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格特质_社会适应能力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

合集下载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人际交往能力、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人际交往能力、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人际交往能力、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人际交往能力、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游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受欢迎的娱乐形式。

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游戏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网络游戏成瘾问题也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人际交往能力和人格特质的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网络游戏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网络游戏成瘾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网络游戏成瘾往往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存在一定的关联。

网络游戏成瘾者往往长时间与虚拟世界中的角色进行交流,而忽视了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

他们渐渐对人际交往产生厌倦感,社交能力开始退化,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

1. 社交回避网络游戏成瘾者常常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虚拟世界中,以回避现实中的社交场合。

他们不愿意参与班级或社团的集体活动,变得孤立和无法融入群体之中。

这与缺乏现实社交经验有关,长期以往将使其缺乏应对现实社交的能力。

2. 沟通障碍网络游戏成瘾者经常与游戏中的陌生人沟通,而忽视了与现实世界中的亲友的交流。

长期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他们可能会出现沟通能力下降、表达能力不足等问题。

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也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 人际疏离网络游戏成瘾者倾向于将自己封闭在虚拟世界中,减少与现实世界的接触和互动。

这种人际疏离的现象容易造成他们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疏远,甚至可能形成社交恐惧症和自卑心理。

因此,网络游戏成瘾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受到明显的抑制。

【网络游戏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网络游戏成瘾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不同的人格特质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孤独感研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孤独感的个体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

这可能是因为网络游戏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能够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交流和关爱的需求。

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

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

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摘要】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通过对医学生网络成瘾现状的调查和人格特质状况的分析,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研究发现,一些特定的人格特质如焦虑、自我控制不足等与网络成瘾呈显著相关。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探讨,揭示了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对医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文章提出了一些预防和治疗策略建议,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控能力等,以帮助医学生有效应对网络成瘾问题。

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医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对策略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医学生、网络成瘾、人格特质、关联性分析、影响因素、预防、治疗策略、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是当前社会上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医学生被网瘾问题困扰。

具体表现为长时间玩游戏、沉迷社交网络、无法控制地浏览网页等。

而人格特质作为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也与成瘾行为密切相关。

探讨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联性,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网络成瘾的形成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策略。

研究已经证明,医学生群体中网络成瘾的问题较为普遍,成为了影响他们学业和生活的主要障碍之一。

与此医学生的人格特质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比如责任感强、自我要求高等。

这些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的发生是否有关联,目前尚缺乏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为今后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预防和治疗医学生网络成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调查医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和分析其人格特质状况,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医学生在网络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因素。

进而通过分析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联性,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未来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青少年网络使用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青少年网络使用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青少年网络使用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得青少年们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和网络平台与社会建立联系。

然而,网络使用对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网络使用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并讨论一些可能的影响因素。

首先,青少年的网络使用可能对其社会适应性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依赖网络社交与面对面的交往相比,可能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下降。

他们越来越多地将时间花在虚拟社交媒体上,而忽视了与朋友、家人和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

这种现象使得他们在社交场合中的沟通技巧和情绪管理能力变得薄弱,从而在与他人建立深入关系时面临困难。

另一方面,网络使用也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

通过参与网络社交,他们可以更广泛地与其他青少年进行互动,并建立全球性的社交关系网络。

他们可以通过在线论坛、社交平台和游戏中的协作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网络还为他们提供了获取知识、探索兴趣和发展自我表达能力的机会,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在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除了网络使用本身,一些个人特质和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

个人特质如自信心、社交能力和心理韧性,对于青少年在网络使用中的社会适应性至关重要。

这些特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网络上的挑战和压力,并更好地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

此外,家庭环境也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产生重要影响。

父母对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进行监管和引导,对于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至关重要。

父母的关爱、理解和沟通,可以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应对网络中的问题,以及在面对网络社交中的冲突和挑战时给予支持和建议。

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关系和健康的家庭沟通也有助于青少年建立稳定的个人身份,从而在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总结而言,青少年的网络使用与社会适应性之间存在双向关系。

