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摇篮曲说课稿

勃拉姆斯《摇篮曲》说课稿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李磊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课题为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歌唱》模块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合唱艺术》。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欣赏优秀声乐作品、进行合唱排练和歌唱表演活动过程中,学习歌唱的基本技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歌唱。并通过歌唱实践,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

总体设计为三课时,第一节课主要解决歌唱基本方法、各声部音准、建立和声概念等问题;第二课时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以情带声,并采用恰当的发声方式声情并茂地演唱;第三课时为细化歌曲处理、巩固和提高歌唱水平、学生参与排练,拓展提升能力。

本次说课是围绕第二课时内容展开。

2、作品分析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指母亲抚慰婴儿入睡的歌谣。音乐温存、平和,音域适中,律动规整,节奏模仿摇篮的摆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音乐体裁。这一体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欣赏性,不仅限于催眠和描写孩童入睡,更多的是在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刻画宁静而有诗意的精神境界。

这首《摇篮曲》作于1868年。相传作者为祝贺法柏夫人次子的出生,作了这首平易可亲、感情真挚的摇篮曲送给她。法柏夫人是维也纳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时,曾听过她演唱的一首鲍曼的圆舞曲,当时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她优美的歌声所感动,后来就利用那首圆舞曲的曲调,加以切分音的变化,作为这首《摇篮曲》的伴奏,仿佛是母亲在轻拍着宝宝入睡。

原曲的歌词为“安睡,安睡,乖乖在这里睡,小床满插玫瑰,香风吹入萝里,蚊蝇寂静无声,宝宝睡得甜蜜,愿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阳升起。”那恬静、优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诗。后人曾将这首歌曲改编为轻音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就像一首民谣那样深入人心。

教材选取的这首经过改编的合唱作品,音乐风格沉静、内敛、简洁、平和,旋律气息宽广,音域适中,律动规整,和声对位整齐。比较适合初学者进行演唱。歌曲采用F大调、行

板、3/4拍,歌曲的前半段(1-9小节)简朴的主题,充满了温和安详的情绪,表现了母亲深挚的怜爱;后半段的两句,以上行的八度充分展开,充满了希望与憧憬的情绪。

3、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学习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思考并规划人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因此,本课深入挖掘教材的教育意义。以“情”为主线,层层深入,通过演唱实践加以体现。

在内容选择上,大信息量地收集与摇篮曲有关的各种材料,从多个角度补充教学内容。如: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古典与现代的结合、音乐与美术的融合、音频与视频的交替出现等。使学生不但感受的音乐之美,更在文化的延伸、学科的综合方面,体现知识内容的广度和一定的深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此外,精心加入了“倾心阅读”内容的设计:在优美的摇篮曲背景音乐中,学生潜心阅读老师精心选取的素材,可以更好地深入理解摇篮曲、理解“爱”的意义。因为文字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音乐与文学的综合性,更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二、说教学目标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与心灵直接沟通的艺术。歌唱课天然地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情感交流的特征,而合唱在这方面尤为突出。学生通过参与合唱活动,直接体验并享受音乐表现的乐趣,陶冶情操。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潜效应提高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深入理解作品、演唱歌曲,进行审美体验,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欣赏、阅读等实践活动,激发情感,深入感受、理解摇篮曲的内涵;

2、通过演唱实践,体验声与情的和谐统一,感受合唱的丰富表现力和美感。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准确理解歌曲内涵,并能运用演唱技巧,以情带声,力求声情并茂地演唱;

2、巩固正确的歌唱方法,树立合唱意识,提高听辨、合作、表现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是根据教学内容,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的。

教学重点

1、深入挖掘作品内涵,激发内心情感,以情带声,有表现力的演唱;

2、继续巩固歌唱基本技巧,提高演唱能力,培养合唱意识。

教学难点

1、将内在情感转化为演唱动力,并正确运用演唱技巧,以情带声;

