为了中立,他从不臧否人物,把一切感受都放在心里,他是一个多么纠结的人啊!现在也就不难理解他怪诞的行为和无礼的思想了。阮籍的矛盾让他保住了命,但又让他的心一辈子都感受不到畅快,他一直压抑着自己。他虽在是非上有着明确坚定的选择,但他从不表现在外在,隐藏在自己的内心里。这两人都是率真之人,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而已。

两位名士在同样的时代演绎了不同的故事,一个将生死置之度外,一个苟全性命于乱世,我无法判断孰优孰劣,那都是在特定条件下所做出的决定。透过两个个体的异同,我们看出时代的力量,对于嵇康来说,不畏权贵,放达自由才是追求。对于阮籍来说,纠结矛盾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保全性命。嵇康吃药,越吃越精神,阮籍喝酒,越喝越迷糊,精神的杀了,迷糊的放过去了,这又怎么不是时势造就的成果?两人都以名士出现在历史舞台,都

已各自的风采闪耀在时代中,但个人的努力终究不可改变时代的洪流。

但是,历史的长河中会永远记住以这两位名士——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批名士和他们的魏晋风度。稀有的魏晋风度,将当时人们推向了人的觉醒的时代。思想又在此时飞速发展。他们在历史上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人的路是自己走的,阮籍、嵇康的名士之路也是自己走出来的。用思想与智慧、经验与勇气、困难与喜悦。名士,不是地位,是在特定时代下的一种精神,尽管每个名士之间存在差异性,但他们依然是中华民族历史中独树一帜的一代历史人物。正是因为在历史长河中,有如此这般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才让我们今人深深地被历史所吸引。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浅谈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浅谈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5211409 ,王敏) 摘要:对魏晋文学及魏晋风度的简略阐述 关键词:魏晋风度,魏晋文学 谈到魏晋风度 ,首先得谈它独特的历史背景。自汉末以来 ,大规模战乱不已 ,先是董卓之乱 ,接踵而来的是三国鼎立 ,魏晋易代 ,八王之乱 ,永嘉南渡 ,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遍 野的惨象。魏晋士人们流离失所 ,辗转四方 ,寻求栖身之所 ,过着朝不保夕的寄寓生活。面对天翻地覆 ,人命如蚁的社会现实 ,生性敏感多思的士人 ,心中的哀伤和悲痛可以想见。他们把这种哀伤和悲痛沉淀 ,转换为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索和询问 ,转换成对生与死的思索 , 在他们的诗中“,忧生之嗟”随处可见(如《古诗十九首》、曹操《短歌行》) 。同时 ,汉末以来的正统儒学受到反拨 ,面对“白骨蔽平原”的社会现象 ,儒家对于生死问题的逃避态度 ,已不能令魏晋士人满意。况且 ,越来越僵化的礼教 ,成为上层集团统治人的工具 ,阻碍人的真性情、真道德的表达 ,魏晋士人们要求冲破这种束缚 ,展示个人独特魅力。特别是魏晋玄学的兴起 ,从哲学思想上给当时的士人以指导 ,打破了礼教在人们头脑中的僵化作用 ,使当时的士人追求一种自然、超脱、玄远和神明 :一种“大人先生”式的飘逸境界。对这种境界的追求 ,外显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仪表等方面 ,就形成了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晋朝屡以吏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我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什么是魏晋风度,以及它的现代人生意义问题。主要谈两个问题:一、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二、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当时,围绕着这一主题,各种人生哲学纷纷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一、以阮籍为代表的逍遥论。二、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三、以《列子·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此外,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魏晋以后逐渐兴盛的佛教,则是从宗教麻痹的角度,来解释人生问题的。 这几种人生哲学虽然旨趣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是探讨如何解脱苦难,实现人生价值的。正像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一文中所说的那样:“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从哲理上来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这种生命精神在《世说新语》这部记载名士轶事的笔记小品中有着生动的表现。收入这部笔记中的大都是汉末以来名士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的轶事。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这就是抛弃了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一些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最典型的则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雪夜访戴的轶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任诞》)

