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璧山县青杠初级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诗五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重庆市璧山县青杠初级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诗五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重庆市璧山县青杠初级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诗五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重庆市璧山县青杠初级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诗五首》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30、《诗五首》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情感与价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学习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学习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饮酒》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 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1、提问: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提问:赏析“心远地自偏”。

3、提问:“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

4、提问:《饮酒》的主旨是什么?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

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李杜”。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1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5、提问: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饮 酒

二 三 四 行路难 一 三

(1)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作“诗圣”。

(2)背景: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

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 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

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

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1、提问:请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并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的内容。

2、提问: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能用含“痛”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这感情的表达又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3、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

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 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 三

二 已亥杂诗

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1、提问:“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语文版】七上第17课古诗五首优秀学案共2课时,含答案

17. 古诗五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诗篇。 2.概述诗歌表达的感情。 3.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合作探究,概述诗情。 自主学习 1.文体链接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古体诗产生较早,唐以前无此诗名,唐代出现律诗,始称律诗为近体诗,非律诗为古体诗。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王维的《杂诗》);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2.写作背景 《杂诗》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他乡异地忽然遇到来自故土的旧友,自然唤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夜雨寄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所以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淮上与友人别》该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3.注音。 绮.窗()著.花未()潇.湘()城阙.() 宦.游()歧.路()侧畔.()长.精神() 4.文学常识填空。 (1)《杂诗》作者是代诗人。字。 (2)《夜雨寄北》作者是代诗人。字义山,号, 与“”合称为“小李杜”。“寄北”意思是。 (3)《淮上与友人别》作者是,代诗人。字。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是,代著名诗人。字子安。诗题中“之”的意思是。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乐天”就是。“酬”的意思是。 5.解释下列字词。 来日 ..:翻.似.: ..:却.话:无为 6.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7.默写。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三、鉴赏:《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 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 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四、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重庆市璧山县青杠初级中学校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七课 关注经济发展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 一、学习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建立的依据,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理解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体会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努力创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引导同学们体会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消费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同学们应该学会理财、合理消费。 二、重难点: 1、重点: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学会理财、合理消费。 2、难点: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理解共同富裕是一 个过程;学会理财、合理消费。 三、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多媒体辅助 四、课前预习: 1、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 2、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4、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和决定的。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 6、我国的分配原则是 7、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8、如何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1)必须坚持和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的基本分配制度; (2)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 (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 (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创业创造了。作为个人,我们应该,发挥自身才能,积极进取,,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9、怎样培养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五、学习过程 一、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1、感受身边的变化 【活动一】提杨家的帐本反映了我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帐本存在哪些差别?它说明了什么?答:(1)、改革开发强后我国人民币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2)、差别在于:A、家庭消费指出的结构发生了变化;B、是指出的数额大小明显发生了变化。(3)、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转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30 诗五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

诗五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珍馐.()投箸.()挂罥.()突兀.() 塘坳.()庇.护()阑.干()风掣.()狐裘.() 2.根据注释,解释加点词语。 (1)结庐.在人境:(2)问君何能尔.: (3)玉盘珍羞直.万钱:(4)风掣.红旗冻不翻: (5)都护铁衣冷难着.:____________ (6)瀚海阑干 ....百丈冰:________ __ (7)高者挂罥 ..风定云墨色: ..长林梢:(8)俄顷 (9)安得 ..广厦千万间: 3.了解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收在《李太白全集》里。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义市人,祖籍襄阳,唐朝大诗人。他的诗歌记载了社会万象、人民的生活、艰难的旅程,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人们称为“诗史”,人们称杜甫为“”。 岑参(715~770),唐朝诗人,荆州江陵(现在湖北江陵)人。曾任嘉州(现在四川乐山)刺史,人称“岑嘉州”。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朝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代表作《病梅馆记》,诗歌代表作《己亥杂诗》,著作《定庵文集》等。4.了解背景知识。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不是一时所作。大约是义熙十三年,陶渊明五十三岁时写的。这二十首诗都是借酒为题,直抒胸臆,写出了从出仕到归隐后的生活感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30诗词五首导学案