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可能导致青少年在面对面交流中的社交能力下降,但网络使用也可以促进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使他们建立更广泛的社交网络并发展各种技能。

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

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

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遍使用,青少年和大学生们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群体。

作为高度信息化和被严格要求的群体,医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更加突出。

而与网络成瘾密切相关的是个体的人格特质状况。

本文将探讨医学生网络成瘾与其人格特质状况之间的关系。

在医学生中,网络成瘾与内向性格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内向性格的人通常不善于与他人交流,更喜欢独立思考和独自行动。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面临着沟通和社交的困难,而网络成为了他们舒展情感和交流的渠道。

在网络上,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且能够通过网络社区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来进行交流。

内向性格的医学生更容易沉迷于网络,因为网络能够帮助他们克服社交上的障碍。

与网络成瘾相关的人格特质还有自尊心和情绪稳定性。

自尊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感知和评价,而情绪稳定性则是指个体情感的稳定程度。

研究表明,低自尊心和情绪不稳定的人更容易沉迷于网络。

网络上,他们可以通过不断获得点赞和评论来获得更多的自尊感,从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网络上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方式可以提供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自尊心低和情绪不稳定的医学生更容易陷入网络成瘾。

医学生网络成瘾与其人格特质状况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外向性格的医学生因为网络能够满足他们社交和表现的需求,更容易沉迷于网络;而内向性格的医学生因为网络能够帮助他们克服社交上的障碍,更容易陷入网络成瘾。

自尊心低和情绪不稳定的医学生也更容易对网络成瘾产生依赖。

在防治医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时,除了加强对网络成瘾的教育和引导外,还需要关注医学生的个体人格特质状况,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

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

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1. 引言1.1 背景介绍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医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医学生陷入了网络成瘾的困境中。

网络成瘾不仅会影响医学生的学业表现和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社交障碍和家庭关系紧张。

了解医学生在网络成瘾问题上的表现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对于及时发现和干预医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医学生的网络成瘾表现、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可能的干预措施,以帮助医学生建立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和良好的人格特质。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分析,有望为未来开展更多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医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关注医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有助于提升医学生自身的网络健康意识和素养,实现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目标。

1.2 研究目的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医学生网络成瘾的表现及其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

通过深入分析医学生网络成瘾的表现及其可能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医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和特点,为进一步的预防和干预提供重要参考。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通过调查医学生网络成瘾的具体表现,如使用时长、偏好的网络活动、对网络的依赖程度等,以揭示其特点和规律;探讨医学生的人格特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比如是否存在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质会使医学生更容易沦为网络成瘾者;结合实验结果,为今后的干预和预防措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希望可以为医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2. 正文2.1 医学生网络成瘾的表现1. 时间管理困难:医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压力下,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中,导致时间管理能力下降。

他们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在社交媒体、游戏或者视频网站上,忽略了学习和工作。

2. 社交隔离:网络成瘾的医学生往往会选择待在宿舍或者家里长时间使用电脑或手机,而不愿意和同学或同事进行真实的面对面交流。

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

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

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成瘾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医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来说,网络成瘾的问题更加突出。

那么,医学生的网络成瘾与其人格特质状况之间是否有关联呢?本文将探讨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之间的关系。

医学生的网络成瘾与其人格特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研究表明,网络成瘾的人往往具有多种负向的人格特质,例如焦虑、抑郁、自卑、孤独和自我中心等。

医学生作为智力素质和学习压力相对较高的群体,其焦虑和抑郁情绪更容易被网络的消遣和放松方式所吸引,从而陷入网络成瘾。

医学生由于学业繁重和以人为本的特殊职业属性,往往感到压力和孤立,而网络的虚拟世界为他们提供了逃避现实的途径,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

医学生的网络成瘾与其人格特质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关系。

一方面,人格特质会影响个体对网络的使用和依赖程度。

研究表明,具有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强的人更容易陷入网络游戏和社交平台的沉迷中。