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

血泪交织的挽歌 ——读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提起魏晋风度,不了解的人总觉得那时候的文人学士是很飘逸和自由的,但是现实是残忍的,对那时的文人学士来说那是一场华丽的梦魇。宗白华曾说过“魏晋时期,堪称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气、活泼爱美、美的成就极高的一个时代。” 最近有幸读了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这篇文章据《鲁迅日记》为1927年7月23日广州市教育局所主办的夏期学术演讲。当时正是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四一五”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之后,鲁迅的许多学生也被杀,为了表示抗议,鲁迅已坚决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当时他在广州的处境也很危险,按林语堂的说法,国民党政府请鲁迅公开演讲,也有窥测他的态度的用意,鲁迅则在这次演讲中曲折地对国民党暴政作了揭露和讽刺。首先我先大概介绍一下这篇文章,鲁迅先生的这一篇文章是以时间为线索,从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开始一直到晋末。在时间主线索中又穿插从文章风格写到“建安七子”,然后引出何晏服五石散,接着又伸展到“竹林七贤”与酒。全文语言不乏幽默,结构紧凑,明朗,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状况,给我们阐述了当时的行文风格,文人吃药和嗜酒的原因。 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有很多自己独特的观点,我挺赞同的,因为他是立足当时的社会融合自己冷静的分析,如在文章的第3段“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画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我觉得虽然在这时期有“晋之董狐,书法不引”,但是史官的记载有时候的确不能全信,即使是那一时期秉笔直书的史官,也有个人偏好和“当局者迷”的嫌疑,而且很多时候当权者的压力会改变史官秉笔直书的初衷。还有他对于魏晋文人的种种放荡不羁的行为和表面的风光说是

雷锋精神内涵及现实意义

雷锋精神内涵及现实意义 雷锋一生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没有令人仰慕的社会地位,也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壮举。然而,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为什么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青年所表现出的高贵品质,为什么能够激励几代人健康成长?一场群众性的学习活动,为什么能够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持续高涨、历久弥新,影响和塑造着整个时代的社会风尚?这一切都说明,雷锋精神之所以代代相传,不因时代变迁而褪色,不以人事更替而废止,是因为人民群众推崇它、发展的时代呼唤它、党的伟大事业需要它。雷锋精神是一面永远的旗帜! 雷锋精神是远大理想与具体实践的统一。理想是高级思想的结晶,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经过奋斗有实现可能的目标。正确的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和动力,是事业成功的基础。雷锋用短暂的22年,走完了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实现了远大理想与具体实践的统一。 雷锋认为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因此他在工作上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在生活上用低标准要求自己,待人像“春天般温暖”,对己则如“秋风扫落叶”,他履行着“多做日常的、细小的、平凡的工作”的誓言,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雷锋精神是坚定信念与完美人格的统一雷锋精神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融汇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寄托了人类认同的道德理想,成为不朽的精神典范。 雷锋精神内涵中坚定信念与完美人格的统一在于雷锋树立了坚定的信念。雷锋精神内涵中坚定信念与完美人格的统一还在于雷锋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的创造与奉献,雷锋说:“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雷锋高尚和火热的心灵,他在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坐标,他告诫自己:越是困难、越是艰苦的地方,革命者就越应当去,他说:“我情愿做这样的…傻子?”。在这样的思想根基指导下,雷锋的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从最初的、朴素的报恩思想和阶级感情,上升到理性认识,尽自己的全部精力诠释了“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当只是个无穷无尽的支付者”的人格魅力。 雷锋精神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雷锋从一个普通的士兵成长为一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成长为一名世人瞩目的楷模,与雷锋把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分不开的。我们翻开《为人民服务》一文,雷锋就在最后一页的空白处写道:“我觉得一个革命者活着,就应该把毕生的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解放事业——共产主义事业全部献出。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魏晋风度(自由的历程)

