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_百度文库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_百度文库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_百度文库

《岭南文化》专题讨论: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讨论时间:2011年 11月 27日

讨论内容记录:

岭南文化在华夏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它不愧为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具有独特色彩和香味的奇葩。一、开放与商品经济是岭南文化两大特色

岭南文化之所以特色鲜明,是与岭南的环境分不开的。海洋的环围和五岭的隔绝,在古代的经济与社会条件下起着屏障的双重作用———利于防御;弊于阻抑。但是,由于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逐步形成,又使岭南文化较早地接受了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影响。在最初促进文化交融的人物中应当突出赵佗的作用,他在两千余年前率军进驻岭南的过程中带来了中原文化。此外,周边文化———如湖湘文化的影响也日益扩展。到中世纪的后期,尤其是迄于近代,岭南还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津梁,海洋文化对岭南文化的作用趋于明显。要之,远古时期的岭南文化是颇为初始的, 与中原文化相较, 当时的岭南文化的差距是明显的。中原文化跨越五岭, 加上南来部属与越人结合, 才有力地促进了岭南文化的演变, 使之在南北融会中进入新阶段。例如, “百越无姓” 的状态就此结束。到了封建社会中叶后,岭南文化的发展较快,明清以降特别是近代,则在不少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当然,这个过程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的。

二、融合与交流是岭南文化形成之基石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确认:岭南文化吸收了中原文化、周边文化,吸取了海洋文化(包括东南亚与西方 , 经由融汇、创造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就其实质说来,岭南文化的构成主要乃是三种元素———南越的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融合。

岭南文化能够比较迅速和顺畅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除了其自身曾经属于“原型文化”的内因外,还与社会的剧变和震荡有关,即天灾、战乱和其他契机往往形成

了催化因素。一般而论,从魏、晋以迄明、清,绵长的中世纪最少发生过四次大移民。大量来自中原地区和其他省份的移民进入岭南,对当地的文化、社会生活、经济及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会贯通。

三、知识精英的积极作用须予重视

在岭南文化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知识分子起了积极的作用。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学者、艺术家和政治家等的活动,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当然,文化归根结底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但是,没有专业性的文化活动,很难想象能创造出精英文化与繁荣的商品经济社会。

这里仅举出二个例证:其一,是中国佛教禅宗南派的开创者惠能。惠能所开创的禅学本身具有岭南文化的特色,又给予岭南文化以反作用:它所具有的平民化、市俗化和人的真心本性即佛的观念, 表现出对于传统佛教的某种背离; 其二, 是著名的理学大师———江门学派的开创者陈白沙。过去对他的学术地位和作用评价偏低,原因之一是他主要僻居于岭南。其实,他的造诣不逊于王阳明。至于岭南历史进入近代之后,文化领域中更是群星灿烂,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潮汹涌澎湃,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也是成就卓著。优秀的知识分子群体,对岭南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四、丰富内涵造就绚丽多彩的文化形式

岭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获得了相应的缤纷表现。这里既有雅文化、精英文化———如江门学派、岭南画派,又有市井文化;同时,还要顾及独具特色的民俗所体现出的文化,如自梳女、结金兰会和不落夫家等等,这些风习包蕴着社

会文化内涵。

岭南文化中的艺术部分,颇具特色,以粤剧、潮剧和汉剧为例,它们扎根于南疆,又吸收了中原和周边文化,汉剧的语言就很值得探研。

五、坚持岭南文化“新、实、活、变”本色

岭南文化有它的特点,必须科学地把握,既要肯定它的优点,也要指出它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它的健康发展。岭南文化的类型是否可以这样概括:它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平民倾向的世俗文化、市民文化、商品文化,或是概括为几个特性: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直观性、平民性、非规范性。这样论述可能有些繁琐,所以简括为“新、实、活、变”四个字。这种论断也许并不全面,但就总体来说,同其他地区类比,与中原地区相较,是否可以认同这些特点。要之,希望共同研讨以推进岭南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试析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一)