这与医学生网络成瘾的特点相一致,他们往往是因为虚幻的社交和游戏体验而陷入网络成瘾的。

网络成瘾也可能影响个体的人格特质发展。

长期以来,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与现实世界有着分离感,此种分离感有可能导致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的下降,甚至产生自卑和孤独等负向的人格特质。

医学生的网络成瘾与其人格特质状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医学生往往具有多种负向的人格特质,这些特质使得他们更容易忍受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的挑战,进而对网络成瘾产生依赖。

人格特质也会影响医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和依赖程度,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针对医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除了侧重于网络成瘾本身的控制,也需要重视医学生的人格特质问题,从而综合利用多种干预方式帮助医学生建立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并提升其人际关系和情绪管理能力。

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与人格的关系

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与人格的关系

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与人格的关系一、本文概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已逐渐成为大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沉迷于短视频可能导致时间管理失序、学业受影响、社交障碍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为“短视频成瘾”。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人格类型的大学生在短视频成瘾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并尝试揭示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预防和治疗大学生短视频成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短视频,平衡其在学习、生活和娱乐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

其短小精悍、直观易懂的特点使得它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

然而,过度沉迷于短视频可能导致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如时间管理困难、社交障碍、焦虑等,这引发了学术界对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现象的广泛关注。

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对短视频成瘾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尚未达成共识。

尽管如此,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短视频成瘾与一系列负面后果之间的关联。

例如,等()发现,过度使用短视频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更高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和()的研究也表明,短视频成瘾的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学业成绩和社交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

人格特质也被认为是影响短视频成瘾的重要因素。

根据等()的研究,具有冲动性、外向性和神经质等特质的大学生更容易沉迷于短视频。

这些特质可能导致个体对即时奖励的过度追求,从而忽视长期目标和责任。

同时,一些研究还发现,自我控制能力和自尊水平较低的大学生也更容易出现短视频成瘾现象(,)。

然而,尽管已有研究提供了关于短视频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关系的一些证据,但仍存在许多争议和未解之处。

例如,不同人格特质对短视频成瘾的影响机制和路径尚不清楚。

现有研究大多采用横断面设计,无法确定人格特质与短视频成瘾之间的因果关系。

网络游戏成瘾与人格心理学特点的关系

网络游戏成瘾与人格心理学特点的关系

网络游戏成瘾与人格心理学特点的关系概述:网络游戏成瘾是指个体对网络游戏产生强烈的依赖和无法自控的行为,严重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人格心理学特点是指个体在心理构造和行为模式上的独特特征。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游戏成瘾与人格心理学特点之间的关系。

一、网络游戏成瘾与外向性格特点外向性格特点是指个体倾向于与他人互动、寻求刺激和冒险。

研究表明,外向性格特点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外向个体更容易受到网络游戏中社交互动和刺激的吸引,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游戏来满足社交需求和追求刺激的欲望。

然而,过度追求社交互动和刺激可能导致对网络游戏的过度依赖,进而产生成瘾行为。

二、网络游戏成瘾与内向性格特点内向性格特点是指个体倾向于内向、内省和独处。

研究发现,内向性格特点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也存在一定关联。

内向个体常常感到社交交往的压力和困难,而网络游戏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社交平台,使他们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获得社交满足感。

然而,过度沉迷于虚拟社交可能导致对现实社交的逃避,进而加剧成瘾行为。

三、网络游戏成瘾与自尊心理学特点自尊心理学特点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同和价值感。

研究表明,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更容易陷入网络游戏成瘾。

网络游戏提供了一种逃避现实问题和增强自尊的途径,使低自尊个体能够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一种被接纳和认可的感觉。

然而,过度依赖游戏来维持自尊可能导致对现实生活的忽视和社交功能的退化。

四、网络游戏成瘾与情绪调节心理学特点情绪调节心理学特点是指个体对情绪的感知、表达和调节能力。

研究发现,情绪调节能力较差的个体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提供了一种逃避现实问题和情绪困扰的途径,使个体能够在游戏中获得一种情绪上的安慰和满足。