自由的历程 ——魏晋风度的前世今生 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有那样一个时代叫作魏晋;在卷帙浩繁的文学典籍中,有那样一种文学叫作魏晋文学;在文脉悠远的中华文化中,有那样一种气度叫作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一种向往自由的新的人格境界的开辟,是儒学与道学矛盾与融合的演绎,也是“风清骨俊”审美意识的彰显。魏晋风度在人格上,哲学上,美学上都独树一帜,反映了中华民族,尤其是士阶层,开始自觉走上追求自由的历程,开一代风气,长一朝精神,为时人感悟,为后人景仰。魏晋风度作为那个时代的标签,其意蕴却未止于当时,早已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历久弥新。 本文将从分析魏晋风度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进而从人格,哲学,美学三个方面发掘魏晋风度的精神实质——追求人的纯粹的自由,从而尝试探讨魏晋风度对当今时代的影响和意义。 一.先说个大概——魏晋风度的时代背景与代表人物 魏晋两朝所在年代为公元220—420,前后历200年。汉末以来,社会动荡,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人民死伤无数,白骨蔽野。降及曹魏,统一北方,然曹操多猜忌,文士多有折损。正始之后,司马代曹,以名教治天下,名士去其半,文人噤声。 这一时代充满了战争——三国鼎立互相征伐,政治斗争——曹植与曹丕的帝位之争,朝代更替——司马代曹,以及民族危机——五胡乱华。这一时代在历史学家眼里定然是不折不扣的乱世,但从另一角度去看,由于统治阶级忙于政治斗争,未对意识形态做出严格规定,于是造就了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的大发展,形成了风采熠熠的魏晋风度。 魏晋之时,有太多因素造成个体的非正常死亡——战乱、瘟疫、政争等等,因此魏晋文人把这种对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的体验转化,升华为诗歌、晏游、饮酒,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反映内心的忧伤和恐惧,表达向往自由和追求超脱的人生理想。 魏晋的故事须由魏晋名士来演绎,魏晋一代,大致包含了五个文人群体: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这五个群体虽然政治抱负不同,但在文脉上一脉相承,在人格追求上也以清隽飘雅而相契合。 二.师法自然,放诞不拘——魏晋士风与人格 在政治黑暗,礼教束缚的年代,出现了文人集体失语的现象,但魏晋文人的特点就是不说话也不会停止对假礼教的批判与反抗,不会停止对自由人格的永恒追求。在魏晋名士眼中,自由就是顺从自己的天性,任性而为,随心而动。这源于他们对生命最细致的体察,“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阮籍《咏怀诗》其四),这是对人世短促的感叹,既然人生苦短,那就顺势而为,出世隐逸,寄身自然;“乘云御飞龙,歔欷叽琼华”(阮籍《咏怀诗》其七十八),表面上游仙崇道,实则是追求自身从现实的解脱。从文学主旨看无论是感叹,忧伤亦或游仙,都归结为对自然无为的复归,对自身解放的呼唤。 然而,让魏晋文人成为魏晋名士,让魏晋士风成为魏晋风度,师法自然还不够,真正让魏晋名士别具一格的是他们放诞不拘的人格特质,魏晋的名士无论从仪容仪表上还是从生活践行上都体现了这一点。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魏晋名士生活状况和心理情境的绝佳材料。 魏晋名士大都注重仪表,男子傅粉也不是奇事,但真正的雅士绝不粉饰。“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世说新语·容止》),明帝怀疑何平叔傅粉,便亲自试验,发现其出汗后面色更为皎白。美男子嵇康“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

魏晋名士

魏晋名士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个“尚通脱”的惊世骇俗群体,他们独立特行而随情任性、无拘无束而消遥自在、恣肆癫狂而独得其乐,正统的儒家训导成了他们的耳边风,礼教习俗成了他们的多余,功名富贵被他们看谈,毁誉生死被他们堪破,醉酒和清谈是他们的人生第一要务,只一个顺其自然,循其本性。然而他们又并非市井无赖,愚钝顽徒,他们都有着较深的文化根底,他们谈玄论道驾轻就就熟,口灿莲花妙笔生辉,有的还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过令人敬仰的宏篇佳构或妙曲精绘,后人称他们为“魏晋名士”。连劝告青年人莫读中国书的鲁迅也对他们刮目相看,以一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长文来探究名士行为的原因。多亏一部《世说新语》,把他们的言行记录下来,才没使它们被历史的烟灰埋没,才让后人能够一睹名士风采。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是在世说新语中多次出现的人物,当然是名士者流。他于雪夜忽忆起友人,便兴致勃勃乘船前往,船行了一夜到得友人家门口,却是“不前而返”,因为他已经尽兴,没有必要再登堂入室,风雅得很。王子猷还有两个风雅故事:一个是他暂住别人家空宅,便急急忙忙在宅前宅后挖土种竹,有人讥他是多此一举,他却摇头晃脑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一是他乘船去京城办公事,见岸上有位吹笛的名士,于是当即停船把那位名士唤来船上,为他连吹三曲,他仍不厌足却不着一句评语,然后任其开路。公务肯定耽误了,但是王子猷觉得欣赏优美的笛声比忠于职守更重要。其实,王子猷当官也是当得莫名其妙,因为对于名士来说,官位可是不祥之物,是粪土。“王子猷作桓车骑骑兵参军。桓问:‘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桓又问:‘官几马?’答曰:‘不问马,何由知其数?’又问:‘马比死多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虽然当了“骑兵参军”的官,却对所司何职,战马多少匹之类的职权内问题一问三不知,还引用孔夫子的话来跟长官恶搞。还有一次,顶头上司对王子猷说:“你任职这么久了,近期内我会提拔你。”王子猷却不表示感谢也不回答,而是抬头望着对面的山吟咏道:“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可见王子猷并不想当官,当官只是他游戏人生的材料而已。王子猷应当还玩过许多“游戏”,世说新语记不得那么多。 阮籍不但是名士,还是一个文学家,中国文学史有“竹林七贤”,阮籍便是七贤之一。魏晋名士都嗜酒,阮籍也难免,李白有诗云:“古来贤者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魏晋名士倒确实因饮酒而留芳。“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酒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只因为有足够的酒,阮籍才去求步兵校尉一职,酒比官位更重要,嗜酒如命可见一斑。“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与猪共饮可谓闻所未闻,“诸阮”中当然有阮籍在。阮籍因酒而非礼的故事也有记载:“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共眠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醉后竟睡在人家的美妇身边,却是“终无他意”,可谓“君子好色而不淫”,虽然是喝醉了酒。阮籍不醉的时候也常常非礼,例如,阮籍的嫂子有一次回娘家,阮籍竟不顾当时的忌讳去送别,还和嫂子肩并肩谈笑风生走在路上,有人讥讽阮籍这一行为,阮籍的回答是“礼岂为我辈而设也!”。再就是阮籍丧母,有位叫裴楷的去吊唁,却见阮籍披散着头发盘腿坐在床上而不哭。裴楷倒是礼貌性的大哭了一场。后来裴对人解释说:“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而且守丧期间,重孝在身的阮籍不遵礼数照旧饮酒食肉而“神色自若”,把孔子倡导的以孝治天下的规则抛到了九霄云外。不但如此,阮籍还极端傲视权贵:“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不拘礼节,独立特行,被阮籍演释得确是淋漓尽致。 “竹林七贤”中还有个嵇康也很有名。魏晋名士都喜好相互品赏各自的容貌和气质,并且极尽形容夸张之能事。“嵇康身长七尺,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颂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可见嵇康是个美男子,大帅哥,并且风流倜傥。嵇康的才学也煞是了得,说是有个叫钟会的名士写了一篇论文,非常想要嵇