试析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一) 论文关键词岭南;民俗文化;传统;现代 论文摘要岭南民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没有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迫力,尚实效,重功利,开放兼容、崇新善变,促使岭南社会在近代反封建和当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曾两度领天下之先。这些特质在成就岭南的辉煌之后,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寻找岭南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一、岭南概况 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是以今天的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为界与内陆相隔。岭南是一个历史概念,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岭南建制的划分和称谓也有很大变化。学术界对岭南的领域有不同见解,有的将其狭义为广东的代名词,有的将其广义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西省的大部分地区。 大约在距今4500年前后,岭南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和手工业逐渐进步。秦以前岭南是南越族的聚居地,公元前206年,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都番禺。”同年,汉高祖刘邦创立汉王朝,他面对汉初的严峻形势,“为中国劳苦,故释佗不诛。十一年,遣陆贾立佗为南粤王,与部符通使,使和辑百粤,毋为南边害,与长沙接境”,向岭南开放了边境贸易,征收南越国的贡品,而对南越国的体制未作任何改变,对其施政也不加限制。 岭南自建置之初即与中央政权的特殊关系,历代延续。虽然其内部的行政区划时有变更,但是中原政府对这个边陲之地的控制却一直因地制宜,使岭南保留了很大的政治、经济、管理自主权和一种自然而然地与中原隔绝的“独立”状态,为岭南创造了宽松的发展氛围。 二、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 (一)农业文化与商业文明并重 早在4500年前,古南越族人民就创造了以稻谷为主粮的农业锄耕文化。《中华全国风俗志》中的“粤俗之大较”、《羊城古钞》中的“广州时序”都记载了大量与农事有关的习俗: “迎春竞看土牛,或洒以菽稻,名曰消疹;啖生菜春饼,以迎生气。……十六夜,妇女走百病,撷取园中生菜,曰采青。十九日挂蒜于门,以辟恶。……二月祭社,分肉小儿食之使能言,入社后,田功毕作。” 同时,岭南民俗中的商业文化特质使之卓而不群。岭南拥有较长的海岸线,早在汉代,已有港口徐闻、合浦,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由于贸易日盛,人们“逐番舶之利,不务本业”,“农者以拙业力苦利微,辄弃而从之”。从事农业生产的民众也积极地发展经济作物,大力种植桑、甘蔗、菱角和各种水果,养殖鱼、蚕,这些经济作物的发展又带动了缫丝业、水果加工业、制造业、包装业、运输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岭南百姓民俗生活中的商业文化特征越来越显著。 关羽本是三国名将,中原民众将其视为忠义、神勇的象征。在浓重的商业文化氛围中,岭南民众基于自己的文化观念对这个起源于农业背景的神进行了“文化重构”,注入岭南独特的“向财重商”的文化因素,使它的神格由忠义神转变为财神。在珠三角一带的商家店铺,几乎家家都供奉关公,这种财神信仰甚至改变了内地关公崇拜的风尚,使千百年来中国百姓生活中的忠勇神关羽成为现代社会的财星。在岭南民俗中还有大量具有求财象征意义的民俗事象和民俗行为。广州买发财大蚬的春节旧俗,广东重阳节的登高转运,梅县客家人的新年初三送穷鬼,阳江新春初一的行大运等等,都体现了在浓重的商业风习中,岭南民众突破“循规蹈矩”的农业意识,求财求运的功利愿望和投机心理。 可见,岭南商业文化的形成亦是自然自发,由广大民众尤其是中下层民众创造承载的。在浓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作业1 一、填空题 1、岭南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2、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3、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4、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5、最能反应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的是(客家)民系的风俗。 6、现在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西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 7、喝功夫茶是(福佬)民系的风情。 8、原广东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黎族,主要居住在现海南省(五指山区),即古百越族的一个支系——(骆越)族人聚居之所。 9、壮族是两广地区主要的土著民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发展而来的。 10、壮族较有特色的节日是(四月初八)的“牛王诞”。 二、选择题 1、年初一“行大运”是(B) A广州人的习俗 B阳江人的习俗 C客家人的习俗 D中山人的习俗 2、三月三是(A)人的节日 A黎族 B壮族 C瑶族 D苗族 3、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C)融合而成的。 A北方移民 B西方移民 C中原移民 D高原移民 4、汉语粤方言是一种以(A)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方言。 A古越族语 B古黎族语 C古壮族语 D古畲族语 5、客家人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B)的特质。 A黄土文化 B中原文化 C汉唐文化 D西域文化 6、壮族四月八的节日给(D)披红挂彩,反映了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习俗。 A小伙子 B大姑娘 C猪 D牛 7、畲族同胞自认是(A)后代。 A盘瓠 B盘石 C赵佗 D刘三妹 8、古代外国文化通过(D)传入岭南地区,促进了岭南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融。A朝廷官员流放 B中原人口迁移 C塞北丝绸之路 D海上丝绸之路 9、(B)的风俗,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 A广府民系 B客家民系 C福佬民系 D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 10、瑶族的盘古王诞要举行隆重的(B)活动。 A耍花灯 B耍歌堂 C迎新娘 D满月酒

岭南文化

论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软件学院09级2班刘绍徒 200930636090 关键字:岭南,民俗文化,发展,传统 论文摘要:岭南民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没有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迫力,尚实效,重功利,开放兼容、崇新善变,促使岭南社会在近代反封建和当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曾两度领天下之先。这些特质在成就岭南的辉煌之后,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寻找岭南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 一、岭南概况 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是以今天的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为界与内陆相隔。岭南是一个历史概念,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岭南建制的划分和称谓也有很大变化。学术界对岭南的领域有不同见解,有的将其狭义为广东的代名词,有的将其广义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西省的大部分地区。 大约在距今4500年前后,岭南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和手工业逐渐进步。秦以前岭南是南越族的聚居地,公元前206年,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都番禺。”同年,汉高祖刘邦创立汉王朝,他面对汉初的严峻形势,“为中国劳苦,故释佗不诛。十一年,遣陆贾立佗为南粤王,与部符通使,使和辑百粤,毋为南边害,与长沙接境”,向岭南开放了边境贸易,征收南越国的贡品,而对南越国的体制未作任何改变,对其施政也不加限制。 岭南自建置之初即与中央政权的特殊关系,历代延续。虽然其内部的行政区划时有变更,但是中原政府对这个边陲之地的控制却一直因地制宜,使岭南保留了很大的政治、经济、管理自主权和一种自然而然地与中原隔绝的“独立”状态,为岭南创造了宽松的发展氛围。 二、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 从地域上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 (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 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今南海神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著名的岭南画派,就是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技术而形成;饮誉世界的粤菜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发挥了这方面的潜质,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不是偶然的。 (二)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经济影响

