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摇篮曲》说课稿

勃拉姆斯《摇篮曲》说课稿
勃拉姆斯《摇篮曲》说课稿

摇篮曲勃拉姆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勃拉姆斯的这首《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爱。这首歌曲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化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语义。 学情分析: 从歌曲的主题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爱中的另一个层次,爱分很多种有:博爱、母爱、情爱等,在这其中感受最普通而又伟大的爱-母爱。让学生从浅显的意识中懂得其中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欣赏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表演,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了解摇篮曲的音乐体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装饰音(倚音)的唱法 2、引导学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3、节拍的强弱处理,八度大跳及高音的演唱

二、欣赏与感受1、师弹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 好》,学生齐唱。 师: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每当你 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的心情 怎样有什么感受下面请同学来 谈谈自己在唱这首歌的心情和 感受。 师:是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只 有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 的。古今中外许多的艺术家,都 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歌颂伟大 的母爱。刚才我们唱的在这首 《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以优美 的旋律来歌颂母爱,下面我们看 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来表现母 爱的。 2、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 图片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位诗人, 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 母爱的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 传至今,不知你们学过没有有那 位同学能朗诵一下这首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了《游子吟》。 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 所要表达的感情。 师:而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 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 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你 们从小到大是母亲含辛茹苦的 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像一下, 你们小时候,躺在摇篮里,母亲 一边哼着摇篮曲,一边哄着你们 睡觉,那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 我们就要学一首以母爱为主题 的歌曲《摇篮曲》。 回答问题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了《游子吟》。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 生很快进入今天的主题,更 快更好地进入到良好的音乐 氛围中。】 三、新课学习1、师弹琴范唱歌曲《摇篮曲》【设计意图: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速度、力度和情绪,把握歌曲风格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摇篮曲》勃拉姆斯教学设计

《摇篮曲》勃拉姆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勃拉姆斯的这首《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爱。这首歌曲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化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语义。 学情分析: 从歌曲的主题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爱中的另一个层次,爱分很多种有:博爱、母爱、情爱等,在这其中感受最普通而又伟大的爱-母爱。让学生从浅显的意识中懂得其中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欣赏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表演,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了解摇篮曲的音乐体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装饰音(倚音)的唱法 2、引导学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3、节拍的强弱处理,八度大跳及高音的演唱

(生)老师你好! 二、欣赏与感受1、师弹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 好》,学生齐唱。 师: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每当你 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的心情 怎样?有什么感受?下面请同学来 谈谈自己在唱这首歌的心情和 感受。 师:是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有 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 的。古今中外许多的艺术家,都 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歌颂伟大 的母爱。刚才我们唱的在这首 《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以优美 的旋律来歌颂母爱,下面我们看 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来表现母 爱的。 2、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 图片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位诗人, 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 母爱的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 传至今,不知你们学过没有?有那 位同学能朗诵一下这首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了《游子吟》。 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 所要表达的感情。 师:而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 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 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你们 从小到大是母亲含辛茹苦的把 你们带大,同学们想像一下,你 们小时候,躺在摇篮里,母亲一 边哼着摇篮曲,一边哄着你们睡 觉,那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我 们就要学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 歌曲《摇篮曲》。 回答问题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了《游子吟》。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 生很快进入今天的主题,更 快更好地进入到良好的音乐 氛围中。】 三、新课学习1、师弹琴范唱歌曲《摇篮曲》【设计意图: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速度、力度和情绪,把握歌曲风格特征。

勃拉姆斯摇篮曲教学设计

勃拉姆斯《摇篮曲》教学设计 深圳市龙岗职业技术学校肖文胜 教学理念 1、声乐是幼儿师范专业必修的专业技能课,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我们的教学是培养能胜任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合格的教师。 2、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大胆渗透新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强化学生知识技能。 教学内容分析: 勃拉姆斯《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歌曲结构短小,共四个乐向,八度大跳及高音演唱是本曲的难点,应在理解歌曲情感基础上,合理运用气息支持,安排好呼吸来练唱,八度大跳的演唱做到过渡平稳、连贯,练唱全曲时力求声音连贯、流畅、平稳、柔和。 教材分析: 勃拉姆斯《摇篮曲》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唱歌》第一册第六单元。本课是本单元中以母爱为题材的一个作品,通过学习,能帮助学生了解摇篮曲的有关知识,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学会用连贯、柔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从而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知识技能。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中职幼师班一年级二期的学生,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歌唱发声技巧有初步的认识和感受,但毕竟学习声乐时间还较短,且由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等因素,学生对作品的把握、声乐技巧的运用都不够成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进一步引导提高。 学生特点:喜欢下载音乐,较喜欢唱歌,但羞于在众人面前演唱,需多些机会锻炼,以提高展示自我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悟歌曲蕴含的情感,深化音乐体验,激发歌唱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本曲。

