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批评视野下唐诗中的杨柳意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a5315908.html,

原型批评视野下唐诗中的杨柳意象

作者:陈风珍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09年第02期

摘要:杨柳意象是古典文学中出现频率极高的植物意象,是古人极重视的一个文学意象。而目前对杨柳意象的研究,却太多集中于意象所包含的意蕴、意象负载的文人情感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重复性。此文则借助原型批评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从文人心理结构、民族文化心理角度切入,对杨柳意象所负载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原型批评唐代诗歌文学意象杨柳意象

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048-01

杨柳意象是古典文学中出现频率极高的植物意象,这已足见古人对杨柳的重视。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杨柳意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意象所包含的意蕴、意象负载的文人情感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重复性。本文对杨柳意象的思考。则主要集中在文化内涵方面,试图利用原型批评的理论,从文人心理结构、民族文化心理角度切入去探讨杨柳意象作为文化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内涵。

一、杨柳意象——离别原型之载体

杨柳在唐诗中已不是单纯的一个景物,而变成了诗人用以表达离别情感的一个载体。荣格曾在《原型和集体无意识》中说过,“生活中有多少典型的情境,就有多少种原型,无数次的重复已将这种种经验刻入我们的心灵之中……”离别是一种在历史进程中经常出现的,不可避免的典型情境,是人类巨大经验体系中的一个古老文化基因。是一种具有典型情结和心灵图式的原型,它超越了时空性。赋予了我们祖先的无数典型经验以形式。

那么杨柳意象又是怎样发展成为离别原型的一种载体呢?柳,《本草纲目》载:“一名小杨,一名杨柳。”它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草木意象之一。柳作为意象出现在作品中的源头是《诗经》。《诗经》凡四首诗言柳,基本上处于“借景含情”的初级阶段:《小雅·小弁》“菀彼斯柳”,状春色明丽可喜;《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小雅·菀柳》“有菀柳者,不尚息焉?”显示出柳与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则传达出士兵思乡怀故的意识。可见,杨柳最初出现在古典诗词中并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出现的。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但是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