1 人们对进步文化的基本要求和期望,是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合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优长,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部分,并使之适合时代的需要。在这个熔铸过程中,传统主义与反传统主义,固步自封与全盘西化,都是不足为训的。因之,科学的扬弃和时代精神的焕发是构筑进步文化须臾不可离的理论、方法论的基点。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对岭南文化的地位与特点、发展与演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繁荣与发展岭南文化的路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张磊张苹 岭南文化在华夏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它不愧为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具有独特色彩和香味的奇葩。 开放与商品经济是岭南文化两大特色 岭南文化之所以特色鲜明,是与岭南的环境分不开的。海洋的环围和五岭的隔绝,在古代的经济与社会条件下起着屏障的双重作用———利于防御;弊于阻抑。但是,由于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逐步形成,又使岭南文化较早地接受了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影响。在最初促进文化交融的人物中应当突出赵佗的作用,他在两千余年前率军进驻岭南的过程中带来了中原文化。此外,周边文化———如湖湘文化的影响也日益扩展。到中世纪的后期,尤其是迄于近代,岭南还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津梁,海洋文化对岭南文化的作用趋于明显。要之,远古时期的岭南文化是颇为初始的,与中原文化相较,当时的岭南文化的差距是明显的。中原文化跨越五岭,加上南来部属与越人结合,才有力地促进了岭南文化的演变,使之在南北融会中进入新阶段。例如,“百越无姓”的状态就此结束。到了封建社会中叶后,岭南文化的发展较快,明清以降特别是近代,则在不少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当然,这个过程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的。 在研究岭南文化的内涵和特色的时候,必须充分估计两个因素。一是开放: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五岭不再是难以逾越的;航船则使大海成为坦途,利于走向世界。因之,南疆成为开放的前沿。南越王墓的一些珍贵器物(如琉璃等),应当是由外地或异域输入。从汉代到唐宋之际,内外交流日趋繁密。明清以后,则是对外交流的主要渠道。二是商品经济:自唐宋尤其是明清以降,广东的商品经济颇为发达,珠江三角洲更是如此。佛山曾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名镇之一。从封建末期的一些地方志中的附图里可以看到,圩镇的市场已经颇具规模,行业的划分布置井井有条,有出售粮食、副食品乃至棺木的专业街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头生子———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就于19世纪70年代初诞生在南海县。创办者陈启沅曾是侨商,他提供了资本和技术。无论在内容或形式方面,开放与商品经济对岭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研究中,必须把握社会历史的“具体流程”,不能仅仅积囿于观念领域,局限在范畴之中。所以,在研究岭南文化时要密切结合社会历史的演变。广东的社会历史进程可以大致概述如下:较为绵长的原始公社时期,不发达的奴隶制,封建制的中后期发展较快,近代则成为剧变的焦点之一。至于岭南文化的发展,基本上与此相应、同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清时期出现了岭南文化的高峰,而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的代表又大都诞生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如以广州为圆心,半径都在百公里左右)。 融合与交流是岭南文化形成之基石 关于岭南文化基本内涵及其形成过程,论者意见颇为参差。取得的共识可以扼要表述如下:岭南文化有它自身的根本,源头上溯到马坝人、柳江人。氏族文化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如西樵山文化和石峡文化。岭南地区在远古时期存在着一种初级的、层次较低的“原型

岭南文化期末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新会分校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岭南民间文化》期末试题 班别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2、广东盗宝传说最着名的是《海珠石的传说》,这一传说与唐人传奇《崔炜》的故事有关。 3、广东民间的“牛王诞”、“出水龙”是与四月八的“浴佛节节”同一天进行。 4、客家名菜“东江酿豆腐”传说源于北方的饺子。我国着名的雷区是雷洲。 5、竹筒屋又称直头屋、竹竿厝。它的平面特点是正立面单开间,面宽较窄。 6、一般说“佛山秋色”,是指秋色工艺品。“秋色赛会”俗称“出秋色”,它是佛山民间工艺及其展览的一种特殊形式,后发展为一项综合性的民间群众游艺。 7、专门为显贵培育妾氏的行业叫捻妹花。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8、天妃.,又称天后,福建、台湾一带称为妈祖,国外则称之为“中国的女海神”。 9、保存六祖遗迹最多的—是他的家乡新兴集成镇,二是他削发受戒广州光孝寺,三是他开坛说法的韶关曹溪南华寺。 10、粤菜包括广州菜、潮州菜、东江(客家)菜、海南菜等四大名菜,而以广州菜为代表。 11、每年的三月三是北帝诞,在佛山又称为“真武会”。 12、壮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人发展而来。 13、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五指山山区,他们的民族节目是“三月三”。 14、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民广府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人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15、我国南宗教派的创始者,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继法人是惠能六祖。 16、民间对刘三妹称谓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她传歌的路线,她的行迹又给我们划出了一个风俗圈,即岭南民众峒溪文化圈。 17、建于地面的半地穴式窝棚建筑和高于水(地)面的干栏式建筑是岭南先民走出洞穴之后的主要居住形式。 18、飘色是流行于番愚沙湾和吴川梅箓一带的一种民间游艺。一般是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北帝诞时表演。北帝,原为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后岭南人把它称作水神。 19、历来被人们视为岭南婚姻风俗的两大奇事是指“自梳”和“串隆闺”。 20、十九世纪中叶,在广州的十三行街诞生了第一间现代化的茶楼,号称三元楼。 21、广州的骑楼建筑是商业城市的产物,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结果。 22、五羊神话中的“五仙”、“五羊”都是谷精的化身。 23、唐天宝元年(724年),置潮洲郡,这是潮州文化繁荣的重要起点。

