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加减应用举例

桂枝汤加减应用举例
桂枝汤加减应用举例

桂枝汤加减应用举例

大家好,我们接着上课。我们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我们谈的第一个方证是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症主要治疗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的证候。它的临床表现是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这样一个证候,由于风邪在太阳经脉,太阳经气不利的临床表现就以太阳病的头项强痛,头疼,项强,一直连接到后背拘紧不柔和。使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葛根以后,葛根在这个方子里作用有三:一是助桂枝汤解肌祛风,解表,这样增强了桂枝汤的发汗力量,所以桂枝加葛根的时候,就不用喝热稀粥了。当然还要盖被子保温。葛根的第二个作用是疏通经脉,疏通经脉中的邪气。葛根的第三个作用是生津液、启阴气来滋润经脉,因为凡是经脉不能滋润的证候,凡是经脉拘挛的证候都有津液不能滋润的因素。因此治疗经脉拘挛的证候时一定要注意保护阴液,而且必要的时候要加滋经、润燥、解痉这样的药物。所以葛根在桂枝加葛根汤中是一个非常主要的药物。这张方子,我们看它的药物组成和它的煎服方法。

打开讲义第二十二页,葛根四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擘),麻黄三两。应当说,桂枝加葛根汤中没有麻黄,那么原书为什么有麻黄呢?这也许是传抄的错误。所以这个方子应当没有麻黄,宋臣在校勘《伤寒论》的时候,就在这条后面加了一段按语。如果要有麻黄的话,它就是葛根汤的药物组成,而不是桂枝加葛根汤的药物。这个方子里是没有麻黄的。“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为什么呀?“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因为这两个药都是辛散的,它采的都是新鲜的药,辛温燥烈容易伤阴,所以在煮麻黄、煮葛根的时候,要求先煮减少它的辛温燥烈这种特性。当然这个方子没有麻黄,所以就不存在先煮麻黄的问题了。当然在今天也不用葛根先煮,葛根在药方里,不知道存放了多长的时间,辛温燥烈

的特性也没有那么严重。所以今天和其他药一块煮。“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因此上面这个量也是三次治疗量。“温服一升”,一次吃一升。“覆取微似汗”,覆就是盖被子,盖被子来取微汗。“不须啜粥”,特别强调这个方子的发汗力量加了葛根也比较强了,不需要借热粥来助药力了。“余如桂枝法将息用禁忌”,剩下的就象桂枝汤方后所要求的那样。你看,桂枝汤法,余如桂枝法就是象桂枝汤方后所要求的那样。我们上几次课用了那么多的时间来强调桂枝汤方后那种护理的、服药的方法。一般具有普遍的意义,你看在这里就可以体现到。喝桂枝加葛根汤的时候,剩下的药后的护理方法就象桂枝汤方后那样。“将息”是什么意思?将者养也,将就是养的意思,息就是休息。“将息”就是养息,就是调养。将息就是调养。将就是养的意思,息就是休息。“将息”就是养息,养息就是调养。象桂枝汤方后那样进行调养。还有禁忌,那些饮食禁忌。因为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症毕竟也是表证,所以也要禁忌生冷的、不好消化的、对胃有刺激的这些饮食物。防止由于饮食不当,而把正气调向体内。饮食你吃了生冷的,不好消化的,对胃有刺激的,人体的正气就趋向于体内来消化这些食物,表气就不足。降低了人体的抗邪能力,所以得表证期间,要对这些饮食进行禁忌。

桂枝加葛根汤是由桂枝加葛根所组成的。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到什么病呢?首先在外感病,比方说病毒性感染而引起了项背部的肌肉痉挛的,用这个方子疗效特别的好。当然这种病临床上不太多见。我记得可能是1984年,我带着我们82级的同学,在怀柔中医院实习,一天

晚上十一点多,到病房实习的同学回到宿舍里(我已经睡觉了),把我叫起来,说:“老师,今天下午新收了个病人,现在病情很重,院长希望你去看一看。”我把衣服穿好就又到病房去了。我大体了解他的病情,这个病人从上千开始就发烧,开始又发冷又发烧,然后一侧胸锁乳头肌痉挛,这一侧胸锁乳头肌一痉挛,病人就往这边歪,把他送到医院后,我们同学在门诊就给他做按摩,这么一按

摩他这边不痉挛了,但另一边痉挛,又往这边歪。然后把院长找去了,院长是神经内科的,是一个比较年青的专家。做了神经系统的检查,怀疑他脑血栓,有脑血栓形成的可疑。就以脑血栓形成的早期打一个问号,就收住院了。收住院后,我们实习的同学对这个病人特别关心了,一看到这么歪着脖子,又给他做按摩。一做按摩又住这边歪,反反复复歪来歪去。后来医院在他入院以后给他输上青开灵,没想到青开灵输了一个多小时以后,双侧胸锁乳头肌都痉挛,项背部的经脉也痉挛。然后同学就按摩后脖子,按摩了半天还是不行,这样折腾来折腾去就到了十一点了。又发高烧,41.6度,这么痉挛着,眼睛

也往上看,院长也开始有点紧张。他说:“你们去叫郝老师吧。”我不知道下午收了这么一个人。我到病房一看,病人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女性,这个年龄得脑血栓的不多。另外她的主要症状最明显的就是颈肩的肌肉痉挛,而且有发烧,怕冷这些表证的现象。颅压不高,没有呕吐,没有剧烈的头疼,有头疼,但没有剧烈的头疼,我就觉得这不是一个太严重的病,我就给她开了桂枝加葛根汤。葛根用的是四十克,桂枝用的是十五克,白芍用的是三十克,实际上这就是桂枝加葛根汤把芍药的量加大了,我主要用来缓解肌肉痉挛。还有一些什么其他的药?当然桂枝汤中的所有的药我都用到了,其他的可能也加了什么鸡血藤呀,可能用到了这些药,我现在记不太清楚。我说:“现在你就想办法把这药煮上,现在就给她煮上吃了,现在不是输的青开灵吗?我到建议你把这青开灵去掉,因为她舌淡而不红,鼻流清涕,没有热象。青开灵就是安宫牛黄丸注射液,而逐渐通过制剂的改造改造而来的。它对于清热证、痰热内阻的证候有效,它是安宫牛黄丸的注射液。所以用上这个药一个多小时以后,整个颈部出现了肌肉的痉挛,这个药用得太凉了。建议把它撤掉。”那院长一听,就把输液给拔掉了。把这个安宫牛黄丸注射液(青开灵)给拔掉了,当然还给她输液。开完方子,我就回宿舍休息去了,第二天早上八点钟一上班,我就到病房去了。这个病人盘着腿坐在床上,穿着高领衫就这么待着。脖子也

不转,但是不抽了。我说:“你怎么样啊?”她看见我居然笑了,说:“大夫,吃了您的药,大概也就是三十多分钟、四十多分钟左右,我那后背就象火烧的那么热,随后出了一身大汗。衬衣全湿了,背心都湿透了。脖子不抽筋了。”我说:“脖子不抽筋了,你怎么还这么待着呀?”她说:“我的脖子还疼。”我说:“为什么疼呀?”她把那领子一打开,这条皮下出血,这条皮下出血,然后我从她那后领子一看,后边整个都是皮下出血。我说:“这是怎么回事呀?”她说:“您那学生昨天给我按摩按的。”我们那个时候是二年级的同学,按摩手法大概也不太到家,可是治病心切,你一痉挛我就使劲捏,而弄得皮下出血。其实就这一付药,就只吃了这么一次,汗出热退,痉挛缓解。后来在医院里又住了三、四天才出院,为什么再住这三四天?你得让她皮下出血稍后吸收几天。不能一退烧就让病人走。后来院长还问我,说:“郝老师,您看这病人出院诊断怎么诊断?不能诊断脑血栓。”人家胳膊肘活动很好,我就说:“你就写病毒性感染项肌痉挛吧。”所以它治疗病毒性项肌痉挛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立竿见影,效如浮bu……。实际上这种病在临床上很少见。我这么多年来就见到了这

么典型的一例,它很少遇到。我们常常遇到的是什么呢?颈肩肌肉紧张综合症、颈椎病,这是知识分子常见的一个证候。尢其是现在搞电脑的人,每天坐在电脑跟前干这个,姿势不动,这个姿势很固定,所以颈肩肌肉紧张导致的头疼,颈椎病导致的颈肩疼痛,造成头疼,造成后头部疼痛,桂枝加葛根汤就是一个很好很好的方子。