3、自主创新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即兴创编与表演,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习惯与能力,为学生将来胜任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情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八度大跳及高音的演唱 教学策略: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以下方法实施教学: (一)感受体验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基础上,把握歌曲内涵,激发学生情感。 (二)示范法 通过教师声乐示范,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开动脑筋,审听声音效果,使学生更直接地领会教师提出的要求。 (三)设问引导法 教师设问,巧妙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巧设铺垫法 歌唱发声的心理障碍是声乐学习的“拦路虎”,运用心理教学法精心设置铺垫,把歌曲中八度大跳和演唱高音的难点分解到发声练习、歌曲视谱及练唱歌曲中解决,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自然渡过难关,避免学生产生恐惧演唱高音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歌唱状态。 (五)教师暗授学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下载摇篮曲音乐、自主创编表演等。在练唱歌曲时,学生主要采用审听模唱法、对比演唱法、形象记忆法、情绪记忆法等。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摇篮曲的资料(如摇篮曲的来历、风格特点、音乐等),并准备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制作音乐课件。 教学用具:音乐课件、多媒体、钢琴等。 教学课时:二课时,课间休息十分钟,每节课40分钟,小组集体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6课 摇篮曲 勃拉姆斯曲 人音版

摇篮曲勃拉姆斯曲 一.教学目标 学科性目标:了解摇篮曲的音乐体裁,在欣赏活动中感受摇篮曲安静,优美,的音乐特征. 教育性目标::通过欣赏<摇篮曲>,感悟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 创新性目标:艺术源于生活,生活还能创造艺术,让学生通过感受创造与表现音乐.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了解摇篮曲的体裁及音乐特点,能够模唱主题旋律,音乐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加歌词有感情表演唱. 教学难点:了解二段体曲式结构,能够用丰富的表情夸张地动作再现音乐. 三.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新歌导入 1.师生问好 Wu——| Wu——| Wu——| 同学们,大家好! 2.教师过渡语:首先老师想邀请大家跟我跳一支舞蹈好不好? 律动《摇篮曲》 评价语:棒极了,请坐! 3.设问:谁来说一说什么心情? 4.过渡语:刚才的这段音乐让我们感觉到轻柔,甜美,宁静,温馨,幸福,是不是这样?同学们用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绪,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啊?(想)3.通过乐曲的体验引出课题 引出课题: 它的名字叫做,一起来念一下:《摇篮曲》活动2【讲授】乐曲欣赏 1.讲解摇篮曲的相关知识。设问:猜一猜吧,它为什么叫摇篮曲?引导学习并总结:它叫摇篮曲因为它的曲调优美抒情,速度稍慢,能够抚慰小宝宝焦躁的情绪,还能带小宝宝走进最温柔的梦乡。所以它叫摇篮曲。 2.过渡语:其实摇篮曲最早啊,源自妈妈哄婴儿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慢慢形成了摇篮曲这种独立的音乐体裁。 3.好啦,现在老师演奏三种乐器的声音,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然后告诉老师你们觉得更喜欢用哪种乐器来演奏夜晚中的摇篮曲?(出示图片,口琴,小号,钢片琴) 4.引导学生表演:有看过钢片琴演奏的同学吗?请你摆一个演奏钢片琴的姿势?谁来做一个?(123开始,好极了,咱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下)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教案

歌曲《摇篮曲》教案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此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每个乐段两个乐句.3\4拍,每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唱。形成弱强弱弱的舞曲风格,摇摆韵律。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那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万千柔情。并勾画出一副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爱。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许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过这类歌曲。 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运用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内在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并运用于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摇篮曲》,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2、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安逸的情绪学 唱这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3、欣赏、感受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歌曲的欣赏和展开的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亲情,分享亲情艺术之美,懂得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激发同学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2、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3、附点节奏唱法,节拍的强弱处理; 4、体验不同地域摇篮曲的音乐情绪,感知其音乐要素。 5、通过对歌曲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亲情、分享亲情的艺术之美,引发学生深思,激发同学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教学过程: 一、导课及作者简介 同学们,我们小的时候,最幸福的不过是在妈妈的怀里,听着优美的摇篮曲甜甜的入睡了,母爱是伟大的,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妈妈嘴里哼唱的摇篮