岭南文化作业答案

作业1 一、填空题 1、岭南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2、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3、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4、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5、最能反应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的是(客家)民系的风俗。 6、现在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西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 7、喝功夫茶是(福佬)民系的风情。 8、原广东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黎族,主要居住在现海南省(五指山区)即古百越族的一个支系——,(骆越)族人聚居之所。 9、壮族是两广地区主要的土著民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发展而来的。10、壮族较有特色的节日是(四月初八)的“牛王诞”。 二、选择题 1、年初一“行大运”是(B)A广州人的习俗B阳江人的习俗C客家人的习俗D中山人的习俗 2、三月三是(A)人的节日A黎族B壮族C瑶族D苗族 3、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C)融合而成的。A北方移民B西方移民C中原移民D高原移民 4、汉语粤方言是一种以(A)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方言。A 古越族语B古黎族语C古壮族语D古畲族语 5、客家人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B)的特质。A黄土文化B中原文化C汉唐文化D西域文化 6、壮族四月八的节日给(D)披红挂彩,反映了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习俗。A小伙子B大姑娘C猪D牛 7、畲族同胞自认是(A)后代。A盘瓠B盘石C赵佗D刘三妹 8、古代外国文化通过(D)传入岭南地区,促进了岭南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融。A 朝廷官员流放B中原人口迁移C塞北丝绸之路D海上丝绸之路 9、(B)的风俗,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A广府民系B客家民系C福佬民系D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10、瑶族的盘古王诞要举行隆重的(B)活动。A耍花灯B耍歌堂C迎新娘D满月酒 三、论述题

张九龄及其诗歌创作对中国古代岭南文化的影响研究

张九龄及其诗歌创作对中国古代岭南文化的影响研究 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位宰相,有着“岭南千年第一人”的美誉。他的出现在岭南文化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岭南文化荒芜局面的结束,在扭转中原人士对岭南地区的偏见和歧视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探讨张九龄对我国古代岭南文化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分为以下三部分:探讨张九龄对岭南文化的影响,首先需要了解岭南文化的背景,因此本文第一部分先对岭南文化进行总体概述,界定古代岭南的地域范围,理顺岭南文化发展的大致历程。 了解张九龄出现之前岭南文化发展的概况,可与张九龄出现后的改变进行对比,更直观地体现他对岭南文化发展的影响,也便于接下来对这种影响进行更具体的研究论述。第二部分从张九龄生平经历和历史地位的角度,探讨他对岭南文化发展的推进作用。 张九龄的传奇经历,推动着本土人士重新认识岭南文化,并让外籍人士对岭南文化刮目相看。张九龄的行为风度,让岭南士子向往学习,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人气格。 大庾岭新路的开凿是张九龄在世时为岭南人民办的影响最直接、最深远的一件大事,它打开了岭南的屏障,增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调动了珠三角地区海外贸易的繁盛,加速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开发,促进了岭南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的融合。第三部分为本文的重难点,结合文本作品探讨张九龄诗歌创作对后世岭南诗坛发展的影响。 诗歌作为文化的一大重要版块,往往具有代表性意义,是判断一个地区文化