我们怎么用呢?我一般是这样,葛根三十克,看情况,有时候用得少一点就二十克,不能低于二十克,葛根二十到三十克。桂枝十克,白芍三十克,白芍的量加大了,实际上就是桂枝加芍药汤,再加葛根汤。那么主要是白芍和甘草配合起来,酸甘化阴,缓解颈肩部肌肉的痉挛。用上这么几个药以后,炙甘草六到十克,炙甘草六到十克,生姜、大枣一般在治疗颈椎病、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时不太用。而且

我们还观察到一个什么问题呢?这些人坐在那里不动,肌肉紧张,气血活动不流畅,特别容易受风受寒,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那个电脑的房间都是开着冷气,凉风到吹着,所以都有一种风湿的问题,活动活动就舒服了。所以我就常常加一点祛风湿的药,加哪两味药呢?威灵仙加上十克,秦艽加上十克。威灵仙十克,秦艽十克。所血失和以后常常有津液不能滋润,血液运行有点不畅的表现。所以我就又加上鸡血

藤三十克养血疏络。在一般情况下,就用这个方子,愿意的话再加上一点大枣,或者加一点生姜,这就是典型的桂枝加葛根汤,再加威灵仙、秦艽、鸡血藤,这么一个方子。缓解颈肩肌肉的紧张、痉挛有比较好的疗效。有很多人吃了这个方子之后呢,就出现颈项部的肌肉痉挛缓解了。如果是颈部骨质增生的,我常常还要用一点象牙梢放在胶囊里给他冲服。象牙梢本来是个外用药,它有去死骨的作用,但我还是提醒大家用这个药,大家还要在临床观察观察,特别是骨质增生的,疼痛很厉害的,我好象觉得有的病人加上象牙梢以后怎么加?装到胶囊里头。象牙梢就是象牙雕刻成以后剩下的渣滓。以后这个药就没有了,因为象是世界保护动物,象牙厂现在逐渐逐渐关闭了,我们现在还用药房里剩下的这些象牙梢,也用不了几年就没有了。所以如果要用的话,装在胶囊里。一个胶囊大概能装0.4克。那你每次冲服就

这么喝就可以了。就是冲服一个胶囊的象牙梢。对于有些颈椎病,颈肩疼痛的,这种病人,是骨质增生的有效。如果没有骨质增生,就是颈肩肌肉紧张,肌肉疼痛的,你不用象牙梢。这是桂枝加葛根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桂枝汤加减的第二个方子,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第十八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相朴、杏子佳。”这句话的断句,我的观点是喘家,逗点,而不是喘家作,逗点。喘家作那是喘病发作。喘病发作不一定用桂枝汤,“喘家,作桂枝汤”是什么意思呢?是医生给病人开桂枝汤。作是一个谓语,主语都省掉了。在《伤寒

论》里经常说:“作汤,作什么什么汤。”经常有这样的话。作桂枝汤就是医生给病人开桂枝汤。为什么要给病人开桂枝汤?是病人新得了太阳中风证,病人新得了太阳中风证。新得太阳中风叫“新感”。病人原来有多年的喘,这叫“素喘”,喘家就是平素有多年喘证的人。你看这素喘都成专家了,这就叫做喘家。喘家就是有多年喘病史的病人。这种病人新感中风以后,就容易引发肺气肃降宣发的失调,然后引发素喘的发作。所以这条讲的是新感引发素喘。这个时候你是治新感呢还是治老喘的?这个老喘喘了十几年二十年了,你能够立竿见影的有效吗?你必须治疗新感。治新感用桂枝汤,可是他毕竟有肺气不利的这种喘呀,所以要加厚朴、杏子比不加厚朴、杏子要好,为什么?加厚朴杏子加呀,这样的一个新感引发的病人你再给他用桂枝汤治疗的时候,加上厚朴杏子,兼以宽胸、利气、降肺、平喘。你不加厚朴杏子要好,所以是这样一个意思。这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第一个适应证。

接着看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太阳病,应当

发汗,泻下是一种错误的治疗。泻下以后,邪气陷于胸中,邪气陷于胸中,肺气不利,出现了轻微的喘,这是个什么证候呢?是个新感新喘,这是个新感新喘。新感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由于风邪误下,误下风邪陷于胸中,使肺气不利,出现了新喘。那么肺气不利你用厚朴和杏子,宽胸、利肺、降气。同时也能治这个新喘。所以它再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之”。所谓主之就是这个病用这个方子是最恰当的。主者当也,主和当在古汉语音是接近的。我们现代汉语读起来主和当声音完全没有关系。在古音里它的音是相近的。主就是当的意思。就是应当。这个证候,新感引发素喘,新感而导致新喘。风邪雍肺所造成的这个喘,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新感可以得到治愈,新的喘也可以得到治愈。所以它再说:“最适当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所以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你可见两条,第18条和第13条,它的证

候不一样,新感引发素喘的,用桂枝汤加上厚朴杏子比不加厚朴杏子要好,所以加厚朴杏子佳。而第43条,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既可治新感也可以治新喘,所以它说“主之”。可见仲景

用文字上是很严谨的。应当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今天在临床上用得不是太多。可是有一次,我看任应秋老师用过,你看我用这方子的机会就没有。因为我没有特别的值得让我回忆的病例给大家作介绍。我们学校有个体育老师,这个体育老师这个孩子小的时候经常感冒咳嗽,喘,到了医院就说是肺炎,每一次去都说是肺炎,反复发作。儿童医院总是给清肺一号、清肺二号,那就是麻杏石甘汤的加减方,总是按肺热来治。确实,用完这个方子之后,发烧退了,喘暂时缓解,过几天他又发,再去儿童医院拿药,吃完了烧退。那一天那个体育老师就跟我说:“我们那个孩子(因他那孩子和我孩子都是幼儿园的,多少年了都是同班同学),我们那个孩子老得肺炎,你看看中医怎么办?”我那个时候年轻,不敢大包大揽,那个时候任应秋老师在世,我说:“请任老师看看吧。”任老师一看,“你用的什么方子?”我说:“用的儿童医院有清肺一号、清肺二号。”他说:“清肺一号、清肺二号由什么药物组成啊?”我说:“用麻杏石甘汤基本方加银花、连翘、芦根、白茅根、黛葛散组成的。”他说:“你看这孩子脸色这么淡白,舌象这么淡白,不能再用清热药了。”我说:“老师,不能用清热药那用什么呀?”他说:“你不是学《伤寒论》的吗?《伤寒论》里就有很好的方子治疗风邪雍肺的喘。”我说:“那就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他说:“是。你看他舌头淡得那个样子,不要用热药了。不要用那些凉药了。”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所以这个孩子就吃了一个星期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说来也怪,从此,他的咳喘发哮没有再犯过了。这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个发烧、喘的病人的时候,如果他是舌质淡的,没有更多里热的征象,我们不一定就想到了那个麻杏石甘汤。我们想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好,这是第二个加减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在太阳病篇

有四个治喘的方子,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后面我们遇到后三个的时候,我们一定还会回来和我们现在遇到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适应症相鉴别。

下面看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应当发汗,或者汗不得法,药量太重了,该用桂枝汤的或用了麻黄汤,结果造成了“遂漏不止”,这个漏是什么意思?漏就是淋漓不止的意思,汗出淋漓不止。结果就造成了汗出淋漓不止。汗生于阴而蓄于阳,汗是阴液所化。汗生于阴而蓄于阳。汗为阴液所化。出汗太多,就会导致阴阳两伤。有的同学会说:“老师,出汗不是流出的水吗?造成伤阴伤津我能理解,它怎么能伤阳气呀?”其实出汗可以带走许多热量,热量不就是阳气吗?出汗的时候有许多热量外泻了,那不就会伤阳吗?但是具体到每一个病人,是伤阴为主,还是伤阳为主,还是阴阳两伤,是和他的身体素质是有关系的。如果这个病人平素是阴虚的话,那可能是以伤阴为主。如果这个病人平素是阳虚的话,那么汗出太多,伤阳的症状对他来说,就可能最突出。而我们现在讲的这一条,它是汗出太多,导致了阴阳两伤。你怎么知道是阴阳两伤的?我们是根据他的临床症状表现。“其人恶风”,一个是表邪未解,仍然有恶风寒,再有一个因素是因为汗出太多,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恶风这一个症状,它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表邪未解,它有恶风寒,再有一个是阳气被伤,温煦失司。下面一个症状:“小便难”,什么叫难?求之不得谓之难。想尿,有小便的意思,结果尿不出来,尿少,这一方面是阴液被伤,化源不足,阴液被伤,化源不足,另外一方面是阳气所伤,气化失司。所以才导致了小便难。小便难这一个症状,提示了阴阳两伤。下面一个症状:“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四肢轻度的拘急,活动不太利索,活动不太利索,这是阴伤还是阳伤?应当说,这仍然是阴阳两伤。因为阴液被伤,筋脉不能够滋润,阴液被伤,筋脉失濡,失去了濡润,阴液被伤,筋脉失濡,所以筋脉出现了轻度的拘急痉挛。

