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

一名词解释

1.储层表征:定量地确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过程。

2.油藏地质模型是将油藏各种地质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及分布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是油气藏类型、几何形态、规模、油藏内部结构、储层参数及流体分布的高度概括。

3.储层静态模型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4.储层参数分布模型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在三维空间变化和分布的表征模型。

5.确定性建模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即试图从已知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如井点出发,推测出点间确定的、唯一的、真实的储层参数。

6.胶结率胶结率= 胶结物的含量/原始空隙体积乘以100%

从上式可以看出,胶结率反映了胶结作用降低砂体原始孔隙体积的百分数,亦即反映了胶结作用的强度。

7.油层组油层组为岩性、电性和物性、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一相对的“不等时同亚相”沉积复合体。

8. 储能参数储能参数(he、φ、So)

9.油藏描述:油藏描述(Reservoir Description),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计算机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油藏在三度空间特征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体系。

10.储层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是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它具有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能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的功能。

11.有效厚度夹层是指在工业油流的储层中达不到有效厚度标准的各类岩层。

12.流体单元模型流体单元模型是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指根据影响流体在岩石中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储层中进一步划分的纵横向连续的储集带,在该带中,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各处都相似,并且岩层特点在各处也相似)镶嵌组合而成的模型,属于离散模型的范畴。

13.随机建模是指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一组等概率储层模型的方法。

14.颗粒填集密度测量一般是在岩石薄片中进行测量、统计和分析。薄片下统计填集密度的公式为:填集密度= 显然,填集密度越大,压实强度也越大。

颗粒截距总长度?100%测量长度15.砂层组砂层组为油层组内的“等时同亚相”沉积复合体。在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缘亚相带,相当

于一个岩性旋回,而在前三角洲地区则相当于一个斜反射层——叶体。

16. 视标准层是指在缺乏稳定的砂泥岩剖面中,分布稳定,相同的沉积环境,不包括油页岩、火山岩、膏岩、泥灰岩等特殊岩性的非渗透岩层的集合。

17.地质储量:指不同勘探阶段后计算得到的具有不同程度地质保证,在储集地质体中处于原始状态的各种级别的油气储量的通称。

18.预测储量:指在地震详查及其它方法提供的圈闭内,经过预探井获得油(气)流、油气层或油气显示后,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对有利地区估算的储量以及其它情况下所估算的在性质(等级)上与之相当的储量。

19.控制储量:指经预探井发现工业油(气)流,并钻了少数评价井后,在查明了圈闭形态,初步掌握产油层位、岩性、物性、油(气)藏类型、油层压力,大体控制了含油面积和储层厚度的变化趋势等条件下计算的地质储量。

20.探明储量:指经过详探,含油范围、质量和数量已为评价钻探证实,并为地质与综合研究评价所确定的工业油气量。

21.可采储量:指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开采出来的石油、天然气的数量。

22.变异系数C:为样品标准偏差与粘度平均值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C=1nn∑

i=1(μi-)2

23.储层模型是油藏模型的核心部分,也是油藏描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宏观非均质模型及微观

孔隙结构模型构成。

24.单砂层:岩性、物性基本一致,上下为非渗透层分隔开,厚度一般在5-20m。

25.含油层系:由多个层油层组组合而成,具有共同的沉积成因,以厚层非渗透层为顶底层。

26地震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地震特征

27地震相分析:根据地震反射特征解释沉积环境背景和岩相

28.关键井:位于油藏关键部位,具有良好地质控制条件的井

29.层间非均质性:砂层之间的差异性,包括层系的旋回性、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隔层分布等。

30.平面非均质性:砂体的平面差异性,包括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连续性、连通性、平面孔隙度和渗透

率的非均质程度及方向性。

31.层内非均质性:单砂层内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

32.微观非均质性:微观规模孔隙、颗粒、填隙物等性质的差异

33.储层敏感性:油气储层与外来流体发生各种物理或化学作用而使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发生变化的性质。

34.储层水敏性:当与地层不配伍的外来流体进入地层后,引起粘土矿物的水化、膨胀、分散、迁移,从而导致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35.储层速敏性:储层因外来流体流动速度的变化引起地层内部微粒迁移,堵塞喉道,造成渗透率变化的现

象。

36.储层酸敏性:酸化液进入地层后,与地层中的酸敏矿物发生反应,产生沉淀或释放微粒,使地层渗透

率下降的现象。

37.储层地质模型:反映储层地质特征三维变化与分布的数字化模型。

38.储层概念模型: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或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具代表性的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个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即所谓的概念模型。

39.储层静态模型: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称为储层静态模型。

40.储层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是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它要求对控制点间(井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能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

41.储层流动单元: 根据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储层内部进一步划分的、垂向上和横向上连续的储集带

42. 裂缝分布模型:三维裂缝网络模型,表征裂缝类型、大小、形状、产状、切割关系及基质岩块特征等; 二维裂缝密度模型,表征裂缝的发育程度。

43.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随机建模

44.构型要素:为沉积体系的组成部分,其规模介于河道充填体与单一岩相单元之间,由特征相组合、内部形态、外部形态和(或)垂向剖面所表述

45.流动单元是指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隔挡和窜流旁通条件,注入水沿着地质结构引起的一定途径驱油、自然形成的流体流动通道。

46.地震相参数:能够说明地震相特点,并代表一定地质意义的各种地震反射特征。

47地震相单元:由特定的地震参数构成的一个三维地震单元,并有别于相邻的地震相单元。

48内部反射结构:指地震相单元内部反射波之间的延续状态及其相互关系。

49反射外形:同一反射结构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即地震相单元的外部几何形态。

50沉积能量:指搬运沉积物时,水动力条件的强弱

二.问答题

1.开发早期阶段的油藏描述的内容是什么?

开发早期阶段此阶段为开发方案初步实施(即开发井网全部钻完)阶段。

目的:搞清油气富集规律,指明高产区、段,模拟流体流动规律,预测可能发生的暴性水淹及储层敏感性,为提高无水采收率和可采储量动用程度服务。资料:岩心和测井资料。方法:关键井研究及多井评价。研究单元:小层。研究总体内容是影响流体运动的开发地质特征以及流体性质变化及分布规律,流体与流场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描述内容:(1)沉积微相;(2)成岩储集相;(3)裂缝相;(4)岩石物理相;(5)储层非均质特征;(6)渗流地质特征;(7)建立分级的油藏地质静态模型,计算开发探明储量。

在开发方案实施阶段还需利用各种测试资料、生产测井(开发测井)资料、生产动态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油藏动态描述,即描述油气藏基本动态参数的变化规律,建立动态模型为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2.简述油藏规模的储层模型特征

油藏规模的储层模型是对一套油藏的整体表征,主要用于油藏整体模拟,是决定开发战略、划分开发层系及开采方式的重要依据。这种模型重点表征的是各砂体及其间的宏观非均质特征,特别是储层的连通性及层间非均质性,这是驱油效率的主控因素,因而模型包括以下四个主要内容:

(1各种沉积环境的砂体在剖面上交互出现的规律性、平面延展性及三维分布特征;(2)各砂体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3)各层间隔层的岩性、厚度、纵向上和平面上的分布;(4)构造裂缝的发育情况及分布。

3.简述关键井的研究及多井评价内容

(1)测井曲线的深度校正,岩心资料的数字化与深度的匹配,保证同一口井的所有测井和地质资料都有准确的深度和深度对应关系。(2)测井资料的环境校正及数据标准化。(3)关键并分析,确定井剖面地层的岩相。(4)弄清研究区目的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的基本特征。(5)分析研究区储层四性间的内在联系,弄清影响储层参数的各种地质因素。(6)确定适合于全油田的测井解释模型、解释方法及解释参数,包括岩性模型(骨架成分及其测井参数)、反映测井值与储层参数关系的测井响应方程、解释参数(胶结指数m、饱和度指数n、地层水电阻率Rw)等。(7)建立测井参数与孔隙度、渗透率等储层参数间的油田转换关系。(8)研究工区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及其分布规律。(9)用岩心及其他地质资料,检验所计算的储层参数,并根据检验结果修改测井解释模型与解释方法。(10)改进并完善测井分析程序,处理关键井资料。(11)多井评价,即研究储层岩性、物性、油气水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为达到上述目的,应以测井、地质及数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详细观察研究工区取心并岩心,分析各种测井、实验室分析化验等资料。

4.层内渗透率韵律类型及其特征?