发展是否繁盛的标准之一。岭南诗派的发展史基本等同于岭南诗歌的发展史,其源头便是张九龄。 因此,此部分首先从创作风格、思想内容、诗歌理论三方面大致概括其诗歌创作的特色,以便其后与后世岭南诗人的创作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按照岭南诗歌发展的时间顺序,对不同阶段的诗人群体进行概论,例举每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诗人进行具体探析,从这些诗人的创作中可以推断出以其为代表、具有相似创作特色的整个诗人群体对张九龄诗歌风格的继承和学习。 总而言之,研究张九龄及其诗歌创作对岭南文化的影响,可以改变人们对岭南文化不兴的偏见,为当前岭南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历史依据和借鉴,加强当地人们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促进地域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岭南,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指五岭以南地区,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 南傍南海, 加上南岭万山叠嶂, 不仅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 而且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也形成了迥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岭南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 地理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1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111 岭南文化的重商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存在有“重农抑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 中原正统汉文化下的社会经济一直以自给自足、单一化生产的农业经济为主。而岭南文化在这一点上与中原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历史上, 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一直是一个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 “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岭南社会各个角落。广东尤其是广州、潮州等地, 人们逐利之广, 上至官僚、地主, 下至士子农人, 经商活动十分普遍。清代仅潮州一地, “不务农业”的居民就发展到10 万户之多, 务商在平民中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与之相适应, 岭南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向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明代时, 珠江三角洲就成为商品性农业区, 土地经营方式已呈多样化特点, 经济作物生产成为最发达的农业部门, 以至于明朝中后期, 广东在历史上第一次变为缺粮省, 农业生产已带有较强的商品性目的。同样, 手工业生产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以品种繁多、工艺先进而远销海内外。岭南地区物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倾向,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112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位于南海之滨,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历史上, 广州是外国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样, 岭南人也不断走出家门, 向海外开拓, 今海外华侨和华人有3000 多万, 而粤人就占了2000 多万。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 使岭南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自汉朝以来, 岭南不仅从海外引进了众多的花果和农作物品种, 同时,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也都由广东传入, 并辐射内地。鸦片战争后, 中西文化交流更为普遍, 郑观应、容闳、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引进并介绍西方社会的政治学说, 从而使岭南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摇篮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 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广东又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 其文化的开放性就更加明显。 113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必然具有兼容性。岭南文化正是在与海内外各种文化交流碰撞中, 兼容并蓄, 融汇升华而发展形成的。从岭南文化的内涵构成来看, 岭南文化是以当地南越文化为底本, 与中外各种文化长期交流整合而成。其中在与内陆其他地域文化交流中, 岭南文化接受并融汇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的深刻影响; 而在与海外文化交流中, 又包含了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的因素, 尤其是近代西方文化, 对岭南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岭南文化这种包容南北、兼纳中西的特点, 在民俗、饮食、艺术、建筑、宗教等文化内容上均有反映, 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 岭南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从岭南文化的区域构成看, 其兼容性表现为各种地方文化的共存共生现象。从地域上划分, 岭南文化又可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等地区文化, 在区域内部又表现出鲜明的区域差异。特别要指出的是,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还表现在对立异质文化的共生上。在岭南常可看到这样一些事实, 高度文明的科学技术与极端落后的封建迷信中许多家庭和市民身上同时并存, 相安无事。这是岭南文化兼容性的奇物反映。 114 岭南文化的远儒性也可称反传统性。岭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受到以中原汉文化为

试论岭南文化基本特征及作用

试论岭南文化基本特征及作用 提要:岭南的地理概念是指五岭以南地区,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南傍南海,加上南岭万山叠嶂,这就令岭南在地理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区域。在这独立的区域里面,岭南就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并且这些特征在历史的进程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本文章就浅论岭南的文化特征以及其作用。 关键词:岭南文化基本特征作用 (1)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①重商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重农轻商”一直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这一思想在旧中国的中原地区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岭南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所以在岭南就产生了与中原不同的特征,那就是“重商性”。岭南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所以这里的商品贸易十分发达。“崇拜金钱”的观念渗入到了岭南文化中。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11月,清政府宣布封闭闽、浙、江三海关,仅保留粤海关对外通商。【1】从此,全国的进出口商品交易,都由广州一口经营。大量商人到广州做生意。这时候的广州商品贸易达到了鼎盛时期。 ②开放性。 岭南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很多的岭南人不断走出家门,大量的人口迁出和迁入,今海外华侨和华人有几千万。频繁的贸易和人口的流动,这就使岭南文化拥有开放性。除此大量的中原和海外的产品输入到岭南地区,同时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文化都输入到广东。鸦片战争后,广东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场所。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都将西方的政治观念从广东输入从而带到了全中国,岭南就成为中国资本主义观念启蒙地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又成为了对外开放的试验基地。 ③兼容性。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这就意味着,岭南文化同时具有兼容性。岭南地区是一个文化的大舞台,是海内外各种文化碰撞的地方。由于岭南地理位置处于中国最南部,与海外相连通,这就使大量来自中原和海外的文化涌进岭南地区。岭南文化接受了这些地方的大量文化和影响,在民俗、饮食、艺术、建筑和宗教等方面都有体现,大量不同的宗教场所在岭南出现。这些新内容使岭南文化更加丰富。例如,上元节(元宵节)从唐代起有观灯风俗,故又称灯节。在宋代,上元节燃灯也成了广州市民的生活内容。【2】从地域上划分,岭南文化可以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三部分。在区域的内部,各自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但是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就表现在这三大文化的共生上。 ④多元性。 多元性又是岭南地区的其中一个文化特征。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这就意味着岭南文化的多元性。这一特点在岭南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来。例如,广州的沙面就是一个好例子。由于19世纪末,外国列强的侵占,列强就在广州沙面地区建立一个属于外国人的夷馆区。所以至今这一带的建筑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西方特色。又例如,在十三行的贸易当中,商人们为了方便贸易往来,他们就发明了一种叫“广东英语”的语言,这种语言夹着广东话和英语发音。 ⑤享乐性。 岭南人由于重商、重利的原因,从而就产生了享乐的念头。十三行开始只有几家,后来都发展起来了,商人的钱也就多起来了。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有诗描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3】,岭南人多钱了,就产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岭南文化的外部显著的特点,是岭南文化质的规定性的外在显现。本质是深层的,特征则是比较表层的。但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岭南文化的重商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领域历来具有重农抑商的倾向。但是,这种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萌生的价值观念,在岭南地区并无突出的反映。岭南文化上的商业精神不仅弥漫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者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 2.岭南文化的开放性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的岭南文化,必然是“窗权之下,易感风霜”,免不了要发生与其他外域文化的碰撞和交汇,形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呈现出与较为封闭的内陆文化有明显的不同性质。 3。岭南文化的兼容性 开放性跟兼容性是相互联系的。岭南文化具兼容并蓄的性质,它处于与不同文化相互对流和沟通的状态,不存在严重冲突和对抗的局面。 4.岭南文化的多元性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在表现上,必然出现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岭南文化的多元性是指多种性质,多种类型,多种层次文化的并存,使岭南文化显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5.岭南文化的享乐性 岭南文化的享乐性不仅表现在舒适、快乐、美好、享受等美的生活追求,企求幸福生活,更重要的表现为通过劳动,获得成功,取得胜利,实现人生价值,达到目的以及对个人利益、事业成就的满足。其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它催人上进,奋发,开拓,攀登,建设美好的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但也有一些消极因素,诸如过于追求刺激和物质享受,甚至奢侈。 6.岭南文化的直观性· 岭南文化的享乐功能与文化主体重感觉的直观性是密切联系的。岭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善变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岭南文化难以形成文化深沉的积淀和思辨成果,但它能刺激文化的生命机体,使之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7.岭南文化的务实性 岭南文化则具有浓厚的世俗性和实用性,比较重实际、重实利、重实惠。岭南文化这种较强的现实取向和唯实精神是由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的。 8.岭南文化的远儒性 正因为岭南文化具有这种远儒性,反传统性,它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域文化来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束缚较少,而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 岭南文化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地把握岭南文化的本质和特色,掌握其发展规律。 二、岭南民俗文化特征 (一)农业文化与商业文明并重 早在4500年前,古南越族人民就创造了以稻谷为主粮的农业锄耕文化。同时岭南民俗中的商业文化特质使之卓而不群。岭南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广州买发财大蚬的春节旧俗,重阳节的登高转运,梅县客家人的新年初三送穷鬼,阳江新春初一的行大运等等,都体现了在浓重的商业风习中,岭南民众突破“循规蹈矩”的农业意识,求财求运的功利愿望和投机心理。 可见,岭南商业文化的形成亦是自然自发,由广大民众尤其是中下层民众创造承载的。在浓厚的农业文明背景中凸显商业文化氛围是岭南民俗文化的第一个特征。 (二)传统民俗与现代时尚交织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岭南大地也在尽情地上演着一幕幕现代时尚。除了过洋节,珠三角城乡近十年来,无论男女老少,过生日都要吃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许愿,而且在夜间举行仪式,统统都是西方的风俗,