其实,阳气被伤,经脉失温的时候,也可以出现拘急痉挛。阳气被伤,经脉失温,也可以出现拘急痉挛。我想我们北京在冬天是寒冷的,当你穿着很少的衣服,为了漂亮,结果在外面等车等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回到家了,你坐的车又不是空调车,车上又是很冷,回到家里之后,家里马上给你来了个电话,“你拿起笔来啊,把电话号码记一记”,结果你拿起笔之后,手不会写字了。北京人叫……有这句话吧。你说那是不是寒冷邪气伤了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经脉失去了温煦而造成了拘挛啊?所以这里的原文“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既可以是阴液被伤,经脉失濡的表现。也可以阳气被伤,经脉失温的特征。因此我们分析这一条,它的基本病机是什么呢?太阳病,汗出太多,阴阳两伤,表未解。太阳病,汗出太多,阴阳两伤,表未解。在这种情况下,表未解我们要解表。阴阳两伤,按照我们常规的思路就应当阴阳双补。但是张仲景用的是桂枝加附子汤。它只用了补阳的药,没有用补阴的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治疗思路呢?这是固阳以摄阴的思路。我引用后世的一句话来阐述它的机理。后世有一句话说:“有形之血不能塑身,无形之气所当提固。”这是针对大失血的病人,气随血脱的时候,先用大剂量的独参汤来益气固脱。我

用这个道理来解释仲景在这里固阳以摄阴。“有形之阴液不能塑身,无形之阳气所当提固”。

所以仲景没有用沙参、玉竹、麦冬这些滋阴补液的药去补它的津液,而先用了附子助阳气,

固阳以摄阴。先让他不出汗了,阴津和阳气不再继续丢失。这就是桂枝加附子汤的用意。这

种注释重视阳气的思想,这种固阳以摄阴的这种治疗思路和方法,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有一年修三环路的时候,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门前修和不东桥、和平西桥,那些共为了赶进

度,真是二十四小时的施工啊。有一个水泥工,他的工作就是把水泥装到磨具里之后,然后

就拿那个电工的那个(工具),那东西很重,我是拿不动的。这么一个工人他感冒了,那个队

里的医生就给他用发汗药,感冒发烧还在工地上工作,老吃着发汗药,出汗烧就退,然后继

续拿着那个(工具)做水泥。后来,看这个东西拿不动了,出了汗烧暂时退,一上班又发烧

起来,再吃发汗药,出了汗烧退了,再去工作。后来不动就出汗,那个东西拿不动了,那个

施工队里的人说:“你看都成这个样子了。真的是没劲了,你个棒小伙子,那学校旁边有个国

医堂,你上那看看。”正好我在那,小伙子说他感冒一个星期了,然后就是发烧,出汗,出完

汗就干活。现在别说拿那个东西,连走路都走不动了,一会一身汗,一会一身汗。一量体温

还发烧,舌头淡淡的,我就是用的桂枝加附子汤,炮附子用了十五克,让它煮的时间长一些,

桂枝用的是十五克,赤、白芍各十克,剩下的是生姜用了大概十克吧。这药大概吃了两回,

烧就退了,汗就止了,很快就恢复体力了。所以用固阳以摄阴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在外感病的病程中,汗出太多造成的这种阴阳两伤而表邪还在的时候,这是个很好的方法。

下一个方证是桂枝去芍药汤证,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太阳病,二之后,脉促胸满者,

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这是第21条。“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这是第22条。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在读第21条的时候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men)者”,把

这个满字读成men,这个满字在汉代,有两个读音,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如果一个容器盛

满了水,水满,这时候读什么呀?读man,水满谓之满。如果这个容器不是盛水的而是盛气的,气满,你就不能读man了,气满谓之men,我这拼音写得对吗?这个字,后来写成懑,

人们都读成一个字吗?满字下面加个心,大家见过吗?见过吧。再后来,就改成了门字下面

一个心,再简化就成了“闷”。闷是胸闷的闷,但在最古的时候,不是这么写,而是写成满字。

所以我们在这里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这个满字应该读men。“脉促胸满者,

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为什么读men呢?因为胸为气海,所以当气机不利,出现胸闷的时候,它写这个满字我们当然读men了。所以在《伤寒论》里,凡是这个满字和胸相联系的,和胁相联系的,我们都读men。但是在习惯上,和腹字相联系,腹部的我们就读man。腹不是胃肠

系统吗?胃肠系统是盛水谷的,盛水谷的,盛水的,盛饮食物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腹

胀满(man)”,而不读腹men。太阳病,应当泻下,泻下以后,造成了胸闷,这是表邪内陷胸中。因为表离胸是最近的,所以表邪内陷胸中,使胸中气机不畅快。表邪内陷胸中,使胸中

气机不畅快。出现了胸闷。脉促就是脉快,这个脉快是邪陷胸中,胸中阳气抗邪的表现。邪

陷胸中,胸中阳气奋力抗邪的一种表现。它为什么快?在这里还没有完全化热,就是因为胸

阳不足,胸阳不振,奋力抗邪,它就以这种增快心率的方式勉强抗邪的一种表现。我这句话

没有说得太清楚,比方说,我们一个人,平常扛上三十斤的大米走路什么事都没有,心率不

会加快,现在让你扛上一百斤的大米,你恐怕走上一段路以后你就开始心率加快了。你说这

个心率加快是热吗?它不是热。它是个虚性的代偿。现在邪气陷于胸中,胸中阳气不足,所

以奋力抗邪,它以一种脉搏加快的方式来提高抗邪的能力。在这个证候里,这种脉快,脉促

是无力的。所以我们说是胸阳不振,邪陷胸中。胸阳不振,也就是胸中阳气不足,治疗的方

法是用桂枝去芍药汤温振胸阳,祛邪达表。温振胸阳,祛邪达表。温振胸阳,祛邪达表。桂

枝去芍药汤这张方子,桂枝汤把芍药去掉了,剩下了桂枝、生姜、甘草、大枣,是纯辛温、

纯辛甘的方子,是纯辛甘的药物。那么辛甘的药物这就符合辛甘调和胃阳,因此是补心阳、

补胃阳的。补心阳、补胃阳。再加上桂枝和生姜的发散,它就可能把陷到胸中的邪气来祛邪达表。祛邪达表,起到这种作用。为什么不用芍药?芍药这个药,是酸敛阴柔的,在桂枝汤里用它,是为了养营敛汗。现在邪陷胸中,体表的自汗出的症状还有没有呢?没有,没有了。邪气陷于胸中了,体表没有邪气了,那种自汗了同,那种营阴外泻的症状没有了。它就失去了治疗目标。芍药本来是敛汗的,养营的,现在没有汗出的问题,在这个证候里还只是脉促胸闷,就没有它的治疗目的。不仅没有它的治疗目的,芍药这个药酸敛阴柔,还不利于胸中阳气的畅达。它是收的,不利于胸中阳气的畅达。它对桂枝、生姜、甘草、大枣这个纯辛甘的、温补心阳的这些药物,有制约的作用。有制约的作用。所以要把芍药去掉。张仲景用药有一个规律,凡是胸闷的,他都不用芍药,凡是胸闷的,都不用芍药。因为胸闷胸中气机不畅,用一种酸敛的,阴柔的药物,他认为不利于胸中阳气的畅达。这是他的一个用药规律。由此引发我们的一个想法,现在许多冠心病的病人,常常有胸闷,可是我们医生一想到冠心病就想到是冠状动脉堵塞,就有血瘀,就会想到活血化瘀。想到活血化瘀就想到了赤芍。冠心病的病人常常用到了赤芍。我想用赤芍问题一般还不大,但是不应当用白芍,用白芍肯定对胸闷不利。仲景凡是见到有胸闷的都不用芍药。凡是见到……的都不用白术,这是后话,我们以后会谈到。桂枝去芍药汤是治胸阳不振的。