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大爱真情、努力行善、责任奉献、激扬青春雷锋的故事告诉我们青春不应虚度,青春大有作为,我们理应让青春充满意义。这一点对我们南京有着特别的启示:因为青奥会即将在南京举办,世界青年的热情将在这里汇聚。此时纪念雷锋,重温其“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的青春誓词,弘扬雷锋的青春精神,将会培育起一种神圣而圣洁的人文情怀。 雷锋,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充满活力和富有感召力的文化符号,而且有着超越国界的广泛影响。尽管他逝世已50周年了,尽管世事沧桑,岁月激荡,但他的形象和精神,一直伴随着我们,始终是我们精神家园中亲切和温暖的一缕阳光。当然,每一代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寻求历史资源,来解读经典和偶像的价值意义的。那么在我们这个时代,雷锋精神又将怎样呈现出,或者说今天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又是什么呢? 首先是大爱与真情。这种大爱与真情的形象表达正如雷锋同志所说“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雷锋短暂的一生,始终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洋溢着对社会的感恩真情。所以他时时处处地努力将自己“春天般的温暖”洒向人间,洒向社会;所以他总是亲切地对待他人,以奉献为快乐,以爱国家、爱人民为崇高的追求,这也是雷锋“一贯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最为深厚的内在动力。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弘扬雷锋同志这种大爱与真情,以克服社会转型时期的浮躁、功利与冷漠,以消除“陌生人社会”的隔阂、无助与歧视,让人人都能沐浴“春天般温暖”。 其次是努力行善,做个好人。雷锋同志的一生,是坚持做好事的一生,“坚持做好事不放弃”。雷锋的乐于助人,自觉做好事,站在当代的视角来观察,实际上也就是在主动地积善行德。这一方面是在为构建社会美德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是在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高尚的人。因而雷锋同志做好事的一生,在道德层面上也是实践美德、做一个好人的一生。我们今天学雷锋,就是要在生活的点滴中,积极行善,同时自觉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从而积累社会善意,使春风化雨,共建美好社会。 再次是责任与奉献。雷锋同志之所以一贯做好事,之所以对同志抱有春天般的温暖,其间也包含着他始终如一的责任与奉献精神。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地坚守岗位?”今天学雷锋,尤其要彰显这种“螺丝钉”般的责任坚守与义无反顾的奉献忠诚;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我们不仅要问国家给予了我什么,更要问我为国家做出了什么贡献?如果只是一味地索取和等价交换,那么我们将不会有值得我们崇拜和仰慕的英雄,我们也很难产生仰望星空的激情,而只有令人不安和迷茫的琐碎和庸俗。 最后是激扬青春。雷锋的一生很短暂,但却是那样光辉和璀璨。雷锋的故事就像一曲青春的赞歌,他在如此有限的岁月中,创造了那样丰富多彩的内容,成就了如此至淳至美的人生!雷锋的故事告诉我们青春不应虚度,青春是大可作为的,我们理应让青春充满意义。这一点对我们南京有着特别的启示:因为青奥会即将在南京举办,世界青年的热情将在这里汇聚。此时纪念雷锋,重温其“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的青春誓词,弘扬雷锋的青春精神,将会培育起一种神圣而圣洁的人文情怀