广府文化的特点研究

广府文化的特点研究 摘要: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主要代表,据今已有2000多年的文化历史,它传承与彰显着广府的地域特色。广府文化不单是个地域概念,而且是个历史文化概念。基于广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体现出移民文化,平民文化,开放兼容、勇于创新、以和为贵和崇尚务实的文化特点。 关键词:广府文化;岭南文化;文化特点 广府文化指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广府文化,即汉族广府民系的文化,中华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岭南文化,表现为粤语、粤剧、粤曲等,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等的最早发祥地。广府文化之“广”是指广信,正如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写:广信在“桂江、贺江入郁”(西江)处,也即是封开与梧州交界地方,而且明确了广信正是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岭南时的军政首府。当时整个岭南划为九郡,全由一个名为交趾部的军政机构管理。因此称古广信所在地为“岭南文化古都”。广府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的先进代表,是广东省的旗帜性文化。广府文化推动了广东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 一、广府文化是广东的主流文化 广东的民族构成主要以汉族为主,汉族又分为三大民系: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以这三大民系各自特点为核心的文化我们就称之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而这三大文化体系中,又以广府文化的区域分布最广,各方面的影响最大,是广东当之无愧的主流文化。广府文化以广佛为核心,珠江三角洲是最具代表性的广府民系文化区域。而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一直是岭南的经济中心和我国对外经济的窗口,也是广府文化和海外文化交流最为密集的地区。具有移民文化,平民文化,开放兼容、勇于创新、以和为贵和崇尚务实的特点。 二、广府文化的特点

岭南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5卷第5期JOU RNA L OF JI NAN U N IVERSIT Y Vo l.25N o.5 2003年9月(Philosophy&So cial Science Edition)Sep.,2003 岭南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界 梁凤莲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0) [摘要]对岭南文化的追问,对岭南文化的本质探求,指限与侧重的,一方面,是指其作为一种精神的土壤和思想的基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而存在,另一方面,是指其作为新变发展 的动力与价值取向而产生作用。 [关键词]岭南文化;视界;走向;追问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72(2003)05-0070-07 岭南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概念,而愈益成为一个文化的概念,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指认。它创造出一种与传统文化有新的变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它与本地的生存行为与生存境界密切相关,它以自身的面貌与特征,表证着一种文化的存在与价值体系,并进而促动着与之相关联的社会发展。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岭南文化如何从边缘演变发展成熟为现时性的文化中心,如何作为一种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同步的文化指认,为我们澄清了一种认知,岭南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因其具有源远流长的传统,而且因其兼具兼容并蓄生长新变的创造力,才会形成岭南文化独特的存在形态及价值体系,才会为不断进步的整个社会所认同、所接纳,进而逐步扩散与宏扬开来。 当岭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背景与文化实体,与文学相交融汇的时候,对岭南文化的视界审定,侧重于文化学的内涵,作为一种研究取向,更有利于让文学研究回到社会发展进程本身,回到文学的历史形态本身。 本文对岭南文化历史与现实视界的审定,另指限与侧重,一是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土壤与思想的基础,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二是将其作为发展新变的动力与文学创作的想像之源;三是视其为具有独特意义的一种视野、一种范式、或一种策略。因此,它是作为生活与创作无法忽略的背景而被观照、而被审视。以此作为选择的研究视角与研究途径,循此而进,将对文学的认知与把握获得另一种情态的深入与拓展,同时,亦将加深对岭南文化精神与特质的理解与认同。 一、岭南文化的历史追问 岭南文化作为两个层面,既有岭南作为地域划分的概念,又有岭南作为文化见证归属的概念。前者,沿着/地缘0的线索,中华文明的重心和焦点、历史重镇与中心区域,存在着一条从 X[收稿日期]2003-06-23 [作者简介]梁凤莲(1964-),女,广州市人,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专业作家,国家二级作家,副研究员,现为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与文化。

