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江平原湿地保护措施

三江平原湿地保护措施引言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调节气候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不当利用,全球范围内的湿地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三江平原作为中国最大的湿地之一,也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难题。
为了保护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被提出并实施。
1. 法律法规保护为了保护湿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确保湿地的合理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一些重要的法律与规定包括《湿地保护法》、《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法》等。
通过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非法捕捞、破坏湿地以及非法开发湿地的行为进行了约束和惩罚,有效地保护了湿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 管理与监控系统建设为了更好地实施湿地保护措施,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与监控系统至关重要。
该系统包括监测设备的安装、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违法行为的监控等。
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实时了解湿地的变化、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等信息,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3. 生态修复与恢复生态修复与恢复是保护湿地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江平原湿地遭受了大量的人为破坏,一些湿地已经处于不可逆转的状态。
因此,采取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来恢复湿地的原始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例如,进行湿地的土壤改良、植被恢复和水污染治理等,以恢复湿地的自然特征和功能。
4. 科学研究与教育宣传科学研究与教育宣传对于湿地保护至关重要。
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从而制定更科学的保护措施。
同时,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开展湿地保护的培训课程、举办湿地保护的宣传活动等,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环境的认识与了解,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和自觉性。
5. 地方政府合作与国际合作湿地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并且超过单个地区的边界。
因此,地方政府的合作和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可以形成统一的湿地保护政策和行动计划。
与此同时,国际合作也可以提供经验和资源的共享,促进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中国湿地退化的原因分析

XIANGCUNKEJI 2017年2月(上)75中国湿地退化的原因分析卢虹羽(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400716)[摘要]湿地作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一。
我国的湿地面积位居于世界第四位,是各种湿地类型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但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湿地资源被不合理的改造和利用,湿地退化现象逐渐变得严重。
因此,对湿地退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针对湿地退化进行研究,分析湿地退化的具体原因。
只有找到湿地退化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开展下一步的治理工作,保护湿地环境。
[关键词]湿地;退化;原因[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7)04-75-2国际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为,“湿地是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凡是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 的水域。
也可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延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 的区域。
”[1]。
不同的国家和组织对于湿地的定义也有一定的区别,本文主要研究中国湿地,故引用中国对于湿地的定义:湿地处于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
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一般以低水位时水深2m 处为界,并且少有周期性的以水生、湿生植物为植物的优势种;低层土主要是湿生土壤;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土被水淹没4个月以上。
世界三大生态系统包括森林、海洋及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在世界各地的分布非常广泛。
湿地是位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区域,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数量庞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是生物极为依赖、不可分割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
虽然湿地的总面积较少,但其正为地球上大约20%的生物提供着生境。
我国的湿地资源虽然相对比较丰富,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导致人均湿地资源较为匮乏。
湿地退化具体是指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劣化或遭到破坏而导致其功能降低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过程[2]。
中国面临的主要的生态问题

中国面临主要生态问题(7个)一、水土流失分布: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南丘陵1.黄土高原原因a.自然原因①位于沿海向内陆的过渡地区,生态环境脆弱;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④沟壑纵横,地形坡度大;b.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轮荒、修路、开矿等;②植被破坏,如过度樵采、毁林开荒、历史上的战争、营造宫殿等;危害①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产降低;②黄河泥沙剧增,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河;③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措施①工程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建基本农田,抽引水灌溉;②生物措施:植树种草;③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2.长江中上游地区原因a.自然原因①山地丘陵多,坡度陡;②雨季长,雨量大,降水集中;b.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陡坡开垦;危害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水土流失导致耕地质量下降;③导致局部小气候恶化(干燥、温差增大);④使下游河道淤积排泄能力减弱,使下游湖泊淤积调蓄能力减弱,加剧水旱灾害;措施①植树造林;②退耕还林;③改坡为梯;3.东南丘陵(红色荒漠)原因a.自然原因①夏季降水集中;②丘陵地区地形起伏大,土层薄;b.人为原因①陡坡开垦;②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植被;措施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能;③改坡为梯;④植树造林;二、土地荒漠化分布:东北平原西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北内陆地区西北的荒漠化原因a.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多大风且风力强;②地表径流少,流水作用微弱;③植被稀疏,地面缺少植被保护;④平地疏松,沙质沉积物深厚;b.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开垦;③过度放牧;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过度开采地下水;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如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如封沙育草、保护植被、营造防护林;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如退耕还林、退耕还牧;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⑤控制人口增长;三、土壤盐碱化(土壤盐渍化、次生盐碱化)过程:由于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不断在土壤中积累。
中国湿地的退化原因_评价及保护_安娜