研究认为陆相油藏,常发育5种韵律类型,即:(1)正韵律型(A):其最高渗透率相对均质段在底部。

(2)反韵律型(B):最高渗透率相对均质段在顶部。(3)均质型(C):渗透率相对均质、稳定。

(4)复合型(D):进一步细分为正复合型(D2)、反复合型(D3)、正反复合型(D1)、正复合型其最高渗透率相对均质段在底部,反复合型相对高渗段在顶部,正反复合型最高渗透率相对均质段在中部。

(5)随机型(E):相对渗透率均质段很难划出,或纵向上分布无明显规律性

5.如何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分布是二次采油后期油田,挖潜和制定三次采油方案的重要依据,因此,美国和前苏联等国非常重视油田开发后期的剩余油分布研究。美国于1975年成立了剩余油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残余油饱和度确定方法》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测量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

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①物质平衡法;①以岩心分析及注水模拟为基础的方法;③地球物理方法;④水动力学方法;⑤与岩石物理学有关的方法。我国许多老油田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目前主要有六大类研究剩余油分布方法:①以开发地质学为主的方法;②以油藏工程理论为主的方法;③矿场资料的数理统计分析法;④以测井为主的方法;⑤以地球物理为主的方法;⑥检查井取心分析法。但仍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精度较高的方法可以推广使用。剩余油分布研究,首先必须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建立精细的预测模型,深入研究储层非均质特征、流体非均质特征以及开发工程对水驱油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同时,必须发展各种测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和技术,目前主要包括取心、测井、试井、井间示踪剂等各种测试方法,以及物质平衡、数值模拟等油藏工程计算方法。

6.论述精细油藏描述的发展趋势。

1)定量化要求:要搞情高含水后期油藏内部复杂而又分散的剩余油分布特征,抽藏描述必须向精细化和定量化方向发展,建立能够反映地下客观情况的、精细刻画油藏非均质特征的三维定量地质榴型.一是通过油藏地质的层次化研究达到精细化的目的:二是充分利用密井网资料和井间信息,将沉积学最新研究成果和地质统计学相结合,采用随机地质建模等先进技术,建立预淤剩余油分布的精细地质模型.

2)多学科综合:特高含水期油藏油水关系十分复杂,剩余油分布研究难度很大,仅凭单—学科预测剩察,

油分布存在很大局限性,只有应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才有可能准确地预测剩余油分布:多学科综合研究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综合信息,地质,地璋物理、油藏工程等不同专业的专家共享一个数据库,以单一的统一地质模型为媒介.以预测剩余油分布为目的,紧密配合,协同攻关。要求每一学科从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方面为预测剩余油分布提供依据,而且允许各学科从自身角度出发来评价本学科和其它学科对剩余油分布进行预测的结果是否一致.

3)地质条件约束:通过油藏地质精细研究,可以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它为利用其它技术预

测剩余油分布提供了条件.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测井,井间预测.油藏数值模扣技术均要求给定一个地质模型和地质约束条件,同时要求必须有地质上的科学依据。

4)动静态结合:国内过去开展的油藏描述侧重于静态描述,利用原状地层参数,建立概念模型和静态型。

开发中后期储层研究则必须开展动静态相结合的精细油藏描述,充分利用动静态资料,考虑储层及流体参数在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大庆,胜利等油田每年都要打一些检查井,为搞清油藏中的动态变化提供依据.动静态相结合的油藏描述要求进行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扛。一体化研究,动静结合地揭示剩余油分布。

5)预测精度:随着油田开发工作日趋深入,精细油藏描述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的精度,不同开发阶由于

研究内容、目的和任务不同,对于储层研究精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全面提高精度必须依靠多信息综台、多学科综合、地质条件约束、动静态结合等先进的预测理论、方法和技术。

7. 分析实验室模拟的三层水线的层内渗流差异性

各层水线推进速度取决于渗透率高低(见图4—39)。在采油速度低时,水线前缘平均推进距离的比值小于渗透率之比值。随着采油速度加大(4.5%),其比值接近渗透率之比值。在低采油速度时,三层反韵律油层水窜现象不明显。

8.勘探阶段的油藏描述的内容是什么?

此阶段油藏描述是指第一口发现井到开发方案制定前的研究工作。

目的:多探明储量和进行开发可行性评价。

资料:少数井及地震信息。

方法:石油地质、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地震岩性学以及测井地质学等。

研究内容:(1)地层特征:建立地层层序及综合剖面,划分生储盖组合,确定含油层。(2)构造特征:确定圈闭(类型、高点、面积、闭合高度)及断裂系统、主断层的分布及性质。(3)储层特征:储集类型及分布、储层岩性及厚度、物性参数及变化规律。(4)油气与地化特征:源岩性质及分布、油藏类型、流体性质及分布以及含油面积。(5)建立油藏的概念模型,计算探明储量:选择先导开发实验区为开发方案准备必要的基础。

9.简述拼合状储层结构特征

这类储层结构的主要特征为:

(1)由一系列砂体拼合而成,而且单元之间没有大的间距。

(2)砂体连续性较好。储层内偶尔夹有低渗或非渗透层,某些重叠砂体之间也存在非渗透隔层。

(3)砂体之间会出现岩石物性的突变,某些砂体内部的岩石物性存在着很强的非均质性。

陆相油藏中,具有这类储层结构的砂体成因类型主要有辫状河砂体、点坝砂体、三角洲河口坝砂体、湖泊浊积扇砂体(中扇和外扇)等。这类砂体的连续性较好,一般地,进行确定性砂体对比所要求的井距中等,几口井/ km2即可,如在井距600m的矩形井网条件下,井网密度为3井/km2;在井距800m的三角形井网下,大体需2井/km2;随机井网大体需4井/km2。当然,砂体对比中某些重要的不确定性因素尚需试井来解决。

10 .简述关键井一般应具备的特征

关键井研究是为了确定适合于全油田的测井解释模型、解释方法与解释参数,建立全油田统一的刻度标准。力图达到最佳地逼近真实地层信息,为油水层判断、储层定量评价、储量计算奠定基础。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的建立,不仅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还需要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并采集第一手资料。为此,需要选择关键井作为参数研究分析的窗口,以关键并的岩心测试数据对测井资料进行分析刻度,目的在于创造测井数据对地下地质特征的直接求解能力。关键井一般应具备如下特征:

(1)位于构造的重要部位且近于垂直的井。如位于某含油层构造高点、边缘、过渡带。

(2)取心井,有系统的岩心分析和录井资料,地质情况比较清楚。

(3)井眼好,泥浆好,具有最有利的测井条件和测井深度。

(4)有项目齐全的裸眼井测井资料,包括最新测井方法的资料。

(5)有生产测试、测井和重复式地层测试资料,有齐全准确的油气水产量、压力和渗透率等资料。

11.有效厚度的夹层扣除标准是什么?

鉴于目前常规测井资料最高分辨率约0.1~0.2m,我们将储层有效厚度起算值定为0.2m,也即无论储油层物性、含油性如何,只要低于0.2m,则不作为夹层扣除。同样,如果大段油层中,含有0.2m以下的泥质或钙质岩层,能扣除则扣除,不能扣除则作为有效层处理。

研究认为,陆相油层夹层扣除应遵循下述原则:(1)对泥质夹层,当微电位回返到微梯度位置,且其回返位置低于微电极平均幅度则扣除,起扣点为微电位转折点。(2)对钙质夹层,当微梯度上升到微电位位置,且其上升幅度高于微电极平均幅度则扣除,起扣点为微电位转折点。(3)顶(底)部渐变层。对顶(底)部渐变层,夹层起扣处为渐变界面上微电位半幅点或转折点之下(上)0.1~0.2m 处。(4)顶底突变层。夹层起扣处为微电位转折点。

除上述原则之外,得出如下几点认识:(1)只要搬电极有回返或上升显示,则需扣除,起扣点为微电极转折点或侧向半幅点。(2)若4米、0.45米、微电极之一

显示较好时,由4米或0.45米最小值为有效井段的顶界,最大值为底界,或由微电极曲线拐点为有效厚度顶底界。同时参考声波时差,SP曲线。主要宗旨以显示较好的曲线为主。(3)微电极(微电位)曲线回返程度达幅度差1乃时扣除,顶底界由拐点处定,若微电极回返不太明显,而其它曲线有明显显示,则需综合判定,顶底界扣除同(1)。(4)微电极曲线异常的钙质夹层,按曲线拐点扣除。

12.论述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特点

考虑到所能获得的资料情况和确定剩余油分布的要求,晚期储层精细研究或精细油藏描述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或达到的目标:

1).精细程度高:表现出幅度≥5m的构造,断距≥25m,长度

2).基本单元小:精细油藏描述的最小最基本单元是流动单元.同时描述应该包括了从大到小即从油田规模一层系一油层组一小层一单砂体规模直到流动单元规模的各种层次的平、剖面上的储层非均质性.

3).与动态结合紧:储层精细研究不是一个单一的地质静态描述,而必须与油田生产动态资料紧密结合,用动态的历史拟合修正静态的地质模型.