2、声部和谐、均衡,声音统一有控制,声情并茂地演唱。

四、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确定本节课运用如下教学方法:

1、体验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引导学生在聆听、歌唱的过程中感受音乐。通过观赏根据教学内容自制的课件以及精心挑选的主题的大量图片和视频,形成视觉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被音乐所感染。再通过对歌曲层层深入的演唱实践,形成最直接的体验。

2、比较法:通过比较聆听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将古典与现代对比、独唱与合唱对比、声乐与器乐演奏对比,形成听觉的冲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3、合作探究法:师生共同分析、探讨,歌唱技能技巧和歌曲表现手段的结合,正确运用演唱技巧,将情感充分表达,声情并茂地演唱。

五、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课设计的授课对象定位为最普通的学习群体——城市普通中学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心理发展特征:

高二的学生,大部分都在十七八岁,虽然在生理上已经接近于成人,但心理正处于一个逐渐成熟的时期,是一个脆弱且敏感的年龄。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非常渴望得到理解和关心;但同时自我意识也明显增强,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迫切希望从父母、老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表现出逆反心理和行为;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

音乐心理发展特征:

多数学生已渡过变声期,或处于变声末期,音色基本稳定;大多喜欢音乐,但更多关注流行音乐;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一定的音乐知识储备;他们思维比较活跃,且希望有表现的机会。

这首歌曲学生曾在初中学习过,了解一些相关知识,生活中也经常会听到,而且旋律优美、和声比较规整,作为四声部合唱的入门作品相对比较容易掌握。同时,爱的主题也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指导:

都说现在的孩子冷漠、自私,情感缺失,是没有能够真正触及心灵。

因此,始终围绕情感主线展开实践活动。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目的。

(1)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学生的音乐基础、声音条件、演唱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授课中先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歌唱氛围,再分析音乐表现手法,训练声音技巧,以情带声,循序渐进的进行歌唱体验。

(2)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从音响感知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实践,进入情感体验;从多个角度补充教学内容,通过观看视频、图片、阅读短文等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引发联想,触发情感。(尤其是结合学生的审美取向,特别找了一些现代表现形式的作品,激发学习兴趣);

(3)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要体现内容的深度,要让学生有思考、有探究、有提高。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使学生对歌曲的感动不只是停留在学科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真正触动心灵,理解母爱、父爱,感受亲情的美好,更引发对和平、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六、说教学过程

始终围绕“情”的主线展开演唱实践。先理解再演唱,每一遍演唱都有变化和提高。(一)优美音画创设情境

1、聆听勃拉姆斯《摇篮曲》的音乐(艺术歌曲版),欣赏母爱主题的图片,并轻声哼唱主旋律,创设音乐情境。

2、演唱(合唱)歌曲,复习第一节课的知识。

要求:能够运用歌唱基本技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尽量运用循环呼吸的方法,保持乐句的连贯流畅;力求音准、节奏准确无误,尤其是变化音的准确和附点节奏的对位。(二)倾心阅读激发情感

“未成曲调先有情”。因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和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歌曲所要表现的艺术情景,并产生演唱的欲望。)

1、阅读教师精心挑选的关于爱的主题的文章、故事(见附页),引发联想,唤起心灵深处对爱、对亲情的无限感动。同时播放《天使摇篮曲》的音乐,展示爱的主题画面。

(出于对学生心理特点的考虑,此处不做感想交流。希望他们将内心的无限感动转化为歌声。教师可以用语言,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我们中国的父母亲,表达爱的方式大都比较含蓄。虽然不常把爱挂在嘴边,虽然不会唱摇篮曲,虽然有时会唠叨、有时会斥责,但也一样是表达着爱!)