22条,“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这个微寒就是脉微恶寒。为什么把这个微寒

解释成脉微恶寒?而不把它说成是微恶寒呢?这主要是以方测证,以药测证,测是推测的测。那么以方测证、以药测证,因为作为一个经典,它用了附子,那一定存在着肾阳虚,表阳不固这样的病变,这样的病机。既然肾阳虚,它就应当有脉微,脉微是里阳虚的表现。里阳不足,肾阳不足,自然它表阳就不固,表阳不固所以它这种恶寒,表阳不足,温煦失司,这种恶寒就属于里阳虚的一种病证。所以这就叫做以方测证、以药测证。不过,我们应当提醒大家的是,以方测证、以药测证的这种思路,是建立在我们对张仲景充分信任的基础上。不信的话,我们在坐的同学随便写一个病例,随便开一个方子,结果你写的病例中丢了好几个最关键的症状。另外一个人在分析你的方子的时候,说,引用的方子里头用了附子和干姜,所以这个病人一定有肾阳虚衰,所以还应当有什么什么症状。别的大夫就说:“哎呀,他是个年轻大夫,他用药有没有权威性呀?”你采取以方测证、以药测证啊。所以一般认为,我们不能采取以方测证、以药测证的研究方法。只有这医圣张仲景,研究《伤寒论》,研究《金匮要略》的时候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在这里把“微寒”解释成脉微恶寒。脉微是里阳虚,恶寒是表阳不足,温煦失司。所以在桂枝去芍药汤的基础上,加附子来温肾阳,固表阳。桂枝去芍药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我们今天经常用于心肾阳虚而导致的各种疾病。比方说冠心病,常常夜间发作,受寒冷发作,那就是心肾阳虚的一种表现。单纯的心阳虚的,用桂枝去芍药汤;如果兼有年龄大,肾阳虚的,那你就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冠心病心阳虚,遇寒就发,夜间发作,很有很有疗效。我们学校有一个老师,正好和我住邻居,几乎每天夜里发生心绞痛,胸闷、憋气。因为和我住邻居,他一发起来就害怕,他家里有一个小女孩,没有别人,那个老师把我叫起来,说:“我怎么办呢?”就给他口吸氧气,扎人中,扎内关,有时候给他含硝酸甘油就能缓解。后来我说:“你不能老这样啊。”每天夜里吵得我也不能睡觉,那个时候我也年轻,那个老师比我大二十岁,我说:“咱们请刘老师(刘渡舟老师)给看看吧。”刘老师开始给他开的就

是桂枝去芍药汤,吃了以后他就夜间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叫我的次数就少了。后来发现他的阳气还是比较虚,冬天的时候,就给他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一秋天、一冬天,后来不再发作了,到现在这个老师八十三岁还是八十四岁了,心脏好好的,什么事都没有,夜里再也不用去吸氧气了。所以我们对于心阳虚的这种证候用桂枝去芍药汤、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还是有很好的疗效的。当然今天我回想回想那个老师那个时候心脏病的发作很可能有更年期综合症的因素在内。如果他真正是冠状动脉硬化的冠心病的话,他不会活到现在还这么好。我想那个时候更多的是有更年期综合症,内分泌失调的因素在内。所以他

一发起来非常险恶,这种病非常险恶,把邻居都叫起来了。可见,张仲景在桂枝汤的加减方中有加药的,也有减药的。去芍药就是减药嘛。

桂枝汤的加减方在这里举最后的一个例子,是新加汤证。原文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

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是《伤寒论》中方名最长的一个方子。我这个教材把方名中间点的那个逗号,你们的教材有吗?你说一个方名中间能点逗号吗?所以把那个逗号去掉。由于方名太长,我们干脆就把它叫做桂枝新加汤。或者再简称新加汤。在《伤寒论》中,有新加汤这张方子,这说明其他绝大多数方子,张仲景是对古代文献的一种继承。前面我曾经引用了晋朝皇甫谧《针灸……经序》中的一段话:“易人以亚圣之材,()于《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仲景论广易人汤液数十卷,用之多液。(《汤液经》)《汤液经》是古经方的著作。所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大量的继承了《汤液经》中复方的成就,而这张方子把它叫做新加汤。所以我们刘渡舟老师说是张仲景自己加的一个方子。它在古《汤液经》的桂枝汤的基础上,把芍药、生姜的量再加一两,再加上人参,因为它是自己新创的方子,所以叫做新加汤。我们刘老师也在张仲景的小柴胡汤的基础上用了柴胡,用了黄芪,用了皂荚,……土茯苓,再加上芡草,还给它起了

名字叫柴胡解毒新方。你看刘老师的《刘渡舟全集》叫柴胡解毒新方。所以也是仿照张仲景的新加汤的意思。那个柴胡解毒新方治疗乙型肝炎,那是刘老自己在临床实践中汲取了许多医家的经验,创立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子。发汗后仍然有身疼痛,这是表邪未解呢?还是病情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个时候张仲景就要凭脉辨证。如果脉浮,那肯定表示表邪未解,现在是脉沉,脉沉提示这不是表邪未解的身疼痛,病在里。那么脉迟主什么?我们今天的脉是脉迟主阳虚。可是仲景在这里的脉迟它却是主营血不足。你怎么知道主营血不足?我们打开讲义第三十二页,看原文第50

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心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所以仲景的迟脉主营气不足,主血少,是他自己的话。我们以仲景言是仲景意,用张仲景的话解释张仲景的意思。这里的“脉沉”主病在里,“脉迟”主营气不足,主血少。因此这个肌肤的疼痛,就是营血不足,肌肤失养,不荣则痛。营血不足,肌肤失养,不荣则痛。当然有的书说虚则痛,还有的书说失养则痛,意思都是一样的。关于疼痛的病机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是不通则痛,通则不疼。我们在这里又引进去一个:虚则痛,失养则痛,不荣则痛。任应秋老师在世的时候,我就和他讨论过一次,有一个医院治疗冠心病,几乎都用活血化瘀的药。有些病人吃完活血化瘀的药以后,疗效确实不错,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少了,发作的程度轻了,可是有的病人吃完了之后,心绞痛不缓解,甚至越吃越没劲,这些病人就跑到我们中医药大学,找任老师看。任老师就不同意冠心病是瘀血所造成的,他认为是失养则痛,虚则痛,就用补气养血的药来治疗。用补气养血的药以后这病人身上有劲了,心绞痛发作的次数也减少了,发作程度减轻了。所以这些病人很高兴。可是,也有的病人,不仅就找任老师看,任老师用补法,越补越胸闷,越补越胸闷,他们就跑到医院里治,用活血化瘀的药,逐渐逐渐缓解。后来我就总结这两家医院这两种思路,任老师认为,之所以有心绞痛,是因为心肌供血不

足,失养则痛,不荣则痛。有的医院之所有用活血化瘀的药,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导致的供血不足不通了。根据这种临床现象,我就有一次和任老师专门讨论,我说:“心绞痛,任老,你说是失养则痛还是不通则痛?”他说:“真真确确,缺氧就是失养所致。”我说:“那血管堵住了,不就不通了吗?”他说:“是血管堵的那个地方疼啊?还是心肌疼?”这让我弄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好。实际上,不通则痛和失养则痛是同时发生的。这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就拿冠心病来说,那这个病人以不通为主的,那你就要活血化瘀;这个病人是以心肌失养为主的,那你就用益气养血。对我们一个医生来说,这两种技术,这两种思路都应当掌握,都应当学习。就象痛经一样,有的人用活血化瘀的药治疗痛经,有的人用补气养血的药治疗痛经。用活血化瘀的,那是基于她气滞血瘀,而用补气养血的,那是基于她血虚,胞宫失养。临床上看我们怎么去具体辨证。所以现在讲的这个身疼痛,它是个营血不足,肌

肤失养的证候。它属于虚则痛,失养则痛。因此在桂枝汤中,加重芍药的量,来养血柔筋,缓痉解痛。养血柔筋,缓痉止痛。加生姜的量引药达表,加生姜的量引药达表,加人参是为了益气养血。是为了益气养血。这张方子治疗营血不足,肌肤失养的身疼痛有很好的疗效。营血不足,肌肤失养的身疼痛有很好的疗效。我们说气血不足也罢,营血不足也罢,内脏失养的我们用八珍汤,用人参养荣汤是可以的。肌肤失养而见身疼痛的我们用八珍,用人参养荣,常常效果不理想,而新加汤是很好的方子。我前面曾经举过这个病例,还记得吧?我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给一个产妇治疗产后身疼痛的时候,用了人参养荣,用了八珍效果不好,刘老师提醒我用新加汤,结果我用生姜的量少了,它疗效还是不好;加重了生姜的量,有了疗效了。所以我们要用这张方子治疗营血不足而肌肤失养的身疼痛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方中剂量的比例要求来用药。这样的话,我们就都把桂枝汤的加减的方的例子都谈完了。在这里,有的是表证的兼证,有的不是表证的兼

证。比方说新加汤证就不是表证,它是营气不足,肌肤失养,还没有表邪,所以用桂枝在这里就不是解表的。桂枝、生姜在这里不是解表的。可见,桂枝汤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可以加药,也可以减药。仲景在这里只是举例示范,来提示桂枝汤临床上可以灵活加减,灵活运用。这样的话,把桂枝汤的适应症、桂枝汤的使用禁忌症和桂枝汤的加减运用举例都谈完了。所以太阳病的表证有两大类:一类中风,一类伤寒。中风以桂枝汤为主方,由桂枝汤这张方子引出了桂枝汤的其他适应症,桂枝汤的使用禁忌症,桂枝汤的加减运用举例,这组证候我们就全部讲完了。

下次课我们将讲伤寒表实证和麻黄汤有关的若干问题。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谢谢大家!