4).预测性强

能比较准确地预测井间砂体、物性的空间分布,各种夹层和断裂以及流体的空间分布等。

5)计算机化程度高:小层对比和沉积檄相划分人机联作或较强的自动化;有完整的储层研究综合数据库;

地质、地震、测井、动态数据一体化处理及建模系统化、计算机化:大多数图件由计算机制作完成.

13.分析实验室模拟的五层水线的层内渗流差异性

注水初期,低中速时,下部三个层先吸水,一、二层随后才吸水。高速时,开始各层都能吸水,各层水线推进主要决定于渗透率的高低,但不与渗透率比值成比例(图4—41)。水倍数增加,水线沿底部第四、五层推进得比较快,上部一、二

层由于靠水井端的渗透率较低,水线推进得比较慢。可见各渗透层水线推进相差比较大。不断注水,当第二层的水线越过井距1/2处进入高渗透层时,水线推进速度突然加快,由原来0.09cm/min上升到0.24cm/min,增加了1.6倍。

14如何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

目前对剩余油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各种手段直接监测剩余油的分布,二是通过地质油藏敷模一体化的手段,间接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1.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目前主要有裸眼井和套管中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

(1)裸眼井中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

裸眼井中剩余油饱和度测井目前仍然是以电法和声波测井系列为主,测井解释主要利用阿尔奇公式,但由于油田注入水的变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出现用常规方法难以解释的现象.对此,每个油田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一定的应用效果.近年来水淹层测井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水淹模型法、淡水系数校正法、标定模型法和效理统计模型法.这些方法在不同地区的应用,针对其具体情况,均有一定地效果.

(2)套管井中剩余油饱和度测井

套管井中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是直接检测剩余油分布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各油田应用比较效果比较突出的方法.它的首要任务是判断油层水淹状况、发现高含水层位,在老井找剩余油饱和度高的层位.目前主要方法是碳氧比(C/O)能谱测井、中子寿命测井、动态生产测井和玻璃钢套管中电法测井,前三者比较成熟,后者有前景,但推广应用情况不太理想.

2地质、油藏、数模一体化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技术

随着油田长期注水开发,地下油水分布非常复杂,受许多因素影响.既有微型构造和沉积微相引起的非均质性造成剩余油的复杂分布,也有注采井网、生产措施不完善等方面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所以,开展基于地质、生产动态和数模一体化的手段共同评价剩余油的分布是比较现实的做法.具体的做法是在微型构造和沉积微相等地质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下,一是依据油藏动态、生产测试资料,利用递减和

劈分及物质平衡等油藏工程原理量化油砂体的资源和剩余潜力:二是以精细地质研究为基础,综合密闭检查取心井、水淹层解释及生产动态和监测的多元信息,通过数学方法和数值模拟等手段,描述剩余油分布.

根据目前国内外关于剩余油研究的现状和工作实践,认为剩余油分布研究必须是一项综合多种信息、多手段集成的技术,以精细地质研究和油藏描述手段为基础,搞清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基本地质因素.比如.微型构造的发育特点对剩余油分布在地下地层结构方面起到一个宏观的控制作用,其次,按照层次界面和流动单元级细分的精细地质思路,搞清楚储层的非均质性变化.然后充分发挥剩余油检测技术直接得到剩余油的井点井层的分布,并与大量的动静态资料结合,利用常规的油藏工程手段,进行油水运动规律分析.至少以单个油砂体的研究单元,首先总体量化资源潜力和剩余潜力,然后依据动态数据和监测资料描述单层内剩余油的宏观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以高精度油藏地质预测模型为基础,进行敷值模拟研究。如果有条件,考虑采用较大规模的数值模拟技术,精细刻画剩余油分布.

15.储层单元对比方法:1)沉积旋回:一个相序或多个相序以相同的叠加方式组成的复合相序,称为一个中期旋回;一个成因相(微相)或多个成因上相关联的相序组合,称为一个短期旋回。中期旋回可利用测井曲线的外包络形态加以识别,短期旋回可以利用砂体的测井曲线形态来研究。 2)标准层:地层剖面中厚度较薄、电性特征显著、分布稳定的细粒层段。如泥岩、油页岩、灰岩和煤线等。

3)地层厚度:地层厚度的变化受沉积速率和沉积地貌的控制,总体上是缓慢的和有规律的变化。

16. 储层单元划分方法

1 )层组划分依据—沉积旋回

一级旋回:构造旋回,一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二级旋回:构造与湖平面变化引起,沉积相不连续,变化明显。三级旋回:主要由湖平面变化引起,以沉积间断面分开。四级旋回:一次地质事件—洪水、滑塌、改道五级旋回:高频振荡

2) 储层单元与沉积旋回的对应关系:二、三级旋回:相当于含油层系,以地震不整合面为识别标志。四级旋回:油层组,以沉积环境改变为标志。四、五级旋回:

以局部湖侵事件或不连续界面为标志,地层叠加型式转换面。五级旋回:微相单元,韵律层

3 )层组划分步聚:高级储层单元划分以地震资料为主,以钻井资料标定;

低级储层单元以钻井资料为主,以地震资料控制;

地震与钻井综合对比,建立初步方案,作井间对比与调整

17 储层单元划分、对比的步骤

1)观察岩心:了解地层沉积特征,确定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建立短期旋回及界面标志,以及界面与测井曲线响应关系。

2)利用钻井测井剖面,识别主要的标志层及其测井曲线特下,划分短期旋回和中期旋回。

3)选择骨干井剖面,建立骨干井网。

4)以标准层为制图基准,绘制对比剖面和砂体对比剖面。

5)研究各短期旋回的叠加关系和厚度变化规律。

18.地震相分析的步骤

1)查清盆地与目的层的基本形态

盆地形态、盆地边界性质构造体系、控制沉积作用的断层及其分布,盆地古地理格架局

目的层的厚度、空间展布特征

2)合理划分层序

识别不同级别的不整合面,划分层序

研究层序边界、内部和空间构型,分析其形成背景和沉积动力学过程

3)地震相识别、编图

识别特殊地震反射结构,分析其空间形态

研究各类特殊地震反射体的空间组合关系

分析各类沉积体与古构造、古地貌的匹配关系

用最能代表沉积特征的主要参数编图

4地震相分析的核心

分析古地理背景,建立古水流体系,建立沉积体系

19. 针对开发中后期油藏描述的目的、任务,该阶段油藏描述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井间储层表征及精细储层地质模型

综合静、动态资料(开发井网、加密井、检查井、试井、测试),在开发早期油藏描述所建立的沉积微相及储层静态模型的基础上,精细地研究井间砂体及储层参数的三维空间分布,尤其是井间砂体规模、连续性、连通性、各种界面特征及砂体内渗透率非均质分布特征等,建立精细的储层地质模型。

(二)开发过程中储层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开发前取芯与检查井取芯的对比分析以及开发前原始油藏测井资料与开发后水淹层测井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储层性质在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变化机理,继而研究开发过程中储层非均质程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三)开发过程中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对开发过程中油井产出流体的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开发过程中原油物性、原油化学组成及油田水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流体性质动态变化对油田水驱油效率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四)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描述的核心和主要目的,也是油田挖潜和三次采油的目标所在。在高精度的储层地质模型、储层性质和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以及油井产量的动态信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水驱油规律、剩余油

形成机理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应用多种方法和拄术确定剩余油的分布状态,最终建立剩余油的分布模型。

20.关键井作用:建立“四性”关系

储层特性表现:储层是岩石与流体的统一体、物理—化学作用的统一体。岩石骨架特性?成分、粒度、孔、渗流体与岩石综合特性?毛细管力、润湿性、相对渗透率

岩性:岩石骨架的矿物成分、含量、杂基、胶结成分与含量

度量:岩石类型、粒度中值、泥质含量

物性:岩石的孔、渗特性,包括孔隙类型、分布状态、孔隙结构、渗流特性

度量:孔隙度、渗透率、孔喉半径、相对渗透率

含油性:油气在储层中的物理分布与饱和状态、油气性质等

度量:含油饱和度、含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压力

1.数值模拟方法技术(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1)选取数值模型

VIP—ENCORE黑油模型是一个三维三相模型,主要应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油气水的非混相流动。模型由初始化和主模型两部分组成,数据要求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油藏和流体的物性常数。包括水的粘度、水的体积系数以及水和岩石的压缩系数等。

②平衡区物性常数。包括原始油藏压力、原始饱和压力以及油水界面、油气界面等。

③特殊岩芯分析数据。模型要求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油、气相对渗透率曲线以及相应的毛管压力数据,而三相中油相的相对渗透率由模型根据STONE公式计算。