人音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摇篮曲(勃拉姆斯)》教学设计

《摇篮曲(勃拉姆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摇篮曲》主题欣赏,体验亲情艺术之美,感受音乐所蕴含的情感,感受伟大的母爱,深沉的父爱,心怀一颗感恩之心,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外自主探究学习与课内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激发学生终生学习音乐的欲望和兴趣。 3.知识与技能:聆听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摇篮曲,感知音乐要素,把握摇篮曲的音乐风格和思想内涵。 学情分析 现在许多孩子感恩意识淡薄,不知道师长爱、父母恩是什么,似乎老师传授他们知识是应该的,父母辛苦养育他们也是理所当然的。现在很多家长习惯了付出,只要孩子幸福,不图孩子能给予他们什么回报,孩子的成长一直都在“得到”中渡过,这常常使孩子失去了感恩的机会,时间长了,孩子学会了享受,就会对他人付出的辛劳无动于衷。但是他们的年龄不大,涉世未深,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是世界观、人生观、人价值观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可塑性强。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以音乐的情感力量去感染孩子,唤醒孩子内心的真、善、美,让孩子在体验亲情艺术之美的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感受伟大的母爱,深沉的父爱,心怀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摇篮曲的特点,感悟亲情的温馨。 教学难点:感受摇篮曲的多种音乐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一、情感交流,感受母爱 1.老师与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爱”。 师:同学们,大家都说“爱”是一种最美好的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中,都充满了爱,不知道同学们感受到了吗?请大家一起来说说你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哪些爱?

勃拉姆斯摇篮曲教学设计

勃拉姆斯《摇篮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悟歌曲蕴含的情感,深化音乐体验,激发歌唱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本曲。 3、自主创新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即兴创编与表演,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习惯与能力,为学生将来胜教学重点:感受音乐情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八度大跳及高音的演唱 教学策略: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以下方法实施教学: (一)感受体验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基础上,把握歌曲内涵,激发学生情感。 (二)示范法 通过教师声乐示范,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开动脑筋,审听声音效果,使学生更直接地领会教师提出的要求。 (三)设问引导法 教师设问,巧妙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巧设铺垫法 歌唱发声的心理障碍是声乐学习的“拦路虎”,运用心理教学法精心设置铺垫,把歌曲中八度大跳和演唱高音的难点分解到发声练习、歌曲视谱及练唱歌曲中解决,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自然渡过难关,避免学生

产生恐惧演唱高音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歌唱状态。 (五)教师暗授学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下载摇篮曲音乐等。在练唱歌曲时,学生主要采用审听模唱法、对比演唱法、形象记忆法、情绪记忆法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制作音乐课件。 教学用具:音乐课件、多媒体、钢琴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课前播放舒伯特《摇篮曲》歌曲,学生在温馨柔美的音乐中进入教室。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良好的音乐氛围中。】 上课铃响后学生起立,师生用音乐相互问好:【设计意图:把常规但枯燥的师生问好用音乐来代替,既组织了课堂,又做了简短的发声练习,体现了声乐课特色,一举两得。】 二、发声练习 1、1=C 2/4 1 3 5 3 │1 3 5 3 ┃1 —‖ mi ma a 练习要求:尽力保持喉头稳定,喉咙打开,声音位置统一。 2、1=C 3/4 1 1│i — 6 4│5 ─ 3 1│4 3 2│1—‖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愿上帝保护你,一直睡到

勃拉姆斯《摇篮曲》

歌曲《摇篮曲》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摇篮曲》的演唱,体验到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各想象歌曲的意境,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2、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3、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即兴表演活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2、附点节奏唱法,节拍的强弱处理; 3、装饰音的唱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2、学生欣赏舒伯特《摇篮曲》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首乐曲吗? 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今天给大家介绍另一位写摇篮曲的作曲家 下面我们来听一听这首歌曲,同学们听完后说说自己的初听后,感受到了音乐向你展现了一幅怎样的音乐画面? 1、让学生聆听歌曲《摇篮曲》 音乐画面: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摇篮曲,一边哄你们睡觉,那种情景多么温馨、甜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摇篮曲》。 2、再次聆听歌曲 介绍《摇篮曲》的作者:作曲家勃拉姆斯 3、欣赏范唱歌曲《摇篮曲》 1)“lu”唱谱 2)唱谱 3)带入歌词,学生轻唱歌曲 这首歌曲表现的情绪非常温馨、静谧,表现了妈妈对宝 宝的无限柔情,引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柔和、甜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4、歌曲难点处理 师生共同讨论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内涵,同学们,你们在唱这首歌时,仿佛看到了什么? 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或想想自己的母亲,感受、体会一下,带着柔和甜美声音,恬静、舒缓地再次演唱这首《摇篮曲》。 5、二声部演唱 三、小结