桂枝汤加减治疗心力衰竭的医案一则

桂枝汤加减治疗心力衰竭的医案一则 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方,被后世医家称为“群方之冠”,可见桂枝汤在伤寒论中的重要性。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其功用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治法遵循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风: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则,”即辛温发汗解表。究其原因,太阳病是由外邪侵袭肌表,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奋起抗邪,正邪交争所致,即“营弱卫强”,或“阳浮而阴弱”。其病症特点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由于病人体质强弱不同,感受外邪性质不同,病理变化也各有其特点,因此太阳病有三种主要的证候类型,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和表郁轻证。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一般比较轻浅,但若治疗不当,则变化迅速,其中若表邪不解或兼有其他病理变化,成为太阳病兼证。如中风表虚证,可兼经输不利,兼肺气不利,兼阳虚漏汗,兼胸阳不振,兼阳气不足等。 经过现代研究,桂枝汤所主治的病症种类多达四十余种,病症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等。王琦、铁君二人总结叶天士运用桂枝汤及类方时认为,叶天士应用桂枝汤及其类方的范围很广,如虚人外感、咳嗽、痰饮、痹痛、冲气、动悸等,常随症投之。有作调和营卫,发散风寒之用;有作通阳制水,化痰涤饮之施;有温通经脉而设,有取温肾平冲之力,王孟英说:“改错所云者,仍湿热症也,若风寒伤卫,岂可不遵仲景之法而不用桂枝汤”,由此看出桂枝汤皆为历代医家所重用的。其方配伍严谨,用药精良,用此方治疗疾病,每每获得良效。桂枝汤原方为: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用法:上五味,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本文主要通过一则医案对上方的加减应用治疗太阳病兼证。 2010年10月28日,秦某,男患,69岁,素有冠心病心衰病史,反复心衰,这次因感冒后心衰加重10余日,主要症状可见喘息气促,不能平卧,心悸,口唇发绀,恶寒,精神不振,双下肢轻度浮肿,尿少,听诊双肺可闻及干湿啰音,心电图示:ST-T改变,室上性心动过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微。诊断:冠心病心衰,治法:解肌祛风,降气平喘,处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药:桂枝15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芍药15克,大枣7枚,厚朴15克,杏仁15克,上方七付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上方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其中桂枝温经通阳,以散肌表之风寒,芍药敛阴和营,以益在内之营阴,生姜辛散表邪,助桂枝温卫,大枣补胃气,助芍药和营,炙甘草调和诸药,厚朴下气消痰,宽中理气,杏仁利肺气,降逆平喘,诸药合用共成表里兼顾之剂,喘证自解。正如尤在泾《金匮心典》引徐氏之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说明本方在外它有调和营卫之功,在内则有调和气血之用。 7日后复诊,主要症状可见胸闷,心悸,汗出,夜间尤甚,口唇发绀,精神不振,双下肢轻度浮肿,尿少,无喘息气促,无恶寒,听诊双肺干湿啰音明显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数。治法:调和营卫,复阳固表,处方: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药:桂枝15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7枚,附子10克,茯

刘渡舟谈小柴胡汤的加减证治

刘渡舟谈小柴胡汤的加减证治 (一)柴胡加桂枝汤 本方治少阳病兼见头痛、发热、脉浮等太阳表证,为小柴胡汤减去人参之碍表,加桂枝微发其汗而成。又能治少阳证兼有心悸、气上冲之证。 张某,女,59岁。患风湿性心脏病。初冬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胁发满,心悸。时觉有气上冲于喉,此时则更觉烦悸不安,脉结。 辨证:少阳不和,复感风寒,且挟冲气上逆。 治法:两解少阳、太阳,兼平冲气。 处方:用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服三剂则诸证得安。 (二)柴胡加芍药汤 本方治少阳病兼见腹中痛,且有拘挛之感,按其腹肌而如条索状,此乃因肝脾不和,血脉拘挛所致。为小柴胡汤减去苦寒之黄芩,加平肝缓急而疏利血脉的芍药而成,又能治疗妇女气血不和的月经不调与痛经等证。 郝某,女,学生,22岁。肝气素郁,经常胸胁发满,胃脘作痛,月经来潮时,则小腹拘挛作痛,脉弦细且直,舌苔薄白。 辨证:肝气郁结,血脉不和。肝气郁则疏泄不利而胸胁发满,胃脘作痛;血脉不和则痛经而小腹拘挛。 治法:疏肝和血止痛。 处方:柴胡12克赤白芍各6克甘草6克党参6克生姜10克半

夏10克当归尾10克泽兰6克。连服六剂,诸证即愈。 (三)柴胡桂枝汤 本方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治外有表证而见“肢节烦疼”,内有少阳气郁而见“心下支结”。故在小柴胡汤中加桂枝、芍药,使其外和营卫,内调气血,而病可愈。根据《伤寒论》的治疗精神,余用本方治疗下述三种病症每可取效。 1.治早期肝硬化?肝病患者,日久不愈,由气及血,由经及络,而出现腹胀,胁痛如刺,面色黧黑,脉来沉弦,舌质紫暗,边有瘀斑等证。化验检查,见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倒置,麝香草酚浊度指数升高。临床诊断为早期肝硬化。用柴胡桂枝汤减去人参、大枣之补,另加鳖甲、牡蛎、红花、茜草、土鳖虫等专治肝脾血脉瘀滞、软坚消痞之药,有较好的效果。 2.治关节炎兼肝气郁?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肢节烦疼,同时又因挟有肝气郁而胸胁苦满,或者胁背作痛等证,用柴胡桂枝汤疗效满意。 3.治肝气窜?肝气窜为民间土语而未见医籍记载。其证是自觉有一股气流在周身窜动,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凡气窜之处,则有疼痛和发胀之感,此时患者用手拍打疼处,则伴有嗳气、打嗝,随之则其证得以缓解。此病多属现代医学所谓的神经官能症一类,以老年妇女为多见。初遇此证,使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一类,效果都不理想。后想出柴胡桂枝汤法,可两调营卫气血,而能独切病情,试之果然有效,至今已治愈数人。 (四)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腹症体会

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腹症体会 关键词大柴胡汤急性阑尾炎合并阑尾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盆腔炎 急腹症相当于《伤寒杂病论》中的合病,多系感邪过重,致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由于病情急猛,证候复杂,危症随时出现。对此,笔者每以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收效迅速且显著。现介绍如下。 1 急性阑尾炎合并阑尾穿孔 阑尾炎严重阶段或穿孔时,多数患者右下腹剧痛连及胸胁,与阳明少阳合病证相似。笔者每以大柴胡汤合大黄牡丹皮汤治之,多收良效。如治才某某,女,31岁。1997年10月25日初诊。患者右下腹疼痛2日,经用抗生素输液5天,腹痛加重,阵发性加剧,不愿手术而来求治。痛苦面容,昨夜曾疼痛反减,但压痛明显,腹肌紧张,人便5日不通,心下痞满胀痛拒按,胸胁胀痛,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燥少津,脉洪数有力,体温38.3℃。血化验:WBC29.8×109/L,LYMF30.6%,MID6.7%,GRAN60.7%,HGB138g/L。B超示急性阑尾炎合并穿孔。中医诊断为肠痈,证属阳明腑实与少阳合病,为气滞血瘀,火毒燥屎内结。不急下阳明腑实火毒,疏通少阳气滞血瘀,不能收功。方药:柴胡18g,生大黄(后下)、白芍、败酱草各30g,大枣6枚,枳实、黄芩、半夏、干姜、芒硝(冲)各10g,丹皮、桃仁各15g,冬瓜子20g,红藤40g,银花60g。3剂,昼夜进服,大便泻下数十次,臭秽难闻,腹痛胁胀等消减大半,体温降至37.8℃.继服4剂,诸症再减,血化验指标正常,上方大黄减至15g,再服8剂而痊愈。 2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卓某,女,46岁。1998年7月28日初诊。患胆囊炎已7年余,前日饱餐羊肉后突发上腹及胸胁胀痛,经当地用抗生素输液及服消炎利胆片等,右上腹仍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疼痛放射至右肩背,痛甚时烦躁呼叫,坐卧不安,大汗淋漓,寒热往来,口苦咽干,两目及胸部黄染,右上腹胆囊区有明显触痛和肌痉挛,小便如茶,大便6日未通,舌质鲜红、尖生芒刺、苔黄厚腻,脉弦数有力,体温上午38℃,后达39℃左右。血化验:WBC14.6×109/L,LYMF54.2%,MID12.0%,GRAN33.8%,HGBl45g/L。B超示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中医诊断为胁痛,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葛根含有葛根黄酮苷,酮苷有缓解肌肉痉挛、扩张脑皮外周血管作用。本方能降低血流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可显著改善脑内内耳-椎动脉-基底动脉供血,从而对头痛、项强、头晕等症状发挥疗效。 患者张某某,女,39岁。行政办公人员。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颈项强痛不适,伴轻微头晕及后枕部酸胀痛,每因久坐伏案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重,近半年症状反复发作,并伴有双肩胛部酸胀痛及头晕、头痛症状。3天前患者因受凉而致颈強痛及头晕、头痛症状加重,出汗、恶风、行走发飘感等症状。颈椎CT检查示:颈3-4、颈4-5椎间盘突出,颈椎退行性变。查体:一般情况可,颈项部肌肉较紧张,转动欠灵活,颈3-7椎椎体两侧压痛,尤以颈3-4、4-5椎棘突及棘间隙两侧压痛明显,未引出明显放射痛,双侧肩胛骨内侧缘压痛,双侧肩胛岗上、下窝处压痛,双上肢无明显压痛,叩顶试验(+),旋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中医诊断:项痹(寒客筋脉、脑海失养);一旦得了颈椎病,想要达到治疗的目的,可使用胡蜂醋,胡蜂醋靶向渗透,载药量高,吸收快,是治疗肩周炎外用首选,且胡蜂醋直接作用于病症部位,不会对胃肠道及心血管造成不良反应,安全性高。西医诊断:颈椎病(混合型)。 予以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处方:葛根20克,桂枝10克,白