中国湿地的退化原因、评价及保护*安 娜** 高乃云 刘长娥(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摘 要 从湿地功能面积减少、湿地系统物质能量流失衡、湿地组织结构破坏、湿地生态功能减弱等4个方面着重介绍了中国湿地的退化特征;从影响湿地退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角度系统分析了其退化的原因;并介绍了湿地退化评价的3大技术体系。
最后提出中国湿地保护对策。
关键词 湿地退化;退化原因;评价体系;保护对策中图分类号 X 8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8)05-0821-08We t l a n dd e g r a d a t i o n i n C h i n a :c a u s e s ,e v a l u a t i o n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 m e a s u r e s .A NN a ,G A O N a i -y u n ,L I UC h a n g -e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P o l l u t i o n C o n t r o l a n d R e s o u r c e R e u s e ,T o n g j i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 h a i 200092,C h i n a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c o l o g y ,2008,27(5):821-828.A b s t r a c t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w e t l a n d d e g r a d a t i o n i n C h i n a w 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f r o m t h e a s p e c t s o f f u n c t i o n a l a r e a l o s s ,m a t e r i a l a n d e n e r g y i m b a l a n c e ,s t r u c t u r e b r e a k a g e ,a n d e c o -l o g i c a l f u n c t i o n i m p a i r m e n t ,a n d t h e c a u s e s o f t h e d e g r a d a t i o n w e r e s u m m a r i z e d f r o mn a t u r a l a n d h u m a n 's a s p e c t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r e e e v a l u a t i o n s y s t e m s f o r t h e w e t l a n d d e g r a d a t i o n w e r e r e c o m -m e n d e d ,a n d r e l a t e d p r o t e c t i o n m e a s u r e s w e r e p u t f o r w a r d .K e y w o r d s :w e t l a n d d e g r a d a t i o n ;c a u s e s o f d e g r a d a t i o n ;e v a l u a t i o n s y s t e m ;p r o t e c t i o n m e a s u r e .*2004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大攻关项目(04D Z 193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71013)。
保护湿地的措施(五篇)

保护湿地的措施1 法律手段法律是最有力最强制的措施,湿地治理也应做到有法可依,为了防止我国湿地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湿地立法刻不容缓,通过有关法律程序,如民事、刑事等等来进行湿地保护,加快湿地保护方面立法步伐。
2 行政手段制定有关行政部门的湿地保护政策,在湿地生态管理中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湿地监控和功能评价体系,对已有的湿地进行长年的追踪测定和调控,并且强制执行湿地保护政策,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3 湿地污染要防治、治理统筹兼顾湿地管理要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湿地污染主要来自工农业的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中的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要严格加强对城市排污场所的管理。
严禁在湿地附近进行大型农业生产、建设重污染工业园,已建的工业基地要强行迁走。
对已经污染的湿地,通过一些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对退化或者消失的城市湿地进行修复或者重建,逐步恢复湿地受干扰前的结构、功能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最终达到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状态。
严格做到治理和防治统筹兼顾。
4 技术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开发先进的湿地污染治理技术,做到高效治理,低成本治理。
贯彻执行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研究,运用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来解决湿地结构可持续性、功能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科学问题。
5 宣传教育方面实施湿地保护教育,普及湿地知识,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让更多群众参加到湿地保护中来。
我国的湿地保护措施虽然很全面,但是一些细小的因素也不能忽略,不然还是会影响到湿地的安全的。
我国湿地破坏主要是在持续大量开垦和不合理开发湿地,使自然湿地面积急剧减少。
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水环境恶化,盲目排干湿地、过度取水调水、排污等,导致湿地功能退化甚至丧失。
掠夺性开发利用湿地野生生物资源,引起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加速。
要想彻底的做到湿地不受破坏是难上加难的。
我们只有提高了人们的素质,让每个人都意识到湿地对我的的生活我们的栖息地是多么的重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对湿地的破坏,要开发出新资源来替代湿地里的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向海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