④PVT数据。包括溶解油气比、油的体积系数、油的粘度以及天然气的密度、粘度、压缩系数随压力变化曲线等。

⑤油藏地质描述。包括油藏深度、厚度以及孔隙度、渗透率、压力、饱和度的分布情况等。

⑥生产数据。包括井位、类型、作业情况、产注量和压力历史等。

(2)模型的建立

建立数值模拟模型是决定历史拟合及动态预测成败的关键。建立油藏模型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实际油藏进行必要的简化,同时又要能代表实际油藏的特征,所建的模型既要适应历史拟合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将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以适应动态预测的要求。

(3)数据准备

①油藏地质描述;②油藏及流体物性参数;③平衡区数据;④相对渗透率数据;

⑤PVT性质数据;⑥历史生产数据。

(4)历史拟合

在建立油藏模型阶段,虽然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某些参数的不准确性,使得模拟计算产生的动态数据与实际动态之间仍然可能有较大的出入。历史拟合的目的,就是应用已有的实际动态数据,对模型加以修改和调整,使之产生的动态与实际动态一致。这样,应用模拟模型预测的未来动态才能比较可靠。

(5)模拟结果及剩余油分布

2. 地震相分析方法(沉积相研究)

1)地震相是由沉积环境(如海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

所谓地震相分析就是根据地震反射资料解释沉积相。其主要是根据一系列地震反射参数,按一定程序对地震相单元进行识别和作图,并解释这些地震相所代表的沉积相及沉积体系。从这个角度

来看地震相和沉积相是相互的。可以通过地震解释将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但是他们之间又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总起来说,地震相分析技术经历了或正在经历过去的1单属性(参数)定性定量分析阶段和现在多属性(参数)交叉分析阶段。

2)地震相分析的关键

将地震剖面划分为性质各异的地震相区,用以恢复沉积环境和确定盆地内层序岩相特征,为分析

地层单元内沉积环境及古地理,重塑盆地的沉积史和构造史,预测生、储油气相带、层和岩性圈闭〔2〕等提供前提条件。关键是要找准研究区地震反射特征,认清地震地层的上下接触关系,根据地震反射结构进行不同地震相区带的划分,然后再依据地震波组构型和反射终止特征这样就可以准确地划分地震相,并结合其它资料将地震相转化为响应的沉积相。

3)地震相分析的目的

有了对地震相的准确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地层参数的变化,将同一地震层序中具有相似参数的

地层单元连接起来,做出地震相的平面分布图,对它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地震相与沉积相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此将地震相图“转相”而形成沉积相图。沉积相图或沉积环境图是地震相分析的综合表达或最终成果。

3.三维建模技术

储层三维建模是以地质统计学为基础、以计算机为手段的石油储层表征建模技术,其核心是对井间储层进行多学科综合一体化、三维定量化及可视化的预测。地质模型的建立成功与否,对开发战略的制定、开发指标的预测、开发方案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确定等时地质界面,并利用等时界面将沉积体划分为若干等时层。在建模时,按等时层建模,然后再将其组合为统一的三维模型。针对不同的等时层进行三维网格化,可以减小等厚或等比例三维网格化对井间赋值带来的误差。同时,针对不同的等时层输入不同的反映各自地质特征的建模参数,可使模型能更客观地反映地质规律。同时采用了“相控建模”方法,即首先建立

相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相的储层物性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同一沉积微相或岩相具有相近的参数分布特征。这种多步随机建模方法不仅与所研究的地质现象相吻合,而且能避免大多数连续变量模型对于平稳性、均质性的严格要求。实践证明,这是符合地质规律、行之有效的储层参数建模方法。

4.地震技术

地震技术一经产生,立刻得到迅猛的发展,特别是自上世纪70年代三维地震首次得到商业性应用以

来,地震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完成了从模拟地震向数字地震、二维地震向三维地震、普通三维地震向高分辨率三维地震以及三维地震向四维地震的一系列发展。目前地震技术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成熟学科,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与开发领域。在多年的勘探实践中,人们充分认识到地震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地震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油田构造研究方面,对于寻找有利圈闭非常有效,但随着地震技术的发展和油气田开发难度的进一步提高,地震技术已经成为油气开发领域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具,并在油气田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帮助层序地层对比,合理划分流动单元2)为油气田沉积相研究提供参考3)建立精细构造模型,优化油气田开发方案4)进行储层反演,预测储层的空间展布及物性变化5)优化定向斜井、水平井井身轨迹设计

应用井间地震技术,分析井间储层及微裂缝分布6)应用三维地震联片处理技术,实现油气田开发老区的滚动扩边7)应用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优化8)开发调整井位的部署9)利用AVO技术检测油气和裂缝分布

10)应用四维地震技术,监测油气藏生产动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技术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将在油气田开发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必将在优化油气田开发及调整方案、提高油气井产量、改善油气田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港油田-大港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大港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赵平起刘树明芦凤明刘存林周宗良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天津大港) 提要:大港油田经过精细油藏描述、调整挖潜之后,地下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和隐蔽;通过深入探索和实践,在有效应用叠前反演开发地震技术、储层层次分析及构型研究技术、相控动态随机建模技术、油藏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技术、储层非均质性与开采非均质的非耦合性形成的剩余油研究方法、注水砂岩油藏高含水期注采系统调整技术、裂缝性稠油油藏有效改变开发方式技术、改变注入介质污水聚合物驱油提高采收率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有效实用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精细油藏描述叠前反演储层构型相控动态建模流固耦合剩余油开发对策 一、前言 以陆相沉积储层和复杂断块构造为基本地质特征的大港油田,经过40年的开发,逐步进入了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为基本特点的中后期开发阶段。如何进一步发挥老油田的资源潜能,不断提高油田的开发水平,是油田开发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需要。关键的技术措施之一就是开展以重建地质模型为核心的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大港油田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已开发油田6亿吨地质储量的精细油藏描述工作,见到较好的实施效果,实现了预期的总体目标。 但对油藏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大港油田非常复杂的多类型断块岩性油藏,在经过精细油藏描述、调整挖潜之后,地下剩余油分布更加隐蔽。经统计,目前大港油田剩余油潜力分布类型及所占比例为:注采井网欠完善的油砂体占34.2%,地质储量控制程度低的油砂体占15.8%,受断层遮挡及微构造高点控制的油砂体剩余油占3.2%,油砂体受储层沉积结构影响,存在注入水波及不到滞留区的剩余油占5.3%,注采井网完善的大油砂体中剩余油占41.5%。如何精细描述和刻画这些已高度分散的剩余油分布、采取何种有效开发方式提高开发水平;大港油田进一步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已见到较好的应用效果。 二、多学科一体化油藏描述技术方法 1.有效应用叠前反演等开发地震技术预测识别滚动目标,寻求大的发现 港东油田在2003年完成了100平方公里三维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工作。新成果资料纵向分辨能力明显提高,视主频由25 Hz提高到40 Hz。通过叠前处理等技术的应用达到了提高资料品质、重新认识断裂,重新认识层序结构和分析剩余油分布、发现新油藏的目的。 1作为储层地球物理的一项核心技术,地震反演始终是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的研究重点。传统叠后地震反演可以把界面型的地震资料转换成岩层型的测井剖面,便于进行储层预测。 1作者简介:赵平起,男,1965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现为大港油田公司副总地质师,从事油田管理工作。