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羌活12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3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每日1剂。 服3剂后患者复诊,颈项强痛,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消失,仍感轻微头晕,余未诉不适,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涩。郭剑华在上方的基础上去生姜、大枣,加狗脊12克,茯苓12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5剂,每日1剂以善后。 按:《伤寒论》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该方是仲景为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所设。本例患者久坐伏案而致颈部劳损,加之受凉而发病。劳损是本,寒凝太阳经脉是标,急则治其标。郭剑华采用桂枝加葛根汤,以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中重用葛根,能升阳,生津润燥,缓解经脉的拘急,解除颈项强痛及头晕症状。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葛根含有葛根黄酮苷,酮苷有缓解肌肉痉挛、扩张脑皮外周血管作用。本方能降低血流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可显著改善脑内内耳-椎动脉-基底动脉供血,从而对头痛、项强、头晕等症状发挥疗效。加当归、川芎以养血通络镇痛。加羌活以增强祛风散寒作用。诸药合用,共奏解肌祛风,养血通络,解痉止痛之功。郭剑华常以本方加减治疗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因感受风寒而急性发作者,每获良效。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xx 功效与作用 xx 的配方: 桂枝(去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xx xx 分类: 解表剂-xx 表 组成: 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 枚)、甘草二钱(炙,6 克) 方歌: 药枝枣xx(方剂速记法) 想象: 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出处: 伤寒论》xx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漐漐(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xx 方歌: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法

《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法 小柴胡汤是7味药: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加减】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 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克,栝楼根12克;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 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克;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

对于加减法,伤寒论中有详细的论述,我认为这是张仲景的加减,应该非常严谨的。 伤寒论中原文说:如果腹痛,要去黄芩,加芍药 对于这一条,我有点不理解。 按理说,小柴胡汤中,柴胡和黄芩是一个【对药】,柴胡针对少阳经,黄芩针对少阳胆腑。去了黄芩,换成芍药,这还是小柴胡汤吗,我感觉整个就变了,就不是小柴胡汤了呀。小柴胡汤的加减,就是这一条我不理解,其他的,都保留了柴胡和黄芩这一对药。所以向各位老师请教。 网友A:这是因为你用《内经》脏腑辨证理解《伤寒论》小柴胡汤的结果。胡老说,加减很多是错的,不看也罢。 网友B: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腹痛是寒邪郁滞不通的证候,故去黄芩之寒,加芍药以通血痹,通则不痛也。 网友C:小柴胡汤有个基本假设是往来寒热,寒和热差不多,柴胡和甘草是此证之主药,此二不能少,其余皆可替换加减。柴胡气味辛平,无甚烈气性,善散木气之郁,本身没有很强的升降性。 肝胆俱属木,木气喜条达舒畅,恶抑郁。肝胆主疏泄,性走。肝气顺则肝升,胆气顺则胆降。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胆为阳木,肝为阴木。柴胡入肝则疏散肝之郁气,郁气散则肝升,因为肝经从足走胸,以肝经向走上之故也。柴胡入胆,也是疏散木气,郁气散则胆降,因为胆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0例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0例 发表时间:2015-12-28T13:54:11.473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1期作者:万军 [导读]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精神压力增加使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节节攀升,呈年轻化发展,正逐步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肝病。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344000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精神压力增加使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节节攀升,呈年轻化发展,正逐步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肝病。因此开展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值得深入研究,2013年2 月至2015年5月,笔者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本病30例,疗效颇佳,并设对照组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均为本院肝病科门诊病例,符合中华医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6 年制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中医辨证符合痰湿瘀滞、肝郁血热型脂肪肝,排除酒精性、妊娠性、药物性脂肪肝等。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20—62岁,病情属轻度8例,中度15例,重度7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24—60岁,病情属轻度5例,中度16例,重度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程度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治疗同时都进行心理疏导,督促其改正不良生活方式如改变饮食结构、戒烟酒、适当有氧运动、正常作息等,消除不良情绪;并且停止使用其它影响疗效的药物。治疗组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龙胆草15克、枳实、赤芍、郁金各12克,茯苓10克,生山楂30克。水煎服,1日1 剂。对照组口服水林佳胶囊(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2粒/次,3次/天,口服。两组疗程均连服2 个月。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症状(重点观察胁肋胀痛、头身困重、情志易怒、脘腹痞闷等)及舌脉的前后变化;肝脏超声影像;肝功及血脂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 1.3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疗效标准【2】。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影像学检查肝脏形态及实质恢复正常,血脂各项指标及血清转氨酶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消失,体征明显减轻,影像学检查重度脂肪肝恢复为轻度或中度、轻度脂肪肝恢复为正常,血清转氨酶恢复正常,血脂下降。有效:症状减轻,影像学检查重度脂肪肝恢复为中度或中度脂肪肝恢复为轻度,血清转氨酶好转,血脂下降。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影像学检查脂肪肝程度及血清转氨酶、血脂无改善。2结果 2.1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基本治愈6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基本治愈2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 3.3%;从统计结果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注:经Ridit分析,t=-2.316,P=0.02(P<0.05) 2.2两组患者肝功疗效比较:从表中看出,在治疗三个月后,治疗组痊愈15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 9 3.3%,而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 33.3%,经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两组比较,P<0.05。 2.4两组患者B超结果疗效评定: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汤加减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汤加减 首先从桂枝加桂汤开始。【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君)生姜三两(臣)甘草二两(佐)大枣十二枚(佐)芍药三两(使)条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这是桂枝汤加大了君药桂枝的药量,从而加强桂枝药症的作用: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条文后说:“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桂枝加大用量,发散、降逆气和补中气的作用就大。桂枝发散力强,带动津液向全身体表发越、向外流动,经过汗和尿排出。因此,桂枝降冲逆,是释放上冲压力、使“气得旁流”的作用,没有表证的上气奔豚用了效果不好。尤其是对表邪很重的一些有汗出恶风的皮肤病,加大桂枝的用量,效果才好。加大桂枝的用量,散表通气而降逆,主要是发越法。生姜,主胸满咳逆上气,协助桂枝解表和降冲逆,单味生姜,量大一些水煎服,治水气上逆的眩晕效果就很好。甘草、大枣养中焦胃气津液,也降逆。芍药本身也有去水的作用,配合甘草,还缓急止痛。桂枝加桂汤主治的,是太阳表邪引起的上焦津液虚,下气趁机上逆,并不是下焦寒饮太盛,而是上下之气