然而,过度依赖游戏来调节情绪可能导致对现实情境的回避和情绪调节能力的进一步下降。

结论:网络游戏成瘾与人格心理学特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外向性格特点、内向性格特点、自尊心理学特点和情绪调节心理学特点都与网络游戏成瘾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2006年第12卷第3期,2532257App lied Psychol ogy20061Vol 112.No 13,2532257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适应能力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原献学3 李建升(宁波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宁波315211)摘 要 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人格特质、社会适应能力和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

对211位大学生(男120人,女91人)的调查结果表明:(1)精神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有直接影响;(2)精神质还通过社会适应能力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

关键词 网络成瘾倾向社会适应能力人格特质中图分类号:B84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6020(2006)203202532053作者简介:原献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组织心理学。

1 引 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正逐渐改变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使用者如果过度或不当使用网络,不仅使其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而且使个体与现实生活疏离,乃至于放弃学习与其他正常的社会活动[1]。

Goldberg 将由于不当使用网络而形成的这类负面现象称为“网络成瘾症”(I nternet addicti on dis or 2der 简称I A D )[2],也有研究者将其称为“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 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 I U )[3]。

对于网络成瘾机制的探讨,研究者关注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网络使用者的心理行为特点,即为什么在相同的条件下,有的用户会沉溺于互联网而不能自拔,而有的用户却从网络中受益匪浅呢?对此,研究者已分别从人格特征、自尊水平、网络使用动机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4~7]。

Young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网络成瘾的存在,并发现网络成瘾与16PF 中的多个因子有着密切关系[8]。

Kraut 等人发现过度使用网络对性格外向者或有较多社会支持者产生积极影响,而对性格内向者或缺乏社会支持者产生消极影响[9]。

近年来,网络成瘾现象也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关注。

徐梅、张锋等人发现,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由“信息获取性动机”和“人际情感性动机”两个基本维度构成,其中“人际情感性动机”可作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的有效预测指标,且基于信息获取性动机而使用互联网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而使用互联网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健康水平较低[10]。

张锋、沈模卫等人还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构建了互联网使用动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与其相关社会-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发现基于信息获取性动机而使用互应用心理学・2006年第12卷第3期联网有助于相关社会-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而使用互联网更容易导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并由此对使用者的社会-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效应大于消极效应,且信息获取性动机对社会健康具有更大的积极效应,而人际情感性动机对心理健康具有更大的消极效应[11]。

此外,雷雳等人的研究发现,神经质人格与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信息服务偏好对P I U 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互联网交易服务偏好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2]。

以往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以往有关网络使用者的特性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的研究不仅结论不尽一致,且对该类特性对网络成瘾倾向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探讨。

例如,社会适应能力对青少年广泛的问题行为具有重要影响[13],且有研究发现,人格特质与社会适应不良关系密切[14],但尚无关于人格特质、社会适应性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的研究报告。

笔者结合已有研究,并基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 I U )的认知行为模型[3],假设:(1)某些人格特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形成均具有显著影响;(2)社会适应能力可能是某些人格特质调节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的中介因素。

三者间的假设关系如图1所示。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采用路径分析技术验证了上述假设。

图1 人格特质、社会适应能力与网络成瘾倾向间的关系2 方 法211 对 象在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共发放问卷250份,实际收回问卷227份,剔除无效问卷16份,最后进入统计分析的问卷211份。

其中男生120人,女生91人;一年级学生50人,二年级学生57人,三年级学生65人,四年级学生39人。

问卷施测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由被试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填写。

212 工 具调查问卷由四个分问卷组成:(1)自编网络使用情况问卷,包括被试的基本资料和使用网络状况;(2)社会适应能力量表,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编制,该量表共有20个项目,分为社会学习适应、社会人际适应和社会生活适应三个维度,总分越高代表社会适应能力越强[15]。

本研究样本使用该量表的α=01701;(3)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简称EP Q ,该问卷为英国心理学家H .J .Eysenck 与其夫人所编制(1975),本研究采用的是龚耀先的修订版[16]。