(审核版)河南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河南名校联盟2018——2018学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一) 语文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印象中,魏晋名士是一群仪容秀美、谈吐风雅的士人。但这种令人企羡的风度是否代表这一群体的全部,是一个可以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仅以邓艾、钟会伐蜀之役中发生的“二士争功”悲剧为例,来谈谈名士的另一面。 伐蜀之役由司马昭的亲信钟会为主帅,邓艾受命率领偏师。钟会统帅主力十余万,从骆谷、斜谷的大路进取汉中;邓艾与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从陇西进攻,进行战略牵制。尽管最初魏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蜀国大将姜维依仗剑阁天险,与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相持依然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权。此时,邓艾决定放弃原来与钟会汇合的计划,改走阴平小径,从而绕开剑阁天险,直取成都,进而一举灭亡蜀汉。 钟会与邓艾二人背景迥异,钟会是名臣钟繇之子,出身于汉末最有声望的士人家族,与司马昭关系密切。《世说新语》中记载,司马昭、陈泰、陈骞、钟会相约出行,钟会迟到,司马昭戏谑时故意提及钟会父亲钟繇的名讳。时人重孝行,与人接谈中触犯对方家讳是严重的冒犯,但反过来,如果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也会用对方的家讳来开玩笑。素有捷才的钟会不甘示弱,用“矫然懿实,何必同群”予以反击。这八个字中巧妙地点到了车上三人的家讳,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陈泰的父亲陈群,陈骞的父亲陈矫。这种妙对是魏晋风度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士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 邓艾出身低微,是襄城典农属下的部民,靠积累军功而致高位。更糟糕的是,本人口吃,与讲究捷悟的文化风气格格不入。或因如此,在争功一事上,邓艾最后可谓冤屈而死,跟随他灭蜀的部下也未能获得应有的封赏。 由此可见,魏晋风度虽然是一种精致高雅的文化,但也要注意这种文化背后的阶层性和封闭性。实际上,官僚阶层经过魏晋两代的生长发育,已经形成了一个通过婚姻、交游、同僚、征辟等方式凝结起来的政治利益共同体。加之魏晋之际玄学清谈的兴起,这些官僚家族又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趣味和认同。东晋南朝的士族虽然并非完全承自魏晋官僚阶层,但至少有两个重要的特征源自西晋:一个是具有累世仕宦倾向的政治群体,一个是以玄学清谈为共同文化特征的官僚阶层。 (节选自仇鹿鸣《魏晋风度倡导了怎样的社会风尚》)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般来说,具有秀美的仪容和高雅的谈吐两个基本条件才能成为魏晋名士。 B.邓艾灵活指挥,改变计划直取成都,在伐蜀之一的胜利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浅谈魏晋风度的美学意蕴

浅谈魏晋风度的美学意蕴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也随之而变,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也开始了,魏晋风度随之而至。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也一直是后世文人景仰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叶朗曾说过:“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一、魏晋风度的产生 “魏晋风度”一词,应该出自鲁迅先生1927年7 月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以率真、坦荡、放浪、淡定、自然、旷达作为其注解,皆无不妥。它是一种美学观,也是一种人格范式,所谓真名士自风流。美学上,表现在作品的“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结构严密、刚健郎畅的美”;人格上,知识分子崇尚个性、自由,保持自己的尊严,“诗文言志”,不曲意奉承政治当权者。与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作的墓志“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魏晋是政治黑暗而混乱的时代,也是人觉醒的时期,士子思想活跃,个性意识增强,其主要标志是生命意识的觉醒。三国纷争,紧接着是司马氏的篡权,百姓流离失所,士子无所依归,生活在这样动荡的社会中,人们感到生死无常,生命如海中孤舟,随时有覆灭的危险。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的:“汉末魏晋六朝时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高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这种复杂的情形成就了后人所盛誉和向往的“魏晋风度”。在阮籍、嵇康身上,他们惊世骇俗、天马行空的思想,特立独行、自由奔放的个性,便是“魏晋风度”的最好注脚。 二、魏晋士人的价值取向魏晋士人身处极端动荡的社会之中,生命常常一纵即逝,且又被繁复的礼教所束缚。 在如此背景下,魏晋士人寻求精神的自由解放,体现在现实中就是一种放达不羁的生活方式。他们不拘于礼法,不泥于形迹,心系自然,真实率性,以此来追求达到内在精神上自由之极境。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魏晋人以狂狷来反抗这乡愿的社会,反抗这桎酷性灵的礼教