@
自然环境概况 向海自然保护区地处松嫩平原西部, 通榆
县境内, 其地理坐标为 ,,T))U F ,)T#*UD, !$$T#)U
[!] 。保护区主要包括向海蒙古族乡 F !$$T"!UV 的全部及四井子镇、 乌兰花镇、 兴隆山镇、 同发
牧场的一部分 (见图 !) , 总面积为 !#) ,+& 2A$ , 其中 湿 地 面 积 为 "+ !## 2A$ , 包括水域面积 !$ )## 2A$ 和沼泽面积 $" +## 2A$ 。本区在大 地构造上属松辽凹陷的西部沉降带, 地貌以沙 化和盐渍化的平原为主要特征。地势由西向东 倾斜, 海拔在 !)+ F !*$ A 之间, 垄状沙丘与垄 间洼地交错相间排列。向海湿地处于北温带大 陆性季风气候区的吉林省半干旱草原地带。其 特点是春季多风干旱, 夏季温暖, 冬季严寒少 雪, 风沙较多。年内降水分配不均, 年平均蒸发 量大约为降水量的 ) 倍; 区内河流主要有季节
第%期
白军红等: 向海自然保护区湿地资34;#
径流来水短缺, 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 向海湿地地处半干旱地区, 径流来水较为
但目前湿地保护的宣传与教育还处于滞后状 态, 普及广度、 力度、 深度都不够, 加上人们对湿 地生态功能的长期忽视, 造成公众湿地保护意 识不高。另外在湿地保护计划实施中, 公众参 与明显不够, 这也是湿地保护与可持续管理计 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 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兴建分洪入向工程, 排洪与灌溉相结合 向海湿地起着均化洪水的重要作用, 主要 体现在水库的分洪和芦苇湿地的削减洪峰 ! 方 面。向海水库可储水 !&-$ 亿 ,$ , 目前库存水 共有 %&$ 亿 ,$ , 还可蓄存水 %&’$ 亿 ,$ 。芦苇 湿地是水陆之间的生物保护带, 对来自陆相的 冲击、 侵蚀起着缓冲化解的作用, 其蓄水功能可 在一定程度上削减洪峰。但由于湿地面积的萎 缩和湿地蓄水功能的减弱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 生。排洪的同时, 结合排洪工程, 在合适的地段 修建蓄水、 引水灌溉工程, 可使排洪与灌溉有机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2014年1月13日)国家林业局一、基本情况为满足我国湿地保护管理需要,更好地履行《湿地公约》,2003年我国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初步掌握了单块面积100公顷以上湿地的基本情况。
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湿地生态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准确掌握湿地资源及其生态变化情况,制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政策,编制重大生态修复规划,国家林业局于2009-2013年组织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按照《湿地公约》,第二次调查确定起调面积为8公顷(含8公顷)以上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米以上、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湿地,开展了湿地类型、面积、分布、植被和保护状况调查,对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内的湿地,以及其他特有、分布有濒危物种和红树林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开展了重点调查,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状况、利用和受威胁状况等。
参与本次调查的省级及以上单位203个、技术人员2.2万人,调查采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简称)与现地核查相结合的方法。
全国共区划湿地斑块27.62万块,区划湿地区3391个,重点调查湿地1579处,布设植物调查样方72227个,动物调查样带和样方14044个,获取调查成果数据2.6亿条。
二、调查结果调查主要成果:一是掌握了调查范围内符合公约标准的各类湿地面积、分布和保护状况,建立了遥感影像和基础数据库。
二是掌握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其他重要湿地的生态、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经济及受威胁状况等。
三是掌握了近十年来100公顷以上湿地面积、保护状况和受威胁状况的动态变化情况。
四是建立了稳定的湿地资源调查专业队伍和专家团队。
五是形成了完善的湿地资源调查监测系列技术规范。
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另有水稻田面积3005.70万公顷未计入),湿地率5.58%。
中国滨海湿地现状和问题及管理对策建议