摇篮曲

《摇篮曲》教案 教学内容: 1、歌曲:勃拉姆斯《摇篮曲》。 2、音乐知识:“摇篮曲”体裁。 3、中国及世界闻名的《摇篮曲》。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摇篮曲》。 2、感受体验摇篮曲的音乐情绪和风格特点。 3、引导学生结合歌曲来欣赏中国及世界闻名的《摇篮曲》。 教材分析: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首民歌风格的歌曲,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这首歌曲为3/4 拍,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词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段音乐剧片段。(本片段内容:两个顽皮的孩子迟迟不愿入睡,家庭教师不露声色坐在一旁轻声哼唱着,奇迹出现了:两个孩子不自觉的进入梦乡。以上音乐剧很快学生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极大的兴趣。) 1、播放音乐剧片段《欢乐满人间》。 2、提问:家庭教师有什么办法让两个顽皮的孩子很快安静地入睡了? 生:因为家庭教师为孩子们哼唱着催眠曲。 提问:那么,你们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妈妈为你哼唱的催眠曲么?(激起学生对儿时美好的回忆。) 二、感受音乐 聆听勃拉姆斯《摇篮曲》。(学生安静的用心倾听。) 提问:你们注意到老师用怎样的感情来唱摇篮曲吗? 概括:抒情的、温柔的等等。 三、了解音乐 1、摇篮曲介绍 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则带摇篮的动荡感。许多大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有这种歌曲。由于音乐平易、动

摇篮曲创作背景

1853年 20岁的勃拉姆斯初次见到大他14岁,并且已是几个孩子母亲的克拉拉。 勃拉姆斯对克拉拉一见钟情。在此后几年内,勃拉姆斯一直同克拉拉一起照顾生病的舒曼以及他和克拉拉的孩子,直到1856年,舒曼在精神病医院里死去。 几年的朝夕相处加深了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爱意。但是,克拉拉是自己的师母,是他始终尊重如同父兄的老师舒曼的妻子。理智压制住了勃拉姆斯的感情,他用空间隔绝的方式把自己的爱也隔绝在绝望的思念里。所以,他选择离开,永远不相见。 那一年,1856年。 勃拉姆斯身体离开了克拉拉,但他的心是不是也离开了,无人知道。离开克拉拉的勃拉姆斯,曾经资助克拉拉全国巡回演奏舒曼的所有作品;他曾经无数次写给克拉拉情书,却始终没有寄出去;他一直和克拉拉保持联系,时刻关心着对方的生活;1875年,他完成献给克拉拉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前后用了20年;他一生所创作的每一份乐谱手稿,都寄给克拉拉;他一生未婚。 爱情爆发时如同洪水猛兽,势不可挡。但是,勃拉姆斯始终没有让自己爱欲浪涛漫过理智的大坝。他把这种思念全部用音乐表现。他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但是,爱情的花不会只开一次,在和克拉拉分别的40年的漫长岁月中,勃拉姆斯也不是没有爱过别人,他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 1858年 也就是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分别的第三年,勃拉姆斯在哥丁根遇到一位女歌唱家叫阿加特,她非常喜欢勃拉姆斯的歌曲。勃拉姆斯一生创作的歌曲有200余首,她也很喜欢歌曲,便与阿加特一起研究歌曲的创作和演唱。阿加特爱上了他,他也爱上了阿加特,并且彼此交换了戒指。但是,最终,勃拉姆斯和阿加特只是无果花。他写给阿加特的信中说:“我渴望将你拥抱,但结婚是不可能的。”也许,在他心中,永恒的还是克拉拉吧!后来,阿加特还是另嫁他人。 5年后 勃拉姆斯把一首G大调六重奏献给阿加特。曲中第二主题用阿加特的名字作为基本动机:A—G—A—DE,寄予他对阿加特并未忘怀的感情。 10年后 阿加特生下她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勃拉姆斯从一本画报中挑选了一首童谣编成歌送给阿加特和她的孩子,这就是那首著名的《摇篮曲》: 安睡吧,小宝贝,你甜蜜地睡吧……