2、学生饱含深情地再次演唱——

(三)以情带声释放激情

教师引导:歌声体现了感动。但在歌唱中,情感的表达需要借助技能技巧加以体现。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才能将内心的情感传递,歌声才能真正打动人。

(雷默先生说过:“表演指导中最大的、最严重的、也是最弱化的错误之一是把技能和它们的音乐运用相脱离”。清晰地阐述了音乐需要技能来支撑,技能永远服务于音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结合的原有经验,分析、探讨、体验,为更好地表现歌曲,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应运用怎样的歌唱方法?怎样才能把歌曲的艺术形象准确完整地再现出来?也为下节课的自主排练提供解决方法和理论支撑。

1、为体现摇篮曲的静谧、安详的音乐形象,音色要柔和,声音力度不能太强,速度不能太快,要体现舒缓而又有一定的动律。因此:

声音要有气息充分的支持,做到“弱而不虚”;

可以运用循环呼吸的方法使乐句连贯、流畅;

句尾支撑住,气口统一;

体会摇篮的律动,保持恒拍,培养内心听觉。

2、“大音希声”,高潮部分用弱声唱更加感人。

上行八度的充分展开,“弱声高位”不容易控制,很容易不够音高。可以借助八度大跳的练声曲,练习气息对声音的支持,上口盖兴奋、打开;

还可以用指挥手势帮助;

3、为使声音和谐,要保持统一的歌唱状态,要相互倾听,声部要均衡,还要突出主旋律;

4、“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用恰当的表情和形体动作(律动)来辅助表达内心的情感。(四)多元审美感悟怡情

对比欣赏歌曲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进行多元化审美体验。

播放视频:艺术歌曲演唱版、通俗女声教堂版、小提琴演奏版、合唱演唱版。

艺术歌曲的演唱声音浑厚、充满母性的光辉;

通俗女声干净、空灵、犹如天籁;

小提琴版本是简单到极致的美;

合唱版本体现简单的旋律变成多声部和声的艺术魅力。

(五)心灵震撼情感升华

1、观看视频:《用生命歌唱的母亲》

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强烈的震撼引发呼唤和平、祈求和平、珍

爱生命、珍惜幸福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首民谣出现在电影《Savior 拯救者》中,电影讲述主人公的妻儿被回教徒杀害后,当雇佣军加入塞族阵营,期间认识了年轻女子维拉,因同情母女的遭遇而开始设法带她们脱险。在这个场景中,维拉为了不让孩子和主人公目标暴露遭穆族杀害而唱起这首沧桑、悲怆的塞尔维亚民谣《摇篮曲》《Uspavanka》,歌声保护了孩子而母亲却倒在了血泊中......

这时的音乐与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

最温柔的摇篮曲和孩子清澈的眼神、甜美的笑容与凶残、血腥的杀戮、无动于衷的冷血表情交织在一起。这是母爱的升华!

让人类远离战争,不再有杀戮,愿天下的孩子都能在静谧的夜晚倾听母亲温柔的《摇篮曲》!

2、带着深刻的思考,饱含深情地再次演唱。

这次的演唱有声、有情、有思考、有提升。

(六)回味反思抒情无限

1、将演唱感悟记录下来,可以留给自己作为回忆,也与大家分享。

2、预习《雨夜花》(熟悉音乐、分析作品)为下节课拓展提升能力的自主排练做准备。

附:《倾心阅读》手册

——由文字引发内心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

附:

《倾心阅读》手册

这个世界,总有一些文字让我们学会了珍惜!

《母爱》

一个王子在森林深处迷了路,小木屋里的一个女孩收留了他。短暂的相处让他们彼此相爱了。可是无论王子怎么请求,女孩总是不说话。王子用尽了所有的办法都不能使她开口,并且要把她接到宫殿里举行盛大的婚礼,女孩还是不同意。后来王子说,只要你答应跟我回去,什么要求我都答应你。女孩终于说话了,她说我只要你母亲的一颗心,因为只有它才能帮助我解开身上的诅咒。王子独自一个人回宫了,母亲看他魂不守舍的样子很担心,问他怎么了,王子说不舒服。

夜里王子睡不着,呆呆的望着黑夜里的星星。这时候母亲端来为他煮的粥,一口一口的喂他喝下。王子想着那个女孩的音容笑貌,想着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的快乐的时光。忍不住把他在森林的遭遇告诉了母亲,他扑在母亲的怀里痛哭起来。后来,那个母亲把自己的心挖了出来,捧到儿子的面前,让他去找森林里的那个女孩。王子虽然很痛苦,还是捧着母亲的心去了森林里面。走到路上的时候他不小心摔到了,母亲的心掉在了地上。王子刚想站起来,母亲跳动的心说话了,儿啊,你摔疼了吗?