_精细油藏描述技术与发展方向

文章编号:1000-0747(2007)06-0691-05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与发展方向 贾爱林1,郭建林1,2,何东博1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5CB221306) 摘要:精细油藏描述是以剩余油分布研究为核心,以认识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目前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井间储集层分布特征及精细储集层地质模型、开发过程中储集层性质和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剩余油分布特征等。根据对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现状的分析,指出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储集层沉积学研究、储集层原型地质模型研究、定量地质学研究、层序地层学研究、储集层物性和流体性质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等。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储集层沉积学研究、开展数字化油藏研究、发展多学科协同研究、大力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是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参10 关键词:精细油藏描述;剩余油;定量研究;原型模型;数字化油藏 中图分类号:T E122 文献标识码:A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in detailed reservoir description JIA Ai-lin1,G UO Jian-lin1,2,H E Do ng-bo1 (1.Research I nstitute o f Petroleum E x ploration&Dev elopment,PetroChina,Beijing100083,China; 2.China University o f Geosciences,Bei jing100083,China) Abstract:Detailed reservo ir de scription is a multidisciplina ry research o f remaining oil,aiming at study ing its distribution and contro l facto rs.T he main contents o f detailed reservo ir desc riptio n include the re ser voir cha racterizatio n and detailed geo lo gical models,the dy namic behavio r of r eser voirs and fluids during the oilfie ld developme nt,and the distributio n o f remaining oil.Based o n the cur rent techno log y situatio n at home and abr oad,this pape r points out tha t its key scientific problem s consist o f reserv oir sedimento log y,reserv oir pro toty pe g eological mo del,quantita tive g eology,sequence stratigr aphy,dy namical pro pe rty and the distribution o f remaining oil.F inally,the pape r show 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o f detailed reservo ir description which include fine reservo ir sedime nto log y,digitalization rese rvoir,multi-discipline study,and populariza tion and applicatio n o f new techno log ies and theo ries. Key words:detailed reservo ir description;remaining oil;quantitativ e study;proto type mode l;dig italizatio n rese rvoir 精细油藏描述是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对油田挖潜和提高采收率,以搞清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1]。其主要任务是以剩余油分布研究为核心,充分利用各种静态和动态资料,研究油藏范围内井间储集层参数和油藏参数的三维分布,以及水驱过程中储集层参数和流体性质及其分布的动态变化,建立精细的油藏属性定量模型,并通过对水驱油规律、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其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建立剩余油分布模型,为下一步调整挖潜及三次采油提供准确的地质依据[2]。 1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究现状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是全球油田开发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自油藏地质师和工程师们集中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等多学科多专业联合攻关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从此油藏描述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以用“精细化”来形象地概括。“精”就是要定量化和提高精确度;“细”是描述的内容和尺寸愈来愈细,也就是分辨率要求愈来愈高。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动下,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开始了由定性到定量、由宏观向微观、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历程。 1.1精细油藏描述目标与研究内容 精细油藏描述以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核心,充分发挥以地质为主体、多学科一体化研究的优势,综合应用各种静、动态资料,开展储集层和油藏的定量评价,深入研究井间砂体及储集层参数的三维空间分布,表征开发过程中储集层性质及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驱油效果和采收率的影响;深入研究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最终建立剩余油分布模型。目前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① 691 石 油 勘 探 与 开 发  2007年12月 PET RO L EU M EXP LO RA T IO N A N D DEV ELO PM EN T V o l.34 No.6

油藏工程技术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是功不可没的。如今,石 油的开采逐渐遇到了越来越多的瓶颈,这也给油藏工程的研究带来了更多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在油藏工程的研究过程中,已经将众多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到了其中。有储层精细描 述技术、储层自动识别技术、多学科油藏描述技术、剩余油综合描述技术、油藏数值描述 技术以及油田开发规划方案优化技术。本文主要以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多学科油藏描述技 术为主,介绍它们的应用和发展。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主要内容  精细油藏描述是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对油田挖潜和提高采收率,以搞清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1 ] 。其主要任务是以剩余油分布 研究为核心,充分利用各种静态和动态资料,研究油藏范围内井间储集层参数和油藏参数的三 维分布,以及水驱过程中储集层参数和流体性质及其分布的动态变化,建立精细的油藏属性定 量模型,并通过对水驱油规律、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其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建立剩余油分布模型,为下一步调整挖潜及三次采油提供准确的地质依据[2 ] 。 发展前景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是全球油田开发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自油藏地质师和工程师们集中 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等多学科多专业联合攻关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从此油藏描述 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以用“精细化”来形象地概括。“精”就是要定量化和提高精确度;“细”是描述的内容和尺寸愈来愈细,也就是分辨率要求愈来愈高。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 动下,精细 油藏描述研究开始了由定性到定量、由宏观向微观、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历程。 现状 目前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①井间储集层分布及精细储集层地质 模型; ②开发过程中储集层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 ③开发过程中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 ④剩余油分布特征,关键问题是建立精细储集层地质模型,确定剩余油分布特征。 1. 2 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水平 由于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同,所需解决的具体问题也各有侧重,故形 成的研究技术也各有特点。 在沉积学方面国内外研究水平大致相当,但由于中国油气田以陆相储集层为主,在湖盆沉积 学方面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沉积学理论和工作方法,并在石油行业制定了油藏描述沉积学 研究规范,在油田开发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在地质学定量研究方面,国内外水平接近,都建立了几个定量地质学与原型模型研究基地,国 外以美国Gyp sy 剖面为代表,国内以滦平扇三角洲和大同辫状河露头为代表,通过定量地质 知识库的建立,为在更精细的尺度上描述和预测储集层的空间分布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板[3 ] 。 在测井技术方面,国外公司在测井系列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占有领先地位,而国内主要是 引进和开发利用国外测井技术。近几年来,国内在利用常规测井解决裂缝问题、进行水淹层 和低电阻率油层解释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4 ] 。 在开发地震技术上,国外有完整的技术体系,在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处于领先水平,但在预 测精度上仍然存在技术瓶颈,特别是对薄层的预测较难。国内仅部分地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体系,对6m 以下的薄储集层还难以准确预测。 地质建模中的随机算法是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国外已经建立了一套较成熟的算法体系,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商业性软件,国内则以引进应用为主。

油藏描述复习题

《油藏描述》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___ ______是油藏描述的基础,也是油藏描述的目的和归宿。 2、油藏构造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油藏的__ ____、___ ____,进行__ ___划分,探讨__ __、_ _。 3、碎屑岩成岩作用的类型主要有:__ _、_ _、 _、 _ 、_ _、_ _、_ __等。 4、宏观非均质性研究包括__ __和__ __非均质研究,后者又可分为 __ __和__ __非均质性研究。 5、我国现行储量的分级为三级,即_ __,_ ___,__ ____。 6、地震相分析主要内容包括__ __、_ _、_ __。 7、目前储层横向预测常用的方法有_ __、__ __、_ __、__ __。 8、储层地质模型包括、、三大部分。 四、判断题 ( )1、岩石学方法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通常只综合考虑岩性特征的变化。 (错)2、沉积旋回的划分应自小而大逐级进行。 ( )3、构造发育剖面图是反映某地区个沉积阶段古构造形态的一张剖面图。 ( )4、化学压实是上覆压力超过静水压力所引起的颗粒紧密排列,软组分挤入孔隙,水分 排出,颗粒溶解而使孔渗性变差的作用。 ( )5、根据结构可把次生孔隙分为粒间、特大、组分内及裂隙孔隙四类。 ( )6、喉道类型主要有:缩颈喉道、特大喉道、收缩喉道、片状喉道及管束状喉道等。 ( )7、剥蚀作用往往形成高压异常。 ( )8、对所有油藏类型含油面积的确定方法是一样的。 ( )9、随机建模方法所建模型是随机的,有时不能有效反映地下地质规律。 ( )10、油藏综合评价是油藏描述的最终成果。 ( )11、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称为地震层序。 ( )12、接触关系的确定应是顺倾向方向的剖面,可根据此剖面的反射终止方式确定接触关 系。 ( )13、地震相都是沉积相的响应。 ( )14、最为可靠的地震相分析参数有反射连续性和外形。 ( )15、根据火成岩的成因不同可将火山岩地震相分为板状、弧形、蘑菇状和宝塔状地震相 四种类型。 ( )16、反射系数与声波测井的积分变换的分辨率是一致的。 ( )17、入射子波已知的情况下,影响薄层反射频谱的主要因素是地层厚度。

油藏描述基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概述 一、油藏描述的概念 油藏描述也称储集层描述,油藏描述是一项油气田综合研究与评价的技术体系。它以地质学、构造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以及油层物理学、渗流力学、数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指导,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试油、试采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特征参数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建立三维油藏地质模型,为制定和优化开发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油藏描述是研究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参数在三维空间中的特征及分布状态的技术体系。 二. 三.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主要有四大类:地震、岩心、测井和测试资料。它们从各个侧面反映油藏特征,各有优势和不足,通过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互相印证,最后熔合成一体,实现油藏描述的目的。 1.岩心资料 (1)岩心是进行油藏描述必不可少的最基础的资料。--岩心是认识油藏,特别是储层,最直接的地质信息,它是评价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最直接的第一性资料,也是进行沉积史、成岩史、孔隙演化史研究必具的物质基础,是校正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的客观依据。