勃拉姆斯《摇篮曲》教学设计

勃拉姆斯《摇篮曲》教学设计 济源市实验中学葛亚敏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大胆渗透新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强化学生知识技能。 教学内容分析: 勃拉姆斯《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歌曲结构短小,共四个乐向,八度大跳及高音演唱是本曲的难点,应在理解歌曲情感基础上,合理运用气息支持,安排好呼吸来练唱,八度大跳的演唱做到过渡平稳、连贯,练唱全曲时力求声音连贯、流畅、平稳、柔和。 教材分析: 勃拉姆斯《摇篮曲》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教科书第14册第四单元。《摇篮曲》是以母爱为题材的一个作品,通过学习,能帮助学生了解摇篮曲的有关知识,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学会用连贯、柔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从而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知识技能。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歌唱发声技巧有初步的认识和感受,但毕竟学习声乐时间还较短,且由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等因素,学生对作品的把握、声乐技巧的运用都不够成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进一步引导提高。 学生特点:喜欢下载音乐,较喜欢唱歌,但羞于在众人面前演唱,需多些机会锻炼,以提高展示自我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悟歌曲蕴含的情感,深化音乐体验,激发歌唱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本曲。 3、自主创新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即兴创编与表演,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情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八度大跳及高音的演唱 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以下方法实施教学: (一)感受体验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基础上,把握歌曲内涵,激发学生情感。 (二)示范法 通过教师声乐示范,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开动脑筋,审听声音效果,使学生更直接地领会教师提出的要求。 (三)设问引导法 教师设问,巧妙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巧设铺垫法 歌唱发声的心理障碍是声乐学习的“拦路虎”,运用心理教学法精心设置铺垫,把歌曲中八度大跳和演唱高音的难点分解到发声练习、歌曲视谱及练唱歌曲中解决,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自然渡过难关,避免学生产生恐惧演唱高音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歌唱状态。 (五)教师暗授学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下载摇篮曲音乐、自主创编表演等。在练唱歌曲时,学生主要采用审听模唱法、对比演唱法、形象记忆法、情绪记忆法等。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摇篮曲的资料(如摇篮曲的来历、风格特点、音乐等),并准备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制作音乐课件。 教学用具:音乐课件、多媒体、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课前播放《摇篮曲》歌曲,学生在温馨柔美的音乐中进入教室。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良好的音乐氛围中。】上课铃响后学生起立,师生用音乐相互问好: 1=C 2/4 1 2 3 4│5 ─│i 5. ︳6 3. │5 4 32│1─‖(师)同学们好!(生) 老师!你好!老师你好!

摇篮曲教案_完整版

《摇篮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由汪玲、杨存德作曲的《摇篮曲》是一首有六个乐句加结尾的一段体歌曲。采用6/8拍,F宫调式。这首歌曲调优美流畅,婉转动听,六拍子的节奏更增强了动荡摇晃的感觉,在轻柔而稍慢的歌声中,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我”轻轻摇动摇篮,哄宝宝入睡的幽静画面。 教学目标: 1、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摇篮曲》。 2、通过歌曲感受6/8拍动荡摇晃的感觉。 3、唱准歌曲中的第四乐句与第六乐句。 4、掌握《摇篮曲》结束句的情绪处理,并能用动作表现歌曲。 教具:多媒体课件、若干张贴图、手风琴。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情感铺垫:(欣赏图片) 师:愉快的40分钟又开始了,老师精心准备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1) 生:(欣赏)

师:看了这些图片,大家想一想都跟谁有关?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3?4个学生谈感受) 师:是的,这些图片表达的就是一种亲情和母爱。妈妈把爱给了我们,我们更要爱妈妈。 二、导入新课 (一)对比感受两种不同风格的乐曲引入新歌: 师:老师想把刚才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我这里有两首,不知道选哪一首了,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下吧! 生:听赏(第一首师引导学生拍手、走步、[这么令人振奋的乐曲让我们全体起立随着节奏原地踏步走一走。]第二首推摇篮、睡觉或身体随着音乐节奏前后左右晃动……) 师:两首乐曲听完了,你选择哪首?请说说原因 生回答。师纠正补充 师:这两首乐曲给大家带来了不同的感受。第一首乐曲听起来强劲有力,令人振奋给人一种行进的感觉,这是进行曲的特点。第二首乐曲听起来轻柔舒缓,优美抒情给人一种动荡摇晃的感觉,这就是摇篮曲的特点。摇篮曲是妈妈唱给小宝宝,哄小宝宝睡觉的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乐曲就叫《摇篮曲》(出示课题)摇篮曲是唱给小宝宝听的,现在你们就是躺在摇篮里的小宝贝,我来当你们的妈妈,一起来听一听妈妈唱给你们的摇篮曲。 三、新歌教学