30.诗词五首导学案 导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反复吟诵,能背诵默写五首诗歌。 2、能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品味诗歌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吟诵古代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突破 1、通过大声齐读、个别配乐读、边分析边读、诗词接诵、填空等方式,正确背诵默写诗歌。 2、通过问题探究、诗词填空等形式,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导学准备 制作PPT,设计学案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一、导入 古代诗词有许多相同题材,在本册六单元我们学了一篇反映人民疾苦生活的叙事长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生说),作者发出了忧国忧民的概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生说)。表达了诗人杜甫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首叙事诗《观刈麦》,看看白居易又是如何描写人民辛劳和痛苦的? 二、出示目标 1、能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并背诵《观刈麦》。 2、能说出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把握诗词大意。 3、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定向自学《观刈麦》 在理解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背灼炎天光右手秉遗穗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 四、合作探究《观刈麦》 1、将这首叙事诗分成四个部分,分别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2、诗中哪些诗句写出了割麦者与拾麦者的辛勤劳碌与痛苦生活?造成如此情景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五、拓展延伸 1、此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刻画了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那种不同寻常的矛盾心理,你还知道哪首诗里有类似的描写吗? 2、对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六、巩固练习 1、抢答:(见课件) 2、背诵《观刈麦》。 七、小结 第二课时 【知识链接】杜牧,唐朝诗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杜牧在诗歌方面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诗五首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30 诗五首 【预习指导】 一、预习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积累关于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3.结合课下注释,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2、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多媒体出示) 樽()箸()狐裘()瀚海() 掣()坳()挂罥()三重茅() 2.完善作者资料: 《饮酒》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行路难》的作者李白是(朝代)著名的(风格)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边塞诗的名作,作者是唐代诗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诵读感悟 2.自疑自问 四、本课与前阶段学习内容的勾连 八年级上册学习过陶渊明的诗和文,本期学习过他的《五先生传》;本册第五单元学习过《诗词曲五首》,学生重温了诗文阅读的方法。 【课堂建议】 一、教师的教学预设 1.学情预设: 通过平时的积累学生对本课作者有了了解,知人论世,有利于学生品读诗文,再加上对25课的学习,进一步训练了学生进行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开展。但是,诗歌鉴赏始终是初中学生的难点,教学中仍需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 2.建议课时:2—3课时 2、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背诵诗歌,积累名句; 2.领会诗意,体味诗情; 难点 1.品味语言,领会诗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个人所长 1.范读课文。 2.个性解读文本。 四、学生怎样展开自主合作学习 环节一:自主学习 课前按预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环节二:问题探究 《饮酒》 1.既然生活在“人境”,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 2.从诗歌的前四句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技巧突破: 1.引导理解“车马喧”指“上层人士的交往”,抓诗句“心远地自偏”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心境。2.点拨赏析诗句的方法,侧重抓写法及效果进行赏析。 《行路难(其一)》 1.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情感? 2.诗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行路难”,它是写实吗?作者为何有这种感受? 3.怎么理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技巧突破: 1.重视诵读、理解。 2.知人论世,结合李白诗风理解、赏析诗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这首诗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30.诗五首导学案新

邢台市第十中学导学案 年级:初二年级科目:语文使用人: 周 学习目标: 1.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 2.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5分钟) 默写课后古诗词《登飞来峰》 1.每组7、8号学生上板,其他在练习本上默写。 2.板上学生互查,其他对子互查,老师抽查。 二、探究导航(1分钟) 齐读学习目标。 三、自主互动(30分钟) 组织方式:各组组长课前抽签决定讲解题目,带领组员进行小展示,讨论交流确定讲解要点,然后指派1—3名组员展示讲解,力求脱稿展示,其他组员准备补充或解决质疑问题。每组讲完,由下一组组长点评评价项目得分,老师板写分数。 (一)研读第一首诗词《饮酒》理解 1.背诵古诗,理解填空: (1) 《饮酒》中表达诗人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和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句子: ,。 (2) 《饮酒》中描绘傍晚时节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3) 《饮酒》中蕴含禅机,表达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之意的句子: ,。 2.赏析《饮酒》: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写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达诗人超然物

外的思想情趣。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的美丽景色。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看似作者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田园生活的真正意义,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这两句蕴含禅机,表达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 3. 思想情感: 通过描写自己弃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二)研读第五首古诗《己亥杂诗》 1. 背诵古诗,理解填空 (1) 《己亥杂诗》中表现诗人誓死不忘报国的豪情的句子: ,。 (2) 《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融入议论,表明诗人心志的句子: ,。 (3) 《己亥杂诗》中写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 ,。 2.赏析名句,理解词义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两句抒情叙事,在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落花为喻,融入议论,表明诗人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誓死不忘报国的豪情壮志(或:表现诗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3.内容和情感: 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达了诗人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誓死不忘报国的豪情壮志。 四、聚焦点拨(5分钟) 1.根据讲解情况,在学生展示中间或完毕后,老师及时进行点拨。 2.预设点拨问题: (1)《饮酒》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他共写《饮酒》诗20首,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这里选的是其中