《小白鼠的故事——母亲超越生命的爱》我所做医学实验中的一项,是要用成年小白鼠做某种药物的毒性试验。在一群小白鼠中,有一只雌性小白鼠,脑根部长了一个绿豆大的硬块,便被淘汰下来。我想了解一下硬块的性质,就把它放人一个塑料盒中,单独饲养。

十几天过去了,肿块越长越大,小白鼠腹部也逐渐大了起来,活动显得很吃力。我断定,

这是肿瘤转移产生腹水的结果。一天,我突然发现,小白鼠不吃不喝,焦躁不安起来。我想,小白鼠大概寿数已尽,就转身去拿手术刀,准备解剖它,取些新鲜肿块组织进行培养观察。正当我打开手术包时,我被一幕景象惊呆了。小白鼠艰难地转过头,死死咬住自己拇指大的一块肿瘤,猛地一扯,皮肤裂开一条口子,鲜血汨汨而流。小白鼠疼得全身颤抖,令人不寒而栗,稍后它一口一口地吞食将要夺去它生命的肿块,每咬一下,都伴着身体的痉挛。就这样,一大半肿块被咬下吞食了。我被小白鼠这种渴望生命的精神和乞求生存的方式深深感动了,收起了手术刀。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来到它面前,看看它是否还活着,让我吃惊的是,小白鼠身下,居然卧着一堆粉红色的小鼠仔,正拼命吸吮着乳汁,数了数,整整10只。小白鼠的伤口已经停止了流血,左前肢腋部由于扒掉了肿块,白骨外露,惨不忍睹,不过小白鼠精神明显好转,活动也多了起来。

恶性肿瘤还在无情地折磨着小白鼠。我真担心这些可怜的小东西,母亲一旦离去,要不了几天它们就会饿死的。从这以后,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来到鼠盒前,看看它们。看着10只渐渐长大的鼠仔没命地吸吮着身患绝症、骨瘦如柴的母鼠的乳汁,心里真不是滋味,我知道,母鼠为什么一直在努力延长自己的生命。但不管怎样,它随时都可能死去。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在生下仔鼠21天后的早晨,小白鼠安然地卧在鼠盒中间,一动不动了,10只仔鼠围满四周。我突然想起,小白鼠的离乳期是21天,也就是说从今天起,仔鼠不需要母鼠的乳汁,可以独立生活了。面对此景,我潜然泪下.

《背影》(片段)

朱自清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很胖,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未发出的短信》

“母亲用身体护住婴儿,婴儿被救出时仍熟睡”,这是一个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帖子,这是感动了无数网民的一个故事,多家电视台的主持人在直播节目里也做了讲述——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齐跪,整个上身向前匍匐,双手触地佝偻般支撑起身体,看上去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形状有些诡异。

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的死亡,但并不死心,又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砖墙上重重地敲了几下。里面依然没有任何回应。

当人群悻悻地走到下一个建筑物,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边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地把手伸进女人的身体底下摸索。突然,他高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很小心地把压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有母亲身体的庇护,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手机在现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新闻]“暴走妈妈”日行10公里只为割肝救子

一个母亲,给了儿子两次生命。一次是十月怀胎,一次是七月暴走。这位武汉母亲叫陈玉蓉:儿子出现严重肝硬化,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母亲愿意供肝,肝脏却因患有重度脂肪肝不合格。为了割肝救子,55岁的陈玉蓉7个月风雨无阻日行10公里,走破了4双鞋,几条裤子的腰围紧了又紧。