最新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摇篮曲勃拉姆斯》公开课教学设计

《摇篮曲》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音乐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是什么?对!是母爱,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母亲就把自己的心分成两半,一半变成摇篮,一半变成摇篮曲,没有比睡在母亲心里更幸福的了,没有比伴着母亲的摇篮曲入睡更甜美的了! 二、新授 1、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经典音乐,聆听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想一想,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师范唱,提问: (这是一首母亲哄宝宝入睡时唱的歌曲,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亲切祝福。) 教师:歌曲具有哪些情绪特点 (舒缓的、亲切的、宁静的、甜美的) 2、接下来老师带大家认识一下创作这首名曲的作曲家勃拉姆斯,请看大屏幕读作者简介。其实这首歌曲的来历还有一个小故事呢!1858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指挥女声合唱团时,与女歌唱家法柏夫人相识,她很喜欢演唱勃拉姆斯的歌曲。十年后,法柏夫人生了第二个男孩,勃拉姆斯闻讯后,决定写一首“摇篮曲”向她表示庆贺。于是,便从《德意志儿童绘画读本》一书中选取一首童谣并将其改编成歌词,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摇篮曲》。 3、请同学们听录音轻声跟唱,体会歌曲意境。根据歌词中描写的事物,构思出一幅温馨画面。提问描绘了什么画面? 4、请大家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跟老师伴奏演唱歌曲。边唱边划拍子。思考:三拍子

的强弱规律塑造了什么音乐形象?(摇篮摆动的音乐形象) 5、好请同学们跟伴奏演唱歌曲,声音要连贯,并自己设计动作(如摆动身体,晃动手臂等),体会摇篮摆动的律动感。同时请找出旋律中难唱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与练习。 6、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饱含深情的演唱全曲。听完了同学们的演唱,我们再听一遍录音演唱,分组讨论:自己的演唱与录音上的范唱有何不同?可以从力度、音色、情感等方向分析,并划分音乐结构,体会情绪上的前后对比。 7、好,根据同学们对歌曲的理解,让我们一起用饱含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太好了,大家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唱出了对母亲的爱! 8、那大家除了这首摇篮曲之外还知道哪些摇篮曲?歌曲之王舒伯特的《摇篮曲》我们一起听一下。老师呢还会一首独具中国风味的东北民歌《摇篮曲》。我给大家唱一下。 9、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两首歌曲的不同点,你更喜欢哪一种。(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旋律舒展,大方;后者通过环境描述进行含蓄的表达,曲调极富中国民族特色。) 10、《摇篮曲》是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听了几首摇篮曲,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中外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的特点: 1)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 2)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 3)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 4)最常见节拍是6/8拍,其次是3/4拍、4/4拍。 11、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小组比赛,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摇篮曲,分小组进行舞蹈配合练习,要求各组充分发挥团结协作与创新精神,创编出有特色而又能恰当表现歌曲的舞蹈小组表演,各组互评,教师小结。 12、通过你们的表演和演唱,让我感到你们与妈妈的之间的爱是那么浓厚,为了我们,母亲付出了许多许多,看着妈妈眼角的皱纹,忙碌的身影,你们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想一想你和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回味一下浓浓的母爱,此

摇篮曲 勃拉姆斯

《摇篮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古今摇篮曲中颇负成名的歌曲。是为法柏夫人创作的。是送给法柏夫人第二个孩子的礼物,因法柏夫人喜欢圆舞曲风格的歌曲,所以作曲家把圆舞曲稍作变化,将伴奏部分放在右手,产生了一首甜蜜的旋律,就是流传至今的这首三拍子的《摇篮曲》。乐曲原为F调,教材改为D调。简朴的主题充满了温和、安详的情绪,表现了母亲深挚的怜爱。伴奏声部的切分效果,形成了摇篮摇晃的动感,烘托了乐曲平稳的宁静的气氛。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歌曲的情绪,体验摇篮曲所表现的意境:歌曲结构短小,旋律轻柔甜美,歌曲伴奏型常带摇篮的动荡感。 2、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母爱的伟大。 (二)过程与方法 1、从听入手,引导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歌曲的情绪、情感,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自己的演唱速度、力度,带着感情去演唱《摇篮曲》。 (三)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演唱《摇篮曲》,并从演唱过程中感受摇篮曲音乐的风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感受音乐情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演唱《摇篮曲》。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播放《游子吟》音乐,营造良好的课前氛围,同学们提前进入母爱主题。 (二)直接导入 1.教师出示一张熟睡中的婴儿的图片,播放《摇篮曲》的音乐片段。 带着问题欣赏音乐:聆听歌曲,说说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怎样?这首歌曲适合谁在什么情况下演唱。 2.选一选歌曲的旋律,速度,力度和情绪。 3.介绍什么是摇篮曲。 4.歌曲简介。