不均衡了。所以,这个方子没加用温阳化饮的药。补一补津液,散一散外邪,释放一下上冲的压力就行了。桂枝这味药,有这么大的效用吗?答案是肯定的。仲景还有一个以桂枝为君的“至简之方”,就是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君)甘草二两(佐)条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这个方的君药桂枝,具有温阳解表,降冲逆和补津液的作用;而蜜炙甘草,性质平和,甘滋生津,固护中土胃气。因此,由4两桂枝和2两炙甘草组成的本方,具备甘滋津液,温阳解表降逆的作用;可治疗津亏气逆合并表证的情况。在六纲,对治太阳病外感(伤寒或中风)证合并津亏。发汗过多,会伤及胃气津液,津液过损,上焦亏虚,下焦之气就会乘虚上逆,造成严重的心慌心悸,或心下胃脘部的悸动不安。这种悸动感属于虚性,得按则舒,这是桂枝甘草汤的典型症状。因此,桂枝甘草汤可以治疗阳虚而津亏的严重心悸,临床要注意辨证使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君) 生姜三两(臣) 厚朴二两(臣) 杏仁五十枚(臣) 甘草二两(佐) 大枣十二枚(佐)

桂枝汤

桂枝汤 开放分类:中医中医古代名方医学名词方剂 编辑词条分享 桂枝汤 组成及用量 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炙甘草(6克) 方剂出处 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主治太阳病中风之方剂。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剂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古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现代: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 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三)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万能的小柴胡汤的种妙用

万能的小柴胡汤的14种妙用(济公) 不仅对外病可收表里双解之功,而且对内伤杂病(心率65-85次)也有协调和解之效。如能适当加减变通,则适应证候更广,治疗效果更佳。最常用的变通用法有如下14种: 1、荆防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荆芥10g、防风10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怕风、鼻塞、清涕等表寒症状较为明显者。 2、二活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羌活12g、独活12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腰膝肢节疼痛明显者。 3、杏苏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杏仁12g、苏叶12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兼见轻度咳嗽者。 4、止嗽小柴胡 小柴胡汤与止嗽散两方合用,治疗外感半表半里证而咳嗽明显咯痰不畅者。 5、藿苏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藿香12g、苏叶lOg,用于暑天感寒而见半表半里证者。 6、楂曲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焦楂20g、神曲15g,用于柴胡证而胃胀、食少者。 7、银翘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金银花30g、连翘30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发热、痰黄、尿黄等热象较显者。 8、四金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金银花30g、金钱草30g、海金沙30g、鸡内金12g,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 9、四君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白术15g、茯苓15g,主治肝脾不调,胁胀隐痛,脘胀食少,大便稀溏,倦怠乏力。适用于迁延型肝炎、慢性肝炎有上述见证者。 10、二陈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陈皮12g、茯苓15g,主治肝胃不和,胸胁发胀,恶心嗳气,食少吐涎。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恶阻有上述见证者。 11、归芍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当归15g、白芍30g,主治肝脾不调,胸胁痛,心烦食少,大便不畅,适用于迁延型肝炎、慢性肝炎有上述见证者。 12、四物小柴胡 小柴胡汤与四物汤两方配合,用于妇女经期外感半表半里证、肝血不足的月经不调证以及更年期综合征。 13、枣仁小柴胡 小柴胡汤与酸枣仁汤两方配合,用于肝气不舒、心血不足引起的失眠症。 14、龙牡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用于肝气不舒,胸满烦惊,失眠多梦。 运用小柴胡汤,既要善于加减配伍,又要注意各药剂量的比例。仲景原方的剂量是:柴胡八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运用小柴胡方治疗外感病证,除宗仲景之意,重用柴胡30g之外,还加大黄芩剂量至20g。治疗内伤杂病,则柴胡、黄芩均用15g。无论外感内伤,均用党参代人参,治外感用10–15g 即可,治内伤则加大为20—30。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7-08-15T14:58:02.7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7期作者:陈佳威[导读] 采用大柴胡汤加减联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效果显著,标本兼治,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南充市仪陇县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南充 637615)【摘要】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1月至12月,根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选择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相 比对照组高出12.50%,具有明显优势,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相关临床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后1个月和2个月时临床症状积分对比,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积分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有效减轻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广泛推广。【关键词】大柴胡汤;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7-0024-02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pplication of Dachaihu decoction. Methods Select our hospital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80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elect the time period for the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40) and observation group (n=40). The control group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elected Dachaihu decoction treatment, compared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 12.50%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has obvious advantages, P<0.05; the related clinical symptom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0.05 before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 for 1 months and 2 months of clinical symptom score comparison,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5. integral, Conclusion The stomach food Reflux disease patients application of Dachaihu decoction, clinical effect,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Dachaihuta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Clinical effect 胃食管反流病(GRED)是临床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之一,由于胃酸或胆汁等胃内容物反流造成食管粘膜的损伤,临床患者常伴有嗳气、反酸、胸部疼痛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本次研究针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取中医药方大柴胡汤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临床治疗显著,现将研究内容做以下报道。 1.基本资料与用药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1月至12月,根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 对照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在21~68岁,平均年龄为(38.92±2.14)岁,平均病程(2.14±1.53)年;观察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19~69岁,平均年龄为(39.21±2.01)岁,平均病程(2.37±1.22)年。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和胃内镜检查,符合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近一个月内均无服用抑制胃酸药物或其他可能对胃肠功能造成影响的药物,同时排除全身系统性疾病者,消化性溃疡者,不能配合治疗按时正确服药者以及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加。 1.2 用药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577),口服,一次一粒,一日一次;多潘立酮片(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791),口服,一次一片,一日三次,饭前半小时左右服用。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药方主要包括柴胡、厚朴、白芍、黄芩、半夏、大黄、灸甘草、大枣、生姜和炒枳实[2];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加减药量和添加药材;煎煮后服用,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同时服药期间嘱患者禁食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 1.3 评价标准 对治疗后效果进行评价。 显效:反酸、烧心、胸部疼痛、嗳气等相关临床表现完全消失,胃镜下可见食管粘膜无明显充血、水肿表现;有效: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明显改善,胃镜下可见食管粘膜存在充血、水肿表现,但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无效:相关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或出现加重,胃镜下可见食管粘膜充血、水肿较治疗前加重。其中显效和有效病例数之和为治疗总有效例数。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时的临床症状积分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P<0.05时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相比对照组高出12.50%,具有明显优势,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相关临床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后1个月和2个月时临床症状积分对比,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积分降低更加明显,P<0.05。详细数据见表1,表2。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桂枝汤的方剂详细介绍

桂枝汤的方剂详细介绍 桂枝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桂枝汤的方剂,希望大家喜欢! 【出处】《伤寒论》 【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桂枝(去皮)(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大枣(切)(3枚) 甘草(6克) 【方歌】药枝枣姜甘(方剂速记法) 【想象】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禁忌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

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zhe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桂枝汤的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