(3)岩心观察描述--目的:取得感性认识,补充井场录井的不足。 (4)岩心分析鉴定 2.测井资料-- 测井是现阶段油藏描述所依赖的最基本的手段。 测井资料的优缺点: ★优点:①纵向分辨率高;②通过岩心刻度建立解释模型和图版,可以在允许精度范围内取得必要的油藏地质参数; ③费用较少,每口井都可进行测井。 ★缺点:探测范围小,只能获取井筒周围的地层信息。 ★解决探测范围小方法:通过与地震资料结合。 全井段测井系列——标准测井 (1)全井段测井系列是指全井段必须进行的测井内容。主要用于大层段判别岩性组合和地层层序,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油田通称标准测井。 (2)标准测井目前国内通用的包括:自然电位 / 自然伽马测井;梯度电极电阻率测井(1m或2.5m电极距);声波时差测井。 (3)标准测井曲线成图一般采用1:500深度比例尺。 储层段测井系列——组合测井 (1)为满足储层各种地质参数的定性定量解释,储层段测井系列一般内容较多,油田通称组合测井。 (2)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常规组合测井包括: 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测井;微电阻测井;浅、中、深探测电阻率测井;三孔隙度测井(声波、中子、密度测井);井温,泥浆电阻率测井;井径,井斜等工程测井。 3)除常规组合测井外,一个油田一般选择少量重点井或根据特殊地质解释需要,加测一些特殊内容,这些项目一般花费较大,不允许在每口井中进行。 倾角测井;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地层重复测试;长源距声波测井; 光电吸附指数测井;电磁波传播测井;电阻扫描测井; (4)组合测井成图一般采用1:200深度比例尺,个别项目为配合岩心归位。进一步放大为1:100或1:5O。 3.开发地震资料 (1.)开发地震技术 在油田开发领域中,详细描述构造形态、断层、裂缝分布;描述储层厚度、岩性、物性的空间变化;描述储层内油、气分布和饱和度估算;进行开采动态监测的地震方法,统称开发地震技术。 (2.)开发地震方法 1) 目前常用的开发地震方法:a.三维地震;b.高分辨率地震;c.垂直地震剖面; 2) 正在发展的开发地震方法:a.多波地震;b.井间地震 4、测试资料 (1). 测试资料及其作用 测试资料指钻井过程中的随钻测试,完井试油,试井、试采,注示踪剂以及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分层测试所取得的油藏静动态数据。它是直接了解储层内所含流体性质、产出能力,压力分布的主要手段,并可取得储层物性,油藏边界等重要参数。 油藏描述中常用测试资料有以下几种: (1) 钻杆测试(2) 单层试油(3) 试井(4) 示踪剂测试(5) 各种分层测试资料 包括产液剖面、注入剖面,分层测压及堵层,换层过程中的测试,都可取得砂体连续性及物性参数的定性或定量资料。 第二章地层划分与对比(主要是概念) 1.地层系统 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以及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 2.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按地壳的发展历史,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 3.地层层序律 正常的地层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下老上新),这是确定地层新老顺序的一般规律,叫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覆

油层物理与精细油藏描述

摘要 油层物理是研究储层岩石、岩石中的流体(油、气、水)以及流体在岩石中渗流机理的一门学科。它表述的是油层的物理性质,储层的岩石骨架和储存于岩石骨架孔隙中的流体。 钻探一口油井,取心测得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反映的是这口井及井筒周围的油层物性参数,即所谓的“一孔之见”,从平面上看,如果这口井位于湖相水道砂微相中间,它的孔隙度、渗透率偏高,用此计算的储量偏大,因为向水道砂微相两侧的孔、渗参数肯定要小;如位于水道间的薄砂层中,那计算的储量可能偏小,要想真正控制就得还油层以本来面目。早期资料较少是难以达到的,而随井网的不断完善,获取的动、静态信息的不断增加,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就能还油层以真面目。 精细油藏描述是指油田投入开发后,随着开采程度的加深和动、静态资料增加,所进行的精细地质特征研究和剩余油分布描述,并不断完善储层预测的地质模型,称为精细油藏描述。可以细分为开发初期、开发中期和开发后期精细油藏描述。不同时期的精细油藏描述因资料占有程度不同而描述的精度不同。而目前在开发后期(指综合含水>85%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在75%以上)的精细油藏描述由于资料占有量相对较多,所以描述的精度要高,加上相关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才能达到精细描述的程度。油层物理学科在提高采收率的研究的过程中,对油层的非均质性、流体粘度及流度比和油藏润湿性等对采收率的影响进行了研

目录 一、引言 ---------------(1) 二、精细油藏描述实例 ----------------(2) 1.概况 ---------------(2)2.精细油藏描述对策及思路 ---------------(3)3.精细构造研究 ---------------(4)4.测井多井评价 ---------------(6)5.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规律 --------------(10)6.储层非均质性 --------------(14)7.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20)8.三维建模及油藏工程评价 --------------(23) 三、结论及认识 --------------(24) 四、结束语 --------------(25)

水平井油藏地质设计技术规范

《水平井油藏地质设计技术规范》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工作概况 水平井技术是目前技术条件下油田开发的高效手段之一,尤其是能实现本地区低渗-超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开发,而水平井油藏地质设计是油田水平井开发技术的基础和前提。 专业技术人员在水平井油藏地质设计过程中,涉及油藏精细描述、开发动态分析、产能预测等多方面专业技术,编制油藏地质专业图件、关键设计参数表格等大量复杂的专业技术图、表。尤其是油藏地质特征认识要求极高,只有正确认识油藏,才能为科学高效开发油藏提供重要依据。水平井开发与常规井开发有所不同,由于是对单油层开发,对油藏描述的准确性要求更高,更注重精细地质研究、井位筛选和整体部署、轨迹要求和参数优化、产能预测和效益评估等。同时,由于水平井单井投资大(超过1000万元)、井段长(水平段达1000米以上)、风险高,在油藏描述、地质模型建立、井位优化、实施规范等方面必须更加严格要求,才能保障水平井实施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科学制定水平井油藏地质设计技术规范的地方标准有利于形成油田开发新技术业务制度、提高油田开发水平和利用效率,有利于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同时为本地区油田开发提供技术保障,对于油田开发技术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因此,该标准的制定,在技术规范、安全环保、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 前期调研发现,国内仅有胜利油田《水平井单井地质设计技术要求》(Q/SL1321-1997)有相关企业标准,中国石化集团在其基础上编写了《水平井地质设计技术要求》(Q/SHSLJ1321-2002)和《水平井油藏地质设计技术规范》(Q/SH 0084-2007)。但是其适应的油藏类型、水平井井网等与鄂尔多斯盆地差异较大,不符合陕西省油田开发需求,无法引用作为陕西省水平井开发的规范。随着低品位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陕西省石油产出量快速增长,不但成为石油能源输出大省,而且产生了国内油气开发的龙头企业,为中国能源供需平衡做出了巨大贡献。省内石油钻井工作量巨大,有必要结合国内石油行业常用设计流程和本地区开发实践认识,通过建议性标准规范每年上千口水平井开发流程,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的指导和优化水平井油藏地质设计。

尚店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总)

一、概况 (一)油田简介 尚店油田地处山东省滨州市的尚店、杜店和里则镇地区,区内地势平坦,地面海拔9~12m。区域构造位于东营凹陷西部边缘区,西部为林樊家突起,南邻里则镇洼陷,东南部以鞍状与平方王油田相邻,东北部以断层和滨南油田三区相隔(附图1-1)。 尚店油田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近东西向、西高东低的鼻状构造。全区被46条断层切割成多个小断块。由于该油田经受了多次构造运动,又处于凹陷与凸起的过渡带,因而具有含油层系多、储层类型多、层间差异大、油藏类型多等特点,属于油藏埋深较浅(1000~1500m),以中渗透为主的复杂断块油田。 该油田自1965年开始勘探,1966年10月第1口探井(滨24井)在沙河街组获得工业油流,自下而上共发现馆陶组、东营组、沙一下亚段、沙二段、沙三段、沙四上亚段、沙四中亚段等7套含油层系。本次精细油藏描述工区为尚南老区、滨79块及滨255块,工区内含油面积23.4km2,石油地质储量5264×104t。 到目前为止,工区内共完钻各类井450口,其中取心井18口(全部为水基泥浆普通取心),进尺1746.59m,心长1535.59m,油砂长277.88m,收获率87.9%,化验分析8项累计5594块次。 尚店油田自1969年正式投入开发以来,已有30多年开发历史。在工区内已完钻各类井450口中,目前,除去工程报废井,油井281口,水井113口。截止2001年12月,尚店油田(工区)已累计采油841.7×104t,累计产水2651.5×104m3,采出程度16.4%,目前综合含水率85.1%。 (二)立项意义 当前,尚店油田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由于资料的增加,需要对该油田地质重新认识 目前,尚店油田新增一百多口井的钻井资料、完成了三维地震,因此,有必要对地层进行精细划分、构造精细解释、沉积相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等研究,对已经建立的地质模型进行补充和完善,为油田开发提供坚实的地质基础。 (2)剩余油分布零散,开发现状面临“一高、两低”