她说:“儿子病了18年我要给他一个肝”,“只要我多走一步路,少吃一口饭,离救儿子的那天就会近一点”,“如果这次还不能捐,我会一直走下去”……最终她的体重由68公斤减至60公斤,脂肪肝消失,达到了供肝标准,医生连称“简直是个奇迹”。

09年11月3日9时50分,历经近14小时漫长手术,陈玉蓉在医院成功割肝救儿子。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

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爱心树》(The Giving Tree)

(美)希尔弗斯坦著

从前有一棵大树……

它喜欢上一个男孩儿。

男孩儿每天会跑到树下

采集树叶,

给自己做王冠,

想像自己就是森林之王。

他常常爬上树干

在树枝上荡秋千

吃树上结的苹果

同大树捉迷藏

累了的时候

就在树荫里睡觉。

小男孩爱这棵树…

非常非常爱它

大树很快乐。

但是时光流逝。孩子逐渐长大。大树常常感到孤寂。

有一天孩子来看大树,

大树说:“来吧,孩子,爬到我身上来,在树枝上荡秋千,吃几个苹果,再到阴凉里玩一会儿。你会很快活的!”

“我已经长大了,不爱爬树玩儿了,”孩子说,“我想买些好玩儿的东西。我需要些钱。你能给我一点儿钱吗?”

“很抱歉,”大树说,“我没有钱。我只有树叶和苹果。把我的苹果拿去吧,孩子,把它们拿到城里卖掉,你就会有钱,就会快活了。”

于是孩子爬上大树摘下树上的苹果把它们拿走了。

大树很快乐。

很久很久,孩子没有再来看望大树……大树很难过。

后来有一天,孩子又来了。大树高兴地摇晃着肢体,对孩子说:“来吧,孩子,爬到我的树干上在树枝上荡秋千,你会很快活的!”

“我有很多事要做,没有时间爬树了。”孩子说。

“我需要一栋房子保暖,”他接着说,“我需要娶个妻子,还要生好多孩子,所以我需要一幢房子。你能给我一幢房子吗?”

“我没有房子,”大树说,“森林就是我的房子。但是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下来,拿去盖房。你就会快活了。”

于是那个男孩儿把大树的树枝都砍下来,把它们拿走,盖了一幢房子。大树很快乐。

孩子又有很长时间没有来看望大树了。当他终于又回来的时候,大树非常高兴,高兴得几乎说不出话来。“来吧,孩子,”他声音喑哑地说,“来和我玩玩吧!”

“我年纪已经大了,心情也不好,不愿意玩儿了。”孩子说,“我需要一条船,驾着它到远方去,离开这个地方。你能给我一条船吗?”

“把我的树干砍断用它做船吧。”大树说,“这样你就可以航行到远处去……你就会快活了。”

于是孩子把树干砍断做了一条船,驶走了。大树很快乐……但是心坎里却有些……

又过了很久那孩子又来了。

“非常抱歉,孩子,”大树说,“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

“我没有苹果了。”

“我的牙齿已经老化,吃不动苹果了。”孩子说。

“我没有枝条了,”大树说,“你没法儿在上面荡秋千了——”

“我太老了,不能再荡秋千了。”孩子说。

“我也没有树干,”大树说,“不能让你爬上去玩了——”

“我很疲倦,爬也爬不动了。”孩子说。

“真是抱歉,”大树叹了口气说,“我希望还能给你点什么东西……但是我什么都没有了。我现在只是个老树墩,真是抱歉……”

“我现在需要的实在不多,”孩子说,“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坐,好好休息。我太累了。”

“那好吧。”大树说,它尽量把身子挺高。“你看,我这个老树墩,正好叫你坐在上面休息。来吧,孩子,坐下吧,坐在我身上休息吧。”

于是孩子坐下了。大树很快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