中国滨海湿地现状和问题及管理对策建议张健; 李佳芮; 杨璐; 李潇【期刊名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年(卷),期】2019(044)005【总页数】3页(P127-129)【关键词】滨海湿地; 现状; 问题; 对策【作者】张健; 李佳芮; 杨璐; 李潇【作者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 3001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1滨海湿地是指低潮时水深浅于六米的水域及其沿岸浸湿地带,包括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永久性水域、潮间带(或洪泛地带)和沿海低地等[1]。
滨海湿地具有重要的资源、生态和环境效益。
滨海湿地形成并保存了目前我们所依赖的大量化石燃料,是能源的制造者和供应者;滨海湿地具有的巨大食物链及其所支撑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境,具有丰富的遗传物质,被誉为“物种基因库”;滨海湿地具有汇集水分和废弃物、降解污染、美化环境、防潮护岸和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功能,因而又被称为“地球之肾”[2]。
2009年,联合国发布《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确认了红树林、盐沼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我国滨海湿地受围垦、港口开发、陆源污染等人为活动干扰,面临湿地面积骤减、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亟须实施一系列对策措施来保护我国珍贵的滨海湿地资源。
为此,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和现状,以及湿地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管理与保护我国滨海湿地的对策建议。
1 我国滨海湿地分类依据《湿地分类》(GB/T 24708-2009)将我国滨海湿地分为自然滨海湿地(近海与海岸湿地)和人工湿地两类。
前者包括浅海水域、岩石海岸、沙石海滩、淤泥质海滩、潮间带盐水沼泽、红树林、河口水域、沙洲/沙岛、海岸性湖泊、海草床、珊瑚礁等,后者包括盐田、稻田、养殖池塘、库塘和苇塘。
2 我国滨海湿地现状采用遥感影像解译等方法对2016年全国滨海湿地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之友2006.02
51我国在2004年首次进行的全国性湿地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现有湿地3848.55万km2(不包括水稻田湿地),其中自
然湿地有3620.06万km2,库塘湿地有228.50万km2。
根据国家林业局2003年《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简报》分
析,中国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
在376块重点调查湿地中,共有114块湿地已经遭到或正面临着盲目开垦和改造的威胁,这占所有重点调查湿地总数的30.3%。
在面临威胁的湿地中,湖泊湿地占39.5%;近海与海岸湿地占27.2%;沼泽湿地占20.2%。
从地域上,该威胁主
要存在于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东北沼泽湿地区。
湿地污染加剧
在376块重点调查湿地中,共有98块湿地正面临着环境污染的威胁,占所有重点调查湿地的26.1%。
在面临该威胁的湿地中,湖泊湿地占39.8%;近海与海岸湿地占24.5%;库塘湿地占24.5%。
从地域上,该威胁主要存在于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以及东部人口密集区的库塘湿地。
湿地环境污染是中国湿地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也使水质变坏。
污染湿地的因子包括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油气开发等引起的漏油、溢油事故,以及农药、化肥引起的水源污染等,而且环境污染对湿地的威胁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迅速加剧。
生物资源过度利用
在376块重点调查湿地中,共有91块湿地正面临着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的威胁,占所有重点调查湿地的24.2%。
在面临该威胁的湿地中,湖泊湿地占40.7%;近海与海岸湿地占26.4%;沼泽湿地占19.8%。
从地域上,看该威胁主要存在于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东北沼泽湿地区。
中国重要的经济海区和湖泊,酷渔滥捕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仅使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而且严重影响着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着其他水生物种的安全。
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资源下降,致使一些物种甚至
趋于濒危。
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还导致湿地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以及多样性的降低。
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日益严重
在376块重点调查湿地中,共有30块湿地正面临着泥沙淤积的威胁,占所有重点调查湿地的8.0%。
在面临该威胁的湿地中,湖泊湿地占43.3%;库塘湿地占36.7%。
由于大江、大河上游的森林砍伐影响了流域生态平衡,使来水量减少,河流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等的淤积,并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能衰退,洪涝灾害加剧。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在376块重点调查湿地中,共有25块湿地正面临着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的威胁,这占所有重点调查湿地的6.6%。
在面临该威胁的湿地中,湖泊湿地占60.0%;沼泽湿地占28.0%。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为在湿地上游建设水利工程,截留水源,以及注重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而不关注生态环境用水。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严重威胁湿地的存在,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湿地保护投入不够
这是在本次调查过程中,各地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
本次调查本身的投入也严重不足,致使调查工作举步维艰。
目前,我国的湿地总面积达到了38万km2,但到目前为止的湿地保护投入总计仅为1.9亿元。
另外,湿地类型保护区的经费和设备的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
湿地保护管理体制不完善
湿地保护与管理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不同地区和部门在湿地开发利用方面存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的现象,矛盾非常突出。
采油、旅游、捕鱼、造纸、采盐、开荒、养殖、狩猎等都在向湿地要产品、要效益,而出现问题难以协调和解决,严重影响了对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总之,我国湿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湿地的盲目开垦、环境污染及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等,这些威胁造成了湿地面积的减少和湿地功能的下降。
湿地
中国
面临的主要问题
文/田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