问卷包括四个分量表,即精神质量表(P )、内外倾量表(E )、情绪稳定性量表(N )和效度量表(L )。

本研究样本使用该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E =01672,N =01749,P =01684,L =01725。

(4)中文网络成瘾量表[17],由台湾大学的陈淑惠编制,该量表包括强迫性上网行为、戒断行为与退瘾反应、网络成瘾倾向耐受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及健康问题等5个因子,共26个项目,总分代表个人网络成瘾的程度,分数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倾向越高。

本研究样本使用该量表的α=01908。

3 结 果311 人格特质、社会适应能力与网络成瘾倾向的相关分析表1显示,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三个人格特质均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密切,并且差异显著,其中掩饰性与网络成瘾倾向为负相关。

内外倾与网络成瘾倾向也是负相关,但两者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社会适应能力与网络成瘾倾向、内外倾、精神质、神经质均差异显著,但是与人格特质中的掩饰性却差异不显著。

452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适应能力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原献学等表1 人格特质、社会适应能力各纬度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相关系数变 量内外倾掩饰性神经质精神质社会适应成瘾倾向内外倾-掩饰性-0104-神经质-012633-013233-精神质-01143-013533012433-社会适应0151330106-014433-012033-成瘾倾向-0105-012133012033013233-012233- 注:33p<0101。

312 人格特质、社会适应能力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回归分析基于上述相关分析的结果,以网络成瘾倾向为效标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技术,考察内外倾、精神质、神经质、掩饰性和社会适应对其的预测作用。

结果(见表2)发现,只有精神质和社会适应对网络成瘾倾向进入回归方程,其标准化回归方程为:网络成瘾倾向=0129×精神质-0116×学习适应。

精神质和学习适应能力的回归系数均差异显著。

表2 人格特质、社会适应能力各纬度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回归分析变 量B S Eβ精神质11260129012933社会适应-01320113-01163(常数项)521316144 注:3p<0105,33p<0101。

313 人格特质、社会适应能力与网络成瘾倾向的路径分析基于上述相关和回归分析的结果,应用复回归分析检验研究假设,即某些人格特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形成均具有显著影响;人格特质通过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

因此,复回归分析的过程为,精神质和社会适应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回归分析,精神质对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

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路径系数均在0105水平上差异显著,研究假设获得验证。

图2 人格特质、社会适应能力与网络成瘾倾向的路径模型4 讨 论本研究相关分析发现,在神经质、精神质上得分高的被试比得分低的被试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而掩饰性得分低的被试比得分高的被试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

精神质和神经质高的人一般都与现实相冲突,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困难或挫折时,更有可能将情感满足和压力释放转向基于计算机的网络通道,以寻求虚拟空间的支持。

这种倾向有可能强化其“虚拟人生”,导致现实人格和现实生活的异化。

同时,网络成瘾倾向得分低的人比得分高的人表现出更高的掩饰性。

研究者指出,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点,用户可以在网络上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说任何自己想说的话,而不用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18]。

网络的上述特点与那些人际关系障碍者或情感满足匮乏者的结合使该类人群更易成瘾。

本研究还发现,社会适应能力低的被试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个体因某种行为而获得奖励,更可能552应用心理学・2006年第12卷第3期增强此类行为的反应倾向。

社会适应能力低的个体在现实中更多地感受到挫折和失败,而网络的虚拟特性更容易获得来自他人的支持,从而实现现实中难以达成的目标或难以满足的需要,如友情、信任、冒险、爱情等等。

有研究证明,与现实社会的疏离、对现实责任的逃避以及网上优越感是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重要特征[19]。

本研究的结果与该类人群的上述特征一致。

本研究还证实,精神质人格特征通过影响社会适应能力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

精神质的个体一般都孤独,倾向于独身,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缺乏同情心,感觉迟钝,喜欢寻衅,具有攻击性[20],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其社会适应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性。