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

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月,是学雷锋的日子,也是人们想起雷锋,评价雷锋的日子。 雷锋的一生,如同流星般短暂,但他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却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雷锋真诚地爱人、关心人,做了许许多多帮助人的事,对我们民族作了最生动的诠释。 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一个重要文化符号,成为共产党人创造的一笔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弘扬雷锋精神,不仅有着永远都不过时的时代意义,而且对于现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更是十分必要。刚刚过去的3月5日,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 题词纪念日。现将笔者1998 年参加弘扬雷锋精神座谈会的发言稿贴在这里,以纪念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有人说,当今时代已不再需要雷锋了。现在的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在这个社会,竞争无处不在。谁要是不为自己着想,那他根本就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在很多人看来,挣钱是第一目的,我有钱了,管你下岗、失业,管你饿死、冻死!因此,学雷锋的人日渐其少。 我们的时代真的不需要雷锋精神了吗?恰恰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更需要雷锋精神。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没有减弱雷锋精神的光芒,反而为雷锋精神的弘扬创造了一个新的广阔的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也是诚信经济,它的运行机制和运作理义同雷锋精神并不相悖。因此,我们不仅需要雷锋精神,还应大力提倡雷锋精神。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是一个必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需要艰苦奋斗携手合作的团队精神;商品生产经营者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遵循诚实守信、平等互利等原则。一个民族,若

2017初三中考模拟专题四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有答案解析)

专题四说明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0.0分) 名士风度 ①古话说“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名士风流”或“名士风度”,在中国典籍中常常见到,今天的人们也不陌生。只是在今天,“风流”二字的含意多了一点言外之意,言“风度”,才使大家感觉是完全的褒义。其实,风度、风骨、风格、风尚、风韵、风姿、风流等一批以风领起的词语都出现于魏晋时期,强调的是人的内蕴体现于外表的观感,犹如微风拂面,看不见却感觉得到。因此,“风”与“流”在此意思相同,而人物的内涵旨在理想追求,因此用“度、骨、格”这样略显硬朗的字来形容也更准确一些。名士是中国历史的产物,代表着中国士人文化的一种精神品格,以至于风流、风度之外,还有名士情怀,名士格调等表达。 ②名士,顾名思义,就是在社会上有名望的士。何谓士? ③首先,士不是贵族,其次,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士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追溯其源,士是西周国家官职(天子、公、卿、大夫、士)的最低一级,士即武士。西周是奴隶主贵族的国家,爵位和官职都是世袭的,朝廷中的重要职位由贵族即有爵号者担任,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士不在其中。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天子失语,诸侯称霸,诸侯衰微,大夫擅权,大夫衰微,家臣执政。衰微的贵族不仅丧失了权力,也失去了田产和奴隶,沦落为平民,无以为生,就有人开始以过去专为贵族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来谋生,招收生徒,教授礼乐,中国从此有了私人办的学校。孔子就是当时最为著名的私学老师,门下弟子三千,可谓盛矣。这些学成的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一言得用,平步青云,一国不用,去之他国,朝秦暮楚,即为常事。这些人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故统称为士,是西周的世袭官职制度打破之后出现的以知识才能作为谋生资本的人,近乎后来所说的知识分子。这样原来最低的官吏——士就变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通过学习而成为具有知识的人,武士也就转变为文士,读书人。到了战国时期,士是官员的预备队,管子将其描述为“国有四民,士、农、工、商”,故所谓四民,既是四种职业,其排序也传达了四种职业的社会地位。 ④儒家学说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成为占居社会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和 官方的意识形态。儒学以政治伦理为纲,标举“忠”与“孝”。读儒经可以入仕为官,有两种途径:一是博士弟子,即官方招收的大学生,学成后由朝廷授予官职;二是察举,即道德名声杰出者通过地方官员的推荐,朝廷授予官职。儒学从此大盛。政府的引导与禄利的刺激使两汉社会笼罩着浓郁的道德风气,儒学的忠孝观念可谓深入人心。但是,禄利刺激的影响最终却使东汉后期的社会风气转向了浮华虚伪,朝廷中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这就激起了坚守儒学伦理道德的士人的强烈不满,奋起批评朝政。他们主要是两部分人,一是朝廷中具有独立精神的官员,一是京城大学里的太学生。他们高举儒学道德旗帜,身正行端,怒斥贪官污吏,深得民众的拥戴,社会名望极高,人们称之为名士。名士言论的锋芒所向,民众齐指,使宦官浊吏如过街鼠人人喊打,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而受到威慑的宦官则利用皇帝来打击、镇压这些名士。知识分子中的精英被镇压打击,民众由此而更加绝望,发起黄巾起义,逐步导致东汉王朝的灭亡。 ⑤东汉名士运动的失败,使读书人开始怀疑儒学的思想价值,重新探讨儒学伦理道德的意义。士人反思的结果就是魏晋时期儒学的衰微和玄学的兴盛。玄学的主要内涵是老庄道家之学。所以魏晋名士一改东汉名士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而不惧牺牲的精神品格,专注于个人的内心,追求个性的自由,以逆反的心态来对待儒学的伦理规范——主张真