岭南文化知识

《岭南文化》知识学习要点 第一讲:岭南文化的普泛性特征: 1、区域原生,传统赓续——原生性 2、面向海洋,放眼世界——开放性 3、重商求利,实惠为上——重惠实在与求真务实 4、善饮头啖汤,敢为天下先——积极进取与开拓精神 5、自我反思,破旧创新——批判意识与改革精神 6、多元融汇,气象开阔——兼容特性与现代意识 (一)岭南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 1、封闭而又开放:岭南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1)何谓岭南? 五岭以南,又称岭外、岭海、岭表。 《史记·张耳传》:“秦南有五岭之戍。” 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领表。九州之外的岭南: 1、《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2、位于传统模式之外,特力独行,渐进发展。 岭南山海地貌结构: 北部——山地:古文化蕴育于石灰岩溶洞;文化屏蔽效应 中部——三角洲平原:岭南文化演进的良好舞台(优越农业生态环境、肥沃土壤、动态推进下的土地增生) 南部——广阔南海:对外交流的便利 海上丝路;开拓精神 第二讲:文化板块与岭南文化的特性 (一)海洋文化质地与早期岭南文化特征: 1、原生性——早期的岭南文化植根于岭南地域,被枕南岭,面向南海,有其独特的海洋文化外向发展的特征和序列。 2、独立性——早期的岭南文化由于地域的关系,使其远离中原的连年战火,保持了其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独立性。 3、滞后性——与同期的北方中原文化相比,岭南是个交通不便之地,文化信息的交流活动相对较少,使得岭南文化有较为明显的发展滞后性。 4、差异性——早期岭南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就算在其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论文】佛山文化在广府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顺德区历史研究会理事 张永锡

【论文】佛山文化在广府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顺德区历史研究会理事张永锡... 佛山文化在广府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顺德区历史研究会理事张永锡)[2008-11-18] 佛山文化在广府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提要 佛山历史上曾经是发达的手工业城镇,它的经济文化发展是深深植根于珠江三角洲发达的农业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在发展实践中哺育了佛山人的商业精神和价值取向,也哺育了佛山人的开放包容、务实进取、勤劳勇敢和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 佛山文化是广府文化的缩影。佛山文化的发展,深化和丰富了广府文化的意涵,对广府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佛山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文化底蕴是佛山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励了人的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也是佛山在历史上取得发展的精神动力。 纷呈的民俗文化是一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佛山乃至广府在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笔重要思

想源泉。 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佛山文化的创新,那就必须在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下去总结世界和自身走过的发展道路,对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全面审视,寻求出科学的坐标方向和价值点,去实现文化领域中各个层面深层次的改革,使佛山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并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佛山的历史人文环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神州大地幅员辽阔,由于民族信仰与地域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以致呈现出多元文化的格局。从近年考古发现以及民俗研究成果表明,当中华民族远祖从步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开始,就已有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社会的区分。 广东位于祖国南陲,北依逶迤南岭,万山重叠,与中原分阂,成为一重天然屏障,因而广东、广西两地同称为岭南。两广临海,古为百越之地,也是苗蛮文化发源的地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苗蛮、古越文化经历了自身的发展,并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外来文化融合,又发展成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同样具有它的多元性,以广东而言,又分为广府、客家和潮汕(福佬)三大文化体系。广府文化在区域上

岭南广府文化及传统民俗深度研究

岭南广府文化及传统民俗深度研究广府文化及传统民俗 广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广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广府民系分布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广东是封建文化最早开发的地区。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到了明代,是当时岭南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顺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基塘农业驰名于世。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架构,又有广州这个世界贸易大港为依托,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市场广阔,产销活跃。明代后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倾向日渐明显,成为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因而最富有反传统精神的地区。广东近代工业的新兴产业,主要从19世纪末叶从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经济发达推动了文化的兴盛,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宋代以来,人文兴旺,一直居于全省人才优势的地位。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给人以多层次、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使广府文化在广东各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 由于至少从汉代开始与海外文化的接触交流不断,故广府民系的 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精明能干,善于计算,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同时,也带来了投机性、市侩性的负面作