小柴胡汤加减的疑问

小柴胡汤加减的疑问? 小柴胡汤是7味药: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对于加减法,伤寒论中有详细的论述,我认为这是张仲景的加减,应该非常严谨的。 伤寒论中原文说:如果腹痛,要去黄芩,加芍药 对于这一条,我有点不理解。 按理说,小柴胡汤中,柴胡和黄芩是一个【对药】,柴胡针对少阳经,黄芩针对少阳胆腑。去了黄芩,换成芍药,这还是小柴胡汤吗,我感觉整个就变了,就不是小柴胡汤了呀。小柴胡汤的加减,就是这一条我不理解,其他的,都保留了柴胡和黄芩这一对药。所以向各位老师请教。 网友A:这是因为你用《内经》脏腑辨证理解《伤寒论》小柴胡汤的结果。胡老说,加减很多是错的,不看也罢。 网友B: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腹痛是寒邪郁滞不通的证候,故去黄芩之寒,加芍药以通血痹,通则不痛也。 网友C:小柴胡汤有个基本假设是往来寒热,寒和热差不多,柴胡和甘草是此证之主药,此二不能少,其余皆可替换加减。柴胡气味较平,无甚烈气性,故柴胡之疏散,乃疏散木气之郁,本身没有很强的升降性(故仲景用柴胡多重剂量)。如此,则柴胡入肝则疏散肝之郁气,郁气散则自然升,以肝经走上故,是以其疏散之性而有的。柴胡入胆,也是疏散木气,效果则是降胆木之郁气,也是疏散的结果。故愚个人理解,柴胡不能看为独升,也不能看为独降,可视为疏散药,入经则随经,或升或降,是随其所入之经散其气,而能升能降,故能主寒热邪气(如本经所云)是也。柴胡配甘草,可视为轻剂的平肝胆药,加入其他药味是放大其作用、扩大其作用范围。柴胡配黄芩,或柴胡配芍药皆能平少阳之火,柴胡配黄芩偏重于苦降,柴胡配芍药偏于收敛。有腹痛时,肝风克脾,乃肝偏于燥,故用芍药之酸收之性来敛阴,润肝之燥。相比之下,黄芩偏苦燥,无润肝之用。芍药带酸味外,也带微苦,故亦能降少阳相火。在寒热往来差不多的情况下,用芍药就不必再用黄芩,用了黄芩也就不必芍药。但是若热多寒少,或但热无寒的少阳病,急性炎证,则宜芍药和黄芩并用。这就是小柴胡加芍药汤,也就是四圣心源中的治相火法之基本方 -- 柴胡芍药汤。 2015-3-20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午后潮热1例报告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午后潮热1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2-12-06T09:11:06.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0期供稿作者:马天龙[导读] 患者女,74岁,因“反复咳、痰、喘两年,加重伴心悸、呼吸困难一周”于2012年1月28日15时入院。马天龙 (青海省门源县中医院 810300) 患者女,74岁,因“反复咳、痰、喘两年,加重伴心悸、呼吸困难一周”于2012年1月28日15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五年余。查体:BP140/70mmHg,神清,精神差,半卧位,唇绀,两肺呼吸音增粗,可及中等量痰鸣音。心率78次min-1,律齐,心尖区可及Ⅲ级左右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余瓣膜区未及杂音。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胸片示: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左心功能不全,两下肺炎症;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轴左偏,ST段缺血性变化,左心室增大;心脏彩超示:左心室增大,室间隔增厚,二尖瓣损害并微少量返流,主动脉硬化,左心功能减低;B超示:胆石症,慢性胆囊炎。入院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Ⅳ级),高血压病1级(极高危),胆石症,慢性胆囊炎。给予低流量湿化吸氧,强心利尿、抗菌消炎、止咳平喘及扩血管治疗。治疗一周后患者咳、痰、喘明显缓解,心功能明显改善,但出现发热,为午后潮热,体温波动在38~39℃之间,复查胸片示:两肺炎症较前吸收,血常规:正常,不支持结核性发热。给予柴胡注射液及赖氨匹林肌肉注射两天无效,诉纳差,恶心欲吐,大便干,已三日未行,查舌质暗红,苔黄厚燥,脉弦滑,第三天给予大柴胡汤加减水煎服:柴胡12.0、黄芩10.0、半夏10.0、白芍15.0、炒枳实10.0、生大黄6.0、郁金10.0、虎杖10.0、金钱草10.0、焦四仙(各)10.0、炒扁豆10.0、焦白术10.0、茵陈10.0、山栀10.0、地骨皮10.0、青蒿15.0。服用一剂后大便行,两剂后纳食增加,三剂后体温正常,未再发热。继续服用六剂出院,出院两月后随访体温一直正常。 讨论 午后潮热即每至中午之后感觉发热,或体温升高的表现,多因湿热、胃肠实热、阴虚所致,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1]。现代医学多见于结核病,少数见于慢性炎症。本例患者由于素有慢性肺部炎症,加之利水及退热治疗更伤阴液,则出现午后潮热。大柴胡汤为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加减而成,是和解与泻下并用之剂,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2]。现代医学常用于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见上证者。本例患者兼有胆石症,恰适大柴胡汤解之,正如汪昂所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2]方中柴胡为君,与黄芩合用,能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共为臣药。芍药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治气血不和之腹痛烦满不得卧;茵陈蒿最善清利湿热;栀子通利三焦,导湿热下行,引湿热自小便出,与大黄相伍有茵陈蒿汤之意;郁金行气解郁、舒泄肝气;虎杖利湿共为佐药。半夏降逆止呕;金钱草清化湿热,亦引湿热自小便出;地骨皮、青蒿退虚热;焦四仙、炒扁豆、焦白术鼓舞脾胃之气,共为使药。全方有方有药,外解少阳、内泻热结、退虚热、健脾胃,与患者临床复杂情况完全相符,药到热除,纳食增加,却无西药退热剂如赖氨匹林的出汗、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体现出疗效高、副作用少的中医药优势,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邓铁涛.中医内科学. 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90 . [2] 许济群.方剂学. 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87~89.

桂枝汤加味治疗顽固性荨麻疹60例

桂枝汤加味治疗顽固性荨麻疹60例 发表时间:2015-08-05T09:29:51.0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5期供稿作者:范海涛[导读] 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基本损害为皮肤出现风团。范海涛 (保山市人民医院云南保山 678000) 【摘要】目的:验证以桂枝汤为主辅以不同药材治疗不同表征的荨麻疹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桂枝汤加味治疗。结果:治愈34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93.34%。结论:桂枝汤加味治疗不同表征荨麻疹患者效果较为理想。【关键词】桂枝汤;加味;荨麻疹;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5-0307-01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基本损害为皮肤出现风团。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反复发作并连续2个月以上者称为顽固性荨麻疹,难于治疗。荨麻疹病因复杂,针对不同表现特征的患者,必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桂枝汤是由桂枝、芍 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五味组成,具有和表解里、通达营卫、发汗祛邪等作用。笔者在治疗患者过程中,用桂枝汤治疗加味治疗不同表征的荨麻疹患者,并进行了效果观察。 1.患者资料 本组60例患者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2~56岁,平均38岁;病程均为3个月以上,可视作顽固性荨麻疹。根据患者患病的原因和表征,可将荨麻疹患者分为营卫不和体虚自汗类、筋脉拘急类及虚寒类。 2.治疗方法 以桂枝汤为主方加味,水煎煮,日服三次,每次150毫升。 针对营卫不和体虚自汗类荨麻疹患者,桂枝汤加附子组方水煎服。桂枝汤的作用为调和营卫,附子用来加强体表的固气能力,用于止汗,两者结合能够达到调节营卫、补阳止汗,治疗荨麻疹的作用[1] 。 针对筋脉拘急类荨麻疹患者,桂枝汤加葛根组方水煎服。桂枝汤可以祛除体内风邪,调节营卫,葛根能够调节体内经气舒畅,促进津液运转,有助于缓解体表正气过郁。两者结合效用明显[2] 。 针对虚寒类荨麻疹患者,桂枝汤的基础上芍药加倍,再加入饴糖,黄芪60克形成组方,水煎服。芍药、饴糖能加强机体对桂枝汤药效的吸收,黄芪加强了药方益气固表的功效,可主治阴阳虚寒、阳虚偏重,效果明显[3] 。3.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复发。显效:风团或皮疹消退70%,瘙痒消失,无复发。有效:风团消退30%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未愈:风团及瘙痒等症状无明显改善者或风团消退不足30%。 4.治疗效果 治愈34例,占56.67%;显效18例,占30%;有效4例,占6.67%;总有效率93.34%;未愈4例,无效率占6.66%。 5.具体例证 黄某,男,42岁,2014年4月28初诊。2个月前开始出现皮肤瘙痒,四肢出现淡红色风团,自服抗过敏药物,3天后风团基本消失,后遇风寒时,症状多次出现,服用抗过敏药物,但效果不佳,病情反复。5天前症状再次复发,服药无效。诊断时出现四肢皮疹、风团,淡红,瘙痒明显,多汗,舌红苔薄黄,脉浮缓。中医诊断为虚寒类荨麻疹。辨证为风邪外袭,营卫不和。治拟调和营卫,补阳止汗。用桂枝汤加味,黄芪6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当归20克,大枣10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附子5克。共5剂,服药后风团明显减少,四肢仍有少量淡红色皮损,继服3剂后症状体征消失,3个月后无复发情况。 6.讨论 荨麻疹为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增多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性疾病,中医上属于“瘾疹”的范畴。其特点是皮肤出现红色疹块,发作时间及发作部位不可预测,时隐时现,瘙痒难耐,退去时无声无息。桂枝汤出自于《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药物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炙)、生姜(切)、大枣(擘)。桂枝味辛温,主上气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具有降气、利关节,补中益气之功;芍药具有镇痉、镇痛、通经作用。两药和用共奏调和营卫之效。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既助桂枝解肌散邪,又能暖胃止呕;大枣性甘平,可以助芍药益阴和营。炙甘草甘温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助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助营。现代药学研究证实,桂枝汤具有扩张毛细血管,消除水肿,抑制IgE所致之肥大细胞颗粒反应,降低补体活性而起到抗炎、抗过敏作用,尚有解热、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菌、抗病毒、调节免疫和双向调节作用,更彰显其在本病治疗之疗效[2]。笔者在临床上,针对不同的患者,以桂枝汤为主进行组方,从荨麻疹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用量进行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勋, 韩延华.浅析《伤寒论》中桂枝汤及其类方[J].河南中医,2010,30(07): 631-632. [2] 张志涤,马小龙.桂枝汤加减治疗荨麻疹[J].河北中医,1991,13(5):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