《杜甫诗五首》学案 答案

《杜甫诗五首》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五步法”,掌握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认识杜甫的诗歌往往结合时事,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 一、温故知新:回忆你所学过的杜甫的诗作。 1.《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走进诗人: 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诗史。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2.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3.代表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月夜》 一、写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二、通过“五步法”学习《月夜》 1、诵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解诗:散译诗歌内容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艾青及写作背景。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能力目标: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做新时代的爱国者。 二、学习步骤 (一)初步了解: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以下信息: 1.作者情况 2.写作背景 3.巩固检测题(一) (1)本诗的作者是(),主要诗集有《》、《》等。 (2)这首诗写于()战争开始后的()年,当年()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 图摧毁()的抵抗意志。()奋起抵抗,进行了不 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 的挚爱和对()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读诗歌,体会爱国深情 要求:读音准确 停顿恰当 重音读准 富有节奏 2、请带着感情再读课文体会: 诗的两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巩固检测题(二) (1)请读出下列句子的正确节奏: A.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填空:第一节:借________的歌唱_______表达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一问一答,___________,抒发对祖国炽热的爱。 (三)合作探究: 1、鸟儿歌唱的事物有哪些?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请讨论每个事物到底象征着什么?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巩固检测题(三) (1)说说下列各物象的象征意义:

鸟——_________________ 土地——__________________ 河流——_______________ 风——____________________ 黎明——__________________ (2)诗作通过对这些物象的歌颂,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_________之情。 (四)欣赏品味 1.“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2.“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句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五)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歌唱些什么呢?请写出你所想赞美的话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 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3.这首诗送给你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涌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4.这些闪光的句子请记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重庆市璧山县青杠初级中学校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十课 选择希望人生(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十课选择希望人生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今天的青少年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进行合理选择的方法和策略;当今时代对青少年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终身学习的意义。 2.能力目标 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为自己作出明智的选择;接受社会新事物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的能力等;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道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性,慎重地对待人生的一些重要选择,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最佳的选择;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终身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以学生的探究活动和老师的点拨指导为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应对学生的活动提供情境,并加以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应针对学生思想认识中的误区和盲点进行点拨指导。 四、课前预习: 1、如何学会最佳的选择? 2、、学会自己选择的意义? 3、什么是创新精神? 4、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5、终身学习对中学生的要求? 五、学习过程 三、未来道路我选择 1、生活的岔路口 【活动一】O你会面临这样一些选择。 如:A、现在是先看电视,还是先写作业?B、今天玩多长时间游戏?C、要填报志愿了,该报考什么学校?D、今年毕业后,是升学,还是就业?E、升学,该读哪一类学校?就业,将选择哪一种职业? (1)、生活充满选择。 一方面,随着年龄逐渐增长,我们的需求不断扩大,自主能力不断增强,面临的选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前人相比我们选择的机会更多,选择面更大。多种多样的选择对我们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活动二】O刘杉的苦恼是怎么造成的? 答:面林的选择比较多,各有优劣,难以作出选择。 O你如何看待他的苦恼? 答:生活充满选择。一方面,随着年龄逐渐增长,我们的需求不断扩大,自主能力不断增强,面临的选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前人相比我们选择的机会更多,选择面更大。多种多样的选择对我们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O刘杉的这次选择会对他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 答: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甚至会影响到他整个的人生道路。 (2)、慎重选择人生道路 漫漫人生路,有无数的选择,但关键的只有几步。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道路。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人生旅途中出现的岔路口,慎重地进行选择。 2、学会选择学会承担 【活动三】O当这些声音有冲突的时候,你该怎么办? 1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24.《诗词五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古诗词,培养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理解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知识方圆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田园诗人。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其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存世,其代表作品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人称他为“诗鬼”。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陨落了,年仅27岁。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李清照(1084~约1155),济南(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因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朝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2.写作背景 《饮酒》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春望》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三、基础知识 1.字音 结庐(lú)东篱(lí)悠然(yōu)烽火(fēnɡ) 搔(sāo) 簪(zān) 提携(xié) 燕脂(yān)折戟(jǐ) 殷勤(yīn) 嗟(jiē)谩(màn) 2.通假字学诗谩.有惊人句( 同“漫”,空,徒然。) 3.古今异义 (1)国.破山河在(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2)浑.欲不胜簪(古义:简直;今义:浑浊。) (3)自将.磨洗认前朝(古义:拿、取;今义:将要。) 四、课内探究 (一)诵读诗词,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 (二)赏析诗歌 1.《饮酒》前四句写身居闹市却宁静自得,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 ①“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②诗人身居闹市,但无世俗纷扰,因为远离官场和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7《诗词五首》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17 诗词五首 《饮酒》导学案 【课前预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1.结 庐:2.喧: 3.君:4.心远地自偏: 5.悠 然: 6.辨: 7.忘言:8.相与还: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朗读诗歌 【课堂练习】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 “ , ”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 是:,。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 是:, 。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 是:,。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课后练习】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语文版《诗词五首—如梦令》导学案

《如梦令》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其隽永的意蕴。 2、激发学生阅读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水平,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筝乐曲,激情导入。 (二)预习检测,疏通文意。 1、请说说标记加点字的意思 雨疏.()风骤.() 绿肥.()红瘦.() 2、指名翻译课文 (三)朗读诗词,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2、本词虽短短几行,却记叙了一件完整的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件事。 (四)学习交流,体会情感 1、词人昨夜饮酒浓睡,早晨醒来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词人昨夜为什么会饮酒过量呢?