5.认识音乐家勃拉姆斯,并介绍他的作品。 (三)歌曲教学 学唱歌谱 1.这首《摇篮曲》是几段体?演唱时我们怎样表现音乐情感? 分析曲式结构,出示曲式图例。 2.介绍音乐知识:弱起,前倚音,后倚音,渐强和渐弱。 3.边划3拍子边视唱, 4.聆听歌曲,画旋律线条,随音响哼唱旋律。 5.出示歌曲的合唱曲谱,分声部学习歌曲。 6.分高低声部边画旋律线条边歌唱。 (四)实践与创造 1.以歌曲前八小节的旋律为基础,用改变节拍和节奏的方法创编一段新旋律。 2.看看改编后的旋律是否还有摇篮曲的风格? (五)拓展与提升 ⑴出示舒伯特摇篮曲谱例。 1.第一遍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琴声,用“啦”音来演唱。 2.第二遍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琴声,和老师一起来唱谱,同学们有信心吗? 3.有哪些地方不容易唱准确?请同学们提出来。 4.钢琴给标准音,师生共同边划拍边视唱。 (2)罗列了世界各地的几首摇篮曲,有选择地欣赏。 1.用划拍的方式寻找这几首摇篮曲的节奏与节拍。 2.回顾总结摇篮曲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讨论,对摇篮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不但能有感情地演唱了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还视唱了舒伯特的《摇篮曲》。总而言之,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的爱是真挚而无私的,懂得回报爱才能使我们更幸福,因此希望同学们学好技能,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来报答母亲的爱。

6课《摇篮曲》

6课《摇篮曲》 一课时 《摇篮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知道两首《摇篮曲》的作者、演奏乐器,认识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 能力:熟悉勃拉姆斯《摇篮曲》的曲调,学会哼唱旋律,感受摇篮曲的风格、音色色彩、情绪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聆听各种类型的《摇篮曲》,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感受亲情之爱。 教学重点:熟悉勃拉姆斯《摇篮曲》曲调,学会哼唱旋律。感受摇篮曲的风格、音色色彩、情绪等。 教学难点:在欣赏《摇篮曲》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受亲情、表现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理念:"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摘自新《音乐课程标准》)应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 活动材料准备:电脑多媒体、小提琴、钢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1、欣赏多首摇篮曲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些好听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各种《摇篮曲》4首)在音乐声中你想做什么呢?可以用你的身体语言表现出来,会唱的可以跟着哼唱。 2、初步感受归纳摇篮曲的风格 师:好听吗?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儿童歌曲相比,刚才我们听的音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从曲调:十分平静、抒情、优美,、节奏比较平稳,律动均匀、速度缓慢、声音轻柔等方面概 括,有声乐曲也有器乐曲) 二、聆听勃拉姆斯《摇篮曲》 1、初听《摇篮曲》,哼唱主旋律 ①师:是的,这些都是摇篮曲的风格特点,我们刚才听到的几首音乐都是摇篮曲,那么除了这几首乐曲,你还听过学过其他的摇篮曲吗?(唱《摇啊摇》)摇篮曲还有很多呢,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首。(拉奏第一段旋律)