油藏描述研究现状

油藏描述研究现状 摘要油藏描述是对油藏的各种参数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几十年来发展很快,本文针对油藏描述技术进行分析,调研国内外资料,研究了相关技术的发展,指出油藏描述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油藏描述;层序地层;非均质性 油藏描述是伴随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对油藏各项参数进行三维空间定量描述和预测的一项综合性技术,贯穿于油田勘探开发的始终。 1 油藏描述技术发展历程 总体上看,油藏描述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1]:以地质为主体的油藏描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开发地质研究)、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20世纪70年代初由斯仑贝谢公司最早提出)、以物探(测井、地震)为主体的油藏描述(20世纪80~90年代)、多学科一体化综合油藏描述(现代油藏描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 起初,斯仑贝谢公司[2]以测井服务为目的,从单井处理发展到多井对比,从单井数据分析到对储层横向展布进行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斯伦贝谢测井技术的引进,油藏描述被国内引进。 随着油藏开发难度变大,油藏描述不再仅仅局限于测井资料为主,而是逐步转向以地质为核心,出现了新的技术手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层次和分类概念、地质统计学应用、岩石物理流动单元的提出与发展,丰富了油藏描述的研究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油藏描述在多学科继续发展基础上,逐步向精细化[3]、数字化、多学科一体化、过程自动化、成果可视化方向发展,形成了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油藏描述强调更精细、准确、定量地预测出揭示剩余油的分布,提高油田采收率。 这一阶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储层建筑结构和定量知识库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促进油藏描述研究的发展。 2 油藏描述技术特点 现代油藏描述的突出特点是其整体性、综合性、预测性、阶段性、先进性和早入性。 (1)整体性:油藏描述是个系统工程,油藏各属性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油藏描述始于一维井剖面描述,再到二维层的描述,最后三维整体描述。

精细油藏描述规范

3 工作流程 以油田钻井资料、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井点地层精细对比、井断点的落实及地震精细解释,建立三维构造精细模型;通过储层精细划分、井点夹层描述、储层参数测井精细解释及取心井资料研究,建立三维储层精细模型(包括沉积相模型);开展模型合理粗化方法研究,把精细地质模型不失真的输入到数值模拟软件,并通过快速历史拟合,对模型进行验证,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完善地质模型。最终实现油藏的高精度拟合,并把数值模拟成果输出,进行各种剩余油指标的定量计算、统计分析,寻找剩余油潜力,结合油田开发状况分析及开发效果评价,制定合理、高效的油田开发调整及挖潜方案。同时实现油藏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的资源共享,初步建立“数字油藏”。油藏描述工作流程见图1: 图1 精细油藏描述工作流程 4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4.1 基础地质资料 4.1.1 地震资料:二维、三维地震资料。 4.1.2 钻井资料:工区内所有的探井、开发井、取心井,包括井别、井位坐标、

补心高、补心海拔、完钻井深、完钻层位、靶点坐标等信息。 4.1.3 测井资料:用于地层对比划分的常规测井曲线及相应的测井曲线数字带,特殊测井(核磁测井、成像测井等)曲线及数字带。 4.1.4 井斜资料:包括斜井、侧钻井、水平井的数字化井轨迹数据。 4.2 开发动态资料 4.2.1 开发数据:油田、开发单元及单井的开发数据,包括油水井月数据、油田开发月综合数据;井史资料(射孔、封堵、措施等数据)。 4.2.2 动态监测资料:包括动静液面、压力、试井、产液、吸水剖面,C/O测井、剩余油饱和度测井等监测资料。 4.3 开发实验资料 4.3.1 取心井资料:常规岩心分析、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粘土矿物分析、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润湿性、敏感性、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曲线等资料。 4.3.2 高压物性资料:包括油、气、水的高压物性数据(溶解油气比、地下原油密度、粘度、原油体积系数、压缩系数、天然气组份、体积系数等)。 4.3.3 原油性质数据:地面原油密度、粘度,不同含水时期、不同深度、平面不同部位原油性质变化数据。 4.3.4 油田水性质数据:主要包括矿化度和水型,不同含水时期的水型及水质变化数据。 4.3.5 天然气性质:气的类型(溶解气、气顶气和纯天然气)、气的主要成份、气密度等数据。 4.4 已有成果资料 以前开展研究的成果:包括文字报告、图件、表格及数据库等。 4.5 资料核实与修正 数据存在常规性错误,或数据之间存在着逻辑错误在所难免,为使研究成果更加准确、可靠,必须对数据进行检查与修正,减少数据的出错率,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数据校验: ◆数据的唯一性和一致性检查; ◆同一层的顶底面关系,顶面深度应小于或等于底面深度; ◆上下层之间的顶底面关系,上一层的底面深度应小于或等于下一层顶面深度;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概论 1、油藏描述概念 油藏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一词。早在1979年,斯仑贝谢公司就已针对油藏描述这一课题设计出了一些软件。油藏描述,简言之,就是对油藏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它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运用计算机手段,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和评价的一项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其任务在于阐述油藏的构造面貌、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和展布,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其微观特征、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乃至建立油藏地质模型、计算石油储量和进行油藏综合评价。为实现上述任务,应最大限度地使用计算机手段,并自动绘制反映油藏特征的各种图件,充分揭示它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为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合理选择开发方案,改善开发效果,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从分可靠的依据。 2、油藏描述技术发展史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斯仑贝谢公司首先研究了油藏描述软件系统,并在阿尔及利亚等地区进行了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他的许多石油公司、软件公司,也先后开展了油藏描述技术软件系统的研究。 80年代初,油藏描述的基本方法是以测井资料为主,对关键井测试分行、油田测井资料数据标准化处理。油田参数转化、单井综合测井评价、参数集总、计算网格值与作图、单井动态模拟及其成果质量控制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①强调研究测井与地质资料在深度上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②综合常规测井、地层倾角与地震、地质资料,准确的描述油藏构造及其储集层的几何形态; ③全油藏测井资料数据的标准化,将各种非地层因素和误差的影响减到最 小程度; ④用最新技术从测井资料中提取反映地质特征的大量有效信息,对非井剖 面做测井相分析,用岩心资料鉴别测井相的岩相类型;

泥页岩储层特征及油气藏描述讲解

泥页岩储层特征及油气藏描述 1、页岩气地质理论 页岩气藏因其自身的有效基质孔隙度很低,主要由大范围发育的区域性裂缝或热裂解生气阶段异常高压在沿应力集中面、岩性接触过渡面、脆性薄弱面产生的裂缝提供成藏所需的储集孔隙度和渗透率,孔隙度最高仅为4%-5%,渗透率小于1x10-3μm2。 页岩在地层组成上多为暗色泥岩与浅色粉砂岩的薄互层。在页岩中,天然气的赋存状态多种多样,除极少量的溶解状态天然气以外,大部分以吸附状态赋存于岩石颗粒和有机质表面,或以游离状态赋存于孔隙、裂缝中。吸附状态天然气的赋存与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其中吸附状态天然气的含量为20%-85%,其成藏体现出非常复杂的多机理递变特点,表现为成藏过程中的无运移或极短距离的有限运移,因此页岩气藏具有典型煤层气、典型常规圈闭气成藏的多重机理。 页岩气藏的形成是天然气在烃源岩中大规模滞留的结果,是“自生自储”式气藏,运移距离极短,现今保存状态基本上可以反映烃类运移时的状态,即天然气主要以游离相、吸附相和溶解相存在。在生物化学生气阶段,天然气首先吸附在有机质和岩石颗粒表面,饱和后则富余的天然气以游离相或溶解相进行运移,当达到热裂解生气阶段,由于压力升高,若页岩内部产生裂缝,则天然气以游离相为主向其中运移聚集,受周围致密页岩烃源岩层遮挡、圈闭,易形成工业性页岩气藏。由于扩散作用对气态烃的运移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天然气继续大量生成,将因生烃膨胀作用使富余的天然气向外扩散运移,此时无论是页岩地层本身还是薄互层分布的砂岩储层,均表现为普遍的饱含气性。 在陆相盆地中,湖沼相和三角洲相沉积产物一般是页岩气成藏的最好条件,但通常位于或接近盆地的沉降-沉积中心,导致页岩气的有利分布区集中于盆地中心处。从天然气的生成角度分析,生物气的产生需要厌氧环境,而热成因气的产生也需要较高的温度条件,因此靠近盆地中心方向是页岩气成藏的有利区域。 2、页岩气的主要特征 2.1页岩气的成因特征 页岩气的成因类型有生物成因型、热解成因型和热裂解成因3类型及其混合类型。对生物成因气而言,其源岩的热演化程度低,R o一般不到0.7%,所生成