岭南文化

《岭南文库》涵盖有关岭南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和人物传记等方面,本册为文库其中之一《岭南文化》,主要介绍了岭南文化地方史。 岭南文化-(修订版) 本书目录 上编 第一章岭南文化的本质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岭南概貌 第二节岭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地位 第二章岭南文化的结构及其特色 第一节岭南文化的结构剖析 第二节自然物质文化及其特色 第三节社会生活文化的岭南特色 第四节精神心理文化与岭南人的价值支柱 第三章区域文化构成 第一节岭南文化的空间构成 第二节广府文化 第三节潮汕文化 第四节客家文化 第五节桂系文化 第六节海南文化 第四章岭南文化的发展 第一节岭南文化的分期和比较 第二节独立发展期 第三节百越文化圈期 第四节汉越文化融合期 第五节中西文化碰撞期 中编 第五章远古文化遗存 第一节岭南人的远祖“马坝人”和“柳江人” 第二节母系氏族社会与西樵山文化 第三节新石器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与石峡文化 第六章从百越文化圈到汉越文化融合 第一节先秦百越文化圈中的岭南文化 第二节秦统一岭南与汉越文化融合初始阶段 第三节赵佗与南越国时期的文化成就 第四节汉武帝时期岭南文化的发展 第五节唐代岭南文化的繁荣 第七章古代中原移民与岭南文化 第一节秦汉时期中原移民与岭南早期文化建设- 第二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高潮及文化影响. 第三节两宋移民高潮与珠玑巷民族南迁 第四节明末移民及其影响 第五节历史上贬谪岭南的“罪官” 第八章近代思想文化 第一节近代岭南思想文化的发展阶段及理论特色

第二节变革学风的朱次琦和陈澧 第三节洪秀全、洪仁王干与太平天国的文化精神第四节近代岭南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 第五节爱国主义思想家黄遵宪 第六节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文化思想 第七节孙中山与朱执信的社会思想 第九章岭南文化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第一节岭南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 第二节岭南文化的未来走向 下编 第十章文化典籍与古代学术思想 第一节杨孚与《南裔异物志》 第二节东汉时期岭南经学 第三节王范的《交广春秋》与岭南地方史志 第四节余靖的科学论文《海潮图序》 第五节陈白沙对岭南学术的贡献 第六节屈大均与《广东新语》 第七节说粤书与范端昂的《粤中见闻》 第十一章宗教 第一节道教的传人与葛洪的神仙论 第二节佛教的流播与惠能的禅宗顿教 第三节唐代广州的伊斯兰教 第四节明清时期天主教、基督新教对岭南的影响第十二章教育与报刊 第一节岭南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近代西方教育对岭南的影响 第三节岭南报刊的流变及特色 第十三章诗歌与“岭南诗派” 第一节粤讴、岭南民谣及其对岭南诗歌的影响第二节从崛起到高涨 第三节近代“岭南诗派” 第十四章文学 第一节汉代岭南文学发萌 第二节唐代岭南文学的足音 第三节宋代岭南文学的发展 第四节明清岭南文学的亮色 第五节近代岭南文学的新变 第六节现代岭南文学的收获 第十五章绘画与“岭南画派” 第一节明代前的发展 第二节明清时期绘画及其风格 第三节“岭南画派”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岭南画派”的特征与贡献 第十六章音乐与戏曲..

论广东特色文化

论广东特色文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论广东特色文化 广东省,简称“粤”,省会,辖21个省辖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广州、深圳),地级市19个。广东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位于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它是一个以为主体的省份,全国在该省均有分布。广东在语言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一面,内部有三大,与中国北方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广东GDP值已超越台湾,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开放的省份。 广东,在古代,被中原人称之为“南蛮”。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广东这个地方有如此久远的历史,当地的文化却不敌北京,上海,甚至东北等地的文化在中国被更多的人欣赏。难道广东的文化底蕴真的不够吗?难道广东的文化发展真的跟不上她的GDP发展吗?答案当然是“不”。 何谓文化,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由单一狭窄到丰富宽广递进。狭义的文化概念,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各项公益文化事业;较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所谓意识形态文化事业;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创造的各种形态的财富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单凭被妖魔化广东人形象,如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各种电影、电视剧、小品和相声节目中,广东人的形象似乎被定格为“矮小、强于心计、操着难听的广东口音、只会吃野生动物的无文化爆发一族。其实,每个民

族,每个地方,其文化都会有其长处及其短处,而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广东具有历史悠久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三大块。而广东的、则属于中国的十大地方剧种。俗语有说“食在广东”,可见广东的饮食文化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美誉。既然广东有如此多着名的文化,为何还是无法超越其他省份呢?每年的春晚,都看不见广东的粤剧或者其他的文化登台,甚至还把广东人说的不标准的广东话拿上去当笑话,难道广东的文化就如此不入流吗?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推广地方语言,而不是抵制。 方言,是一个地方的标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原点。 走遍广东各个地方的大街小巷,学校,公共场所等,你都会发现那几个清晰的字眼“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这句话字里行间都在暗示不说普通话的人就不文明,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呢?每个初到广东打工的外省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听不懂粤语。所以每个外省人都说广东人不尊重外地人,但是认真倾听观察,你会发现,其实很多的外省人说的也不是普通话,说的都是自己家的方言。他们的方言虽然与国语的区别没有粤语与国语的区别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没办法听得懂他们说的话。正如一句话所说“要让别人尊重自己,先要自己尊重别人”,与广东人交流,你会发现,即使不会说普通话的爷爷奶奶,也会努力地用自己蹩脚的普通话与外省人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