3、女主人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试问”的“试”反映了什么的心理? 4、“绿肥红瘦”历来让人称道,说说这个句好在哪里? 5、有人认为本词是一首惜花词,传达出诗人寂寞的心情和淡淡的幽思,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词人的活泼好逗、情趣雅致。你认为呢? 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②各组指派学生说。 (五)拓展延伸,领悟文化。 在你的积累中还有哪些文人因内心困顿,在诗词中表达志趣和哲理呢? 1、教师出示几句分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永调歌头》 2、指名学生说 (六)唱读诗词,感受魅力 1、欣赏婷婷唱读《如梦令》。 2、学生跟着录音唱读。 (七)布置作业,知识巩固。 使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至少使用一个比喻句或拟人句)

重庆市璧山县青杠初级中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17智取生辰纲.doc

九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线索,把握情节。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3、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重难点】 1、重点:(1)、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2)、分析杨志和晁盖、吴 用等人的形象特点,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学法指导】 1?问题导读法: 抓住题目“智取牛辰纲”中的“智”字提问,引导学牛作深入探究。 2.妙点寻踪法: 在默读中圈点批注,让学生寻找文章构思或写作巧妙之处。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2)本文节选自《水浒》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是从杨志押解生辰纲上路开始写起的,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虽然是节选,但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 (3)走近作者:施耐庵,生平不详,仅知他是元末明初人,曾在钱塘生活。自20世 纪20年代以来,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氏的资料,对其牛平有较详细的说法,然可疑之处颇多。著有我国第一部以反映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水浒》。 4.相关资料:大名府梁中书要把千万贯财宝送往东京,给他老丈人蔡京庆贺生口。 因梁中书前一年送十万贯金银珠宝给蔡京吋,半路被人打劫,所以这次改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己传出,刘唐报信,与晁盖商议夺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进來,并推荐三阮兄弟入伙,公孙胜也來投奔晁盖, 七条好汉欲齐心协力夺取这批珠宝,并定下智取之计。 【课型】精读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牛课前完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4诗词5首 精品导学案1 新人教版2

24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掌握五首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情感。 【重点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2.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几类体裁的诗歌中的五首。 一、预习自测 1.借助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 庐.( ) 搔.( ) 簪.( ) 戟.( ) 殷.勤( ) 长嗟.( ) 2.文学常识。 (1)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多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极强的表达能力。 (3)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他的诗常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壮志。

【语文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出塞》、《题临安邸》、《示儿》.(重点)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知识链接 王昌龄(698-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进士,被称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出塞》被尊称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 自主学习 1.比一比,再组词. 秦( ) 邸( ) 熏( ) 汴( ) 杭( ) 泰( ) 抵( ) 墨( ) 咔( ) 抗(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读古诗时语速要放慢,注意句内停顿,一般而言,七言诗是2、2、3的节奏,即“××/××/×××”.) 合作探究 一、学习《出塞》体会唐代的军旅生活. 1.自由朗读古诗

注意以下字音:还(huán) 将(jiàng) 教(jiào) 2.查阅注释,理解诗意.(温馨提示:关,边关.还,回家.首句时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理解为“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 3.联系“万里长征人未还”,想象一下:那些边关战士面对明月,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在同一明月下的战士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 4.后两句诗表示了对飞将军的怀念,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二、学习《示儿》感受诗人深厚赤诚的爱国之情. 1.反复吟诵古诗,感知诗意.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万事空: .但: .九州: . 诗句的意思: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五首《饮酒》《行路难》学案

诗五首《饮酒》-《行路难》学案

————————————————————————————————作者:————————————————————————————————日期:

诗五首《饮酒》《行路难》 黄超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五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材分析: 五首诗歌都是抒情名作,极富艺术感染力。宜用朗读感染学生,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学生分析: 学生理解作品要结合创作背景加以点拨。 【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有这样一位文学家,他娴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学识渊博;有这样一位散文家,宅边有五柳树,他明了人生的真谛,偶有名酒,无夕不饮;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饮酒》。(教科书212页)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他还是田园派的创始人。 (请学生简单介绍) 三、写作背景: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却不能施展。他早就看透,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一共20首诗,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后,陶渊明把这一组 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四、教师范读,整体把握诗意。品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四、精读课文,赏析内容:5分钟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 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 忘言。 五、品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