储层精细划分

油田进入开发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挖掘剩余油潜力的难度越来越大,必须 进行精细的地层划分、对比工作。建立在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基础之上的高分辨 率层序地层学1995 年引入我国油气勘探领域后,其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在油田开发 中得以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 世纪60 年代,我国的石油地质工作者依据陆相 盆地多级次震荡运动学说和湖平面变化原理,在大庆油田会战中创造出了适用于湖相 沉积储层精细描述的“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组为基础”的小层对比技术,80 年代 中期,在小层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又将这一方法进一步发展为“旋回对比、分级控 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的相控旋回等时对比技术[56-58],使之更加适用于湖盆中的河 流-三角洲沉积,这项技术以其精细性和实用性,成为我国陆相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的 技术基础,得到了广泛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与大庆油田的相控旋回等时对比 技术,一种理论性强,一种实用性强,均属于地层学中的精细地层划分、对比技术, 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各有其优缺点。本章首先简要介绍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 原理和大庆油田的相控旋回等时对比技术,然后对这两种方法的作了比较,最后综合 应用两种方法,对商河油田南部沙二段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建立了研究区沙二段 的精细等时地层格架。 3.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层序地层学作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的各个阶段。层序地 层学已发展成三个不同的学派,即Exxon 沉积层序、Galloway 成因层序及Cross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它们已成为层序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其共性是都与事件地层学相 关联,并且都是基于岩石地层旋回性以及相对地层格架的测定。主要差别在于旋回之 间界面的确定。Galloway 成因地层学使用了最大海(湖)泛面,Exxon 沉积层序使用 了不整合面,而Cross 的高分辨率测序地层则采用地层基准面原理。Cross 的高分辨 率层序地层与Galloway 成因地层和Exxon 沉积层序之间的差别在于前者采用二分时 间单元(地层基准面旋回),而后者采用的是三分时间单元。这三种方法各有其优缺 点,只要弄清楚用的是哪一种方法,或是在同一研究中使用几种方法都是可以的[59] 。由美国科罗拉多区矿业学院Cross 教授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是近年 来新掘起的层序地层学新学派[33]。该理论经邓宏文、徐怀大等传入我国后,在我国 第三章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24 陆相盆地储层预测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2,60],极大地提高了陆相盆地的储层预 测精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在现代层序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所依据的 仍然是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它与盆地或区域规模的层序分析不同在于,它以露头、 岩心、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运用精细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建 立油田乃至油藏级储层的成因地层对比骨架。这里所谓的“高分辨率”是指“对不同 级次地层基准面旋回进行划分和等时对比的高精度时间分辨率,也即高分辨率的时间 -地层单元既可应用于油气田勘探阶段长时间尺度的层序单元划分和等时对比,也适 合开发阶段短时间尺度的砂层组、砂层和单砂体层序单元划分和等时对比”[24]。 以郑荣才、邓宏文两位教授为代表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专家将高分辨层序地层的 理论运用于我国含油气盆地储层预测的实践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 层学理论。高分辨层序地层应用于陆相盆地层序分析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识别和划分 不同成因的界面与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20-26]。郑荣才教授根据他在辽河、胜利、长庆、大庆及滇黔桂等油田的实践,将不同构造性质的湖盆在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序列 中的控制因素进行分类,根据界面成因特征提出了“巨旋回,超长周期旋回、长周期 旋回、中期旋回、短期旋回、超短期旋回”的划分方案,建立了各级次旋回的划分标

油藏描述中国石油大学

一、名词解释: 1.油藏描述:简称RDS,对油气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表征和预测。它是认识和研究,改造油气藏,提高油气藏开发效果的方法技术。P52 2.流动单元:是侧向上、垂向上岩性、物性相对均一,具有相对流体流动特征的储集单元,其顶、底必须存在一定的有效隔层。(根据影响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地质特征与岩石物理特征所划分的具有一定体积的岩石,是流动模拟的基本单元,没有”相”概念,也没有预测作用。)P6\P13 3.微型构造:在油田总的构造背景上油层本身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的构造特征,其幅度和范围都很小。通常相对高差在10m以内,长度在500m以内,宽度在200-400m,面积小于0.3km2。P9 4.地震相:有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的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P32 5.测井相:表征沉积物地质特征的一组测井响应特征。测井资料能够提供连续而丰富的地下地质信息。P12 6.储层参数的空间结构形态: 储层结构: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及其在三维空间的展布,是储集体连贯性及储集体与渗流屏障空间组合分布的表征。P30 7.沉积层序:一套整一的、连续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合,其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P31 8.油藏储层地质模型:是油藏描述综合研究的最终成果。将油藏的各种地质特征在是三维空间分布及变化定性或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它是对油气藏的类型、储层几何形态、规模大小、储层参数分布、流体性质分布,储层非均质性、油藏构造特征等的高度概括。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其建立是油田综合评价的基础;反映该地区油藏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油气富集控制因素等,对勘探开发可起预测作用。P28 概念模型: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和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具有代表性的储层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个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本身并不是一个或一套具体储层的地质模型,而是代表某一地区某一类储层的基本面貌。P29 静态模型: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主要用于编制开

油藏描述基础复习参考

油藏描述基础复习参考 (仅供参考,多有不足,还请指教) 1.油藏描述的发展的四个阶段和特点: 1)诞生和缓慢发展阶段:描述内容较少,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狭窄,以测 井技术为主体,使用单一学科信息认识和研究油气藏。 2)快速成熟和发展阶段:多学科思路和技术方法并行。地震地层学,层序 地层学等为油藏描述注入了新的活力。 3)精细描述阶段:相关学科的方法理论完善成熟,测试技术手段不断提高, 定量化程度,准确程度越来越高,研究尺度越来越细,分辨率越来越高。 4)深化发展阶段:随着思维建模技术,仿真建模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水平 的提高,使油气藏动态模型和油气藏预测成为可能。 2.地震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地震特征。 3.地震相参数:能够说明地震相特点,并代表一定地质意义的地震反射特征。 4.地震相分析:对地震反射特征进行地质解释。 5.内部反射结构:指地震相单元内部反射波之间的延续状态及其相互关系。 6.地震相单元:由特定的地震参数构成的一个特定的三维地震单元并且有别于 相邻的地震相单元。 7.反射外形:同一个反射结构在三维空间的分布状态,即地震相单元的外部几 何形态。 8.论述主要地震相单元外部形态的种类并解释其地质意义 答题要点: 地震反射外形主要包括席状、席状披覆、楔状、丘状、下切充填状、透镜状等地震相单元的外部几何形态。 1)楔状单元:在倾向方向上厚度逐渐增大,而后地层突然中止,在走向方 向上常呈丘状。楔状单元代表着一种快速、不均匀下沉作用,常与水下 扇、浊积扇沉积相对应。 2)滩状:特点是顶部平坦而在边缘一侧反射层的上界面微微下倾。一般出 现在陆架边缘、地台边缘、碳酸盐岩台地边缘。 3)透镜体:特点是中部厚度大,向二侧尖灭,外形呈透镜状。一般出现在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 夏朝晖余国清石宁冯英吴淑华 (中原石油勘探局) 摘要 现代油藏描述的突出特点是其整体性、综合性、预测性、阶段性、先进性和早入性。而精细描述和预测是油田不断深入开发的必然要求,与早中期的油藏描述相比,它不仅表现在精细程度高、基本单元小(流动单元)、预测性强等特点,而且正在形成一套油藏精细描述的技术地质知识库建立和应用,地质统计学尤其随机模拟技术、动态、集成化的油藏模型建立技术,开发地震技术中的地震反演(储层横向预测)技术,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与可视化技术、四维地震、井间地震等技术,多功能综合性一体化三维油藏描述软件等技术方法最具代表性,并使油藏精细描述成为可能。 关键词油藏描述油藏精细描述层次界面分析法流动单元地质知识库地质统计学尤其随机摸拟技术动态集成化的油藏模型建立技术开发地震 前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末世界各国的油田开发尤其是我国的油田开发正面临着从易开发区向难开发区和边远区、从部分高含水向全面进入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从储采基本平衡向严重不平衡过渡、开采难度迅速增大等严峻形势,加之中国陆相储层的复杂性,使我们对油藏的开发和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而这时仅靠传统的油藏描述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油田开发的要求,人们迫切需要更加精细、有效的油藏描述技术和方法,因此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实践的需要,油藏描述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与以前的油藏描述或开发地质研究相比,现代油藏描述表现出了六大特点:整体性、综合性、预测性、阶段性、先进性、早入性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是现代油藏描述发展的必然,是进一步开发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本文主要针对我国高含水老油田的特点从地质角度介绍现代油藏精细描述的一些特点、主要技术和方法及发展方向。1现代油藏精细描述的含义和特点1.1油藏精细描述的含义油藏精细描述是指油田开发进入高成熟期后(如进入高含水期、特高含水期和三次采油)主要针对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所在进行的油藏描述。为了与早期的油藏描述作比较,表1总结了各开发阶段的主要特点及相应的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法。1.2油藏精细描述的主要特点和精度要求总结国内外油藏描述的经验和教训,寻找其共同规律和基本作法,结合我国老油田特点和该阶段拥有的资料及现代油藏描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我们认为现代油藏精细描述应达到以下要求或应具有的特点:(1)精细程度高;(2)基本单元小;(3)与动态结合紧;(4)预测性强;(5)计算机和可视化程度高。表2同时对比列出了三类或三大阶段油藏描述的研究重点和精度要求,可以看出精细油藏描述的重点和精度与另两个阶段的油藏描述有明显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