这与徐梅、张锋等的“人际情感性动机”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的形成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即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而使用互联网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形成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7]的结论具有一致性。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为有效防止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教育工作者应加强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和积极健康人格的培养,尤其要关注精神质学生的成长。

精神质学生易人际关系紧张,为防止其到网络中寻求补偿,教师和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要针对精神质学生的具体特点,重点加强其人际交流能力和交流技巧,以使其远离网络成瘾的危害,积极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1]L aRo se R,Eastin M S,Gregg J.Ref o r m u2lating the I nternet paradox:S ocial cogni2tive ex p lanati ons of I nternet use and de2p ressi on Journal of O nline B ehavi o r,2001,1(2):htt p://w w w.behavi o /JOB/vlnl/paradox.ht m l[2]G o ldberg I.I nternet addicti on dis o rder.htt p://w w w.cog.br o /br ochure/peop le/D uchon/hu mo r/internet.addic2ti on.ht m l,1995[3]D avis R A.A cognitive2behavi o ral modelof patho l ogical I nternet use(P I U).Co m2 puters in Hu m an B ehavi o r,2001,17(2):187~195[4]Y oung K S,Hogers C.The relati onshi pbet ween dep ressi on and internet addic2 ti on.CyberPsycho l ogy&B ehavi o r,1998,1:25~28[5]Mo rahan2M artin J,Schu m acher P.I nci2dence and co rrelates of patho l ogical inter2 net use a mong co llege students.Co mputer in hu m an behavi o r,2000,16:13~29 [6]Cap lan S E.Pr oble m atic I nternet use andp sycho s ocial well2being:devel opm ent of atheo ry2haled cognitive2behavi o ral m eas2 ure m ent instru m ent.Co mputers in Hu m anB ehavi o r,2002,18:553~575[7]Yang C K,Choe B M,B aity M,L ee J H,Cho J S.S C L2902R and16PF p r ofiles of seni o r high schoo l students w ith excessiveI nternet use.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2try,2005,50(7):407~414[8]Y oung K S,Rodgers R C.I nternet addic2ti on:Pers onality traits ass ociated w ith its devel opm ent.The69th annual m 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 l ogical A ss ociati on,Bo st on,1998[9]Kraut R,Patters on M,Lund m ark V,et al.I nternet paradox:A s ocial techno l ogy thatreduces s ocial inv o lve m ent and p sycho2 l ogical well2being?Am erican Psycho l o2 gist,1998,53(9):1017~1031[10]徐梅,张锋,朱海燕.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4):63~70[11]张锋,沈模卫,徐梅等.互联网使用动机、行为与其社会-心理健康的模型构建.心理学报,2006,38(3):407~413 [12]雷雳,杨洋等.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心理学报,2006,38(3):375~381[13]莫雷,张卫.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210~211[14]陈建文,黄希庭.公众的社会适应观初652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适应能力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原献学等步调查研究.心理科学,2001,24(1):96~97[15]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大学生心理健康丛书之三.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366~369[16]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17]陈淑惠.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中华心理学刊,2003,45(3):279~294[18]A r m str ong L.Ho w t o beat addicti on t ocybers pace.htt p://w w addicti on.co m/,2001[19]沈模卫,李鹏等.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4):63~70 [20]郑雪.人格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80~185Researches on the Rel a ti on sh i p between Soc i a l Adapt a ti on Ab iliti es,Persona lity Tra itsand I n ternet Add i cti onY UAN X i a n2xue L I J i a n2sheng(Depart m ent of Psychol ogy,N ingbo University,N ingbo315211)AbstractThis article exp l ores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pers on2 ality traits,s ocial adap tati on abilities and internet ad2 dicti on of undergraduates.A questi 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f227juni or students(including143 males and94fe males).The results reveal that:(1) neur oticis m and s ocial adap tati on abilities have a di2rect influence on internet addicti on;(2)taking s ocial adap tati on as an inter mediate variable neur oticis m al2 s o has an indirect influence on internet addicti on.Key words:internet addicti on trends,s ocial ad2 ap tati on abilities,pers onality traits7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