如何看待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摘要:在新世纪、新时期,雷锋精神与时俱进,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雷锋精神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成分,几十年来,它从来都没有过时,况且包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雷锋精神;时代价值 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四十年前,一个平凡的名字传遍祖国大江南北。这个名字叫雷锋,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就是雷锋精神。在走向新世纪的新时代,雷锋精神不仅没有失去光彩,而是与时俱进,随着雷锋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而发扬广大,越来越体现鲜明的时代价值和时代意义。它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充满活力的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丰富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雷锋精神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雷锋之所以能成为楷模,雷锋精神之所以能成为全民族共同发扬和践行的精神。首先,在个人价值实现的理想层面上,雷锋精神达到了“生命自觉”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活着要有意义、有价值,作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这种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自觉性,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生的意义和价值。这种“自觉”鲜明的体现了做人的道理,人活着就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鲜明地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对社会的责任,人与事业的关系,人对事业的执着和忠诚。雷锋精神就在于追求这种“自觉”,在追求中努力实现这种“自觉”在自强不息的追求和奋斗中,使生命绽放光彩,使生命有意义有丰富的内涵。这种“生命的自觉”,生命的“自强不息”,就能产生强大的力量,就会在实现自我价值中表现出鲜明的忘我精神、奉献精神和把这种精神与时代融合。 雷锋精神的另一层面,就是明确个人所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追求的价值目标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雷锋精神的核心所在。“人不是孤立的人,人是社会的人”人只有融于社会之中,他的生命才会有光彩有意义就好比社会是水,人是鱼儿的鱼水关系。社会养育塑造了人,人又发展了社会,丰富