②师:好听吗?这可不是马老师自己写的曲子,而是德国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摇篮曲》,勃拉姆斯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有《第一、三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第5号等。他创作的这首摇篮曲的旋律非常优美。(出示曲谱,教师唱第一段乐谱) ③师:大家觉得这样的音乐应该配上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在这么美的意境中来欣赏音乐真是一种享受啊,现在我们就来完整地欣赏这首《摇篮曲》,我们可以跟着音乐动起来,同时听一听乐曲里有哪些乐器? 2、再欣赏《摇篮曲》,找出主要演奏乐器 ①师:大家听出来了吗?这首乐曲是由一种乐器演奏的还是多种乐器演奏的?(多种)是的,这是一首管弦乐曲,管弦乐队通常由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等不同乐器组合而成。其中就有我们刚才演奏的小提琴,小提琴的音色具有人声的特点,既可演奏低沉深情的音乐,又可演奏高亢激情的旋律,演奏非常灵活。它的表现力也十分丰富,既能演奏抒情的旋律,也能演奏充满技巧性的华彩乐段。无论是在管弦乐队中还是在喜爱音乐的人家中,都成为一件不可取代的乐器。弦乐中大提琴和小提琴或其它弦乐器家族成员一样,都有四根弦,但音高要比小提琴低得多,由于大提琴在琴身大小、琴弦排列与琴弦长短等方面与小提琴均不相同,因而它的奏法与小提琴也不同,是夹在两腿之间演奏。演奏时,演奏家将琴身轻轻夹于两膝间,底部以一根可调整高度的金属棒支撑。演奏方式有用弓毛拉弦、手指拨弦和用弓杆敲弦几种。竖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拨弦乐器,有四十七条不同长度的弦,七个踏板可改变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调性。竖琴的音色清澄,音域广阔,最有名的效果,就是滑奏法,把手指从竖琴的一端滑到另一端,所有的音符听起来就好像一个非常快速的音阶。长笛是管弦乐队木管组中的高音乐器,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奏法繁多,表现力丰富,与弦乐、木管、铜管乐器亲和力强。演奏时双手持笛,坐立都可。(边介绍边出示乐器图片及音色) 3、第三次听乐曲,分析曲式结构 ①师:这首摇篮曲的旋律是不是完全和老师刚才演奏的一样呢?谁发现了乐曲中还有不一样的音乐呢? ②师:这首摇篮曲可以分为两个乐段,刚才老师演奏的就是第一段旋律,我们再来听一听。(播放第一段)这段旋律的曲调怎么样?是平稳的还是起伏跳跃的?(平稳)你能感受到什么?(母亲的温柔、亲切)好的,我们来学着唱一唱(出示乐谱,弹奏钢琴,学生跟唱)③现在来听听这第二段旋律,和第一段比较,它在情绪上有什么变化吗?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幸福、激动的心情,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美好祝愿)我们也来学着用LU哼一哼吧。 4、欣赏合唱《摇篮曲》,感受亲情 ①师:唱得真好听,大家知道吗,勃拉姆斯创作的这首曲子原来是一首通俗歌曲。相传是勃拉姆斯为祝贺法柏夫人次子的出生,特意创作了这首感情真挚的摇篮曲送给她。这首摇篮曲不但旋律优美动人,歌词也十分温馨甜蜜,让我们也来听一听。(播放歌曲《摇篮曲》并出示歌词:快快睡啊宝贝,窗外天已黑,小

《摇篮曲》勃拉姆斯教学设计

《摇篮曲》勃拉姆斯教 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摇篮曲》勃拉姆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勃拉姆斯的这首《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爱。这首歌曲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化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语义。 学情分析: 从歌曲的主题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爱中的另一个层次,爱分很多种有:博爱、母爱、情爱等,在这其中感受最普通而又伟大的爱-母爱。让学生从浅显的意识中懂得其中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欣赏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表演,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了解摇篮曲的音乐体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装饰音(倚音)的唱法 2、引导学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3、节拍的强弱处理,八度大跳及高音的演唱 2

(师) 同学们好! (生)老师你好!(师) 同学们好!(生)老师 你好! 习,体现了声乐课特 色,一举两得。】 二、欣赏与感受1、师弹奏歌曲《世上只有 妈妈好》,学生齐唱。 师: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每 当你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 你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下 面请同学来谈谈自己在唱这 首歌的心情和感受。 师:是的,世上只有妈妈 好,只有妈妈的爱是最伟大 的,最无私的。古今中外许 多的艺术家,都以不同的艺 术形式来歌颂伟大的母爱。 刚才我们唱的在这首《世上 只有妈妈好》就是以优美的 旋律来歌颂母爱,下面我们 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来表 现母爱的。 2、学生欣赏古诗《游子 吟》及图片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位 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 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 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不 知你们学过没有有那位同学 能朗诵一下这首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了《游子 吟》。 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 和所要表达的感情。 师:而行千里母担忧,这首 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 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 感激之情,你们从小到大是 母亲含辛茹苦的把你们带 大,同学们想像一下,你们 小时候,躺在摇篮里,母亲 一边哼着摇篮曲,一边哄着 你们睡觉,那是多么温馨甜 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以 母爱为主题的歌曲《摇篮 曲》。 回答问题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了《游子 吟》。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 让学生很快进入今天的 主题,更快更好地进入 到良好的音乐氛围 中。】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