从魏晋名士的言谈举止看魏晋风度

从魏晋名士的言谈举止看魏晋风度 摘要:魏晋也就百年的历史,却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动荡、大转折时代。政治上的黑暗腐朽、统治阶级的争权夺利,大批知识分子卷入其中深受其害。残酷的现实使得一些上层贵族和门阀士族对社会产生失望的情绪,对人生提出新的疑问。魏晋风度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魏晋名士追求个性的自由、独立的人格价值和尊严,重新思索、发现并把握生命的意义,以一种自然、真情、超逸、洒脱的方式生活,并以此来反抗虚伪的礼教。 关键字:黑暗动荡;开放;避世;魏晋风度 Talking Wei Jin demeanour from the speech and behavior of Wei Jin Celebrity ABSTRACT:Wei Jin is a big turbulent and big transition time, a Chinese feudal society rising period although hundred years. The political darkness is decayed, fighting for power and profit of ruling class, large quantities of intellectuals are involved in deeply by its evil.The brutal reality causes some upper aristocrats and powerful family hereditary scholar classes has the disappointment to the society, raised the new question to the life.Wei Jin demeanor is then born under such background. They pursue the individuality freedom,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value and dignity, think, discovers and assurance meaning of life, with a nature and true feelings, the unconventionally graceful and free and easy way life, and revolts against the false Confucianism by this. KEY WORDS:dark and turbulence; make open to the public; disengagement; retire from the world; Wei Jin demeanor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 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曾经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在党锢之祸以前,凡党中人都自命清流,不过讲“清”讲得太过,便成固执,所以在汉末,清流的举动有时便非常可笑了。 比方有一个有名的人,普通的人去拜访他,先要说几句话,倘这几句话说得不对,往往会遭倨傲的待遇,叫他坐到屋外去,甚而至于拒绝不见。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居瑢《人民论坛》(2011年第14期) 【摘要】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标志性的时代精神和重要的文化表现,它产生于曹魏末年,延续至晋。“魏晋风度”是对魏晋时期士人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的概括,精准地指出了这种文化的本质与内涵。魏晋风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并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风度玄学文化审美 谈及中国哲学与文化,我们势必会提及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也一直是后世文人景仰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宗白华先生曾说过:“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①叶朗也说过:“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② 魏晋风度的产生与发展 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准确地说,应当是开端于正始,即所谓的正始名士们。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大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事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他们放纵情感,无拘无束,借助不同常人的处世方式表达着对苦难社会的关注与无奈。 经司马武帝执政后,到元康、永嘉时期,内乱仍频。此时门第世家开始只关心自己一家一姓一族之得失,而置国家存亡于不顾;只图以清谈博得名声,进而得到高官厚禄;不再关注社会与人生,只言玄远,以示其超逸脱俗之风貌。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慧。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处境与心境的流露。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他们无论是顺应当时的政治环境以求得性命的委曲求全,还是纵情于山水以求得精神的解放与暂时的麻痹,由于对人生境遇的恐惧,他们的情感实际上都处于一种异常焦灼矛盾的状态中。外表尽管表现得轻视世俗、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于现实与人生,异常矛盾与无助。这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魏晋风度与魏晋玄学 谈及魏晋风度,就不能不谈到魏晋玄学,因为它是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即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当时,一些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崇尚空谈,追求虚无与玄远,在空谈中探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探求更本质的人生意义,将关注点从无能为力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讨论,名为“清谈”。《周易》、《老子》和《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称之为“三玄”。玄学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中国的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现。 魏晋名士率性而为,不事修饰,追求率真的人生,体现出了一种逍遥放旷的风流气象。阮籍的白眼对俗礼与尽哀哭女,是何等的率真烂漫;阮籍的“性至孝”与丧母后的吐血又是何等的至真至纯;而嵇康在行刑前,“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又是何等的洒脱与傲岸。 魏晋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来品味玄趣,由此生发出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这使他们开始转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探究,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体悟宇宙的无为之制。正是这

学习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

今天的时代仍然需要雷锋,需要雷锋精神,仍然可以产生雷锋式的人物,雷锋的成长道路在当代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雷锋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解决了一些人生最根本的问题。 雷锋从旧社会走来。他从切身的经验体会到没有共产党领导的亿万人民的革命斗争的胜利,他的生存都会随时发生问题。他从这一点出发,逐渐理解到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从而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实现了自己人生的升华。 雷锋所解决的人生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劳动的态度。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而且钻得深,用得实在,总能做出出色的成绩。 他用自己的劳动,推动着国家社会的发展,他自己也在劳动中不断地增长才干,有着光明的前程。这些劳动虽然是平凡的、琐碎的、机械的,但是他仍然能感觉到其中的乐趣,仍然有不竭的动力。 雷锋之所以成为雷锋,并不是刻意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从事某种具体行为的结果。他只是正确地认识了一些人生的根本问题,按照这种认识去做人,做事。普及这种认识,不仅要靠讲道理,讲得好,更要结合每个人对自己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感知体会才能形成。 学习雷锋主要不是模仿雷锋的某些行为。只要我们结合现在这个时代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对人生的若干根本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且指导自己的行为,就是在新的条件下继承了雷锋的精神,雷锋式的人物就可以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当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需要从各个方面来做许多扎实的工作才会真有成效。 感动是一种力量,是触动心灵向善的力量,也是激励自我追求高尚、完善人生的动力。

践行雷锋精神,传承乐于助人的闪光品质,用大爱续写感动,精神追求的背后是一份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他人遇到危难,我们能否放下计较自我得失的“小算盘”施以援手?利益诱惑在前,我们能否坚守底线诚实守信?丑言恶行挑衅,我们能否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让正义得以伸张? 也许,我们只是给失学儿童捐去一本教材,只是在拥挤的车上给老人让个座,看似微不足道,却同样传递了一份温暖,创造着一种感动。高尚的雷锋精神并没有高高的门槛,只要我们每个人从点滴小事做起,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无数细小的热情也足以让冷漠的坚冰融化,汇聚起温暖世界的热量。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续写身边的感动。可以是一句温馨的话语,也可以是给需要帮助的人伸把手。言谈举止里、细微点滴中,践行雷锋精神的行动在延续,温暖心灵的感动在延伸,世界因之而更加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